八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练习题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阅读题精选(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阅读题精选(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阅读题精选(附答案)学校姓名座位号一.现代文阅读(一)(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③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飞渡过30万人。

④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⑤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⑩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13)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17)我军前锋,业已②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________,“导语”部分是第________句(只填序号)。

主体部分是第________句。

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_______。

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_______。

2.第⑤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

八年级语文(上)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 八年级

八年级语文(上)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  八年级

八年级语文(上)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八年级八年级语文(上)阅读理解练习(一)如果可以这样爱你①母亲坐在黄昏的阳台上,母亲的身影湮在一层夕照的金粉里,母亲在给我折叠晾干的衣裳。

她是来我这里看病的,看手。

她那双操劳一生的手,因患风湿性关节炎,现已严重变形。

②我站在她身后看她,我听到她间或地叹一口气。

母亲在叹什么呢?我不得而知。

待到她发现我在她身后,她的脸上,立即现出谦卑的笑,梅啊,我有没有耽搁你做事?③自从来城里,母亲一直表现得惶恐不安,她觉得她是给我添麻烦了。

处处小心着,生怕碰坏什么似的,对我家里的一切,她都心存敬意,轻拿轻放,能不碰的,尽量不碰。

我屡次跟她说,没关系的,这是你女儿家,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母亲只是笑笑。

④那日,母亲帮我收拾房间,无意中碰翻一只水晶花瓶。

我回家,母亲正守着一堆碎片独自垂泪,她自责地说,我老得不中用了,连打扫一下房间的事都做不好。

我突然想起多年前,我还是个小女孩时,打碎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一只暖水瓶,我并不知害怕,告诉母亲,是风吹倒的。

母亲把我上上下下检查了一遍,看我伤了没有,而后揪我的鼻子,说,还哄妈妈,哪里是风,是你这个小淘气。

我笑了,母亲也笑了。

现在,我真的想母亲这样告诉我,啊,是风吹倒的。

而后我搂住她说,哪里是风,原来是妈妈这个小淘气。

母亲却没有,尽管我一再安慰她没事的,母亲还是为此自责了好些天。

⑤送母亲去医院,排队等着看专家门诊。

母亲显得很不安,不时问我一句,你要不要去上班?我告诉她,我请了假。

母亲愈发不安了,说,你这么忙,我哪能耽搁你?我轻轻拥了母亲,我说,没关系的。

母亲并不因此得到安慰,还是很不安,仿佛欠着我什么。

⑥轮到母亲看病了,母亲反复问医生的一句话是,她的手会不会废掉。

医生严肃地说,说不准啊。

母亲就有些凄然,她望着她的那双手,喃喃自语,怎么办呢?出了医院,母亲跟我叹着气说,梅啊,妈妈的手废了,怕是以后不能再给你种瓜吃了。

我从小就喜欢吃地里种的瓜啊果的,母亲每年都会给我种许多。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版)

八年级语文(上)课内文言文阅读(总复习简化版)一、阅读《陋室铭》,完成后面的习题。

1.《陋室铭》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的简陋来衬托室主人品德的美好,用主人品德的美好来说明陋室不陋,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中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有仙则名.名:出名(或:著名)(2)惟吾德馨..德馨:品德高尚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在乎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能够出名了。

水不在乎深,有了龙居住就具有灵气了。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正如孔子所说:“有什么简陋呢?”4、“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 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石青糁之 D、何怒之有5、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C )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

6、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7、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同意。

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

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二、阅读《爱莲说》,完成后面的习题。

1、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修辞角度看,是排比句,从句子的整散角度看,是骈句。

八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

八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

八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要想学好语文这门课程,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八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一)故事是层林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就酝酿好的.见到爸爸后,层林脸上现出惊愕和夸张的神情:“爸,我班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想不想听?”爸爸紧板着脸惊问:“别卖关子了,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层林搬个凳子坐在爸爸面前,开始讲:“我们班有个叫林子的,这次期中考试数学只考了59分,他就想自己把59分改成69或89.”爸爸一脸严肃地说:“考试不及格就该受批评.写检讨.挨板子,改动分数弄虚作假是错上加错.”“林子一想,也是这个道理啊,就没有改分数.他拿出纸和笔,偷偷钻进地窖里写检讨去了.”爸爸恨恨地说:“他这样做还算懂事,不过写检讨为啥要钻地窖啊?”“不藏起来写检讨,他怕爸爸见了不问青红皂白就修理他呀.”“接着说.”“开饭了,爸爸和妈妈喊破喉咙也没喊到林子,就四处找起来.看到地窖的盖子掀开了,爸爸心中一惊,忙钻进地窖.你猜结果会怎样?”“结果一定是暴跳如雷的爸爸揪出林子后,痛打一顿.”“林子蹲在地窖里写检讨,那儿缺氧,林子就昏过去了.”层林讲到这里,长叹一声,不讲了.爸爸急问:“林子昏过去了?抢救过来没有?”“像他这样不争气的儿子,抢救不过来也好,免得爸妈整天为他操心了.”“瞎说!……喂,你快给我讲讲结果怎样了?”层林不紧不慢地说:“爸爸将林子放在通风的地方,林子一会儿就醒了.醒过来的林子找出他写的检讨书,低声给爸爸念了起来:‘亲爱的爸爸,真的很对不起,我愧对你的养育之恩,这次数学只考了59分.爸爸,我已是14岁的中学生了,请你别再随便骂我.打我了,我发誓今后一定刻苦学习,努力将成绩提上去.’”讲到这里,层林问:“如果你是林子的爸爸,会怎么做?”层林爸爸陷入了深思.层林接着讲:“林子爸爸听到这里,眼中涌出了泪花.他想林子数学虽然差,语文却很棒.林子虽小,受了委屈却从无怨言.不能再逼孩子了啊,再逼孩子,还不知会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呢.想到这里,爸爸颤声说:‘好儿子,爸爸再不随便揍你了……’”爸爸忽然心里一动,点着层林的脑门说:“我今天就把咱家的地窖平了.好你个层林,考59分就59分,还绕这么大的圈子干什么?你说得也对,只要尽力,成也英雄,败也英雄.好了,爸爸知道先前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了.”层林笑了,爸爸的眉头也舒展开了.1.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爸爸忽然心里一动”中的“心里一动”实际上指的是什么?3.你怎样理解“层林笑了,爸爸的眉头也舒展开了”?八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答案:1.引出下文层林所讲的故事;也暗示层林的故事是他“酝酿”出来的,是虚构的.2.指的是爸爸想到了层林讲这个故事的原因和目的.3.“层林笑了”是因为他由衷地高兴,爸爸明白了他所讲故事的良苦用心,并且表示以后将改正做得不对的地方;“爸爸的眉头也舒展开了”是因为他得知了故事的“真相”,并且为儿子的成长感到欣慰.八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二)①我的幼儿园刚建起,总共才收了7个孩子.其中有一个孩子名叫岁娃,男孩,6岁,没爸爸了,他妈妈带着他进城打工,活儿是找到了,但找到的活儿不能带着孩子干,把孩子留在租来的房里又不放心,曾来问过我几次托儿的价钱,最后我起了同情心破例半价收下了他.②岁娃和别的孩子明显地不一样,别的孩子娇贵伶俐,会乖会闹会撒娇,他像个小叫花子,洗不净的脏手脏脸,极不合群.才两天,我就觉得他是个大问题了,头也不抬,不和别的孩子坐一起,不和别的孩子玩,怎么哄都哄不动他,怎么逗也不行,一句话也不说.③我灵机一动,就引导孩子们:小朋友都要从小有爱心,要关心别的小朋友,比如我们的小朋友岁娃,他家很穷,他的妈妈没钱给他买好衣服好吃的……我正说着,6个小机灵便抢着说话了:“阿姨我给他糖吃!”“阿姨我给他我的娃娃!”“阿姨我让我妈妈给他买好衣服!”“阿姨我没笑过他!”……我很感动,也为自己这种教育方法产生的效果感到得意;但再看一边坐着的岁娃时,我吓了一跳:他正抬起头来瞪我,我发现他一双大眼里也有别的孩子没有的东西,一股野气,甚至还有仇气,他紧咬嘴唇瞪着我,就像要打架时的那样子!我吓了一跳,过去问在他怎么了,不料他怪叫一声,推了我一把,扭头就跑出去了.我追出来,看见岁娃已到门口,犹豫着,勾头咬唇,随时要跑出去的样子.④孩子们不敢再理他,都看着我.我做出笑脸,让岁娃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他一声不吭,坐在一边看天.我不敢再管他,就和孩子们玩在一起,不时对他笑一笑,思量着怎样才能让他入群,很发愁.⑤玩了一会儿,一个女孩突然指着树上挂着的一串气球笑喊:“哇!谁能把那气球拿下来呀?”孩子们你看我我看你,都吐舌头摇头.树不大,树干不高,但这些城里小宝贝们根本就没爬过树,都不敢.我心里一动,就看着岁娃笑说:“谁能取下来,谁就是我们中间最勇敢的!”还特意把“我们”两个字拉长了音调.岁娃果然走过来了,大声说:“我能!”我笑说:“谢谢你!好孩子!”⑥岁娃高兴极了,跑过去就爬,猴子似的,嗤溜嗤溜就上去了,将气球丢下来,嗤溜嗤溜就下来了.朝我昂着头,嘻嘻笑!我惊喜万分,亲他,夸他,别的孩子也又蹦又跳地喝彩,他手舞足蹈像个“孩子王”,孩子们都围了他,很快就玩在一起了.⑦是我错了.我自以为是的“爱心”原来是一架倾斜的天平,从一开始就忽视了他们内心深处的需求.1. 结合③④⑤段文字,概括“岁娃”和别的孩子在行为表现方面有哪些“明显地不一样”.2. 结合全文内容,回答第⑦段中“自以为是的‘爱心’”和“内心深处的需求”各指什么.(1)“自以为是的‘爱心’”指(2)“内心深处的需求”指3. 本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请你以第⑥段为例,简要分析这个特点是如何体现的.八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答案:1. 答案要点:①有野气.仇气,②极不合群,③自尊心极强,④勇敢.2. 答案示例:(1)我认为以施舍者的心态面对贫穷与弱小是对他们的关爱.或“我当着岁娃的面向他施舍爱心,并为这种做法感到得意”.(2)孩子们心里对心灵平等需要.或希望得以别人的尊重,保持自己的尊严.3. 答案示例:第⑥段用比喻把岁娃比喻成猴子,用拟声词“嗤溜嗤溜”,形象地写出了岁娃爬树的动作灵活轻巧的特点,表达“我”对岁娃的欣赏喜爱之情.又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朝我昂着头,嘻嘻笑”“手舞足蹈像个‘孩子王’”,写出岁娃心灵需求得到满足尊重与满足时的快乐心情.。

八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

八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

⼋年级上册语⽂阅读题 在语⽂的考试中,阅读理解题是必考的⼀个题型。

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年级上册语⽂阅读题⽬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家学习。

⼋年级上册语⽂阅读题(⼀) ①外婆的笑,是我终⽣难忘的。

②外婆的⼤半辈⼦都在苦⽔⾥挣扎。

幼时家⾥是极穷的,吃不上饭,以⾄于不得不全家流落街头、屈膝垂颅地乞求施舍。

外婆17岁便早早嫁到了外公家。

嫁妆,是⼀⿇袋番薯。

③外婆的⾝体是经过岁⽉打磨的。

她上过⼭、下过⽥,做过厨⼦,当过保姆,也掏过粪槽。

屋外的荒地硬是被外婆垦出了⼀⽚果园,每到秋季,便硕果飘⾹。

连在仓库⾥逮到的⼀只⽪⽑油亮的⼤⽼⿏,外婆也能做成餐桌上的佳肴。

④经年的苦难根结在外婆的⾝体⾥,装不下了,便溢了出来,化作了糙杂的短发,化作了黝⿊的⾯庞,化作了青筋突兀的⼤⼿上的⽼茧。

⑤但是啊,外婆她爱笑。

⑥外婆的笑,与⼩家碧⽟、温柔甜美是绝⽆关系的。

她⼀笑起来绝不掩⼝做作,仰起头,咧开嘴,露出唯⼀被⽆情岁⽉眷顾的雪⽩的⽛齿,任那股⽓浪从丹⽥冲将上来,携着满腔的豪⽓笑! ⑦外婆信佛,脖⼦上时常挂着个观⾳状的⼩录⾳器,⼀摁按钮,便会梵声⼤作,唱出些佛教的经⽂来。

不知是否因⽿濡⽬染,每当外婆仰头⼤笑时我总有梵⾳⼤作、⾝⼼涤荡之感。

夏天常见外婆坐在沙发上扇着扇⼦,遇着乐事便⼤笑。

扇着扇⼦笑,丰胖的⾝材,恍惚间竟如⼀尊活弥勒。

⑧外婆喜欢和后⽣们说话。

每当我问起过去的艰难⽣活时,她总是捡⼏件在她认为不太苦的事,轻描淡写地说,⾔辞⾥竟没有太多苦意。

那些事,在我听来却都是现在难以想象的窘迫与离奇。

外婆说了⼏句便停了话茬,转⽽问起我的事来,我便拿些事跟她说,她听得津津有味。

“为啥?”“耶?”“这么好啊!”外婆没读过书,这些就是她⽤来表达感情的话。

我对她说的,有成长的乐事,有学业的⾟苦,有感情的纠葛,⽽⽆论是可悲的还是可笑的,⽆论是她听得懂听不懂的,她总是回报我以⼤笑,洒脱的、⽆羁的⼤笑。

⑨外婆的笑,如⼀座悠远宁静的⾕。

我悲,她笑;我笑,她便⼜咧开嘴和我⼀起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含解析)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一、文言文阅读(共6小题)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丈夫之冠也冠:帽子。

B.以顺为正者正:准则、标准。

C.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兴起,指被任用。

D.困于心,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贵不能淫》中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他们具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威力。

B.《富贵不能淫》中“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一语不仅仅是孟子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开始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论述这些人虽然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国家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由此自然导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对比阅读部编版(含答案解析)阅读文言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选段)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A.隐土之北/曾不能毁山之一毛B.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C.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D.帝感其诚/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翻译下列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链接材料】杨子①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②,又请杨子之竖③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④之矣。

”曰:“奚⑤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⑥,所以反也。

”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门人怪⑦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新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⑧。

”——《歧路亡羊》节选(有删减)注释:①杨子:即杨朱,战国时哲学家;②党:乡党,邻友;③竖:仆人;④亡:逃;⑤奚:怎么,表疑问;⑥之:去,往;⑦怪:(认为)……奇怪;⑧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大道因为岔路太多而丢失了羊,求学的人因为方法太多而丢失了根本(生命)。

八年级上语文课外阅读题

八年级上语文课外阅读题

八年级上语文课外阅读题学习八年级上册语文除了课内进行训练以外,课外阅读也尤为重要。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八年级上语文课外阅读的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八年级上语文课外阅读题(一)①上高一时,我们有了一个新体育老师,他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像光一样跑起来!像光一样穿过去!”②大家都很崇拜体育老师,我却不喜欢体育。

初一时我在体育课上摔断了胳膊,留下阴影,每逢阴雨天我都以胳膊酸为理由请假了。

③雨季,我独自在坐在教室里看书。

教室门开了,是他,“在看什么书?”体育老师问。

我把封面翻过来。

“好书呀。

”老师赞叹说,“村上春树嘛,他也很热爱体育运动,还是个马拉松好手呢!”④ 老师说着弯下腰挽起裤腿,“我这条腿也断过。

”他给我看那条疤痕,“你看,现在当上了体育老师,在雨里跑都没事。

下次来体育馆上课吧。

”⑤就试一次吧。

当我钻进体育馆时,大家都惊诧了。

“啊,你来啦!”老师跑过来,把我领到队伍前面。

“我宣布,从现在开始,周宁就是新的体育委员了!”⑥“啊?”大家一片哗然。

“我,我,跑得慢,也不会喊口号,”“谁说体育委员就一定要跑得快?今天,我们没有人去拉他、逼他,周宁自己走到这儿上来体育课。

这就是真正的体育,真正体育精神是超越自己!”⑦不久要开运动会了。

大家商定了出场队形“好点子!那么,谁来做这个‘光’呢?”老师说。

“体育委员?”班长说。

“行也是行的。

”A老师看着我,带着点挑衅的意味,“不过要获得好的效果,一百米差不多要跑进12秒吧。

”我蹭地站了起来,“我会跑进12秒的!”⑧放学后我径直来到父亲的学校。

“伯伯,我要跟你训练!”体育系曹老师是我父亲的好友,虽知道这是个难题,但我要试试!⑨我买了套金黄色的田径服,每天都去训练,晚上回家做深蹲,仰卧起坐,摆臂练习。

速度以微不足道的程度提高着⑩——那是一个傍晚,晚霞落在塑胶跑道上,夕阳把我照成了一道光。

站在跑道的起点,我感觉世界全部都凝结到这儿,一种从未有过火焰裹住了我的脚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八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练习题(一)
(四)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②无论魏晋()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④遂与外人间隔()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渔人甚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后遂无问津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出:既出,得其船皆出酒食B.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C.复:复前行不复出焉D.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4.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组织材料,细读文章,完成文章结构图。

_________________——访问桃花源——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沿用至今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见渔人,乃大惊”,表明桃源中的人“来此绝境”时间久远。

B.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既表明他们生活富足,又表明他们热情好客。

C.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是怕渔人回到外界后,泄露桃花源的秘密。

D.这几段文字通过写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出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

7.桃花源中的人听了渔人“具言所闻,皆叹惋”,对其原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为桃花源外的世界的动乱黑暗而叹惋。

B.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C.为渔人的颠沛流离而叹惋。

D.为桃花源外的世界战乱频繁、赋税繁重、民不聊生而叹惋。

8.桃源人告诉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以“桃花源美,美在……”写几句赏析性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桃花源记
1.①交错相通②更不用说③妻子儿子④隔绝
2.①渔人非常诧异②这个渔人为他们详细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那些人都感叹惊讶不已
③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④此后再也没有问路访求桃花源的人了
3.C
4.发现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5.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与世隔绝、落英缤纷
6.C
7.C
8.怕桃花源外的世界的人扰乱他们。

9.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上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世界,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10.桃花源美,美在坦荡如砥,一望无垠的土地。

桃花源美,美在排列得整整齐齐的屋舍。

桃花源美,美在土地肥沃,庄稼茁壮成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桃花源美,美在静谧祥的气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