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詹姆逊文化理论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批判透视

合集下载

论詹姆逊的现代性理论及其对我国现代性的启示——从“单一的现代性”说起

论詹姆逊的现代性理论及其对我国现代性的启示——从“单一的现代性”说起

论詹姆逊的现代性理论及其对我国现代性的启示——从“单一的现代性”说起梁苗【摘要】作为当代最具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之一,詹姆逊的文化理论中始终保持着深切的人道关怀,通过密切关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动向,追踪全球化带来的文化领域的新变化,他揭示了后现代多元化的表象下所掩盖的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新殖民主义的事实,告诫第三世界国家要警惕西方现代化霸权和现代性话语的蒙蔽,要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进程中至少保持文化上的独立和清醒.这对我国的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期刊名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20)006【总页数】5页(P12-16)【关键词】现代性;后现代性;全球化【作者】梁苗【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南京 21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0-05正如国内外许多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虽然在詹姆逊(1)的著作中,只有《单一的现代性》一书是直接探讨现代性问题的,但对现代性问题的思考,却“时隐时现”地贯穿于詹姆逊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

中国正处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与现代化相关的现代性问题逐渐凸显,并亟待得到理论的澄明。

重温詹姆逊的现代性理论,对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现代性问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对中国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单一的现代性”2002年8月,詹姆逊在上海演讲,主题就是讨论现代性问题。

在已被宣扬差异性的后现代话语侵染的语境下,詹姆逊居然大谈“单一的现代性”,称“世界已经被一种普遍的市场秩序殖民化了”[1]前言24,演讲还被冠以《现代性的幽灵》为题在中国的报纸上刊出。

当时,这在我国学界(特别是文论界、美学界)激起强烈反响甚至几乎是公愤,有学者言辞激烈地批评詹姆逊的演讲又引来了西方霸权的幽灵。

那么,詹姆逊为什么要在宣扬差异性的后现代语境中大谈现代性问题?他的上海演讲真的不合时宜吗?其内在学理究竟何在?当前,几乎无人否认全球化的趋势。

论詹姆逊的现代性理论及其对我国现代性的启示——从“单一的现代性”说起

论詹姆逊的现代性理论及其对我国现代性的启示——从“单一的现代性”说起

后 现代 多元 化 的 表 象 下 所 掩 盖 的 资 本 主 义 在 全 球 范 围 内进 行 新 殖 民 主 义 的 事 实 。 诫 第 三 世 界 国 家要 警 惕 告
西 方 现 代 化 霸 权 和 现 代 性 话 语 的 蒙 蔽 . 在 资 本主 义全 球 化 的进 程 中 至 少保 持 文 化 上 的 独 立 和 清 醒 。 这 时 我 要 国 的 现 代 化 和 现 代 性 的 健 康 发 展也 具 有 重要 的 启 示 意 义 。
第2卷 O
第6 期
成都 理 工大 学学 报 ( 会科 学版 ) 社
J) (URNAI OF CHENGDU — UNI VERS TY OF TECHN(IOGYI o i1 ce cs I )| S ca S in e )
V1 。 2O

N。. 6

2 01 2年 1 】月
种 前 所 未 有 的 标 准 化 的 现 象 。 种 被 迫 进 入 世 界 制 一
了”】 青 演讲 还 被冠 以《 ・ . _ 现代 性 的 幽灵 》 为题 在 中
国 的 报 纸 上 刊 出 。 当 时 , 在 我 国 学 界 ( 别 是 文 论 这 特
收 稿 日期 : 0 20 -) 2 1 - 2( : 2
20 0 2年 8月 , 姆 逊 在 上 海 演讲 , 题 就 是 讨 詹 主 论 现代性 问 题 。在 已被 宣扬 差异性 的后 现代 话语 侵
把 一致性 和标 准 化强 加 给 人们 的意 识 、 感 、 象 、 情 想
动 机 、 望 和 兴 趣 。 而 为 了 获 得 外 国 的 资 本 和 技 术 欲
关 键 词 : 代 性 ; 现 代 性 ; 球 化 现 后 全

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解读詹明信的资本主义文化分期理论

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解读詹明信的资本主义文化分期理论

完整的 、 全面的文化逻辑体系” 。尽管此处 只是对现代主义的 信认为现实主义 、现代 主义与后现代主 义三种文化 现象不但
现代主义。 具体来说 ,现实主义 ” “ 相对于“ 市场资本主义” “ ,现 意符放在同等重要 的地位上 , 组成 了一个完整的语言结构 : 参 符是与语 言相对应 的客观事物 , 指符是语音和形象 , 意符是 内 涵意义。 具体到文艺作品的分 析 , 可以将参符理解为艺术 品所
摘 要 : 明信的资本主义文化分期理论 , 众 多论说后现代主义的理论 中独树 一帜。整 个模式 以马 詹 在 克思主义历 史观为理论基础 , 以符号 系统的模式为结构 , 以颠倒 的顺序具体论述 了后现代主义、 现代 主 义 、 实主义的文化特征。詹明信的资本主义文化分期理论给后现代 文化批评提供 了一种有益的思考 现
二、 以符号 系统的模式为结构范例 索绪尔 的语 言体 系包括参符 、 指符 、 意符 个 部分 , 而 然
索绪 尔 因为 参 符 与语 言 学关 系不 大 而 将 其 弃 之 不 论 。詹 明信

以马 克 思 主 义历 史 观 为 理论 基 础
针对现实主义 、 现代主义 、 现代 主义的划分 , 明信首 后 詹 先否定了一种普遍的看法 ,即认为现代 主义只是一种风格或 者技巧 , 作家可以任意取舍 。 紧接着就针锋相对的提出了 自己 的论点 , 现代 主义是 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 , 自身是一个 即“ 它 界定 , 但实际上它也适用于对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理解 。 因此他在坚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建筑 的唯物史 观的前提下 , 将资本 主义的文化分 期建立 在了资本 主义历史分期 的基 础 上, 从文化的层面将资本主义划分为现实主义 、 现代主义与后 代主义” g, 垄断资本主 义”而 “  ̄ x 于“ l , 后现代主义” 相对于“ 跨 国资本主义” 晚期资本主义” 或“ 。在建构 自己的模式之前 , 詹 明信 花费 了大量篇 幅对德路兹和瓜塔里 的历史模式进 行了解 说, 又明确的说明 自己不打算采用这一模式。 看似矛盾实则是

詹姆逊乌托邦的现实性思想探究

詹姆逊乌托邦的现实性思想探究

摘要中文摘要乌托邦这一词汇在漫长的西方哲学史中,历经数个世纪仍旧稳稳地矗立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在近代,因其自身存在脱离现实的空想性缺陷,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半个多世纪以来,晚期资本主义文化和反乌托思潮邦席卷全球,人们对未来的期待日渐式微,乌托邦思想成为众矢之的。

二十世纪中期以来,乌托邦理想的实现愈发遥不可及。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针对乌托邦的颓势,运用辩证、总体、历史的视角,揭示并批判晚期资本主义的本质,挖掘乌托邦作用于现实存在的方式。

他致力于为乌托邦实践指出方向,并通过批判与反思的手段,力图唤醒民众尘封的乌托邦欲望,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提供精神动力。

詹姆逊吸收了十九世纪乌托邦理论转向中关于乌托邦精神的思路,还加入了乌托邦现实性的观点,将“反—反乌托邦”作为自己思想的核心内核,深入挖掘乌托邦的现实批判与指引实践的双重功用。

他通过重拾、整理西方社会中的乌托邦理论碎片,提出了符合时代特征的新的乌托邦思想。

詹姆逊所建构的更具有现实性的乌托邦体系,是对前人乌托邦的颠覆和创新,其思想的现实建构具体如下:其一,詹姆逊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中的总体化方法和辩证思维方式改造乌托邦,赋予了乌托邦辩证的整体性特质,并追寻一种集体性质的全人类未来的可行性。

其二,弥补了乌托邦脱离现实的缺陷,分析了乌托邦实现的先决条件,并对乌托邦实现过程中的关键要素进行一定的探讨。

其三,詹姆逊面对后现代空间中的时间虚弱和空间混乱特征,研判了前人乌托邦理论中时间与空间存在的困境,找到了超空间中乌托邦得以缩小乃至消除时间和空间距离的现实发展之路。

尽管詹姆逊的乌托邦思想有一定的漏洞,但是,他革除了一部分前人乌托邦的弊病,为乌托邦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可能。

詹姆逊通过一己之力,让沉寂多年的乌托邦理论再度散发光辉,促使被后现代思潮遮蔽了双眼的人们回忆起被压抑的乌托邦欲望,并为人们提供了一条当下通往未来的实现之路。

面对晚期资本主义的垄断,他尝试用一种全球性视角的认知测绘方式,在第三世界国家中找寻一条不同的出路。

拼凑”的后现代与“总体性”的文本阐释——詹姆逊的“超空间”理论分析

拼凑”的后现代与“总体性”的文本阐释——詹姆逊的“超空间”理论分析

拼凑 的后现代与 总体性 的文本阐释詹姆逊的 超空间 理论分析李长中任何新的理论话语出现,都是以旧的理论范式解体、旧的认知图式和阐释系统失效为条件的。

随着后现代的来临, 空间转向 成为20世纪后期知识和政治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事件之一,人们开始把以前给予时间、历史、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转向对于空间问题的关注,并且使地理学、城市设计、都市建筑等学科与身份认同、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少数族群、同性恋等人文学科相互缠绕,交叉渗透。

特别是由于现代大众传播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机械复制技术以一种 真实的内爆 使图像和符号取代了在场的真,这种图像和符号已不再指涉外在的真实世界,而仅仅指涉符号本身的真实性和产生符号体系本身的真实性。

在这种由 类像 组成的后现代文本之中,文学空间与社会空间已失去了象征和隐喻,失去了深[ 拼凑 的后现代与 总体性 的文本阐释]度和历史感,读者犹如走进后现代建筑空间而不能透过认知系统为自己在外界事物的总体设计中找到确定位置和方向,读者也不能在后现代文本中以感官系统组织文本空间,詹姆逊把这类空间名之为 超空间 。

怎样解读这类文本?詹姆逊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思想基础上,对此作出了回答。

一、 拼凑 的文本结构传统观点认为,文学总是对本质、规律、意义的书写,文学内部存在着 深层模式 或 深层结构 。

为了把这种 深层模式 或 深层结构 呈现出来,艺术家总是把它们设置在一个有序的时空之中。

尽管在现代主义作家如伍尔夫、乔伊斯、普鲁斯特等人的作品中,传统时间化叙事已呈现出零散、破碎、非顺序的态势,但总体上仍可把握故事顺序。

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 不管传统现代主义有多大胆,它不过是在想象中、在艺术世界内表现冲动,不管是关于魔鬼还是谋杀的幻想,仍然是通过有序的审美形式原则表达出来,因此即便是在颠覆社会,艺术仍然将自己放在有序的世界里。

∀在 有序的世界 里,文本按照开端、发展和高潮的进展表达某种 深度 。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解析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解析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解析作者:郭哲韬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 Jameson),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评论家和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批评家。

他的后现代理论已成为当代西方文论的经典叙述。

1985年9月12日,杰姆逊教授应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所和国际政治系国际文化专业之请,在北京大学开设有关当代西方文化理论的专题课,《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弗·杰姆逊教授演讲录》这本书就是根据他的上课录音翻译整理而成的,而他关于后现代主义和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理论也是在这次传入中国的。

杰姆逊着重谈到了后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特征。

他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和工业生产和商品已经紧密结合在一起,“商品化”不仅表现为物质产品,也渗透到了社会的精神领域,人们生活的环境被无数商品化了的广告,电影,录象带,录音带所构成的形象充斥着。

在这样的社会中,上层建筑起着决定性的重大作用,“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叙述化、零散化、无深度概念等则是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特征”即“后现代主义”。

他在“引论:文化与文化分期”中谈到了文化分期。

他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形成了国家的市场,第二阶段是列宁的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阶段,这个阶段形成了不列颠帝国、德意志帝国等,第三阶段则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资本主义。

第二阶段已经过去了,第三阶段的主要特征可概述为晚期资本主义,或多国化的资本主义,与这三个时代相关联的文化也有其各自的特点,第一阶段对应的是现实主义,第二阶段对应的是现代主义,而到第三阶段现代主义便成为历史陈迹,出现了后现代主义,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就是文化工业的出现。

他以曼德尔的资本主义三阶段理论为基础,对现代主义特别是后现代主义的后期资本主义文化进行了分析批判。

他从建筑、绘画、文学、摄影、广告、电影、音乐等方面具体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

后现代主义的社会是一个完全商品化的社会,“到了后现代,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历史观的相对主义
后现代主义文化对历史的理解也表现出相对主义的倾向。历史不再是一个客观的存在,而 是被不同立场和观点所塑造的。这种历史观的相对主义进一步削弱了历史感的重要性。
主体性的消解
01 02
个体的原子化
在后现代主义文化中,个体被原子化,变成一个个孤立的、无关联的原 子。这种原子化的个体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容易陷入孤独和无助的状 态。
文化的无中心化
去中心化的表现
后现代主义文化现象中,文化中心的地位被消解,各种文化元素不再围绕一个中 心展开,而是呈现出多元并存、互相交织的状态。这种去中心化的趋势,挑战了 传统文化中心主义的观念。
去中心化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去中心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的描述,也蕴含着对于文化多 样性和平等的追求。它呼吁我们尊重各种文化差异,摆脱传统中心主义的束缚, 构建一个多元、包容的文化格局。
理论需要与实践结合
文化研究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还需要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应 该关注当下社会中的文化现象, 运用理论工具进行分析和解读, 同时也不断地修正和完善理论, 使其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主体性的去中心化
后现代主义文化强调去中心化和多元性,主体的中心地位被消解。主体 不再是文化和社会的中心,而是成为多元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03
自我认同的危机
主体性的消解导致自我认同的危机。人们开始质疑自己的身份和认同,
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这种危机在后现代主义文化中表现得尤为明
显。
CHAPTER 03
对理论的反思与发展
需要更加全面的视角
在研究后现代主义文化时,我们 应该采取更加全面的视角,既看 到后现代主义带来的挑战和问题 ,也看到它可能包含的机遇和潜 力。

后现代文化的异化本质——詹姆逊的断定与批判

后现代文化的异化本质——詹姆逊的断定与批判
莩 拜 玄 21年第9 ‘ 00 期
后现代文化的异化本质
詹姆 逊 的断 定 与批 判
刘 梅
【 摘
要】文化 异 化 是詹 姆 逊 站 在 马克 思 主 义 立场 上 对后 现 代 文 化 作 出的 总体 判 断 。后 现 代 文化 异 化 具 体
表 现 为 :文化 泛 化 与 审 美 变异 ;文化 时空 逆 转与 深 度 消失 ;文 化视 像 化 与 创 造 力枯 竭 ;文化 主体 消解 与 精 神
西方后现代 主义大师詹姆逊 ,不仅对 晚期 资本主义文化作 出 了总体 的 、全 面的 、历史 的 、辩证 的研
究 ,而且作 为一 个新马克思 主义者 ,秉承 了马克思主义 的批判 精神 。对 后现代 文化 的异 化本质进 行了犀 利 的批判 。他通过 对后现代 文化泛化 现象 的分 析 ,指 出后 现代文化 已发 生审美 变异 成为大众 快感 文化 ; 通 过分析后现代 文化的空 间特性 ,揭示 出后现代 文化 已成 为失 去历史感 和深度精 神 的平 面文化 ;通 过分
作 者简 介 刘梅 ,华 南师 范 大 学政 治 与行 政 学 院教 授 、博 士 生 ( 东 广 州 ,50 3 ) 广 16 1 。

2 8—
的泛化 与去边界 化 。后 现代文化 出现 了与经济 交融 、互 渗与共谋 的现 象 ,一方 面经济进 入 了各种文 化形 式 .使艺 术作 品甚至理 论都成 了商 品 ;而另一 方面文 化逐步经 济化 ,文化 商 品在 后现 代社会 的市场 和整 个 日常生 活 中被 消费 。他说 :“ 由于广告 ,由于形 象文 化 ,无 意识 以及 美学 领域 完全 渗透 了 资本和 资本
分 裂 。詹 姆 逊 对 后现 代 文 化 的 异化 本 质 进行 了全 面 而 深 刻的 批 判 ,对我 国和谐 文化 建 设 具 有 重要 启 示 意 义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詹姆逊文化理论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批判透视论文关键词:詹姆逊现代性后现代性文化批判马克思主义辫证法论文摘要:自詹姆逊2002年在华进行了两次关于现代性的演讲后,一直被不少国人视为后现代主义理论大师的他似乎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现代性的鼓吹者,人们对于其文化立场及批判指向的转变顿时陷入茫然与困惑。

为此,本文试图在分别解析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理论的基础上,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在其文化批判中的最终决定作用,从而在理论本源方面对其前后论断客观存在的某些矛盾性加以总体性阐释。

作为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左派文论的领袖,詹姆逊不仅为自己赢得了世界声誉,被西方学术界公认为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而著称的“三大思想家之一”,而且同时也是一位对发展中的中国理论界影响尤其巨大的当今最重要的文化批评家。

上个世纪80年代他曾应邀到北大讲学,专门讲授文化批判与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关系及其意义作用的问题,其讲稿后由唐小兵整理翻译为《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于1986年在中国出版了。

客观地讲,该书应属中国后现代理论的启蒙读物,此后引介、研究后现代主义思潮蔚然成风,短短的十几年间,国内竟然兴起了“后现代热”,詹姆逊也因此被某些学人称为中国后现代主义的开山鼻祖。

毋庸置疑,詹氏对后现代主义还是有一些中肯、甚至是积极的评论—尤其是对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精神,并以其对后现代主义的独特且充满个性的研究而扬名学术界。

但事实上,他既非后现代主义者,也非后现代主义的拥护者,而自始至终只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

误认的根源在于尽管他确实是怀着强烈的批判态度介人后现代主义研究的,并最终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后现代文化现象迟早要随着晚期资本主义一起消亡,而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必将取而代之。

然而这种批判是与他对晚期资本主义的总体批判一起进行的,而且整体来看,批判得又过于微妙,加之,他本人确实对解构主义颇为青睐,所以有时他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显得不清不楚,招致许多误解。

其实要澄清这一点亦非难事,最好的理论工具就是马克思主义,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它也是破解其现代性理论的密码,以下即分而论之。

(一)首先还是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詹氏的后现代性理论上吧,确切地说,詹氏的后现代性思想是在对当时几种有影响力的后现代性理论的反思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我们先来解读一下吉登斯的后现代性理论,在他眼里,后现代性不过是现代性的翻版,因此后现代性话语在某种程度上是夸大其词甚至显得矫揉造作,他认为目前的要务是把现代性的后果“激进化”;而利奥塔的观点却与之迥然不同,不但相信后现代性确已存在,并对各种领域中出现的后现代性变化表示欢欣鼓舞;至于哈贝马斯,则在处理后现代性问题时表现出鲜明的“现代中心论”倾向。

与以上诸位后学家最大的不同是,詹氏并不急于表现出自己对后现代性的价值立场,而是首先揭示后现代性与晚期资本主义的关联。

他把晚期资本主义看作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近的阶段”以,并认为只有在晚期资本主义这种框架中,后现代性所表现出来的样态才能得到辩证的理解,他将后现代主义置于与晚期资本主义体系相连的总体性的文化变革中进行评价。

正如他本人所述,“我要试图探索的是:‘后现代’到底如何以晚期资本主义整体逻辑里的主导文化形式呈现于社会生活中”。

为了避免对后现代主义进行简单的、道德主义式的批判,而“尝试在‘历史’中探索当前的时代意识,企图以真正的辩证法来正视问题”。

因而一方面,基于解构主义精神,他承认就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文化的反动甚至决裂的角度来看,后现代主义具有某种“原创性”,是值得一定程度的肯定和认真对待的,特别是其中的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女权主义、反精英主义、第三世界主义等等,就此方面的言说来看,他是把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关于正在出现的世界的新思维方式和存在方式的文化来正视的;但另一方面,因为发展至今的后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沦为了一种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的哲学,他也对其种种浮出水面的负面性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如后现代主义将导致的真理消失、原型退场、叙事瓦解、主体死亡、意义缺省、历史断裂等严重后果,原则已变得不再重要,一切都可以拼贴,一切都只是幻象。

“我们的世界,起码从文化上来说是没有任何现实感的,因为我们无法确定现实是从哪里开始在哪里结束。

混沌中的人们,意识只能为消费时尚所左右。

他把这种景观概括为“经济的文化化与文化的经济化”,并敏锐地指出“在文化领域中后现代性的典型特征就是伴随形象生产,吸收所有高雅或低俗的艺术形式,抛弃一切外在于商业文化的东西”。

也就是说,在后现代,一切都成了商品,甚而包括形象和理论。

由于坚信没有社会总体性的概念,就没有未来社会主义政治的可能,他明确宣称:“应该抵制后现代社会的某些特征,其实也就是晚期、但同样彻头彻尾的资本主义文化体系之逻辑的一部分;这些特征从内容到形式完全融人到商品生产和消费中。

事实上,后现代主义一定程度上再造甚至强化了晚期资本主义的逻辑,它表面上倡导解构、去中心、差异、多元、异质、共生,实际上却造成了全球文化趋同,美国的“文化帝国主义”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阻碍对社会进行变革的文化。

詹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的批判方法,最早发现了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发展的逻辑,揭示了资本主义文化意识中的经济、权力和政治与生产方式的关系,其后现代性理论有着过度的整体性及总体化倾向。

另外,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正因为他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总体论思想,因而能透过纷繁的社会现象,洞悉到了当代西方社会文化的内在矛盾,是同资本主义的逻辑和商品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真相,其反思和批判后现代性的力度自然比其他形形色色的后学家及以往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都要深刻得多。

(二)20世纪90年代以前,詹氏对于现代性问题的关注及研究总的来说是零零星星、忽隐忽现的,可是近几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蔓延与扩张,及相关的“文化转向”问题促使现代性话语再度“复兴”。

一直专注于进行“当下本体论”工作的詹氏不可能对当前世界形势的变化视若无睹,2002年其最新的专著《现代性的神话》的出版,可以说就是他关注现实并逐步深化了对现代性的认识后在理论上所作出的呼应。

在该书中,其对现代性问题思考后的四点提纲如下:1.我们必须把现代性概念历史化、阶段化。

2.现代性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叙事范畴。

3.一种拒绝叙事的手段就是坚持从主体性的角度看问题,只有现代性的历史境遇才能够获得叙事形式。

4.任何有说服力的现代性‘理论’都必须认真对待后现代性和现代性的断裂这个假设。

”因为首先“‘现代性”一词在詹氏看来,根本就是一个无内在统一性的指称,它实质上是由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所改造、所塑造的延异和痕迹。

它是对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现代性”内涵的不断的、多种多样的“重写”,是在历史本义基础上的不断生成的“转义”,因而如果要研究它就有必要先把这一概念历史化、阶段化。

同时由于它本身既不包含历史性,也不包含未来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又不是一个概念,纯然成了一个超乎历史之外的叙事范畴,于是“现代性”一词借助詹氏这一新的界定摆脱了现有的历史尴尬,最终还是回到了现代性的根本意义上来了。

而就当今的现实而言,他在文中一针见血地指明了,不管现在有多少种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现代性,但终究这所有的现代性都附属于“全世界范围里的资本主义本身”,即所谓现在时态的现代性,就是资本主义性,‘.现代性”几乎以无中心的延异为一个确定的核心,这就是资本的全球化和殖民化。

而“我们真正要做的是用那个叫做乌托邦的社会欲望全面取代现代性主题。

其对以现代性面目出现的资本主义进行的批判是一以贯之的。

不可否认詹氏在此表现出明显的矛盾,具体表现为“现代性”的意义中心与去中心、差异与同一的矛盾。

但他研究现代性的目的就是为了揭露这种似乎已过时的现代性—其资本主义统治性的实质,戳穿现代性的神话。

因此,他为自己所批判的现代性赋予了确切的含义,从而在解构之后又重新确立了意义中心,这也可谓是“现代性”主体立场的体现吧。

因而,本着一切从现实出发、从事实出发的詹氏号召我们:“我认为我们应该继续进行‘当下的本体论’工作,而抛弃种种空洞乏味的重建一个现代性话语的努力。

”真正的本体论不仅要在此刻中把握过去和未来的力量,而且要诊断这些力量在目前时代里的贫弱化和视觉遮蔽”。

他通过自身的理论实践明确表明了:“现代性只有在其处身的历史境遇中才能够获得叙事形式”。

关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关系,詹氏基于自己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辩证法思想,一方面认同了哈贝马斯对现代性是“一项尚未完成的工程”的判断,肯定了二者之间不容忽视的内在联系,断言道:“如果我们以为利奥塔或任何人的后现代性是对过去的否定和全盘抹杀就错了”实际上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是一个延续体,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位移,是现代性调节、缓和自身矛盾的策略性选择,那么,相对而言,后现代性就是“一种在更为完整的现代化条件下获得的东西”。

另一方面又要求大家不要忽略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对立甚至是可能断裂的这一层面,因为毕竟作为现代性中的自反性力量—后现代主义一直就是批判和反思现代性的重要意识形态,其自身的理论运思、逻辑推演、话语表述都是建立在对现代性的批判上的,这也是他在其文中要求认真对待后现代性和现代性的断裂这个假设的原因所在了。

(三)前两节的论述和分析表明,要对詹氏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理论进行总体上的把握,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这一个绝对视域,在他那里,马克思主义是一条”不可逾越的地平线”,“已充分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内部,在各个领域存在着、活动着,早已不是一种专门化的知识或思想分工了”。

也就是说,在现实层面上,马克思主义已不是一种狭隘的教条和理论体系,而变得无处不在了。

但同时,作为超越了现代与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单一的、静止不变的,它“就像所有其他的文化现象,随其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可见詹氏是将其看作为不断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南和解剖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的方法论了。

在他看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那段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著名论述,为马克思主义者分析和研究一切社会文化问题,自然也包括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视角。

事实上,细加分析.不难察知詹氏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的探究其实是完全建立在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辩证运动上的。

在此思想基础上,他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对于理解其理论框架的重要性,他明确指出:“辩证法最重要的哲学功能就是它能够协调我们对之缺乏充分思考的历史的两副面孔或方面:即同时出现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在这种状态下,事物既可以改变又保持统一,既能够经受最令人吃惊的变化和扩张,同时仍构成一些基本和持续的结构的运转。

〔吕〕他强调对文本的“否定性”解读与“肯定性”解读的辩证统一,人们不难发现,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理论以及其文化分期理论的形成都是在这一总体框架下完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