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丁荣晶、胡大一

合集下载

胡大一:心血管疾病预防康复的春天

胡大一:心血管疾病预防康复的春天

胡大一:心血管疾病预防康复的春天4月18日上午,在本届“东北心血管病论坛”的“心脑血管前沿与热点”专场中,胡大一教授进行了题为“弥合裂痕,应对挑战”的演讲,就我国未来慢病防治的改革方向,进行了精彩的分析与展望。

“弥合裂痕,应对挑战”也将是2015年“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的主题。

演讲伊始,胡大一教授解释了本次的演讲题目,“弥合裂痕”为弥合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裂痕,“应对挑战”指应对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的挑战。

目前在我国,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之间裂痕日益加深,弊病日渐突显。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是不良生活方式所导致的非传染性疾病的很大一部分。

在心血管病防治中,我们应该认到,生活方式干预是一级预防的基石,二级预防的基础。

我国的医疗现状是,医院仅重视高成本生物技术的投入,而不重视生活方式的干预,没有做好疾病的一级与二级预防。

公共预防领域的大量临床研究结果,无法应用于临床医学,价值得不到体现。

医疗保险也仅支付生物技术的费用,未形成对生活方式治疗的保险付费机制。

针对现状,我们应该如何弥合防和治的裂痕?如何架起健康教育与行为改善的桥梁?如何生方式治疗融入医疗服务项目和医疗卫生团队的临床实践?对此,胡大一教授提出,解决关键是对医学目的、医学模式和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特别是医疗资源的配置,进行颠覆性的改革。

先,错误的医学目的,必然导致医学知识和技术的误用。

在单纯追求生物技术的环境下,过度医疗难以避免。

只有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首要目的的医学,才可持续,才能实现公平和公正。

其次,医学模式也必须从根本上转变。

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成社会、生物和心理综合的医学模式。

我们的服务对象是人,而不是病变。

曾经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在征服传染病时显示出的成就与兴奋,在面对非传染性疾病时,显得那么无奈与苍白。

最后,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也需要彻底颠覆。

目前的医疗服务链是“断裂”的碎片式体系。

胡大一教授形象地将现状比喻成“只卖汽车,没有4S店”。

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共同构筑冠心病防治网络

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共同构筑冠心病防治网络

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共同构筑冠心病防治网络作者:周玉杰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22期从Framingham研究开始,人们逐渐认识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是多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包括不可改变的因素(如年龄和性别),也包括可以改变的因素(如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等)。

2004年公布的INTERHEART研究,在52个国家(包括中国)262个中心的15 152例患者和14 820例对照中进行的调查表明,全世界各个地区、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罹患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危险大多由血脂异常、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腹型肥胖、心理社会压力、摄入水果蔬菜少、饮酒、规律的体力活动少所致,这9种危险因素分别可解释男性和女性心肌梗死原因的90%和94%。

两级预防和5个层面组成冠心病防控网络CAD是在多重危险因素长期作用下导致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只有建立综合防治网络才能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冠心病综合防治网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包括两级预防和5个层面。

两级预防包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对于尚未发生CAD的人群,早期积极干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的发生。

其目的在于降低CAD的发病率。

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对于已有CAD的患者,严格控制危险因素,防止心血管事件复发和心力衰竭。

其目的在于降低CAD 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5个层面包括:防发病,主要针对健康人群,防患于未然;防事件,对于已有动脉粥样硬化证据的患者,保持斑块稳定,防止血栓形成,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等可能致死或致残的心血管事件;防后果,对于已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要做到早期识别,及早干预,挽救心脏,挽救生命;防复发,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防治心力衰竭。

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冠心病防治网络的重要措施1912年,Herrick制定了治疗AMI的医嘱,要求患者卧床休息2个月,原因是担心患者由于体力活动会造成室壁瘤、心力衰竭、心脏破裂和心源性猝死。

心脏康复二级预防的主要步骤及措施

心脏康复二级预防的主要步骤及措施

心脏康复/二级预防的主要步骤及措施作者:周玉杰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22期在心脏康复/二级预防的第1期,即院内心脏康复阶段的主要内容如下。

评估、教育与咨询:向患者讲解目前的病情、治疗及下一步诊疗方案,评估有无心理障碍(如抑郁或焦虑),制定住院期间的活动计划,教育患者及护理者对可能发生的AMI症状如何识别并作出早期反应,纠正危险因素。

教育、帮助患者恢复体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如开车和工作):通常于入院后24 小时内开始,目的是在出院时达到基本生活自理。

早期活动计划根据病情而定,受很多因素影响,如并发症、年龄、生活习惯及骨关节状况。

无并发症的心肌梗死(MI)、急诊冠脉搭桥术(CABG)或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CI)术后可以早期活动,而合并有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等复杂情况者可能要延迟活动。

出院计划:评估患者何时适合出院、出院后的生活自理能力及能否进入相关的社区保健服务,结合患者的需求,与心脏专家、全科医生和(或)基层医疗保健人员联系,明确下一次随访的时间。

推荐患者参加院外早期心脏康复计划。

第3期,即院外长期康复阶段,主要是维持已形成的健康和运动习惯。

如果患者有特殊的健康问题,应继续在心脏康复中心进行锻炼,必要时仍需要监护,有关饮食、生活方式、纠正危险因素和心理社会支持仍要继续。

如果患者想康复成功,一定要确保运动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变成终生的习惯。

近年来,由于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及药物治疗的巨大进展,急性心肌梗死(AMI)或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相应的心脏康复第1期的时间也被缩短,由此产生的去适应反应较轻微。

但由于这一阶段的缩短,指导患者如何减少危险因素和运动的机会减少了。

第3期心脏康复也主要是维持前两期已形成的健康和运动习惯。

因此,心脏康复的第2期——院外早期康复变得尤为重要,这也是2007年AACVPR/ACC /AHA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指南主要强调的内容。

大量研究已经证明,院外早期心脏康复/二级预防能够提高患者的活动耐量,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改善心肌血液灌注,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

心脏康复: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标准治疗(第二部分)

心脏康复: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标准治疗(第二部分)
dic s d. s us e
Ke r s c r ic r h b l a in;c r iv s u a ie s ;i l me t t n;b rir y wo d : a d a e a i tt i o a d o a c lr ds a e mp e n ai o ar e
1 心脏 康 复/ 级预 防 的实施 二

个 时间 窗是 患 者从 门诊 C / P进入 持 续 C / P的 RS RS
1 1 参加 心 脏康 复/ . 二级 预 防的时 间窗
时候 , 之 心脏康 复第 四阶段 , 称 这个 阶段鼓 励患 者参加 C / P长 期 治疗 , RS 目标 是通 过 持 续 的 生活 方 式 改 善 和
摘要 : 关于心脏康复是心血 管疾病二级预 防标准治疗的综述 , 第一部 分我们 已经 阐述 了心脏 康复 的概念 、 心构 成和益 处, 核
现 将 讨 论 心 脏 康 复 的 实施 方 法 、 服 心 脏 康 复 实施 过 程 中障 碍 的 途 径 , 克 以及 其 未 来 的 发展 方 向 。
o a c lrd s a e n p r o e o i e iw,t e c n e t ,c r o o e t ,a d b n f s o a d a e a i tt n we e r ve e . I h s v s u a i s .I at n f h s rv e e t h o c p s o e c mp n n s n e e i fc i c r h b l ai r e iw d n ti t r i o p r o erve a t ft e iw,p r t o,w y o i l me tC ,se s t v ro are st h eie fC h at w a st mp e n R tp o o e c me b rir o te d l r o R,a d a e s o t r r w h frCR a e vy n r a ff u e g o t r u o

冠心病康复与二级预防概述

冠心病康复与二级预防概述
或静息舒张压>100mmHg)
整理课件
冠心病康复/二级预防分期
• I期: MI/ACS住院期间康复服务 • II期:出院后早期门诊康复服务
– 时程为3-6个月,持续至9个月至1年
• III期: 门诊康复体系或社区家庭康复
整理课件
I期康复/二级预防
• 目标
– 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能力 的恢复
以感觉微汗、略感疲劳为准 • 持续时间:最初2周,中等速度走路上下午各5分钟,同时
cardiac event
EHJ 2002: 23; 1177-89
心脏康复/二级预防内涵
• 心脏康复不仅仅是运动康复,是通过多学 科合作,采取综合干预手段,改善心血管 危险因素,降低再发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 险,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整理课件
心脏康复/二级预防获益(IA)
• 心脏康复/二级预防
• 总死亡率
整理课件
I 期运动康复注意事项
• 必须在心电、血压监护下进行(推荐使用 遥测运动心电监护系统,每个分机的显示 屏具备独立的心率/律及ECG显示,方便患 者活动及医护人员监护)
• 运动量宜控制在较静息心率增加20次左右 ,同时患者感觉不大费力(Borg评分<12 )
• 如果运动或日常活动后心率增加大于20次
整理课件
心脏康复治疗的历史
• 1912年Dr. James Herrick提出心肌梗死定义,及 绝对卧床2个月治疗理念
• 1930s,Mallory、White进一步强化卧床6-8周
– 发现梗死心肌组织需要6周才能形成稳固的疤痕组织
• 1930sRedwood等发现延长卧床时间会导致体 力减退、 步行时心动过速、 直立性低血压、 血栓栓塞、 肺活量下降、 负氮平衡和治愈时间 延迟。而体力活动可使心率减慢、 血压升高, 并增加氧利用和身体耐力

中国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指南解读

中国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指南解读

中国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指南解读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是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手段,对于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指南进行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巧。

心脏康复是指通过一系列综合性的措施,帮助心脏病患者恢复身体健康和生活能力的过程。

二级预防是指对于已确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通过采取药物、运动、饮食等方面的干预措施,预防病情加重和复发。

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不仅可以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国内外对于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人员的培训和规范化、患者的自我管理和依从性等方面。

未来,我们需要加强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的深入研究,探索更加有效的干预措施和治疗方案。

心脏康复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和精神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具体目标包括减轻症状、改善心功能、增强运动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等。

运动康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

心理康复:通过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轻心理压力。

营养康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状况,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控制饮食。

戒烟限酒:鼓励患者戒烟限酒,以改善心血管健康。

药物管理:对患者进行药物调整和管理,确保合理用药。

最近,中国专家们发布了一份关于冠心病心脏康复二级预防的共识。

这份共识对于那些患有冠心病的人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为他们提供了如何进行康复以及如何预防病情再次恶化的建议。

让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冠心病。

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从而引起的一种心脏病。

它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死因之一。

在这份共识中,专家们强调了冠心病患者进行心脏康复的重要性。

心脏康复是指通过一系列的锻炼、心理支持、营养建议等方式来帮助心脏病患者恢复身体健康。

用康复医学带动中国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

用康复医学带动中国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

陈敏生
董吁钢许顶立伍卫
邱健
陈纪言
刘世明
常务委员(以中文姓氏笔画为序) 王景峰李自成
杜志民
梁岩
刘映峰伍贵富
陈 鳞 罗

何兆初 胡允兆
吴同果


陈秋雄
侯玉清徐新
董少红谭学瑞

员(以中文姓氏笔画为序) 王 伟 方胜先
邓鹤秋
孙华保 陈 军
叶小汉石 向定成 杜作义 张高星

申源生 陈小林
阮天成 陈 平
朱永宏 陆东风 宋明才 周万兴
万方数据
・122・
South China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March 2013,Vol 19,No 2
患病人数达2.3亿,接受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治 疗的患者数量也持续增加,2008年约18.2万,比 2007年增长26%,2011年高达34万。目前,面对 众多的心血管疾病急性发病患者和数十万经皮冠 状动脉成形术后患者。中国对冠心病的管理主要 集中在发病后的抢救、药物治疗和血运重建手术, 而发病前的预防以及发病后的康复(含二级预防) 很少关注和投入,优先的医疗卫生资源用于反复 住院、反复造影、支架、外科手术、心脏移植,导致
本文链接:/Periodical_lnxxgbzz201302001.aspx
(收稿日期:2012—11—29)
j止jlLjIL.slLjIL4L4LjILjtjILj屯jtj疋jILjlLjIL.s屯—IlLj止4Lj屯.s止4Lj屯4Lj止.s止4LjILj‘4L喜Ljt.址j‘4Lj止jlLjlL4屯
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名单
名誉主任委员林曙光

胡大一医生集团总院长胡大一:坚定不移走中国式心脏预防康复之路

胡大一医生集团总院长胡大一:坚定不移走中国式心脏预防康复之路

胡大一医生集团总院长胡大一:坚定不移走中国式心脏预防康复之路文章来源: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发布时间:2016-02-29慢病防控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慢病防控工作任重道远。

决非一朝一夕之事。

毛泽东主席讲过,对这类事业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从我接手心脏复工作后就明确认识到未来的舞台要大,起点和水准要高,要实现大,就要解放思想,走出狭隘。

第一不能只做运动康复,而要5个处方,对患者要全面全程管理服务和关愛。

第二要把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整合化,减少疾病和急性事件复发,减少再住院率是心脏康复的初级目标。

第三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的机制模式成型了,完全适应于尚未患病或发生急性事件的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和烟草依頼的高危人群,也完全适应于快速增长的老龄人群的主动医养结合需求。

我一直在呼吁我们的学会、杂志、学术会议和培训项目的命名,一定是预防和康复,而不仅仅是康复,国际上发达国家早就这么做了。

我们中间有些人总是拿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旧条条框框来反对阻碍预防康复一体化,这里面也有围牆文化与利益博弈。

第三要心、肺、肾三个重要脏器康复整合,不要在一家医院又分别建不同科室的康复机构,而是应该有分工的将脏器与肢体康复体系建设好。

第四中西医结合充分发挥祖国医药的整体观念,上医治未病,辨证施治的哲学思想体系和针灸、按摩、太极拳、中药等技术的特色与优势。

高起点就是说我们起步睌,但不要重复发达国家半个多世纪心脏康复的老路,避免他们经历过的弯路和失误。

五个处方和隨访机制以及中西医结合的全面全程服务模式的设计就体现了起点高。

中国心脏康复这一波大发展正好赶上穿戴设备、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这也是我们一下就站在了高起点上,机遇与幸运并存。

高水平的关键是创新,学术体系建设、科研工作、高质量、高水平的数据库建设。

我参与、我奉献、我分享、我快乐的数据收集整理评估发表的共赢机制。

生活方式、代谢、免疫遗传基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生活方式对慢病防控康复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循证医学时代的到来和冠心病血运重建技术的发展,使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显著改善,死亡率已呈下降趋势。

但在我国,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趋势仍然严峻,患病年轻化,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快速攀升,心血管疾病带病生存人数不断增加,这些患者不仅劳动能力下降,而且需更多医疗服务维护,给家庭和国家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和劳动力损失。

如何使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尽可能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使患者活得有尊严,避免心血管事件再发、反复住院和英年早逝,更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是临床医学目前最值得研究的话题之一。

国外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控制经验可我们借鉴。

20世纪30年代后期,美国结束了有史以来的最大经济危机,冠心病及其它心血管疾病开始在人群中“泛滥”,开始了与心血管疾病的斗争,到1980年代后期,美国冠心病死亡率较1960年代下降50%。

人们逐渐认识到通过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并不能有效持久改善心血管病患者预后,通过综合干预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帮助患者培养保持健康的行为习惯,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坚持循证药物治疗,可使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恢复到最佳状态,在延长患者的寿命同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这就是现代心脏康复的精髓。

关于心脏康复的发展,西方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数据,建立了很多康复模式。

大量临床研究证据显示,心脏康复能够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降低再发冠状动脉事件风险和反复住院率,降低医疗费用,延长健康寿命。

欧洲心脏病学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均将心脏康复列为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最高级别I级推荐。

国内心脏康复发展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但由于人们对心脏康复缺乏重视,而且心脏康复专业性强,流程相对复杂,存在一定操作风险,康复模式与肢体康复完全不同,经过30年发展后,仍处于早期阶段,心脏康复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肢体康复,90%的医院没有开展心脏康复。

而同期,日本、美国、欧洲各国都已认识到心脏康复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重要价值,均将心脏康复纳入医疗保险范畴,实现了三级医院-社区-家庭的心脏康复体系。

为了促进我国心脏康复工作开展,提高我国心血管防控水平,本篇讨论心脏康复发展历史及演变、心脏康复内容及模式以及我国心脏康复发展存在的问题等。

第一章心脏康复发展历史及演变一、心脏康复发展历史最早的心脏康复主要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1912年,美国Herrick医生描述了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并制订医嘱要求心肌梗死患者绝对卧床2个月,理由是避免体力活动导致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心力衰竭、心脏破裂和心源性猝死。

30年代后期,Mallory医生及其助手描述了心肌梗死的病理学演变,指出冠状动脉发生闭塞后心肌从最初缺血坏死到形成稳定的瘢痕需6周时间,进一步强化了当时临床盛行的心肌梗死后严格卧床6-8周的常规。

临床医生普遍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日夜看护,任何动作都由护士帮助,避免患者自发用力及活动。

长达半个世纪这种规定被大多数专科医生谨小慎微遵守。

心肌梗死患者做任何费力的活动都受到长时间限制,甚至无限期延长,心肌梗死患者想恢复正常工作的机会非常渺茫。

医学的进步同人类社会的进步遵循同样规律,需不断对已公认的问题提出挑战,进行深入研究,并不断修正。

在心肌梗死长期卧床治疗盛行的年代,少数医生对上述认识提出了挑战。

20世纪30年代Redwood、Rosing和Epstein发现,延长卧床时间会导致体力减退、步行时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血栓栓塞、肺活量下降、负氮平衡和治愈时间延迟。

而体力活动可使心率减慢、收缩压下降,并增加氧利用和身体耐力。

20世纪40年代后期大量文献对延长卧床效果提出质疑。

Levin和Lown建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椅子疗法”,即在心肌梗死后第1天让患者坐在椅子上1~2小时,其生理基础在于,下肢下垂导致静脉回流减少,减少每搏输出量及心脏做功。

今天看来这一解释并不准确,用坐位的方法并不能减轻心脏做功量,实际上坐位耗氧量比卧位稍大,但这种耗氧量增加可被早期活动的益处所抵消,因此仍可说,Levin和Lown在临床实践中的变革不仅放宽了心肌梗死患者绝对卧床时间,而且启动了心脏康复的新纪元。

1944年,Dock证实坐位较卧位的心脏获益来自避免长期卧床导致血栓栓塞、肌肉萎缩、骨密度降低、胃肠功能紊乱、泌尿道并发症和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

他建议患者使用床边便桶,但应减少用力、避免瓦氏(Valsalva)动作。

20世纪50年代,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活动为基础的心脏康复概念雏形初现。

Newman及其同事将早期活动定义为急性心肌梗死后第4周,每天2次,每次2~5分钟散步活动。

1956年,Brunmer等让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后2周内开始早期活动。

1961年,Cain报告了心肌梗死早期实施活动计划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时专科医生已逐渐认识到,没有并发症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活动不仅无害,而且在预防卧床并发症方面有益。

Boyle、Hutter和Bloch等的对照试验也证实,梗死早期活动计划对心绞痛、再梗死、心力衰竭或死亡事件无明显影响。

1964年,鉴于心肌梗死后康复治疗取得的进展,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了心血管病康复专家委员会,肯定了心脏康复疗法。

1973年,Wenger研究小组总结了住院期间心脏康复方案,首次发表了以运动疗法为主的急性心肌梗死康复14步疗程,主要在住院患者中实施,即I期心脏康复(住院期康复)。

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0-14天,有较充足的时间按照I期康复程序,逐渐增加体力活动量,以达到能适应出院后的体力活动的需求。

1982年该方案经美国心脏协会审定,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标准化治疗的一部分。

与Mallory医生描述的心肌梗死病理学演变观点相一致的现代概念是心肌梗死后的心肌重构。

由于心肌梗死和非梗死组织的重构,推测不适当的体力活动可能加剧室壁瘤形成。

Jugdutt等回顾分析发现,实行高强度运动训练的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确实容易出现室壁瘤形成,而适度体力活动仍使心肌梗死患者获益。

1993年Gianuzzi等报道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证实前壁心肌梗死后1-2个月内出现左心衰竭的患者左室容易发展成为局限性或全心扩大,而运动训练对这种左心功能损害没有影响。

随后有系列研究证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适当强度的运动训练临床获益且安全。

因此,对于没有急性并发症的心肌梗死患者,即使是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也可从体力训练受益,而对左室大小和形态没有额外不良影响。

二、心脏康复模式的演变随时间推移,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技术不断提高,心肌梗死住院时间逐渐缩短,从70年代中期平均住院14天到80年代的10天,到21世纪初无并发症的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时间缩短为4-5天。

住院时间缩短使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间14步疗程不能逐步按计划完成,这就需临床医生适应目前心肌梗死治疗需要,重新设计住院期间和出院后患者的心脏康复计划,建立完善的出院患者家庭、医院或社区规范的康复计划愈加必要。

出院后的多种康复计划始于1960年代中期,实际是I期康复的直接延续。

Hellerstein等开创了院外心脏康复的先河,提出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在严格的医疗监测下运动训练,通过连续心电监测和运动监管保证运动康复安全和有效,此即目前的II期康复。

随后以健身房和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计划开始流行,接受过II期康复的患者可在健身房或社区康复,最初医生志愿为患者监护,并证明这种方式安全有效,成为目前III期康复的雏形。

1980年代危险分层概念得到广泛应用,家庭康复计划得以推广,使低危患者可直接参与社区或家庭康复,即III期康复。

目前心脏康复的标准模式包括:院内I期康复、院外监护下II期康复和社区家庭III期康复。

(一)第I期(院内康复期)为住院期的冠心病患者提供康复和预防服务。

本期康复目标是: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能力的恢复,增加患者自信心,减少心理痛苦,减少再住院;避免卧床带来的不利影响(如运动耐量减退、低血容量、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提醒戒烟并为Ⅱ期康复提供全面完整的病情信息和准备。

(二)第Ⅱ期(院外早期康复或门诊康复期)一般在出院后1~6个月进行。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2~5周常规进行。

与第Ⅰ期康复不同,除患者评估、患者教育、日常活动指导和心理支持外,这期康复计划增加了每周3~5次心电、血压监护下的中等强度运动,包括有氧代谢运动、抗阻运动及柔韧性训练。

每次持续30~90 min,共3个月左右。

推荐运动康复次数为36次,不低于25次。

因目前我国冠心病患者住院时间控制在平均7 d左右,因此I期康复时间有限,Ⅱ期康复为冠心病康复的核心阶段,既是Ⅰ期康复的延续,也是Ⅲ期康复的基础。

(三)第Ⅲ期(院外长期康复):也称社区或家庭康复期为心血管事件1年后的院外患者提供预防和康复服务。

是第Ⅱ期康复的延续。

这个时期,部分患者已恢复到可重新工作和恢复日常活动。

为减少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血管疾病风险,强化生活方式改变,进一步的运动康复是必要的。

此期的关键是维持已形成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运动习惯。

运动的指导应因人而异,低危患者的运动康复无需医学监护,仍为中危或高危患者的运动康复中仍需医学监护。

对患者的评估十分重要,低危患者及部分中危患者可进入Ⅲ期康复,高危患者及部分中危患者应转上级医院继续康复。

纠正危险因素和心理社会支持仍需继续。

虽然目前临床上仍在沿用标准的心脏康复程序:院内I期康复、院外监护下II期康复和社区家庭III期心脏康复。

心脏疾病的社区和家庭康复已引起国际上的重视。

一些学者认为多数心脏病患者可在社区水平得到良好康复。

目前已积累的丰富资料证实,低危患者在社区和家庭康复运动安全有效。

家庭康复的优点是易操作,节省患者费用和时间,依从性好,缺点是对安全性有一定顾虑。

目前研究显示,只要认真选择好适应证人群,安全性可得到保证。

鉴于我国心脏康复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医院没有心脏康复运动和监护设备,为促进我国心脏康复的发展,家庭康复不失为一种值得借鉴的模式。

值得提出的是,我国社区家庭康复模式还没有规范的研究证据,国外的家庭康复计划由护士定期到家中访视,每4-6周到医院由医生做一次评估。

而我国,大医院的护士也没有时间到家中访视患者。

社区医生和护士有可能担当起这个角色,但如何和大医院协调,共同制定患者的康复处方,社区医护人员如何接受培训,是否需要康复师资质,以及参加家庭康复人群的适应证,如何制定社区和家庭康复运动处方,如何保证安全性,如何监控和评估患者,随访计划和执行人员等均需进一步研究。

第二章现代心脏康复的内涵及演变1980年代以前,心脏康复的核心以运动训练为主,其目的主要在于恢复及提高患者的功能能力,减少卧床并发症和长期体力活动不足导致的体能下降,减少残疾,促使患者重返工作和社会角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