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实验书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实验书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实验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基础工程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掌握基础工程的设计原理和方法,了解基础工程的最新发展动态。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基础工程的设计和分析,具备基础工程的计算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够阅读和理解基础工程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基础工程对社会和经济的重要影响,培养对基础工程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包括基础工程的定义、分类和特点,基础工程的设计原则和基本要求。

2.基础工程的设计原理:包括基础工程的受力分析、设计计算方法和设计步骤,基础工程的承载力和沉降控制。

3.基础工程的类型和设计方法:包括浅基础、深基础、特殊基础和基础防护的设计方法和计算公式,各种基础工程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比较。

4.基础工程的最新发展动态:包括基础工程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基础工程领域的创新和研究成果。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讲解,向学生传授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方法,使学生掌握基础工程的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基础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了解基础工程的实际工作原理和性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4.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基础工程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基础工程知识。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面内容及质量占40℅。成绩考核分为优、良、 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
基础工程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设计
➢参考文献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规范(GB50021—2001)。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TB 10621-2014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TB 10093-2017《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
规范》
• 掌握桩基础工程设计内容和过程,熟悉基础工程的设 计规范、手册和工具书的使用。
• 设计计算书要求计算正确、文理通顺。 • 图纸布置合理、表达清晰,符合规范和施工要求。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 评分依据:提交的课程设计计算书和桩基础
设计图的内容和质量(纸质和电子文档)。 • 成绩组成:设计计算书占60℅,设计图纸图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定位与目的
•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必修专业 课,具有与理论课同等的地位。
• 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在《土力学》、《钢筋混凝 土结构》和《基础工程》的基础上,培养完成 常用基础施工图设计的能力。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 基本要求
• 完成设计任务书的全部内容,提交设计计算书和专业 设计图纸(含说明和必要的设备、材料表,满足材料 采购,非标准制作和施工要求)。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1. 引言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程。

本文档将介绍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法,以及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角色和要求。

2. 课程设计目标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通过工程实践,加深对基础工程理论的理解。

•掌握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实施的基本方法。

•培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3. 课程设计内容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的内容涵盖以下方面:3.1. 选题和规划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在教师指导下选择一个合适的项目或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选题。

然后,学生需要进行项目规划,包括确定项目目标、制定项目计划和资源管理等。

3.2. 设计和分析学生需要进行详细的工程设计,包括制定设计方案、进行工程计算和仿真分析等。

学生还需要学习并应用相应的工程设计软件和工具。

3.3. 实施和测试学生按照设计方案进行项目的实施,并进行必要的测试和验证。

学生需要独立或合作完成项目实施过程,并记录实施和测试过程中的关键数据和问题。

3.4. 结果评估和总结学生需要根据实施和测试的结果,对项目进行评估和总结。

学生需要分析项目的成功与否,并提出改进建议。

4. 课程设计实施方法基础工程课程设计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

课程设计实施的具体方法如下:4.1. 教师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选择选题、进行项目规划和设计,解答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必要的实施和测试指导。

4.2. 独立和合作学生可以选择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也可以组成团队进行合作。

独立完成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完成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3. 学习资源教师将提供学习资源,包括教材、学习指南、示例设计和工程软件等。

学生需要根据需要,自主学习和应用这些资源。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设计和施工方法。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设计和施工方法;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基础工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基础工程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设计和施工方法。

具体来说,我们将讲解基础工程的定义、分类和功能,以及基础工程的设计原则和施工方法。

此外,我们还将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基础工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

在讲授法中,我们将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和设计原则。

在案例分析法中,我们将引导学生分析实际工程中的基础工程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法中,我们将学生进行基础工程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基础工程的施工方法。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材将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我们将选用权威的基础工程教材,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准确的知识。

此外,我们还将准备相关的参考书籍、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

平时表现将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进行评估。

作业将根据学生的完成质量和创新性进行评估。

考试将采用选择题和问答题的形式,测试学生对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设计和施工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将紧凑合理,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进度将按照教材的章节进行安排,每个章节安排相应的教学时间。

教学时间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调整,以确保教学内容能够适应学生的学习节奏和兴趣爱好。

教学地点将选择适合教学的环境,如教室或实验室,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实践。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问题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问题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问题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流程;2. 掌握基础工程各类结构的特点、适用条件及施工技术;3. 了解基础工程与上部结构、地基土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基础工程的受力情况,进行基础的初步设计;2. 学会运用基础工程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3. 能够根据实际工程案例,提出合理的基础工程设计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基础工程建设的兴趣,激发其探究精神;2. 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使其认识到基础工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其沟通与交流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基础工程技术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本课程面向初中年级学生,学生对基础工程有一定的好奇心,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基础工程概述:包括基础工程定义、分类、作用及发展历程,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基础工程基本概念及分类;- 基础工程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及重要性。

2. 地基与基础:讲解地基土的性质、地基处理方法及基础设计原理,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地基土的物理性质及力学参数;- 地基处理技术及施工方法;- 基础设计原理及构造要求。

3. 基础工程施工技术:学习基础工程的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及安全措施,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基础工程施工工艺及流程;- 施工质量控制及验收标准;- 安全生产措施及应急预案。

4. 基础工程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基础工程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案例分析:不同类型基础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教师点评,总结经验教训。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106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106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106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基础工程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方法,包括各种类型的基础工程如浅基础、深基础、地基处理等,以及它们的应用范围和设计要求。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基础工程的设计和分析,包括选择合适的基础类型、计算基础尺寸和承载力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基础工程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培养对基础工程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对工程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基础工程概述:介绍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作用和分类,理解基础工程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

2.地基基础理论:学习地基的分类、性质和承载力计算,掌握地基基础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3.浅基础设计:学习浅基础的类型、设计要求和计算方法,包括扩展基础、条形基础、独立基础等。

4.深基础设计:学习深基础的类型、设计要求和计算方法,包括桩基础、沉井基础、地下连续墙等。

5.地基处理技术:学习地基处理的目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压实、加固、排水等。

6.基础工程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中的基础工程案例,理解基础工程设计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讲解基础工程的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基础工程案例,使学生理解基础工程设计的实际应用。

3.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实验法:安排实地参观和实验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基础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过程。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基础工程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北工大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北工大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北工大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工程力学、土力学和结构设计的基本知识。

2. 学生能了解各类基础工程的施工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要点,具备分析和解决基础工程问题的能力。

3. 学生掌握基础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基础工程的初步设计和计算,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 学生具备基础工程施工现场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能有效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3. 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提升团队协作、自主学习、创新思考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基础工程专业的热爱,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增强从事工程事业的信心和责任感。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严谨、务实、勤奋、创新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认识到基础工程在国民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生特点:大一、大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素养。

通过课程目标分解,确保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可衡量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基础工程概述:介绍基础工程的概念、分类、作用及其在国民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性。

2. 工程力学基础:涵盖力学基本原理、应力与应变、材料力学性能等,为学习基础工程设计打下基础。

3. 土力学基础:讲解土的物理性质、土的力学性质、地基承载力、土压力等,为分析基础工程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4. 基础工程设计:包括浅基础、深基础、地基处理、基础施工工艺等内容,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基础工程桩基础设计计算书一 .设计任务1.1工程设计概况某城市新区拟建一栋15层框架结构的办公楼, 其场地位于临街地块居中部位, 无其它邻近建筑物, 地层层位稳定, 场地地质剖面及桩基计算指标见工程地质资料。

试设计柱下独立承台桩基础。

(1)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3)柱的截面尺寸为: 450mm×600mm;(4)承台底面埋深: d=2.0m(也可自行按规范要求选定);(5)根据地质资料以及上部荷载情况, 自行选择桩型、桩径和桩长;(6)桩基沉降量容许值: [s]= 200mm或查相关规范确定;(7)桩的类型: 预制桩或者灌注桩(自行斟酌设定);(8)沉桩方式: 静压或者打入(自行斟酌设定)。

(9)方案要求尽量先选择以粉质粘土为持力层, 若不满足要求, 再行选择卵石或岩石层作为持力层, 并作简要对比说明。

1.2荷载情况已知上部框架结构由柱子传至承台顶面的荷载效应标准组合: 轴力F=7900kN, 弯矩Mx=160kN·m, My=710kN。

(其中, Mx、My分别为沿柱截面短边和长边方向作用)1.3工程地质资料建筑场地土层按其成因、土性特征和物理力学性质的不同, 自上而下划分为5层, 地质剖面与桩基计算指标见表1, 勘察期间测得地下水水位埋深为2.2m。

地下水水质分析结果表明, 本场地地下水无腐蚀性。

1.4设计内容及要求(1)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2)确定桩数, 桩的平面布置, 承台平面尺寸, 单桩承载力验算;(3)若必要, 进行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4)桩基沉降验算;(5)桩身结构设计及验算;(6)承台结构设计及验算;(7)桩及承台施工图设计: 包括桩平面布置图、桩身配筋图、承台配筋图、节点详图、钢筋图、钢筋表和必要的施工说明;表1 地质剖面与桩基计算指标1.5建议的设计步骤及涵盖内容(1)列出设计资料(包括上部结构资料、建筑场地资料);(2)选择桩型、桩端持力层和承台埋深;(3)确定单桩机选承载力标准值;(4)确定桩数和承载底面尺寸; (5)确定群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 (6)桩基中单桩荷载验算;(7)桩基软弱下卧层和沉降验算(若不须验算桩基软弱下卧层沉降, 建议另行设定条件自行练习);(8)承台设计(包括柱对承台以及角桩对承台的冲切计算、承台斜截面抗剪验算及承台配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 设计资料 (1)1.1 上部结构资料 (1)1.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1)2 选择桩型、桩端持力层、承台埋深 (2)2.1 桩型 (2)2.2 桩长 (2)3 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3)3.1 计算单桩竖向承载力 (3)4 桩数和平面布置的确定 (4)4.1 荷载组合 (4)4.2 初步估算桩数 (4)4.2 初选承台尺寸 (4)5 桩顶作用验算 (5)6 软弱下卧层验算 (6)7 桩基础沉降验算 (7)7.1计算沉降量 (7)7.2 确定沉降经验系数 (9)8 桩身结构设计计算 (10)8.1单点起吊 (10)8.2桩身强度验算 (11)9 承台设计 (12)9.1柱对承台的冲切(冲切锥内无桩体) (12)9.2 角桩对承台的冲切 (12)9.3 斜截面抗剪验算 (13)9.3 斜截面抗剪验算 (13)10 参考文献 (15)柱下独立承台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基础设计1 设计资料1.1 上部结构资料某教学实验楼,上部结构为十层框架,其框架主梁、次梁、楼板均为现浇整体式,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

上部结构传至柱底的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的荷载如下:竖向力:4500kN,弯矩:50 kN m,水平力:30kN拟采用预制桩基础,预制桩截面直径为500mm。

1.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拟建建筑物场地位于市区内,地势平坦,建筑物场地位于非地震区,不考虑地震影响;不考虑承台效应。

场地地下水类型为潜水,地下水位离地表2.1米,根据已有资料,该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没有腐蚀性。

建筑地基的土层分布情况及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见下表:地基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表2 选择桩型、桩端持力层、承台埋深2.1 桩型根据任务书的说明,拟采用混凝土预制桩基础,桩截面形式采用圆形,半径为R=500mm。

2.2桩长依据地基土的分布:第二层为厚8.3M的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为110kpa。

第三层为12M厚的黏土,地基承载力为100kpa。

第四层为厚5.3M的粉土,地基承载力为160kpa。

宜选择第第四层为桩基础持力层,桩端全断面进入持力层2m。

桩长确定有以下考虑因素:①尖全截面进入持力层的厚度不小于2R,此处取2000mm>2R=1000mm②桩顶伸入承台长度不小于50mm,取60mm;③尖的锥尖长度(1.3~1.5)R,取1.4R=1.4×500=700mm④设计承台埋深为1.5m⑤桩的计算长度:8300+12000+2000=22300mm⑥桩身总长度:22300+60+700=23060mm,近似取为23m3 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3.1 计算单桩竖向承载力● 根据地基基础规范经验公式∑+=+=P pk i sik p pk sk uk A q l q u Q Q Q桩侧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Pa )查《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 2008 5.3.5 内插法如下表● 由地基基础规范经验公式:∑+=+=P pk i sik p pk sk uk A q l q u Q Q Q2468.45kN14.325.02593.3)26312618.347(14.35.02=⨯⨯+⨯+⨯+⨯⨯⨯=则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NK Q R uk 1234.23k 2/468.452/a ===4 桩数和平面布置的确定4.1 荷载组合荷载组合:0,50a,4500===K K K V kN M KP F4.2 初步估算桩数由于柱子是偏心受压,故考虑一定的系数,规范中建议取1.1~1.2,现在取1.1的系数,即:()根01.41.11234.2345001.1n a =⨯=⨯≥R F 初步曲取n =4根4.3 初选承台尺寸承台的最小宽度不应小于500㎜。

为满足桩顶嵌固及抗冲切的需要,边桩中心至承台边缘的距离不宜小于桩的直径或边长,且桩的外边缘至承台边缘的距离不小于150㎜,所以桩的外边缘至承台边缘的距离取200mm 桩距: 1.5m 0.53.03R 1.5m =⨯=>=S,满足构造要求。

承台长边 2.4m )0.221.50.25(2a =++⨯= 承台短边 2.4m )0.221.50.25(2b =++⨯=为满足承台的基本刚度、桩与承台的连接等构造需要,柱下独立桩基础承台的最小厚度为300㎜,其最小埋深为500㎜。

暂取承台埋深为1.5m ,承台高度h 为1m ,桩顶伸入承台50mm ,钢筋保护层取70mm,则承台有效高度为:930mm 0.93m 0.07-1.0h 0===承台底面尺寸为 :m m 4.22.4b a ⨯=⨯。

确定桩数:4.21234.23201.52.42.445001.1n =⨯⨯⨯+⨯=+=a k k R G F ξ,所以取4根桩。

5 桩顶作用验算(1) 荷载取组合:30kN ,50a,4500===H kN M KP F K K .承台高度设为1.2m 等厚,荷载作用于承台底面。

(2) 基桩平均竖向力:kN n G F N k k k 1168.241.5204.22.44500=⨯⨯⨯+=+=(3)桩顶受力计算作用在承台底形心处的弯矩m kN M⋅=∑30桩顶受力计算如下:kNH M n G F N k k k 1181.1841.5 1.5)0.933005(1168.2)h (22i max0k max =⨯⨯⨯++=⨯+++=χχ(4)验算KN R kN N a k 1234.231168.20=<=,kN kN R kN N a k 1481.081234.232.11181.180max =⨯=<=γ,故满足要求。

(5)单桩水平承载力计算N H 1125k 44500F , 7.5kN 430n H i ik =====1211501 11257.5F iik<<==H∴单桩水平承载力满足要求,不需要进一步的验算。

6 桩基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① 软弱下卧层经深度z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公式:()()30.5az ak b d m f f b d ηγηγ=+-+-该软弱下卧层为淤泥质土,查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表5.2.40;1b d ηη==则1.515.50.617.37.77.312 6.2 5.38.37.68/27.1m kN mγ⨯+⨯+⨯+⨯+⨯==( ) ② 桩群外围桩边包络线内矩形长,宽分别为: 1m B ,1m A 00==,硬持力层厚度 3.3m 2-5.3t ==, 持力层与软弱下卧层s E 之比为,9.21.211E E 5s 4s == 查桩基规范JCJ94-2008表5.4.1,内插法求得 29.2=θ。

对于桩距不超过6d 的群桩基础,桩端持力层下存在承载力低于桩端持力层承载力31的软弱下卧层时,可按照下列公式验算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2ttan ()2ttan (l q )(23-)(00i sik 00k k z θθσ+++++=∑B A B A G F172.8kN 1.52.42.420d G K =⨯⨯⨯==A γ-235.06kpa)0.5593.322()0.5593.322()26312618.747)(2.42.4(23-)172.84500(z =⨯⨯++⨯⨯+⨯+⨯+⨯++=σ 取0z σ=,软弱下卧层顶面土的自重应力为:15.5 1.517.30.67.37.712 6.2 5.38.327.127.1c m z σγ⨯+⨯+⨯+⨯+⨯==⨯201.9kPa =所以:201.9264.3z c az kPa f kPa σσ+=<= ,满足要求。

7 桩基础沉降验算7.1计算沉降量采用长期效应组合的荷载标准值进行桩基础的沉降计算。

由于桩基础的桩中心距小于6d ,所以可以采用修正后的分层总和法计算最终沉降量。

竖向荷载标准值kN F 4500= 基底处压力kPa A G F p k k 25.8114.24.2205.14.24.24500=⨯⨯⨯⨯+=+=基底自重压力kPa d 23.255.15.51=⨯=γ基底处的附加应力kPa d P P 78823.25811.250=-=-=γ 桩端平面下的土的自重应力z σ和附加应力)4(0z z P ασσ=计算如下: ①. 在0m z =时:kpah ii c 180.842)10-18.3(12)10-16.2(7.7)10-17.3(17.30.615.51.5=⨯+⨯+⨯+⨯+⨯==∑γσ②. 在1m z =时: kpa h i i c 189.143.81180.84=⨯+==∑γσ ③. 在2m z =时: kpa h ii c 197.443.81189.14=⨯+==∑γσ ④. 在 3.3m z =时: kpa h ii c 23.0823.81.344.971=⨯+==∑γσ⑤. 在4m z =时: kpa h i i c 06.1329.67.023.082=⨯+==∑γσ ⑥. 在5m z =时: kpa h i i c 96.1929.6106.213=⨯+==∑γσ ⑦. 在6m z =时: kpa h i i c 226.869.6196.192=⨯+==∑γσ ⑧. 在7m z =时: kpa h ii c 76.3329.6186.262=⨯+==∑γσ将计算资料整理于下表:表3 z c σσ,的计算结果在m 7=Z 处, kpa 752.462.0kpa 5606.43c z =≤=σσ ,满足要求。

将计算资料整理于表4表4计算沉降量7.2 确定沉降经验系数等效沉降系数:210e )1(1C n C n C b b +--+=ψ其中:2n b = ,35005001==d s a ,465.023==d l . 内插法得到:0392.00=C ,6884.11=C ,5892.112=C . 计算桩基沉降经验系数:07531.05892.11)12(6884.112067.0)1(1210e =+-⨯-+=+--+=C n C n C b b ψ表6压缩模量当量值计算432.0=ψ(查桩基规范5.5.11),计算桩基沉降:mm mm E z z p S S ni si i i i i e e 20040.16504.1122507531.0432.0....110'<=⨯⨯=-==∑=---ααψψψψ满足规范要求。

8桩身结构设计计算8.1单点起吊两端桩长各23m,采用单点吊立的强度进行桩身配筋设计。

吊立位置在距桩顶、桩端平面0.293L(L=6m)处,起吊时桩身最大正负弯矩2max 0429.0KqL M =,其中K=1.3; 即为每延米桩的自重(1.2为恒载分项系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