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导学案答案

合集下载

4.1光的直线传播 导学案 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4.1光的直线传播 导学案  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2021——2022学年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第四章光现象4.1光的直线传播【学习目标】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哪两类;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课前预习】1.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A.月亮B.钻石C.太阳D.玻璃2.下列现象,属于小孔成像的例子是()。

A.“一叶障目,不识泰山”B.奥运会射击比赛,眼、准星和靶心三点一线C.晴朗天气,在浓密森林里看到许多明亮的小圆斑D.夜晚,出现了“月食”3.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A.路灯下形成人影B.井中月,水中花C.河岸边看到水中的鱼D.阳光下可以看到彩色的花4.发生雷电时,雷声与闪电同时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们总先听到雷声,后看到闪电,是因为雷声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比光传播得快B.人们总先听到雷声,后看到闪电,是因为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比雷声传播得快C.人们总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雷声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比光传播得快D.人们总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比雷声传播得快5.某科幻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在太空中,神鹰号飞船发出一枚炮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神鹰号宇航员听到“轰”的一声巨响,只见天狼号火焰滚滚,显然已被炸毁,得意地笑了。

下列关于该场景的评述正确的是()A.神鹰号宇航员能听到巨响,也能看到火焰滚滚B.神鹰号宇航员既不能听到巨响,也不能看到火焰滚滚C.神鹰号宇航员只能听到巨响,不能看到火焰滚滚D.神鹰号宇航员只能看到火焰滚滚,不能听到巨响【学习探究】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1.光源(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传播,也就是说如果介质不是同一种或不均匀,光将会发生。

(2)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如图),我们通常用一条带有的线表示光传播的和。

这样的直线叫做。

(温馨提示:光线不是实际存在的实物,而是在研究光的行进过程中细窄光束的抽象。

)(3)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答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1课时)巩固练习答案:1、如右图2.A3.D.4.C.5. C拓展延伸答案:1. 2.10. 2.A 3.D 4.A。

5.2.75 cm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2课时)自学检测答案:1.B 2.A 3.A巩固练习答案:1.B 2.C 3.D 4.D拓展延伸答案:1.C 2. D 3.C 4.C运动的描述巩固练习答案:1.D 2.B 3.B拓展练习答案:1.A 2.A 3.A 4.D巩固练习答案:1.D 2.A 3.D 4.39.6s拓展延伸答案:1.C 2.D 3.22.5 4.4运动的快慢巩固练习答案:1.D 2.A 3.D 4.39.6s拓展延伸答案:1.C 2.D 3.22.5 4.4 5.56m/s测量平均速度巩固练习答案:1.刻度尺停表 v=s/t 2.A 3.3.64m/s拓展延伸答案:1. 13.3m/s 2.D 3. C 4. v=s/t 小 40.0 1 0.3 大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巩固练习答案:1.C 2.255m 3.B 4.D 5.C拓展延伸答案:1.C 2.A 3.D 4.C 5.500m/s声音的特性巩固练习答案:1.C 2.A 3.A 4. B 5.D声的利用巩固练习答案:1.D 2.3000m 3.C拓展延伸答案:1.B 2.B 3.B 4.B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巩固练习答案:1.B 2.B拓展延伸答案:1.C 2.A 3.D 4.D 5.A 6.B 7.B温度计(第一课时)拓展延伸答案:1. C 2.D 3.A 4。

A温度计(第二课时)巩固练习答案:1.D 2、3略 4.C 5.C熔化和凝固(第二课时)巩固练习答案:1.B 2.B 3.(1)230、230 (2)固液共存气体(3)4 吸不变(4)固液共存拓展延伸答案:1.B 2.C 3.A汽化和液化巩固练习答案:1.C2. D3.B升华和凝华巩固练习答案:1.A2.B拓展延伸答案:1.B2. D光的直线传播巩固练习答案:1. 2.B 3.D 4.D 5.B、光的反射巩固练习答案:3. A4.1.12002.5.平面镜成像巩固练习答案:1、2、3题作图略。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 3.2熔化和凝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 3.2熔化和凝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第三章物态变化 3.2熔化和凝固【学习目标】1了解物态变化是物质在固、液、气3种状态之间的变化。

2.掌握熔化和凝固,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3.掌握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凝固过程中的异同点。

4.掌握熔点、凝固点,水的凝固点、冰的熔点为0摄氏度。

【课前预习】1.下列一些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原因分析,错误的是()A.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原因是冰熔化要吸热B.使用高压锅,食物容易被煮熟,原因是锅内气体压强大,液体沸点高C.水沸腾时壶口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D.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原因是樟脑丸发生了升华现象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为 0℃时,水已不存在,全部结成冰 B.温度为 0℃时,冰已不存在,全部化成水C.温度为 0℃时,冰和水都有可能存在,但没有水蒸气 D.温度为 0℃时,冰、水和水蒸气都有可能存在3.沈括纪念馆要浇铸沈括纪念铜像.在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中,铜块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先升华,后凝华 B.先凝华,后升华 C.先熔化,后凝固 D.先凝固,后熔化4.如图所示是某物质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从图象中获得的信息准确的是A.第 5min 时物质已全部熔化 B.在 BC段没有吸热,温度不变C.这种物质是晶体,其熔点是48℃ D.CD段物质已处于气态5.冰的熔化温度为0℃,则0℃的水A.一定是液态 B.一定是固态 C.一定是固液共存 D.前三者都可能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金属在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B.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C.任何情况下水的沸点都是100 ℃ D.冰的温度一定低于0 ℃7.我们生活在炎炎的夏日里,多么期盼环境的凉爽;但真正到了深冬时节,却又是滴水成冰的寒冷.对于“滴水成冰”这一过程,有关物态变化和吸放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态变化是凝固,放出热量B.物态变化是汽化,吸收热量C.物态变化是熔化,吸收热量D.物态变化是液化,放出热量8.下面所列物质中,哪种物质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A.蜡B.冰C.玻璃D.松香9.冬天,常看到室外的自来水管包了一层保温材料,是为了防止水管冻裂,水管被冻裂的主要原因是A.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 B.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质量变大C.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密度变大 D.水管本身耐寒冷程度不够而破裂10.将两块相同的方糖分别投入到两个质量相同,温度不同的装水烧杯中,发现温度高的烧杯中方糖消失的快,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方糖吸收热量熔化了 B.方糖的消失是分子热运动的结果C.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快 D.方糖的分子大小保持不变【学习探究】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1、随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2、通常水有几种状态存在?影响它的不同状态的因素是什么?3、现象:固体与液体间的转换我们可以得出,冰变成水的过程中,物态由态变为态,这种现象叫做,这种物态变化需要(吸热、放热);相反如果水结成冰,物体由态变为态,这种现象叫做,这种物态变化需要。

八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的答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的答案

20XX年八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的答案(人教版)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传声。

声波:发声体振动会使传声的空气的疏密发生变化而产生声波。

声速:声音的传播快慢。

决定声速快慢的因素:1、介质种类。

2、介质温度。

记住:15℃速度340m/s。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人耳的构造:外耳、中耳、内耳。

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音调: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音调就低;频率决定音调。

频率: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

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

(蝙蝠、海豚可发出)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

(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声音的特色。

音色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三种乐器: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

乐器(发声体)的音调:长短(长的音调低)、粗细(粗的音调低)、松紧(松的音调低)决定了音调的高低。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物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物理学角度)。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0dB是人耳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

八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答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答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答案1. 物理学科概述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研究物质运动、能量交换、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原子核物理等领域的一门学科,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物质和能量。

物理学的研究内容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在八年级物理教学中,我们将重点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物理学基础。

2. 第一章:力和压强1)问题:在力的作用下,物体发生形变,力的作用效果称为什么?答案:力的作用效果称为力的效果。

2)问题:哪个力的单位是“分”?答案: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

3)问题:排球在球网上的作用力分成哪两向量?答案:排球在球网上的作用力分成斜上向上的力和斜上向下的力。

3. 第二章:浮力和简易浮力探究1)问题:什么是浮力?答案: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浸入后,受到的竖直向上的支持力叫浮力。

2)问题:如何确定物体在水面上的浮力大小?答案: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等于排开的水重。

3)问题:气球中的气体被外界空气压力压缩,气球的浮力怎么消失?答案:气球中的气体被外界空气压力压缩时,气球的浮力被抵消,浮力消失。

4. 第三章:力的合成与分解1)问题:什么是力的合成?答案:多个力共同作用于一个物体,起到的效果叫做力的合成。

2)问题:什么力的合成呈现三角形的图示?答案:力的合成呈现三角形的图示称为平行四边形法则。

3)问题:力的合成的结果是什么?答案:力的合成的结果是一个合力。

5. 第四章:张力的作用及应用1)问题:如何理解张力的作用?答案:连接绳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叫做张力。

2)问题:杆两端有挂物,上端拉力增大后,如何变化?答案:上端拉力增大,下端拉力也增大。

3)问题:斜面支架下的物体,斜面上有摩擦力,向上平行把势移动,如何分析受力?答案:斜面支架下的物体,分析沿斜面分解的受力,力的分解。

6. 总结本文从力和压强、浮力和简易浮力探究、力的合成与分解、张力的作用及应用等四个章节的重点内容展开讨论,旨在帮助八年级物理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 第四章光现象 4.2光的反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 第四章光现象 4.2光的反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第四章光现象 4.2光的反射【学习目标】1、理解光的反射现象,掌握人之所以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原因;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光的反射规律,掌握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的含义;3、理解发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4、能区分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发射。

【课前预习】1.下列属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A.美丽的彩虹 B.日食、月食现象 C.水中的蓝天白云 D.池水看起来变“浅”2.“北风乱/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是《菊花台》中的一段歌词。

以下对“成双”的理解,正确的是()A.“我”和“你”成双 B.“我”和湖面反射的“我的影子”成双C.“我”和“你的影子”成双 D.“我”和湖面折射的“我的影子”成双3.下面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A.日食 B.山在湖水中的倒影 C.小孔成像 D.筷子在水杯中弯折4.雨后的夜晚,当你迎着月光行走在有积水的路上,为了避让水洼,应走“较暗”的地面.这是因为光在()A.地面发生镜面反射 B.地面发生漫反射 C.水面发生漫反射 D.水面不发生反射5.描绘纯美青春的《再别康桥》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B.“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长篙在水中的倒影是等大的实像C.“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湖面波光粼粼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D.“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看到天上的云彩是由于云彩反射了太阳光6.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80°,则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A.40°B.50°C.80°D.100°7.下列关于光现象及其形成原因的说法,错误的是()A.黑板反光﹣﹣光的漫反射 B.水中倒影﹣﹣光的反射C.树下光斑﹣﹣光沿直线传播D.雨后彩虹﹣﹣光的折射8.下列关于“影”的形成,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A.在阳光照射下,大树底下出现的“阴影” B.皮影戏中的“手影”C.立竿见“影” D.岸边树木在河水中的“倒影”9.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则从侧面看()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B.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C.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D.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10.“镜中花,水中月”的现象说明了A.光的传播速度太快 B.光的反射现象 C.光发生了折射现象 D.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学习探究】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光的传播(“需要”“不需要”)介质,光在的传播速度最快,大约为c = m/s,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比它小,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2章 声现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2章 声现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记住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会利用回声测量距离。

5、会解释生活中的有关声音传播的现象。

学案导学【导学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能够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源即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声音是由于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

具体理解为:(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如婉转的鸟鸣是靠其气管的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引起的振动;笛子和箫都是依靠其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声的;蝉的发音器就在腹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振动而发出声音;“泉水叮咚”主要是由于泉水的振动发声;气球破裂时发出的爆响主要是空气的振动发声;人发出声音靠的是声带的振动。

(2)振动一定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会听到;如果物体不振动,是决不会发出声音的。

(3)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发出和原来相同的声音,记录声音的方法有早期的机械唱片、现代的磁带和激光唱盘等。

【基础训练1】夏天,我们通常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发出的嗡嗡声,这种声音是由于( A )A.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 B.蚊子细嘴尖叫发出的C.蚊子小腿抖动发出的 D.蚊子腹部鼓动发出的【导学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固体、气体、液体都可以传播声音,这些传播声音的媒介,我们称之为介质.没有介质,声音是无法传播的。

声音传播的具体过程是:振动的物体带动周围的介质,产生相应的振动。

这些随发声物体振动的介质,又带动较远的其他介质振动,从而使振动向外传播。

物理导学案八年级上册答案

物理导学案八年级上册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参考答案第一章机械运动§1.1 【巩固练习】1、B;2、D;3、1.86cm;4、9、35.07、0.01;5、B;6、µm、cm、m、cm;7、1.72m、0.005m、1cm;8、10-4、10-3、103;9、D;10、B;11、C;12、C。

§1.2 【巩固练习】1、岸、竹排; 2、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3、运动、静止;4、B;5、B;6、B;7、B;8、飞机、云、静止;9、B;10、D;11、B; 12、BAC;13、地球、太阳、静止。

§1.3 【巩固练习】1、C; 2、B;3、C;4、A;5、3m/s 6m/s 2.86m/s;6、150m。

§1.4 【巩固练习】1、C;2、B;3、B;4、小、大、3.3cm/s、2.5 cm/s 、5cm/s; 5、0、3h;6、24m/s;7、16s、6s;8、5m/s;9、680m,850m/s。

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1D2C3C4A5A6B7C8C9D10A11D12A13D14A二、填空题1、运动静止;2、西;3、14m/s;4、200,5.76 ;5、3.02,337.5。

三、实验题1、1mm 17.52cm 17.33 cm;2、大于使斜面的坡度小些。

四、计算题1、45s;2、150km/h 0;2、800m/s第二章声现象§2.1 【巩固练习】1、振动、振动;2、介质、液体、固体、液体、真空;3、声速、340m/s介质的种类、温度;4、固体能传声;5、2、钢管、空气、3、1;6、B;7、A;8、C;9、D;10、2040m;11、甲更准确、344.8 m/s;12、5000 m/s;13、407m;14、90m、1110m;15、2310m;16、710m;17、12km。

§2.2 【巩固练习】1、高低大小(或强弱) 2、响度音调音色 3、C 4、C;5、B 控制变量法 6、乒乓球被弹起来转换法 7、C 8、B 9、次声波回声;10、C 11、A 12、C 13、C;14、D;15、C;16、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升华和凝华导学案§
一、目标导航:
通过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转化的。

知道升华和凝华,了解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能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预习准备:
温故:激活已有知识。

知新:请同学们根据“预习目 标”,仔细阅读课本完成以下内容。

1.物质从 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的过程叫升华,从 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的过程叫凝华。

2.升华过程要 吸 热,凝华过程要 放 热。

3.衣柜里放防虫用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是 升华 现象。

4.冬天,晾在室外的湿衣服会结冰,但结冰的衣服也会慢慢变干,这是因为冰直接 升华 为水蒸气了。

5.秋冬早晨出现的霜是 凝华 现象。

6.要运输食品的时候,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可以利用干冰的 升华 来 吸热 降温。

7.水的三种状态分别是: 冰 、 水 和 水蒸气 。

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的 循环 。

质疑:写出你预习后的疑惑。

三、当堂训练(达标测试、反馈提升) 教学点一 升华和凝华
1. 你知道吗有一种熔化后不生成水的冰,它是“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

在工业上常用作制冷剂,是因为干冰有 (填“升华”或“凝华”) (填“吸热”或“放热”)的作用。

2. 用久了的灯泡会发黑,是因为钨丝(

A. 升华了
B. 凝华了
C. 先升华后凝华
D. 熔化了
3. 在我国北方寒冷的冬天,人在外面行走时,眉毛、胡须、头发上都像圣诞老人一样长满了白毛,这是为什么?
答:人平常呼吸的时候,呼出的气体是带有水分的,因为水蒸气直接遇冷凝化成了小冰晶结在眉毛和胡子上了。

教学点二 水循环(组内进行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将答案展示出来。


4.请根据阅读内容填好相应的物态变化的名称(液化、凝华)于空白处和水的不同状态(雨、雾、露、云、雪、冰雹、霜、雾凇、冰花)于划线处
遇冷放热 温度降低
冻雨(冬天)
升入高空的水蒸气 夜间气温下降放热
液化→小水珠
在低空中的水蒸气 附着在地面上的物体上→露
分散在空气中的尘埃上→雾
6.珍惜每一滴水,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请你列举几个节约用水的方法。

洗衣,水可反复使用;洗澡,不要让水白流;马桶,减少冲水量;环保节水法:淘米水浇花,洗衣服水冲拖地,洗脸洗脚水冲厕所等等。

一水多用
7.下列措施与保护水资源无关的是( ) A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B .回收并集中处理废旧电池。

C .用含碘盐代替普通仿食盐。

D .加强对城市污水的处理能力。

四、课后作业
1.下面几组物态变化过程都要放热的是( ) A .熔化、汽化、升华。

B .熔化、液化、凝华。

C .凝固、液化、凝华。

D .凝固、汽化、升华。

2.寒冷的冬天,在窗玻璃上常会出现“窗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窗花在玻璃的内表面,是升华现象。

B .窗花在玻璃的内表面,是凝华现象。

C .窗花在玻璃的外表面,是升华现象。

D .窗花在玻璃的外表面,是凝华现象。

3.下列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 .夏天自来水管上“出汗”。

B .吃冰棒的过程。

C .冬天瓦上出现的霜。

D .冬天早晨出现的雾。

4.封闭的烧瓶中插有小树枝,烧瓶的底部放了一些樟脑粉末,用酒精灯给烧瓶微微加热,停止回执冷却后,烧瓶内树枝上会出现洁白玲珑的人造“雪景”这一过程所包含的物态变化有( )
A .熔化和凝固。

B .升华和凝华。

C .熔化和液化。

D .汽化和液化。

5.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地运动和相互转化中,下列不属于水循环主要环节的是( )
A .蒸发
B .径流
C .水汽输送
D .太阳辐射
6.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词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象,包含的物态变化有( )
A .熔化和汽化。

B .凝固和凝华。

C .凝固和液化。

D .汽化和升华。

7. 古代蒙学读物《千字文》中有“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注:“露结为霜”中的“结”表示凝结,在这里是凝固的意思),你认为这种说法准确吗?试陈述一下你的理由。

不赞成这种说法.云是悬浮在高空中的小水滴,当小水滴相互聚集,就会凝结成大水滴下降为雨。

因为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形成的小冰晶,并不是水蒸气先液化成露,露再凝固形成霜。

冬季气温骤降放热
凝华→小冰晶
在低空中的水蒸气
附着在树木、花草上→雾凇
附着在地面上的物体上→霜
遇冷
放热
液化
凝华→小冰晶→如窗户上的冰花
5.一般情况下:
水蒸气
小水珠附着在物体表面上形成水滴,如“出汗”
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白气”,如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