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谢朓山水诗特点是什么
谢脁诗歌的艺术成就

谢脁诗歌的艺术成就一、清新自然的风格。
谢朓的诗有着一种清新自然的韵味,就像山间清澈的小溪,潺潺流淌,让人感觉特别舒服。
他特别擅长描写自然景色,而且写得那叫一个细致入微。
比如说他写“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你看啊,傍晚的彩霞就像锦缎一样铺散开来,清澈的江水安静得如同白色的绸带。
他就这么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把那种傍晚江天的美景给勾勒出来了,画面感超强,就像一幅绝美的水墨画在你眼前展开。
这种描写不是那种堆砌辞藻的华丽,而是清新脱俗,让人一看就仿佛置身于那片美景之中。
二、声律和谐。
谢朓在诗歌的声律方面可是有着很大的贡献呢。
他就像一个音乐大师在摆弄音符一样摆弄诗歌的韵律。
在他的诗里,平仄相对、音韵和谐。
读他的诗啊,就像听一首优美的曲子,朗朗上口。
他对声律的讲究,为后来唐代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把他的诗比作一栋房子,那声律就是房子的框架结构,稳稳当当的,让整座“房子”既美观又牢固。
比如说“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读起来平仄错落有致,有一种节奏感,就像你走路的时候,脚步有规律地一左一右,非常协调。
三、情景交融的境界。
谢朓很擅长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景色描写当中。
他可不是干巴巴地写景或者直白地抒情。
他会让景和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比如他在仕途不顺的时候写的诗,景色中就会透着一种淡淡的哀愁。
他写的山水就好像和他一样有着心事。
像“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这样的句子,表面上是在写鱼儿嬉戏让荷叶晃动,鸟儿飞散使得花朵飘落,但是如果你细细品味,就能感觉到一种微妙的情绪在里面,也许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许是对宁静生活中隐藏着的不安的一种暗示。
他就这么巧妙地把自己的情绪隐藏在景色描写背后,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就像捉迷藏一样,很有趣味。
四、语言的锤炼。
谢朓对诗歌语言的锤炼那可是相当用心的。
他的用词非常精准,就像一个神射手,每一箭都能射中靶心。
他不会用那些冗长、繁杂的词汇,而是挑选最简洁、最富有表现力的字。
谢朓诗的特质及其对唐诗的影响

谢朓诗的特质及其对唐诗的影响谢朓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质,对唐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谢朓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以宽广豪放的情感表达见长。
他善于以简洁而质朴的文字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其诗作中常融入对自然和生活琐事的感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他的诗作中充满了真实感和生动感,给人以亲近和流畅的感觉。
其次,谢朓的诗歌充满了坦率的个人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他的诗中常常表达对时世的忧虑和对民生乐困的关注,他曾经亲身经历隋末唐初的战乱和社会动荡,这种经历使他产生了对时局深切的感受和关切。
因此,他的诗作常常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和社会批判,对唐代社会和人文气象的描写非常犀利和深刻。
此外,谢朓的诗歌语言简练如画,以艳丽的景象和多元的意象为特色。
他善于以简短而有力的词句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多用色彩丰富的形象和充满情感的修辞手法,使他的诗作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艺术表现力。
谢朓的诗歌对唐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的诗歌在形式上开创了新的探索。
他在诗的构思、节奏和韵律方面大胆创新,打破了传统的桎梏,为后来的诗人拓宽了创作的空间。
其次,他的诗歌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重要的写作范本和启示。
谢朓的诗作充满了真实和感人的情感,使人们意识到诗歌是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有效方式。
他的诗作激发了后来诗人们对诗歌创作的热情和探索。
最后,谢朓的诗歌在揭示社会弊端和抒发正义情怀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诗作对社会的不公和丑恶现象进行了直接而坦率的揭示,对于人文关怀和道义批判具有一定的影响,为后来的社会批判诗歌提供了范本。
总而言之,谢朓的诗歌以清新自然、真实感人、坦率直接的风格为特点,对唐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推动了唐诗的发展,也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重要的创作启示。
谢灵运与谢朓山水诗的比较

谢灵运与谢朓山水诗的比较摘要:谢灵运生于东晋大士族家庭,东晋名将谢玄之孙。
刘宋时为永嘉太守,历任秘书监、侍中、临川内史。
谢灵运是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
他的山水诗,绝大部分是作永嘉太守以后写的。
在这些诗里,他用富丽精工的语言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
谢朓南朝齐诗人。
字玄晖。
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曾任宣城太守,因称谢宣城。
晚于谢灵运的时代,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他的感情丰富细腻,书卷气很浓,性格单纯,没有世俗影响。
关键词:谢灵运谢朓比较谢灵运是六朝时代一位有着多方面才能和素养的悲剧性诗人.他在仕途受阻、进身乏路的"幽愤"之中,为寻找"宣泄处",便转而走向山水自然,以他独到的审情调、趋向所创造出来的山水审美诗篇。
谢朓与谢灵运同族,经历类似。
谢灵运诗喜欢描写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是山水诗派的创始人。
他以生动鲜明的辞色,细致逼真地刻画了自然景色,表现了山水的绚丽多姿。
创作了一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奠定了中国山水诗的写实的雏形。
而且由此开始,山水诗正式成为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从诗歌内容上看谢灵运的山水诗大多数是写游山观景的心得,多写山水的奇异景色,于山林中而得志,寻找乐趣,谢灵运第一个以成功的创作实践确立了山水题材的独立地位,为山水诗展示了无限的发展潜力。
同时,他在继承前代古诗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创造了“极貌写物”的各种表现技巧。
而谢眺山水诗比谢灵运山水诗要丰富,谢眺所生活时代统治阶级政治斗争分场激烈,他在诗歌中表现了对政治的畏惧和不满,反应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和,和谢灵运相比,诗歌的社会意义更加突出。
谢灵运山水诗多按游览顺序写来,以移步换形法将沿途所见景物收入诗中,具体描写山水,也常常使用上句写山,下句写水的模式。
如《过始宁墅》写回始宁别墅游览的情景,用山水交替排偶的形式写出其居山临水的地形和周围环境:“山行穷登顿,水涉尽回沿。
《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赏析

《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赏析《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赏析《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是南朝齐词人谢朓所写的一首五言诗。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赏析。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朝代:南北朝作者:谢朓原文: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注释1、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之,到。
宣城,在今安徽宣州市。
板桥,板桥浦,在离建康不远的西南方,《文选》李善注引《水经注》:“”水上经三山,又湘浦(一作幽浦)出焉,水上南北结浮桥渡水,故曰板桥浦,江又北经新林浦。
2、江路:长江的水路。
句:写诗人逆水向西南而行。
3、永:长,远。
毛传:“永,长。
”4、归流:归向大海的江流。
5、骛(wù务):奔驰。
如,骛置,以马疾驰传递。
骛行,疾驰。
引申为追求。
如,好高骛远。
6、天际:天边,指江天相接处。
7、归舟:返航的船,这里指归向京城的船。
8、江树:江边之树。
9、摇摇:.心神不定貌。
10、屡:副词,屡空,经常贫乏而一无所有。
屡复,多次告白,后用以指贫穷、衣食不继。
;11、禄情:怀恋俸禄。
12、协( xié):会意。
从办,从十。
办,亦声。
协,表示同力。
十,表示众多。
合起来表示众人同力。
本义,和睦;融洽。
13、沧洲:滨水的地方。
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
14、嚣尘:亦作“嚻尘”。
喧闹扬尘、这里指喧嚣的尘世。
15、赏心:.心意欢乐。
16、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刘向《列女传》卷二载,陶答子治陶(古邑名,在今山东)三年,名誉不兴,家富三倍。
其妻独抱儿而泣,曰:"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
犬彘(猪)不择食以肥其身,坐而须(等待)死耳。
"一年后,答子之家果以盗诛。
玄豹,颜色黑中带红的豹。
此以玄豹为喻,说自己外任宣城,远离京都是非之地,可以全身远害。
古诗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翻译赏析

古诗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翻译赏析《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作者为魏晋南北朝文学家谢朓。
其古诗全文如下: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前言】《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南朝诗人谢朓创作的一首山水诗,是谢朓山水诗的代表作。
这首诗写登山临江所见到的春晚之景以及遥望京师而引起的故乡之思。
全诗十四句,前两句交代离京的原因和路程,领起望乡之意;中六句写景,描绘登山所望见的景色;后六句写情,抒发人生感慨。
其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注释】⑴三山:山名,在今南京市西南。
还望:回头眺望。
京邑:指南齐都城建康,即今南京市。
⑵灞(bà)涘(ì)望长安:借用汉末王粲《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诗意。
灞,水名,源出陕西蓝田,流经长安城东。
⑶河阳:故城在今河南梦县西。
京县:指西晋都城洛阳。
这两句意为:我怀着眷恋之情,傍晚登上三山,回头眺望都城建康。
⑷丽:使动用法,这里有“照射使……色彩绚丽”的意思。
飞甍(méng):上翘如飞翼的屋脊。
甍:屋脊。
参差:高下不齐的样子。
这两句意为:在日光的照耀下,京都建筑色彩绚丽,高高低低都能望见。
⑸绮:有花纹的丝织品,锦缎。
澄江:清澈的江水。
练:洁白的绸子。
这两句意为: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一匹白练。
⑹“喧鸟”句:形容鸟儿众多。
覆:盖。
杂英:各色的花。
⑺甸:郊野。
⑻方:将。
滞淫:久留。
淹留。
怀:想念。
⑼佳期:指归来的日期。
怅:惆怅。
这两句意为:分别了,想到何日才能回来,不由得令人惆怅悲伤,留下雪珠般的眼泪。
⑽霰(xiàn):小雪珠。
⑾“有情”二句:凡是有情之人无不望乡而悲痛,谁能够不为此而白了头发呢!鬒(zhěn):黑发。
【翻译】我就像王粲在灞陵上眺望长安,又像潘岳在河阳回顾洛阳那样登上三山回望京城。
夕阳使飞耸的屋脊色彩明丽,京城内的屋宇高低不齐,历历在目。
南朝谢朓山水诗特点是什么

南朝谢朓山水诗特点是什么谢朓,字玄晖,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那么谢朓山水诗特点是什么?下面是为你搜集谢朓山水诗特点,希望对你有帮助!谢朓是永明时期最具有代表力的文人,谢朓的山水诗技艺细密,他的作品中光色的描写细微,诗中处处体现着与传统山水画相通的空间透视力,其作品的风格和文学影响直接推动了南朝风景诗歌的发展。
谢朓山水诗中对山水景物的描摹大多采取工笔淡抹的写作手法,这与他对景物细微的观察是离不开的,如其山水诗《观朝雨》中的“空蒙如薄雾,散漫似轻埃”,对细雨的描写相当入微细致,可见其非凡的观察力。
谢朓的山水诗大多都为五言律诗,还有一些乐府体的诗歌。
因为谢朓极其讲究诗歌的音律和对仗,和近体诗有异曲同工之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其的诗为“已有全篇似唐人者”。
谢朓的山水还以其“清丽”的特点闻名,因为他的诗人情操很高,还有江南秀丽如画的风景对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江南作为文化发展重地,其地方本身活泼的民歌和有七八十年之久的山水诗的历史为谢朓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学氛围。
在其诗歌作品《江上曲》、《王逊游》中有直接的体现。
当然谢朓的诗歌也不是没有被人批评过,后人有评价谢朓的山水诗“有句无篇”,这和当时山水诗的发展阶段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当时山水诗的发展是处于初级阶段,山水诗因为是描写山水的,所以直接将山水作为描写对象,心有感触便直接有感而发了,没有达到后期的山水诗那样情景交融、人景合一的境界也是可以理解的。
谢朓诗歌代表作谢朓是是中国南齐时期的文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人,因曾经担任安徽宣城的太守、尚书礼部郎,所以世人也称呼谢朓为“谢宣城”,齐东永元年间,遭到安王的陷害入狱而死。
谢朓年少的时候便文采非凡,《南齐书》中称谢朓是“少年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是竟陵王萧子良的八友之一。
谢朓楼还是南齐永明体诗的代表作家,和曾经和沈约、王融等人根据汉语的声调研究诗歌中的声、韵、调配合的问题,开创了永明体,推动了近体诗的发展。
谢朓山水诗的艺术风格探微

谢朓山水诗的艺术风格探微摘要谢朓是中国南北朝时期“永明体”的代表诗人,在中国诗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创作的山水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取得的成就却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明快清新、典雅蕴藉、萧散淡远、情景交融四个方面对谢朓的山水诗创作风格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谢朓山水诗艺术风格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谢朓是中国南北朝时期重要的诗人之一,他感情细腻,身世坎坷,虽然生长于与当时王氏并称的谢氏家族,但由于家族的没落以及不幸的遭遇,使他对人生产生了逃离与回避的心态,流恋于优美的山水景物之中,并对置身其中的山水融入了情感,寄寓了自己高洁的人生理想,在大自然的美丽与悠然中释放了自己的抑郁情怀。
他创作的诗歌,尤其是山水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在山水诗发展史上却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作为文学作品,我们更应该注重其山水诗的艺术风格,正是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谢朓成为继谢灵运之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山水诗人,对后代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明快清新历代评论家对谢朓山水诗的艺术成就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清新明丽的美得到了大家的共识。
《南齐书》中说“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黄子云在《野鸿诗的》中写道“玄晖句多清丽”这都说明了谢朓的诗具有明快清新的风格,这可以从谢朓山水诗的题材、语言、意象来窥见一斑。
从题材来看,谢朓山水诗大大拓展了山水诗的表现内容,从此山水诗不再局限于深山老林,而是走进了日常生活,凡是自然界的景物都可以入诗。
他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细微变化,从中撷取美感。
诗人以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将触动他心灵与感触的自然景物尽情融在笔下,达到了一切景物皆能入诗,一切景物皆能寓情的境界。
谢朓山水诗对景物的描写,主要体现在京邑风光与田园风光两个方面。
谢朓山水诗中的京邑风光描写,把天然的山水景物与都邑的人文风物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都邑山水诗。
如《直中书省》中的紫殿、彤庭与红药、苍苔等;《入朝曲》中的“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于看似淡然中,尽显京城的繁华,江南的迷人,虽是没有刻意雕琢,但这种清闲淡然,却自有其独具的脱俗韵味,同时,浓美的都邑又为诗句涂抹上了华丽的底色。
对谢朓的诗歌评价

对谢朓的诗歌评价谢朓,这位南朝的杰出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独特而璀璨的一笔。
谢朓诗歌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清新自然。
他就像是一位拿着画笔的画家,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清新的山水画卷。
比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这两句诗简直绝了。
你看啊,傍晚时分,那剩余的晚霞就像锦缎一样铺散开来,而澄澈的江水呢,平静得如同洁白的绸缎。
这种描写,就好像把我们直接拉到了那个场景面前,让我们能真切地看到那绚丽的晚霞和宁静的江水,一点都不拖泥带水,简单又直白地把那种美呈现在我们眼前。
他的诗在结构上也很精巧。
就像是精心搭建的积木城堡,每一块都恰到好处地放在该放的位置。
他的诗歌往往起承转合十分自然,不会让你觉得突兀。
从描写眼前的景色开始,然后慢慢地融入自己的情感或者思绪,就像带着读者在一个精心设计的园林里游览,一步一景,最后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沉浸到他想要表达的意境里去了。
在情感表达方面,谢朓也是很含蓄内敛的。
他不会像一些诗人那样大喊大叫地把自己的情感一股脑儿地倒出来。
他更像是把情感藏在心底,然后通过对景色的描写,让情感像涓涓细流一样慢慢渗透出来。
例如他在一些诗中表达自己仕途上的不得志,不是直接抱怨官场黑暗或者自己多么委屈,而是通过描写自己在山水间的孤独感,让读者去体会他内心的那种失落。
而且谢朓对诗歌的韵律把握得相当好。
读他的诗就像听一首优美的曲子,平仄相间,音韵和谐。
那些诗句就像跳动的音符,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首美妙的乐章。
这使得他的诗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顺口,就好像这些诗句自己就会往你的嘴里跑一样。
谢朓的诗歌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很多大诗人都对他推崇备至。
李白就特别喜欢谢朓,还经常在自己的诗里提到他。
谢朓的清新诗风就像是一颗种子,在后世的诗歌花园里生根发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让他们看到了诗歌除了可以雄浑壮阔,还可以如此清新俊逸、淡雅自然。
不过呢,谢朓的诗歌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他毕竟是南朝时期的诗人,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得他的诗歌大多局限于描写山水和个人的小情小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朝谢朓山水诗特点是什么
谢朓,字玄晖,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那么谢朓山水诗特点是什么?下面是为你搜集谢朓山水诗特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谢朓是永明时期最具有代表力的文人,谢朓的山水诗技艺细密,他的作品中光色的描写细微,诗中处处体现着与传统山水画相通的空间透视力,其作品的风格和文学影响直接推动了南朝风景诗歌的发展。
谢朓山水诗中对山水景物的描摹大多采取工笔淡抹的写作手法,这与他对景物细微的观察是离不开的,如其山水诗《观朝雨》中的“空蒙如薄雾,散漫似轻埃”,对细雨的描写相当入微细致,可见其非凡的观察力。
谢朓的山水诗大多都为五言律诗,还有一些乐府体的诗歌。
因为谢朓极其讲究诗歌的音律和对仗,和近体诗有异曲同工之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其的诗为“已有全篇似唐人者”。
谢朓的山水还以其“清丽”的特点闻名,因为他的诗人情操很高,还有江南秀丽如画的风景对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江南作为文化发展重地,其地方本身活泼的民歌和有七八十年之久的山水诗的历史为谢朓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学氛围。
在其诗歌作品《江上曲》、《王逊游》中有直接的体现。
当然谢朓的诗歌也不是没有被人批评过,后人有评价谢朓的山水诗“有句无篇”,这和当时山水诗的发展阶段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
为当时山水诗的发展是处于初级阶段,山水诗因为是描写山水的,所以直接将山水作为描写对象,心有感触便直接有感而发了,没有达到后期的山水诗那样情景交融、人景合一的境界也是可以理解的。
谢朓诗歌代表作谢朓是是中国南齐时期的文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人,因曾经担任安徽宣城的太守、尚书礼部郎,所以世人也称呼谢朓为“谢宣城”,齐东永元年间,遭到安王的陷害入狱而死。
谢朓年少的时候便文采非凡,《南齐书》中称谢朓是“少年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是竟陵王萧子良的八友之一。
谢朓楼还是南齐永明体诗的代表作家,和曾经和沈约、王融等人根据汉语的声调研究诗歌中的声、韵、调配合的问题,开创了永明体,推动了近体诗的发展。
其在诗歌上的主要成就在山水诗,与谢灵运齐名,史上称之为“二谢”。
谢朓的山水诗百分之百地描写自然山水的风光,没有谢灵运山水诗中的玄理成分,谢朓的诗歌语言精美、韵律和谐,充满着永明体诗歌的特色。
如其千古传颂的名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等,清新俊逸,让人读起来十分地舒畅。
谢朓在辞赋散文上的成就虽然没有其在诗上的成就高,但是也有值得称赞的作品,如《思归赋》、《游园后赋》等。
其诗歌代表作很多,在其文集《谢宣城集》中记录了很多,如《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半桥》等。
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名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中的小谢指的就是谢朓,可见其人才学及历史评价
之高。
谢朓诗歌玉阶怨介绍《玉阶怨》是南朝齐代的诗人谢朓在其作品中少有的宫怨诗,诗歌中借助描写班婕妤的哀怨,表达封建时期被君王遗弃的妇女所遭遇的哀愁,这首诗后来被作为乐府诗被收入《乐府诗集》中。
谢朓的《玉阶怨》是在晋代陆机的《班婕妤》的基础上有感而发,诗歌中的故事背景是汉成帝时期,班婕妤在汉成帝有了新宠赵飞燕之后渐渐失去皇帝的宠爱,对自己的地位很是担心,便写下了《纨扇诗》和《自悼赋》,基调凄凉惨淡。
谢朓的这首《玉阶怨》表现力极强而又含蓄凝练,诗歌首句便点名时间,地点,写出夕阳十分的冷宫偏僻、幽凄的情景,其中“夕殿下珠帘”中的“殿”直接照应题目“玉阶”,让读者对全诗的环境进行一个快速的了解,并且首句便渲染了清冷的气氛,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接着作者又以动衬静,写到了闪烁的萤火虫,萤火虫的出现暗示了当时的环境很是清幽,情感表达地很是委婉轻柔,连萤火虫都停息不飞了,表现怨女等待时间之久,构思巧妙。
最后两句即使直接抒发怨女的心情,写宫女为君主缝制衣服,希望可以得到君王的宠幸,这小小的幻想让人不得不对宫女的经历和感情感到怜惜,而尾句“思君此何极”就是直抒胸臆了,宫女的哀愁一泻千里,将全诗要表达的感情表达的韵味连绵下去,让人回味深远。
本诗依然是谢朓的一贯写作特色,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清新俊逸的
风格,意境新颖而又极其富有情致,是宫怨诗中的上等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