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粤教版语文必修五9雷雨导学案3
语文 3.9(雷雨)同步备课教案 粤教版必修5 教案

雷雨(节选)曹禺教学重点1、认识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2、了解具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重特点的周朴园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
教学方法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和练习。
媒体设计:投影或多媒体展示部分提示语句,以及结构框架,为加强理解、识记之用。
学法指导掌握戏剧文学的特点:戏剧冲突的尖锐性;人物、事件、活动场所的集中性;戏剧语言的个性化。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曹禺和《雷雨》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为湖北潜江,现代著名剧作家。
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
作者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自幼曾广泛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喜爱唐传奇、元代戏曲和明清小说,并有机会接触与欣赏中国民族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河北梆子、唐山落子等。
1922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国内的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戏剧作品,并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的“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
1928年秋入南开大学,二年级时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在这期间认真研读了希腊悲剧家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等人的剧作,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
二、戏剧常识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种类:从表现形式看,戏剧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等;从作品的容量看,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从时代来看,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从情节主题来看,戏剧又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从演出场合看,又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3、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戏剧文学的特色有三:一是适合舞台表演、二是要有戏剧冲突;三是要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5 9 雷雨(节选)》

师:出示思考问题;总结?雷雨?深刻内涵。
生:答复思考问题。
布置作业
课外延伸
1.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分析文本的能力;
2.使学生认识到周朴园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强化本节课教学重点。
教师布置本节课课后作业:“结合?雷雨?整本书阅读,写一篇文章,题为?我心中的周朴园?,不少于500字,要求有观点,有依据〞。
1.调节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帮助学生明了本节课学习任务。
1.回忆戏剧相关根底知识;
2.出示问题:?雷雨?第二幕主要表达了哪些人物的语言?
师:引导学生回忆戏剧相关根底知识;
生:明确第二幕人物语言。
初读剧本了解剧情明确线索
1.带着疑问朗读课文,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走进文本,锁定学习线索,“这间房子〞。
1.齐读?雷雨?第二幕开头局部;
2.捕捉文中不寻常的信息。
师:板书〔雷雨、曹禺〕
生:分角色齐读;捕捉并确定不寻常信息。
精读剧本
品味语言
把握形象
1.通过周鲁之间的矛盾冲突明晰三十年前周朴园复杂的人物性格;
2学生主动与文本展开对话,总结三十年后周朴园复杂的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形象;
3有意识的品析台词意蕴,为下一教学环节铺垫,到达更加深入品读文本的效果。
教学重点
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动态认识周朴园思想性格的复杂性。
教学难点
自主分析,探究周朴园性格形成的社会原因,把握?雷雨?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设想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课前分享
语文学习每日积累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师:关注学生朗读状态及听读字音;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9雷雨

《雷雨》教学设计高一级语文组《雷雨》教学反思高一级语文组教材分析:《雷雨》是人教版高中必修四戏剧单元第二篇课文,它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
《雷雨》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周、鲁两家之间复杂的伦理关系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深刻揭露了二三十年代旧中国旧家庭的黑暗现象和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横、冷酷与伪善,从而预示了旧制度的崩溃与灭亡。
文本节选的是第二幕,共两场戏:第一场,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再次相见,主要写周、鲁的矛盾冲突,第二场,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相见,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
《雷雨》以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彩纷呈的戏剧语言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饮誉文坛,所以在教授本课时,我重点关注第一场戏中周朴园在鲁侍萍身份确认前后的态度的差异,着重品味鲁侍萍身份揭示后周朴园的语言,通过对剧本语言的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从而把握周朴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明确语言是剧本的第一要素,教给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情分析:高一(15)班是文科实验班,对语言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但并不突出。
戏剧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较为陌生。
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话剧情节性强、人物典型、语言个性化等特点,吸引学生的兴趣。
因而在导入的时候我选择了配乐讲述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前情往事,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戏剧的情境中去,同时对周朴园的形象也有了初步的印象。
在教授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融入角色中,分角色演绎对白,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强了学生对话剧的兴趣,更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对人物的理解。
所谓“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人物情感及形象的理解是有差异的,我在课堂上尊重这种合理的差异,并设计了小组合作探究的环节,对“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的吗?”这个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课堂分析:1.教学目标完成方面:本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去演绎话剧的对白,也在对语言的分析中体悟了人物情感,把握了人物形象。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戏剧 第9课 雷雨(节选)教案 粤教版必修5-粤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第9课雷雨(节选)诗海拾贝西楼①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②,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①西楼:即诗中的朱楼,它依山面海。
②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赏析】首句写西楼前面的景色,直接截取了风云变幻的高潮的一刻:乌云低垂,水天一色,只见海浪拍岸,宛如骏马驰骋,去而复回,呈现出一种动与力的壮美。
第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描写雷雨迫在眉睫的情态:忽然北风卷过,挟带“数声”震耳欲聋的雷响,平添了赫然的声势,壮美之情益显。
“吹起”二字可谓笔力千钧,充分显示了狂风的威力。
在这里诗人敏锐地捕捉到雷雨之前的这个自然特征并加以渲染,令人赞叹。
第三句“朱楼四面钩疏箔”,指楼上人即诗人把楼四面窗户垂挂的疏帘用钩卷起。
按常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
但诗人此刻偏要敞开四面窗户,这个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逆情悖理。
但这恰恰是真情的流露,诗人想“卧看千山急雨来”,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因而能够做出这出人意料之举。
“卧看千山急雨来”,诗人于尾句道出了内心的豪情,也解除了读者的疑问。
他要看“急雨”打破雨前沉闷局面而呈现的新鲜境界,以开阔心胸。
这首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语林撷英《雷雨》经典台词蘩漪(把窗户打开吸一口气,自语)热极了,闷极了,这里真是再也不能住的。
我希望我今天变成火山的口,热烈烈地冒一次,什么我都烧个干净,当时我就再掉在冰川里,冻成死灰,一生只热热烈烈地烧一次,也就算够了。
我过去的是完了,希望大概也是死了的。
哼,什么我都预备好了,来吧,恨我的人,来吧。
叫我失望的人,叫我忌妒的人,都来吧,我在等候着你们。
鲁四凤萍,我怎么也不会怨你的。
我糊糊涂涂又碰到这儿,走到花园那电线杆底下,我忽然想死了。
我知道一碰那根电线,我就可以什么都忘了。
我爱我的母亲,我怕我刚才对她起的誓,我怕她说我这么一声坏女儿,我情愿不活着。
《雷雨》 导学案

《雷雨》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戏剧常识、作者概况及《雷雨》剧情。
2.体会剧本的矛盾冲突。
3.通过语言来品味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人物形象以及体味人物语言中的潜台词。
【知识链接】1.戏剧(1)戏剧和戏剧文学戏剧是一种综合运用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舞台艺术。
戏剧文学即文学剧本。
高尔基说:“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
”(2)戏剧的特点舞台性、直观性、综合性、对话性。
(3)戏剧的三要素戏剧的三要素主要为:语言、人物、戏剧冲突。
语言是剧本的基础,是第一要素。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观。
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而且随着剧情发展、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
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性语言,用来说明布景的设计、环境、人物的动作、心理、表情和上下场等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和情节。
戏剧冲突主要指剧中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它是戏剧的灵魂。
2.作者简介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万家宝。
曹禺笔名的来源是因为本姓“萬”,繁体万字为草字头下一个禺。
于是他将万字上下拆为‘草禺’,又因“草”不像个姓,故取谐音字个‘曹’,两者组合而得曹禺。
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
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
1928年,入南开大学政治系,翌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3年毕业前夕,年仅23岁,即完成了处女作多幕剧《雷雨》。
一年后,时任《文学季刊》编委的巴金在编辑部的故纸堆里发现了它,并感动得为它掉下了激动的眼泪。
它的发表立刻引起了中国剧坛的强烈震动,被公认为是中国年轻的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从1935年在日本东京第一次演出以来,我国许多重要剧团都竞相排演,并相继拍成电影、电视连续剧。
语文:《雷雨》学案(粤教版必修5).doc

表插说表注释表注释②表中表中断表中断表中断③表延表注释表转折表插说表插说A.①表递进B.①表递进C.①表递进①表注释雷雨教学目标:1.认识剧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本质。
2.了解戏剧结构的基本特点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初步掌握戏剧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纷繁复杂的戏剧冲突,欣赏异彩纷呈的戏剧语言。
教学难点:认识周朴园思想性格的复杂性。
教学设想:作为戏剧欣赏单元的第一课,可先给学生介绍〈〈雷雨〉〉的梗概,通过反复阅读或分角色朗读,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进而把握其中的主要矛盾冲突,理解人物语言所表现的人物性格。
用二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究竟”的意思,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我只想看看他,他究竟是我生的孩子。
对于我们工人的条件,究竟是答应不答应?对这件事,要查出个究竟来。
[ ] A.①“归根到底”,“毕竟”的意思;②表示进一步追究,有“到底”的意思;③''为什么” 的意思。
B.①“归根到底”,“毕竟”的意思;②表示进一步追究,有“到底”的意思;③有“结果” 的意思。
C.①“归根到底”,“的确”的意思;②表示进一步追究,有“到底”的意思;③有"结果”的意思。
D.①“归根到底”,“毕竟”的意思;②表示进一步追究,有“归根到底”的意思;③有“结果”的意思。
2.体会下列人物台词中破折号的不同作用.,其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周朴园:你一你贵姓?周朴园: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
鲁侍萍:不是有一件..... 还有一件・周朴园: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一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3.说话时词语或语句之间声音的间隙叫“停顿"。
停顿给人以思索回味的时间,可以使人听懂或领会作品的意图,也可表达迟缓、沉吟等感情。
尤其是没有标点处的停顿,要根据文章或语言的思想内容及语言结构来决定。
下列句子在朗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高中语文 9 雷 雨(节选)示范教案 粤教版必修5

第三单元戏剧单元规划戏剧是文学世界的一朵奇葩,狭窄的舞台演绎的是一个丰富多彩、变幻莫测的世界,那里有一段段尖锐冲突的矛盾,一个个个性鲜明、鲜活欲出的人物,一句句本色个性、含蕴隽永的台词,足以让我们流连忘返、如痴如醉。
当然,我们在采撷美丽的花朵时不要忘了带上锐利的工具,应当利用课堂、网络、杂志等途径去了解掌握基本的戏剧知识与戏剧鉴赏的方法,这样我们才能收获最美的珍珠。
戏剧是通过矛盾冲突来刻画塑造人物的,在冲突中展现人性的美好崇高与卑污委琐,从中,我们可以提升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类自身的认识,颂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涤荡自己的灵魂,走向更高的人生境界。
本单元的主题词是“观赏戏剧,感悟生活”。
《雷雨》剧作成于1933年,它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社会背景,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
通过周、鲁两家人之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勾勒出现实社会的阶级关系,反映了当时历史真实的某些方面。
作者怀着被压抑的愤懑和对受侮辱受迫害的善良的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罪恶的现象和资产阶级的专横、冷酷与伪善,预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领略作者精湛的艺术构思、尖锐的戏剧冲突、鲜明的人物形象、高超的语言艺术,并认识戏剧冲突所展现的人性的美与丑。
《哈姆莱特》出自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亚之手,是其四大悲剧之首。
讲述了一个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人物形象内涵深刻,学生较易被吸引,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能局限于课文节选部分,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全剧或观赏电影把握整个故事概貌,然后重点赏析课文,深入体味哈姆莱特丰富细腻、复杂深沉的内心世界,细致品味莎士比亚的精妙的戏剧艺术,切实把握莎士比亚悲剧的深刻内涵,提升自己的戏剧欣赏能力与人生境界。
电影《城南旧事》,它根据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透过一个小女孩的纯真的眼光,去展示二十年代旧北京的社会,展示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
粤教版-语文-高二-3.9《雷雨》教学设计3 粤教版必修5

3.9《雷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有关戏剧的基本文学常识、作者基本情况、《雷雨》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以及相关评价。
(课前)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品读戏剧语言的能力,把握人物的性格的能力,感受人性的复杂3 情感目标:让学生对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有一个辨别,懂得简单生活的珍贵教学重点:1 个性化语言的赏析2 人物性格的把握教学难点:理解人性的一般特点极其复杂的特性教学方法:解读、鉴赏、分析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步骤:导入:有一位诗人曾经说过“爱情是最让人苦恼的东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部作品里的两个人将在这里“现身说法”,讲述他们几十年恩恩怨怨的情爱纠葛。
PPT展示:一场爱恨交织的滂沱大雨、一回恩断义绝的再次相聚舞台说明潜台词潜台词举例思路:分析人物语言-揣度人物性格-感受人性复杂剧本冲突:周鲁设问1:周朴园刚见到侍萍时是不一眼就认出她来了?学生回答明确段落——读设问 2 周朴园在得知侍萍还活在这个世界上之前,他对侍萍是持有一种什么情感态度?生答:怀念、内疚、同情追问:哪里体现了同情?生明确:周朴园什么都用旧的,旧雨衣、旧雨伞;保留侍萍用过的旧家具以及她的关窗的习惯;记得侍萍的生日。
(追问)教师:从这里我们能看出他对侍萍有一种“怀念”,那么同学们刚才所说的“内疚”体现在哪里?学生:课文23页(活动)教师:男女分角色对读,女生是鲁侍萍的角色,男生周朴园。
读教师:读的很好,在我们刚刚读完的这里大家来看看从哪几个词语里能够表现出周朴园的“内疚”。
学生:痛苦、汗涔涔教师:“痛苦”说明周朴园自己给别人带来痛苦的同时自己也很痛苦、内疚。
而“汗涔涔”结合注释的解释,我们也能看出此刻的周朴园内心很紧张、很愧疚,也就是说他对侍萍还是“有情”的。
板书:有情教师(设问3):那么周朴园认出眼前的这个下人就是鲁侍萍的时候,他有是什么反应?学生:害怕、等等教师(追问):体现在课文哪一页,找同学来说一下学生甲:课文26、27页教师(活动):这里很精彩,我们找同学来分角色朗读一下,蒋**(她想扮演周朴园的角色,此时同学一致推荐唐**来扮演鲁侍萍),好,唐**,你来读鲁侍萍这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雨(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记住戏剧的相关知识,能说出《雷雨》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会分析鲁大海的人物形象,探究周朴园的一些异常行为,
3、理解《雷雨》的主题。
【学习重点与难点】
1、会分析鲁大海的人物形象,探究周朴园的一些异常行为,
2、理解《雷雨》的主题。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通读教材内容,阅读《随堂优化
训练》45页内容,对鲁大海形象、周朴园的行为、主题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
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3、熟记戏剧基础知识。
预习案
一、问题导学
★简要分析鲁大海形象,说说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
鲁大海与周朴园,从血缘上看,他们是父子;从阶级关系上看,他们是你死我活的仇敌。
在同周朴园的斗争中表现出他是一个觉醒了的工人,代表广大工人群众面对面地同周朴园谈判,斗争。
他义正辞严地拆穿周朴园软硬兼施镇压工人的罢工的阴谋,揭露他制造事故淹死两千三百个小工以发横财的罪恶。
他坚定、勇敢、无私、求实。
他对资本家有着清醒、透彻的认识,资本家的威胁、讹诈、利诱等卑鄙手段在他面前无所施其计。
他义无反顾地在反抗斗争的道路上走下去。
( 反抗精神、坚强不屈的性格)斗争中显出经验的不足、鲁莽等弱点。
鲁大海的斗争明显地表现出经验不足,从他的语言也足见他的鲁莽和幼稚,但通过他的斗争,毕竟表现出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的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表现出中国无产阶级斗争到底的决心。
鲁大海的出现,使剧作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使整个悲剧透出一线光明。
二、知识梳理:戏剧主题的分析
三、预习自测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雷雨》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见《随堂优化训练》P42“要点三”)
我的疑惑:我的收获: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探究1如何理解下面列出的周朴园的这些行为?(见教参P96)
①多次向人打听,特地派人到无锡打听侍萍的下落。
②打听侍萍的坟墓所在,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③一直保留着侍萍喜欢的家具。
④一直保留着总是关窗户的习惯。
⑤一直记得侍萍生日。
⑥一直保留着侍萍绣了花的衬衣。
思路小结:
2、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请概括《雷雨》主题?
分析:周朴园是封建资本家的代表,鲁家母子是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他们在阶级地位和思想意识上存在着截然对立的矛盾,他们的对立冲突是必然的,这一悲剧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阶级剥削和压迫,暴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
正是由于这一阶级根源,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才异常激烈,形成最本质的冲突。
分析:《雷耐》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污浊的内幕做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
从这个家庭的崩溃,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命运。
思路小结:
3、雷雨》标题的意义:
《雷雨》这个剧名,既指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高潮和结局又发生在雷雨之夜;又指剧中人物雷雨般的性格,象征渴求自由,冲决封建罗网的迫切心情。
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
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思路小结:
二、总结整理
1、核心知识:戏剧主题的概括
2、典型方法:结合创作背景、时代背景分析人物、主题。
3、重点问题解决:戏剧标题的意义
训练案
一、课中检测与训练:概括戏剧的有关知识重新改写下面的诗,使其成为剧本的形式。
(不得增减字数,可适当调整行数)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课后巩固促提升
1、反思提升:熟记重点知识,反思学习思路和方法,整理典型题本
2、完成作业:《早读晚练》第10天。
3、温故知新:阅读课本P75-84页,并完成新发的预习案;探讨《随堂优化训练》P45-46页
(提示:课后其它训练题最好以单元检测或周测题形式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