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用的竹子教学教材
大班科学活动《有用的竹子》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有用的竹子》教案1. 教学目标本节课通过讲授竹子的特点和应用,让学生了解竹子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保护竹子的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知道竹子的外形特征;•了解竹子的分布情况,并知道竹子对环境的作用;•掌握竹子的栽培方法;•了解竹子的应用领域。
2.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竹子的外形特征1.竹子的植株特点;2.竹子的叶片形态和叶柄形态;3.竹子的茎干构造。
2.2 竹子的分布情况和作用1.竹子的分布情况;2.竹子的生态功能。
2.3 竹子的栽培方法1.竹子的适生环境;2.竹子的栽培方法。
2.4 竹子的应用领域1.竹子的食用价值;2.竹子的工业价值;3.竹子的艺术价值。
3. 教学步骤3.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竹子实物和相关图片,方便讲解;2.教师准备竹子种子和好土,方便现场示范竹子的栽培方法。
3.2 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观察课桌上摆放的几根竹子,让学生观察竹子的外形特征,并提问学生对竹子的印象。
3.3 指导性讲授3.3.1 竹子的外形特征1.示范竹子的植株特点,如高度、茎干粗细等;2.展示竹子的叶片、叶柄,并让学生分别观察;3.解说竹子的茎干构造,比如竹子中空的特点等。
3.3.2 竹子的分布情况和作用1.展示竹子的分布地区,并简单介绍竹子的生态学意义;2.解说竹子的生态功能,如可以保护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等。
3.3.3 竹子的栽培方法1.解说竹子的适生环境,包括光照、气温等;2.示范竹子的栽培方法,包括选好种子、挑选合适的土地等。
3.3.4 竹子的应用领域1.解说竹子的食用价值,包括竹笋、竹荪等;2.展示竹子的工业价值,比如能制作纸张、建筑材料等;3.简单介绍竹子的艺术价值。
3.4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竹子的实际种植操作,观察竹子的生长过程。
教师通过实地讲解,帮助学生掌握竹子的栽培方法。
3.5 总结环节通过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竹子的特点和应用价值,并强调保护竹子的重要性。
有用的竹子大班科学教案

有用的竹子大班科学教案一、引言竹子是一种生长迅速且广泛分布的植物,被誉为“绿色之王”。
除了在建筑、家具制造和工艺品方面被广泛应用外,竹子还有许多有趣而有用的科学实践价值。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份大班科学教案,以帮助教师们通过竹子的生长、结构和用途等方面的学习,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认识竹子的特点、生长环境和生命过程。
2. 知道竹子的结构和功能。
3. 发展观察和实验能力。
4. 培养对竹子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准备1. 竹子的图片和样本。
2. 显微镜和放大镜。
3. 有关竹子的书籍和资料。
4. 实验器材,如试管、温度计、尺子等。
5. 幼儿手工工具和材料。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竹子的特点和生长环境1. 引入:向幼儿展示竹子的图片,鼓励他们描述竹子的特点和外观。
2. 导入:和幼儿一起聊一聊竹子生长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和光照等。
引导幼儿思考竹子为什么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得很快。
3. 实践探究:带领幼儿到室外或操场边观察竹子,了解竹子的生长环境。
4. 总结:引导幼儿总结竹子的特点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第二课:竹子的结构和功能1. 复习:回顾前一课学习的内容,鼓励幼儿回忆竹子的特点。
2. 导入:向幼儿介绍竹子的结构,包括竹子的根、茎、叶和花等部分。
3. 观察实验:给每个幼儿分发一根竹子样本,用显微镜或放大镜观察竹子的细节结构,如竹节、竹纹和竹心等。
4. 实践探究:提供一些与竹子功能相关的实验,如观察竹子叶片的防水性、测量竹子的生长速度等。
5. 总结:帮助幼儿总结竹子不同部分的功能并归纳竹子的结构。
第三课:与竹子相关的工艺和用途1. 复习:回顾前两课学习的内容,询问幼儿竹子的生长环境和结构。
2. 导入:展示一些竹子制成的工艺品和实用品,如竹篮、竹席和竹筷等,鼓励幼儿猜测这些物品是如何利用竹子制作而成的。
3. 观察实验:给每个幼儿分发一些竹子片段,鼓励他们动手观察和感受竹子的纹理、弯曲度等特点。
2024年幼儿园中班下学期科学教案有用的竹子

2024年幼儿园中班下学期科学教案有用的竹子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幼儿园中班下学期科学教育指导纲要,涉及教材《身边的科学》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材料”中的第7章节,详细内容围绕“有用的竹子”展开。
重点探讨竹子的生长特点、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环保价值。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竹子的基本生长特点,认识到竹子是一种快速生长的植物。
2. 培养幼儿对自然资源的珍惜意识,认识到竹子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
3.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竹子生长特点的理解,以及竹制品的制作过程。
教学重点:竹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环保价值,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竹子实物、竹制品(如筷子、笔筒、杯子等)、PPT课件。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竹子实物,让幼儿观察并描述竹子的外观特点。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幼儿思考竹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PPT课件,讲解竹子的生长特点、种类及用途。
结合实物,让幼儿了解竹子制品的制作过程。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一道关于竹子生长的例题,引导幼儿思考并解答。
解答过程中,强调竹子快速生长的特点。
4. 随堂练习(5分钟)发给幼儿画纸和彩笔,让他们画出竹子的生长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疑问。
5. 动手操作(10分钟)分组进行竹制品制作活动,如制作筷子、笔筒等。
教师指导幼儿正确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确保安全。
每组展示制作的竹制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趣事。
六、板书设计1. 竹子的生长特点2. 竹子在生活中的应用3. 竹子的环保价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竹子世界,并描述竹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教学活动中,幼儿对竹子的认识程度及动手操作能力。
2. 拓展延伸: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幼儿一起到户外观察竹子,深入了解竹子的生长环境,提高幼儿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幼儿园中班下学期科学教案《有用的竹子》

幼儿园中班下学期科学教案《有用的竹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下学期科学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材料》,详细内容为“有用的竹子”。
通过学习竹子的特点和用途,让孩子们了解自然材料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竹子的基本特点,了解竹子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 学会观察、描述竹子的外形和结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 增强环保意识,养成珍惜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竹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及环保意识的培养。
教学重点:竹子的特点、观察和描述竹子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竹子实物、图片、视频、竹制品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物,引导孩子们观察竹子,谈论竹子的外形、颜色等特征,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0分钟)(1)介绍竹子的基本特点,如生长速度、用途等。
(2)展示竹制品,让孩子们了解竹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3)引导孩子们观察、描述竹子的结构,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实践操作(10分钟)(1)分发竹子、画纸、彩笔等材料,让孩子们动手画竹子。
(3)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创作出独特的竹子作品。
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0分钟)(1)出示例题:请孩子们观察图片,找出竹子制品。
(2)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孩子们观察、分析。
(3)随堂练习:让孩子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拓展延伸:讨论竹子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引导孩子们关注环保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有用的竹子2. 板书内容:(1)竹子的特点(2)竹子在生活中的应用(3)观察、描述竹子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竹子2. 答案:无固定答案,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创作出有创意的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在观察、描述竹子方面的困难,以便于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大班有用的竹子教案

大班有用的竹子教案1教案一:竹子的故事活动目的1、通过大胆设想、实践操作发现竹管的最佳连接方法,提升自己的生活经验:2、通过实验活动,了解竹子的特性,产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3、分工合作,有初步的团队精神。
活动准备1、长短粗细不同的竹管若干,水桶3个,杯子3个,石头、砖块若干;2、双面胶、玻璃胶、即时贴、各种纸张、保鲜膜、橡皮泥、布条、麻绳、橡皮筋、铅丝、塑料瓶、一次性杯子、周转箱、脸盆、饮料瓶、医药箱、标志牌、抹布等,3、幼儿反穿衣;4、记录板、记录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一、开展讨论,提出设想教师提出“竹子到底能不能运水”“怎样才能用竹子运水”等问题,让幼儿讨论,提出自己的设想。
二、根据设想,验证操作(幼儿分组实验如何用竹子运水,一段时间后,实验无太大进展。
)师可以用什么工具帮助竹子呢?(马上有幼儿想到用一个个板凳并排放做地基,再将竹子放在板凳上。
竹子之间如何连接成了要解决的问题,第一轮实验后,幼儿发现脸盆里还是没有水。
幼儿开始议论、检查、寻找原因…)这里一定要连接好!用双面胶试试。
师:“你们知道水怎样就会流动?”(教师启发幼儿意识到成功运水的关键所在。
)幼:“老师,水是不是应该从高处往低处流呢?”师:“你们试试看吧!”(于是,幼儿又搬未了积木、板凳,加高竹子的一端。
运水终于成功了。
)师:“不过,运过去的水似乎太少了。
”(教师启发幼儿进一步探究影响运水的其他因素。
)幼:“我们已经往竹子里倒了很多水了!”师:“那么检查一下有没有别的问题。
”(运水实验后,幼儿记录了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交流结果,体验成功1、请各组幼儿派代表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实验过程。
2、大家讨论哪一组的方法最好。
我们是这样连接的。
四、开拓思路,后继延伸师为什么竹子能运水?竹子还能做些什么呢?(教师留下问题,让幼儿作进一步的探究。
)2教案二:有用的竹子活动目标:1、让幼儿认识竹子,了解竹子的生长过程,及竹子的用途。
2、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优质教案《有用的竹子》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优质教案《有用的竹子》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生活中的科学》第四章第一节《有用的竹子》。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竹子的生长环境、特点、用途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竹子的生长环境、特点,认识竹子这种常见的植物。
2. 培养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欲望。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竹子的特点及其用途。
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竹子的生长环境,认识竹子,了解竹子的用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竹子实物、竹制品(如筷子、竹签、竹篮等)、竹子生长过程的图片、PPT课件。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双面胶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带领幼儿观察教室里的竹制品,让幼儿初步感知竹子的存在。
(2)邀请幼儿分享生活中见过的竹子及其制品。
2. 知识讲解(10分钟)(1)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竹子的生长过程,让幼儿了解竹子的生长环境。
(2)教师讲解竹子的特点,如高大的身材、节节高的寓意等。
(3)教师展示竹子的用途,如制作筷子、竹签、竹篮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以竹子为例,讲解如何用画笔描绘竹子的形态,引导幼儿观察竹子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话描述。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幼儿用画纸、彩笔描绘竹子的形态。
(2)幼儿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画的竹子,互相学习、交流。
5. 动手实践(10分钟)(1)教师分发竹子制品,让幼儿观察、触摸,感受竹子的质地。
(2)幼儿利用竹子制品进行创意制作,如用竹签搭建小房子、用竹篮装饰等。
(1)教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作品,讲述创作过程中的趣事。
六、板书设计1. 竹子的生长环境:湿润、温暖的地方。
2. 竹子的特点:高大、节节高、质地坚硬。
3. 竹子的用途:制作筷子、竹签、竹篮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竹子。
2. 答案要求:幼儿用彩笔画出竹子的形态,并用自己的话描述竹子的特点。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教案《有用的竹子》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教案《有用的竹子》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主要围绕“有用的竹子”这一主题展开。
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第三章第二节《植物的世界》,详细内容为认识竹子的外部特征、了解竹子的生长过程、探索竹子的用途以及培养幼儿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能够正确描述竹子的外部特征,了解竹子的生长过程,知道竹子的多种用途。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表达、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竹子的外部特征、了解竹子的生长过程、探索竹子的用途。
难点:让幼儿理解竹子在我国传统文化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竹子实物、竹子生长过程的图片、竹制品(如筷子、竹签、竹筒等)、多媒体设备。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幼儿到幼儿园附近的竹林,让幼儿观察竹子的外部特征,引导幼儿发现竹子的高大、笔直、绿色等特点。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展示竹子实物,让幼儿触摸、观察,引导幼儿描述竹子的外部特征。
(2)教师通过图片讲解竹子的生长过程,让幼儿了解竹子的生长习性。
3.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出示各种竹制品,让幼儿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用途。
(2)幼儿分组讨论:竹子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用途?4. 动手操作(10分钟)(1)教师指导幼儿用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材料,制作竹子手工作品。
(2)幼儿展示作品,互相欣赏、交流。
(2)教师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竹子?”引导幼儿思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竹子的外部特征2. 竹子的生长过程3. 竹子的用途4.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画你最喜欢的竹子制品,并说明它的用途。
答案示例:我最喜欢竹筒,它可以用来装水、装粮食等。
2024年中班下册科学活动优秀教案有用的竹子

2024年中班下册科学活动优秀教案有用的竹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中班下册科学活动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材料》第三节《有用的竹子》。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竹子的基本知识、生长环境、加工过程以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竹子的基本特征、生长环境和加工方法。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竹子的生长环境、加工过程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竹子的基本特征、环保意识、动手实践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竹子实物、竹制品、图片、视频等。
学生准备:画纸、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竹子实物、竹制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认识这种植物吗?它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用途?”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详细介绍竹子的生长环境、基本特征、加工过程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竹子能在短时间内长得这么高?”引导学生思考并给出答案。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竹子的用途,并在画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竹制品。
5. 动手实践(1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有用的竹子2. 内容:竹子的基本特征竹子的生长环境竹子的加工过程竹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竹子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途要求:列举出至少5个竹子的用途,并简要说明原因。
答案示例:(1)竹子可以用来制作筷子,方便我们吃饭。
(2)竹子可以制作成家具,如椅子、桌子等,环保又美观。
(4)竹子可以制作成笔筒、收纳盒等生活用品,实用且环保。
(5)竹子可以制作成乐器,如笛子、箫等,传承我国传统文化。
2. 作业题目:我喜欢的竹制品要求: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竹制品,并简要介绍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