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人物介绍分析
陈独秀人物思想解析

• 科学思想
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高举的另一面旗帜,是新 文化运动的基本主题之一。陈独秀对科学及其作用的理解 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何谓科学。其内容怎样,特征如何,随着时代的 变化,社会实践的深入,陈独秀科学思想的侧重点是有所 不同的。究其整个科学观,大体包括如下内容: 1.科学是主客观的统一 表明了陈独秀对客观事物的尊重,对主观臆断的否定, 对实证经验的肯定,对科学理性的张扬,主张用实证原则、 科学理性去衡量一切、判断一切。陈独秀对科学的这种界 定无疑受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2.实证方法和归纳法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不二法门 陈独秀曾说“今欲学术兴,真理明,归纳论理之术,科 学实证之法其必代圣教而兴。”对孔德所开创的实证主义 的科学方法,陈独秀是比较注重的。与实证方法相联系, 陈独秀对形式逻辑的归纳法十分推崇。
思想转变解析
• 陈独秀的成长是曲折却富有成就的,他是我国早期社 会主义思想传播和早期中国共产党革命活动的领导人和指 挥者,他的思想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在20世纪早期 我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理解和运用过程, 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认同和发扬的关键性起点。对 陈独秀思想转变的研究,同时还展示出了20世纪早期中国 知识分子的思想倾向和价值抉择。关于陈独秀思想转变的 研究在学界业已硕果累累,主要是把陈独秀思想的转变划 分为两个过程:一是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 义者;二是在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又走向了托洛斯基派, 成为一个在中国的大托派。不过在这两个转变过程中,以 往的研究者的分歧依然重重,主要在于陈独秀是否就真正 的转变为了马克思主义者,或仅是具有一定程度的马克思 主义思想,并没有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其后来成为 托派即为主要证据。但由陈独秀的个人成长史来
党史人物——左权_作文素材

党史人物——左权左权,原名左纪权,幼名自林,号叔仁,1905年生于湖南醴陵县。
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深受母亲坚强和勤劳的品质影响,形成了刚毅倔强的性格。
他自幼聪慧过人,8岁读私塾,10岁便能写诗作对,14岁转入“北联高小”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袁世凯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时,他身背“毋忘‘五七’国耻”标语,在村里谴责其卖国罪行。
升入醴陵中学后,他在宋时轮介绍下参加了社会科学研究社,受到五四运动影响,决心外出追求进步。
1924年,左权考入广州陆军讲武学堂,同年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的战斗。
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实际战斗。
周恩来曾说:“左权同志的革命信念,便由此起。
”11月间,他所在的讲武学堂并入黄埔军校第一期。
在陈赓的引见下,他结识了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参与组织和领导青年军人联合会,创办进步刊物,在广东革命政府东征的几次战役中有突出表现,被称为“黄埔新星”。
1925年夏他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冬又进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
在那里,他与刘伯承相识并共同探讨革命问题和军事理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翌年秋,他们都转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
在留苏四年多期间,左权博闻强识,掌握了丰富的军事理论,成为一名训练有素的军事指挥员。
1930年6月回国后,左权先在上海与刘伯承一起翻译苏军条令,随后被派往闽西革命根据地担任红军学校第一分校教育长。
此后,他担任过新十二军军长和新十五军的军长,参加了历次反“围剿”斗争。
他在莫斯科学习期间,因不满一些过“左”的主张,被有些人诬称有“托派”倾向,使他一度因所谓政治问题被调到瑞金红军学校当军事教官,但他仍兢兢业业为党工作。
1934年10月,左权作为红一军团参谋长参加长征,途中参与指挥了四渡赤水河和飞夺泸定桥等战斗。
到达陕北后,他代理红一军团长,率领这支中央红军的主力,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等战役。
全面抗战爆发后,左权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挺进华北敌后。
优秀党史人物事迹

优秀党员事迹(一)一、李大钊——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一)人物事迹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1913-1916年,他在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读书期间,就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同志备受鼓舞,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他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五四运动后,他更加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准备了思想条件。
1921年3月,李大钊同志撰文号召全国的共产主义者“急急组织一个团体”,这个团体是“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要担负起“中国彻底的大改革”的责任。
随后,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李大钊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1922年至1924年,他受党的委托,奔走于北京、上海、广州之间,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作出重大贡献。
他领导北方党组织配合五卅运动,配合北伐胜利进军,开展反帝反军阀斗争,为大革命胜利推进作出卓越贡献。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在北京被捕入狱。
他受尽各种严刑拷问,始终坚守信仰、初心不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
4月28日,李大钊惨遭反动军阀绞杀,牺牲时年仅38岁。
(二)精神品质1.敢为人先。
李大钊同志不仅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而且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做出了伟大创举,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方向。
2.鞠躬尽瘁。
李大钊同志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以及中国革命的进步胜利,殚精竭虑,来回奔波,不辞辛苦。
3.英勇不屈。
李大钊同志在面临反动军阀的严刑拷问和绞刑架时,面不改色,慷慨赴义。
二、刘胡兰——领袖两度题词的女英雄(一)人物事迹刘胡兰,山西文水人。
她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吃苦耐劳,性格很倔强。
红色经典英雄人物的故事

红色经典英雄人物的故事摘要:一、红色经典英雄人物的背景介绍二、红色经典英雄人物的代表性故事解析1.董存瑞舍身炸敌2.黄继光英勇堵枪眼3.雷锋无私奉献4.张思德为人民服务三、红色经典英雄人物的精神内涵四、红色经典英雄人物对当代青年的启示五、弘扬红色经典英雄精神,做新时代青年正文:红色经典英雄人物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英勇无畏、坚定信念、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本文将从红色经典英雄人物的背景介绍、代表性故事解析、精神内涵以及对当代青年的启示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唤起人们对这些英雄的敬仰之情,弘扬红色经典英雄精神,做新时代青年。
一、红色经典英雄人物的背景介绍红色经典英雄人物主要是指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时期,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事业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人物。
他们身上展现出坚定的信仰、英勇的品质和无私的精神,成为新中国英雄形象的典范。
二、红色经典英雄人物的代表性故事解析1.董存瑞舍身炸敌:董存瑞是我国著名的战斗英雄,1948年在解放战争中,他为炸毁敌军碉堡,毅然决然地用身体做支架,托起炸药包,英勇牺牲。
董存瑞的事迹代表了红色经典英雄人物英勇无畏的精神。
2.黄继光英勇堵枪眼:黄继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掩护战友,英勇地扑向敌人的枪眼,用身体堵住枪口,壮烈牺牲。
他的事迹体现了红色经典英雄人物在面对生死关头,敢于挺身而出,为国家和人民英勇奋斗的精神。
3.雷锋无私奉献:雷锋是我国著名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终身致力于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成为红色经典英雄人物中最具代表性的楷模。
雷锋的事迹教育我们要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积极投身社会主义事业。
4.张思德为人民服务:张思德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位优秀党员,他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的事迹传达了红色经典英雄人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三、红色经典英雄人物的精神内涵红色经典英雄人物的精神内涵主要包括:坚定的信仰、英勇的品质和无私的精神。
党史人物——李达-作文

党史人物——李达李达李达(—),字永锡,湖南零陵人。
中国共产党内着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
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年后到日本留学。
年月参与组织中华留日学生救国团,罢课回国请愿。
年五四运动后,在《觉悟》副刊上连续发表文章,介绍欧洲各社会主义政党的情况,并翻译《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和《社会问题总览》等着作,积极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年月由日本回国后,与陈独秀、李汉俊等人在上海共同发起成立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并于同年月主编《共产党》月刊。
年月参加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局成员,分管宣传。
同年月创办党的第一个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着作和革命丛书。
年到长沙,任毛泽东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学长。
年月与毛泽东一起创办《新时代》月刊,任主编。
同年与陈独秀在国共合作问题上激烈争论,遂离开党组织。
此后,他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和教育工作。
年至年任湖南法政专门学校学监兼教授。
年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代理政治总教官,兼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编审委员会主席。
月回长沙筹办国民党湖南省党校,任教育长。
月任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
年至年任上海法政学院及暨南大学教授。
年至年先后任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教授兼经济系主任、中国大学教授兼经济系主任、朝阳大学教授。
年到桂林,任广西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
年至年任湖南大学教授。
他撰写和翻译了大量理论着作,坚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年发表《现代社会学》,系统论述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
年到上海创办昆仑书店,出版各种进步的哲学社会科学书籍。
年发表专着《社会学大纲》,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
他还积极配合党的统战工作。
在北平任教期间,他多次受党的委托到冯玉祥处讲学,说服冯联共抗日,促进冯同共产党的合作。
由于他长期进行进步活动,抗战中期以后,长期困居家乡并受到国民党当局的监视。
年月,他前往北京,后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三个党的历史人物介绍300字。

三个党的历史人物介绍300字。
案例一:李大钊(1889-1927年),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
在求学期间,李大钊热心于反对军阀袁世凯的活动。
在1916年留学结束归国后,任职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并开始提倡新文化运动,担任《新青年》杂志的编辑。
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积极地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之后,李大钊推动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并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6年,李大钊策反军阀冯玉祥,使其加入到推翻军阀的北伐事业。
1926年,大沽口事件爆发后,李大钊在北京率领各界群众请愿,遭到了残酷镇压,随即被通缉。
李大钊只能躲藏于俄国使馆内避难。
1927年,李大钊于俄国使馆内被军阀张作霖部下强行逮捕,遭受酷刑拷问后惨烈牺牲,年仅38岁。
案例二: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陈庆同,陈乾生,字仲甫,号实庵。
安徽怀宁(今属安徽安庆)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发起者和主要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
1920年初,陈独秀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
1921年7月,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任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共二、三大)、中央总书记(中共四、五大)等职务,并任第一至五届中央委员。
1925年领导五卅运动。
1927年7月,陈独秀离开中央。
1929年11月,因中东路事件发表不同意见而被开除党籍。
1931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
1932年10月,被国民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于1937年8月出狱。
1942年5月,在四川江津(今重庆市江津区)逝世。
案例三: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党史人物--张闻天

党史人物--张闻天在中共党史上,张闻天曾在短期内当过党的总负责人(亦称总书记),遵义会议后三年多存在着“洛(张闻天当时笔名为洛甫)毛合作”的领导体制。
不过这位被誉为“红色教授”的学者型人物,一向愿意钻研理论而不长于具体事务,曾三次主动“让贤”,被传为佳话。
张闻天,1900年出生在江苏省南汇县的殷实农户家庭。
原名“应皋”(也作“荫皋”),字“闻天”,取《诗经》中“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之意。
他17岁时入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1919年,他参加了五四运动,随后在报刊上公开介绍《共产党宣言》中的“十条纲领”,可以说是在中国最早宣传马列注意的先驱者之一。
同年,他在上海入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科,翌年7月去日本东京学习,1922年夏又自费留美勤工俭学,一年多后回国。
1925年6月初,张闻天在上海入党,10月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后入红色教授学院学习和工作。
他取俄文名字“伊思美洛夫”,从此即用译音“洛夫”、“洛甫”为笔名。
因他在理论研究上高于留苏的其他人,王明等教条主义者大力拉他,而张闻天因缺乏国内实际工作经验,一时也对他们的主张表示赞同。
1931年初,他回到上海任中宣部部长,后任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相当于总理)等职。
张闻天通过实践,认清了“左”的错误危害,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大力支持毛泽东领导红军。
会上,张闻天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随后又替代博古负总责,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三十年代末期以后,他主要分管党的宣传教育。
延安整风时,他检查了过去的教条主义倾向,要求到实际工作中锻炼。
1945年党的“七大”后,他仍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却主动到东北去,曾任东北局组织部长、省委书记。
新中国成立后,他转入外交领域,历任中国驻苏大使、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八大”的政治局候补委员。
在1959年7月庐山会议上,由于他对“大跃进”提出不同意见,被错误地定为“反党集团”成员,撤职后任中科院哲社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及党史上重要人物研究

.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及党史上重要人物研究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年来,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断努力创新,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中国共产党自己在工作中也在不停的改善自己的不足,发扬优点。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士为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中共党史研究重要人物陈独秀毛泽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山仰首,大海扬波,大地溢满了新世纪的朝晖。
在这百花争艳,风景怡人的季节,踏着时代节拍,穿越岁月时空,我们又走向火红的七月,中国共产党迎来了他的又一个生辰。
它是这样令人心潮激荡,它是这样令人信心倍增,它是这样令人充满希望。
让作为一名预备党员的我热血沸腾,浮想联翩……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年来,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断努力创新,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回顾过去的九十年,中国从被列强分割到现在成为世界上的大国,强国。
中国人民从原来生活存在温饱问题到现在家家户户奔小康。
中国从经济闭塞到现在加入WTO,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出口国,GDP居世界首位。
中国从东亚病夫到现在腾飞在世界东方的巨龙等等,都说明我们的祖国在不断的发展着。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改革开放的成功,香港,澳门的回归,无不证明着党的决策的伟大性,正确性。
世博会,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神州七号飞船的上天都向世界证明中国在不断快速发展。
中国的发展当然离不开党,就如一首歌里面唱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是党带领着我国人民不断创造,开拓了今天的良好局面。
当然,中国共产党自己在工作中也在不停的改善自己的不足,发扬优点。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士为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党史将会将他们铭记:开党功臣陈独秀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建党问题上经历了从反对政党政治到成为中共党创始人的转变。
由于他在党的创建过程中的重大作用和贡献,中共“一大”当选为总书记。
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中,在思想、组织和开展党的早期活动等各方面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难之交
•
胡耀邦和王稼祥在京经历了3年的批斗磨难之后,于 1969年春秋先后被下放到河南信阳的“五七”干校。 • 患难返京治病互相鼓励。胡耀邦和王稼祥的患难之交 虽然缘自同年下放到信阳,但能有机会进行密切交往却是 发生在王稼祥返京治病以后。 1984年3月,胡耀邦为纪念王稼祥同志逝世10周年, 连续用了好几个夜晚的时间,亲自撰写了长达三千 多字的《深切地纪念王稼祥同志》。
•
1925年9月在上海大学附中部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 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31年4月被派往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 主任。11月,在第一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 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外交人民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 治局候补委员。10月参加长征。 在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上,拥护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 会后,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组成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9月任中 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政治部主任。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任中央 军事委员会主席团成员。 1937年6月,由于伤情恶化,去莫斯科治伤。11月,任中共驻共 产国际代表。
• •
1951年起,长期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 1956年9月,在中共八大和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和 中央书记处书记。他是第三、第四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73年被选为中共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传奇故事
• 1933年4月,王稼祥遭遇空袭被炸穿了肠子。 他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忍受剧痛经历了八 小时手术,以致最后虚脱,当时人称这胜过关 公的刮骨疗毒。 • 第二年秋天,他腹部通着管子坐着担架参 加了长征,过雪山草地时,他肠子流脓, 甚至爬出蛔虫,仍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 坚持下来。
伉俪情深
• 朱仲丽与王稼祥两人的相识,说起来还 是毛主席搭的桥。那是党的六届六中全 会的一次会后聚餐,毛主席跟我开玩笑, 我不知道怎么接话,脸红了,王稼祥接 了下句,大家都笑了从那时他们便相识, 相知,相恋。 • 十年动乱中,王稼祥和朱仲丽都未能幸 免,他们也一起被批斗过,隔离起来, 又一起被送到河南一个有高墙的干休所。 在那里,虽有大师傅做饭,也有大夫给 看病,但失去自由;朱仲丽担起了全部 的家务活。她步行到乡下去给丈夫买稻 草铺床,每天给丈夫烧饭。不久回到北 京,在党的“十大”上王稼祥被选为中 央委员。1974年1月25日,王稼祥因心 脏发病,含冤而逝。朱仲丽独自生活了 30年。
益却理思在有邓 。又国考世很小 能内中界高平 处问国的的评 处题的高世价 考,实度界王 虑对际,眼稼 到待,反光祥 中国以复,时 国际此比能说 的问来较够, 利题处和站他
•
• 王稼祥(1906-1974),安徽泾县厚岸村人。 原名嘉祥,又名稼啬。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 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 产党和新中国对外工作的开拓者之一。
•
•
• •
1938年8月回到延安,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总政治部 主任兼八路军总政治部代主任,负责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1943年7月,他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 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 1947年5月回国后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城市工作部部长、 宣传部代理部长。 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递补为中央委员。新中国成 立后,成为首任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