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尺度传热ppt
合集下载
传热学-微尺度流动与换热共27页

传热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微尺度流动与换热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微尺度

微通道换热器传热系数的 限制因素
• 1.通道尺寸的减少伴随着更高压力降的 产生。 • 2.
纳米流体想法的产生
• 引子:1873年,麦克斯韦最早提出用金 属颗粒来增加流体的传热性能。 • 产生:纳米流体介质,是指把金属或非 金属纳米粉体分散到水、醇、油等传统 换热介质中,制备成均匀、稳定、高导热 的新型换热介质。 • 结果:其传热特性远远高于普通流体。
微通道换热器的传热和对流
诸葛一然 11121505
微通道换热器原理
• 原理:利用传热学将热量从热流体传给 冷流体,冷热流体分别在固体壁面的两 侧流过,热流体的热量以对流和传导的 方式传给冷流体。
微通道换热器的制造
• 采用拉丝或光刻等技术在金属、玻璃等 基材上刻出几十至几百微米的细微槽道 来构成换热器的壁面,再采用焊接或胶 粘等方式形成封闭腔体来进行冷热流体 的热交换,达到制冷的目的。
对流的参数测量
流量
摩擦系数
对流参数
压强
粘度
布朗运动(Brownian motion )
• 定义:悬浮在流体中的微粒受到流体分 子与粒子的碰撞而发生的不停息的随机 运动 。
• 应用:纳米流体中的纳米颗粒发生碰撞 从一处运动到另一处传输热量,增加了 道换热器
大尺度微通道换热器
微通道换热器的制作
• 焊接要求: • 1.设计专用的工艺装置来保证槽道边缘 的对称。 • 2.保证基片在焊接时不被氧化。 • 探索结果:把待焊接片防在专门的密闭 腔体中并抽真空来进行焊接,可采用扩 散焊的方式。
传热的参数测量
温差
传热参数
热导率
热流
最新微尺度传热ppt

- ns (10 - 9s) – ps ( 10 - 12s) -fs (10 - 15s) 其中ns 是目前数字系统如计算机的时钟脉冲宽度的量级。
图1 多尺度的客观世界
微尺度的流动和传热与常规尺度的流动和传热的 不同的原因:
(1)当物体的特征尺寸缩小至与载体粒子的平均自由程同一量级时, 基于连续介质概念的一些宏观概念和规律就不再适用,粘性系数、导 热系数等概念要重新讨论 , N-S方程和导热方程等也不再适用。
微细尺度传热是近些年形成的一个新的学科分支,主要研究空间尺度和时 间尺度微细情况下的传热学规律。当尺度微细化后,其动和传热的规律已明显 不同于常规尺度条件下的流动和传热现象,换言之,当研究对象微细到一定程 度以后 ,出现了流动和传热的尺度效应。“微细”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而不是 指某一特定尺度。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定义。所谓“微尺度”并没有严格的 界定,只是一个相对大小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空间尺度,还包括时间尺度。随着 研究对象的不同,出现微尺度效应的时空尺度范围也不相同。通常所指的空间微 尺度是跨越微米到原子尺度的宽广范围:
进 入 夏 天 ,少 不了一 个热字 当头, 电扇空 调陆续 登场, 每逢此 时,总 会想起 那 一 把 蒲 扇 。蒲扇 ,是记 忆中的 农村, 夏季经 常用的 一件物 品。 记 忆 中 的故 乡 , 每 逢 进 入夏天 ,集市 上最常 见的便 是蒲扇 、凉席 ,不论 男女老 少,个 个手持 一 把 , 忽 闪 忽闪个 不停, 嘴里叨 叨着“ 怎么这 么热” ,于是 三五成 群,聚 在大树 下 , 或 站 着 ,或随 即坐在 石头上 ,手持 那把扇 子,边 唠嗑边 乘凉。 孩子们 却在周 围 跑 跑 跳 跳 ,热得 满头大 汗,不 时听到 “强子 ,别跑 了,快 来我给 你扇扇 ”。孩 子 们 才 不 听 这一套 ,跑个 没完, 直到累 气喘吁 吁,这 才一跑 一踮地 围过了 ,这时 母 亲总是 ,好似 生气的 样子, 边扇边 训,“ 你看热 的,跑 什么? ”此时 这把蒲 扇, 是 那 么 凉 快 ,那么 的温馨 幸福, 有母亲 的味道 ! 蒲 扇 是 中 国传 统工艺 品,在 我 国 已 有 三 千年多 年的历 史。取 材于棕 榈树, 制作简 单,方 便携带 ,且蒲 扇的表 面 光 滑 , 因 而,古 人常会 在上面 作画。 古有棕 扇、葵 扇、蒲 扇、蕉 扇诸名 ,实即 今 日 的 蒲 扇 ,江浙 称之为 芭蕉扇 。六七 十年代 ,人们 最常用 的就是 这种, 似圆非 圆 , 轻 巧 又 便宜的 蒲扇。 蒲 扇 流 传 至今, 我的记 忆中, 它跨越 了半个 世纪, 也 走 过 了 我 们的半 个人生 的轨迹 ,携带 着特有 的念想 ,一年 年,一 天天, 流向长
图1 多尺度的客观世界
微尺度的流动和传热与常规尺度的流动和传热的 不同的原因:
(1)当物体的特征尺寸缩小至与载体粒子的平均自由程同一量级时, 基于连续介质概念的一些宏观概念和规律就不再适用,粘性系数、导 热系数等概念要重新讨论 , N-S方程和导热方程等也不再适用。
微细尺度传热是近些年形成的一个新的学科分支,主要研究空间尺度和时 间尺度微细情况下的传热学规律。当尺度微细化后,其动和传热的规律已明显 不同于常规尺度条件下的流动和传热现象,换言之,当研究对象微细到一定程 度以后 ,出现了流动和传热的尺度效应。“微细”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而不是 指某一特定尺度。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定义。所谓“微尺度”并没有严格的 界定,只是一个相对大小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空间尺度,还包括时间尺度。随着 研究对象的不同,出现微尺度效应的时空尺度范围也不相同。通常所指的空间微 尺度是跨越微米到原子尺度的宽广范围:
进 入 夏 天 ,少 不了一 个热字 当头, 电扇空 调陆续 登场, 每逢此 时,总 会想起 那 一 把 蒲 扇 。蒲扇 ,是记 忆中的 农村, 夏季经 常用的 一件物 品。 记 忆 中 的故 乡 , 每 逢 进 入夏天 ,集市 上最常 见的便 是蒲扇 、凉席 ,不论 男女老 少,个 个手持 一 把 , 忽 闪 忽闪个 不停, 嘴里叨 叨着“ 怎么这 么热” ,于是 三五成 群,聚 在大树 下 , 或 站 着 ,或随 即坐在 石头上 ,手持 那把扇 子,边 唠嗑边 乘凉。 孩子们 却在周 围 跑 跑 跳 跳 ,热得 满头大 汗,不 时听到 “强子 ,别跑 了,快 来我给 你扇扇 ”。孩 子 们 才 不 听 这一套 ,跑个 没完, 直到累 气喘吁 吁,这 才一跑 一踮地 围过了 ,这时 母 亲总是 ,好似 生气的 样子, 边扇边 训,“ 你看热 的,跑 什么? ”此时 这把蒲 扇, 是 那 么 凉 快 ,那么 的温馨 幸福, 有母亲 的味道 ! 蒲 扇 是 中 国传 统工艺 品,在 我 国 已 有 三 千年多 年的历 史。取 材于棕 榈树, 制作简 单,方 便携带 ,且蒲 扇的表 面 光 滑 , 因 而,古 人常会 在上面 作画。 古有棕 扇、葵 扇、蒲 扇、蕉 扇诸名 ,实即 今 日 的 蒲 扇 ,江浙 称之为 芭蕉扇 。六七 十年代 ,人们 最常用 的就是 这种, 似圆非 圆 , 轻 巧 又 便宜的 蒲扇。 蒲 扇 流 传 至今, 我的记 忆中, 它跨越 了半个 世纪, 也 走 过 了 我 们的半 个人生 的轨迹 ,携带 着特有 的念想 ,一年 年,一 天天, 流向长
微纳尺度传热

微纳尺度传热
微纳尺度传热是指在微米和纳米尺度下,热量的传递和传导的现象和规律。
在微纳尺度下,传热的机制和传统的宏观尺度下存在很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界面效应:在微纳尺度下,物质的表面积相对于体积非常大,界面效应对传热的影响非常显著。
2.尺寸效应:由于微纳尺度下物质的尺寸非常小,因此其热传导特性与材料的尺寸有很大的关系。
3.量子效应:在纳米尺度下,物质的量子效应对热传导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针对微纳尺度传热的特点和机制,目前研究者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方法,如分子动力学模拟、非平衡态热力学、相干热传导等。
这些方法可以更好地描述微纳尺度下的传热现象,并为微纳尺度热管理、纳米材料制备和热电器件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同时,微纳尺度传热的研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实验条件的限制、理论模型的复杂性、计算资源的限制等。
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理解微纳尺度传热的机制和规律,发展更加准确和
可靠的理论和方法,以促进微纳尺度传热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传热学 微尺度 ppt

般与前期集合不同,因为碰撞分子会使初始集合中的分子过程偏离,它也会
导致其他分子偏转从而使之成为末态集合分子。所以,后期集合中的分子净
增量与dvdrdt成正比,并可由
表示。于是有
f t
scat
dvdrdt
二、Boltzmann输运理论
f (v adt , r
vdt , t
00416xtxfeeffk????二boltzmann输运理论而且f0只通过能量方程412而依赖于kx所以有所以有x00k????ddfkfx若认为电子是一种粒子则必须将其考虑为由我们所感兴趣的频率若认为电子是一种粒子则必须将其考虑为由我们所感兴趣的频率w和波数k附近的一定频率及波数组成的波包于是电子速度附近的一定频率及波数组成的波包于是电子速度v为这些波的群速度其分量可定义为xkv??由于电子能量?所以xv???xk二boltzmann输运理论于是式416变为00417xxdfeeffvtd???最后有0418fieldxxdfdfveedtd二boltzmann输运理论3稳态分布利用稳态下的稳态分布利用稳态下的boltzmann方程0419fieldscatdfdfdtdt并将式418及419代入则有000420xxfkfkdfveed???于是00421xxdffkfkveed?该式描述了受稳态电场及任意散射过程由松弛时间刻画共同影响的电子数分布它可用于计算各种输运参数
微米/纳米尺度传热学
第四章 微米/纳米尺度传热学 中的基本分析方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第四章 微米/纳米尺度传热学 中的基本分析方法
一、导言 二、Boltzmann输运理论
三、分子动力学理论 四、计算流体流动问题的直接Monte-Carlo模
拟方法 五、量子分子动力学方法
传热学 微尺度ppt

二、一些典型微热器件及其相应的热现象
所以,针对各类电子器件中相当高的热源密度 (图1.4),寻求具有高效热输运效能的微槽传热方法 多年来一直是人们探索的主题。
图1.4 模板上各类热源的几 何结构及其设置
二、一些典型微热器件及其相应的热现象
• 5、微型换热器 如上所述,微型换热器最实际的应用是在微电 子器件的冷却上。现代微制造技术的进展已经使得 加工由多个水力学直径在10到10³μm之间的微型管道 组成的换热器成为可能。这类流动槽道或交错肋片 通常制作在硅、金属或其他合适材料的薄片上,每 一薄片既可单独组成一个平板换热器,也可堆叠和 焊接在一起以形成平行的顺流或逆流换热器(见图1.5 及图1.6)。
二、一些典型微热器件及其相应的热现象
图1.7 微热管运行示意图
二、一些典型微热器件及其相应的热现象
• 6、微型燃气透平用燃烧室 Waitz等新近发展了一个针对微燃气透平的燃 烧室,如图1.8
图1.8 微型燃气透平发电机
二、一些典型微热器件及其相应的热现象
微型和常规器件在设计上的差别大多是由于尺 寸缩小引起的,但它也受燃烧室与发动机的相对尺 寸、周期压比、材料温度极限等影响。微型燃烧室 的一些特别之处在于: (1) 具有更短的用于混合和燃烧的停留时间; (2) 附加的能量损失主要由较高的比表面积决定; (3) 采用了难熔的结构陶瓷。 微机电技术是在一些难熔结构陶瓷的微加工成 为可能后才得以实现的,这些材料具有适应恶劣环境 的优异的机械、热学及化学性质。它们已经成为制造 某些大尺度器件的着眼点。
微米/纳米尺度传热学
第一章 绪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第一章 绪论
一 、导言 二、一些典型微热器件及其相应的热现象 三、微器件中传热问题的尺寸效应 四、微尺度传热学中的一些分析方法
微尺度 传热

这里v0为特征速度,ν为流体动力黏度。Mach数 为流动速度与声速的比值
v0 Ma a0 (5.9)
Mach数为流体可压缩性的动力学测速。基于气体 分子动力学理论,可将平均自由程与黏度关联起 来,即
三、流体模型区域划分
1 L * vm 2
(5.10)
其中µ 为黏度, 于声速,且
一、导言
论偏离于传统流体力学理论所预示的情况,其摩 擦因子是Reynolds数的函数,乘积(f Re)值取决于 槽道表面的粗糙度,且最高可达118,远大于传统 流道下对应的层流值64,而且流体从层流转变到 湍流时的Reynolds数约为1000,这也与传统认识 不同;此外,Pfahler等对尺寸在0.5µm到50µ m的 槽道内气体和液体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其流 动假设得到充分发展,且槽道长度与其水力学直 径的比值非常大,因不能找到计算可压缩流的阻 力因子公式,作者们引用了前人的观察结论,将 不可压缩流的值用于一些亚音速可压缩流,于是 所测得的摩擦因子与采用不可压缩流理论预示出
二、一个典型微尺度流动现象
f (110 8) / Re Re 900 900 Re 3000 f (0.195 0.017) / Re0.11 3000 Re 15000 (5.4) f 0.165(3.48 log Re)2.4 (0.081 0.007)
三、流体模型区域划分
对稀薄气体动力学的先期实验工作,是由Knudsen 在1909年完成的,在零Knudsen数极限,连续动量 和能量方程中的输运项可以忽略,而N-S方程可简 化为无黏Euler方程,热传导、黏性扩散以及耗散 效应均可忽略。从连续介质的观点看流动可近似 为等熵(即绝热及可逆)过程,而分子观点则认为每 一处速度分布均处于局部平衡或呈Maxwell形式。 随着Kn的增加,稀薄效应变得更为显著,从而会 最终使连续模型不再成立。不同Knudsen数区域可 归纳如下:
《传热实验讲稿》课件

数据解释:根据分析结果,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
数据应用:将分析结果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如优化传热设计、提高传 热效率等
误差分析和不确定度评估
误差来源:仪器误差、操作误差、环境误差等
误差分析方法:方差分析、回归分析、蒙特卡洛模拟等
不确定度评估:标准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合成不确定度等 误差和不确定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 能导致实验结果偏离真实值
互动环节:适当设置提问、讨论等互动环节,增加听众的参与感和兴趣
课件制作:使用简洁明了的PPT模板,避免过于花哨或复杂的设计,确保听众能够清晰地看到 内容
感谢观看
汇报人:
实验日期:XXXX年XX月 XX日
实验设备:XXXX
实验步骤:XXXX
数据分析:XXXX
实验名称:传热实验 实验人员:XXXX
实验材料:XXXX
实验数据:XXXX
结论:XXXX
数据分析方法及示例
数据收集: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压力等数据
数据整理: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形成表格或图表
数据分析: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规律和趋势
加深对传热现象的理解和认 识
为后续学习和研究提供基础 和参考
实验原理简介
传热实验:研究热量传递的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热量传递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实验方法:通过观察、测量、计算等方式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分析热量传递的过程和规律,得出结论
实验设备和材料
实验设备:热电偶、温度计、热电阻等 材料:金属、非金属、陶瓷、塑料等 实验环境:恒温、恒湿、无尘等 实验步骤:预热、测量、记录、分析等
03
实验步骤及操作
实验步骤详细说明
搭建实验装置:按照实验 要求搭建传热板、热源、
数据应用:将分析结果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如优化传热设计、提高传 热效率等
误差分析和不确定度评估
误差来源:仪器误差、操作误差、环境误差等
误差分析方法:方差分析、回归分析、蒙特卡洛模拟等
不确定度评估:标准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合成不确定度等 误差和不确定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 能导致实验结果偏离真实值
互动环节:适当设置提问、讨论等互动环节,增加听众的参与感和兴趣
课件制作:使用简洁明了的PPT模板,避免过于花哨或复杂的设计,确保听众能够清晰地看到 内容
感谢观看
汇报人:
实验日期:XXXX年XX月 XX日
实验设备:XXXX
实验步骤:XXXX
数据分析:XXXX
实验名称:传热实验 实验人员:XXXX
实验材料:XXXX
实验数据:XXXX
结论:XXXX
数据分析方法及示例
数据收集: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压力等数据
数据整理: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形成表格或图表
数据分析: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规律和趋势
加深对传热现象的理解和认 识
为后续学习和研究提供基础 和参考
实验原理简介
传热实验:研究热量传递的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热量传递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实验方法:通过观察、测量、计算等方式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分析热量传递的过程和规律,得出结论
实验设备和材料
实验设备:热电偶、温度计、热电阻等 材料:金属、非金属、陶瓷、塑料等 实验环境:恒温、恒湿、无尘等 实验步骤:预热、测量、记录、分析等
03
实验步骤及操作
实验步骤详细说明
搭建实验装置:按照实验 要求搭建传热板、热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气体稀薄效应
通常用努曾数来表示气体稀薄的程度
当kn《1,连续介质区;0.01<kn<0.1, 滑移区; 0.1<kn<1,过渡 区, kn》1,自由分子流区;气体的稀薄性一般导致气体流动阻 力降低和换热减弱。
微喷管:缝宽19微米, 微喷管:缝宽19微米, 19微米 308微米 深308微米 图2 微喷管
2、微尺度流动和对流换热
• 流动阻力规律与常规尺寸条件下的不同 • 充分发展通道流的阻力因子与雷诺数的乘积不再是常数, 而应是雷诺数的函数。 • 微细通道湍流的 Nu比常规情况高 • 微细通道流传热数据很分散 • 微细通道层流向湍流过渡的雷诺数减小
影响微细流动与传热现象的某些因素:
• 流体的压缩性
由于微细通道内压力降很大,导致流体密度沿程有明显的变化,所 以必须考虑流体的压缩性,它不仅会形成加速压降,而且还将改变速 度剖面。
• 界面效应
在微细管道中液体表面张力将起更为重要的影响,此外,由于固壁 有时带静电,液体可以有极性 ,静电场的存在会阻碍液体中离子的运 动,从而使液体流动阻力增加,同时对微细管道中传热也会有重要影 响。
三、微尺度传热研究的主要问题
• • • • 微尺度导热 微尺度流动和对流换热 微尺度热辐射 微尺度的相变传热
1、的物理机制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与导热问 题中的特征长度有关;另一方面导热能力与材料中晶粒大小有关,当 尺寸减小时,晶粒尺寸会随之减小,由于晶粒界面增大,所以输运能 力减弱,导热系数降低。
图3
图3示出了系统水平上的热耗散与系统体积之间的关系图;从图可见, 所有气冷系统数据均范入图3中的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带内,由此带的斜率 看出,气冷系统中的体积热耗散密度几乎独立于系统尺寸,其范围大约在 3000W/m3—7000w/m3之间,其中笔记本电脑中的体积热耗散密度最 高,达7000W/m3。如此高密度的热量输运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冷却微小系统的困难在于:首先,冷却空气速率不能太高,以尽可能减小 声学噪音;其次,器件结构紧凑性要求仅允许保留有限的冷却流体空间; 第三.同样的要求不允许在模块上安装大容量热沉(扩展表面);第四,低 造价的原则要求尽可能地采用塑料封装;露片,而这又会增大芯片与模块 表面之间的导热热阻,于是热量将主要聚集在基底材料上、所以,针对各 类电子器件中相当高的热源密度(图4),寻找具有高效热输运效能的微槽传 热方法多年来一直是人们探索的主题。
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连续介质的假定不再适用,另一类则是各种作用
力的相对重要性发生了变化所需研究的挑战性问题有, 导热系数的 尺度效应、导热的波动现象, 微小通道中流动和传热, 流动压缩性 和界面效应等的影响, 微细尺度下的辐射和相变等。 目前大部分的文章探讨了激光脉冲加热的金属薄膜,或是对半导 体等薄膜材料的研究和集中于某种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的研究, 如若对非金属薄膜材料的传热机理加以研究, 将使体积和重量不断 减少的半导体微尺度器件促成一些新的工程应用, 开辟新的市场,并 为有关基础探索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手段。
3、 微细尺度热辐射
• 在微尺度条件下热辐射主要与声子自由程、光子波长和光 子相干长度有关。 • 辐射性质与微尺度的关系, 几何光学区、电磁微尺度区、 电子传输微尺度区、量子尺寸区的辐射特性,微尺度辐射 与传统几何光学区辐射的偏离; 薄膜、微槽表面的热辐射 特性及其制造过程中的热控制;微多孔材料内的辐射热传 输。
五、参考文献
• • • • • • • • • [ 1 ] 过增元. 国际传热研究前沿———微细尺度传热[ J ]. 力学进展,2000, 30 (1) 1 - 6. [ 2 ] 过增元.当前国际传热界的热点—微电子器件的冷却.中国科学基金 ,1988(2):22-25 [ 3 ] 陈玉凤,刘 尧,王培吉.微尺度传热学进展[ J ].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8,1(1):1-4 [ 4 ] 周兆英.尤政微型系统和微型制造技术微米纳米科学与技术,1996,2(1):111 [ 5 ] 李淑芬等对我国“ 细微尺度传热学” 发展战略的建议中国科学基金, 1996 ; 3 :108-111 [ 6 ] 刘 静. 微米/纳米尺度传热学[M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 7 ] 徐红玉,张元冲,宋亚勤,等. 脉冲激光加热薄膜微尺度热传递研究进展[ J ]. 物理学进展, 2004, 24 (2) : 152 - 161. [ 8 ] JOSEPH D D, PREZIOSI L. Heat wave [ J ]. Review of Modern Physics, 1989, 61 (1) : 41 - 73. [ 9 ] TZOU D Y. Macro - to Micro - scale Heat Transfer - the Lagging Behavior[M ]. New York: Taylor & Francis: 1997.
图5
图6
直径50微米石英玻璃管 直径 微米石英玻璃管
当量直径52微米石英玻璃管 当量直径 微米石英玻璃管
图7
直径120微米不锈钢管 微米不锈钢管 直径
4、微尺度热驱动技术
在某些环境下 ,热信号被认为是控制一些“微小”机器的最合适 的工具之一,除电场之外 ,温度或温度梯度可对一定成型表面上的微 小流体流动起到导向作用,这可能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另一个微尺 度热控制的例子可在打印机工业中找到。
二、 微尺度传热的特点
微细尺度传热是近些年形成的一个新的学科分支,主要研究空间尺度和时 间尺度微细情况下的传热学规律。当尺度微细化后,其动和传热的规律已明显 不同于常规尺度条件下的流动和传热现象,换言之,当研究对象微细到一定程 度以后 ,出现了流动和传热的尺度效应。“微细”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而不是 指某一特定尺度。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定义。所谓“微尺度”并没有严格的 界定,只是一个相对大小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空间尺度,还包括时间尺度。随着 研究对象的不同,出现微尺度效应的时空尺度范围也不相同。通常所指的空间微 尺度是跨越微米到原子尺度的宽广范围: - 微米- 亚微米- 纳米- 团簇- 原子其中微米范围的上限是在100μm 以下,而亚微米通常定义为0. 1μm 以下至nm 之 间。团簇一般定义为尺度为1nm 以下的原子聚合体,由几个到几百个原子构成。 在亚微米和团簇之间的1nm~100nm 范围是纳米体系所在处。目前集成电路的 特征线条尺寸已进入纳米范围。通常所说的时间微尺度的范围是: - ns (10 - 9s) – ps ( 10 - 12s) -fs (10 - 15s) 其中ns 是目前数字系统如计算机的时钟脉冲宽度的量级。
图1 多尺度的客观世界
微尺度的流动和传热与常规尺度的流动和传热的 不同的原因:
(1)当物体的特征尺寸缩小至与载体粒子的平均自由程同一量级时, 基于连续介质概念的一些宏观概念和规律就不再适用,粘性系数、导 热系数等概念要重新讨论 , N-S方程和导热方程等也不再适用。 (2)物体的特征尺寸远大于载体粒子的平均自由程,即连续介质的假 定仍能成立,但是由于尺度的微细,使原来的各种影响因数的相对重要 性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流动和传热规律的变化。
微尺度传热 Microscale Heat Transfer
微型换热器
目录
• • • • • 一、微尺度传热产生的背景及发展 二、微尺度传热的特点 三、微尺度传热研究的主要问题 四、微尺度传热应用的主要领域 五、参考文献
一、 微尺度传热产生的背景及发展
早期的微尺度传热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导热问题上,之后则扩展到辐射 和对流问题。关于微尺度下热导率依赖于材料厚度的认识追溯到20世纪 30年代,且最早是由物理学家认识到的:20世纪60年代后期,热物理学 家(其中尤以美国加州大学的旧反霖教授为代表)开始注意到一系列工程器 件中的传热问题的尺寸效应,于是微尺度传热学俏然兴起,特别到80年 代后期进展更为迅速。因此,对于所有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的设计 MEMS 及应用来说,全面了解系统在特定尺度内的微机电性质及材料的热物性、 热行为等已经成为边在眉睫的任务;于是现代热科学中的一门崭新学 科——微米/纳米尺度传热学应运而生。1997 年国际传热传质中心首次 召开了微传热的国际会议,成为微尺度传热这一学科正式建立的标志[ 1 ] 。 微细尺度传热问题的工程背景来自于80年代高密度微电子器件的冷却 和90年代出现的微电子机械系统中的流动和传热问题它的特点是, 当空间 和时间尺度微细化后, 出现了很多与常规尺度下不同的物理现象, 其原因
4、 微细尺度的相变传热
• 相变传热中的微细尺度传热问题可分成两大类:一是常规 尺度容器中的沸腾或凝结中尚有很多微细尺度的传热问题 没有很好地解决:如有关汽泡、液滴的成核和相变过程中 的薄液膜换热等等,核的存活直径和液膜厚度都具有亚毫 米至微米量级 • 另一类是当容器或通道尺寸缩小至与核的临界直径具有同 一量级时,相变及其换热规律必会发生变化。
图4
3、微型换热器及其传热问题
微型换热器涉及相当广泛的领域 ,在电子器件、微电子机械系统、 一些 现代最先进的生物技术和微医疗仪器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应用。随着当前 微系统与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 ,各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微型换热器层出不穷。 现代微制造技术的进展已经使得加工由多个水力学直径在 10~1000μm之间 的微型管道组成的换热器成为可能。
• 导热的波动效应
研究导热问题时,最常用的是傅立叶定律,即热流与温度梯度成 正比,然而 ,在研究快速瞬态导热时,发现傅立叶定律不再适用,此时 热量温度传播是以波动方式传播,这与基于傅立叶定律的抛物型导热 方程所阐述的的能量传递方式有很大不同。
• 导热的辐射效应
电子器件和电子封装中的介电薄膜材料的导热行为可能产生异常 情况,当膜厚很小时,可以用辐射传递问题来分析和讨论晶格振动。
谢谢!
5、微尺度生物传热
对细胞尺度范围内的传热传质问题的研究近年来逐渐成为生物学 研究中的一个重心 ,其工程背景可在大量的生物材料保存、 冷冻干 燥、 冷冻外科、 高温肿瘤热疗中找到。微尺度传热在一些最先进的 生物技术中也得到了应用 ,如利用生物组织中化学反应速率对温度的 高度敏感性 ,人们设计了独特的具有高效热控性能的硅微结构 ,这种 生化反应器件使得多聚酶链式反应时间缩短了近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