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搭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搭石》教案优秀8篇

《搭石》教案优秀8篇搭石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萨特说过:“阅读就是自由的梦想”。
说明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
整节课紧扣文中所流淌的“美”,引导学生读书——想象——感悟,努力实现在充分的朗读中培养语感。
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荡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从平凡的事例中感受到人性美。
【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
2.小黑板。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围绕主题,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2、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培养能力。
1、生字词学习情况。
(点拨学法)2、理解课题“搭石”的意思,并了解其特点。
三、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搭石写了乡亲们的哪些事?2、交流。
相机点拨并板书:摆走四、品读体验,感受美。
(一)、默读课文,寻找美。
默读课文2—5自然段,并画出自己感受到“美”的语句。
(二)、交流感受,感悟美。
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教学:△语段一:“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当你读着这句话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语进行体验。
(2)、当这位上了年岁的人踩到不稳的搭石时,会怎样想?当他满意离去时,又会怎样想?(3)小结:从这位上了点年岁的人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板书)“为人着想”。
让你从心底里油然而生出什么感觉?(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佩服他!赞美他!……)(4)、师引导用相应的感觉品读。
《搭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范文5份

《搭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范文5份《搭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搭石》,下面我就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及相对应的教学理念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分析】我首先从内容、思想和语言特色等方面向各位老师简单地介绍一下《搭石》这篇课文。
《搭石》这篇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写的是乡村质朴的事物,用的是乡村般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村民们质朴纯洁的美好心灵。
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碑老人过搭石等画面的描述,表明搭石的作用不仅在于供人们在溪面上行走,它还联系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认清形,读准音,并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体会“搭石”所反映出的人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
【教学流程】一、启__感,揭示课题通过提问,你们见过哪些漂亮石头,让学生说一说。
然后说,有一位作家叫刘章,他的家乡有一种石头,叫“搭石”。
他认为那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你猜那石头是怎样的?此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或喜好猜测,“光滑的”“色彩鲜艳的”“形状各异的”等等。
然后,让学生从课文中去找答案。
这样很自然地过度到第二板块──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二、初读感知,理解课文内容1、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给足时间学生读书,在了解学生识字情况基础上用卡片对相关“问题字”检查与矫正:随机理解“汛期”“谴责”等词语。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难点,进行大面积的朗读,解决学生的实际难点。
3、读完课文后交流:你发现作者眼中那道美丽的风景线究竟是些什么石头?对,这些搭石只不过是些极普通的石头。
为什么这些极普通的石头却是作者眼中“美丽的风景线”呢?解决这个问题,既是课文的重点与难点所在,也是儿童认知的一个矛盾点、冲突点,还是学生的兴趣点,这三点统一在这样一个问题中,作为深入文本的一个切入点,我认为是非常合适的'。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搭石》第1课时优质课教案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搭石》第1课时优质课教案教材解析《搭石》是一篇意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的散文。
作者通过对家乡环境的介绍,反映出“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借助对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等几个生活画面的细致描写,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和家乡的淳朴民风。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够联系实际生活对课文提出自己的想法。
这些都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引导他们学习并掌握提升阅读速度的方法。
教学建议首先,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交流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然后,细读课文,把握主旨,借助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把“提高阅读的速度”的指导和运用贯穿始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词。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分组合作,研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难点重点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1.师:(课件出示走搭石图片)在我国北方农村,进入秋天,天气转凉,我们会看到图片上的景象,小溪里有一排排石头,人们踩着这些石头过河。
这些石头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搭石。
今天我们就跟随着作者刘章一起走进他的家乡,去看看这些平凡的、默默无闻的搭石。
(板书课题:搭石) 2.作者简介。
刘章,生于1939年,河北省兴隆县人。
当代著名诗人,一级作家。
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被誉为“农民诗人”。
著有诗集《燕山春》《南国行》《北山恋》等。
二、默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1.教师出示阅读要求,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
课文《搭石》教学设计模板(精选5篇)

课文《搭石》教学设计模板(精选5篇)课文《搭石》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1、自读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三、引导质疑,自主寻美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质疑。
2、默读2~4自然段,寻找美丽风景。
3、交流所寻风景,相机板书:整走让背……过……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1、一行人“走”石图: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⑴读通句子,正音。
⑵引导学生用、联系语境、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小结学法。
⑶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尝试学习,体会“走石图”的美。
⑷反复创设真实情境,深入体会画面的美,相机指导朗读。
⑸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
⑹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配乐情境引读。
⑺解疑,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背老人“过”石图: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⑴指名读:正音:伏。
⑵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
⑶指导朗读,运用字理、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相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⑷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五、激发想象,训练表达1、展开想象,试着用“假如,总是,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写一句话。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搭石》(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搭石》(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搭石》中的情节和内涵,掌握基本课文的内容,能正确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讨论来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互助友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课文《搭石》的内涵和情节,掌握基本课文内容并能正确朗读。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讨论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准备1.课文《搭石》相关教学资料。
2.课堂板书准备。
3.录音机或者电子设备播放录音。
4.班级学生小组划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短视频引入《搭石》故事主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对故事背景进行猜想。
2. 学习新课(15分钟)•朗读课文《搭石》,并引导学生理解每段内容,重点讲解生字生词。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复习巩固(10分钟)•让学生合作进行课文朗读,检查学生对于课文的熟悉度,及时纠正发音错误。
•针对容易混淆的词语或句子进行集中复习。
4. 拓展延伸(10分钟)•进行课文仿写或者续写,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延展故事情节。
•与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传达的主题。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记忆或者相关练习题。
•鼓励学生在家与家长分享所学内容,并写下与课文相关的读后感。
五、课堂小结•通过教学与互动让学生了解《搭石》这篇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背后的情感和思考。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学生们能够在课后巩固所学内容,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搭石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搭石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搭石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材分析《搭石》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写,表现了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的怀念赞美之情。
本文作者刘章是以诗歌著称于文坛的,他的诗质朴纯真而又简约大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课文选的是他的一篇散文,具有同他的诗歌相同的特点。
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本文描写了农村生活中非常不起眼的事物搭石及农村生活中的平凡镜头,通过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的美好思想。
本课内容的编者设计精心,文中配有插图,安排了泡泡语,文后安排了要求认识和要求书写的汉字及思考练习的四个题目。
这些内容,提示了学习的重点、学习的方式,为教师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提示。
作为学习该教学内容的四年级学生来讲,已经有三年的小学语文学习经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联系上下文对有关词句谈出自己的感受,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
本课教学将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所描写的平凡事物中所蕴含的美,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既有学习的基础,也有一定的难度。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积极引导,创设学生熟知的情境进行体验,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联系上下文理解“风景、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培养学生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的能力。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探究体验方法,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细节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搭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5篇

《搭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5篇第一篇:《搭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教时〖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理解"俗语、人影绰绰、理所当然、间隔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揭题1、师配乐朗诵:甜的是一树雪梨,辣的是紫皮大蒜,苦的是一畦莴苣,一架葡萄酿着酸人生滋味万千般,农家品尝个最全。
2、自读小诗,猜一猜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3、简介作者,揭示课题。
4、看课题质疑:什么是搭石?为什么要搭石?怎样搭?二、整体感知全文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词语作上记号,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解决。
2、学生接读课文。
3、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的家乡留给你怎样的印象,用一句话概括地形容一下。
三、个性朗读1、再读课文,哪些句段带给你这样的印象?把它划出来反复地读一读,读出你的喜爱。
2、反馈交流:⑴ 每当上工、下工画一般的美感:随机理解:人影绰绰。
照样子说几个描写景色的词语。
俗语:① 找出文中的一句俗语。
② 说说这句俗语的意思。
③ 你还知道哪些俗语?④ 师小结:这些由大多数劳动人民创造反映他们生活经验和愿望的定型的语句,就叫俗语,也叫俗话。
⑵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随机理解:谴责。
⑶ 一排排搭石美好的情感。
⑷ 我的家乡有一条小溪这就是搭石:随机理解:汛期、绾裤。
① 出示句子: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② 反复读,直到你的脑海出现搭石为止。
③ 指名读,从朗读中听出搭石的特点了吗?④ 齐读。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搭石》教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搭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搭石》的内容,理解故事情节,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掌握生字词:搭、石、架、轻松、浑浊、琢、精制、单薄、羊毛等。
3.能够用自己的话语简单描述故事情节。
4.能够模仿课文朗读,感悟课文中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听懂课文《搭石》的内容,理解故事情节。
2.掌握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三、教学难点1.感悟课文中的情感,体会词语所表达的情绪。
2.运用所学词语进行简单的描述和表达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整理教学材料、课文及相关图片。
•确保课堂环境整洁,展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道具。
2. 导入(5分钟)•让学生观察展示的图片或道具,引入对“搭石”这个词的认识。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你们知道‘搭石’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会有搭石的故事呢?”3. 学习课文(25分钟)•给学生朗读课文《搭石》,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解释生字词的意思,让学生熟悉这些词的用法。
•分段讲解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发展过程。
4. 讨论与互动(15分钟)•分组讨论《搭石》中主人翁的性格特点,分享自己的看法。
•鼓励学生用课文中的短语或句子描述主人翁的行为和心理活动。
•引导学生讨论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情境,如何解决问题。
5. 课堂练习(20分钟)•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课文内容,并且表达看法。
•练习生字词的造句和运用,巩固学习成果。
6. 课堂总结(5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这篇课文中的收获和感受。
•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和情感体会。
五、课后作业•完成课堂练习中布置的作业。
•继续阅读课文,并且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默写生字词,加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记忆。
以上就是本节课《搭石》的教案内容,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够认真思考,加深理解,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四上
《搭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搭石的特点,感受搭石的真实美。
4.概括感人的画面,初步感受人物的心灵美。
教学重点:了解搭石的特点。
教学难点:概括感人的画面。
教材分析: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
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细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学情分析:
语言形式的习得比语言内容的习得更具有迁移性。
进入四年级了,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了解语言表达的特点和规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情境导入。
(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
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
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
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2.板书课题
(生看师板课题)
3.齐读课题
4.质疑课题
(预设:什么是搭石?为什么要搭石?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出这两个问题)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刚才的问题“什么是搭石?为什么要搭石?”
(生自由读课文3分钟左右)
1.词语反馈:
(先让学生自由读,再一排一排地请小老师领读,最后再齐读一遍)
第一排:山洪爆发平稳平衡溪水猛涨
“涨”是多音字,在这里读第三声,表示水位高起来了。
第二排:谴责懒惰俗语
给谴责找个近义词:责备、责怪;
给懒惰找一个反义词:勤劳;
(通过找近义词、反义词,也是一种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
文中出现了一句俗语,是什么?“紧走搭石慢过桥”
(俗语就是劳动人民根据生活经验创造出来并且流传的通俗语言。
)
第三排: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协调有序
前面两个词语构词方式是相同的,都是ABCC形式的词语
第三个词语中有两个生字:协序
这几个词语比较难,放到句子读一读。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常叫我们排成很整齐的一队,叫作排成一——行(hánɡ),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着的人叫——一行(xínɡ)人),讲好之后把拼音也出示在旁边,加强记忆。
第四排:汛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年中水量最大的时期)脱鞋挽裤
带读字:汛挽(这两个是带读字)
2.交流问题
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三、细读品味,了解特点
1.什么是搭石?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指名两生读,先把句子读正确)
“间隔”,“间”的读音第四声,表示隔开、不连接时读第四声。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炼搭石的特点:让人们从上面踏过(作用);平整方正(样子或形状);从河的两岸找来(不是天然形成的);二尺左右的间隔(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