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问题》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能源问题阅读答案

能源问题阅读答案

能源问题阅读答案
能源问题
 佚名
 ①现在,我们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石油过分依赖,会让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及环境安全遭受威胁。

但文明不能因此停下前进的步伐,我们必须找到新的能源来保障世界运输系统的顺利运转。

以非粮原料或农业废弃物为原料转化的液态燃料——纤维素生物燃料有利于环境安全,技术可行性强,近期内最有希望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②生物燃料可以用植物或植物制品为原材料。

目前,第一代生物燃料以可食用作物为原料,主要包括玉米、大豆(美国)、甘蔗(巴西)。

用可食用作物制造生物燃料是最简单可行的,因为把这些可食用作物转化为燃料的技术是现成的。

然而,第一代生物燃料并非长久之计,原因很简单:没有足够的耕地能够满足发达国家10%的液态燃油原料需求。

 ③第二代生物燃料主要以纤维素质材料为原料,如富含纤维素、生长迅速的草本植物,可转化为草油的原料有很多,从木材废料(锯木屑、木质建筑残片)到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小麦茎秆),再到“能源作物”[生长迅速、纤维含量高、专门种植用作草油原料的草本和木本植物]。

这些原料作物耕作成本低、量大,更关键的是,这些作物的种植生产不会干扰和危及粮食生产。

大多数能源作物能够在不能用作农田的边际土地上快速生长。

还有一些能够在被废水或者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生长并净化土壤,如生长周期较短的灌木柳树。

 ④纤维素类植物生物质(指某一系统中全部或特定的生物总量)丰富,能够可持续地收获,来制造生物燃料。

美国农业部和能源部的研究显示,在不。

高三地理能源安全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能源安全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能源安全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试题答案及解析1.国际上把含热29307.6千焦的燃料定为一千克标准煤。

1978年和2007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分别为62770万吨标准煤和235445万吨标准煤。

下图是我国1978年和2007年能源生产构成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1978年和2007年我国能源生产构成的共同特点是A.以原煤为主B.以石油为主C.天然气比重上升D.原煤的比重下降【答案】A【解析】读三角坐标图判断,我国能源结构中原煤占的比重超过70﹪,所以共同特点是以原煤为主,A对。

石油、天然气占的比重小,B、C错。

从图中看,原煤比重是上升,D错。

【2】1978年到2007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生产构成下降了,但总量还增加了,其原因是A.原油的需求量减少B.国际原油日益紧张C.能源生产总量大增D.新能源的大量使用【答案】C【解析】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原油需求量也不断增加,A错。

国际原油紧张,但进口量在增加,不是影响生产构成下降的因素,B错。

我国能源消耗量大,是世界进口大国,石油、天然气生产构成下降,是因为能源生产总量大增,石油、天然气构成相对减少,C对。

新能源还没有大量使,能够大量使用的主要是常规能源,D错。

【3】原煤、石油和天然气即可作为能源,也可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以原煤、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可发展A.钢铁工业B.化学工业C.有色冶金D.制糖工业【答案】B【解析】以原煤、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可发展煤化工、石油化工等工业,B对。

在钢铁工业、有色冶金工业、制糖工业中,以原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作为能源投入生产的,A、C、D错。

【考点】我国的主要能源资源类型,能源结构的变化。

2.读“世界部分国家和区域生产、消费碳排放柱状图及人口数量折线图”,回答下列各题。

【1】有关我国碳排放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是由于出口产品所产生的B.消费的本国碳排放量小于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C.生产的碳排放量有一部分通过产品出口到他国被消费D.消费的碳排放总量大于生产的碳排放总量【答案】C【解析】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我国生产的碳排放量多于消费的碳排放量,是因为有部分生产的碳排放量随着产品的出口而出口到了其他国家被消费;我国消费的本国碳排放量高于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

考点32:能源与能源问题(1)(1956-2017年高考真题分类)

考点32:能源与能源问题(1)(1956-2017年高考真题分类)

考点32:能源与能源问题(1)(1956-2017年高考真题分类)1.(2016全国丙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

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

2009年5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

下图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8级)日数。

(1)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

(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4)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

试解释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

【答案】(1)与煤炭相比,风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水能相比,开发风能不产生库区淹没等问题。

(2)有风: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多(近70天)。

有地: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或戈壁(难利用土地)广布,地形平坦。

(3)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用户)较远(需长距离输电);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资金不足。

(4)风电极不稳定,配建热电站等可以调节、控制,以使电网输电平稳(当风力减弱时以热电站补充电量,当风力强劲时减少热电站发电量)。

【解析】第(1)问,考查常见能源的特征,需要注意题目中的“分别”二字,即风能要分别与煤炭和水能进行比较,得出其优势。

第(2)问,注意题目中的限定词“自然条件”,即只能从自然因素入手分析。

风力发电对风电场面积、风能密度等要求较高。

分析时应结合瓜州的地形、气候及可利用土地等进行考虑。

第(3)问,可从需求、交通、市场及距离、资金和技术等角度考虑。

第(4)问,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保障电网的稳定性”,由此可以看出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主要是为了避免风电不稳定而导致的电力不稳的情况。

2.(2015上海卷)新西兰是大洋洲最美丽的国家之一,被誉为“绿色之国”。

北京市九年级物理下册 能源课后练习一(含解析) 新人教

北京市九年级物理下册 能源课后练习一(含解析) 新人教

能源课后练习(一)题一:下列一次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A.风能 B.核能 C.石油 D.天然气题二:能源危机日益加剧,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成为当务之急。

光伏发电是将能转化为能;目前的核能发电,是通过释放的核能来发电的(选填“核裂变”或“核聚变”)。

题三:下列能源中既属于一次能源又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A.太阳能B.核能C.石油D.天然气题四:绿色能源不会产生或残留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物质,下列能源中可以称为绿色能源的是()A.煤 B.石油 C.风能 D.天然气题五:同学们都是未来理想能源的探索者和使用者。

关于未来理想能源,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A.必须全部转化为电能,可以保证大规模使用B.必须足够丰富,可以保证长期使用C.必须足够便宜,可以保证多数人用得起D.必须足够安全、清洁,可以保证不会严重影响环境题六:核电站是由反应堆、汽轮机、发电机三部分组成。

在核电站发电过程中,能量转化顺序正确的是()A.核能→机械能→内能→电能 B.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C.内能→核能→机械能→电能 D.电能→机械能→内能→核能题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采用“水地暖”进行取暖。

其原理是:在房间地而装饰层下铺设散热管道,通过管道内的热水散热提高室温。

当供水温度为45℃时,单位面积的散热功率与地面装饰层材料、散热管材料的对应关系见下表:(1)若该地暖系统的总水量为2 × 10 3 kg,将全部的水从5 ℃加热至45 ℃,水至少需要吸收多少热量?[c水= 4.2 × 10 3 J / (kg·℃)](2)某家庭木地板的面积为80m2,散热管材料为聚丁烯(PB ),供水温度为45 ℃,则该供暖系统每小时的散热量为多少焦耳?(3)“水地暖”散热量除与散热时间、面积有关外,你认为还与哪些因素有关?请至少写出两点。

能源课后练习参考答案题一:A详解:核能的利用需消耗核燃料,自然界的核燃料越用会越少,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石油、天然气都是化石能源,越用会越少,并在短时间内很难恢复,也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能源安全试题及答案

能源安全试题及答案

(一)背景材料1. 中国能源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虽然幅员辽阔,是世界资源总量的大国,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而且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年消费总量占全球的11%,是继美国之后的第二能源消费大国。

资源和能源相对不足,给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障碍,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资源勘查开发方面仍面临一些问题。

例如石油资源问题,我国石油待发现和探明的资源比较丰富,但勘查难度大,主要分布在沙漠、黄土塬等地,地面条件和地下条件相对复杂。

另外,国内老油田经过几十年开采,普遍进入开采中后期,剩余资源的勘探难度加大。

目前我国有许多资源不足,最短缺的是石油。

近年来,我国的石油用量持续增大。

从1993年起,我国就成为了石油净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从1995年的7.6%增加到目前的31%以上。

我国已是世界第2大石油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

我国油气资源相对贫乏,人均占有率仅为世界的五分之一,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制定和实施能源发展战略,确保石油安全已是当务之急。

2. 我国能源供应出现紧张局面的主要原因:工业部门尤其是重工业能源以及民用能源消费快速增长,是导致我国能源供应出现紧张局面的主要原因。

也与我国国民收入增加,居民消费进入新阶段,住房面积增大,家电和轿车的拥有水平提高,使得人均能源消费增长有关。

同时也受国际上石油价格上涨的影响。

3. 确保石油等能源安全的重要意义石油资源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更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粮食”和“血液”,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其保障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

石油资源不仅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更是全球经济的产业基础,石油出口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重要的收入来源。

不仅在经济领域,石油资源同样在政治领域显示着其重要的价值。

石油具有特殊的战略价值,世界石油中心已成为各种政治力量争夺的焦点。

从当代国际政治的演变来看,石油已成为一个国家维持国力或谋求霸权争夺的重点。

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专题05 电磁波及能源问题【有答案】

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专题05 电磁波及能源问题【有答案】

第一部分中考重点基础考点专题篇电磁波及能源问题一、选择题1. (2022湖南益阳)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通过一次任务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大目标,标志着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天问一号在环绕火星运行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天问一号相对火星做匀速直线运动B.天问一号相对火星处于静止状态C. 天问一号通过声波将信息传回地球D. 天问一号通过电磁波将信息传回地球【答案】D【解析】A.天问一号在环绕火星运行过程中,是在做曲线运动,故A错误;B.天问一号在环绕火星运行过程中,以火星为参照物,天问一号的位置发生变化,所以相对火星处于运动状态,故B错误;CD.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且传播速度快,所以天问一号通过电磁波将信息传回地球,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2.(2022江苏徐州)今年6月5日,我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飞船和地面通讯通过的是()A. 红外线B. 超声波C. 次声波D. 电磁波【答案】D【解析】A.红外线是看不见的光,光只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才是沿直线传播的,而大气是不均匀的,光不能沿直线传播,不容易传到地面,故A不符合题意;BC.超声波和次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太空中是真空,声音不能传播,故BC不符合题意;D.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能在真空中传播,航天员与地面之间的通讯是依靠电磁波完成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 (2022湖北天门)我国的“翼龙”—2H应急救灾型无人机系统可在一些极端条件下,定向恢复50平里的移动公网通信,建立覆盖15000平方公里的音视频通信网络。

该系统在传递信息主要依靠()A. 电磁波B. 红外线C. 超声波D. 次声波【答案】A【解析】移动公网通信依靠电磁波,发射端将图片和声音等信号调制到电磁波上,把电磁波当成载体发射出去,接收端将电磁波还原成图像和信息;电磁波比超声波、次声波具有更强的穿透力,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所以传递信息利用的是电磁波,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高二地理能源安全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地理能源安全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地理能源安全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试题答案及解析1.山东海阳核电厂址距烟台市93公里,距青岛市107公里。

规划建设2台125万千瓦核电机组,首台计划于2014年5月投产发电,届时年发电量将达175亿千瓦时,全部建成后将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核能发电项目。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在海阳市建设核电站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①核能资源丰富②核能开发资金与技术有保障③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B【解析】核电站的建设需要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山东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是半岛及周边地区能源资源短缺,促进了海阳核电站的建设,故答案选B。

【2】开发利用核能资源的主要优点是A.清洁,为山东半岛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保障B.投资成本低廉C.技术先进D.受自然条件影响小【答案】A【解析】核能是一种清洁的能源,有利于保护环山东半岛的生态环境,故答案选A;而和电站建设投资成本高,对技术要也高,一般建在海洋中或者水源较丰富的地区,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故答案BCD错误。

【3】除发展核能资源外,沿海地区还具有开发潜力的新能源是A.地热B.天然气C.风能D.太阳能【答案】C【解析】沿海地区由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多形成海陆风,而且冬夏季往往形成季风,风力较大,风力资源丰富,可以发展风能,另外海水在天体引力作用下形成的潮汐也蕴藏着丰富的能量,所以潮汐能也是沿海可以开发的新能源。

【考点】本题考查能源资源的开发。

2.下图示意我国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能源自给率的变化情况。

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四条曲线代表西部地带的是()A.ⅠB.ⅡC.ⅢD.Ⅳ【答案】C【解析】根据我国能源的分布情况,判断西部地区能源丰富,如太阳能、风能、石油、天然气等,自给率高,由于在西部大开发后,天然气的不断开发。

中部主要为煤炭、水能、石油,中部能源较少,但时间在70—80年代自给率高,但在后期自给率下降,,中部自给率高于东部,故判断I为中部,II为全国平均值,III为西部,IV为东部。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我国的能源问题及解决措施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我国的能源问题及解决措施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我国的能源问题及其解决措施一、典例引领1.读我国能源保障区分布示意图,完成(1)~(3)题。

(1)我国能源保障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 )A.西部高,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B.西部高,东部低;北部低,南部高C.西部低,东部高;北部高,南部低D.西部低,东部高;北部低,南部高(2)影响我国能源保障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能源生产总量B.能源消费总量C.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总量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3)M地区能源保障水平高,主要原因是( )①天然气资源丰富②水能资源丰富③核能资源丰富④太阳能资源丰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A (2)C (3)A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能源高保障区主要位于中西部省区,能源低保障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因此我国能源保障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西部高、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

第(2)题,能源产量越大,消费量越小,能源保障水平就越高。

第(3)题,M地区为四川盆地,水能资源、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核能开发缓慢,太阳能资源分布较少。

]二、考点透析我国的能源问题及其解决措施1.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以煤炭为主,利用石油、天然气,积极发展水电,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地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能、地热能、海洋能等。

(1)我国能源消费利用变化的特点煤炭比重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比重上升。

(2)煤炭资源的优点开采成本低、运输方便、价格便宜。

(3)我国主要的核电站及其建设原因①主要核电站: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浙江——秦山核电站;江苏——田湾核电站等。

②建设原因:缺少常规能源;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2.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紧张的原因及解决措施(1)原因①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增加迅速;②高能耗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③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④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⑤国际石油价格不稳定(波动较大);⑥石油储备体系尚不健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源问题》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能源问题
 佚名
 ①现在,我们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石油过分依赖,会让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及环境安全遭受威胁。

但文明不能因此停下前进的步伐,我们必须找到新的能源来保障世界运输系统的顺利运转。

以非粮原料或农业废弃物为原料转化的液态燃料——纤维素生物燃料有利于环境安全,技术可行性强,近期内最有希望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②生物燃料可以用植物或植物制品为原材料。

目前,第一代生物燃料以可食用作物为原料,主要包括玉米、大豆(美国)、甘蔗(巴西)。

用可食用作物制造生物燃料是最简单可行的,因为把这些可食用作物转化为燃料的技术是现成的。

然而,第一代生物燃料并非长久之计,原因很简单:没有足够的耕地能够满足发达国家10%的液态燃油原料需求。

 ③第二代生物燃料主要以纤维素质材料为原料,如富含纤维素、生长迅速的草本植物,可转化为草油的原料有很多,从木材废料(锯木屑、木质建筑残片)到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小麦茎秆),再到“能源作物”[生长迅速、纤维含量高、专门种植用作草油原料的草本和木本植物]。

这些原料作物耕作成本低、量大,更关键的是,这些作物的种植生产不会干扰和危及粮食生产。

大多数能源作物能够在不能用作农田的边际土地上快速生长。

还有一些能够在被废水或者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生长并净化土壤,如生长周期较短的灌木柳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