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_
中国艺术意境的虚实创构特征及生命精神

中国艺术意境的虚实创构特征及生命精神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一个特殊范畴,在中国文艺美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中国士人一贯而普遍的美学追求。
艺术作品中意境的生成是多中艺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虚与实原来是一对哲学范畴,在我国古代文论中却有着广泛的运用,尤其在意境的结构特征中有着充分的表达,然而这种结构却是极其复杂的。
蒲震元认为:意境的形成是诸种艺术因素虚实相生的结果。
它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实〕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及梦想形象(虚)的总和。
它生于形象而又大于形象,受特定形象的制约,离不开特定形象的触发,经常由特定的实指向不定的虚,又由虚转化为更单纯或更丰富的实。
这便是艺术意境生成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征。
对于意境中虚境与实境的探讨,自古以来有很多见仁见智的说法和观点。
在本文的探讨中,我们权且引用童庆炳先生的看法,在他看来: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那么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即所谓不尽之意",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
这是对实境与虚境的具体阐释,是以实境为根底的虚境,又是以虚境为想象空间的实境,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从而显示出意境创构特征中独有的一种品质。
这种品质如何实现,就得对艺术意境中虚实创构原理作进一步考察。
一、艺术意境的虚实创构特征宗白华认为: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
实化为虚,虚实结合,情感与景物融合,从而提升艺术的境界。
虚实相生的创构可分为两个层次:〔一〕由实到虚这一特征的核心是将具体可感的客观的艺术形象转化为情感化、人化了的艺术形象,也即是将景物化为情思,主体的情感特征移入客观对象。
这种转化也需要一定的过程。
第六章 造型艺术

第六章造型艺术一、单选题1.“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
因此,中国的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艺术美的方向,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这是以下哪位学者的观点?( )A.季羡林B.熊十力C.宗白华D.朱光潜【答案】C【解析】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
因此,中国的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艺术美的方向,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这也可说是中国书法的一个特点。
”确实,书法艺术在形式美中蕴藏着意蕴美,体现出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体现出书法家的精神气质和美学追求。
这些抽象的“点、线、笔、画”仿佛成了有机生命体的“筋、骨、血、肉”,一个个汉字仿佛具有了生命,从而使本来只有实用书写价值的书法升华到艺术境界,传达出我们民族的情感和思想。
2.《掷铁饼者》是以下哪位雕塑家的代表作品?( )A.贝尼尼B.米开朗基罗C.菲狄亚斯D.米隆【答案】D【解析】《掷铁饼者》是古希腊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品。
米隆的作品突破了古风时期雕刻的拘谨形式,把希腊雕刻艺术推向新的高峰。
他善于把握人体的准确结构及其在运动中的变化关系,并达到精神和肉体的平衡和谐。
《掷铁饼者》一直保留至今,它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运动员娴熟、优美的投掷姿态。
作者米隆在这一作品中出色地概括了掷铁饼这一运动的整个连续的过程,创造了一个出色的充满活力的运动员形象,表现了一种动态美。
3.造型艺术最佳的一瞬间,应当选取即将到达顶点前的那一顷刻,因为“最能产生效果的只能是可以让想象自由活动的那一顷刻了,我们愈看下去,就一定在它里面愈能想象出更多的东西来”。
这一观点由以下哪位美学家提出?()A.尼采B.席勒C.莱辛D.康德【答案】C【解析】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美学家莱辛在他的名著《拉奥孔》中,就是通过比较拉奥孔这个题材在古典诗歌(《荷马史诗》)和古代雕塑中的不同表现手法,来论证了文学与造型艺术在本质特征上的根本区别。
解析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 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
物质的气被精神化、生命化,这可以说是中国“气论”的本质特 征。“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丌但中医讲 “气”,气功讲“气”,戏曲表演讲“气”,绘画书法也要首先运 “气”。中国传统美学用“气”来说明美的本原,提倡艺术描写和表 现宇宙天地万事万物生生丌息、元气流动的韵律不和谐。一方面,中 国美学十分重视养气,主张艺术家要丌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不学识 水平,“气”是对艺术家生理心理因素不创造能力的总概括。 谢赫六法论中提出的 “气韵生动”已经成为中国画创作的总原则, 相当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色。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 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中和为美”。“和”不“中”这两个概念,既紧密联系,又互 相区别。 “和”是指事物的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是矛盾各方统一的实现; “中”则是指处理事物矛盾的一种正确原则和方法,是实现这种统一 的途径不标准。 “和”是指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和”不“同”是 两个丌同的概念。“同”只是把同类的、没有差别的东西结合在一起; 而“和”则是由丌同的、甚至相反的事物统一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追 求多样的统一。因此,避免重复雷同,求异求变,丌仅丌不求和谐的 整体思维方式相矛盾,相反,它正是体现出这种“违而丌犯,和而丌 同”的艺术思维特点。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 心————中国传统艺术的主体性 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开始就十分重视人 的主体性,认为艺为心之表、心为物之君,主张心乐一元、 心物一元。因此,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贯强 调审美主客体的相融合一,一贯认为文学艺术之美在于情 不景的交融合一、心不物的交融合一、人不自然的交融合 一。如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丼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同时,中国传统艺术又十分重视情理交融、 情理统一。
论书法艺术中的生命意识

论书法艺术中的生命意识孙红德【摘要】Calligraphy is the canonical form of Chinese arts whose life spirit is vividly depicted in calligraphy. Chinese charac-ters,based on pictographs,have constructed a unique spirit of Chinese calligraphy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brush and ink, line structure and form innovation. Life and sentiment of the universe is inwardly implicated in Chinese calligraphy in a way of optimizing pictograph to innovate which determine the aesthetic quality of Chinese calligraphy,making it become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wisdom of the Chinese people.%书法是中国艺术的典范形式,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在书法中得到充分体现.汉字以"象"为本,它以笔墨组合、线条结构、形式创造等方式构建了中国书法独特的精神品格.书法以取象造势的方式内蕴了宇宙万物的生命情趣,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国书法的美学趣尚,使之成为中国人生命智慧的结晶.【期刊名称】《学术探索》【年(卷),期】2018(000)002【总页数】6页(P120-125)【关键词】汉字;中国书法;生命意识【作者】孙红德【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92.1汉字以“象”为本,既是一种语言符号,也是一种生命符号,它不仅提供了人们交际的语言系统,也影响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塑造了民族最基本的精神品格。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1从大二开始接触中国特有的中国绘画后,就经常听到有人谈论中国艺术的精神,当时也只是凭自己有限的知识去浅浅的探讨一下,并不能深入。
随着学龄和阅读的增长,自己也能够把中国艺术精神谈两三分。
这其中对我影响对大的一本书就是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版)。
这本书一共十章,前两章分别论述了儒家孔子与道家庄子各自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其余八章均为论述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
整部著作以第二章为总纲领,重在探讨庄子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精神”,其结论是中国绘画艺术是由庄子哲学一路开导而出。
所谓艺术精神,就是指一种艺术独自具有的、内在的品质或气质,更或说是蕴涵一种文化的根本理念。
谈及中国的艺术精神,徐复观先生就其中国艺术精神是庄子精神的论述具体在本书中有所阐述: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而他由心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实际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由庄子所显出的典型,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结实在绘画上面;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当庄子从观念上去描述他之所谓道,而我们也只从观念上去加以把握时,这便是思辨的形而上的性格。
但当庄子把它当作人生的体验而加以陈述,我们应对这种人生体验而得到了悟时,这便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庄子所追求的道,与、艺术家所呈现出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对儒家而言,或可称庄子所成就为纯艺术精神。
徐复观先生提出的这些观点,让我耳目一新,为我理解中国艺术精神提出了一条比较重要的路线。
但是,当我看完此书后,我也有一些迷惑不解的地方,比如说庄子的艺术精神,原本不在于艺术创作,而是落实于人生态度上,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
钱穆先生在《老庄通辩》中就曾说:“循庄子之修养论,而循至于极,可以使人达至于一无上之艺术境界。
庄生之所谓无用之用,此惟当于艺术境界中求之,乃有以见其真实之义也。
中国艺术的文化和精神内涵

中国艺术的文化和精神内涵作者:郭秋月来源:《速读·上旬》2020年第01期摘要: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物质展现,在艺术当中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内涵。
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当中酝酿的结晶。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艺术当中的璀璨明珠,以我国独特的形式展现出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着从古到今我国艺术创造者高深的美术早已。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形式,是从我国社会当中吸取的精华,优秀的中国画蕴含了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彰显着我国劳动人民源源不竭的创意、才华,可以激发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本文将从自然、家国、社会的层面上,对中国艺术的文化和精神内涵进行详细解读与分析。
关键词:中国艺术;中国画;文化内涵;民族精神中国画起源于汉代,作为一种具备独特性的艺术形式,中国画的绘画载体是绢、宣纸、帛等,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中国画的绘画题材诸多,有人物、山水、花鸟等题材。
在中国画创作技巧中,有写实、写意两种手段。
中国画艺术创作当中,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社会、政治、文化、哲学等层次的独立见解。
中国画的取材来源于生活,在不同时代之下,画作者都能够结合时代特征。
彰显出创作的灵感与激情,并创作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画作。
通过赏析、推敲中国画艺术作品,便可以详细的针对画作年代、化作时代特征进行诠释,真切的展现出来不同时代、不同处境、不同心态创作者所表达的精神内涵。
本文将针对以中国画为例进行详细分析,揭示出中国艺术的文化和精神内涵。
1 中国艺術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精神中国艺术当中深深展现出了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精神,并奠定了感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调。
从“象形文字”文化萌芽开始,就奠定了我国文化走向了“形象思维”的道路。
与西方形式化思维不同,中华文化艺术更加注重生活的鲜活力、情感的表达、感性思维的流露,所以中国艺术对艺术感悟能力非常强,感性思维倾向严重,先天禀赋艺术能力、人与自然亲和力。
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精神及艺术色彩

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精神及艺术色彩摘要:纵观历史,人们在创造劳动工具的同时创造了艺术,她们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是亿万群众创造的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以题材的丰富性,时空的永恒性,材质的原发性,内蕴的含蓄性等艺术精神为现在的民间艺术色彩更为多样化,更能体现民间质朴的精神。
民间艺术色彩一般用和各地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有关,包含了很多地方文化特色。
一般色彩比较艳丽,情感表达浓郁。
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色彩的不同与变化体现的艺术精神是不变的。
关键词:历史色彩寓意精神Abstract: throughout history, people in the creation of the tools at the same time, create the art, they along with society's development. Folk art is laborer for their own life and the aesthetic demand of art created, it is the millions of folk art creation. Folk art to the richness of subject matter, the space and time the immutability, material of primary, combine the implicit language art spirit as of now, folk art colour more diverse, more can reflect the spirit of the plain folk. Folk art colour general use and life all over the habits, local conditions and social customs and relevant, contains a lot of local culture. General colour is more gorgeous, emotional expression is full-bodied. And the local cultur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colour changes embody and art spirit is constant. Keywords: history colour moral spirit引言:民间艺术是不可忽略的艺术,她们每一种的色彩搭配都是一种特殊的艺术符号,活跃人们的视野。
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5届高考语文四模试卷含解析

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5届高考语文四模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巷深深沈裕慎夜,静静的.月牙,像被抛在碧海中的一叶小舟。
它淡淡的银辉透过茂密枝叶的缝隙,把参差斑驳的黑影撒满铺着石子的小巷,只有熬红了眼睛的昏淡的路灯坚守在岗位上。
我,踯躅在小巷深处……幽深的小巷深处跳出了一星灯火。
那灯火在闪烁,在浮动;俄顷,当它在路灯下闪现的刹那,我看清了:那是盏夜宵馄饨担上的小马灯,悬在那颤悠悠的毛竹扁担尖上。
在这夜深人静的月夜,在这古城的小巷深处,品味一下传统小吃,也是别有一番情趣的。
立在我面前的是位50岁左右的汉子。
方脸大耳,岁月的犁铧在他的额头上留下的沟壑,是那样醒目,而且极为深邃。
听到我的呼唤,他在路口放下挑子后,用手在担子的一头的下层掏呀掏的。
谁知,“哗啦”一声,一本厚书落在地上。
嗬,是本《英汉大词典》。
想不到这小巷也是藏龙卧虎之地!“你懂英语?”我探问道。
“只懂一点儿。
”他声音极低,从担子的下端掏出一张折叠式的小凳子递了过来,“先生,请坐。
”说着,他往小钢锅底下添了根木柴,火苗要时蹿了起来。
借着那跳跃的火光,我下意识地看了看表,指针的剪刀已无情地将昨日与今天裁开。
“生意做到这么晚,真够辛苦的了。
”也许是职业的本能,我对这位沦落小巷深处的人,颇感兴趣。
“扁担两头挑着五张嘴哩,能让做这营生就算有福呐,前些日子还被追着屁股撵呢!”“个体经营小饮食,中央有政策呀!”“诺,我还有盖着大红印的‘护照’呐。
”他笑着指了指担子上挂的嵌在镜框里的“营业执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读后感
《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一书, 是朱良志先生奉献给中国美学和艺术理论研究界的一本重要
著作, 也是近年来这方面研究难得的成果。
这本专著从生命这一独特的角度对中国艺术进行
深入的研究。
全书共四编,16章。
第一编“生生之源”, 从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广阔背景
上, 探讨中国艺术生命精神形成的内在根源, 选择了生命结构(“生”)、生命时间(“时”)、
生命基础(“气”)、生命符号(“象”)这四个重要问题, 逐一剖析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和
艺术生命精神的内在契合点。
第二编“生生为艺” , 作者选择了画、书、园林三个重要的
艺术种类, 对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作了实证性的研究。
在这种返道于艺的考察中, 作者发现
重视生命是横亘于中国艺术背后的重要纲领, 正是这一点, 影响了中国艺术家的运思方式,
塑造了中国艺术的一些独特形式, 制约着艺术的历史发展, 也培养了中国艺术家的独特趣
味。
第三编“体证生生” , 研究中国艺术的生命体验理论, 作者将中国艺术的生命体验理
论析出三个理论层面:虚静(体验的发端)---共感(体验的开展)---物化(体验的高峰), 指
出这三个层次由神定到神入再到神合, 实际上是一个生命飞升的过程, 在此活泼泼的运动中,
最终托出一个鲜活灵动的艺术意象。
第四编“生生之韵” , 这是有关中国艺术生命精神的
若干原型研究, 打通文化哲学和艺术的界限, 打通各门艺术之间的界限, 从“会通和合”的
角度, 力求展示生命精神的独特韵味, 研究中国艺术的一些独特境界, 作者以诠“明”(中
国艺术的光明境界)、辨“远”(中国艺术的生命距离观)、论“适”(中国艺术的生命
愉悦观)、议“新”(中国艺术的生命创造精神)、说“圆”(中国艺术的生命系统观)
为题, 从艺术境界、审美迫求到艺术家的理想人格等方面, 作了富于开拓性的研究。
这本著
作选择了生命这一角度来论述中国艺术, 走的并不是“以西释中”的道路, 它奉行的是一
种“接着讲”的方法(冯友兰先生语)。
作者的这一角度是从中国文化的固有肌理中得出的。
本书所要解决的间题不是一般的中国艺术理论间题, 而是追溯那种导致产生中国艺术独特精
神的内在原因。
由于中国文化的“会通和合”的特点, 艺术的发生发展和文化哲学观念、
思维方式等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于是作者便从文化哲学的分析谈起。
作者指出, 中国哲学
具有强烈的重视生命的倾向, 儒家哲学具有“生”“仁”一体的结构, 道家哲学以“达
生”“卫生”“赏生”“畅生”为其重要特点, 而中国本土化的佛教宗派禅宗也十分看
重生命。
这种生命哲学是中国艺术生命精神取之不尽的源泉。
在对哲学观念分析的同时,作者
又把视角伸入到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中去。
如作者指出, 中国文化有一种“有机生命观” ,
强调生命之间无所不在的联系, 作者对这种联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认为这种联系有多种
侧面# 一是后生续于前生, 即是同一生命不同生长过程的联系.. 二是新生替于旧生, 即是
不同生命的新旧替转、交替上升的联系.. 三是此生联于彼生, 即是不同类别生命的平行联
系。
在这三种联系中包括在时间之轴中展开的纵向联系和空间之轴中展开的横向联系, 前者
表现为生命的擎生和化育过程, 后者表现为生命体之间的关联和类推。
作者对中国文化这种
生生不息、新新不停的精神把握是深刻的。
再如作者对“生理”问题投入了充分的注意, 在
《黄帝内经》等的细致研究中, 本书指出, 中国文化中原本有一种重视生理的倾向, 对,管子》、
人的生命分为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两种, 精神生命是对自然生命的提升, 但是中国文化并不
将二者对立起来, 而认为精神生命奠定在自然生命的基础上, 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融合,
才能达到思维的旺盛状态, 思维是由人的整体生命发出的。
正是在此基础上, 中国文化乃至
中国艺术才如此重视“养气” , 要‘’养得胸中宽快, 意思悦适” , 要“凝神静气”。
作者就是以中国文化哲学原本具有的“重生之目”来看中国艺术的, 他指出, “生为万物
之性, 艺术作为宇宙生命最形象最生动的表现形式, 理所当然地将生命作为表现的最高目
标。
生为万物之性, 同理, 生也为艺术之性”。
作者认为, 明白了这一层, 才能从根子上理
解中国花鸟画为何叫“写生” , 中国书法为何要“探取创化元精” , 中国园林为何以“活
泼泼地”、“生意”为其最高原则, 中国人作文为何说“大块假我以文章”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原来它们都是要契合大化流衍的节奏、掘取生生不已的精神。
本书新见迭出, 在不少地方有理论突破。
如作者花了几万字的篇幅论述时间问题。
宗白华先生曾经指出“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宇宙%时空合一体&, 是中国诗人、画家追求的境界。
”本书则以翔实的论述, 更加细化了宗先生的这一重要论断。
本书指出, 中国文化中存在着一种“生命时间观” , 这种时间观十分重视生命, 以生命的目光看待时间, 时间被理解为变易、流动, 以流动的时间统领万物, 从而把世界变成一有机生命整体。
作者指出, 中国文化中实际上存在着一个“四时模式” ,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是一个表明生命过程的秩序, 也是一个反映阴阳二气相摩相荡、起伏浮沉的流程。
中国人以这四大生命板块去融合五行, 从而形成了天下万物都在时空中相联相生的整体。
作者还论述了时空合一、无往不复、生命节律等环绕时间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 一一剖析它们和艺术精神的深层勾联。
对中国艺术研究中这一公认的难点问题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 将这一研究向前推进一步。
本书的研究方法也甚有可称道者, 我想, 要以桐城派所倡导的“义理、考据、辞章”三者来概括, 庶几近之。
这本著作的论证都奠定在大量材料的基础之上, 重视考据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也许作者对前人
所说的“例不十, 法不立”的教诲深有心会, 他对细研原典、爬梳原典予以充分的注意, 发现了大量的新材料, 同时又对一些常见的材料进行了新的阐释, 立论稳妥, 不作无根之论。
另外, 本书在对材料的处理上, 力求以“义理”去统摄, 材料是基础, “义理”的提升才是根本的目的, 本书十分注意义理的剔发, 比如第十六章论“圆” , 前此论者也不在少数, 但说得如此圆通、如此豁畅者则不多见。
作者对“圆”的论述, 从四个方面入手, 从“太极之圆” %艺术生命之圆& 、“圆满之圆”(充满圆融的生命境界), 说到“圆转之圆”(流动不息的生命精神)和“大圆之圆”(艺术生命之最高境界), 将“圆”这一概念中所喻含的中国人对生命认识的精神十分详曾地表现了出来, “圆”这一重要的文化原型在这里差不多可以说是“原形毕露”了。
另外在论“生”、辨“远”、诊“明”、议“新”等章节, 也有上好的义理发挥, 颇得一波三折, 相激成澜之致。
至于辞章上的讲究, 那更是显见的, 通脱灵动, 奕奕清畅, 读来好似宋人语录, 又仿若元明画跋, 这在时下的理论著作中是不多见的。
作者强调的是“以心合心” , 以境界合境界, 而这也恰是中国谈艺的传统。
如作者说中国画的生命特点时, 写道:“大自然微妙难测, 瞬间万变, 画家就是要以微茫惨淡之心
去体悟自然的微妙之旨。
如同是山水, 四季变化, 草木枯荣, 一切都在变. . 当其出之于画家之手, 或荒寒, 或萧疏, 或清秀, 或气象严整, 或韶秀妩媚, 画家以自己的独特生命去拥抱, 融化山水面目, 其变化更是不可方物。
至如于形式构成中, 笔情墨趣, 墨韵翻飞, 或枯或淡, 或干或湿, 或疾或徐, 更有种种难以言表的微妙。
可见山水虽一物, 又是无穷之物也。
中国画家就是要变有限为无穷, 就是要以一己之芳心, 出山川之生意。
”这种论述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 读起来又韵味盎然。
本书将“圆”放在最后一章, 颇有匠心, 为本书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说“圆”又意味着一个更好的开端, 我们期待作者在本书的基础上, 为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写出更“艺术”更有“生命精神
”的新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