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秋水

合集下载

《秋水》阅读题及答案

《秋水》阅读题及答案

《秋水》阅读题及答案(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以下的文字,完成4~6题。

秋水田中禾鸡子叫头遍金保就醒了。

妈起来做饭,风箱呼嗒呼嗒的,猪在院里哼唧。

他睡不着,可又不想起来。

麦种完了。

他早对秋水说过:“种罢麦,一定要找个门儿挣钱。

”可如今,啥门儿也没找到。

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格子,直射在金保的床前。

他想起从前在学校可没这么笨,总在前十几名里。

下了学,庄稼种得也不赖。

起先,他想投稿儿,买书,订杂志,没日没夜地写。

寄出去十几篇石沉大海的文章,一场梦也就结束了。

后来他想学修收音机、钟表。

谁知那进修班跟哄人差不多,白扔了30块学费。

“唉,钱难抓呀!”他叹了口气,开始穿毛衣蹬裤子。

“哪云彩眼里有个挣钱门儿呢?”他皱皱眉,“反正今年我的棉花争气,一级就卖了400斤,还不说加价款。

玩去!”他一脚踏进厨屋,喊:“妈——”厨屋里雾腾腾的。

风箱呼嗒呼嗒,没有人应声。

他又喊“妈”,却听见妈在背后说话:“你瞧你,还不快穿上袜子鞋!真真是……”妈一手端着糠瓢,一手向屋里指着。

金保听见灶前传来低声的嗤笑,他一看,原来是秋水在那儿拉风箱。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

“哟,这么早来了?”“早?太阳晒着……”秋水没把下句话说完,咯咯地笑着使劲拉风箱。

妹妹放早学了。

秋水把馍饭端上桌,妹妹忙忙地喂鸡,妈给猪拌食。

“吃!都吃了再弄。

”秋水这么说着,夺过妈手里的糠瓢。

“二姨!”——没过门,她还不便叫妈。

“今年花收得好呀?”“好哩。

”“卖了多少一级?”“总有两三百斤吧。

”屋里忽然有些沉默。

问到花,就等于问钱。

谈到钱,大家就未免神经紧张。

“金保,我看你别老盘算挣钱,倒不如先盘算到手的钱咋花?”秋水叫着金保的名字,眼睛却望着妈。

秋水的眼睛不大,很秀气,滴溜溜的,很有神儿。

“那还用说,先尽你们办事用呗。

”妈款款地说。

秋水的脸一下子红了——她还和在学校那会儿一样,爱红脸。

“我不是说那……”“我刷,我刷!”金保站起来去拾掇碗筷,话头就这样打断了。

秋水把扯旗一样搭在屋里绳上的脏衣服收下来,拿了棒槌和棉油皂去下塘。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一必修《秋水》教育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一必修《秋水》教育教学课件

熟悉全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 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 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 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 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整句翻译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 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并且我还曾经听说,有小看孔子的学问、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当初我还不相信;现在我 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
这则文章包含了哪些道理?
人贵有自知明 谦受益,满招损 自大由于无知
知耻近于勇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有鉴别
本文表达了什么思想?
自读课文
全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 ,经过比较,就会显出自己 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课外拓展
东施效颦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 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携妻子而去走。(《庄子·天 运》)
字词解释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 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 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介绍

《秋水》说课稿

《秋水》说课稿

《秋水》说课稿一、说教材《秋水》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庄子》二则中的第一则,是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科目五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思想家散文的要点,而《秋水》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秋水》是一篇以河水涨落为中心的充满哲学智慧和人生道理的散文。

它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避免井底之蛙的局限和目光短浅的毛病,克服精神境界狭隘的偏见,从而获得对事物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它还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要有正确的标准,一旦超过这个标准,事物就会显示出新的面貌。

二、说教法与学法本文文字不多,内容却很丰富,含有深刻的哲理。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把握,以及二期课改精神,确定以下教学思路:一、二节由教师范读课文,落实重点词语的音义。

第三节以学生自读为主,提出有价值的疑难问题。

第四节通过译句、译段、全文分段朗读等活动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贯穿着“读”,用导读法,从整体到局部。

再回到整体,使学生对庄子的哲学思想有初步的了解。

这种设计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说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以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对的”导入,引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名言“最伟大的真理是最平凡的真理”说明“大道理就蕴含在小故事中”来导入新课。

2.解读文本首先由教师范读课文,强调朗读节奏和重音的把握,并落实重点词语的音义。

其次是学生自读并质疑。

要求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思想。

并让学生勾划出在理解上感到困难的句子,提出有质疑的问题。

对于疏通文意的问题,可以由学生先提出,在小组内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由教师引导学生突破难点,从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3.深入探究分组讨论:河伯为什么觉得自己伟大?为什么在东流过程中会“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从中你悟出什么道理?让学生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挖掘教材深层内涵。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

22015高中语文全程复习课件:《秋水(节选)》《非攻(节选)》(必修三)(苏教版)

22015高中语文全程复习课件:《秋水(节选)》《非攻(节选)》(必修三)(苏教版)
六、句段翻译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 ,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望洋向若而叹。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火热之中,拒强秦于国门之外,同时,也使二人为后人铭记,
使“将相和”的美谈流传至今。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张良与韩信如同 两颗明星,在历史的星空中熠熠闪光。张良善将将,韩信善
将兵,二者配合,才有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的成功,才有了汉王朝的统一兴盛。是双赢的智慧,使张良 与韩信在汉朝树立了威信,建立了功业,使历史的星空中又 多了两颗耀眼的明星。
不要轻易说“不”,还因为它需要我们付出代价,有时 候,甚至是血的代价,生命的代价。兵败垓下的项羽对乌江 亭长说“不”,放弃东山再起的机会,自刎乌江,从此霸王 别姬成为一曲绝唱。而韩信,不对漂母说“不”,不拒绝她 的帮助,忍辱负重,终成一代名将。究其原因,项羽太在乎
他的英雄气概,殊不知大丈夫能屈能伸,像韩信。假如项羽
庄子 九万里的情怀荡漾于三千濮水之上。赤子之心归于自然,
终成南华真经。曳尾涂中,逍遥游于尘世,哲学的巅峰便已
铸就。你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踌躇满志 却又似是而非,螳臂当车却又游刃有余。有谁看不出你满纸
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于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
我们怎能不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3.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 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面对此,天下的君子都懂得谴责他们,认为这样是不 仁义的。现在最大的不义是攻打别人的国家,却不知道谴责 他,反而称赞他,称他是仁义的。这样难道说是懂得义与不

高中语文 秋水【审题立意】精讲精析

高中语文 秋水【审题立意】精讲精析

(三)怎样抓关键句 1、抓议论评价性语句。
新型材料作文往往会有议论评价性语句,这种句子要特别注意,多是总领句,、总结句、开 头句、关系句、寓言句等,它们往往就是关键句,且会包含关键词,特别是事例性的、现象性的 和寓言性的材料作文,在叙述完之后,往往就一句议论评价性的句子。
如果写记叙文,可以选择自己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经历,找到一个心灵的转折点, 以此为契机冲破心灵的屏障,实现心灵的放飞。具体的转折点,可以是自己内心的 顿悟,可以是师长的教导,可以是朋友的鼓励。
审题实例示范
阅读以下材料,写一篇文章。
从龟甲木椟,到兽皮贝叶、线装卷轴,再到电子书籍,知识的呈现形式因时而异。进入数字时代, 书的形式愈发多样,学习的方式也不拘于前。有人喜欢墨香的安然,有人钟情屏上的便捷;有人坚持 埋头于浩繁卷帙,有人则习惯了即时刷取……
请问你会如何立意?
困境中应当坚强 爱好砥砺人格 永不放弃,成就人生 培养良好情绪 ......
但,似乎和“放飞心灵”相差甚远
世界知名作家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里写一个被囚禁的人无所事事,度 日如年,在获得一本棋谱后,他整天研究棋谱,并在脑子里对弈,于是日子 过得飞快。可是生活中有人因为自卑而与成功擦肩而过,有人因为妒忌而与 友谊背道而驰,也有人因为紧张而与从容缘悭一面。
【举例】
(2023全国I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分层次法确定它的立意。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 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 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 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所以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是都在强调合作共赢,“大家美,才是 真的美”

高中语文 《秋水》作品原文和译文

高中语文 《秋水》作品原文和译文

《秋水》作品原文河伯与北海若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wā] 古同“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lǘ]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 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

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

’是信情乎?”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

夫精,小之微也;郛,大之殷也:故异便。

此势之有也。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讲解与例题:第4单元 第19课 秋水(节选)非攻(节选)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讲解与例题:第4单元 第19课 秋水(节选)非攻(节选)

19 秋水(节选)非攻(节选)1.能够自行梳理始、若、国、之、于、则等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够准确理解这两则寓言故事的内涵,把握其中讲述的道理。

3.学习通过寓言故事、比喻、对比进行说理的手法,并能运用这些手法进行片段习作。

1.连线作者(1)《秋水(节选)》庄子(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人,思想家。

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其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其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2)《非攻(节选)》墨子(前468?—前376?),名翟。

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

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

2.探寻背景(1)《秋水(节选)》庄子生活于战国时期,此时农业发展,政治上各诸侯国竞相发展、争霸,而文化上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作为道家学派代表之一的庄周也著书立说,表达自己的思想,宣扬自己的观点。

本文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

《秋水》篇是《庄子》中的一个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秋水”作为篇名,与中心思想无关。

《秋水》篇主要通过寓言,阐发庄子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强调认识事物的复杂性。

(2)《非攻(节选)》作者墨翟生活的时期,各诸侯圈地为国,不断地进行战争,攻伐掠打,以便巩固自己的统治,大国兼并小国,弱肉强食,百姓遭殃,墨翟的“兼爱”“非攻”思想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不愧是大义之说,实在为仁义之道!本文选自《墨子·非攻》,原文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非攻”即反对进攻的战争,它与一般的非战是有区别的。

1.识字注音(1)重点字两涘渚..崖之间(sìzhǔ)则殆.矣(dài)园圃.(pǔ)攘.(rǎng)鸡豚.(tún)衣裘.(qiú)不辜.(gū)豕.(shǐ)(2)多音字2.字形辨认3.通假字(1)泾.流之大(同“径”,直)(2)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同“辨”,分清,辨别)(3)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4.一词多义5.古今异义(1)至于..北海古义:到了。

高中语文:《秋水》(节选)赏析素材 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秋水》(节选)赏析素材 苏教版必修3

形象具体可感,意蕴丰满多彩《秋水》(节选)赏析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子的《秋水》虽是一篇说理文章,但由于庄子强调直觉体悟,在论道的时候很少做纯理论的阐述,而是把深奥的哲理化作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写法上显然不同于一般的论文,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一、哲理因用形象表达而更具体可感。

《秋水》篇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也就是说,世间没有最大,也没有最小。

北海相对于黄河确实很大,但是“四海”仍处在“天地之间”,如同蚁穴处在大泽之中一样。

庄子认为天不是最大,毫末也不是最小,而人在天地间显然很渺小,因此人才要顺应自然。

《秋水》要表达无限相对思想,却并不单纯说理,而是运用生动的寓言故事的形式,假托河伯与北海若这两个虚构人物的对话,通过河伯与北海若的七次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

先秦诸子中很多人喜欢引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但像《秋水》这样,整篇都是寓言故事,却很少见;而且这里的寓言不是纯粹引用,而是庄子自己虚构的。

文中的河伯被设为庄子思想的对立面,而北海若则是庄子自己的化身,通过两人的对话,通过正反两种思想境界的对比,十分清晰地宣扬了庄子的认识无止境的哲学思想。

《秋水》(节选)虽只是《庄子·秋水》的开头,却完全可以看出作者是用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说话,河伯面对河水的满溢时的自喜自傲,看到大海的浩瀚时的自卑自丑,一切都如在眼前,很少的笔墨就能写出人物鲜明的形神特征,真是让人惊叹。

而哲理与形象的结合,避免了呆板、抽象说理的枯燥乏味,达到化抽象艰涩为具体可感的神奇效果。

二、哲理因用意境描绘而更含蓄丰满。

由于庄子“是战国时代最富浪漫诗情、生命体验和批判头脑的诗人哲学家”(《智者的叮咛》),因此他不仅善于虚构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寄寓深刻的思想和深沉的感情,而且常常通过景物描绘,创造意境,寓意理于“境”的诗歌表达方法来构建全篇,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其艺术境界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诙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秋水》(节选)一开篇就向我们展现了“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辨)牛马”的景象,接着又展现了“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的北海的浩瀚景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分析河伯这一形象 (2)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原文)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1、分析河伯这一形象 (3)河伯的感叹包含哪几层意思?
幡然醒悟
1、分析河伯这一形象 (4)河伯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分析北海若这一形象 (1)“北海”之为海有何特点?
2、分析北海若这一形象 (2)北海若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原文)
河伯
自以为是
旋面自责

(知错就改,不应自满)

海神 若 谦 虚
循循善诱
(语大理,不自多)

人生要不断完善自我
自大导致无知

人贵有自知之明
有比较才有鉴别
谦受益,满招损
走出去 避免夜郎自大
《秋水》中的成语
• 望洋兴叹:
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 微小,今比喻想做一件事而又无能为力, 无可奈何。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 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2、分析北海若这一形象 (3)可见,北海若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分析北海若这一形象 (4)北海若的话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 满,而是要不断地进取,不断地去认识未知的领 域,去见识未知的世界,这样才能够达到人生新 的境界,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秋 庄水

一、疏通字词
泾流之大 两涘渚崖 不可为量数 比形于天地 礨空 稊米 五帝之所禅
jīng sì zhǔ liàng bì(庇) lěi tí shàn
二、初步感知,把握大意
秋水时至
按时令(名词做状语)
顺流而东行
向东(名词做状语)
东面而视
面朝东
不辩牛马
通“辨”,分辨,辨别
拘于虚也
同“墟”,处所
省略句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被动 状语后置 被动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悔恨自己的错误,而且力求不重蹈覆辙, 这才是真正的悔悟。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 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海明威
三、梳理内容,理解寓意
1、分析河伯这一形象
(1)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原文)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以天下之 美为尽在己
• 贻笑大方: • 大方之家:
被有学问或内行的人耻笑。
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指精通某种学 问或技艺的专家。
井底之蛙: 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管窥蠡测: 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海水,比喻眼光狭
窄,见识短浅。
邯郸学步: 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连自己原来会的东西也
忘掉了。
人卒九州
通“萃”,聚集
自以比形于天地
读为“庇”掩护,遮蔽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看不起,轻视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在这时
两涘渚崖停止
吾未尝以此自多
赞许
辨析句式 ①百川灌河 ②闻道百 ③以为莫己若者 ④我之谓也 ⑤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⑥莫大于海 ⑦自以比形于天地 ⑧而受气于阴阳 ⑨又奚以自多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