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安全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史

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史

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史毫无疑问安全气囊系统非常好地改善了汽车的碰撞安全性,它和安全带一起充分地发挥了对人的保护效能。

但是在乘员OoP状态(“Out of Position,非正常乘坐位置”)下,安全气囊也会对人造成伤害甚至致死亡,例如:·由于气囊的传感系统没有完全考虑到事故的真实情况,造成气囊比较晚的被点燃引爆·乘客由于恐慌等原因伏在安装气囊的方向盘或者仪表板上,或者座椅调节得太靠前,或者由于安全带比较松甚至没有带安全带造成紧急刹车时乘客身体前倾·没有注意到汽车上的警告,把婴儿的座椅头朝前地固定在副驾驶员位置上在上述情况下,气囊爆发时,很容易对人造成伤害。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改善现有的碰撞传感识别系统,要求通过这套系统一方面安全气囊可以提供乘客在“标准位置”时的碰撞安全保护,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气囊的不引爆或者减少气囊爆炸时的压力来减少乘客在偏离正常乘坐位置时可能产生的对人的伤害。

使用安全气囊来保护汽车乘员的想法最先产生于美国。

1952年美国汽车生产者联合会在理论上阐述了这样一种汽车安全系统的必要性。

几乎同时,这种系统的原理图也绘制了出来。

1953年,第一个气囊的专利就诞生了。

但是,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还不能把这种想法或专利付诸实现。

到了1980年,德国默谢台斯公司开始实现这种设想,它在自己生产的部分汽车上安装了安全气囊。

而从1985年起,在全部供应美国市场的汽车上都有安装了这种安全系统。

随后,又出现了第一个保护驾驶员旁前排座乘员头部的气囊。

现在,世界上许多汽车制造厂及专业生产厂都在设计和生产安全气囊,其中最大的是德国的波许公司。

今天的气囊已经发展到可以在任意方向的碰撞中(包括侧向碰撞)起保护乘员头部、躯干和膝部的作用。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要求在新车上必须安装气囊。

例如在美国,相应的法规已从1989年起实施该法规要求一定要安装大尺寸的气囊。

而欧洲的专家们则认为最好的方案应该是:安全带和小尺寸气囊的配合使使用。

汽车概论知识点总结

汽车概论知识点总结

汽车概论知识点总结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汽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经过百年的发展,汽车技术得到了巨大的进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对汽车的概论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汽车的发展历史、结构组成、动力系统、车身工艺、汽车安全、绿色发展等方面。

一、汽车的发展历史1.1 第一辆汽车的诞生汽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设计了世界上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汽车,即蒸汽动力驱动的"本茨三轮汽车"。

这辆汽车的诞生标志着汽车的诞生,也为汽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内燃机时代的到来20世纪初,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汽车的快速发展。

汽车制造商纷纷投入研发,汽车的品种和种类迅速增加。

同时,汽车产业也成为当时的新兴产业之一。

1.3 汽车的普及20世纪50年代以后,汽车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汽车的普及率逐渐提高。

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汽车成为了家庭必备的交通工具。

同时,亚洲、非洲等地区的汽车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1.4 智能汽车时代的来临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汽车开始逐渐出现。

智能汽车采用了先进的传感器、通讯和控制技术,实现了自动驾驶、智能导航、远程监控等功能,标志着汽车行业正朝着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二、汽车的结构组成2.1 发动机汽车的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是驱动汽车运行的动力源泉。

按照动力类型的不同,汽车发动机可以分为内燃机和电动机两大类。

内燃机又可以分为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根据不同的工作原理,又可以分为往复式发动机和燃气轮机。

电动机则是最近才兴起的一种动力形式,它利用电能转换为机械能,推动汽车行驶。

2.2 变速器变速器是汽车的传动系统,它通过变换齿轮的组合,调整发动机输出的扭矩和转速,使汽车在不同速度下能够获得更高的效率。

根据原理的不同,变速器可以分为手动变速器和自动变速器。

汽车安全带技术的演变与创新

汽车安全带技术的演变与创新

汽车安全带技术的演变与创新关键信息项:1、汽车安全带技术的发展阶段2、不同阶段安全带技术的特点3、安全带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4、创新技术对汽车安全性能的提升效果5、未来汽车安全带技术的发展趋势1、引言汽车安全带作为车辆被动安全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驾乘人员生命安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汽车安全带技术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创新。

11 汽车安全带的重要性汽车行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潜在的危险和碰撞情况。

安全带能够在紧急制动或碰撞时,将驾乘人员牢牢固定在座位上,减少身体向前冲的力量,降低受伤的风险。

12 协议目的本协议旨在探讨汽车安全带技术的发展历程、创新成果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2、汽车安全带技术的发展阶段21 早期安全带技术最初的汽车安全带设计较为简单,通常是一条固定的带子,只能提供基本的约束作用。

211 两点式安全带这是早期常见的形式,通过腰部的一个固定点来限制身体的移动。

212 其局限性对胸部和肩部的保护不足,在较为严重的碰撞中,无法有效防止身体向前倾斜和头部碰撞。

22 三点式安全带的出现这是安全带技术的重大突破,增加了肩部的固定点。

221 三点式安全带的优势能够更均匀地分散碰撞力量,提高对身体的保护效果。

222 广泛应用成为现代汽车的标准配置,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交通事故中的伤亡率。

3、不同阶段安全带技术的特点31 传统安全带的特点结构相对简单,成本较低,但功能较为单一。

311 调整方式有限难以根据不同驾乘人员的身材进行精确调整。

312 舒适度有待提高长时间佩戴可能会引起不适。

32 现代安全带技术的特点引入了更多的智能化和人性化设计。

321 预紧式安全带在碰撞前瞬间收紧,提供更好的初始约束。

322 限力式安全带能够根据碰撞力度调整约束力,减少对身体的伤害。

4、安全带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41 材料科学的进步高强度、轻量化的材料使得安全带更加坚固耐用,同时减轻了重量。

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

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

维普资讯
圈 雾 。 车 地。 天
I c 艘

维普资讯
ch。 。 。 “曩 。 车
够 地 圈
— 通安全 问题 已成 为世界性的大问题 。 目前 , 全世 界每年
用的是制 动防抱死装置 (B ) A S 和驱动防精装置 ( S ) 新 的技 A R 术以提高 驾驶者的视野和对危 险提前预警为主要 目的:
亡 。主动安全性是 汽车安全性的重点研究领域 。目前已广泛采
视见度 , 提供一个特定的驾驶环境 。它可以测 定司机眼睛的位
置, 然后 电脑据此确定和 调节座椅 的位置。 在电脑的指令下 . 电
22 _ V c ‘l, ' o _ H A YTu l b ̄ 回 02 E R K l. m - '
会 自动启动 , 避免发生事故 。这种汽 车主动安全装置 已经被列 人世界一流汽车制 造商的 目标之中 。
() 3 眼位传感器。可使 每位 司机 的眼腈处于同样 的相对高
度上 , 保证提供一个对路面及周 围环境的无障碍视野和最好的
性 能的提高 ,有望以最彻底 的方式减少交通事 故 中的人员 伤
● 困 U● 交通事故死 亡的 人数约5万,因 0 此汽车的 安全性对
,’ 人类生命财产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在汽车 io多年的 o
发展史中 , 有关 汽车 的安全性能的研究和新技术的应用也发生 了 日新月异 的变化 , 从最初 的保险杠减震系统、 乘客系绊系统 、 安全气囊到汽 车碰撞试 验、 车轮肪抱 死制动系统 ( B ) 驱动 A S、 肪滑 系统 ( s ) 到无盲点 、 AH , 无视 差安 全后视镜 及儿 童限动 系统 的研 究 ,汽 车的安全 性能正 日趋完善 。特别 是近几 年 , 随着科学 技术 的迅 速发展 . 越来越 多的先进技 术被应用 到汽 车上。

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王书贤【摘要】随着汽车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汽车交通事故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汽车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因此对汽车安全技术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论述了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现状,从主动与被动安全技术两方面分别探讨,并展望了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期刊名称】《装备制造技术》【年(卷),期】2017(000)009【总页数】3页(P257-259)【关键词】汽车安全技术;被动;主动;现状;发展趋势【作者】王书贤【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湖北襄阳441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63.9汽车的发展史已有100多年,汽车安全性能的研究和汽车安全新技术的应用也日新月异,汽车的安全性能正日趋完善。

汽车安全性按照事故发生的前后基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

前者是指事故将要发生时汽车防止事故发生的能力,而后者是在发生事故时汽车对车内乘员的保护或对被撞车辆或行人的保护,使损失降到最小的能力[1]。

两者是不同的方面,不可相互替代,且缺一不可。

一辆安全的汽车,应该同时具有好的主动安全性和好的被动安全性,因此汽车的主动安全技术与被动安全技术是乘员和行人安全的重要保障。

主、被动安全技术的发展过程有着明显的不同:被动安全已经过了最快速的发展时期,现已渐渐进入平稳的发展阶段,而主动安全经过多年的积累,现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如图1)。

本文主要介绍了汽车主动安全技术和被动安全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汽车安全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构想。

所谓主动安全技术(active safety technology)是指在设计及制造汽车时,通过使用先进的技术或装备,主动预防、避免或减少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以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2]。

汽车主动安全技术是当今汽车研发的重点。

目前所采用的汽车主动安全技术主要有:智能防撞系统、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P)、车道偏离预警系统(LDWS)、牵引力控制系统(TCS)、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驱动防滑转控制系统(ASR)、轮胎压力智能监测系统(TPMS)、巡航控制系统(ACC)、制动辅助系统(BAS)、紧急刹车辅助系统(EBA)等,下面介绍几种主流的汽车主动安全技术。

汽车概论PPT课件

汽车概论PPT课件

VS
电气设备位置
汽车电气设备通常安装在发动机舱、驾驶 室和后备箱等位置,以便于维修和保养。
汽车电气系统的维护与故障排除
维护保养
定期对汽车电气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可以 确保其正常运行,延长使用寿命。
故障排除
当汽车电气系统出现故障时,需要进行故障 排除。常见的故障排除方法包括检查保险丝、 更换灯泡和修理线路等。
05 汽车安全与环保
汽车安全系统概述
1 2 3
汽车安全系统
汽车安全系统是保障乘员安全的重要措施,包括 主动安全系统和被动安全系统。
主动安全系统
主动安全系统是指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预防事故发 生的系统,如ABS防抱死刹车系统、ESP车身稳 定系统等。
被动安全系统
被动安全系统是指在车辆发生事故后保护乘员安 全的系统,如安全气囊、预紧式安全带等。
02 汽车发动机
发动机的类型与工作原理
发动机类型
根据燃料类型,发动机可以分为汽油 发动机、柴油发动机、混合动力发动 机等;根据冷却方式,发动机可以分 为风冷和水冷发动机。
工作原理
发动机通过进气、压缩、做功和排气 四个冲程,将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转 化为机械能,驱动汽车行驶。
发动机的性能指标
马力
扭矩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总结词
底盘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发动机、传动系统等关键部件,并确保车辆稳定行驶。
详细描述
底盘由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等部分组成。它负责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到车轮,使车辆能 够前进、后退和转弯。此外,底盘还起到支撑和保护车辆其他部件的作用,确保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稳 定可靠。
底盘的悬挂系统
智能驾驶技术的挑战与风险

汽车安全正面碰撞法规介绍

汽车安全正面碰撞法规介绍
碰撞能量吸收
汽车应具备有效的碰撞能量吸收能 力,通过溃缩、变形等方式吸收碰 撞能量,以减少对乘客的冲击。
碰撞试验及评定标准
碰撞速度
碰撞试验通常在特定的碰撞速度 下进行,如56 km/h或64 km/h ,以模拟实际行驶中的碰撞情况

碰撞角度
碰撞试验的角度可以是正面对撞 、侧面碰撞或斜向碰撞,以评估 汽车在不同碰撞情况下的安全性
提高汽车安全性
法规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增加乘员的安全保障。
推动汽车产业技术进步
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也推动了汽车产业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促进了国 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02
法规主要内容解析
汽车安全标准
车辆稳定性
汽车在发生碰撞时应保持稳定 ,避免因车身翻滚或失控对乘
客造成伤害。
乘客保护
汽车应配备安全带、气囊等乘客保 护装置,以减少碰撞对乘客造成的 伤害。
VS
未来研究方向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汽车安全 正面碰撞法规的研究将不断深入,未来将 更加注重新材料、新工艺等的应用研究, 以及复杂工况下的碰撞法规制定等。同时 ,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汽车 安全正面碰撞法规将更加注重智能化、自 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汽车安全正面碰撞法规介绍
2023-11-09
目 录
• 法规背景及目的 • 法规主要内容解析 • 法规实施现状及问题分析 • 法规对汽车产业的影响分析 • 法规实施建议及展望 • 结论
01
法规背景及目的
法规背景
汽车保有量逐年增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汽车保有量逐年攀升 ,交通事故频发,因此制定汽车安全正面碰撞法规势在必行。

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

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

.|I . . . .
I I . .
~ 一
一 田 汽

是 汽车 安全 性 的重 点 研究 区域 。 目前 已广 对 面 的 车 辆 。 泛 采用 的是 制动 防抱死 装置 ( B ) A S 和驱 动 安 装 后 视 摄 影 机 提 供 增 强 的 俱 面 视 6 防滑装 置 ( S 。新 的技 术 以提 高驾驶 者 野 。 A R) 摄像 讥的复 盖 面 比传统 的启 搅镜要 广 , 特 别是 对相 邻 的车道 。安 装在 车后扇 面形 的视野 和对危 险提前 预 警为 主要 目的。 I 汽 车横 向摆 动和控 制 系坑 .可以在 布置 的 四个微 型摄 像机 可 获 得车后 曲全 图 具 B 行驶 中将潜 在 的危 险预先 告 知驾驶 员 ,在 景 视 野 . 像 经 电子 台 成 , 有 变 焦 和 1 0 度 广角 能 力 可能 出现倾 翻 危硷 时 自动降 低 车速 。该 系 统 由两部分 组成 ,横 摆显 示部 分 和横 摆控 瘦 眼摄 像机 可在低 照度 条件 下 ,在汽 制部 分 ,横摆显 示 系统可 检 测 出倾 翻危 车处 于倒档 工作 时 ,即使 在近 乎黑 暗的情 险性并 提供 建 议行驶 车 逮 .当传感 器数 据 况下 也能提供 车后近 距 离 的细部影像 。 5 装 在前 脸格栅 上 的激 光 雷达装 置监 、 表 明临近倾 翻危险 时 ,横摆 控制 系统 向发 动机 电子 控制单 元发 出信 号 .以 便 降低发 测车前 行 人的行 动 .采用 的碰撞 预警 系统 动 机功 率并使 用发 动机制 动 ,当汽 车恢复 技术 主要是 为 了减少 追撞 和伤 害行人 的事 稳 定后 , 发动 机返 回原工 作状 态 。 故 ,对 于争后在事 故舫 范 方面 取得进 展具 2 智 能 的测 距 防碰 撞 系 统 , 以 按 照 有 重要 的意义 。如测到 有 人 走人 汽车的 行 、 可 奉 身车速 确定 前方 车辆 的安 全距 离 。 当车 驶路 线便点 亮 仪表板 上的警 示灯 .使前 扬 辆 进 八危 险 区域 时 . 自动巡 航 系 统会 自动 声 器 发 出声 讯 , 至 鸣 响 喇 叭 。 甚 启动 . 避免 发生事故 。 这种 汽 车的 主动安 全 后保 险杠 中 的传 感 器监测 后 面 的车 流 设 置 已经被 列 入世 界~ 流汽 车制 造商 的 目 情 况 , 由计 算 机 程 序 确 定 有 无撞 车 的 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安全的发展历程
如今,汽车安全已经成为各大汽车厂商必修的功课,从只说安全的VOLVO 到“为了所有人安全”的本田汽车,汽车安全成为汽车厂商宣传的核心主题之一,那么,我们现在回头看看,到底谁才是真正开创汽车安全的鼻祖呢?
在讲述ESP、安全带、安全气囊甚至G-CON车身之前,让我们再来看看汽车安全的发展历史,从历史来看,汽车安全在汽车发明之后的50年左右才被逐步重视起来,这次我们必须仍然要感谢汽车的鼻祖戴姆勒-奔驰汽车,我们还要记住被称为安全之父的一个人——巴恩伊(Béla Barényi)。

安全车身
1939年8月1日,巴恩伊第一次来到位于斯图加特市郊辛德芬根的戴姆勒-奔驰公司上班。

这位年轻人由此开始了改写了汽车发展史的伟大历程,因为后来出现的许多安全设计理念和技术都与他的发明息息相关。

而在此前,这位脾气急躁的天才设计师却总窝在一间木板房里进行着各种新技术的研发。

早在40年代,他就开始注意到汽车的车身设计是决定汽车被动安全的关键,他创造性地提出特别设计转向系统、转向柱、方向盘、底盘以及车身,以确保车内驾乘人员的安全性。

他说:“未来汽车上的转向系、转向柱、方向盘、底盘和车身一定会与目前的有所不同。


从1939年8月起,巴恩伊就在一个96平方米大小的木棚房里开始了他的设计研发工作。

作为当今汽车安全车身技术的基础,巴恩伊在他的“Terracruiser”(1945)和“Concadoro”(1946)的新车方案中率先提出了他对被动安全的设想和未来车身的设计结合在一起思想。

其中,六座的“Terracruiser”在车身中部设计了异常坚固的乘坐舱,并且前面和后面分别与塑性变形碰撞缓冲区弹性连接,它们在事故发生时能吸收碰撞所产生的动力能量。

类似的安全特性在三座的“Concadoro”上也有所体现。

“Concadoro”车身采用三厢结构设计,单排的座椅使得驾驶舱可以前后调整。

此外,设计方案已经有了带挡板的方向盘和安全转向柱。

而这个时候,汽车巨子丰田汽车尚未诞生,本田汽车仍然在专注于它的摩托车技术。

安全带
安全带的发明和使用是当今汽车安全的专家 VOLVO,早在上世纪40年代,VOLVO汽车的安全设计也开始启程,20世纪40年代,VOLVO在PV444型车上配置了诸如胶合挡风玻璃和安全车厢的框架机构等创新配置,这种设计和奔驰的巴恩伊在轿厢安全设计理念如出一辙。

1959年,VOLVO推出了由尼尔斯·波哈林发明的三点式安全带,从此改变了整个汽车世界。

VOLVO于1962年荣获第一个安全奖,以后类似奖项就接踵而来。

1970年,VOLVO开始在轿车上装备儿童安全座椅,1987年 VOLVO又首先在轿车上装备了安全气囊。

安全气囊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近年来安全气囊几乎成了各个汽车厂商轿车的标准配备了,保护汽车乘员的想法最先产生于美国。

1952年美国汽车生产者联合会在理论上阐述了这样一种汽车安全系统的必要性。

几乎同时,这种系统的原理图也绘制了出来。

1953年8月,美国人约翰.赫特里特首次提出了“汽车用安
全气囊防护装置”,并在美国获得了“汽车缓冲安全装置”专利。

但是真正实现安全气囊的商用仍然是汽车安全的始祖戴姆勒奔驰,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还不能把这种想法或专利付诸实现。

到了1980年,奔驰公司开始实现这种设想,它在自己生产的部分汽车上安装了安全气囊。

而从1985年起,在全部供应美国市场的汽车上都有安装了这种安全系统。

随后,又出现了第一个保护驾驶员旁前排座乘员头部的气囊。

ABS和ESP
ABS技术是英国人霍纳摩尔1920年研制发明并申请专利,早在20世纪30年代,ABS就已经在铁路机车的制动系统中应用,目的是防止车化在制动过程中抱死,导致车轮与钢轨局部急剧摩擦而过早损坏。

1936年德国博世公司取得了ABS专利权。

它是由装在车轮上的电磁式转速传感器和控制液压的电磁阀组成,使用开关方法对制动压力进行控制。

20世纪40年代末期,为了缩短飞机着陆时的滑行距离、防止车轮在制动时跑偏、甩尾和轮胎剧烈磨耗,飞机制动系统开始采用ABS,并很快成为飞机的标准装备。

20世纪50年代防抱制动系统开始应用于汽车工业。

1951年Goodyear航空公司装于载重车上;1954年福特汽车公司在林肯车上装用法国航空公司的ABS装置。

1978年ABS系统有了突破性发展。

博世公司与奔驰公司合作研制出三通道四轮带有数字式控制器的ABS系统,并批量装于奔驰轿车上。

由于微处理器的引入,使ABS系统开始具有了智能,从而奠定了ABS系统的基础和基本模式。

90年代初期,在当今炙手可热的ESP开始被博世汽车发明出来,但是第一款安装了ESP的轿车仍然是奔驰的产品-A级车。

所以,汽车安全几乎是来自各个工业领域的积累,无论是VOLVO还是奔驰,都是这个领域内实现商用化的先锋,特别是汽车鼻祖奔驰,综合来说,作为安全带的开山鼻祖,VOLVO的安全的确让人称道,还有一贯对安全电子系统专注不止的博世汽车零部件公司,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从汽车安全车身设计理念到ABS/ESP、安全气囊的大规模商用,奔驰汽车一直走在其它汽车公司之前。

梅赛德斯-奔驰自1900年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现代汽车以来,一直引领着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特别在汽车安全领域,ABS、ESP、安全带、安全气囊、碰撞测试等现代汽车的安全基础要素几乎都是由梅赛德斯-奔驰首创或率先使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