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音学史研究概述
上古汉语韵部研究简史

上古汉语韵部研究简史对上古音的研究开始于宋代。
南宋吴棫作《韵补》分古韵为九部(东、支、鱼、真、先、萧、歌、阳、尤)。
其后郑庠作《诗古音辨》,就《广韵》求古音之通合,把二百零六部归并成六部(东、支、鱼、真,萧、侵),这些就是系统的古韵分部的开始。
至明代中叶,陈第在《毛诗古音考》中首次提出了今音不同于古音的历史观点,他的观点成了其后古音研究指导思想。
如果说陈第是古音学的开路先锋,那么顾炎武则是古音学的奠基者。
顾炎武作《音学五书》,把古韵分为十部。
他的原著只称第一部,第二部等等。
为了便于比较、说明,一般音韵著作称为东、阳、庚、蒸、支、鱼、歌、真、萧、侵,共十部。
如果拿这十部和郑庠的六部相比较,粗略地说,是从郑氏东部中分出阳、庚、蒸三部,又从鱼部中分出一个歌部,这样多了四部。
·顾氏分古韵为10部,初步确定了古韵分部的规模。
顾氏对古韵研究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三点:其一,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古音学的有关问题,初步建立了古音学理论。
其二,运用离析唐韵的方法归纳古韵,不再把《广韵》的每一个韵当作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是按《诗经》押韵的实际情况仔细地审定每一个韵字的归部,从而使古韵分部符合当时的语音实际。
顾氏所做的离析工作,直到今天仍然被音韵学者所称道。
其三,入声配阴声。
顾氏认为中古音以入声配阳声是配错了,人声应该配阴声。
后代学者并不认为中古人声配阳声是配错了,但却同意他的上古韵人声配阴声见解,因为在《诗经》中常常有入声与阴声通押的事实。
直到今天,人们仍然认为上古入声配阴声是合理的。
江永作《古韵标准》分古韵为十三部,平、上、去各为一卷,又有入声八部。
他是修正顾氏的分部的。
江氏古韵分部的特点,是注重审音。
他认为顾氏的真部应该再分出个元部,真部口敛(比较闭口)而声细,元部口侈(比较开口)而声大。
顾氏的萧部应该再分出个尤部,萧部口开而声大,尤部口弇而声细。
顾氏的侵部应该再分出一个覃部,覃部之声侈,侵部之声弇。
这样,江氏的古韵分部就比顾氏多出三部。
「语言基础常识」古音概说

「语言基础常识」古音概说所谓“古音”是指古代汉族书面语言的语音。
汉族的书面语最早见于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
但甲骨文反映的古音资料很少,看不出当时的语音特点,所以我们讨论的古音是从两周时代谈起的。
从周秦到现代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其间汉语语音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把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
现代是指以北京音系为标准音的现代汉语的语音。
古代三个时期,一般是指以周代《诗经》音为代表的先秦两汉的上古音,以隋代《切韵》音为代表的南北朝到唐宋的中古音,以及以元代《中原音韵》为代表的近古音。
就学习古代汉语来说,掌握上古音是用处最多、作用最大的,但从学习音韵学来说,中古的《切韵》音又是基础。
前人就是在《切韵》的基础上,上溯古音,下推今音的。
所以我们这节讲“古音概说”,先介绍一点儿中古《切韵》音的知识,然后谈上古音。
《切韵》是隋代结束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之后新编的一部韵书。
韵书是按韵编排的,是供诗人选字用韵的,《切韵》的作者有颜之推、萧该、卢思道、刘臻等八九个人,执笔的是陆法言。
由于作者大都是当时著名的士大夫,所以《切韵》编写出来以后,很有影响,受到文人的推崇,唐宋王朝都用它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
后来为《切韵》增字加注的人不少,著名的有唐代王仁煦的《刊谬补缺切韵》、孙愐的《唐韵》和宋代陈彭年与丘雍等的《广韵》。
字数不断增加,篇幅不断扩大,书名也改了,但体例和音系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现存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切韵》是王仁煦的《刊谬补缺切韵》唐写本,《唐韵》写本已残缺不全。
只有《广韵》有多种刻印本,流传最广。
1982年北京中国书店还影印过,书名《宋本广韵》。
《广韵》是广切韵,即切韵的扩大的意思,全名叫《大宋重广韵》。
它以平、上、去、入四声为纲,共分五卷,平声因字多分修两卷,共57韵,上声一卷55韵,去声一卷60韵,入声一卷34韵,合计206韵。
它基本上是以隋唐时代的洛阳音为基础,吸收了一些魏晋以来的古音和方音成分,分韵多而细。
【中国历史】关于中国古代音韵演变简史的资料

【中国历史】关于中国古代音韵演变简史的资料中国古代音韵演变简史概论:中国音韵演变主要有四个阶段:上古音(狭意上来讲,仅限于秦汉时的中原古音,以其为雅言。
)中古音(唐以前的中原语音)注:由于汉至唐的几百年来,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人大量融合,中原音韵发生一定变化,并向南迁西。
近古音(主要形成于宋元阶段)注:原有的洛阳正音与北方的燕京语音发生大融合(历史原因),基本奠定了今日的语音发音。
现代音(民国至今)以上是中国古代雅言(也就是官方语言)的演变过程,方言接下来会详细论述。
下面的资料是经某一位姐姐整理过的,都是很有价值的研究材料:一:写在前面的话汉语古音韵以及其发展历史一直是一个比较生僻的研究方向,不太为一般的历史爱好者所知。
本人不敢称精通古汉语音韵学知识,实际上连粗通都不算。
充其量,不过是比一般的历史爱好者更多的涉猎这一方面而已。
写作此文,希望能够以通俗的语言将汉语古音韵学的基础知识,历代汉语的音调,声韵母和历史演变介绍给大家。
更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得到真正的“大家”和“高人”的指导。
二:今古音存在着巨大差异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万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古汉语语音也不例外。
从古到今,古汉语语音一直都在不停的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
但是,这一点往往被相当多的人忽略。
我曾在某网络帖子上看到有人大言不惭的宣称:“汉语是最优秀的语言,因为其稳定性高,传承性好,现在的小学生还能琅琅上口的朗诵楚辞”。
此论断简直慌天下之大谬!首先不说语言文字都是文化的直接载体,文化本身便不存在优劣,那么其载体也没有优劣之分了。
其次,此论断混淆了语音和文字的关系,汉语是通过像形,表“义”的文字,而不是西方文明体系的拼音文字,方块文字的读音变化是很难从书面文字上发觉的,于是便往往被人忽略。
从汉语的上古时代到现代,经历三四千年,汉字读音会因内外因素不断的变化,比如原本只是细微差异的读音变成有明显的差异;民族融合带来的外来语言与本地语言融合,或者某地区长期隔绝导致与其他地区的语音差异等。
关于王念孙古音韵部研究的评述

关于王念孙古音韵部研究的评述清代中期古音学研究进入全盛期,各古音学家不断学习前人经验并吸取他人看法,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修正、补充,推动了古音学的发展,使其走出“叶音”的桎梏。
王念孙集前人所成,分古音为二十一部,至部和祭部独立,侵谈二部入声独立。
其对古音学贡献与研究方法都值得后人学习。
标签:王念孙;古音学;韵部;研究方法一、王念孙的生平有清一代,尤其是乾(隆)、嘉(庆)年间,是学术研究的巅峰时期。
清儒之中,江苏高邮王念孙,集前人之所成,归纳上古韵部为二十一部,将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最能体现一时之学术风貌。
王念孙,字怀祖,号石臞,江苏高邮人。
先世居苏州,明初始迁居高邮。
王念孙自幼聪敏过人,八岁能属文,十岁“而十三经诵毕,旁涉《史》《鉴》”。
王念孙从小随父居京师,其父礼延著名学者戴震为之师,讲授经义,授声音训诂之学,奠定了他一生做学问的基础。
王念孙笃志向学,为文根底深厚,理法精熟,聪慧过人,颇多著述。
已刊行的著作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诗经群经楚辞韵谱》等十余种;未刊著作有《雅诂表》《谐声谱》等十余种。
二、王念孙的古音学著作及研究方法(一)《古韵廿一部》与《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古韵廿一部》作于嘉庆二十一年,是王念孙答李许斋的论韵书信,所以也称《与李方伯书》或《与李方伯论韵书》。
信的前半部分针对《六书音均表》平入分配的错误提出四条意见(详见后);后半部分分列“古韵廿一部”,这是录以前所定的“古韵二十一部通表”,又在相应的地方详列至、祭二部字以及侯部的入声。
此书信完美体现了王念孙的古音思想与意见。
《诗经群经楚辞韵谱》具体成书时间不能确定,据王国维考证,王念孙立古韵二十一部比段玉裁稍后,王念孙的《古韵谱》著作当与其分部时间相去不远。
陆宗达先生董理北京大学所得王念孙未刊之稿,谓:“考先生治古韵之学,始于乾隆三十一年丙戌”,“丙戌辨古韵,分部廿一”。
又“此《韵谱》成书当为晚岁,谱中笺识多与《读书杂志》相关。
段玉裁古音理论研究综述

段玉裁古音理论研究综述段玉裁,字若膺,号茂堂,金坛县人。
生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卒与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
乾隆举人,历任玉屏、巫山等县知县,引疾归,居枫桥,闭门读书。
段玉裁曾师事戴震,爱好经学,擅长探究精微的道理,获得广博的知识,在经学和小学等各个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和重要的建树,是杰出的音韵学家和文字训诂学家,与同门学者王念齐名,世称“段王之学”。
段玉裁博览群书,著述宏富,由经学以治小学。
在小学围,又从音韵以治文字训诂。
根基充实,深得体要。
段氏一生著述甚富,有《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小笺》、《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六书音均表》、《说文解字注》、《汲古阁说文订》、《广韵校定本》、《集韵校定本》、《国语校定本》、《烈女传校定本》、《荀子校定本》、《经韵楼集》等。
段玉裁在音韵学方面的研究主要在古音学方面。
他自幼即好声音文字之学,师事戴震,学术上深受其影响。
后又见顾炎武、江永等人音学著作,深受启发,遂在古音学方面潜心钻研,积十余年之功著成《六书音均表》,集中体现了他的古音理论。
段玉裁被称为清代古音研究承前启后的中坚力量,不论是研究成果、研究方法还是治学态度,都广受赞誉,不愧为有清一代“朴学”研究的杰出代表。
段玉裁撰写《六书音均表》的目的在于阐发《说文解字》中的字义,尤其是解释六书中的假借和转注。
他在《寄戴东原先生书》说:“音均明而六书明,六书明而古经传无不可通。
玉裁之为是书,盖将使学者循是以知假借、转注,而于古经传无疑义。
”钱曾怡(1985)分析到《六书音韵表》共五篇,段氏在给他老师戴震的信中,对这五篇的宗旨有一个简要的说明:第一,《今韵古分十七部表》,“别其方位也”,这是表的纲要,联系《广韵》,划出了古韵十七部的轮廓;第二,《古十七部谐声表》,“定其物色也”,指出“谐声者必同部”,结合文字谐声,列出了古韵十七部的声符;第三,《古十七部合用类分表》,“恰其旨趣也”,是讲各个韵部之间的沟通关系,把十七部按语音的远近分成六类,说朋“同类为近,异类为远”;第四,《诗经韵分十七部表》,“胪其美审也”,按十七部的顺序,排出《诗经》的用韵情况;第五,《群经韵分十七部表》,“资其参证也”,排出《周易》、《尚书》等群经的用韵情况。
浅谈明代古音学研究

临时改变 音读 ,跟宋人 的 “ 叶音 ”说没有本 质上 的
“ 四声互 用 ,切响 ( 指 声母相 同 )通用 。”不过 ,
杨慎特别强调 :
原 古人 转 注 之 法 , 义 可 互 则 互 ,理 可 通 则
通, 未必 皆“ 互” 皆“ 通” 也。 如“ 天” 之 字为“ 天、 忝、
舔、铁 ”, 是其 四声也 ;他年初之 外有铁 因切 ,
是其切响也。其音 “ 忝、舔 、铁 ”三音 皆无义 ,
也 就是万历四十一年 ,陈第又 写了 《 屈宋古音义 》,
这 两部 著作都有 焦 弦写的序 言 ,二人 的观 点完全 一 致 。所 以 ,我们在 叙述 这段历 史时 ,若 只讲 陈第 , 根本置焦 于不 顾 ,那是不公正 的。 陈第在古音研究方面的贡献主要 有两条 : 第一 ,彻底 与 “ 叶音 ”说 决裂 ,建立 明确 的历 史观点 。他有一段名言 : 盖 时有 古今 ,地有 南北 ,字有 更革 ,音有
来分析一下明代古音学发展历程 。
声 皆可转 ,切响皆可 通”的理论而发的 。 尽管杨慎强调 “ 古音转注 ”要 以 “ 义理”为据 ,
但他 的 “ 转注 ”论也还 是字无定 韵 ,可 以随上下文
明代古音 学的代表 人物是 陈第。在陈第之 前 , 杨慎( 公元 1 4 8 8 年一 1 5 5 9 年 地 有关于古音学的论著 。
论转 注书》 )
Hale Waihona Puke 杨慎所说的 “ 义” 与“ 理” , 实际上是指有无证据 ,
古音学源流及谐声与古音学研究的历史演进

古音学源流及谐声与古音学研究的历史演进董国华【摘要】古音学是传统音韵学的一大分支,是汉语音韵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音学研究既是上古汉语音韵本体的研究,又是古音学史的研究.谐声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与汉语音韵研究尤其是上古音研究是密不可分的.谐声与古音学研究既是利用谐声材料梳理、构拟古代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又是谐声与古音学史的研究.本文梳理、辩明谐声与古音学的源流和历史演进,为汉语音韵学、文字学、汉语语音史等学科,总结和探索新的研究视角和发展方向.【期刊名称】《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32)002【总页数】6页(P46-51)【关键词】古音学;谐声;历史演进【作者】董国华【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11一、古音学的源流与分期通常所说的上古音一般是指周秦古音。
从断代上说,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前后约千余年,其上限为殷商甲骨文、金文时代,下限至汉代。
上古音研究是汉语音韵史研究的源头和根本,在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中居于重要的地位。
“河源唯长”,古今音异的意识,实萌芽于后汉。
由于语音变化,汉代人读先秦典籍时已发现了语音差异。
如郑玄笺《毛诗》,就提出了“栗裂”同音、“窴填尘”同音的问题。
《诗·豳风·东山》:“烝在栗薪。
”郑玄笺云:“古者声栗裂同也。
”《诗·豳风·东山》“烝在桑野”,《毛传》曰:“烝,窴也。
”笺云:“古者声窴填尘同也。
”陆德明《经典释文》云:“窴填尘依字皆是田音。
陈完奔齐以国为氏,而《史记》谓之田氏,是古田陈声同。
”故戴震在《声韵考》中说:“……言古声某某同,古读某为某之类,不一而足。
是古音之说,汉儒明知之,非后人创议也。
”①又如刘熙《释名》:“古者曰车,声如居,所以居人也。
今曰车,声近舍。
”三国吴韦昭《辨释名》云:“古皆音尺奢反,自汉以来,始有居音。
”王力先生在谈到刘熙这句话时说:“在汉朝已经有人谈到古音。
段玉裁古音学的分析研究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摘要段玉裁是乾嘉时期著名学者,在经学和小学等各个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和重要的建树,是杰出的音韵学家和文字训诂学家,与同时代的学者王念孙并称“段王”。
段玉裁的古音学方面造诣颇深,他所提出的支脂之三分、真文分部、侯部独立、“同谐声者必同部”说、合韵说等在学界广受赞叹,他的古音学著作《六书音均表》在清代古音学研究中有划时代之功。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由于研究的深入,以及其他学者的启发,段玉裁逐步认识到了书中理论的一些错误和不足,并在与戴震、孔广森、江有诰等人的通信中明确提出修正。
《六书音均表》最终没有修订,所以段玉裁修正的观点只能散见于一些信件中,其中较为主要的信件有《答江晋三论韵》等。
段玉裁后期修正的观点主要包括:(1),东、冬分立;(2),尤、侯入声分立;(3),物、月分立。
通过修订,段氏古韵体系更加完善,平入分配更加合理,与后来学者的研究结论也更为接近。
可以说晚年的段玉裁在古音学研究的认识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相关的书信材料由于较为分散,没有引起人们足够重视,大多数的研究者在分析、评价段玉裁时,还是以《六书音均表》为依据,所以难免有失偏颇。
本文认为,涉及段氏观点修正的书信材料虽比较分散,但仍有迹可循,既然段玉裁已经明确作出了改正,我们就应该弄清其真实面貌,还原其修正后的理论体系,在研究与评价段玉裁时,以他晚年最后定论为准。
近年来由于新材料的发现,一些学者指出支、脂、之三分、凡同声者必同部等理论早在段玉裁之前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已经有人发现,应重新审视段氏的首创之功。
本文通过各方面比较与阐述,证明段玉裁古音研究成果的价值不会因此折损,段氏对于古音学的贡献和他所带来的影响,都使得他的学术地位不可动摇。
关键词:古音学;段玉裁;观点修订;评价问题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AbstractDuan Yucai is a celebrated scholar in Qing Dynasty. He had a lot of gigantic achievement in ancient Chinese linguistics. Duan Yucai’s achievements of ancient phonology embody in his book Liu Shu Yin Yun Biao.His theory of Zhi(支),Zhi(脂)and Zhi(之)used independently, Zhen(真),Wen(文)used independently, Hou(侯)used independently, gains highly praise in academic study, and this book has great attribution in ancient phonology of Qing Dynasty. In the next following years, on account of deep investigation and other scholars’ enlightenment, Duan Yucai gradually realized the deficiency and mistakes in this book, and proposed modification in letters with Dai Zhen, Kong Guangsen, Jiang Yougao,etc. But finally the book was not revised, therefore, the revised views of Duan were only seen in some letters. And the most important letter is Da Jiang Jinsan Lun Yun.The later revised views of Duan mainly contain:(1)Dong(东)Dong(冬)used independently,(2)the entering tone of You(尤)Hou(侯)used independently,(3)Wu(物)Yue(月)used independently. Through revising, Duan’s ancient phonology system becomes more consummate, and the even tone and the abrupt tone distribution is more reasonable. This makes it much closer to the later scholars’ research conclusion. In other words, in Duan’s old age, he made a great progres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ancient phonology research. Because letter materials were scattered and were not attracted enough attention, in addition, when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Duan Yucai, most researchers still based on the book Liu Shu Yin Yun Biao. Therefore, it was certain to appear bias. In this paper, although Duan’s revised letter materials were scattered, the author thinks it is still possible to make a detailed study. Since Duan has already made definite modifications, we should realize the real situation and restore the revised theoretical system. When studying and evaluating Duan, the author based on his old age’s views.In recent years, as a result of the discovering of new materials, some scholars indicate that some theories of Duan Yucai have already been discovered before him even before hundreds years. So it should investigate Duan’s theories. This paper, through all aspects of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contrasting and expatiating, proves that the achievement and value of Duan in ancient phonology are not broken, and the contribution and influence of Duan in ancient phonology will give him a solid position in academic study.Key words: ancient phonology; Duan Yucai; revised views; value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音学史研究概述
摘要:传统古音学自吴?B ?创至今已历经千年,期间
音韵学名家辈出,使古音学理论一步步走向完善,本文特从上古音的古韵分部、声母系统、声调三个方面对上古音的研究历史做简单的梳理,整理出传统古音学研究的大致发展脉络。
关键词:上古音;韵部;声母;声调所谓上古音是指周秦时期及前汉时期的音系系统,由于那个时期无韵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归纳《诗经》用韵,同时对《切韵》音系进行离析。
在中古音的基础上,利用先秦的韵文材料《诗经》《楚辞》及其他群经诸子散文的用韵,还有以《说文》的谐声系统、训诂材料及方音材料、域外对音材料等作为旁证来推测古代的发音。
1上古汉语韵部真正的古音学研究是从宋代开始的,以通转叶音说为主体的宋代古音学研究标志着古音学的建立。
吴??是通转说的代表,朱熹是叶音说的代表。
“通转”的办法实际是囿于中古音,简单地合并《广韵》的部类,而不知离析,混淆了各韵部之间的界限。
而“叶音说”的本质是没有认识到古诗不押韵是由于语音发生变化的缘故。
清朝是古音学研究的全盛时代,最有名的古音学家有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江有诰,王念孙等。
顾炎武离析唐韵分古韵为十部,除第十部外,入声字都配阴声,离析唐韵,这是顾炎武的首创。
他的古韵十部奠定了清代古音学的基础。
江永研究音韵学与顾炎武稍有不同,顾炎武不管今音,只研究古音。
他曾批评顾炎武“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 他本人非常注重于审音。
江永把古韵分为十三部,比顾炎武多出三部。
江永根据古音有?m 侈之分,将顾炎武的真部分为真元两部,侵部分为侵谈两部。
江永还把侯韵离开鱼部与尤幽合并,并离析萧宵肴豪一部分字,这样把顾炎武的鱼宵两部分为鱼宵幽三部。
段玉裁分古音为六类十七部,比江永多出四部。
传统认为段玉裁的最大功绩在于支脂之三部分立。
另外真文分立、幽侯分立,段玉裁也是正确的。
关于韵部次序,在段玉裁之前顾炎武离析唐韵尚不敢把次序移动,而段玉裁则很大胆地把次序变更了,并运用谐声偏旁归纳韵部。
戴震把古韵分为九类二十五部。
如果不算入声,古韵是十六部。
他的分部有价值的是阴阳入三声相配。
但是,他把应属阴声的歌部误作阳声,则是错误的。
孔广森著有《诗声类》,分古韵阴声九部和阳声九部,共十八部。
孔广森之前东冬都是合韵的,到了孔广森首将东冬分部。
他的另一个音韵学研究的精彩之处在于正式确定了阴阳对转。
他的对转法是:“入声者阴阳互转之枢纽。
”江有诰与王念孙的古音学思想很相近,王念孙把古韵分为二十一部,比段玉裁多四部,王念孙把段玉裁的真质部分为两部,把质部叫作至部,同时把祭部独立,侵谈二部入声独立。
江有诰采用了孔广森的冬部,不接受王念孙的质部(至部)。
章炳麟对于古韵,起初定为二十二部,后来他觉得脂部去入声的字,在《诗经》里往往不与平上相押,所以把它再分为脂队两部。
他还用汉字去描写二十三部的音值,虽没有国际音标那样明确,但由此可知他假定的古代
韵值的大概。
他继承了孔广森而发展了阴阳对转旁转之说。
黄侃提出古本韵和古本纽的理论,探讨了古音发展变化的关系,分古韵为二十八部,比章炳麟多五部,他的功绩还在于阴阳入三分,入声完全独立。
王力分先秦古韵为二十九部,战国时代三十部。
这三十部比黄侃多了两部,即王力将黄侃的沃觉两部分开,脂微两部分开。
王力从章炳麟《文始》中得到启发,将脂微分立,并在其所著《南北朝诗人用韵考》中得到证明。
传统古音学的研究成果至此得出一个比较可靠的结论。
2上古汉语声母
关于上古汉语声母的理论如下:(1)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
这个观点由钱大昕提出,已成定论。
他在《潜研堂文集》卷十五《答问第十二》说:“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皆读重唇,知轻唇之非古矣。
”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五《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说:“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
” 1)古无
轻唇音。
上古时没有“非敷奉微”等轻唇音,这些轻唇音的字都要读成重唇音。
中古后期大约在宋朝时才出现了轻唇音。
古无轻唇音可以从经籍异文、汉儒声训、反切类隔、古今方音四个方面考察出来。
2)古无舌上音。
上古时没有“知彻澄”等舌上音,这些舌上音的字都要读成舌头音“端透定”,舌上音大概在中古前期才出现。
古无舌上音可以从谐声、异文、训诂、古今邦国的异称等方面考察出来,如印度,古称身毒或天竺、天督。
(2)照二归精组,照三归端组。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古人多舌音,后代多变为齿音,不独‘知彻澄'三母为然也。
”中古前期有庄系与章系两组正齿音,共计10个声母。
因为庄系在等韵图中列在第二等,章系则列在第三等,所以一般分别称为“照二”及“照三” 。
(3)娘日归泥。
此说由章太炎先生证明,章太炎《国故论衡》中的《上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支,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
于古皆泥纽也。
”意思是声母“娘”和“日”古时属“泥”声母,两纽由“泥”母发展而成。
(4)喻三归匣,喻
四归定。
曾运乾《喻母古读考》:“喻于二母(近人分喻母三等为于母)本非影母浊声:于母古隶牙声匣母,喻母古隶舌声定母。
”意思是上古没有喻三和喻四声母,喻三在古时可归为匣母。
喻四在古时可归为定母。
3上古声调
宋代人首先提出了“四声互用”的观点。
明代陈第和宋人的看法差不多。
清代,顾炎武提出了“四声一贯” 的观点,“四声一贯”说实际上是说古人押韵并不严格区别四声,平仄可以互押,实质是四声通押。
江永主张古有四声,其和“四声一贯”说很相合,不同之点在于它不强调通押,而强调常规。
在《诗经》里,以同调相押为常规,以异调相押(通押)为变格。
江有诰起初认为古无四声,但后来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不但认为古有四声,而且基本上否认通押。
他认为,《诗经》绝大部分都是同
调相协,绝对没有异调通押的情况。
段玉裁在全面考察先秦韵文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古无去声说” 。
认为周秦时代仅有平上入而没有去声,到魏晋时代才产生去声字,去声是由上声入声而来。
与段玉裁“古无去声”说不同,孔广森提出“古无入声”说。
孔广森是山东曲阜人,他的方言中没有入声,受方音影响,他认为《诗经》时代的古音和《中原音韵》所代表的北方曲韵一样都是没有入声的,这正是他“古无入声”的实质性错误。
章太炎在《二十一部音准》中说:“古平上韵与去入韵截然两分:平上韵无去入,去入韵无平上。
”认为古韵可以分为两类,即平上为一类,去入为一类。
黄侃师承章炳麟,继承和发展了平入说。
并赞成段玉裁的“古无去声”说,由此得出了古无上去,只有平
入的结论。
王力认为上古有四个声调,分为舒促两类,舒声
包括平声和上声,促声包括长入和短入。
这是对段玉裁“古无去声”的发展。
传统古音学自吴?B ?创至今已历经千年的发展,从“通
转叶音”说到陈第的“古诗无叶音”说再到顾炎武离析唐韵分古韵十部,之后在其基础上古韵部越分越密,直至最后脂微分部,古韵三十部确立。
传统古音学研究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伴随着古音观念的更新和研究方法的改进。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音韵学[A].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2]王力.汉语语音史[A].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张民权.宋代古音学与吴?A妒?补音》研究[A].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