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能力、素质本位

知识、能力、素质本位
知识、能力、素质本位

知识·能力·人格·素质

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从它肇始就受到社会的关注,就面临着如何嬗变转型并脱胎换骨的苦苦思考与探求,尽管20多年来在名校林立、社会疑虑、自身嬗变的艰难历程中,逐渐构建了自已较具特点的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和目标追求,但其基本价值取向仍徘徊在我国传统教育那种“功利性实用教育”的阴影中,依然没有走出现代中国文化中“把有限的价值当作人生的终极价值”的误区。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即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和素质本位来探讨和思考未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

一、知识本位的高职教育

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从开始起,就一直受到我国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并长时间的主导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我国现行的传统教学观念是汇聚了几种教学思想源流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们是: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民族的重书本知识教学思想;20世纪初由一些留学海外的知识分子输入的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政府支持引进推行的凯洛夫的思想。这种传统教学观念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十分强调教学的认识性质,强调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即间接经验)的传授与学习在教学中的基础或中心地位,并认为学生接触实践,增加直观经验和感性知识是为学习间接经验做准备的。总之,这种教学观念对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但在教学实践中,普遍缺乏学生的主体活动,尤其是缺少“做中学”的环节。因此其作用的局限性又是明显的:

第一,书本知识的教学虽然是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学生任何素质的发展除了要学习间接知识经验、掌握一定的知识基础之外,还要通过亲身活动的磨练和直接经验的积累,才能实现任何素质的发展。而且对于发展来说,后者比前者显得更为重要,更为复杂。

第二,知识教学可以完成部分发展目标,但不能完成全部的发展目标。因为知识学习的活动所能引起的发展主要限于知识学习活动相关品质上(当然这些品质主要是通过学习实践而形成,不是仅靠“学习学”的知识而形成的,如智力、学习能力、刻苦学习的精神和态度等),而它对于学习活动之外,人的生活所涉及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所需要的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等等,提供的实践锻炼机会是贫乏的。因此,学生素质的全部发展是难以通过知识学习这一活动途径得以完成的。所以,以为知识传授的教学活动能完整而全面的完成发展目标的想法是简单而片面的。

同样,初期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是建立在传统的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的基础上的,其课程也仍然体现了知识本位的特点,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科系统化,轻职业能力和职业需求,知识的积累与考试成了最终目的这种知识本位的职教模式的基本假设是:学习者掌握了与某一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包括操作知识)便自然具备了从事这一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事实说明,由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充分揭示了知识与经济活动之间的新的互动关系,“知识本位”的课程设置已难以包涵现代知识的全部内容,特别是知识和能力的脱节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

应该说现代职业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当劳动者素质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瓶颈时,传统教育中那种以“知识本位”为代表的办学理念以及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日益显露出它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茫然和无所适从。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对高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趋多元化,社会不仅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同样需要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将“技术应用性人才”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定位,并倡导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培养模式,不仅是一种理性使然,也是职业教育对现代经济生活的一种对接与呼应。

“能力本位”的提出是职业教育对以学科或以知识本位的传统高等教育的反思与叛逆,这一叛逆无疑是进步。但将能力本位思想推向极至,奉为圭臬,定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也有失偏颇,无异于将职业教育这一本来充满理性思维又富有人文关怀的教育行为蜕变为一种工具,其结果很可能将自身引入歧途。现将对“能力本位”高职教育的历史渊源、实质等进行梳理,作一简要探讨,以便对“能力本位”有个正确的理解。

(一)能力本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957年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给美国教育界以极大的震惊。之后美国兴起了旨在提高教育质量的改革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进入高潮。当时,美国人对教学质量不满,经过分析最后归因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不足,于是要求改革师范教育,提高教师与教学有效性相关能力。1967年美国教育总署向全国征求改革师范教育方案,最后休斯顿大学提出以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掌握性学习”和“反馈教学原则”以及“目标分类理论”为依据开发的时称作“能力本位师范教育”方案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得到教育总署批准使用。这种以“能力本位”

师范教育方案,主张对教育工作进行仔细分析,来确定教师有效性行为,并将分析结果具体化为教师必备的能力标准。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能力本位”师范教育已形成一股影响很大的潮流,之后,“能力本位”教师又被应用于进行一般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社区学院和职业学校中,到1997年,美国有23个州从法律上认可在职业师资的培训中实施“能力本位”教育。

“能力本位”教育根植于美国,而推广发展于英联邦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原国家教委通过“中——加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交流合作项目”从加拿大引入。十多年来,对我国职业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我国教育部与澳大利亚教育科学和培训部正在进行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项目的合作项目,前不久在重庆市举办了中澳职业教育论坛。

(二)能力本位教育的实质与局限性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是“知识本位”职业教育失败的产物,是对“知识本位”教育的超越。“能力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按照职业岗位设置专业,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能力为中心来定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首先,把每一个具体职业或岗位全部工作,分解成相对独立的工作职责,每项工作职责又可看作是从事该职业应具备的一项综合能力;然后,再根据履行每项工作职责的需要,把每项工作分解成若干工作任务,每项任务又可看作是从事该项职业应具备的一项专项能力;最后,根据职业分析、确定该职业应具备的各种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开发教学大纲并组织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依据是一种分工理论,最好的注释是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密斯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把生产过程分割成许多不同的工序,从调查、研制、开发、生产加工的不同工序,到产品调试、维修等,均分别由不同的专门人员担任,每个员工固定在一个岗位上,形成流线型的分工体系,其目的

是“以批量生产”来提高效率。这种以岗位为中心的课程设置和能力标准规定下的“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在过去几十年中,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在职业教育发展史上享有一定声誉,特别是在我国现在仍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

尽管“能力本位”教育优于“知识本位”教育,但应该看到,由于“能力本位”教育受到西方价值观(只重视物,忽视人的品质、内在精神培养)的影响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能力本位”教育已凸显出与时代不相适应的局限性——“把人看成经济的工具,职业和单纯的技能训练掩盖了人的其他一切可贵的禀赋”。具体来说:

第一,从职业教育的外部来看,“能力本位”职业教育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带来职业和知识技能的不断更新,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3个月就产生一个新行业,传统的职业岗位在不断萎缩,而代之高技术含量为主的新的职业岗位。马克思早就预言,劳动的变换、职能的变化必然使劳动分工不断发生变化,造成工人的大量流动,使得工人不断地从一种生产劳动职能转入另一种劳动职能,从一个生产部门流入另一个生产部门。美国人口普查的数字表明,在20世纪80年代5年内33%的社会成员改变职业,而不是简单的调换工作岗位。据美国劳工部的一项研究预测,现在20岁的青年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变换和工作的变更将会达到6——7次之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更换职业岗位的频率也由20世纪80年代的15年缩为90年代的5年。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社会人员更换职业的趋势会不断加强。而不同的职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要求各不相同,即使在相同的职业岗位上,由于知识技能更新速度加快,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工作需要,那么,这种以岗位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一旦因社会分工出现变化与波动时,便只能失业了。因此,培养目标到专业和课程内容都围绕着狭义的职业岗位的“能力本位”职业教育,不能适应劳动力流动的变化,只能导致对毕业生的拒绝,形成人力资源的浪费,换言之,职业教育的成功,不在于其根据能力指标的评价结果,而在于学生是否充分就业。

第二,从职业教育内部来看,“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培养不了健全人格的人。一方面,“能力本位”论从分工理论出发构建它的课程体系,把每一种工艺分解成各种精细的程序,再将每种工序分给每个工人,作为其终身的职业,使工人终身束缚于一定的局部操作和一定的工具之上,其结果是工人(学生)的发展更加畸形化、片面化。另一方面,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忽视了人的(学生)品质、内在精神培养,以及作为社会中的人更广泛的知识理解。其结果是,

人类不能控制、甚至不能决定日益发展的物质力量的基本方向。20世纪西方文明的发展史也表明推崇只重视物而忽视人的精神和价值的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倘若没有高于能力之上的力量制约它,必然引起社会和自我的迷失。就社会而言,当能力成为核心并急剧膨胀而没有其他力量制约它时,便会引起人类不择手段地利用自已的能力去征服自然,创造财富并“最终将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就个人而言,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必然导致“丰饶中的纵欲无度”,并引起普遍的精神空虚、世风日下。正如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诺维科夫所说:“如果我们把职业教育仅仅与具体生产、具体技术与具体工艺挂上钩……我们具有的残缺不全的人性被狭隘的职业教育和因循守旧的片面活动所歪曲”。

第三,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看,是一个投入产出和效益的关系,倘若投入高而回收率高的话,那么,这种教育从经济学上讲是具有投资价值的。从目前情况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其投入成本要高得多(比如,增加一个新专业要新的师资和新的实验设施和场所等)。但受益率如何?事实表明,职业学校并没有产生出令个人和社会满意的效果,其理由是:

其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分流是强迫性的,其结果必然使不少相对学习成绩不太好的人(学生)进入职业学校,而真正志愿者并不多,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其二,职业学校的师资水平相对普通教育要低,很难找到理论与实践上都优秀的教师,这样,教学效果是不尽如人意的。

其三,以课堂为中心的“象牙塔”式的培养无法及时反应社会需求,加上学校设备以及实习的场所等原因,很难找到生产企业中的关键要求,多数是“纸上谈兵”。结果使学生离开学校后或者被社会拒绝,或者努力寻找与专业无关的工种和工作。

据有关资料报道:20世纪80年代,世界银行的调查证实了上述结果。虽然说是有些国家靠职业教育发展经济,但众多国家经济起飞的原因,不在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在于努力实现中小学的全面义务教育,集中优势培养人的广泛的潜能和职业变通力。

三、人格本位的职业教育

把“人格”作为“本位”,形成“人格本位”职业教育理念,在我国鲜为人知。较为详尽提出这个问题的是邓志伟先生,他在《21世纪世界职业教育方向——兼对能力本位的职教体系的质

疑》一文中预言:“从能力本位论走向人格本位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与之呼应的是另一学者马庆发,他指出“知识社会”概念的出现和人才观的更新,已促使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心”都应转向“人格本位”。下面就“人格本位”的产生以及实质等方面进行简略探讨。

(一)人格本位的产生与现状

“人格本位”理念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欧洲(尤其是在德国)的人格主义教育学,这种教育理念主张以教师或教育者的人格为教育的主要手段,达到养成学生人格的教育目的,强调独立人格的价值和人格的自由发展,认为培养学生的人格应成为整个教育过程的中心,至今,这种教育理念还在日本占主导地位。日本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小原国芳是“人格本位”的突出代表,他提出“全人格教育”说,即“塑造健全的人格,亦即塑造和谐的人格”。《日本教育基本法》也提出:“教育首先以必须培养健全的人格为目标”。在我国,黄炎培先生曾经在20世纪30年代就主张把“培养健全的人格”作为职业教育的三大目标之一。

(二)人格本位的实质与局限性

“人格本位”职业教育理论认为人是社会的人和自由的人,通过主体间性的方式生存于世界、社会、家庭,以语言进行交流,有自己经济、文化、种族、地理、生物、心理的复杂背景,他是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教育过程对每个人都是主体构建的过程,而这个构建又依据社会的需要。

继而认为:不管是在科学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分工变化当中所要求人们的相互合作配合,还是在新经济制度(经济制度就其本质是一种道德和文化选择)和新社会生活质量提高中都取决于人的道德,与人的道德品质发展有密切关系,而道德的提高唯有通过教育,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是人类道德建设必由之路。

“人格本位”教育体系反映在课程设置与建设中,应该包括知识技能、智慧与方法、人格力量或职业伦理三个层面:

1、知识技能

知识与技术的学习并不是为了掌握一堆堆的知识,充实大脑记忆库,而是为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认识、发现、理解的欲望,激发想象,启迪思维,学会学习,为进入高层次而准备。

2、智慧与方法

智慧与方法的学习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激发思考力、思维能力,成为智慧构建理论,然后化为方法,作为创造物质世界的源泉,概括说,就是“转知成智,化理论为方法”。

3、人格

发展个体人格即“化智慧为德性”的过程,只有当人的创造力智慧水平与德性相统一时,每个人的创造力才会造福社会、造福人类。人格以道德为内核,来自内心的自我约束观。自我克制的准则,包括四个方面内涵:(1)对物质力量的自我约束。(2)法的自我约束。(3)个人期望约束。(4)社会变革的约束。总之,不能仅仅因为新奇精巧的东西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而改变了社会生活的外观,就放弃持久的价值观。对于人的精神价值的守护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才是教育意义和价值所在。

人格本位教育认为达到这三个层面的发展和完善,每个个体在社会中就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人格本位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是一种教育创新理念,是知识社会的产物,符合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但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如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边界比较模糊,似乎有以偏概全之嫌,以及到底能不能涵盖人的全面发展,或者说能否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主流理论等等,从理论到实践有待探讨。

四、素质本位的职业教育

关于“素质本位”职业教育的研究并不多见,最早提出“素质本位”职业教育这一概念是解延年,他将此概念定义为“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技能为重点的全面素质教育或素质培养”。并指出职业教育的素质由三大部分构成:(1)基础性素质。(2)专业性素质。(3)创业、创造性素质。基础性素质包括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职业道德品质等。专业性素质包括:某一专业的相关理论、方法以及实践操作

技能、处理关系、人际信息关系、运用技术等。创业、创造性素质包括:终身学习能力、适应不断变化更新的专业工作的态度和能力、敢于创业的精神与个性,以及创造性品质和人格品质等。这三部分素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素质结构。之后,张健先生提出的“素质结构”是:在内涵上,(1)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须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如知识运用能力、技术应用能力;(2)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即20世纪80年代德国企业界倡导的“关键能力”,如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3)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4)在技术应用领域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如工艺流程的革新、加工方法的创造、管理方式的变革等。在外延上,可分解为品质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审美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五个方面。

“素质本位”职业教育的提出和构建,有着深厚理论基础和国内外职教改革背景:

首先,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发展不仅局限于某一特定的阶段,是贯穿人的一生。职业教育作为“人的发展”的“特定阶段”,必须从人文关怀的高度出发,创造学生不懈追求人生的发展空间,从而铸造“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符合我国教育改革大政方针,即由过去单纯的能力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职业教育法》第四条也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最后,符合国际职教改革的趋势。世界发达国家也深感“岗位工种”的能力本位理念的缺陷,美国、日本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纷纷从不同角度提出“素质本位”理念,如美国的“佩代亚计划”、日本的“综合高中设立普通+职业综合科”。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技术与职业教育设计为:“成为每一个人的普通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解科学技术、职业领域和人的价值以及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公民打下基础”,“允许个性和性格的和谐发展,培养精神价值和人的价值,培养理解、判断、鉴别和自我表达能力”。总之,世界各国出现了工具主义与人文主义相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五、未来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发展趋势

通过对“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素质本位”四种不同价值取向的职业教育理念进行分析,认为“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是人的发展中的个别属性,“素质

本位”是人的整体内在的身心的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未来职业教育的内涵是:以教育为方法,以职业为中介,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个体生命开发的全面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的教育。其发展趋势是:

(一)培养目标从培养分裂的人走向培养完美的人。所谓人的分裂,是指“为了训练的目的,一个人的理智认识方面已经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而其他的方面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忽视:不是被还原到一种胚胎状态,就是在无政府下发展”。目前得宠的以“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导致个体生命固着于某种特殊能力,束缚于某特定职业,束缚于某一劳动工序上,究其本质,就是生命功能的固着,生命价值和全体精神的被漠视。而所谓完美的人生是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在智力上应具的杰出的思维能力,怀疑和批判的思维品质,独立和自主的思维立场,开放和多方面的思维形态,具有强大的创造欲望和创新能力。在知识结构上应具备合理的、浑厚的知识体系并以此为支撑,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使其与世界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自身的发展达到动态的平衡。在能力上应该是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而协调的发展,能真正学会做事。在人格上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生命价值和主体精神得到充分的重视,同时也要懂得尊重他人的存在和社会的价值。总之,作为完美的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自身上得到完美的结合。

(二)受教育者活动应从机械性适应走向创造性适应。所谓机械性适应是指受教育者不能预见社会发展趋势,只是被动地调整自身生命的各要素,以适应社会发展。所谓创造性适应是指个体对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能达到充分的预见性,做到自我发展和自我定向,重组自身生命的各要素以达到与社会和谐发展。

受教育者机械适应性没有发挥教育的本质功能,个体被机械地束缚某一特定的岗位,当岗位消失后,他也就下岗或失业了,无法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谈不上自我价值实现。而培养创造性适应的受教育者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个体创新创业中得到了个性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更新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三)学习目的从终结性学习走向终身学习。不管是从社会发展层面来看,还是从人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终结性学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整体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终身学习。未来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已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

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因此,未来职业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中的自学原则上,是授之以渔,强调的是怎么学,在技能训练中教会技能迁移、融会贯通。所以终身学习是21世纪一个重要生存概念,也是推动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个体生命开发从单纯技能开发走向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开发。所谓技能开发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某种岗位技能教育,使其成为某种社会劳动的工具。未来职业教育不仅要重视对个体学科知识专业技能的训练,而且还要重视对个体生命独立自主和强大的人格力量之锻造,赋予个体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和能力,以提升生命质量和人生境界。

真题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管理岗位)

2012年江苏省省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 第一套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管理岗位)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一部分综合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中每道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在答题卡上将正确答案所对应的字母代号涂黑) 1.201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是()。A.促进公益事业发展B.精简机构和人员 C.减轻国家财政负担D.创新体制和机制 2.2012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央财政已按国内生产总值的4%安排教育经费,教育经费要突出保障重点,加强薄弱环节,提高使用效益。下列关于教育经费的使用,不合理的做法是()。 A.增强中小学师资力量培训的经费投入 B.购置现代化教育设备,兴建学校标志性建筑 C.把更多教育资金投向农村和偏远落后地区 D.加强对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投入 4.国务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下

列属于融资支持的是()。 A.对小微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给予培训费和社会保险补贴 B.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行专项用于小微企业贷款的金融债C.中央财政安排150亿元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主要支持初创小微企业 D.实施创办小企业计划,培育和支持3000家小企业创业基地5.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稳中求进”最可靠的途径是()。 A.减免税收B.增加出口 C.对外投资D.扩大内需 6.甲某是A省选出的全国人大代表,在2012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司法机关以其涉嫌犯罪而对其施行逮捕,该逮捕决定许可机构是()。 A.全国人大常委会B.全国人大会议主席团C.A省人大代表团D.最高人民检察院 7.下列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的“混淆行为”的是()。A.甲商场在促销中的所有奖券刮奖区内印刷都是“谢谢惠顾” B.乙企业生产的保健品在产品说明书中作药品疗效的不实说明C.“冰雪矿泉水厂”是一知名企业,丙企业擅自用“冰雪”商标生产矿泉水 D.丁酒厂将其在当地评奖会上的获奖证书印刷在所有产品包装上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中每道题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

中学综合素质考试知识点梳理

综合素质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1、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 ①以提高国民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 ②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观的内涵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教育的核心)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外延: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终身的教育活动 3、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①国家政策保障 ②推进新课程改革 ③学校管理、课外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重要途径) 4、新课改带来的教学转变 ①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②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③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④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5、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①发挥教师的作用 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③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6、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①全面素质与片面素质的区别(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②价值取向的区别(培养符合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人才) ③教育方针的区别(实施了党的教育方针)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面向所有学生 教育目的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 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 德育、体育、美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 动教育全面进行 能力培养只重视技能训练,忽视能力培养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主,使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生动、活 泼、主动地学习,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学生评价筛选性评价,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 生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 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 多元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较难,过于偏重学科体系, 忽视综合性及应用性内容,存在着脱 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实践等问题 降低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弱化学科 体系,重视综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经 验、联系实际 教学着眼点局限于学校注重发展性,终身教育,终身学习 7、素质教育的实施障碍 ①对素质教育的误解 ②沉重的课业负担

什么是知识能力和素质范文

什么是知识能力和素质范文 "知识能力"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所谓知识能力,是指知识、智能、技能和实践及创新能力等.知识是人的认识能力的体现和结果,智能是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能力,技能是智慧在实际工作中的一种应用能力,实践及创新能力是以知识、智能、技能为基础的改造世界(对象)的能力 2、知识能力是指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对营销活动过程中所出现的现象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能力.这是现代营销工作对营销从业人员的要求,也是对高职营销专业毕业生的要求 3、知识能力是指获取、存储、检索、激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智能的组成部分.知识的获取和储存是检索和运用的基础,检索和运用是知识的输出,是对获取和存储效果的检验 4、在本文中,我们将获取、整合知识和信息,并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创新和再造的能力称为知识能力.是知识能力支持了企业的核心能力,或者说,其它的能力都是知识能力的衍生物素质含义 定义1:《词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为:①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②事物本来的性质.③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素质应是第三个定义.那就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

定义2:"素质"沟通的效率与层次可概括为素质。层次高低取决于人的单技术知识深度或多知识修养广度(专家和博学、反面是八卦和肤浅)、沟通方式的丰富性和准确性(如以前不识字的人用画画来代替完成书信),人生观价值取向(创造为乐或享受为乐),情商优劣等条件。 定义3:所谓素质,本来含义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即生理学上所说的“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按此,定义素质为:当你将所学的一切知识与书本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那种东西,想来就不无道理 定义4:“素质”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即才干和道德力量.⑧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就特别强调作为英雄和伟人的素质方面.在他看来,“忠诚”和“识度”是识别英雄和伟人最为关键的标准 定义5:“素质”是指人的体质、品质和素养.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一个有学识不具备教育能力的人可以从事别的职业,但不能从事教师职业

教师综合素质知识点

教育观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根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资源、机会]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忽略、只看重、不赞成、取消了、剥夺了]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意识] 4.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终身学习]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2.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 3.课程教学以外的各种学校管理、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学生观 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既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学生是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针对性、循序渐进]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困惑、短板、未成熟、前途光明]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错误、] 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的 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教师观

核心素养内容

核心素养内容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核心素养重构未来教育图景 2015年3月,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 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但立德树人靠什么来落小落细落实呢?这是个问题。 曾几何时,知识本位、应试教育填满了学校生活的缝隙,师生争分夺秒,为的是获取更多的知识,然而当知识以几何级态势增长,这种方式还能奏效吗? 人们意识到,知识教学要“够用”,但不能“过度”,因为知识教学过度会导致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发展受阻。 教育不能填满学生生活的空间,要留有闲暇。因为学校教育绝不是给人生画上句号,而是给人生准备好必要的“桨”。 更新知识观念是一种世界趋势。国际上多数国家、地区与国际组织都认为,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 国际上长达20多年的研究表明,只有找到人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才能解决好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只有找到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DNA,才能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又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

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因此从结构上看,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 落到学校教育上,还需解决一个关键:它同学科课程教学是什么关系? 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升华为“教育”。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 核心素养还是学科壁垒的“溶化剂”。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各学科教学将实现统筹统整。比如语言素养,它并非专属语文一家,体育课也有——有可能只是手势和眼神,一个快球、快攻就发动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有效交流的非文字信号能力也是“语言素养”。 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个巨大挑战。首先是观念转型——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学科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首先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空间要把学生带向何方。 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

2016年徐州市事业单位考试真题《综合知识和能力素质》试题

2016年徐州市事业单位公开招录工作人员考试 《综合知识和能力素质》试卷 第一部分常识判断 根据题目的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请开始答题: 1.张某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执行完毕后,其父急恨交加导致旧病复发而亡。张某有妻、子、女、兄、弟。张父的遗产应由()继承。 A.张某、妻、子、女、兄、弟 B.妻、子、女、兄、弟 C.子、女、兄、弟 D.妻、兄、弟 2.能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的是()。 A.物质文明建设 B.精神文明建设 C.政治文明建设 D.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3.()犯罪是属于“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 A.盲人B.醉酒的人C.未成年人犯罪D.聋子 4.能够有效地监督组织各项计划的落实与执行情况,发现计划与实际之间的差距,这一管理环节是()。A.协调B.组织C.控制D.领导 5.李某因犯杀人(未遂)罪、抢劫罪、盗窃罪而分别被判处10年、8年、5年有期徒刑,对其最后量刑应为()年。 A.10年B.23年C.10-23年D.10-20年 6.“三个和尚”的故事中,“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主要揭示()的重要性。A.计划B.人事C.协调D.激励 7.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分别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鹳雀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上述引用诗文的作者依次是()。 A.王之涣崔颢范仲淹王勃 B.陈子昂李颀王勃范仲淹 C.王之涣李颀范仲淹王勃 D.陈子昂崔颢王勃范仲淹 8.吕坤《社学要略》:“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说明蒙学教育既为识字,也兼为()。 A.见闻知识教育B.实用知识教育C.义理思想教育D.修身出世教育 9.能引起听觉的声波振动频率是()。 A.0-20Hz B.20-20000HzC.20000-40000Hz D.40000-∞Hz 10.凡是有我国国籍的自然人就是我国的公民,这属于()。 A.政治概念B.法律概念C.政治概念也是法律概念D.不是政治概念也不是法律概念11.下列关于太阳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太阳风会促进大气中臭氧的产生,影响地球的空间环境 B.由于太阳风的作用、彗星周围的尘埃和气体会形成彗尾 C.太阳风是太阳黑子活动高峰阶段射出的超音速等离子体流 D.两极的高层大气受到太阳风的轰击后会发出光芒,形成极光 12.在中国,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的机关是( )。 A. 外交部 B. 国务院 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小学综合素质考试知识点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 小学幼教《综合素质》重难点知识点 汇总 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3.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 (三)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四)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那么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格为重要了。 一、保护、尊重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有能力过更健康的生活。生活是动态的、变化的,教育也不是固定僵化的,不要把过于宏大、笼统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生硬地灌输给儿童,而是引导用积极的生活经验与态度认同正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想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糟糕的事情。太看重输赢、成功、成才,很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小学儿童的生命小苗刚刚破土,生命之树开始生长,生命之花远未绽放。我以为,这个阶段培养儿童,在一定意义上,保护、尊重比开发更加重要,过度开发有可能酿成日后的悲剧。教育要让儿童认识到学习活动是自己有意义的劳动,是体现自己生命价值最重要的活动形式,儿童需要在这种劳动过程和积极快乐地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素养。清华附小确立了“为学生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育人使命,体现他们对小学教育的价值追求:一是聪慧,即聪明和智慧,育人目标不仅是知识传授、能力发展,而且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发展;二是高尚,是对学生人格道德素养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他们希望培养的学生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素养;三是奠基,是对小学阶段性目标的界定,体现了注重培养的阶段性和适应性;四是人生,是对学生生命全过程的关注,关注了学生的持续发展。清华附小以聪慧与高尚为儿童奠定生命底色,并具象为“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五大核心素养,有利于儿童形成完整的人格。这样的理念落实在课堂上,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样态。我曾经听过窦桂梅校长两次课,第一次是她带领学生阅读绘本《我爸爸》,在书中认识了那个虽有缺点,却也不乏可爱,最重要的是永远爱我的父亲的形象。当课堂的最后,在温暖的音乐声中,学生模仿着书中的句式说出“我爸爸像长颈鹿一样高,像大猩猩一样强壮”“我爸爸的肚子像西瓜一样圆”“我爸爸像雨水一样温柔”“我爸爸笑的时候像蛋糕一样甜”……一份感动涌上心头,让我不禁湿润了眼眶。此后我又听过她执教《大脚丫跳芭蕾》,让我们惊讶的是道德教育专家希望学生建立的价值观,从四五年级的孩子嘴里竟然十分自然地、理直气壮、生动地表达出来。应该怎样对儿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按理不到特定的年龄,儿童并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但是核心价

2019年江苏省宿迁市属、宿城区事业单位试题《综合知识和能力素质》真题

2019年江苏省宿迁市属、宿城区事业单位试题《综合知识和能力素质》真题 一、常识判断。本模块包含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两部分。 1、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贡献国是()。 A、加拿大 B、美国 C、中国 D、俄罗斯 2、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称为()。 A、行为能力 B、权利能力 C、权力能力 D、责任能力 3、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下列自然资源只能属于国家所有的是()。 A、矿藏、水流 B、山岭、戈壁 C、森林、草原 D、荒地、滩涂 4、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 A、历史方向 B、历史方位 C、未来方向 D、未来方位

5、《吕氏春秋》提到:“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脏六腑。”下列不属于“五脏”的是()。 A、胆脏 B、心脏 C、脾脏 D、肾脏 6、下列我国古代国家行政机构不具有行政监察职能的是()。 A、御史台 B、太常寺 C、六科给事中 D、督察院 7、行政领导者的最基本职责是()。 A、调研 B、接近群众 C、行政决策 D、亲身实践 8、主要供应短期资金,解决短期内资金余缺的市场是()。 A、货币市场 B、资本市场 C、股票市场 D、债券市场 9、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打好三大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三大攻坚战包括()。

A、生态环境保护、精准脱贫、乡村振兴 B、科技创新、道德建设、党风廉政建设 C、化解社会矛盾、反腐倡廉、生态环境修复 D、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 10、张明今年15岁,为科技大学学生,其智商高于常人,自理能力强,根据《民法通则》规定,他是()。 A、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B、可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C、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D、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1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从供给、生产端入手,不断解放生产力,提升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下列属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的是()。 A、物价部门开展市场价格检查 B、商业银行上浮企业贷款利率 C、发改委取消部分行政审批事项 D、工商部门限制明星代言广告 12、关于垃圾分类处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速冻饺子的包装袋属于厨余垃圾 B、塑料制品不可采用深度填埋的处理方法 C、果皮等食品类废物可进行堆肥处理 D、红色的收集容器用于收集有害垃圾 13、药物对于健康人并没有直接的价值,对于病人则具有直接的价值,这说明()。 A、价值具有主体性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综合素质知识点总结 1.佛教四大名山是:山西的五台山,安徽的九华山,四川的峨眉山,浙江的普陀山 2.《海底两万里》是以一部科幻小说,是凡尔纳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女儿》,第三部是《神秘岛》。 3.元四家是指: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 4.Print Screen 可以将整个屏幕画面全部复制到粘贴板中,Alt-Print Screen 为复制当前活动窗口 5.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 6.巴金的《爱情三部曲》包括《雾》《雨》《电》,他的《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 7.中国吝啬鬼形象的典型代表人物是吴敬梓《儒林外史》笔下的严监生 8.中国的四大名绣:湘绣、蜀绣、粤绣、苏绣 9.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是指吕蒙收孙权启发,发奋读书的典故 10.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与契科夫和欧亨利并列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11.孟子学说的中心是以实行“仁政”来达到统一的 12.我国教育基本法律为1995年第八届全国大待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3.《红楼梦》开篇从女娲补天的神话引入,从女娲遗留的一块补天石开始讲故事 14.《人间词话》中提到“三种境界”具体是: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中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纵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5.中国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北京、开封、南京 16.“金石丝竹”泛指各种乐器,也形容各种声音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的根本大法,是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中的“母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 18.法国作家司汤达1830年出版的《红与黑》,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 19.兄弟行辈中长幼排序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20.把“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实施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体,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1.《野草》是散文诗集,《南腔北调集》和《华盖集》是杂文集,鲁迅的小说集只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篇》三部 22.乡试录取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考中的考生被称作贡生,第一名为会元;科举制度电视第一名为状元,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2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4.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理论与实践的重大进步。 第二,核心素养能够引领教师课堂教学。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有效教学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向45分钟要效率,不论是理论的探讨还是实践的尝试,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效教学确实是极为重要的改革举措,但这显然不够。我们应该警惕只追求有效教学,却不问有效地教学什么的全局性盲目的现象。教学的有效性不一定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也不一定与内容的真理性相关联。一个人十分正确地掌握了低碳生活的知识,但他的日常生活可能完全是反低碳的。有效教学,既可以有效地让学生领悟人生而平等、生命至高无上、自由至高无上,也可以有效地让学生熟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教师们总在追求和打造效率高的课堂,并获得了有效教学的美誉,但本质上我们并不追问自己辛辛苦苦的教学是为了什么。我们越来越被每个极小知识点里层出不穷的可能的考试信息绑架,我们获取它,却不知道自己为何要如此。这种教育下,孩子们被培养出一种令人不安的本领:应考能力出奇地高。但核心素养呢?做人的本质呢?谁在乎。不是吗?疲惫的监考老师竟然在几十个学生———这都是她们为之付出心血甚至付出生命的学生———的眼皮之下、在学生们追求分数的沙沙的考试书写声中无助而绝望地倒下。分数,考试,成为刺穿教师,也刺穿教育的长矛,更令人忧虑甚至恐惧的是,它同时也刺穿了我们孩子们的幼嫩心灵,它打击了我们的未来。 我们痛心疾首地承认,我们以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名义向知识本位宣战,但是,知识本位赢了。因为我们除了知识,没有提出更具体清晰的任何目标。今天,我们将以核心素养向知识本位宣战。 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教师在厚重的书本和习题背后,在置生命于不顾的分数背后,看到了明确的让人成为人、以教育来成人的目标。目标在前,知识为我所有,知识助我成长,用教材教、高效率地教就有了清晰的方向。 当然,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虽然是一次历史机遇,但也伴随着严峻的挑战。比如尽管核心素养为课程内容的确定、为教师的教学、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良好的依据与方向,但是,究竟哪些素养才是核心的?学科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共性贡献和个性贡献是否真的清晰明了?究竟如何依据核心素养确定、组织和呈现课程内容?教师课堂上如何处理核心素养与学科知识体系的关系?如何编写促进核心素养提升的教材?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有许多障碍亟待跨越。 从知识本位转向核心素养本位,绝不是从知识教学效率不高、知识获得不多到知识教学效率提高、知识日益增多的变化,而是课程改革的质的深化与升华。在我看来,知识本位的学生发展,那是从小蝌蚪到大蝌蚪的变化,核心素养本位的学生发展,才是从小蝌蚪到青蛙的变化。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余文森 (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福州350117) 2001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标志就是从“双基”走向“三维目标”,它的进步是不言而喻的。这其中既有量变也有质变,量变就是从“一维(双基)”到“三维”,质变就是强调学生的发展是三维的整合的结果。从教学的角度讲,“所谓的三维目标,应该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互相孤 11

广东省广州市《综合知识和能力素质》事业单位考试【含答案】

广东省广州市《综合知识和能力素质》事业单位考试【含答案】(说明:本题库收集历年及近期考试真题,全方面的整理归纳备考公考之用。) 一、单选题 1. 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或基本要素是()。 A、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 B、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C、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生产资料 D、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参考答案】D 2. 公务员或者公务员集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奖励()。 A、爱护公共财产,节约国家资财有突出成绩的 B、忠于职守,积极工作,成绩显著 C、为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突出贡献的 D、同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有功绩的 【参考答案】ABCD 3. 主送机关是()。 A、有隶属关系的上级机关 B、受理公文的机关 C、收文机关 D、需要了解公文内容的机关

【参考答案】B 4.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参考答案】D 5. 关于行政许可实施机关正确的说法是()。 A 凡是国家行政机关都可以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实施行政许可 B 行政机关具有的行政许可权应当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 C 受委托组织以委托行政机关的名义实施行政许可,可以再委托其他组织实施行政许可 D 行政机关可以将自己的行政许可权委托给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行使。 【参考答案】B 6. 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参考答案】B

7. 未来五年,广东省将建设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覆盖全省、通达全国、连通世界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高速公路大通道,形成“十纵六横两环”高速公路骨干网,通车里程超过()万公里。 A、1 B、1.5 C、2 D、2.5 【参考答案】A 8. 从“一国两制”构想延伸开去,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解决某些国际领土争端的新思路。下列选项中,正确的选项是()。 A、搁置主权,分而治之 B、搁置主权,共同治理 C、搁置主权,共同开发 D、搁置主权,和平共处 【参考答案】C 9. 按照《教师资格条例》,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委托的高等学校在接到公民的教师资格认定申请后,应当在受理期限终止之日起 30 日内作出决定。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 20 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张某向北京市教育局申请颁发教师资格证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应当适用《教师资格条例》,在受理期限终止之日起 30 日内作

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

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 (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2)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 (3)教学课程以外的各种学校管理、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工作 开展素质教育的方法 (1)改变教育观念 (2)加大教育改革力度 (3)转变学生观 (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新课改下的评价观 (1)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 (2)评价内容多元化 (3)评价方式多样化 (4)评价主体多样化 (5)更注重评价过程 “以人为本”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观 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教师职业素养: (1)完整的知识结构 (2)灵活的教学能力 (3)教育机智 (4)情感智力和品质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新课改下新型师生关系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 尊师爱生 2. 民主平等 3. 教学相长 4. 心理相容 (二)梳理教师威信 (三)善于和学生交往 (四)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 教师观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教育问题的研究者 (4)社区型和开放型教师 (二)教师行为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中学生六大核心素养

9月13日上午,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这 项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 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据透露,这份核心素养可是事关今后的课标修订、课 程建设、学生评价等众多事项哦。 这两年教育的流行语排行榜,“核心素养”榜上有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也被很多人替换成“有了六大素养,走遍天下都不怕”。 那六大素养都有哪些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 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 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 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哪些要点呢?小编也很好奇。仔细一看,原来六大素养还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要点,各要点也确定了重点关注的内涵。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 1、人文积淀 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 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 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1、理性思维 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批判质疑 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3、勇于探究 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 1、乐学善学

教师资格证 综合素质知识点

综合素质 模块一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观定义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教育观的核心)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素质教育观外延 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素质教育是终生的。 素质教育观的产生与发展 4.素质教育观产生 20C 80-90年代末提出。初衷在于纠正“应试教育”现象,应试教育不仅背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不利于培养社会进步与发展所需的人才。素质教育观扭转了应试教育观,把教育目的重新指向人本身,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 5.素质教育观发展 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2006.6.29,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标志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 6.中学素质教育 (1)中学素质教育的一般性质 指国民素质教育的形式,与其他层次、形式相同的性质。中学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基础性,即中学素质教育培养受教育者作为国家公民的基础素质。中学素质教育应当对中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和面向全体中学生的教育。(2)中学素质教育的特殊性 中学教育包含初中阶段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 中学素质教育是顺应初中学生、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 初中:人的自我觉醒阶段,是个性发展的关键阶段。

综合素质知识点【主要知识点汇总】

职业理念教师观和教学观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常考题型:选择题) 一方面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1. 分析和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 开展微格教学 3. 进行专门训练 4. 反思教学 教师成长的过程(常考题型:选择题) 1. 关注生存阶段:新教师。他们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 2. 关注情境阶段: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将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 3. 关注学生阶段: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关心学生发展,及其内心世界的变化。 新课改下的教师观(常考题型: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A.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B.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C.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D. 从教学与社区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2. 教师行为的转变 A.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 B. 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启发 C. 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 D.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常考题型: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4.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总而言之,关于职业理念这一部分不仅仅包含教师观和教学观当然还包含学生观,大家备考的时候不仅仅要借助老师的讲解,自己还需要学会整理考点,科目一考试题型较为固定,所以广大学员可以通过大量真题在自己做题的过程中进行汇总。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该知识点的考试方式常以选择题为主,主要考察对不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所以在准备该考点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以下将对常考知识点进行分析。 1.爱国守法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3.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江苏事业单位考试《综合知识与专业素质》(管理类)试卷.doc

2012江苏事业单位考试《综合知识与专业素 质》(管理类)试卷 2012江苏事业单位考试《综合知识与专业素质》(管理类)试卷 4.党中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下列没有体现公平精神的政策措施是 A.某省出台措施确保社会资金投向实体经济 B.某省出台措施把最低工资由1000元提高到1400元 C.将个人所得税免征额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 D.某省出台一系列确保保障房建设的政策措施 【答案】B 【题型】中特 【考点】分配 【解析】略 5.转移性支出是政府不直接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下列属于转移性支出的是 A.修建大桥支出 B.失业救济支出

C.办公用品支出 D.公务员工资支出 【答案】B 【题型】行政管理 【考点】转移性支付 【解析】转移性支付包括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住房公积金、家庭间的赠送和赡养等。故本题答案选B。 6、下列关于清洁生产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B、工业三废直接排放 C、传统工艺的改造 D、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最小 【答案】B 【题型】科技 【考点】清洁生产 【解析】为生态产业和生态工程中一类生产方式。199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重新定义为:在工艺、产品、服务中持续地应用整合且预防的环境策略,以增加生态效益和减少对于人类和环

境的危害和风险。故本题答案为B。 7、张某经营一家小规模的鸭脖店,其产品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食品安全标准。顾客王某食用后肠胃不适,住院治疗花去2000元医药费。工商部门对张某的鸭脖店进行查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张某如果同时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应当优先支付罚款、罚金 B、张某可能面临的处罚包括责令停产停业没收、罚款、吊销营业执照。 C、张某不仅要赔偿王某的实际损失,还要向王某支付其所购鸭脖价款十倍的赔偿金。 D、若张某的鸭脖店被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则其五年内不得再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答案】B 【题型】民法 【考点】消费者权益 【解析】根据《食品安全法》第97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同时支付时,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8、八岁的小乐具有音乐天赋,创作了一首乐曲。关于该乐曲的著作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019年江苏省镇江市事业单位招聘统一考试《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试题及答案

2019年江苏镇江市事业单位考试模拟试题《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一部分综合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选项中选择最恰当1项,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题号下涂黑所选答案项的信息点,在试卷上作答一律无效。本大题共有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 2014年8月16日晚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开幕式在江苏省奥林匹克体 育中心体育馆举行。今年8月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也将在此举行,其吉祥物是吉祥物(LELE)以南京特产雨花石形象为创意源泉,核心立意在于向全世界青少年提倡自然、运动、健康、快乐生活方式。 A.苏州燕燕 B.南京砳砳 C.无锡盼盼 D.常州京京 2.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强调,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的关系。() A.全面深化改革政府和市场 B.经济体制改革政府和市场C.政治体制改革政府和企业 D.全面深化改革投资和消费3. 2014年4月22日是第个“世界地球日”。当日,联合国环境规 划署将中国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并把它作为全球首个荒漠化地区生态系统的研究对象,进行科学评估。 A55 B.45 C.35 D. 25 4.2014年1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获得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A. 吴美荣李向益 B.师昌绪、王振义 C. 郑哲敏王小谟 D. 张存浩、程开甲 5.下列案件中属于共同地域管辖的有()。 A.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案件 B.因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而提起诉讼的案件 C.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并且不动产所在地跨连两个人民法院辖区 D.复议机关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案件 6.公开发行公司债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应当不低于人民币()。 A.300万元 B.3000万元 C.500万元 D.5000万元 7.关于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宇航员可使用特定的加热器对食品进行加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