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它们在思想、价值观念、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着诸多不同之处。
然而,在当代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西文化又产生了深入的交流和融合。
探究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今世界。
一、思想和价值观中西文化在思想和价值观念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
传统中国文化强调的是儒家的仁爱和道家的无为而治,追求和谐、和睦、平衡的价值观。
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注重竞争和成就的价值观。
然而,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些价值观念正在互相影响和融合。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多元化和自由化的发展。
此外,西方文化的进入也让中国的年轻一代更多地接触到了自由、人权、个人价值等概念,这些言论和价值观念逐渐被接受并引领着中国的文化发展。
二、文化艺术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如诗词、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以其独特的审美风格、价值意义和技巧操控吸引着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和传播。
它们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与审美情趣的真实反映。
西方文化艺术则以宏大的艺术精神和技术实力闻名于世。
如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绘画,巴洛克艺术的奢华和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的创新和多元化等,这些艺术形式着重表达了个人的感受和表达,让文化艺术得到了新的洗礼和恢复。
如今,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时代的趋势,文化艺术如同一条桥梁,让两个文化体系之间产生了良性互动,不断吸收和交流,不断融合和完善。
三、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中国传统教育视知、行、感能力的全面培养为教育的最高理想,强调稳定、自律、平衡的品质模式,他们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他们的道德、品德和生活方式。
而西方教育则更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成就,强调个人的选择和自主权,鼓励学生探索和创造。
虽然中西方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在当今社会里,两者也需要相互借鉴。
中西方文化对比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自我上的不同比较
(一)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抑我,西方文化强调重我
由于中国和西方社会在传统文化上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反映在自我上也表现出很
大的不同。
中国人在自我表现上不习惯积极主动,更多的是一种保守的方式,人们总
是积极的去压抑自我的表现。
而西方文化由于强调个性的张扬和发展,他们把个性的
发展放到十分显著的位置,他们跟多的是希望自我得到很大的发展,他们强调个性,
强调自西方的文化主要是工商经济我个人领域的发展,因此可以说他们更强调重我。
出现上面区别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和西方文化的截然不同。
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农业经济、君主制度、礼教,这三者所构成的文化格局限制和压抑个人的自由发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任何事情总是采用一种非常谦虚的态度,不愿意轻易将
自己的自我展示给别人,这些都是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起统治,对人们的自我发展采用压制的方式,使得人们无法全面的去发展自我和实现自我,人们更多的是强调抑我[6]。
把自己压抑在一定的空间内,这都是由于中国传统的封建
文化所引起的。
在相反,民主制度、宗教三位一体的民主文化,这种文化提供了个人
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强调个人的价值;显然,这种文化是关注自我、重视自我的。
他
们反对统治者的压制,所以说,中国文化是“抑我”的,而西方文化是“重我”的。
西方文化在最近100 年都是采取一种比较开放的态度去面对世界的变化,人们开始充
分意识到自身的发展,由于经济的性质使得他们强调自我能力得到发挥,自我素质得
到提高,而与中国传统文化上的自我具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强调的是抑我,而不是强
调自我。
中西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正式)

中西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正式)中西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摘要:中西文化思想是人类文化思想的两大丰碑、两大奇观。
它们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沿着各自生存空间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心灵写照,它们是人类生活中两种不同生活形态的行为准则和心理状态。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共性一、引言二、中西传统文化形成的背景1、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是一个东西南北跨度很大的国家,主要是属于内陆性质的国家。
生存在中国大地的民众主要是靠黄土地、黑土地、红土地养活,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小农经济生活,即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由于这种小农生活是在一种封闭状态的土地上生活,这给中国民众造就出一种易于自满自足的心理状态。
(2)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在一种大一统的状态中进行的,这使得人们的思想缺乏变革意识,往往是按照既有的思想和方法去思考去办事就行了。
2、西方传统文化:(1)西方国家(主要是欧洲国家)大多数是靠海国家(如英国就是个岛国),因而西方民众其生存土壤极其有限,也就是其可耕地有限,这就使得他们的社会生产结构不是小农经济式的生产结构,而是不断地向外扩张的商业经济式的生产结构,这就造成了他们不易满足、勇于开拓的心理状态。
(2)西方各国是由统一的欧洲帝国分裂而成的,在西方各个国家,它们不仅发展了各自的历史,而且相互吸收,这样人们的思想不再保守而具有变革意识,就能按照自己的思想、思考去办事。
三、中西方传统文化的构成(1)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有儒、道、释三家文化所构成,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北方文化,它诞生在中原地带,它的特点就是入世思想,它认为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不可能超越社会而生存、而生活,认为人只能按照社会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办事,这样才能生活、生存得好,否则就难以活得好;道家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南方文化,它诞生在汉楚地带,这一地带保留着许多未开化的习俗、民情、观念、思想,它的特点就是出世思想,认为现实社会不尽人意,人只有回到自然的怀抱,才能得到真我,人要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佛家文化是来自印度的一种外来文化,但佛家文化到了中国,就被中国化了,它的特点就是就是人必须依附佛祖,人应断绝自我的七情六欲,人的幸福不在于现世而在于来世,不在于此岸而在于彼岸。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清明节与介子推的传说
行为文化
挖掘这些群体参与、具有模 式性的节日仪式活动,既是 传统节日区别于日常时间和 现代节庆的习俗标志,也是 增强群体凝聚力的重要方式。
清明节荡秋千
物态文化和知识、技艺
② 创新传统节日的理念和形式
一是形成家庭生活与公众生活相衔接的节日传统
当今社会是一个流动的多 元社会,家庭之外的社会关 系已经成为人际关系重要的 一部分。适当将传统节日主 题由家庭向社会移动是积极 的方向,符合当代社会的要 求。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家家走。
2.伦理道德
• 开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 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 。’‛《唐会要》 • 大历十二年(777)诏令,唐朝 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 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
• 到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 七天。
二、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
1.节日起源差异
中国传统节日起源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
西方传统节日起源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 尔 雅 释 天 》
唐 虞 曰 载 。
周 曰 年 ,
商 曰 祀 ,
夏 曰 岁 ,
.
圣诞节 (Christmas) 复活节 (Easter) 感恩节 (Thanksgiaint Valentine’s Day)
③ 创新节庆活动
现代社会,传统节日文化要保 持旺盛的生命力,就要与时俱 进,不断地注入新鲜的、富有 现代生活气息的文化因素。
美国万圣节游行惊现‚包青天‛
3.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学习乞巧
① 挖掘传统节日优秀的文化内涵
口传文化
春秋时,晋国的公子重耳因为宫廷内
从中西方文化传统看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从中西方文化传统看对教育技术的影响中西方文化传统对教育技术的影响可以体现在教育方式、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等方面。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详细探讨。
首先,中西方文化传统对教育方式的影响不同。
中西方传统文化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这也影响了教育方式的选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对教育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强调以师生关系为基础的传统教育方式。
这种方式注重尊师重道,追求学生的「躬实」与「止慎」,追求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教育技术的需求相对较少。
而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强调个人主义和创新思维的影响下,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的教育方式逐渐兴起。
时至今日,西方国家的教育方式更加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成果呈现,教育技术的应用也更加广泛。
因此,西方文化传统对教育技术的需求较大。
其次,中西方文化传统对教育目标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目标一直以培养人的德、智、体、群、美五育为宗旨,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在这种目标指导下,教育技术的应用相对来说较为次要。
而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强调个人的成就和职业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因此,西方文化传统对教育技术的需求更为迫切。
西方国家更加重视应用技术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科技手段解决现实问题,这也促使了教育技术更广泛的应用。
最后,中西方文化传统对教育内容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侧重于经典文化的传承,强调学生对经典文化的理解和应用。
因此,在中国的教育内容中,经典著作的学习和分析占据着重要地位。
而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教育内容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
因此,西方国家的教育内容更加多元化,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
这也促进了教育技术的应用,例如虚拟现实、在线学习平台等等,使学习内容更加形象和生动。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传统对教育技术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传统对教育方式、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不同需求,也决定了教育技术的应用程度和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点是:维护专制,压抑人性。
西方文化的根本特点是,注重建设公平公正的社会,解放人性。
中国传统文化偏重实际、轻视思辩。
不喜欢探究与实际无关的抽象概念,而把对人际关系的注意和研究放在首要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人世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的恶果之一,就是使中国人变得虚伪自私,圆滑世故。
西方文化重视实际,也重视精神的价值。
尤其重视哲学和宗教,把对美好社会和人类本性的探究放在重要地位。
西方文化尊重人,西方文化的核心,是社会伦理和人道主义价值观。
西方文化的成果建成了一个较为公平、公正的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人适应社会,关注的是人的处世,是人的修行。
然而离开美好社会,去适应一个专制社会,结果只能造就一代又一代萎靡畸形的中国人。
中国传统文化结晶出一套关于畸形人格的个人伦理。
西方文化,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社会适应人,关注的是社会的公平,社会的改造,让社会符合人性。
所以,既改造了社会,又促进了人性的解放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西方文化结晶出一套关于公平社会的社会伦理。
今天,中国人要建立自己的精神大厦。
靠几片破旧的秦砖汉瓦,决然不行。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两种文化的优劣,以西方文化的精华(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普世价值)为主,同时吸取中华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才能让中华文化真正地崛起。
一公斤和一厘米, 哪个温度高?这显然是一个很无厘头的问题,一个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不会费心去讨论的问题.理由很简单: 公斤和厘米,根本就不在一个度量单位下,怎么比较?可是,类似的逻辑,仅仅是看起来稍微复杂了一点,就让几位貌似是高手的ID们争论不休了.他们争论的是: 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哪个更先进?窃以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自然科学存在一个独立于学科之外的客观的衡量比较体系,也就是数字的"多"和"少". 100比99多,无论从物理意义上,化学意义上,还是信息学意义上,100都比99多.所以,从自然科学角度,我们可以比较哪种机器的工作效率高--每小时生产出的零件"多"的那一台; 也可以比较哪个国家的经济表现优秀--每年GDP"多"的那一个.但是,社会科学并不存在这样一个客观的,独立于学科之外的衡量比较体系.孔子和柏拉图谁更伟大? 曹雪芹和莎士比亚谁的文采好? 各位可以就类似问题继续争论,本人很乐观很自信地估计,各位争论到胡子白了也争论不出来个所以然.正如各位现在正在津津乐道地争论的那个话题: 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哪个更先进?和本文一开始举的那个例子一样,比较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谁更先进,就象比较一公斤和一厘米哪个温度高.在不存在同样的度量单位的情况下,这样的比较无疑是很可笑的.文化本身,是含有对自身认可的度量衡的.比如中国文化,就更看重感性方面的人自身的修身养性,以及与大自然和和谐互动;而西方文化,则更偏重于理性方面的效率最大化.因此,以西方文化的度量衡来看,西方文化当然是优于中国文化的,因为它比中国文化更有效率. 同理,以中国文化的度量衡来看,中国文化则远远先进于西方文化,因为它比西方文化更和谐. 正如我们看到,持有"西方文化先进论"的朋友们,有力论据就是西方的物质文明极大发达;而他们的反方,则坚持认为中国文化在"德"的方面占有至高点.这不是鸡同鸭讲吗? 这不是两帮人在埋头研究"一公斤和一厘米哪个温度高"吗? 一方说: 公斤的温度高,因为公斤重! 另一方说: 厘米温度高,因为厘米长!。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但不能离开中国既有的文化土壤和条件,而且也离不开世界文明发展的环境和营养.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伟大事业,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必须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推进我国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形式是多样的,但核心系统是思想,即以儒家思想为主,通过融汇吸收各家思想和外来思想文化,而形成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思想体系.第一,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超越.这就是说,要把中国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站在世界的高度,视野宽阔了,就不会囿于传统而固步自封,也不会因世界变化无穷而不知所措,而是冷静辩证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历史局限,做出符合历史潮流的文化选择.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有一基本出发点,中国传统文化是与中国典型的封建制相适应的,其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守旧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尖锐的对照,这就决定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进行辩证分析,这是基本出发点.中国传统文化要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生机,应该站在世界的高度对待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彻底否定,也不能全面复兴,只能是对优秀传统实现弘扬超越.所谓弘扬,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继承性,弘扬就是不割断历史,而是尊重历史、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它充分体现出民族的历史继承关系.二是选择性,弘扬不是全面复兴,一定要有所选择,不能让封建腐朽的东西在社会上流行,也不能让优秀的文化传统丢掉.三是时代性,弘扬不是原封不动地复古,而是将传统中的优秀成果为新的时代所用,解决好古为今用的问题.所谓超越,是指在弘扬的基础上超越.超越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创新性,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东西,一定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突破;二是超越性,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既包含着优秀的成果,又包括传统的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不仅作用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也在现代社会中产生影响,只有对传统的负面效应进行系统清理,才能超出古代的圈子,实现时代的跨越;三是前瞻性,文化的进步性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前瞻性,前瞻性就是前瞻未来,把传统、现在与未来连接起来,在超越传统的基础上,面向世界与未来.对于关系到人类未来的世界性课题,从文化价值观的视角进行解释和阐发,是前瞻性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可以焕发这种前瞻性的意识.总之,弘扬超越作为一种整体性思维,是讲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弘扬,在弘扬的基础上超越.第二,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看世界,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主动参与世界文明进程.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在相互借鉴、相互补偿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就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外来的东西做出符合中国特点的选择.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是一个文化礼仪之邦:有着近四千历史的优美的汉字,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灿若星辰的文学之秀,浩如烟海的古籍图书,众彩纷呈的哲学思想,悠久富宏的教育传统,绚丽辉煌的艺术成就,丰富的农林牧渔水利经验,卓越领先的科技理论及发明创造,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丰富精湛的医药卫生知识及技能,珍爱生命的养生之道及体育传统,出奇制胜的军事权谋,五光十色的宗教文化,以及建立在这些文化科技哲学基础上的强国兴邦爱国爱民的治世经验、仁爱礼义的人伦道德规范、崇德齐贤高风亮节的情操修养……我们的传统文化内容博大,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承传优秀的文化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核心——人文精神,继承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毛泽东同志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我读《论语》,一读就是六年.”1938年10月,他在延安特别叮嘱全党:“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可以预言,中华智慧必将而且正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极大的影响力.儒家文化的核心——伦理道德精神、社会伦常、天道自然观、人性修养,被东方诸国所尊崇.《论语》被称为东方人的“圣经”,被尊为日本工商界的“圣经”,日本近代工业之父涩泽荣一所著《论语加算盘》一书,提倡道德经济合一论,成为企业家们的必读书.王阳明(宋明理学集大成者)的心学自明治维新以来在日本、在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中都被作为精神的源泉和动力,影响着一代代东方各国政治家、企业家的思想,连《菜根谭》这种普及读物也被日本借鉴为商业经典.不仅如此,中国传统的医学、军事权谋学等等也极大地影响着世界,中医中药已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部分,日本、韩国的中药已占领了世界市场的主要份额.世界许多国家的军校都要开设孙子兵法课.至于“四大发明”,古代的许多科技发明,早已被外国人接过去发扬光大.……外国人尚且如此崇尚中国传统文化,热衷于“中为洋用”,我们华夏子孙,不好好地承传这宝贵的遗产,多么可惜!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反对那种一概否定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说得一团漆黑,斥之为腐朽陈旧的过激行为.但是也不主张一古脑儿因袭照搬.正确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毕竟,由于丰厚而沉甸甸的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奴隶制、封建制社会中积淀下来的,自然会烙印上一些统治阶级的意识,会渗入一些剥削阶级的观念,所以,我们在了解、吸纳承传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吸收其民主性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糟粕”的原则.比如说,儒家学派所提倡的忠孝节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等,在今天,就要实行“拿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挑选,占有”的原则.。
中西方传统文化简述

目
1.举例说明中国传统文化
录 2.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3.心得与感悟
慎终追远
谨慎的思考人生 于天地之间的意义, 看看老祖宗们都留 下了些什么,让我 们在自身与先贤之 间做一个对比。
一、中国传统文化
1、为什么将同一宗族血缘关系较近的 人称为“五服”?
“五服”是指什么呢? 这要从《周礼》说起,我国比较完 善的礼仪制度始于周代,“五服” 就是指丧葬礼仪中的丧服礼制。按 照传统丧葬礼俗,亲属要依与死者 关系的远近亲疏,穿戴不同的丧服 “守制”,这本是周代的古礼,来 自儒家礼制,汉代以后沿袭了这一 丧服制度。
刘勰
• 公元495年,刘勰30岁左右开 始创作《文心雕龙》,501年前 后该书完成。但是由于当时刘 勰的社会地位较低,这部书完 稿后没有引起时人注意。刘勰 却“自重其文”,颇有信心, 想请当时位高名显的沈约审定 此书。当时沈约是梁开国重臣, 刘勰没有资格正式拜访,于是 扮作货郎,求见于沈约车前。 沈约看后,认为“深得文理”, 并放在书案前经常翻阅。从此, 刘勰及其书才逐渐为人所知。 502年,即此事发生后的第二年, 刘勰得到了一个“奉朝请”的 官号,次年任临川王萧宏记室。 512年,成为太子萧统的东宫通 事舍人。公元522年,弃官为僧, 改为慧地,次年去世,给后人 留下了《文心雕龙》这一文学 奇葩。
5、在文字上
• 汉字至今保留着比较明显的象形文字特点。而西 方早已演化为拼音文字,几乎变成了高度抽象的 符合。
6、在音乐等艺术上
• 中国名曲多与月亮有关,如《二泉映月》、 《春江花月夜》等,喜欢月亮的阴柔之美。 而西方歌曲的代表作为《我的太阳》,对 太阳赞美有加,崇尚太阳的阳刚之美。
三、对于学习的几点感悟
• 3、学习传统文化与当代中西方文化,融汇百家 之长,或坚毅、或温和,皆有所用。有时候,面 对拆迁户,我们需要极大的耐心和风细雨做思想 工作;有时候,面对工作推进中的困难,我们需 要果敢的勇气;有时候,面对重大关头、大是大 非,我们需要毅然的决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西方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
春节(一月一日)
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也是历史最悠久,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传统特色:节日饮食有腊八粥、年糕、饺子、春卷、元宵(汤圆),节日活动为扫尘、守岁、拜年、贴春联、爆竹、发压岁钱等。
元宵节(一月十五日)
传统特色:吃元宵、送花灯、耍龙灯、踩高跷、迎紫姑、走百病
寒食节(清明的前一天)
传统特色:寒食禁火、拜扫展墓、禁烟、祭祖、插柳、踏青、蹴鞠、植树、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拔河、放风筝等
清明节(四月五日前后)
传统特色:荡秋千、蹴鞠、踏青、植树、放风筝,吃青团子、欢喜团、菠菠粿、乌稔饭、清明果、润饼菜、清明螺等
端午节(五月初五)
传统特色:节日饮食有粽子、雄黄酒、五黄、十二红、茶蛋、大蒜蛋、打糕、煎堆等,民间活动有龙舟竞渡、凤舟、悬艾叶、菖蒲、蒜头、写符念咒、射柳、打马球、采药、沐兰汤、采茶、制凉茶、驱除五毒、倒灾葫芦、斗草之戏、躲端午、端午雨、跳钟馗等,端午配饰有健人、豆娘、艾虎、画额、长命缕、挂荷包、栓五色丝线等
七夕节(七月初七)
传统特色:祭月之仪、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天河夜话、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晒书晒衣、贺牛生日、吃巧果等
中元节(七月十五日)
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
传统特色:节日习俗有放河灯、祭祖、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中秋节(八月十五日)
传统特色: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有祭月、赏月、拜月、观潮、燃灯、猜谜、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玩花灯、烧塔等
重阳节(九月初九)
民间有许多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在民间,茱萸为“避邪翁”,菊花为“延寿客”,两者结合,给重阳习俗以吉庆之兆。
下元节(十月十五日)
下元节的习俗有修斋设醮、享祭祖先、祈愿神灵等,下元节的习俗大多与祭祀有关,迷信色彩较多
腊八节(腊月初八)
腊八节的习俗有喝腊八粥(用米、豆等谷物和枣、粟、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祭祀、腊八醋、腊八蒜、腊八豆腐、腊八面等
除夕(腊月的最后一天大年三十)
除夕的风俗有吃年夜饭、贴春联、贴窗花、贴福字、贴年画、燃爆竹、祭祖、挂灯笼、压岁钱等
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
西方传统节日:
新年(1月1日)
美国除夕夜举行野火晚会,天亮时把破旧的衣服扔进火堆烧掉,以示毁旧迎新。
情人节(2月14日)
2月14日,男孩送女孩给礼物(一般为玫瑰花和巧克力)。
经过一个月的考虑和考察,到了3月14日,如果女孩回赠男孩礼物(一般送纯手工曲奇),就表示女孩认可男孩,可以谈恋爱了。
礼物一般为纯手工曲奇、薄荷糖、玫瑰等
愚人节 ( 4月1日)
愚人节时,人们常常组织家庭聚会,用水仙花和雏菊把房间装饰一新,还有鱼宴、做假菜的风俗。
不过愚人节最典型的活动还是大家互相开玩笑,用假话捉弄对方。
复活节 ( 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星期日)
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
复活节的节日习俗有复活节彩蛋、节日焰火、节日象征为小兔子、食品多以羊肉和火腿为主,典型的复活节礼物跟春天和再生有关系:鸡蛋、小鸡、小兔子、鲜花,特别是百合花是这一季节的象征。
万圣节前夜 ( 10月31日)
万圣夜的象征物是南瓜灯,不给糖就捣蛋的节日习俗,节日食品有太妃糖苹果、南瓜派、热苹果西打、糖果等
万圣节 ( 11月1日)
万圣节有几样吃的东西是必备的:南瓜派、苹果、糖果,有的地方还会准备上等的牛羊肉。
感恩节 ( 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
在风俗习惯上,美国和加拿大基本一致,食俗有:吃烤火鸡、南瓜饼、红莓苔子果酱、甜山芋、玉蜀黍;活动有:玩蔓越桔竞赛、玉米游戏、南瓜赛跑;举行化
装游行、戏剧表演或体育比赛等集体活动,并有相应的假期2天,在远方的人们都会回家与亲人团聚。
现在还形成了豁免火鸡、黑色星期五购物等习惯
平安夜 ( 12月24日)
平安夜指12月24日晚,是圣诞夜的意思,平安夜用来表示圣诞节前一天。
是圣诞新年,要唱圣诞歌、发送祝福短信、天主教俗、基督教俗、节日佳音等
圣诞节 ( 12月25日)
圣诞节的习俗庆祝礼物有圣诞卡、装饰有圣诞袜、圣诞帽、圣诞树、圣诞节环,饮食有火鸡、树干蛋糕、杏仁布丁、姜饼、海鲜、glogi酒、沙滩宴、玉米粥、煮肉等,还有圣诞老人
二、天猫的双十一活动
双十一活动:
除了基础的包邮、打折、送礼、满减、满就送、优惠券之外,天猫今年还出现了几个新玩法
1、在活动前可以抽到双11购物津贴,在主会场、店铺首页答题、积分兑换也可以获得购物津贴,双11当天满足满减条件即可抵扣相应的金额
2、每天的整点,妞们还可以在手机淘宝首页输入“密令”后搜索,能看到很多密令红包哦,也都是可以抢到钱的
3、10月20日至11月11日,每天都有3次抢红包的机会,进入天猫的主页抢红包的消息就会自动弹出来,抢的越早红包越,
4、今年的双十一比去年多了一个天猫大红包,领取的红包可以全天猫上下通用,还能使用天猫平台发布的购物券,并且红包能叠加使用
5、在双十一除了抢天猫现金购物红包外,还可以抢支付宝现金口令红包。
这个是支付宝口令是直接到账支付宝余额的。
6、今年的天猫还和众多APP合作,比如优酷视频、虾米音乐、咸鱼、口碑、钉钉、飞猪、大麦、书旗小说等等,下载这些app再用淘宝登录就可获得能量,每
天签到和完成任务也可以获得能量,最后这些能量会在11.10被兑换成现金红包。
五家店铺风格:
1、衣服
octopusme章鱼家:章鱼家会出不同主题的新品,在双十一期间标明了打折的商品,不少商品都写着双十一价,这家店为淘宝店铺,而且主打的风格为原创休闲复古风,所以活动期间也没有看到很多的红色标题和文字,而是一惯以往的风格,店铺色调为棕色、墨绿、卡其这一深色调为主。
2、鞋子
VANS官方旗舰店:这类鞋子的店铺风格在双十一期间活动都很相似,鞋子本身就有一定的知名度,主打板鞋,以运动风为主,打开首页就是付定金的页面,鞋子一般在双十一折扣较大,先付定金再付尾款,店铺颜色风格为红白为主,底色为白色,活动标题为红色。
3、食品保健
五谷磨房官方旗舰店:店铺首页开门见山,直接明了的就是店铺的优惠活动(提前抢购,抢50万份礼盒),品牌代言人为任嘉伦,采用带有明星效应的文案(听见嘉伦说“养你”,解锁嘉人见面会),往下也是各种店铺优惠券抢购入口,以及各种热销产品的促销活动,整个店铺色彩主打色为紫色,紫色星空的背景。
4、护肤品
欧莱雅旗舰店:护肤品一般都为天猫店铺,像欧莱雅更是老品牌,欧莱雅的东西比较适合20岁以上的女生来使用,活动期间店铺的风格也是以红白为主,而且店铺还会将商品进行买就送活动,双十一常见的付定金的活动也有做首页一般会放爆款商品。
5、数码产品
beats官方旗舰店:店铺首页最上为一张产品图,由《中国新说唱》选手Ai Rocco 代言,往下便是各产品的双十一促销活动,以及双十一预售特惠,文案为听自己的BEATS,整个店铺色彩分明,十分鲜艳,也很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