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
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一、价值观念的差异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较为显著。
中华文化强调团队合作、传统文化、家庭观念,尊重长辈,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美德。
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主义、人权、利益至上、重视民主自由。
1、家庭观念家庭在中国文化里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家人会尊重长辈,有责任照顾家人。
而在西方文化里,独立和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更受重视,家庭并不如中国文化一样被视为社会的基础单位。
2、人权和民主西方文化倡导人权和民主,西方国家注重公民的个人权利,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平等,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
在中国文化里,虽然国家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仍然有许多不同于西方的特点。
二、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人相对更加注重内省和集体思维,强调借助集体智慧而不是独立判断,而西方文化则强调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
1、传统观念和现代思维在中国文化里,许多人仍然保留着传统观念。
这种传统观念是一种内省的力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世界。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现代思维,对于过去的经验、传统观念持有的态度较为谨慎。
2、群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中国文化里有着集体思维的传统,许多人更愿意充分利用集体思维。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体思维,更倾向于自己做出独立的判断和决策。
三、行为方式的异同中国和西方文化有着许多行为方式上的异同。
中国文化更加强调文明礼仪、尊重长辈,而西方文化则更多地侧重自由和快乐。
1、文明礼仪和表达方式在中国文化里,文明礼仪是一种值得尊重的行为方式。
尤其是在家庭和公共场合中,礼节非常重要。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直接、简单、直率的表达方式。
2、享受生活和慈善公益西方人看待生活方式的态度比较开放,观念较为自由,在生活中更注重享受生活的美好,花费时间和金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而在中国文化里,许多人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慈善公益方面,关注社会问题,尝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涉及到许多方面,例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
中西方文化对比

中西方文化对比1.中西方在出席时间的差异:在中国,时间的多样化模式使人更倾向于“迟到”,在规定的时间半小时之后,甚至更晚才“姗姗来迟”。
对于这种“迟到”现象主客双方都习以为常,并不将之视为对主人邀请的一种轻视或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而西方国家中,正式的宴会要求准时到达,一般不超过10 分钟;否则将被视为不合礼仪,是对主人以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
2.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的差异: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去哪,吃饭了没,而西方人却认为,这是在侵犯他们的隐私,西方人对此感到很怪异。
“吃了吗?”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
西方人们分手时通常说Good-bye,Bye-bye,相当于中国人说“再见”。
如有贵客或不大熟的人来访或串门儿,客人离开时,按中国的习惯,主人要把客人送到房门口或大门口。
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慢点儿骑(自行车)之类的客套话。
而西方人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就可以了。
3.中西方对爱情的态度的差异西方人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他们认为爱情是神圣的、至上的。
他们崇尚恋爱自由,恋爱双方的选择与婚姻,安全是以爱情为基础。
而不论出身、门第、年龄、社会地位和其他因素。
在中国,恋爱双方的选择,很多时候长辈会从中掺和,会考虑对方各个方面的条件。
爱情相对比较物质,缺乏西方人的神圣。
4.中西方在餐桌礼仪上对女性态度的差异:在中国,尤其是在古代,正式的宴席上根本看不到女性的身影,从而也就无需考虑女性位置的安排,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是一致的。
在西方“, 女士优先”是他们的传统文化观念,是社交活动中的重要礼仪规范。
5.婚礼服饰及色调比较西方的婚礼的主色调是白色。
在西方婚礼中,新娘一般都会一直穿着白色的婚纱,新郎则是穿着笔挺的西服。
在西方的天主教传统里,白色代表着快乐,代表圣洁和忠贞。
中国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所谓“中国红”,这是中国传统的代表喜庆的颜色,新娘一般都穿红色的礼服,象征着吉祥如意,也祝愿着希望新婚的夫妇生活能够红红火火。
中西文化比较

世界文化丰富多彩,今天我们来盘点一下那些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首先,在饮食文化方面,中国人十分注重形式,所以对于菜品的要求就是色香味都要“上道”,而且餐具方面中国人习惯使用筷子,因为其灵活轻巧的特点也让它一直流传至今。
而西方的人们则比较看重实际,对于食品的外貌要求并不是很多,所以他们的菜品也相对简单和单调,在餐具方面则喜欢使用刀叉。
在文化观念上,我们的东方文化一直讲究和谐的观念,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以和为贵,人与自然以顺应为主,主张合乎天道,孟子也提出,人类的很多活动应该在不影响自然的前提下进行。
所以,在这种观念下,古往今来的很多人也愿意依附自然,比较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
而西方的文化观念则比较注重理性,主张从本源出发,要从根本上认识世界,要善于运用理性的思维来对世界进行积极的改变,所以,西方的思维更多着重在改造世界并使其适应人类方面。
因此,在这种观念下,人们也更加注重物质生活。
在隐私方面,西方人比较尊重人权和个人自由,所以不会窥视和传播别人的隐私和秘密,对此,他们认为,热衷于别人隐私的人事不道德和令人厌恶的。
而东方的人们对这个没有那么敏感,相反,很多人对别人的隐私还会有一些莫名的兴趣,总喜欢打听和讨论,甚至有的还会把别人的隐私当做一种娱乐工具,用以寻找话题和娱乐消遣,其实这是东方文化里面的一种愚昧。
在教育文化方面,我们受封建儒家文化影响较深,所以虽然看重学习,但是大多数都是为了一张文凭,并且很多单位在人才的取向上也对文凭有着要求。
在求知上也比较死板,习惯于循规蹈矩死记硬背。
而西方在这方面则截然不同,他们注重的是个人能力,所以对于文凭也没有很多硬性要求。
在求知上西方人提倡的是创新和批判能力,要求学生善于创新并且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这也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大多来自西方的国家的原因。
在竞争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核心,所以儒家所主张的“中庸之道”也十分深入人心,尽管现在很多领域竞争都十分激烈,但是从观念来看,儒家所表达的竞争是不道德的说法,依然在人们心目中有一定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点是:维护专制,压抑人性。
西方文化的根本特点是,注重建设公平公正的社会,解放人性。
中国传统文化偏重实际、轻视思辩。
不喜欢探究与实际无关的抽象概念,而把对人际关系的注意和研究放在首要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人世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的恶果之一,就是使中国人变得虚伪自私,圆滑世故。
西方文化重视实际,也重视精神的价值。
尤其重视哲学和宗教,把对美好社会和人类本性的探究放在重要地位。
西方文化尊重人,西方文化的核心,是社会伦理和人道主义价值观。
西方文化的成果建成了一个较为公平、公正的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人适应社会,关注的是人的处世,是人的修行。
然而离开美好社会,去适应一个专制社会,结果只能造就一代又一代萎靡畸形的中国人。
中国传统文化结晶出一套关于畸形人格的个人伦理。
西方文化,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社会适应人,关注的是社会的公平,社会的改造,让社会符合人性。
所以,既改造了社会,又促进了人性的解放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西方文化结晶出一套关于公平社会的社会伦理。
今天,中国人要建立自己的精神大厦。
靠几片破旧的秦砖汉瓦,决然不行。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两种文化的优劣,以西方文化的精华(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普世价值)为主,同时吸取中华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才能让中华文化真正地崛起。
一公斤和一厘米, 哪个温度高?这显然是一个很无厘头的问题,一个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不会费心去讨论的问题.理由很简单: 公斤和厘米,根本就不在一个度量单位下,怎么比较?可是,类似的逻辑,仅仅是看起来稍微复杂了一点,就让几位貌似是高手的ID们争论不休了.他们争论的是: 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哪个更先进?窃以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自然科学存在一个独立于学科之外的客观的衡量比较体系,也就是数字的"多"和"少". 100比99多,无论从物理意义上,化学意义上,还是信息学意义上,100都比99多.所以,从自然科学角度,我们可以比较哪种机器的工作效率高--每小时生产出的零件"多"的那一台; 也可以比较哪个国家的经济表现优秀--每年GDP"多"的那一个.但是,社会科学并不存在这样一个客观的,独立于学科之外的衡量比较体系.孔子和柏拉图谁更伟大? 曹雪芹和莎士比亚谁的文采好? 各位可以就类似问题继续争论,本人很乐观很自信地估计,各位争论到胡子白了也争论不出来个所以然.正如各位现在正在津津乐道地争论的那个话题: 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哪个更先进?和本文一开始举的那个例子一样,比较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谁更先进,就象比较一公斤和一厘米哪个温度高.在不存在同样的度量单位的情况下,这样的比较无疑是很可笑的.文化本身,是含有对自身认可的度量衡的.比如中国文化,就更看重感性方面的人自身的修身养性,以及与大自然和和谐互动;而西方文化,则更偏重于理性方面的效率最大化.因此,以西方文化的度量衡来看,西方文化当然是优于中国文化的,因为它比中国文化更有效率. 同理,以中国文化的度量衡来看,中国文化则远远先进于西方文化,因为它比西方文化更和谐. 正如我们看到,持有"西方文化先进论"的朋友们,有力论据就是西方的物质文明极大发达;而他们的反方,则坚持认为中国文化在"德"的方面占有至高点.这不是鸡同鸭讲吗? 这不是两帮人在埋头研究"一公斤和一厘米哪个温度高"吗? 一方说: 公斤的温度高,因为公斤重! 另一方说: 厘米温度高,因为厘米长!。
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西方文化比较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一种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和西方都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背景,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和特点。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以及它们各自的长处和不足。
1. 社会结构首先,中西方文化在社会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集体主义,认为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集体的利益。
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主义,认为个人享有自由和权利。
这种差异体现在两种文化的社会结构上,中国传统文化中,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都是以家庭和家族为核心,而西方文化则普遍采用国家和市场作为核心。
2. 调性和思维方式中西方文化在个体的情感和思维方式上也存在一些不同。
中西方文化都强调道德价值观,但在道德观念的体现上有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仁爱和道德,强调的是情感上的接纳和关注。
而西方文化更强调来自历史、逻辑和证据的分析思维,偏向于理性思维。
此外,中西方文化在语言和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文注重象征和深层次的含义,更加隐晦。
而英语注重直率、结构和逻辑,更加直白明了。
这也反映了两种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更加有意向性、虚拟和审慎,而西方文化则更加务实、明确、直接和确定。
3. 教育和文化崇拜教育是重要的文化传承和传播手段。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是“经典”,传播的是“识字文化”,注重记忆、背诵和应试技巧。
而西方文化更加注重的是实用性和创造性,注重启发和启示式教育,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新。
此外,两种文化在文化崇拜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的是思想家、文人和士人。
他们被誉为文化的最高层次的代表人物。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崇拜成功和成就的人物,往往将他们视作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 追求幸福的方式中西方文化在追求幸福的方式上也存在一些不同。
中国文化普遍采用内敛和内在化的方式,强调与天地人相通,与自然和谐相处,尽量避免过度追求物质财富。
但西方文化则更加关注物质、技术和科学的进步,追求更大的幸福感。
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与融合

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与融合文化是人类生活中最为重要和基本的层面之一,包括了语言、艺术、信仰、思想、习俗等多个方面。
随着科技和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和地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的比较和交流也随之增加。
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和融合两个角度来探讨这一话题。
中西方文化的比较首先,我们可以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入手。
中西方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之处,同时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在语言方面,中文和英文是最主要的两种语言。
中文讲究字意,文字为美,说的是文字美;英文则强调发音、语调和语音,说的是口语美。
在艺术方面,中西方有着各自独特的表现方式和风格。
中国画强调的是写意和神韵,西方画则注重逼真和构图。
在信仰和思想方面,中国传统信仰讲究天人合一、天地共同,注重符合自然规律;西方文化则是多元化的,注重个人权利和人文主义。
在习俗方面,中西方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例如,在节日方面,中国有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西方则有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传统节日。
在生活方式方面,中国文化强调家庭、亲情和尊老爱幼,西方文化则更注重独立、自由和个性。
中西方文化融合面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可以通过文化融合来减少文化冲突和加强文化合作。
文化融合是指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融合或相互渗透,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例如,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快餐店的进入中国市场,融合了中西方饮食文化,成为中国市场上受欢迎的餐饮品牌。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瑜伽,它是一种源于古印度的体育运动,现在已经风靡全球。
在瑜伽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功理念,也有西方心理学和人体解剖学的方法论。
瑜伽的流行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
在文学和电影方面,也有很多文化融合的例子。
例如,中国作家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中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在文学形式和思想深度上取得了很多突破。
而电影《大话西游》则将西方神话和中国传统故事相结合,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结论总之,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和融合是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话题。
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传统文化有何异同?

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传统文化有何异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越来越频繁,然而传统文化依然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基础。
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值得传承和发扬等,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有哪些异同呢?一、价值观念的不同1.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个人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个人的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论语》中,“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友谊为基础,使得人们之间更有互助互爱的精神。
2.西方传统文化强调的个体主义和竞争意识西方传统文化注重个体主义和竞争意识。
在《自由是一切的基础》这本书中,作者邓肯太斯利·亚波利斯认为,“人性的等级排列,是由个体能力组成的。
”二、表现形式的区别1.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文化、文学等方面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文化、文学等方面的表现。
在礼仪方面,有许多形式可以体现,如喜庆的节日,结婚、生子等重要生活事件的庆祝仪式,春节、中秋节等的传统节日等。
在文化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底蕴和内涵,如古典文学、绘画等等。
2.日本传统文化注重着重表现道德伦理、艺术美学等方面的特征日本传统文化注重着重表现道德伦理、艺术美学等方面的特征。
日本的武士道和禅宗文化,是日本文化中比较重要的部分。
另外,代表着日本文化的艺术形式有日本的艺妓、茶道和花道等。
三、传承方式的不同1.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和社区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庭和社区的传承,祖祖辈辈传递下来的传统技艺在传统文化中占有很大的地位。
而且随着时代的转移,很多传统文化在衰落,需要进行保护和传承。
例如,中国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重要的保护文化遗产的项目。
2.西方传统文化注重学校和机构的传承,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校或者机构可以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例如伦敦的皇家音乐学院、奥斯陆皇家艺术学院等等。
总结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是有区别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价值观念、表现形式和传承方式上,还体现在文化传承的细节和历史渊源上。
中西文化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创造的智慧结晶。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两种文化,它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这篇文章旨在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以及了解它们互相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性。
价值观不同中国和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人特别看重儒家思想和孔子的道德观念,这些观念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追求独立、竞争和成功。
这些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使得中西方人在许多事情上持不同的态度,如对待权利、责任、自我表达和社交礼仪等。
信仰和哲学中国和西方文化在宗教和哲学方面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中信仰的对象包括祖先、宗教、命运等等,哲学体系则主要有道家、儒家和佛教等等。
西方则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不少有信徒的宗教体系。
另外,波斯、希腊和罗马的哲学体系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很深,尤其是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德国哲学家的思想对西方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些宗教和哲学的差异反映出中西方文化中对人生和世界的不同理解。
礼仪和文化习俗尽管中国和西方文化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它们的礼仪和文化习俗也存在相似之处。
在中国和西方,日常生活中的礼仪、饮食、娱乐和节日庆祝等方面都有规范和传统的方式。
例如,中国人在新年期间通常会吃团圆饭、贴春联和放鞭炮等,而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也有相应的食物和习俗。
同时两个文化都非常重视礼貌和尊重,比如遵守道德规范、尽可能避免冲突、讲究礼仪和礼节等等。
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中西文化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了解彼此文化的异同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
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除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和传统,还可以促进世界和平、跨文化合作和互相尊重。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已经不再是一件难事,它们的互惠互利,共同进步发展,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结论在当今世界,中西文化已经深度融合,互相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传统文化1、中西方文化概念的异同“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最早见于《易.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当时的“文化”已含有“文明教化”的含义。
孔颖达在《周易古义》中的解释已明确含有“以文教化”的意义。
刘向在《说苑.指武》中所指的“文化”是与“武务”相对应的两种教化方式。
南齐王融《三月三日去水诗序》、晋代束皙《补亡诗.由仪》中的文化强调的是用诗书礼乐、伦理道德,以致典章制度教化世人,即“文治教化”。
《辞海》定义: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
西方“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基本含义是耕作。
16世纪《牛津词典》智力、美德、道德的培养,加入人文性。
20世纪60年代雷蒙·威廉斯《文化分析》理想式:人类完美的过程、状态。
文献式:知识和想象的作品的整体,记录人的经验。
社会式: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的描述,既包括艺术、学问中的意义和价值,也包括制度、行为中的意义和价值。
1973年《苏联大百科全书》:“文化概念最初是指人对自然的有目的的影响,以及人本身的培养和训练。
培养不仅包括培养人们遵守现有准则和习惯的能力,而且包括鼓励他们遵守这些准则和习惯的愿望,使他们相信文化能够满足人的全部要求和需求。
任何社会的文化都包含这两层意思。
”马克思:人的本质的现实实现过程。
在起初使用的时候,都有了人文和精神的指向。
2、文化的结构与分类文化的分类:两分说,指文化包括物质生产文化与精神观念文。
三分说,即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类。
四分说,把文化分成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观念四类。
六分说,将文化划分为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符号、风俗习惯等六类。
文化的结构:尽管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及划分这一概念的外延标准是有区别的,但对“文化”本质的认识一致。
文化的基本结构包括实体性文化与精神性文化。
物质生产文化包括实体器物形态、生产及制度机制。
精神观念文化包括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教情感、民族性格等。
3、中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异同)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先秦文化基础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入释、道观念,形成的一种成熟的伦理文化。
西方传统文化根植于古希腊世俗文化、犹太契约文化、古罗马的政治文化的土壤中,历经基督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而形成的一套发达的世俗文化。
天人合一、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多元和谐与有限对立中,在正道直行的攀升中,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民为邦本、豁达乐观、成人成己、进退有容,其内蕴博大精深,雄浑厚重。
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契约意识构成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表达一种向上、向外扩张的气魄,彰显一种刚健挺拔、傲然于外物的刚毅与自信,在契约、律法的前提下、求得人与人的平等与尊重,呈现出特定的宗教意识和科学精神。
344、中国文化形成的地理特征多山环境(山脉众多):西:帕米尔高原南:喜玛拉雅山东南:横断山脉东:大海北:寒冷荒漠,人烟稀少由于周边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中华民族既在区域上构成相对独立的单元,又在文化上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具备了内聚性的特征。
西北高东南低,落差大,呈梯状分布,气候、地理等丰富,形成了文化多元性与互补性的特征。
5、中国文化的三极格局论南蛮(巴蜀)文化:夏、楚二族:约公元前21世纪,禹治水,抵御三苗,建夏。
尚武,对祖先亲而不尊。
东夷文化:东部沿海地区,商族,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桀,建商。
尚鬼神,敬天神,尊祖先。
祖先崇拜与天神崇拜合一的粗陋的君权神授价值观和宗教信仰。
戎狄文化:西北地区,周族,约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建周。
尚礼乐,发展天命神授思想,但不依赖天命。
“尊礼尚施”。
人的主体意识觉醒。
重德治。
6、中国礼乐文明的特征描述周公制礼作乐,在于“明君臣之义,明长幼之序”,宣扬“贵贱不愆”的宗法制等级观念。
规定名分“别贵贱”,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要求在血缘宗族的原则下,实施等级制度。
周礼、仪礼、礼记宗法制:明君臣之义,明长幼之序,贵贱不愆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庶以贤不以长,分封制:诸侯(公侯伯子男)、大夫、士人、庶人、野人(流民)、奴隶(家奴)宗庙祭祀制:父权、夫权。
血缘宗族下的等级制7、中国姓氏、名字的区别生有姓、幼有名、长有字、死有谥、别有号姓是氏的标志,氏是家族的标志。
(1)姓氏姓:族号。
春秋二十二个氏族,与生活地、图腾有关。
对外:区别对内: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
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
战国时,男用姓,女用氏。
百姓:指众多氏族,没有名字氏:子孙繁衍,分散各地。
氏是后起的,别贵贱。
(2)名字名:社会上使用,三个月由父亲取。
字是对名的补充,男二十、女十五取字。
名字同义: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名字相辅:张飞字翼德、辛弃疾字幼安名字相反:曾晳字点、韩愈字退之古书:孔子名丘字仲尼字前:伯仲叔季字后:父、子字后加虚字:烛之武女子:排行+姓+母或女:秦母、孟姜女、叔隗(3)号:固定的别名,自己取,抒发个人情操苏轼东坡、葛洪抱朴子、欧阳修醉翁、蒲松龄聊斋谥号:死后别人给的庄公武帝绰号:庙号:唐太宗(庙)孝文(谥)帝尊号:也叫徽号,唐玄宗: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年号:永乐皇帝、崇祯皇帝地望郡望号:杜工部,柳河东、韩昌黎排行:白二十二8、中国文化的流变(一)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庄子·天下》司马谈《论六家要指》班固《汉书·艺文志》(二)秦汉:黄老之学谶纬之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魏晋南北朝《易》《老》《庄》三玄(四)隋唐五代佛学儒释道融合(五)宋明理学阳明心学(六)元明清朴学义理、考据、辞章(七)五·四西学新文化运动9、什么叫分野、三垣、星宿分野:地上州县与星空区域匹配,叫分野。
某星是某州(国)的分野,反过来也叫某地是某星宿的分野。
三垣:三个天区紫微垣:北极星为中心,中央、中宫,绕天一周,包括我国黄河一带地区常见不没的天区,范围较广。
意义被转借引用,认为是大帝之座,是人间皇权的象征。
太微垣:在紫微垣西南,天赤道以北的一片天区,所属星均以官名为名,代表中央机构的大臣。
天市垣:紫微垣东南,天赤道以北的一片天区,所属星都以都市及地方的名字为名,是天上的“市场”。
星宿:(天文又叫星座),汇聚在一起的若干恒星,等于说星官,或指一个星空区域,即天区。
我国古代分31个天区,三垣二十八宿。
国际规定:全天分88星座,北部天空55个,南部天空33个。
10、西方文化形成的地理特征陆地狭长多山,大面积的石灰岩和土壤贫瘠,使爱琴海地区可耕面积少。
地中海气候冬季湿润,夏季干燥炎热,不利于作物生长。
难以形成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
地中海特殊的地理与周边环境:北纬30-46度间,西是10多公里宽的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相联,东北有狭窄的达达尼尔海峡与小小的马尔马拉海与黑海相联。
东南是苏伊士运河与红海、印度洋相联(近现代)。
水文性质:出口海峡较浅,水流不能与外面洋流自由畅通,地中海潮汐小,海面平静。
水深,含盐量高。
水面形成反时针方向的沿岸洋流,有利于航行。
海域狭长,岛屿众多,南北距离数百公里,港湾多。
是“地球上四分之三面积的结合因素”。
周边:安纳托利亚和约旦河畔最早的城市、古老的埃及王朝、亚述帝国、赫梯帝国、以海洋著称的腓尼基人及其分支迦太基人、有巴勒斯坦地区希伯来人建立的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早期的克里特-迈锡尼文化以及稍后的希腊罗马帝国、犹太教、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文化圣地耶路撒冷……还有与它们比肩的来往频繁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巴比伦文明、波斯帝国。
全境被各种天然障碍分割成若孤立的小区域。
11、西方文化的分期、发展第一阶段:古希腊罗马文化第二阶段:中世纪宗教文化第三阶段: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第四阶段:近代西方文化,“世俗理想主义”,科技革命、启蒙运动,世俗精神与宗教精神冲突与融合。
二战、冷战、面临挑战。
12、希腊文明的发展阶段公元前20世纪克里特岛进入青铜时代,农耕与手工业分离城市繁荣起来。
公元前17世纪到前16世纪,克诺萨斯王国建立米诺斯王朝,称霸全岛及周边。
农业、葡萄种植业、商业、造船、铜币,与希腊半岛、埃及、小亚细亚、腓尼基(黎巴嫩)等地商贸往来。
甚至出现线形文字A。
公元前15世纪(Mycenaean Greece,前1600年–前1100年),克里特岛上建筑遭到破坏。
迈锡尼文明开始,建立发达的青铜时代。
阿卡亚人在迈锡尼、科林斯建立奴隶制国家。
迈锡尼王朝征服克诺斯王朝,出现希腊线形文字B。
公元前12世纪,“荷马时代”,也叫“英雄时代”:古希腊从青铜向铁器过渡。
农业、商贸发展,政治上是军事民主制:由军事首领、贵族长老、民众大会共同处理有关事务。
后期,军事首领、贵族长老权力膨胀,私有制出现,阶级出现。
部落管理体制向国家经济体制转变。
公元前8-6世纪,希腊海外殖民扩张时期:参加的有40多个城邦,每攻占一地,建立新城邦,实行殖民统治,但新城邦彼此政治独立。
地中海北岸、黑海南岸、北非尼罗河口,破坏生产力、促进商贸与文化交流。
公元前6世纪后期,希波战争:雅典成为诸城邦的领导和主力军。
雅典:(1)阿卡提半岛上,公元前8世纪,家族贵族专制的国家体制。
(2)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废除债务奴隶制,雅典自由民不分贵贱,按财产多少分为四等,第人享有政治权利,履行兵役。
走上奴隶制道路。
(3)公元前541年,贵族出身的庇西特拉图,用武力夺取政权,独裁统治。
农业、工商业、大兴土木,修神庙、道路、祭祀活动、鼓励诗作,《荷马史诗》编定。
政治上打击奴隶主,树立自己在公民中的良好形象。
(4)公元前510年,平民领袖克利斯梯尼推翻庇西特拉图之子的政权,任执政官,改革:打破家族制度残余,建立新的会议制度,会议成员选举产生,年满30岁的自由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每个自由民可以提议案。
最高权力机构。
公民对世袭贵族斗争胜利。
波斯入侵,雅典动员了所有公民,一万士兵出动。
马拉松战役敌众我寡,重撞波斯大军。
公元前480年,萨拉米战役,几乎全歼波斯军。
之后成立“提洛同盟”,随后由防卫变成扩张,称霸地中海。
希波战争后,“伯里克利时代”:高度民主政治,抽签、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20岁自由民。
调动公民参政、议政积极性。
斯巴达:伯罗奔尼撒半岛东部,公元前9-7世纪,斯巴达人征服当地居民,使之成为“希洛人”(斯巴达人家庭奴隶)。
血腥统治,从小经受饥饿、寒冷、孤独的考验,英勇善战,20岁服兵役,每年举行对希洛人“宣战”仪式。
强权与反抗并存、集体主义精神、爱国情感、英雄主义。
在希波战争中,涌现出无数英雄。
公元前34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失败,此后经济衰退、起义不断,希腊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