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性病学教学大纲
皮肤性病教学大纲设计

皮肤性病教学大纲设计一、教学目标1.相关疾病知识掌握:学生应了解常见的皮肤性病种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传播途径等基础知识。
2.诊断能力培养:学生应具备初步判断和辨识常见皮肤性病的能力,包括如何观察病变、判断其特征、分析病情等。
3.治疗与预防措施掌握:学生应了解常见皮肤性病的治疗与预防措施,包括西医和中医的治疗方法、预防措施等。
二、课程内容及安排1.课程内容安排:(1)皮肤性病概述:引言、定义、分类等基础知识。
(2)常见皮肤性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传播途径:介绍多种常见皮肤性病,例如湿疹、牛皮癣、痤疮等,重点解析其具体病因、发病机制和传播途径。
(3)常见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学习各种常见皮肤性病的典型病例,探讨其病变特点、做出初步诊断的方法和技巧。
(4)常见皮肤性病的治疗与预防:介绍使用西医和中医的治疗方法,并讲解预防和护理的措施。
2.教学安排:(1)第一讲:皮肤性病概述-引言-定义和分类-着重介绍其中一种皮肤性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传播途径(2)第二讲:常见皮肤性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传播途径-介绍湿疹、牛皮癣、痤疮等常见皮肤性病的具体病因、发病机制及传播途径(3)第三讲:常见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以常见皮肤性病的典型病例为主,学习其典型临床表现,如鳞屑、红斑、瘙痒等-探讨怎样观察病变、判断特征、分析病情等,以帮助初步做出诊断(4)第四讲:常见皮肤性病的治疗与预防-介绍西医的治疗方法,如局部药物治疗、光疗、口服药物等-介绍中医的治疗方法,如中药疗法、针灸疗法等-讲解预防和护理的措施,如保持个人卫生、避免接触过敏源等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使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相关疾病图片、病变特征、治疗方法等,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皮肤性病病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病变特征等方法进行诊断,加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共同探讨与皮肤性病相关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
皮肤性病学教学大纲

皮肤性病学教学大纲第一篇:皮肤性病学教学大纲皮肤性病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皮肤性病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主要介绍发生于皮肤和粘膜的各种疾病及性传播疾病。
通过课堂教学及临床实践,使学生掌握皮肤性病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结合临床实习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处理一些常见的皮肤病与性传播疾病。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皮肤病与性病学的“三基”内容。
2熟悉本课程中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标准,防治方法。
3了解部分重症皮肤病性病的诊断与处理。
4能够比较独立地进行一些本专业的基本操作和处置。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一)总论1了解本学科在临床医学专业中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过程,为学习各论打好基础。
2重点掌握皮肤病和性病的基本损害及其特点,常用外用药的性能,各种剂型的适应症,治疗原则和注意事项。
3熟悉皮肤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皮肤病的自觉症状和诊断方法(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4熟悉皮肤科常用药的作用和适应症。
5自学皮肤病的组织病理,皮肤的保健与美容。
6见习:皮肤病性病的基本损害。
常用外用药的作用,各种剂型的适应症,用法和注意事项。
内用药的作用和适应症。
复习皮肤病性病的自觉症状和诊断方法。
(二)病毒性皮肤病1重点掌握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熟悉带状疱疹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2重点掌握寻常疣、扁平疣及跖疣的病因和临床表现,跖疣、鸡眼及胼胝的鉴别,熟悉各种疣的治疗。
3熟悉单纯疱疹的病因、诊断和治疗原则。
了解单纯疱疹的发病机理。
4了解传染性软疣和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5见习:带状疱疹、单纯疱疹、寻常疣、扁平疣及跖疣的临床表现,复习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三)细菌性皮肤病1重点掌握脓疱疮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重点掌握丹毒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了解其病因和发病机制。
3自学金葡萄菌烫伤样皮肤综合症(SSSS),深脓疱疮。
4熟悉毛囊炎、疖和痈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皮肤性病学教学大纲

皮肤性病学教学大纲总论目的要求掌握皮肤病病变的症状及皮肤性病的预防与治疗。
熟悉皮肤性病的病因及诊断。
了解皮肤解剖和组织学。
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皮肤解剖和组织学]皮肤的主要解剖结构。
皮肤的组织学。
(1)表皮:分层、细胞构成、更新时间、(半)桥粒、基底膜。
(2)真皮:纤维、基质、细胞。
(3)皮下组织。
(4)皮肤附属器:毛发、皮脂腺、汗腺、甲。
(5)皮肤血管,淋巴管,肌和神经。
主要血管从血管球;淋巴网;平滑肌;横纹肌;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生理功能]保护作用:机械、物理、化学、微生物。
感觉作用:单一、复合、瘙痒。
调节作用:调温。
分泌和排泄作用:小汗腺、顶泌汗腺、皮脂腺。
皮肤吸收作用:(1)经皮吸收途径,毛囊、皮脂腺、汗管;角层细胞及间隙。
(2)影响吸收因素,皮肤结构、角层含水量、物质理化特性。
皮肤的代谢作用:糖、蛋白质、脂类、水、电解质。
皮肤的免疫作用:(1)皮肤免疫系统细胞成分:角质形成细胞、朗格汉斯细胞,表皮内淋巴细胞,真皮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2)皮肤免疫系统的分子: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补体、神经肽。
[皮肤病的病因]一般发病因素。
主要因素:(1)外因:物理、化学、生物。
(2)内因:食物、代谢内分泌障碍、精神神经因素,内脏疾病、感染灶、遗传、血循环和淋巴循环障碍。
(3)诱发加重因素:外界、食物因素。
[皮肤病的症状]重点讲,皮肤病的症状是认识及诊断皮肤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自觉症状:痒、痛、烧灼、麻木等。
他觉症状:(1)原发性损害:定义、种类(斑疹、丘疹、斑块、风团、结节、水疱、脓疱、囊肿)。
(2)继发性损害:定义、种类(鳞屑、浸渍、糜烂、溃疡、裂隙、表皮、抓破、痂、瘢痕、苔藓样变、萎缩)。
[皮肤病的诊断]病史。
体格检查。
(1)视诊:性质、大小、颜色、边缘、界限、形状、表面、基底、内容、部位和分布、排列、毛发、甲。
(2)触诊:硬度、深度、活动度、温度、感觉、尼氏症、浅表淋巴结。
(3)各部位常见皮肤病,了解各部位易出现哪些皮肤病。
《皮肤性病学》教学大纲

《皮肤性病学》教学大纲(供预防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用)课程名称:皮肤性病学(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课程类别:必修课学 时:24学时授课对象:预防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编写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编写日期:2005年9月编 写:朱国兴审 校:赖维、陆春一、课程概述: 皮肤性病学是研究有关皮肤疾病和性传播疾病防治的科学,是临床医学不可分的一部分。
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同学掌握及了解常见、多发和重点皮肤病和性病的病因、临床症状、诊断、防治方法以及与全身疾病的密切关系,尤其是掌握预防原则。
在教学中要结合皮肤病和性病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及典型病例示教等,培养同学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及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注意引导和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
采用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统编教材《皮肤性病学》第六版。
在教学中要适当充实和补充国内外当代医学,尤其是皮肤性病学的新进展,适当介绍和使用皮肤性病学专业的外文名词和术语,以利于帮助学生阅读外文专业书籍。
教学形式分为大课讲授和临床见习带教两种。
鼓励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将最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理念应用到本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二、大课教学大纲大课的教学总共有14学时,目的和要求如下。
(一)总论:2学时1.熟悉皮肤的组织解剖及其生理功能,使同学能认识皮肤是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并了解它与整体的密切关系;其中掌握表皮的结构、皮肤的吸收功能、皮肤的免疫功能。
2.掌握皮肤性病的症状、体征,尤其是各种原发性皮损和继发性皮损;掌握皮肤性病的诊断,尤其是如何进行皮肤科体格检查;3.了解皮肤性病常用实验诊断技术;4.熟悉皮肤性病内用药物治疗的原则,了解外用药的剂型、作用,掌握外用药物治疗原则。
(二)病毒性皮肤病:2学时1.掌握病毒性皮肤病的概念、分类;2.熟悉单纯疱疹的临床表现、处理原则;3.熟悉带状疱疹的病因、发病机理,掌握其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4.掌握各种疣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5.熟悉传染性软疣的临床表现和预防、治疗原则;6.了解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和预防、治疗原则。
皮肤性病学教学大纲(人卫第六版)

皮肤性病学教学大纲(人卫第六版)皮肤性病学教学大纲(人卫第六版)前言:皮肤性病学是一门研究发生于皮肤粘膜的各种疾病及相关疾病的学科。
本教学大纲的目的是使学生研究到皮肤病与性传播疾病中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及一些较为严重的皮肤病的防治原则和方法。
课程设置:按___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本课程总教学时数36学时,理论授课24学时,见12学时。
章节及内容:第七—八章:皮肤病的治疗与预防第九章:病毒性皮肤病第十章:细菌性皮肤病第十一章:真菌性皮肤病第十四章:皮炎与湿疹第十五章:荨麻疹、多形红斑药疹第十六章:药疹第十九章:银屑病、红皮病第二十二章:血管性皮肤病第二十八章:性传播疾病见内容:病毒性皮肤病、真菌性皮肤病、药疹、性传播疾病学时:每个见内容都有3学时。
第一篇总论:第一—八章:皮肤的结构、功能、皮肤性病症状和诊断一)掌握皮肤解剖、组织、生理,掌握皮肤病的症状、皮肤病的诊断与步骤。
二)熟悉皮肤科的内用药、外用药及物理疗法等其他疗法的治疗原则。
三)了解外用药物的剂型、性能、作用。
四)学会真菌镜检及斑贴试验的操作。
第一章:皮肤病学导论一)一般介绍皮肤病学的定义、发展史、学科特点。
第二章:皮肤的结构一)详细讲解皮肤的解剖、表皮的来源及其组织学特点。
二)重点讲解基底膜带。
三)一般介绍真皮、皮下组织、皮肤附属器、皮肤的神经、血管、淋巴管和肌肉。
第三章:皮肤的功能一)重点讲解皮肤的防护作用、皮肤的吸收作用、调节体温作用、感觉作用。
二)介绍皮肤的分泌和排泄作用、代谢作用、皮肤免疫系统。
第四章:皮肤性病的症状和诊断一)详细讲解皮肤性病的自觉症状与皮肤损害包括原发性损害、继发性损害。
二)重点讲解皮肤性病的诊断:包括病史、体格检查。
第五—六章:皮肤组织病理学、常用实验诊断技术一)重点讲解真菌检查、斑贴试验。
二)介绍组织病理检查与皮肤的组织病理、滤过紫外线检查、性病检查、疥螨和阴虱检查。
第七章:皮肤性病的治疗一)详细讲解外用药物疗法。
皮肤病与性病学教学大纲免费范文精选

1 皮肤病与性病学教学大纲一、教学时间分配理论课33学时课时分配内容学时一总论 9学时皮肤的解剖、组织和生理 2.5学时皮肤病的病因、症状和诊断 2.5学时皮肤病的系统治疗和物理治疗 2学时皮肤病的外用药治疗 2学时二皮肤病各论 16学时接触性皮炎和湿疹 2学时异位性皮炎 1学时药物性皮炎 2学时荨麻疹 2学时感染性皮肤病带状疱疹、脓疱病、疥疮 2.5学时感染性皮肤病皮肤真菌病 1.5学时红斑鳞屑性皮肤病银屑病、玫瑰糠疹、多形红斑3学时职业性皮肤病自学结缔组织病自学皮肤附属器疾病痤疮、脂溢性皮炎 2学时神经性皮炎自学三性传播疾病 8学时性传播疾病总论 0.5学时淋病及非淋菌性尿道炎1.5学时尖锐湿疣 1学时梅毒 2学时生殖器疱疹 1学时艾滋病 2学时二、教学内容和要求总论 9学时目的和要求重点讲授皮肤的解剖和组织学特点及其生理功能。
使学生能认识到皮肤是机体上的一个重要器官了解它与整体的密切关系。
了解皮肤病的病因掌握皮肤病的症状、诊断原则和步骤。
掌握外用药物的剂型、作用、使用方法及治疗原则。
为学习皮肤病打好基础。
皮肤的解剖和组织2学时讲授内容皮肤包括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皮肤附属器、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等。
表皮表皮的来源及其组织学特点。
基底细胞层、棘细胞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
表皮各层细胞的演变过程、主要特点及其功能。
2 黑色素细胞和郎格罕细胞。
真皮乳头层和网状层。
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力纤维和基质纤维细胞、组织细胞、肥大细胞和白细胞等。
皮下组织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及其功能。
附属器一汗腺小汗腺和大汗腺的分布组织解剖特点及功能。
二毛发毛囊的组织解剖长毛、短毛和毳毛的解剖及其生长周期。
三皮脂腺皮脂腺与毛囊的解剖关系结构及其功能。
四甲。
血管浅部和深部血管网的解剖及其功能。
淋巴管浅部和深部淋巴管的解剖及其功能。
神经感觉神经和植物神经及其功能。
肌肉平滑肌和横纹肌及其功能。
皮肤的生理0.5学时讲授内容一、皮肤的保护作用一对物理性刺激的防护作用。
《皮肤性病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皮肤性病学Dermatology and Venerology课程代码:14310620学分:2.5学时: 38(其中:课堂教学学时:32 实验(见习)学时:6 上机学时:0 课程实践学时: 0先修课程:适用专业:临床医学教材:皮肤性病学张学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需说明课程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皮肤性病学是临床医学的分支学科,包括皮肤病学和性病学两部分。
皮肤病学是研究皮肤及附属器的科学,其内容包括皮肤及附属器的结构与功能,各种皮肤及附属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
性病学是研究性传播疾病的科学,其内容包括各种性传播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
本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常见皮肤病和性传播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诊治原则,使其具备基本诊疗能力和健康教育知识,为学生今后从事皮肤科或其他各科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在本专业的理论与技能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特点和对毕业要求的贡献,确定课程目标。
应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1:培养具有较强的医学实践、人际交流和临床沟通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创新、创业精神,能从事临床医疗和医学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医学专业人才。
课程目标2: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皮肤性病学的基本理论;课程目标3: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皮肤性病学基本诊疗技能;(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认证专业专业必修课程填写)1.毕业要求1-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方面: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了解并遵守医疗行业的基本法律、法规和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能够根据《中国医师道德准则》,尊重患者,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人道主义的医疗服务。
掌握医学伦理学原则和医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能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关医学伦理、心理、临床诊疗等各方面的有效沟通。
皮肤性病科教学大纲

皮肤性病科教学大纲皮肤性病科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皮肤性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诊断和治疗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复杂病例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皮肤性病学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1. 皮肤性病的基础知识1.1 皮肤性病的定义、分类和流行病学1.2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1.3 皮肤性病的诊疗原则和技术1.4 病因学和致诱因物2. 常见皮肤性病的诊治和防治2.1 性传播疾病2.1.1 梅毒2.1.2 软下疳2.1.3 淋病2.2 病毒感染性皮肤病2.2.1 疱疹2.2.2 痘疹2.2.3 繁殖器疱疹2.2.4 皮肤疱疹病毒感染2.3 真菌感染性皮肤病2.3.1 癣菌感染2.3.2 念珠菌感染2.3.3 曲霉菌感染2.4 寄生虫感染性皮肤病2.4.1 疥疮2.4.2 头虱、体虱2.4.3 虱子3. 皮肤性病与性健康3.1 性疾病的感染途径和预防3.2 性传播疾病的健康教育3.3 性健康促进活动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讨论与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结合,通过实践操作与课堂讲授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考核要求本课程考核包括理论知识测试、病例分析和诊断操作技能考核,每项考核均设置及格线,不及格者需重修。
五、附件本课程所涉及的图书、论文、案例和课件。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 《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制定的一部法律,旨在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和环境安全。
2. 《诊断标准和诊疗方案》:卫生部制定的标准,是诊断皮肤性病和指导治疗的依据。
七、可能遇到的艰难及解决办法1. 课程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具备一定医学基础知识。
解决方法:设置先修课程,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2. 课程内容繁杂,需要精心策划和安排。
解决方法:分模块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充分利用案例分析和诊断技能培训。
3. 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解决方法:针对性地设置补习或者加强课程,可以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分为小组进行辅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丹毒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了解:
1.手足口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重点]
1.带状疱疹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2.脓疱疮的临床特点;
[难点]
1.各种“疣”的临床表现。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单纯疱疹、水痘、各种“疣”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脓疱疮的临床特点和诊治
皮肤性病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 总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皮肤的结构:表皮、真皮、皮下组织及皮肤附属器官;
2.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
熟悉:
1.皮肤组织病理学
了解:
1.皮肤的功能
[重点]
1.皮肤病的症状
{难点]
1.皮肤组织病理学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皮肤的解剖学、组织学:表皮、真皮结构,以及皮肤的附属器官(毛发、皮脂腺、 汗腺、指甲) 。
5.重点讲解:皮肤性病的治疗
6.一般讲解:皮肤的保健与美容
第三章 病毒性和 细菌性皮肤病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单纯疱疹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2.带状疱疹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3.脓疱疮的临床特点和诊治
熟悉:
1.各种“疣”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2.水痘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第八章 痤疮、斑秃、白癜风、黄褐斑、皮肤肿瘤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痤疮的临床类型、治疗原则;
2.斑秃的治疗原则;
3.白癜风的临床类型和治疗原则;
4.黄褐斑的临床表现。
熟悉:
1.痤疮的发病机理、诊断要点;
2.斑秃的发病机制;
3.各种皮肤肿瘤的临床特点。
了解
1.痤疮的鉴别诊断;
2.白癜风的发病机理。
2.重点讲解: 带状疱疹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3.一般讲解: 手足口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第四章 真菌性皮肤病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头癣、体股癣、手足癣、甲癣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要点;
2.花斑癣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要点。
熟悉:
1.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防治原则。 了解:
第五章 疥疮和 皮炎湿疹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疥疮的传染方式、临床表现、治疗方法。
2.湿疹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预防及治疗原则;
3.接触性皮炎的临床表现、预防及治疗;
熟悉:
1.疥疮的发病机制;
2.熟悉皮炎湿疹的发病机理。
了解:
1.皮炎湿疹的病因。
[重点]
1.湿疹、皮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2.疥疮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
2.皮肌炎、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
[重点]
1.寻常性银屑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难点]
1.银屑病的病因;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银屑病的临床特点、分类、诊断、鉴别诊及治疗原则。
2.重点讲解: 寻常性银屑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皮肌炎的临床表现。
3.一般讲解: 银屑病的病因;
2.重点讲解: 皮肤的症状学。
3.一般讲解: 皮肤的生理功能。皮肤组织病理学。
第二章 总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皮肤性病的治疗和预防
熟悉:
1.皮肤性病常用实验室技术
了解:
1.皮肤的保健与美容
[重点]
1.皮肤病的治疗。
{难点]
1.皮肤性病的某些实验室技术。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4.详细讲解:皮肤性病常用实验室技术
1.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特点。
[重点]
1.头癣、体股癣、手足癣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要点。
{难点]
1.浅部真菌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头癣、体股癣、手足癣、甲癣的常见致病菌、传染方式、临床特点。
2.重点讲解: 头癣、体股癣、手足癣、甲癣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3.一般讲解: 头癣、体股癣、手足癣、甲癣的实验室检查。
{难点]
1.湿疹、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机制。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湿疹、接触性皮炎、疥疮的临床表现。
2.重点讲解: 湿疹、接触性皮炎、疥疮的诊断要点。
3.一般讲解: 湿疹、接触性皮炎、疥疮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第六章 蕁麻疹、药疹、神经性皮炎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荨麻疹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学时分配
序号
实验项目
见习学时
■——一
病毒性皮肤病
2
-二二
真菌性皮肤病
2
-三
皮炎和湿疹
2
四
性传播疾病
2பைடு நூலகம்
合计
8
(一)病毒性皮肤病
【目的与要求】
2.药疹的临床表现、诊断、预防、治疗原则;
3.神经性皮炎的好发部位、皮损。
熟悉:
1.荨麻疹的发病因素;
2.熟悉药疹的发病机理。
3.神经性皮炎的发病机制
了解:
1.荨麻疹的类型。
[重点]
1.荨麻疹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2.药疹的治疗。
{难点]
1.药疹、荨麻疹的发病机制。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4.详细讲解: 药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的临床表现。
第九章 性传播疾病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梅毒的病因:传染方式及临床分期;诊断与治疗;
2.淋病临床表现;
3.生殖器疱疹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熟悉:
1.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
2.非淋菌性尿道炎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 了解:
1.我国性病的治疗及防治概况。 ;
2.淋病的防治;
3.尖锐湿疣的病因、鉴别诊断、治疗。
5.重点讲解: 药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的诊断要点。
6.一般讲解: 药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第七章 银屑病、皮肌炎、过敏性紫癜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银屑病的病因、临床特点、分类、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2.皮肌炎的临床表现。
熟悉:
1.皮肌炎、过敏性紫癜的治疗。
了解:
1.银屑病的治疗新进展。
[重点]
1.梅毒、淋病、生殖器疱疹的病因和治疗。
{难点]
1.梅毒的诊断要点。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常见性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2.重点讲解: 危害较大的疾病:梅毒、淋病以及尖锐湿疣。
3.一般讲解: 性传播疾病的概况、流行病学特征以及我国主要的性传播疾病。
《皮肤性病学》见习大纲
[重点]
1.痤疮、白癜风的诊断要点和治疗。
{难点]
1.痤疮、白癜风、斑秃的鉴别诊断。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痤疮、白癜风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类型、诊断要点、治疗原则。
1.重点讲解: 痤疮、斑秃、白癜风、黄褐斑的临床特点。
2.一般讲解: 痤疮、斑秃、白癜风、黄褐斑的病因、 发病机理、临床类型、 诊断要点、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