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舞蹈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

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

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中国古代舞蹈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可以分为多个时期和流派。

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你的问题,希望能够全面地介绍中国古代舞蹈史。

1. 历史时期: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舞蹈主要以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为主,例如《周礼》中的舞蹈仪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舞蹈受到了多个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样的舞蹈形式,如雅舞、武舞等。

唐宋时期,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鼎盛时期,有《舞蹈谱》等文献记载。

宋代则出现了更多的舞蹈剧目,如《千秋岁》、《长恨歌》等。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宫廷舞蹈发展较为繁荣,形成了独特的宫廷舞蹈风格,如《寿阳舞》、《翠屏山》等。

2. 舞蹈流派:宫廷舞蹈,宫廷舞蹈是古代帝王和贵族阶层的专属舞蹈,以优雅、庄重为特点,注重身段的舒展和手势的优美。

民间舞蹈,民间舞蹈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舞蹈形式,内容丰富多样,如《踏歌行》、《秧歌》等,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

佛教舞蹈,佛教舞蹈是古代寺庙中的舞蹈表演,以表达佛教教义和寺庙仪式为目的,如《舞腰儿》、《花雨洞》等。

3. 舞蹈特点:动作优美,中国古代舞蹈注重身姿的舒展和手势的优美,追求舞姿的协调和流畅。

表情丰富,古代舞蹈注重舞者的面部表情,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寓意深远,中国古代舞蹈常常寓意深远,通过舞蹈来表达对自然、人生、宇宙等的思考和理解。

4. 影响与传承:对现代舞蹈的影响,中国古代舞蹈对现代舞蹈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古代舞蹈元素被融入到现代舞蹈中,丰富了舞蹈的形式和内涵。

传承与保护,中国古代舞蹈的传承与保护一直是重要课题,相关机构和团体致力于舞蹈的传统传承和保护,如成立舞蹈学院、举办古代舞蹈比赛等。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舞蹈历史悠久,流派繁多,具有独特的舞蹈特点和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古代舞蹈的研究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古代舞蹈知识点总结

古代舞蹈知识点总结

古代舞蹈知识点总结一、舞蹈起源与发展1、舞蹈的起源舞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早在史前时代,人类就已开始进行简单的舞蹈活动,这些舞蹈可能是为了祭祀、庆祝丰收、表达爱情等目的而产生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舞蹈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表达的形式,也出现了各种不同风格和特色的舞蹈。

2、舞蹈的发展古代舞蹈在不同文明和文化背景中有着各自独特的发展历程。

在古希腊,舞蹈被视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对表演艺术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古代,舞蹈被用于祭祀、娱乐等场合,发展出了独特的民族舞蹈形式;在印度,舞蹈被视为一种精神和身体的训练方式,发展出了印度古典舞蹈。

二、主要古代舞蹈形式1、古希腊舞蹈古希腊的舞蹈源自于宗教仪式和战争庆典,最早的古希腊舞蹈被称作“神圣舞蹈”,流行于古希腊的各大城邦。

后来,古希腊舞蹈逐渐演变为音乐和戏剧的组成部分,发展出了各种不同的舞蹈形式,如“战神舞”、“悲剧舞”等。

2、古印度舞蹈古印度的舞蹈被称为“梵舞”,在印度教教义中,梵舞被视为一种神圣的舞蹈形式,被用于祭祀和宗教仪式。

梵舞的特点是舞者需要通过特殊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精神境界,这种舞蹈形式对印度古典舞蹈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中国古代舞蹈中国古代舞蹈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民族之间产生和发展出了许多不同的舞蹈形式。

最早的中国古代舞蹈包括祭祀舞和宫廷舞,后来随着悠久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舞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体系,如宫廷舞、民间舞、戏曲舞等。

三、舞蹈的艺术特点1、舞蹈的力度和节奏古代舞蹈以其独特的力度和节奏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通过舞者的微妙动作和灵活身姿来表达内心世界和情感,使人们感受到舞者所表达的情感和精神境界。

2、舞蹈的情感表达古代舞蹈强调情感表达和内心的情感体验,舞者通过自己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情感体验,使观众能够深入感受到舞者所表达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3、舞蹈的民族特色古代舞蹈在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如古希腊的优雅、印度的神秘、中国的婀娜等,这些舞蹈形式的独特特色成为了古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典舞介绍

中国古典舞介绍

中国古典舞介绍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宫廷舞蹈。

这种舞蹈以其优雅、华丽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中国古典舞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和美学的精髓,是一种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情感和传递思想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典舞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这种舞蹈被用于宫廷庆典和祭祀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舞蹈逐渐发展成一种更加复杂和精细的艺术形式,并在唐朝(618-907年)达到了巅峰时期。

在唐朝,宫廷舞蹈被广泛用于文化交流和外交活动,成为了当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的古典舞以其细腻的动作和华丽的舞台装束而著称。

这种舞蹈通过优雅的动作和精致的舞步展现了中国人对美和和谐的追求。

宫廷舞蹈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表达主权和文化自豪感的象征。

中国古典舞在后来的宋朝(960-1279年)和元朝(1279-1368年)继续发展,并受到了佛教艺术和道教哲学的影响。

这时期的古典舞强调身体的柔韧性和舞蹈的氛围,以表达内心感受和情绪为主题。

元朝时期的古典舞多姿多彩,动作丰富多样,给人以奇妙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古典舞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明代的舞蹈风格更加注重舞者的技巧和表演能力,舞台装束也更加讲究细节和华丽。

明代的古典舞在音乐、舞蹈和舞台效果上都有了更大的突破,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清朝(1644-1912年)的统治对古典舞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清代宫廷对舞蹈的审美偏向于细腻和含蓄,强调舞者的婉约和自我克制。

尽管如此,中国古典舞仍然保留了其独特的韵味和风格,继续代代相传。

20世纪初,中国古典舞受到西方舞蹈的影响,以更加自由和现代的形式重新焕发了青春。

中国古典舞的舞蹈技巧和表演方式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注重韵律和现代元素的融合。

当代的中国古典舞已经成为世界舞台上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深受观众的欢迎和喜爱。

今天,中国古典舞在中国及世界各地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中国的古代舞蹈

中国的古代舞蹈

中国的古代舞蹈古代舞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舞蹈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本文将从舞蹈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几个方面来介绍中国的古代舞蹈。

一、舞蹈的起源与发展古代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原始社会。

当时的舞蹈主要是原始宗教仪式中的一部分,用于祭祀神灵或祈求丰收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逐渐从宗教仪式中脱离出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娱乐的一种形式。

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代舞蹈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变化和演进。

早期的舞蹈更加原始简单,以舞动和节奏感为主要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逐渐走向成熟,并与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二、古代舞蹈的分类与特点古代舞蹈可以根据地域、主题以及表现形式的不同进行分类。

其中,地域分类主要包括北方舞蹈、南方舞蹈以及西部和东部地区的舞蹈。

这些不同地域的舞蹈在表现形式、舞蹈动作以及舞蹈风格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而在主题分类方面,古代舞蹈主要有宫廷舞蹈、民间舞蹈以及宗教舞蹈等。

其中,宫廷舞蹈以其庄重、优雅的形象而闻名,常常在皇宫中展示。

民间舞蹈则以其活泼、朴实的特点而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

宗教舞蹈则是宗教仪式中的一部分,用于表达信仰和敬神之情。

无论是哪种分类,古代舞蹈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古代舞蹈注重形象表达,舞者通过舞动的姿势和动作,传递情感和思想。

其次,古代舞蹈讲究舞蹈技巧,舞者需要具备良好的体魄和对舞蹈的专业掌握。

此外,古代舞蹈也注重舞台效果,以音乐、服装、道具等元素与舞蹈形成统一的艺术呈现。

三、古代舞蹈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古代舞蹈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人们娱乐休闲的一种方式,也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古代舞蹈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

古代舞蹈还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融合,丰富了中国艺术的内涵。

在传统戏曲表演中,舞蹈常常作为表演形式的一部分出现,为故事情节增添了动态和美感。

中国舞介绍和特点

中国舞介绍和特点

中国舞介绍和特点中国舞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表演的独特形式,以其优美的舞姿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审美表达的方式。

本文将介绍中国舞的发展历程、基本特点以及不同舞蹈类型的特色。

一、中国舞的发展历程中国舞源自中国古代的宗教仪式和民间舞蹈,经过多个时期的演进和传承,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舞蹈艺术。

1.古代舞蹈时期:古代舞蹈主要表现神话、祭祀和祝福等仪式,形态多样。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古代宫廷舞蹈,如《秧歌》和《汉宫秋》等,展现了古代贵族婚礼和宫廷生活的繁华盛景。

2.民间舞蹈时期:民间舞蹈反映了中国各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

如《扇子舞》和《踩高跷》等,通过舞姿和音乐的结合,传达出欢快、激情和农耕生活等主题。

3.现代舞蹈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国舞开始融合西方舞蹈的技巧和表现形式,形成了独特的现代舞风格。

如《草原之舞》和《茉莉花》等,展现了中国的自然美和人文精神。

二、中国舞的基本特点中国舞以其独特的特点而与众不同。

1.身姿优雅:中国舞强调身体的柔韧性和优雅感。

演员的身姿笔直、饱满,舞姿轻盈灵动,给人一种优雅高贵的美感。

2.表情丰富:中国舞注重通过面部表情和眼神来表达舞者内心的情感,给观众带来深刻的艺术感受。

舞者的脸部表情通常十分细腻,能够恰如其分地展现舞蹈作品的情节和意境。

3.动作形态独特:中国舞注重用手指、手臂和肢体的动作来表达情感和形态,手势和动作非常丰富。

通过舞蹈的编排和表现手法,中国舞能够展示出丰富的形态、美感和情感。

三、不同舞蹈类型的特点中国舞有许多类型,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1.古典舞:古典舞以古代文化为背景,强调舞者的优雅和高贵。

它通常以古代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为题材,如《红楼梦》和《白蛇传》等。

古典舞注重动作的精确和舞姿的华丽,给人一种千古传承的深厚文化底蕴。

2.民间舞:民间舞以民俗文化和节日庆典为背景,强调活泼欢快的舞蹈动作和热情四溢的气氛。

古代舞蹈种类

古代舞蹈种类

古代舞蹈种类舞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经历了若干阶段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具有独特形态和神韵的艺术。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古代舞蹈种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的舞蹈种类1、中国古代的交谊舞从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到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晋(公元265年——公元420年)期间,为了活跃气氛、联络感情和增进友谊,中国官宦和贵族宴会盛行一种交谊性的邀请舞,名叫“以舞相属”。

在宴会上,一般是主人在宴会进行中先行起舞,舞跳完以后,邀请另外一个人继续跳下去。

第二个人跳完以后,再邀请另外一个人接着跳,如此循环相接。

被邀请人必须起舞回报,如果被邀请人拒绝起舞,则被认为是非常没有礼貌的行为,被认为是对邀请人的不恭敬。

唐代(公元618——公元907)还流行一种名叫“打令”的交谊舞,是在贵族宴会中行酒令时跳的习俗舞蹈。

2、中国的宫廷舞蹈历代皇宫用于祭祀、礼仪、歌颂皇上的功德和宴会上演出的舞蹈统称为宫廷舞蹈。

宫廷舞蹈经过宫廷的艺人加工和创新,很有艺术性,技艺高超,需要有很深的功力。

这种舞蹈的阵容多数是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很具欣赏性。

中国历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宫廷舞蹈有唐代歌颂李世民的大型乐舞《秦王破阵乐》、技巧高超而功力深厚的《七盘舞》、乡土气息浓厚的《巴渝舞》、有着异域风情的《胡腾舞》、华丽飘逸的《霓裳羽衣舞》等。

雅乐舞蹈中国舞蹈在走出蛮荒,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很快就走向成熟。

在西周的初年即制定了雅乐体系,这是中国乐舞文化的一个里程碑。

乐舞艺术的地位和作用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一部分乐舞就是“雅乐”、“雅舞”,它们一直是中国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始终居于正统地位。

雅乐舞蹈的主要内容是“六大舞”(六代舞)代表六个朝代。

有黄帝的《云门》、尧帝的《大章》、舜帝的《大韶》、夏禹的《大夏》、商汤的《大•C》、武王的《大武》。

六大舞又分为“文”、“武”两类。

前四舞属于“文舞”,后两舞属于“武舞”。

中国古典舞的介绍

中国古典舞的介绍

中国古典舞的介绍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艺术底蕴。

它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展现着中国人民对美的追求和深厚的情感表达。

本文将从古典舞的起源、特点、发展和影响等方面,介绍中国古典舞的魅力所在。

中国古典舞起源于古代宫廷舞蹈,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中华文明。

最早的舞蹈形式可见于甲骨文和青铜器上的图案,显示了早期舞蹈在古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文献《礼记》中也记载了早期宫廷舞的细节和仪式。

随着历史的进程,古代中国舞蹈逐渐发展成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并在宋代的宫廷文化中达到巅峰。

中国古典舞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舞姿的优雅、舞段的紧凑和舞台的布景上。

古典舞强调身体的力量和柔韧性,舞者通过各种舞步和动作展现出舞蹈的美感。

舞者的身姿端正,步伐优雅,舞姿如行云流水,形象生动,优美而具有浓厚的个人风格。

此外,舞蹈的舞段也是古典舞的一个突出特点,舞者在一个有限的舞台上进行复杂而又紧凑的舞蹈表演,充分展示了舞者的技巧和艺术功底。

舞台的布景也是古典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心设计的舞台背景和道具,为观众呈现出一个立体的舞台世界。

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几经波折,但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历史的长河中,古典舞一度遭到贬低和限制,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舞蹈艺术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然而,在改革开放以后,古典舞得到了重新关注和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典舞团成立,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舞者和舞台艺术家,他们为古典舞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现在,中国古典舞已经走出了国门,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并深受全球观众的喜爱。

中国古典舞的影响不仅局限于舞台上,它还对其他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典舞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表达方式,对音乐、戏剧、绘画等艺术形式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同时,中国古典舞还成为了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桥梁,通过古典舞的表演,中外文化得以相互了解和学习,推动了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交流。

《中外舞蹈史》复习资料

《中外舞蹈史》复习资料

《中外舞蹈史》复习资料中外舞蹈史复习资料一、概述舞蹈是一种通过身体动作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

本文将从中外舞蹈史的角度,为读者提供复习资料,以便加深对舞蹈历史的了解。

二、中国古代舞蹈1. 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舞蹈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祭祀和崇拜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逐渐融入宫廷、宗教和民间生活。

并在不同朝代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如唐代的舞剑和宋元时期的民间舞蹈等。

2. 代表作品中国古代舞蹈的代表作品有《杨洪基艳妃舞曲》、《杨门女将》等,每个作品都承载着时代的特征和文化内涵,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三、西方古典舞1. 起源与发展西方古典舞起源于欧洲贵族社会,受到古希腊舞蹈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舞蹈的影响。

它注重舞者的体态、舞步和线条感,追求优雅和协调的动作。

2. 代表作品西方古典舞的代表作品有《天鹅湖》、《胡桃夹子》、《吉赛尔》等。

这些作品以优美的舞蹈动作、精湛的技巧和讲究的舞美效果,成为了西方舞蹈的经典之作。

四、现代舞蹈1. 起源与发展现代舞蹈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它摒弃了古典舞蹈的限制,追求更加自由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现代舞蹈注重身体的自由流动和情感的传达,以独特的姿势和创新的舞蹈风格著称。

2. 代表作品现代舞蹈的代表作品有《春之祭》、《夺魂舞》、《断头台上的舞蹈》等,这些作品展示了现代舞蹈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打破了传统舞蹈的束缚。

五、中外舞蹈的交流与融合中外舞蹈的交流与融合在世界舞蹈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舞蹈艺术对西方现代舞和芭蕾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中国民族舞蹈也受到了西方舞蹈的启发。

六、结语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外舞蹈史的发展概况,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复习资料和思路。

通过对舞蹈历史的回顾和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舞蹈艺术,同时也能够拓宽自己对舞蹈的认知和理解。

以上就是《中外舞蹈史》复习资料的全部内容,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袖舞长袖舞以舞长袖为特征,舞人无所持,以手袖为威仪,凭借长袖交横飞舞的千姿百态来表达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长袖舞在秦代以前已经存在,曾是战国楚国宫廷的风尚,汉人继承楚人艺术,长袖舞更为盛行。

舞女多是长袖细腰,有的腰身蜷曲,能使背后蜷成环状,如京戏中的下腰.京戏中的水袖动作颇似古代的舞长袖动作。

汉人傅毅在《舞赋》中形容长袖细腰的舞女为体如游龙,袖如素虞.戚夫人的翘袖折腰之舞正是这种舞姿的体现。

迄今所获的汉代舞蹈资料说明长袖舞实际包括了许多不同的舞蹈,许多种舞蹈都以舞袖为特征。

舞人有男有女,有单人舞、双人对舞和多人群舞,以单人独舞为主。

分婉约和奔放两种风格。

婉约风格的长袖舞,舞人身着长而委地的束腰舞衣,这种舞衣限制了下肢的激烈动作,舞姿委婉飘逸,娴静婀娜,以腰部和手、袖的动作为主。

腰肢纤细,体态袅娜,舞袖流动起伏。

这种舞蹈不但有纤腰的前俯后仰,还有一种颇具特点的侧体折腰。

南阳唐河县湖阳辛店新莽时期的冯儒久画像石乐舞图和山东微山县汉画像石乐舞图,展现了舞人侧体折腰成90度、双袖翘起的姿态。

奔放风格的长袖舞,舞衣较短,一般长稍过漆,正是为了表演热烈奔放的动作而设制的。

比较注重腿部的跨越腾跳动作,其舞姿矫健舒展,粗犷奔放。

有的与侏儒俳优串演,诙谐逗趣。

如河南南阳县出土的画像石乐舞图,一舞人挥袖起舞,舞衣较短,身旁一俳优正表演谐戏,穿插逗笑;另一边跽坐两人,似为歌者。

另外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乐舞图也有此类表现。

长袖舞舞衣的长袖有两种:一种犹如衣袖的延长,是上下一样宽度的窄长袖。

例如河南南阳出土的汉代早期画像砖,舞者头梳高髻,穿长袖舞衣,头侧低,注视地上的球,右肘抬起,上下一样宽的窄袖下垂,左袖向斜下方拂去。

另外还有一种又宽又长的舞袖,如西安汉墓出土的拂袖女舞俑就是穿这种服装。

第二种是宽袖下接窄袖,大都是细腰长袖,较宽,约齐手腕处,延伸出一段窄长的舞袖,有的像戏曲中的水袖.如山东膝县汉画像石刻有两个舞人都戴帽,飘曳此种长袖,相对而舞。

舞者在舞动中,配合躯干的曲线和曳地长裾的飘洒,运用臂膀含蓄的力量,将长袖横向甩过头部,在头顶规则地形成一个弧形,与此同时,另一臂反方向将袖从体前甩过髀间,这样两袖形成一个弧度很大的S ,身躯也同时形成一个弧度极小的S ,两个S套在一起,成为一个极优美的造型,这一造型每每出现在汉画像石中。

其舞袖空中摆动,或如波回,或如云动,或如虹飞,或如烟起,其美妙殆不可言。

那扬举的长袖,飘曳的长裾,行曲的腰肢,婀娜的体态,飘若浮云,翩若惊鸿,取得了追魂夺魄的艺术魅力。

惊鸿舞惊鸿舞是唐代汉族舞蹈,是唐玄宗早期宠妃梅妃的成名舞蹈。

已失传。

《惊鸿舞》着重于用写意手法,通过舞蹈动作表现鸿雁在空中翱翔的优美形象,极富优美韵味的舞蹈,舞姿轻盈、飘逸、柔美、自如。

唐玄宗曾当着诸王面称赞梅妃“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

据王克芬《梅妃与》文考证,《惊鸿舞》可能有描绘鸿雁飞翔的动作姿态,这种模拟飞禽的舞蹈,在我国有深远的传统,相传原始社会时期的“凤凰来仪,百兽率舞”中的“凤凰来仪”,当是人模拟鸟类动作的舞蹈;战国青铜器上有人扮鸟形的舞蹈图像;汉代百戏中有扮大雀而舞的记载;汉画像石中也有人扮鸟形舞蹈的画面,这些舞蹈大都穿着笨重的鸟形服饰道具,舞蹈起来很不方便。

而梅妃的《惊鸿舞》可能着重于用写意手法,通过舞蹈动作表现鸿雁空中翱翔的优美形象。

唐代诗人刘禹锡《泰娘歌并引》诗中,描写歌舞伎泰娘云:“长鬓如云衣似雾,锦茵罗荐承轻步。

舞学惊鸿水榭春,歌传上客兰堂暮。

”看来《惊鸿舞》在当时广为流传。

唐代人常以“惊鸿”来形容舞态优美轻盈,作为舞蹈美的审美特征。

明代裘昌今《太真全史》卷首有幅木刻插图,题为《惊鸿舞》,描绘梅妃身穿长袖舞衣,长裙曳地,肩披长巾,正在做纵身飞舞动作,犹如惊飞的鸿雁,这就是明代画家想象中的《惊鸿舞》。

唐代诗人李群玉有诗《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赞曰: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

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

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

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纻。

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

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

坠珥时流盻,修裾欲溯空。

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

.由此观之,《惊鸿舞》一定是极富优美韵味的舞蹈,舞姿的轻盈、飘逸、柔美、自如,人们可以想像而知。

绿腰舞羽舞羽舞是古代汉族舞蹈之一。

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被称之为“六小舞”,是周朝时期用于教育贵族子弟的乐舞教材,有时也用于某些祭祀场合。

古时的汉族舞蹈,有文武之分,文官执羽毛,武官执盾斧。

《帗舞》(执长柄饰五彩丝绸的舞具而舞)、《羽舞》(执鸟羽)、《皇舞》(执五彩鸟羽)、《旄舞》(执旄牛尾)、《干舞》(又叫《兵舞》,执盾)。

白纻舞白纻舞是一种三国时期吴国的汉族舞蹈。

现在服装中,一些用麻布做成的夏装,透气性特别强,在市场上颇受顾客欢迎。

我们见到的麻布服装,穿起来很舒适,看上去却不那么令人满意,总感到比较粗糙,色彩也不大明快。

但是在古代,有一种用纻麻织成的布,质地细腻,色彩洁白,如同蓝天上轻轻飘动的白云。

古人用这种麻布做成舞衣,穿上白纻舞衣跳舞,格外显得婀娜多姿。

根据古籍记载,白纻舞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的吴国。

吴国统治着长江中下游一带,其中有些地区出产纻布,特别是江西宜黄,盛产纻麻,也盛行用纻麻织布。

那些织造白纻的女工,用一些很简单的舞蹈动作来赞美自己的劳动成果,创造了白纻舞的最初形态,并在汉族民间广为流传。

到了晋代,白纻舞逐渐受到封建贵族的喜爱,以至南北朝的齐代和梁代以来,已经成为宫廷豪族的常备娱乐节目,表演极为频繁。

唐代的许多著名诗人,像李白、王建、柳宗元、元稹等,都写过歌咏白纻舞的诗作,可见当时仍有流行。

这样一算,白纻舞至少流行了600年,可谓生命力很强了。

白纻舞衣不仅质地轻软,而且袖子很长。

这种长袖最能体现白纻舞舞蹈动作的特点。

舞女双手举起,长袖飘曳生姿,形成各种轻盈的动态。

舞袖的动作有“掩袖”、“拂袖”、“飞袖”、“扬袖”几种。

掩袖是在舞女倾斜着,缓缓转身时,用双手微掩面部,半遮娇态。

拂袖与掩袖大致相同,都是轻轻地一拂而过。

飞袖比较迅疾,是在节奏加快以后,舞女争挥双袖,如同雪花上下翻飞。

扬袖比较舒展,是在节奏较缓,轻舞慢转时,双袖徐徐扬起。

除了手与长袖配合而成的各种动作外,白纻舞还很讲究眼睛的神态,要求舞女用眼神配合或急或缓的舞姿,在精神上与观众取得交流。

白纻舞的表演节奏,是从徐缓转为急促的。

舞蹈开始时,舞女的身体只是轻轻地移动,似乎不是在走动,而是被推着行进,可能与戏曲舞蹈中的“云步”有些想像。

节奏逐渐加快后。

舞步和动作都随之加快,但仍然保持轻快的姿态,构成飘逸的舞蹈基调。

要在迅疾的速度中表现绰约的舞姿,这需要很高的技巧,也很费体力。

一段舞蹈跳下来,舞女都是“流津染面散芳菲”,也就是汗流满面了。

白纻舞有独舞和群舞。

唐代李白的《白纻辞》有“扬眉转袖若雪飞,倾城独立世所希”的句子,既然是“独立”那一定是单人起舞。

南朝梁代沈约,曾经奉梁武帝之命写成《四时白纻歌》,分为《春白纻》、《夏白纻》、《秋白纻》、《冬白纻》、《夜白纻》5章。

表演《四时白纻歌》时,通常为五个舞女集体起舞,表演结束后,这些舞女还要向观赏表演的王公贵族进酒。

在表演白纻舞时,往往有声乐和器乐伴奏。

晋代张华的《白纻舞歌诗》有“齐倡献舞赵女歌”的句子,便是说的用清唱伴舞。

南朝齐代鲍照的《白纻歌》有“秦筝赵瑟挟笙竽”的句子,则说明这种舞蹈的音乐伴奏有时还很丰富,要用筝、瑟、笙、竽等多种乐器。

正是在统管交响、轻歌流唱之际,舞女翩翩起舞,献出她们的妙技。

因为白纻舞是在劳动中产生的,而且先在民间流传,所以早期风格清新健康。

晋代以后,白纻舞进入了宫廷豪门,受到绮靡奢华的贵族风尚的熏染,变得妖艳起来,正如唐代杨衡白《纻辞》中所说:“芳姿艳态妖且妍。

”在豪门大宅中,流芳散雪的舞女,共同构成豪华宴会的场景。

这时舞女已经不穿素雅的白纻舞衣,而穿起带有各种花纹图案的丝织舞服,全身还佩饰着珠翠,连舞鞋上也缀有明珠。

在红烛照耀下一派珠光宝气,闪烁不定。

他们的妖冶舞姿使朱门王侯们四座欢乐,但在她们心中,却埋藏着盛年流逝,供人欢乐的悲哀情绪。

他们的低徊叹息,被许多敏感的诗人捕捉到,于是就有了“琴瑟未调心已悲,任罗胜绮强自持,忍思一舞望所思,将转未转恒如疑”之类的悲凉诗句。

白纻舞是一种起源于汉末的汉族舞蹈,舞者着白色舞衣,质地细腻,色彩洁白,如同蓝天上轻轻飘动的白云,而且袖子很长。

白纻舞的动作以手和袖的功夫见长,步法分轻缓和快节奏。

当节奏开始时,舞者轻轻起步,两手高举好像白鹄在飞翔。

舞者有时折腰转身,有时脚步轻移,舞姿飘逸,舞衣洁白,光彩照人。

舞蹈者还善于运用眼神,含笑流盼,如诉如怨,产生了勾魂摄魄的魅力。

白纻舞发展到后来,舞衣已经不再局限于白色。

凌波舞唐玄宗令宫中著名乐工演奏《凌波曲》,以供他和宠妃杨玉环欣赏,著名乐工马仙期奏告,谢阿蛮新学成一套舞,可配《凌波曲》。

于是,让谢阿蛮表演《凌波曲》,颇得唐玄宗和杨贵妃喜爱。

据宋代乐史《杨太真外传》载,唐玄宗曾在清元小殿举行表演会,让谢阿蛮演出《凌波曲》,为其伴奏的均为高手,宁王(唐玄宗的哥哥李宪)吹玉笛,唐玄宗亲自打被称为“八音之领袖”的羯鼓,杨贵妃玉指弹琵琶。

马仙期(宫中乐工)击方响,李龟年(宫中乐工)吹觱篥,张野狐(宫中乐工)弹箜篌,贺怀智(宫中乐工)拍板,这些杰出的演奏家组成的乐队,演奏技艺和水平可想而知了。

谢阿蛮在美妙的仙乐声中,飘然登场,表演独舞,柔软的舞姿,轻盈的舞态,似空中浮云,又似晴蜒点水,表现龙宫中的仙女在波涛上飘来舞去,真可谓“凌波微步袜生尘,谁见当时窈窕身”?唐玄宗看了为之大乐,善舞的杨贵妃也称赞不已,撩起自己的袖子,褪下手臂上金粟装臂环,赠给谢阿蛮作为纪念。

【其它:中国古代名舞】一、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祭祀:兵舞、帗舞、羽舞、皇舞巫礼:兵舞、帗舞。

驱疫教育:小舞有《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和《人舞》。

贵族子弟舞《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和《大武》。

宴享:弓矢舞鲁国雅舞:《象箫》、《南龠》舞,二、两汉时期1、雅乐舞:主要用于祭祀2、俗乐舞:郊祭乐舞、兵法乐舞、朝贺宴乐舞四夷之乐:东夷之乐执矛舞西南夷之乐执羽舞西夷之乐执戟舞北夷之乐执干舞(兵舞)(1)武舞剑舞棍舞刀舞干舞戚舞(2)文舞长袖折腰舞掌上舞盘鼓舞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宫廷舞:(1)清商乐舞是汉民族传统民间乐舞的称谓。

《白纻舞》《大垂手》舞,《明君》舞、《巴渝舞》、《公莫舞》、《铎舞》、《鞞舞》等。

(2)胡舞主要指西北少数民族的舞蹈。

《天竺乐》是印度传来的乐舞,《龟兹乐》是来自新疆龟兹一带的乐舞。

四、大唐时期(上)宴享宫廷舞九部伎、十部伎、坐部伎、立部伎、健舞、软舞、大曲、歌舞戏、百戏(“十部之伎于庭,以备中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