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修辞发展历程
修辞手法知识:修辞手法与文学美学——探讨汉语修辞学派的发展脉络

修辞手法知识:修辞手法与文学美学——探讨汉语修辞学派的发展脉络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方式,通过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与艺术表现力。
修辞手法是文学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汉语修辞学派的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脉络。
古代修辞学派的发展古代修辞学派主要是在先秦时期逐渐形成的,在汉代至唐代达到了全盛时期。
首先是《诗经》的传唱,传承下来了许多精妙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含笑九泉之下”、“箭穿百步之扇”等。
这些修辞手法大大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同时也为后世修辞学派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其次是《楚辞》和《离骚》的出现,这些文学作品在表现方式上采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并将修辞应运于文学艺术之中,形成了自己的美学理念和价值观。
唐宋时期的修辞学派唐宋时期,由于文化艺术的繁荣,使得修辞学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唐代时期,王勃创办了“文学院”,这个学术机构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大量的文学研究材料,推动了唐代修辞学的进一步发展。
宋代时期,修辞学派的研究继续深入,出现了一些知名的修辞学家,如苏洵、苏轼、欧阳修等。
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如《苏氏家藏小品》、《欧阳氏文读》等文集,成为了后世修辞学派发展的重要参考。
现代汉语修辞学派的发展进入现代之后,汉语修辞学派的发展趋势逐渐分化。
中国的诗歌与文学越来越多地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而西方的修辞学派也逐渐被引进中国。
同时,近现代的文学形式与修辞手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崭新的文学风格和思考方式也影响了修辞学派的学者们。
其中,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文化与文学翻译也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结语汉语修辞学派的发展脉络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智慧,古今两种审美形态及修辞手法的交相辉映,丰富了修辞学派研究的深度与内涵。
追溯历史,发掘汉语修辞学派的意义和价值,并将其与现实生活和当代文化相结合,才能真正展示修辞学派的魅力与价值。
汉语修辞学概述

第一章修辞概说第一节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第一节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一、中外古代史上的修辞研究:(一)古代希腊人很重视修辞的研究。
公元前5世纪:伊梭克拉兹《修辞术》;“强调巧妙的言辞和虚伪的论证”----“诡辩术”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修辞学》。
“在任何问题上使用有效的说服方式的能力”(二)我国历史上的典籍中就有了修辞、风格的零星片段的言论1、我国修辞研究最早的文献见于孔子的《论语》。
“辞达而已矣。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他的论述在中国修辞学史上具有开创作用。
2、¡°修¡±和¡°辞¡±的连用,最早见于《易》:“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体现中国的文化蕴含:1、2、3、3、西晋陆机的《文赋》对修辞方法、修辞技巧进行了论述。
4、南朝的的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对修辞有很深的论述,在我国修辞学史上的地位很重要。
5、唐朝刘知几的《史通》中对修辞的论述也很多。
6、宋代陈骙的《文则》是第一部专门论述汉语修辞的著作。
二、近代修辞研究状况:“年轻”的学科:1、1920年,法国人巴意建立以表现手段为研究对象的风格学,大大拓展了修辞学的研究领域。
2、在我国,“五四”以后开始了对修辞学的研究。
修辞学研究有两种倾向:一种以模仿西方的修辞学为主,唐钺为代表《修辞格》1923年;一种以辑录古人的说法为主,《中国修辞学研究法》;1、1932年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最为代表。
他特别提出:¡°惟题旨情境为第一要义。
¡±2、吕叔湘、朱德熙两位先生合写的《语法修辞讲话》。
3、张弓先生的《现代汉语修辞学》。
4、张志公先生的《修辞概要》。
5、刘焕辉、吴士文等先生的著作。
中国最重要的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它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
修辞手法的变迁与演进

修辞手法的变迁与演进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巧妙地使用语言来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修辞手法也在不断地演进和变化。
本文将从古代修辞手法的起源开始,探讨修辞手法的变迁与演进。
一、古代修辞手法的起源修辞手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修辞学,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诗经》中的各类修辞手法。
这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拟人等,通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形象。
二、古代修辞手法的发展古代修辞手法在经历了起初的阶段后,逐渐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例如,唐代的诗歌中,出现了对偶、倒装等手法,使诗句更加优美流畅。
宋代的诗人推崇典型的象征手法,通过抒发感情来达到审美的目的。
三、现代修辞手法的兴起随着现代文学的出现和发展,修辞手法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现代修辞手法注重对感官的描写和主观情感的抒发,例如,意象派在诗歌中运用大量的意象来展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四、当代修辞手法的新特点当代修辞手法不再受传统规范的束缚,更加强调个性化和创新性。
例如,现代诗歌中常常使用反讽、拆构和自由联想等手法来打破传统的表达方式,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
五、修辞手法的变迁与演进的意义修辞手法的变迁与演进不仅仅是文学发展的表现,更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思维变革的反映。
修辞手法的不断演进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使文学作品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具有更强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六、结语修辞手法的变迁与演进是文学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变革的标志。
修辞手法的不断变革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为读者带来了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通过对修辞手法的变迁与演进的探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作品的内涵,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品味文学作品带来的艺术享受。
修辞手法的不断演进,使文学作品始终保持了鲜活的创作力和持久的影响力,为人们传递着智慧和情感。
二十世纪的汉语修辞学史

四、何爵三的《中国修辞学上的几个根本问题》。第一个问题,介绍当时有“美辞 学”,“文章学”,“修辞学”等名称。作者主张用“修辞学”这个名称。第二个问题, 谈修辞学的对象。第三个问题是修辞学研究的新方向。第四个问题是批评当时修辞书存 在的两种通病:一是不加分析地捡拾传统的说法,一是全盘搬用西洋学说。第五个问题 是提倡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作者介绍了“归纳法”和“比较法”。最后,作者提出了中 国研究修辞学的步骤和计划。应该有注重讨论修辞理论的《中国修辞学通论》;应该有 注重批评的《中国修辞学》,用严格的科学方法,对作品抽绎出修辞的格式、理法,整 理分类,组成系统;应有《中国实用修辞学》,专门讨论修辞法则怎样应用到实际作文 方面;应有《中国修辞学史》,以见历代修辞知识的特点及其变迁。
第二节 中国古代修辞学的发展和深入 隋唐五代,在各个不同的文体领域,修辞研究走向深入,出现了重要的史论、 文论、诗论修辞的效果。唐代刘知几参加修史多年,深感官修之弊,难以秉笔 直书,于是私撰《史通》阐述其见解,其中论述修史的原则、方法时,涉及到 许多修辞问题。针对六朝的靡艳文风,自隋至唐初,魏徵、陈子昂等不断进行 批评,后来韩愈、柳宗元领导了古文运动,主张复兴两汉以前的古文,但在语 言运用上却反对复古。讲究语言接近现实,讲究语言的创新。唐代是我国诗歌 发展最为灿烂辉煌的时代,诗歌的种种形式和格律,这时已臻于成熟。诗歌的 修辞理论也较为丰富。主要集中于上官仪《笔札华梁》、李峤《评诗格》、王 昌龄《诗格》、《诗中密旨》、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等著作以及李白、杜甫、 白居易、杜牧等人的众多的诗文篇什之中。 北宋初期开始的以柳开、石介、欧阳修为代表的新古文运动,反对西昆派的 轻靡文风,提倡质朴淡雅、平易畅达的散文。后来司马光、王安石、苏轼、黄 庭坚等,也有相似的论述。但最为突出的则是南宋的陈骙。他写的《文则》是 我国第一部修辞学的专著。它论述修辞相当全面,从修辞的原则和方法,词句 篇章修辞和辞格、文体、风格都加以论述。金元时期的王若虚和陈绎曾在修辞 研究上有很大贡献。王若虚《滹hū南遗老集》对经书、史书及文章中的修辞 问题加以甄别辨析。陈绎曾的《文说》对“用事法”(即“引用”格)说得极 为细致。这个时期,诗歌修辞理论有了新的特点。欧阳修率先撰写了《六一诗 话》后,许多诗话接踵出现。在诗话影响下,宋金元还出现了大量词话如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中就有不少论词的内容。
汉语修辞学的历史发展

汉语修辞学的历史发展①从古代到近代,研究汉语修辞的都忽略了口头语言和俗文学里的修辞现象,研究对象都是书面上的诗赋词章史传典籍中的“雅言”。
两部影响最大的著作是:刘勰的《文心雕龙》成书于公元6世纪初年,南朝齐末梁初,共10卷,50篇。
第6~8卷的15篇讲风格和技法,其中包括如现在所说的辞格。
以下两卷10篇讲对辞章的鉴别,其中《时序》篇提出了辞章与社会的关系。
这是一部承前启后的巨著。
它是先秦以来探讨辞章之学的总结,开此后1000多年研究辞章之学的先河。
陈騤的《文则》成书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
它把比喻细分为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10类,是古代修辞学著作中讲比喻讲得最为详备的。
它讲到用语要注意搭配得当,避免语病,以至讲到语助词的修辞表达效果。
有人认为《文则》是历史上第一部名副其实的修辞学专著。
从北宋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开始,经宋、元、明、清四代,陆续出现了一大批诗话、词话、文话一类的著作和论述文章作法的著作,虽然其中有很多芜杂庸劣之作,但是也有不少精到的见解,特别是在修辞技法方面。
②20世纪初叶,“五四”运动前后,汉语修辞学的研究有了一个重大的发展和突破。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引进或参考了欧洲和日本的修辞学,开始建立了系统的汉语修辞学学科,并且在有的高等学校开设了修辞学课程;二是逐渐有了专以现代白话文为研究对象的现代汉语修辞学。
从20~30年代,陆续出现一批修辞学专著。
可举以下3种为代表:唐钺《修辞格》(1923)。
主要参考了欧洲传统修辞学,专讲修辞格。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1932)。
这部书参考日本修辞学较多,但是有自己的创见。
它继承并发扬了《文则》和元代王若虚《滹南遗老集》中指瑕、正误的传统,把修辞区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它继承古代著作中讲比喻、夸饰、偶俪等修辞技法的传统,参考东西方修辞格的讲法,条分缕析,列为38格;这些,对此后的汉语修辞学研究有很大影响。
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发展

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发展(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发展【提要】本文站在宏观的视角主要介绍了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发展历程。
根据笔者自己理解进一步细分为五个阶段,概括来说就是“两起两落”,并从事实出发阐发了对修辞学发展的反思。
【关键词】汉语;修辞学;陈望道;辞格修辞学作为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已经拥有了二千多年的历史,而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本文将从二十世纪开始阐述修辞学的现代发展史以及存在的困境。
一、修辞学发轫到创立期(二十世纪初到二十年代)中国现代修辞学在西学东渐的思潮影响下逐渐出现,迄今为止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但是他的发展经历了几多坎坷和波折。
作为引进外国文化窗口的上海,在中西文化“撞击”下,终于形成了我们最早的一批现代汉语修辞学成果。
这个时期完全是拿来主义,中国学者看到中西方修辞学的众多差异,于是抱着激动急切的心情不假思索的将欧美和日本的修辞学照搬照抄,这也出现了早期汉语修辞学严重不符合汉语实际的弊病。
最早的修辞学著作应是1905年,汤振常《修词学教科书》和龙伯纯《文字发凡·修辞卷》。
汤振常《修词学教科书》原为南洋中学国文讲义,是我国修辞学史上最早修辞学教材,但是基本上是从日本修辞学中借鉴移植过来的,模拟的痕迹过重。
英美修辞学代表人物唐越,他的《修辞学》(1923年)参考了英国讷斯菲《高级英文写作学》成就,以“修辞格”为对象,论述了五类二十七格。
特点是建立了较科学,完整的修辞格体系,又有辞格理论作指导,因而被陈望道先生称为“科学的修辞论的先声”。
二、第一次小繁荣到停滞期(三、四十年代)繁荣期(1930-1937)主要有两点表现:一,开拓了修辞学的领域。
陈望道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是是中国现代修辞学诞生的标志,同时也为现代修辞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第一,他以“修辞格”为中心,详细论述了四类三十八格,其中对修辞格的特点,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分析的尤为详细周密,从而建立了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
汉语言修辞学

1、修辞学的研究历史:“修辞”一词出现得很早,但在古代学术研究中,修辞学并不是独立的学科,有关修辞的论述散见于解经、文论、史论、诗话、词话、笔记、随笔之中。
“修辞”两字最早出现在《周易》。
魏晋南北朝时刘勰的《文心雕龙》曾对诗文的修辞规律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隋唐五代史论修辞、诗论修辞、散文修辞都获得了发展。
南宋陈骙的《文则》,对比喻、引用、仿拟、析字、重叠、节缩、省略、层递、错综、倒装等各种辞格,都分别作了分析。
元朝的《修辞鉴衡》是我国第一部以修辞命名的著作。
明代胡震亨的《唐音癸签》是我国第一本断代的修辞学资料汇编。
清代王国维的诗歌评论在修辞学方面也多有贡献。
“五四”运动以后,修辞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到了全面、系统的探讨和研究。
比较重要的成果主要有:1923年胡怀琛的《修辞学要略》可算是中国最早的现代修辞学著作。
1932年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开拓了修辞研究的新境界,标志着现代修辞学的建立。
2、陈望道先生的思想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
主要为着意和情,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陈望道先生对修辞做了广狭之分。
狭义:以为修当修饰解,辞当作文辞解,修辞就是修饰文辞。
广义:修当作调整或适用解,辞为语辞,修辞就是调整或适用语辞。
陈望道先生将修辞现象分为:1、积极修辞:使话语生动形象包括辞格和辞趣2、消极修辞:使表达清楚明白要求内容明确、通顺;形式平匀、稳密3、《修辞学发凡》杰出贡献:1、建立一个崭新科学性强的修辞学体系。
2、廓清修辞定义任务和作用的理论3、提出修辞必须适应题旨情境。
4、在继承前人基础上,提出修辞手法两大分野学说。
4、什么是修辞?如何来理解修辞?修辞就是言语交际参与者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运用相应的语言形式,恰切地建构话语和解构、理解话语,以达到理想交际效果的活动。
5、语境与情趣之间的关系是什么?1、单独的词语,无所谓生动与否,进入特定的语境,就有了情趣。
试论中国修辞学发展的特点

试论中国修辞学发展的特点修辞学史的研究有一个历史分期问题。
著名修辞学家郑子瑜先生在其《中国修辞学史稿》中首次进行科学的历史分期研究。
郑先生认为,中国修辞学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致可分为七个时期:先秦时代是中国修辞思想的萌芽期;两汉时代是中国修辞思想的成熟期;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修辞学的发展期;隋唐时代是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延续期;宋金元时代是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再延续期;明代与清代是中国修辞学的复古期。
这种历史分期,不仅顾及到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等发展的独特背景,而且确实恰切反映了中国修辞学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根本特点。
一、先秦时代——中国修辞思想的萌芽期先秦时代,中国文学已经得到了初步发展,但明确的修辞学思想与修辞学研究还未开始。
虽然老子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之说,孔子有“辞达而已矣”、“言之不文,行之不远”等观点,孟子亦有“言近而旨远”的说法,但仔细研绎其辞,皆不是明确的为修辞学目的而阐发的观点,其修辞学思想还不明朗。
即使是对于修辞意义的看法,虽然《墨子》、《荀子》以及《易经·系辞下》中都有强调,但是从未有人提出汉人刘向“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这样明确的修辞观点。
至于具体的辞格研究,更是难以见到。
二、两汉时代——中国修辞思想的成熟期两汉时,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成熟与哲学、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修辞学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刘向旗帜鲜明地亮出了他“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的主张,充分强调了修辞的作用与意义。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对《春秋》一书用辞的深究,贾谊在《陈政事疏》中对避讳修辞手法的论述,王逸在《离骚经序》与王符在《潜夫论》中对髻喻的论述,还有王充在《论衡》中对夸饰的论述,虽然并不系统、完整,但此时的汉语辞格研究已初具规模。
但是,这一时期的修辞学家并没有解决更多的修辞学理论问题,对汉语修辞如语体、风格等各方面皆未有深入研究。
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修辞学并没有发展得很充分,只能说中国修辞学处于思想成熟的时期,而不是修辞学发展的成熟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修辞发展历程
修辞是指通过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达到增强文学作品感染力与艺术性的修辞手法。
汉语修辞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古代,经历了不同的时期与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先秦时期,修辞主要以韵律为核心,将文字与音乐相结合,创造出具有音乐美感的诗歌。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诗人有屈原、佚名的《诗经》和《楚辞》等,他们运用感人肺腑的文字,传达情感与思想。
汉朝时期,修辞开始逐渐与讲究变化融为一体。
董仲舒提出的格物致知思想要求修辞贴近日常生活,注重表达中的变化与意义的传递,这为后来的骈文等文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修辞开始在文言文中成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
文人学士通过修饰文字,寄托个人情感与追求。
代表作品有陆机的《大抵论》以及曹操、曹丕等的赋文。
随着唐宋文化的繁盛,修辞技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唐代的杜牧、白居易等以形容词的灵活运用,传达出丰富的意境与感受。
宋代的苏轼更是以饮酒作为修辞的主题,寄托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到了明清时期,修辞的发展与变化逐渐走向多样化。
明代的杨荣、袁宏道等以辞章的形式,运用对比、夸张等手法表达情感。
清代的红楼梦更是运用了大量的比喻、隐喻,丰富了小说的艺术性与意蕴。
近现代的汉语修辞则在文学、政治、广告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修辞手法更加多样化,灵活运用于各种社会语境中。
如今,我们可以在诗歌、小说、演讲、广告等各种文本中都能看到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表达的艺术性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