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编制说明编写格式
标准化手册模板格式

编制说明(字体为黑体三号加粗)【编制目的】(字体为黑体小三加粗)正文为宋体五号,不加黑。
首行缩进为2;《XX手册》为XX公司的XX管理提供促销流程、规范、表单。
【使用范围】正文为宋体五号,不加黑。
首行缩进为2;本手册仅供XX公司XX部门的XX人员作为工作手册阅读、参考。
【手册制度】1.字体为宋体五号,不加粗,编号为“1”,且编号数字字体为宋体五号,每行对齐;《XX手册》由XX公司统一制定和修改,其版权、解释权和维护权归公司总部所有;各相关人员仅有使用权及修改建权。
为避免资料外泄,各使用者不得带出公司,不得翻印、不得外借他人,不得向外泄密透露。
2.《XX手册》由公司总部实行编码管理,并统一记录在案,故请妥善保管,不得遗失。
3.各岗位人员对手册的培训学习,应由经理或经理指定人统一安排、集中学习。
【使用说明】正文为宋体五号,不加黑。
首行缩进为2,行距为1.25倍;《XX手册》内容包括XX等内容。
《XX手册》是XX公司人成功的操作经验,也是XX公司人智慧的结晶。
正是这些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的长期坚持和积累,才铸就了XX公司连锁门店强大的经营竞争力,希望各位同仁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和坚持不懈,并为《XX手册》的再次升级而积累更多的经验与智慧,XX公司辉煌的发展期待您宝贵的建议!编写小组成员:注意页眉页脚,页眉有客户标示且靠左对齐,“XX手册”靠右对齐,字体为宋体小五;页码字体为宋体小五号,靠右对齐,封面不编辑页码,编制说明为第1页,目录为第2页1一级标题,黑体三号,加黑二级标题,黑体小三,加黑1.1.1三级标题,黑体四号,加黑1.正文,字体为黑色,大小为宋体五号,不加黑,行距为1.25倍,句末“;”最后一个小分项用“。
”结束;每行对齐;2.XX3.XX1.1.1.1四级标题,黑体小四,加黑1.正文,字体为黑色,大小为宋体五号,不加黑,行距为1.25倍,句末“;”正文,字体为黑色,大小为宋体五号,不加黑,行距为1.25倍,句末“;”2.XX3.晨会规范1)正文中的下一级,编号用“1)”字体为宋体五号不加粗,为1.25倍行距为1.25倍,句末“;”2)晨会流程;➢提前2分钟播放早会音乐(正文中的下一级,编号用“﹥”字体为宋体五号不加粗,行距为1.5 倍,句末“;”)此正文中的第二行不缩进2;➢店长指定同事迎接伙伴上班并道早安(注:声音够大,开心的气氛);➢准备班前会内容与管理人员开碰头会;➢播放集合音乐。
(完整版)地方标准编制说明.doc

7、桥梁工程:本章分桥梁基础、下部构造、上部构造、桥梁附属工程、桥梁维修加固、涵洞维修共六节。其中桥梁基础节中又分为钻孔灌注桩、挖孔灌注桩、沉入桩、扩大基础及承台四个分项;下部构造节中又分为墩台身、墩台帽盖梁两个分项;上部构造节中又分为先张法预应力施工、后张法预应力施工、预制与安装、支架上现浇箱梁、悬臂浇筑预应力连续箱梁、节段梁预制与悬臂拼装、桥面整体化及调平层共七个分项;桥梁附属工程节中又分为垫石及支座安装、桥面排水、护栏、伸缩装置共四项;桥梁维修加固节中又分为混凝土表层缺陷处理、混凝土裂缝的处理、粘贴钢板加固、粘贴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固、体外预应力加固、增大截面加固、扩大基础加固、桥面病害处理、支座更换、伸缩缝更换等;本章各分项分别按上述各项内容的材料要求、施工工艺、质量检测检验和管理进行了具体规定。
3、总体框架:范本主要内容有招标公告/投标邀请书、投标人须知、评标办法、合同条款及格式、工程量清单、图纸、技术条款、投标文件格式等八个篇章。
4、总则其中第100章承包人驻地建设应按照安全、环保、实用的要求,统筹规划、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少占农田的原则可以自建条件允许可以刻租赁。项目管理机构、驻地建设、拌合站建设等应根据项目规模,结合项目特点等因地制宜进行建设。对规模较小的项目,可借用现有的或附近的设备、设施。
标准编制说明编写格式【范本模板】

附件13《生物物种监测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生物物种监测技术指南》编制组2014年3月项目名称:生物物种监测技术指南项目统一编号:No.2013—68编制单位: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编制组主要成员:徐海根、丁晖、吴军、崔鹏、马克平、孙红英、高欣、姚一建、柯欣、蒋志刚、刘迺发、秦卫华、房丽君、陈小勇、王剑伟、曹铭昌、乐志芳、卢晓强、李佳琦、江建平杨晓君、蒋学龙、陈炼、刘立标准所技术管理负责人:蔡木林标准处项目管理人:段光明目录1. 项目背景 (1)1.1 任务来源 (1)1.2 工作过程 (1)2。
标准制订的必要性分析 (2)2。
1 适应新形势下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要求 (2)2。
2 国家及环保主管部门管理的相关要求 (2)2.3 国家相关标准技术体系建设的要求 (3)2.4 现行生物多样性监测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国内外生物种监测及标准制定情况 (4)3。
1 地球观测组织生物多样性观测网 (4)3。
2 英国 (5)3.3 瑞士 (6)3.4 德国 (7)3。
5 美国 (7)3.6 中国 (9)4. 标准制订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11)4。
1 标准制订的基本原则 (11)4。
2 标准的适用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 (12)4.3 标准制订的技术路线 (12)5。
标准内容结构 (14)6 主要条文说明 (14)6.1 规范性引用文件 (14)6.2 术语和定义 (15)6。
3 监测方法 (15)6.4 监测内容和指标 (24)6。
5 监测时间和频次 (26)6。
6 数据处理和分析 (28)6.7 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 (28)6.8 监测报告编制 (28)《生物物种监测技术指南》编制说明1。
项目背景1.1 任务来源为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根据《关于开展2013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13〕154号),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下达了《生物物种监测技术指南》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统一编号为2013—68.项目由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共同承担.1。
国家标准《锌粉》(送审稿)编制说明

国家标准《锌粉》编制说明(送审稿)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根据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关于转发2010年有色金属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有色标委[2011]4号)中转发国家标准委《关于下达2010年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标委综合[2010]87号)精神,国家标准GB/T6890-2000《锌粉》的修订工作,由中冶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和河南豫光锌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负责起草,计划编号:20102303-T-610 ,并于2011年底前完成。
2.工作过程2011年1月,我公司接到《关于下达2010年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后,首先成立了国标《锌粉》的修订工作小组,制定了工作计划和进度安排,并填报了落实任务书,以确保按阶段完成国家标准的修订任务。
2011年1月20日开始,修订工作小组参考国际标准ISO 3549-2002《色漆用锌粉颜料规范和试验方法》,结合我公司生产和使用锌粉实际情况,按照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要求,对原标准GBT 6890-2000 《锌粉》进行修订,制定了国标GB /T6890—20××《锌粉》的草稿(第一稿),并在2011年3月24日~3月27日在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会议中心召开有色金属标准审定、讨论、任务落实会和有色金属标准编写研讨暨培训会上对株洲冶炼厂、河南豫光锌业、柳州锌品股份有限公司、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和内蒙古紫金锌业等9家锌冶炼企业分发了草稿和征求意见函,同时对天津大港,保定世纪隆昌,廊坊大正,四川石棉等生产厂家发出了征求意见函,2011年6月20日~6月23日在辽宁省大连市召开有色金属标准审定会、预审会和讨论会上进行讨论。
根据讨论意见和建议完成《送审稿》,于2011年10月在网上广泛征求意见。
二、编制原则1.有利于促进对外经济合作和贸易。
2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提高生产单位的产品质量。
企业标准模板编写说明

“企业标准模板”编写说明为了方便企业更好地制定企业标准,根据GB/T1.1、GB/T1.2的要求编制了“企业标准模板”。
企业可以按照此模板的格式编制企业标准。
在模板使用中,企业可根据自己的产品特点选择相应的技术要求,但不能改变章节名称、顺序、字体和字号。
以下为“企业标准模板”的具体使用说明。
1、封面左上角三位“XXX”为标准文献分类号,由一位大写字母和两位数字组成,如“A56”。
2、文本正文全部用5号宋体,大标题及一级标题用黑体,从前言开始到正文结束每页右上角用5号黑体写出标准号,涉及到表格的,表格题目用5号黑体位于表格上方居中,表格内容用小5宋体,表格宽度与版面同宽,如下表。
3、第一章“范围”中,本标准适用于…应完整交代本标准能“干什么用”,阐明标准的适用性,或适用的领域、界限。
4、第二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中,所涉及的标准必须是最新标准,标准号与名称一致(不写标准的年代号),可以通过网站进行查询。
另外,凡是第二章中引用的标准,后面的正文里必须要涉及,后面引用到的标准必须要列入第二章,一一对应。
排序规则如下:a.“标准”在前,“法规”在后。
b.国家标准在前,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在后c.国内标准在前,国际标准在后d.行标按A → Z顺序排列。
e.所有标准按“标准编号”由小→大排列。
5、第四章“要求”中要注意:a. 标准中的所有特性,可以直接用文字写出来,也可用引用方式引用其他标准中的相关内容。
可量化的特性应给出极限值或可选值。
b. 产品标准是针对最终产品而言,提“要求”时不涉及其他中间生产环节的要求。
c. 执行“可检验性原则”,即提出的每一项要求一定要提及相应的试验方法。
方法可直接用文字写出来,也可以引用现成的方法标准。
d. 指标应不低于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相关规定。
e.食品类标准必须写出原辅料要求、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要求、保质期、净含量等内容,检验规则参照“QS”《审查细则》的相关规定制定。
课程标准编制模板及说明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标准课程名称:适用专业:学时数:学分:年月《》课程标准一、课程的性质编写建议:主要包括该门课程的地位、功能及与其它课程的关系等内容。
二、设计思路编写建议:主要包括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该门课程设置的依据、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课程内容编排的思路、课时安排说明等内容。
课程设计思路必须依据所属专业2009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应职业资格标准以及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等方面的要求。
三、课程教学目标编写建议:课程教学目标的描述要具体明确。
文字表述可分三段,第一段为总体描述,即课程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达到的预期结果。
第二段说明学生学习本课程应达到的具体明确的能力目标。
为了使得课程目标的表述能够明确,尽量不要使用“知道”、“了解”、“理解”、“懂得”、“熟悉”之类的动词,否则,所描述的课程目标就会非常模糊。
建议采用“能或会+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如“能熟练配置和管理FTP服务器”。
第三段说明学生学习本课程应达到的社会能力或方法能力目标。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编写建议:在内容选取上,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岗位要求和前后续课程的衔接,统筹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
职业能力课程要尽量按照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
基本素质课程可以按照教学单元或知识模块等来确定课程内容。
为使课程内容与要求表述清晰明确,并具有可操作性,建议采用“能或会+动作要求+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如“能熟练配置和管理DNS服务器”。
课程内容和要求是根据课程目标对本课程主要内容进行设计。
请将达到课程目标应当完成的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填写在下表中,其中的教学内容不要采用章节方式描写。
五、实施建议编写建议:根据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提出教材选用或编写建议、教学方法建议、教学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
标准编制说明【模板】

标准编制说明
一、标准编制的目的意义
我公司生产的枸杞籽油胶丸是以枸杞籽为主要原料,用超临界CO2萃取工艺或亚临界萃取工艺提取枸杞籽油后制成的枸杞籽油胶丸。
由于目前尚无适合该产品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表准,为了确保我公司生产的枸杞籽油胶丸在批量投产后质量稳定,并符合国家相关的食品卫生标准要求,依据标准化法的规定,制定枸杞籽油胶丸的企业标准。
本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要求而制订,作为我公司组织生产,产品质量控制和评价的依据。
这一企业标准制定后,可使我公司在今后的生产中做到有章可循,保证稳定的产品质量,同时也可为检验部门提供适合本产品的质量检验依据。
二、标准编写格式和技术指标确定的依据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编写。
本标准技术指标根据本公司产品的特性制定。
宁夏易捷庄园枸杞科技有限公司。
标准化手册模板格式

手册名称编制说明(字体为黑体三号加粗)【编制目的】(字体为黑体小三加粗)正文为宋体五号,不加黑。
首行缩进为2;《XX手册》为XX公司的XX管理提供促销流程、规范、表单。
【使用范围】正文为宋体五号,不加黑。
首行缩进为2;本手册仅供XX公司XX部门的XX人员作为工作手册阅读、参考。
【手册制度】1.字体为宋体五号,不加粗,编号为“1”,且编号数字字体为宋体五号,每行对齐;《XX手册》由XX公司统一制定和修改,其版权、解释权和维护权归公司总部所有;各相关人员仅有使用权及修改建权。
为避免资料外泄,各使用者不得带出公司,不得翻印、不得外借他人,不得向外泄密透露。
2.《XX手册》由公司总部实行编码管理,并统一记录在案,故请妥善保管,不得遗失。
3.各岗位人员对手册的培训学习,应由经理或经理指定人统一安排、集中学习。
【使用说明】正文为宋体五号,不加黑。
首行缩进为2,行距为1.25倍;《XX手册》内容包括XX等内容。
《XX手册》是XX公司人成功的操作经验,也是XX公司人智慧的结晶。
正是这些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的长期坚持和积累,才铸就了XX公司连锁门店强大的经营竞争力,希望各位同仁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和坚持不懈,并为《XX手册》的再次升级而积累更多的经验与智慧,XX公司辉煌的发展期待您宝贵的建议!编写小组成员:注意页眉页脚,页眉有客户标示且靠左对齐,“XX手册”靠右对齐,字体为宋体小五;页码字体为宋体小五号,靠右对齐,封面不编辑页码,编制说明为第1页,目录为第2页1一级标题,黑体三号,加黑二级标题,黑体小三,加黑1.1.1三级标题,黑体四号,加黑1.正文,字体为黑色,大小为宋体五号,不加黑,行距为1.25倍,句末“;”最后一个小分项用“。
”结束;每行对齐;2.XX3.XX1.1.1.1四级标题,黑体小四,加黑1.正文,字体为黑色,大小为宋体五号,不加黑,行距为1.25倍,句末“;”正文,字体为黑色,大小为宋体五号,不加黑,行距为1.25倍,句末“;”2.XX3.晨会规范1)正文中的下一级,编号用“1)”字体为宋体五号不加粗,为1.25倍行距为1.25倍,句末“;”2)晨会流程;➢提前2分钟播放早会音乐(正文中的下一级,编号用“﹥”字体为宋体五号不加粗,行距为1.5 倍,句末“;”)此正文中的第二行不缩进2;➢店长指定同事迎接伙伴上班并道早安(注:声音够大,开心的气氛);➢准备班前会内容与管理人员开碰头会;➢播放集合音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3《生物物种监测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生物物种监测技术指南》编制组2014年3月项目名称:生物物种监测技术指南项目统一编号:No.2013-68编制单位: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编制组主要成员:徐海根、丁晖、吴军、崔鹏、马克平、孙红英、高欣、姚一建、柯欣、蒋志刚、刘迺发、秦卫华、房丽君、陈小勇、王剑伟、曹铭昌、乐志芳、卢晓强、李佳琦、江建平杨晓君、蒋学龙、陈炼、刘立标准所技术管理负责人:蔡木林标准处项目管理人:段光明目录1. 项目背景 (1)1.1 任务来源 (1)1.2 工作过程 (1)2. 标准制订的必要性分析 (2)2.1 适应新形势下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要求 (2)2.2 国家及环保主管部门管理的相关要求 (2)2.3 国家相关标准技术体系建设的要求 (3)2.4 现行生物多样性监测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国内外生物种监测及标准制定情况 (4)3.1 地球观测组织生物多样性观测网 (4)3.2 英国 (5)3.3 瑞士 (6)3.4 德国 (7)3.5 美国 (7)3.6 中国 (9)4. 标准制订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11)4.1 标准制订的基本原则 (11)4.2 标准的适用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 (12)4.3 标准制订的技术路线 (12)5. 标准内容结构 (14)6 主要条文说明 (14)6.1 规范性引用文件 (14)6.2 术语和定义 (15)6.3 监测方法 (15)6.4 监测内容和指标 (24)6.5 监测时间和频次 (26)6.6 数据处理和分析 (28)6.7 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 (28)6.8 监测报告编制 (28)《生物物种监测技术指南》编制说明1. 项目背景1.1 任务来源为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根据《关于开展2013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13〕154号),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下达了《生物物种监测技术指南》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统一编号为2013-68。
项目由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共同承担。
1.2 工作过程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环保总局公告2006年第41号)的有关要求,项目承担单位组织专家和相关单位成立了标准编制组。
标准编制组成员即时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在前期项目研究、文献资料分析和基础调研的基础上,编制组召开了多次会议,讨论并确定了开展标准编制工作的原则、程序、步骤和方法,最后形成开题报告和文本初稿。
2013年7月22日,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专家对《生物物种监测技术指南》项目进行了开题论证,与会专家和管理部门代表充分肯定了本标准编制工作的必要性、技术路线和主要技术内容,一致同意该项目开题,并对文本初稿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专家组认为,该项目成果为系列标准,包括制定陆生维管束植物、地衣和苔藓植物、陆生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内陆水域鱼类、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蝴蝶、土壤动物、大型真菌等生物类群的监测技术指南。
标准编制组根据开题论证意见,进行了补充调研、专家咨询与讨论及部分野外测试,对标准初稿进行了多次修改,形成了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
2. 标准制订的必要性分析2.1 适应新形势下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要求我国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7条要求通过抽样调查和其他技术,监测生物多样性组成部分及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的活动。
2010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意义重大的全球2020年生物多样性目标(即爱知目标)。
该目标涵盖自然生境的保护和恢复、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濒危物种的保护与恢复、遗传多样性的维护等方面,是指导今后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纲领。
实现全球2020年生物多样性目标,并评估其进展情况,需要制定相关监测指标、方法和标准,建立监测系统,开展长期监测工作。
新成立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以及地球观测组织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GEO BON)都提出了开展全球生物多样性状况评估的工作方向。
制定生物多样性监测标准,建立全球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是开展生物多样性评估的前提。
2.2 国家及环保主管部门管理的相关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4〕25号),要求建立生物物种资源监测预警体系,及时掌握重要生物物种资源的动态变化,科学预测近期、中期和长期发展趋势,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007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环发[2007]163号)。
该“纲要”把“生物物种资源监测和预警机制研究”列入其优先项目。
2010年9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第126次会议审议批准,环境保护部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
该战略和行动计划确定了包括“到2015年初步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的近期目标、“到2020年,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得到完善”的中期目标,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能力建设,提高生物多样性预警和管理水平”的战略任务,规划了“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监测”的优先领域和行动。
周生贤部长多次谈到生物多样性监测的重要性,要求“抓紧建立监测体系,开展生物多样性评估”,“争取在“十二五”期间,能使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管护、监测和执法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在2011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周生贤部长进一步强调要“探索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
2.3 国家相关标准技术体系建设的要求《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逐步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标准簇,根据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 年)的需求,研究制定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监测,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生物遗传资源采集、经济价值评价与等级划分,外来入侵物种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和技术导则与规范。
因此,制定生物物种监测技术指南是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建设的客观要求。
2.4 现行生物多样性监测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开展了一些生物多样性监测项目,积累了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和经验。
但整体上,我国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全国性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尚未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能力十分薄弱。
就监测标准而言,我国制定了60多项有关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的国家、行业标准,这些标准对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监测标准体系建设与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需求仍有很大差距:一是体系不健全。
缺少生物多样性监测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框架。
应在国家层次统筹规划,系统地设计和构建生物多样性监测标准体系,逐步制定和发布实施与生物多样性监测有关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标准。
二是系统性不够。
各主管部门往往从自身需求出发,分别制定本部门、行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导致技术标准、业务规范各行其是,标准之间缺少关联。
三是标准的规范、引领作用没有得到应有发挥。
有的标准缺乏可操作性,长期得不到应用;有的标准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求,需要进一步更新和修订。
为改变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建设落后的局面,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尽快编制和发布一些急需的监测标准。
通过前期调研和科学论证,环保部下发了《关于开展2013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13〕154号),设立了“生物物种资源监测技术指南”项目。
该标准为系列标准,包括制定陆生维管束植物、地衣和苔藓植物、陆生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内陆水域鱼类、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蝴蝶、土壤动物、大型真菌等生物类群的监测技术指南。
3. 国内外生物种监测及标准制定情况3.1 地球观测组织生物多样性观测网当前,生物多样性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具有长期、复杂、后果滞后和难以预测的特点。
对生物多样性进行长期动态的网络监测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认知生物多样性变化的驱动因子并对其进行量化研究,而且还有助于认识生物多样性变化的主导过程及其对生态系统功能和人类的影响。
2008年,DIVERSITAS和国际地球观测组织(GEO)宣布成立了收集、管理、共享和分析世界生物多样性现状和趋势的新机构——地球观测组织生物多样性观测网(GEO BON)。
GEO BON主要致力于在全球、区域和国家尺度推动生物多样性观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更好地为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提供技术支撑。
在技术层面,GEO BON分为9个工作组,分别是遗传多样性工作组、陆地物种多样性工作组、陆地生态系统工作组、淡水生态系统工作组、海洋生态系统工作组、生态系统服务工作组、模型工作组、数据集成工作组和指标工作组。
在组织层面,GEO BON还建立了区域或国家联络点,负责组织开展本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收集与分析等有关工作。
如亚太区域建立了亚太区域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AP BON),日本建立了日本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JBON)。
GEO BON在生物多样性监测标准制定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重要生物多样性变量(Essential Biodiversity Variables,EBVs)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建立了气候变化领域的重要气候变化观测变量(ECVs),且在气候变化监测与评估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受IPCC ECVs 的启发,GEO BON通过分析已有的生物多样性观测指标,提出了包括基因水平、物种种群、物种生活史、群落构成、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等几个方面的重要生物多样性变量,为在全球尺度制定一套系统规范、操作性强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体系提供了参考。
(2)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手册为推进全球层面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GEO BON正在编写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手册(GEO Handbook on Biodiversity Observation Network)。
该手册共分14个章节,涉及生态系统、物种资源、遗传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等不同的层次,在生态系统层面又细化为陆地生态系统、海洋与海岸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观测手册还将就志愿者参与、能力建设、遥感观测和模型分析等几个内容分别进行介绍。
(3)其他监测标准与指南GEO BON的各工作组也组织编写了部分监测标准与指南,指导区域或国家层面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如陆地物种观测工作组组织编写了蝴蝶监测手册,陆地生态系统观测工作组编写了陆地生态系统变化监测手册。
3.2 英国英国从1962年开始,先后组织实施了90余项监测计划。
英国实施了鸟类监测计划,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策略,在全国设有2800个1×1 km2的样方,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每年每样方开展3次监测,有2300名志愿者参与各类样方监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