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概述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民居介绍

中国传统民居介绍

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传统民居:
1. 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其基本特点是四面房屋围合成一个院子,院子的入口设在南面或东南面。

北京的四合院是四合院的典型代表,分为单进或多进式,布局规整,中轴对称。

2. 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福建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以圆形、方形等形状的土楼建筑为代表,一般由多户人家聚居而成,其建筑风格独特,防风、防火、防盗等方面的功能非常出色。

3. 窑洞:窑洞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窑洞主要建在黄土高原的崖壁上,有靠崖窑和地坑窑两种形式。

窑洞内部结构简单,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隔热性能。

4. 吊脚楼:吊脚楼是中国南方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其特点是房屋悬于山腰或坡地,采用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5. 江南水乡民居:江南水乡民居是中国南方水乡地区的传统民居,其特点是房屋沿水而建,粉墙黛瓦,绿树掩映,给人以清新、幽静的感觉。

以上是中国传统民居中的一些主要类型,它们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民居概述

中国传统民居概述

限于日常生活领域的人类居住环境。

民居大概是建筑学里使用最多却又最少达成共识的术语
之一了。从历史上看, 民居几乎从来都是作为和“建筑”相对
的概念而存在的: “建筑”是 “伟大的”、“精致的”、“纪
念性的”、“大师杰作的”; 是营造的艺术与科学, 且隐含着
由特定价值观所支配的美学品位。而民居则被排除在所谓的艺
2.奴隶社会
夏(公元前2070-前1600)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我国最早 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 实例
河南偃师二里头建筑遗址中,有高出地面的台基遗迹,在台基上有木骨泥墙环绕相 隔,这表明穴居形式已发展到了地面分室建筑阶段。
19
商(公元前1600-前1046) 湖北黄陂县盘龙宫殿遗址(出现台子)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根据在西厢发现的甲骨文,推测此处 是座宗庙。
24
春秋时期
东周时,士大夫的居所一 般可以建一个小院,前后两排 建筑,《礼仪》中记载:“前 排房屋面阔三间,中央为门道 ,两边为堂、室;后排房屋面 阔五间,中央三间是起居与接 待宾客的厅堂,两侧隔墙分别 为南北向排列的东堂、东夹西 堂、西夹,此排房屋后面连着 的后室是寝室”
在建筑风格上, 自汉朝开始基 本都是古拙端正而严肃的汉代风格 ,建筑多使用挺直方正的直线,从 唐朝开始,建筑风格转为豪放富丽 ,多使用遒劲挺拔的曲线。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现存唐代木构建筑中规模最大)
唐代地方城市与长安、洛 阳一样,民宅建在坊内,而 把官署和主要官员住宅放在 子城中。
一般民居仍是土墙承重, 上架梁檩,草顶民居相当普 遍。
仰韶文化(母系氏族) 实例:西安半坡村 两种住房形式:方形和圆形
半坡遗址挖掘现场
半坡遗址圆形房屋基址

民居类型及特点相关内容

民居类型及特点相关内容

民居类型及特点相关内容一、传统民居类型及特点1. 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代表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

四合院以四边围合的庭院为中心,四面有房屋围绕,形成四合院的格局。

四合院的特点是布局合理,四通八达,适应北方地区的冬暖夏凉的气候特点。

同时,四合院的庭院空间也是家庭生活与社交互动的场所。

2. 木屋:木屋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类型,主要分布在山区和湖区。

木屋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结构简单,适应山区多雨的气候特点。

木屋的特点是环保、耐久、保温性好,同时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3. 土楼:土楼是中国福建地区的传统民居类型,主要分布在土楼群。

土楼是用土和石块建造的多层建筑,外形宏伟壮观。

土楼的特点是坚固耐用,具有很好的防御功能,同时也体现了福建地区的民族文化。

4. 马踏飞燕:马踏飞燕是中国江南地区的传统民居类型,主要分布在苏浙沪地区。

马踏飞燕的特点是建筑结构精巧、造型优美,屋顶呈马踏飞燕状,能够有效抵御风雨。

二、现代民居类型及特点1. 花园洋房:花园洋房是一种现代化的住宅形式,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区。

花园洋房的特点是独立的住宅,周围有私人花园或院落,居住环境优美,居住者可以享受到独立的私密空间。

2. 高层公寓:高层公寓是城市中常见的一种住宅形式,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域。

高层公寓的特点是层高较高,居住面积相对较小,但可以通过共享设施(如游泳池、健身房等)提供便利和舒适的生活。

3. 别墅:别墅是一种高档住宅形式,主要分布在城市的高尚住宅区或郊区。

别墅的特点是独立的住宅,通常有多层,有较大的居住面积和私人花园,居住者可以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

4. 老公寓:老公寓是指建于上世纪初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式公寓楼,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域。

老公寓的特点是结构老旧,居住面积较小,但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具有浓郁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三、不同民居类型的特点比较1. 建筑结构:传统民居多采用砖木结构,现代民居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更加耐久和坚固。

中国古代民居的形态

中国古代民居的形态

中国古代民居的形态:
1.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基本形式之一,其历史悠久,
分布广泛。

四合院由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组成,四面围合,中间形成庭院。

这种布局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居住和生活,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道德观念。

2.窑洞:窑洞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之一,利用黄土的特殊地
质结构和气候条件建造而成。

窑洞有单独的沿崖窑洞、土坯或砖石的拱式窑洞,以及天井地坑式窑洞等。

窑洞具有冬暖夏凉、防震和防盗等特点。

3.竹楼:竹楼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之一,尤其在云南、
广西等地区较为常见。

竹楼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一般为两层或三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竹楼造型美观,结构简单,具有防潮防震等特点。

4.天井式民居:天井式民居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民居形式,
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等省份。

天井式民居以天井为中心,四周建房屋,房屋与天井之间一般都有走廊或檐廊相连。

这种民居布局有利于通风和排水,同时也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居住和生活。

传统民居

传统民居

“传统民居”从空间上是一个范围广泛的概念,它既指我们日常所见,特别是农村常见的老百姓的传统住居,也指一些深宅大院及特别的居所(如名人故居及历史上的住所遗存等)。

“传统民居”从时间上更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既不是指最原始的住居,也不是指某一特别时段的住居,而是指发展到今天之前所存在的、已形成一定的文化定式与物质形态的较具典型意义的住居。

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具有建材经济、冬暖夏凉、防潮防水防震的优点。

傣族独特的生活习俗带来傣族民居独特的平面组成。

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通常由楼下架空层、楼梯、前廊、客厅(堂屋)、卧室、展台(晒台)等六个基本部分组成。

底层以数十根木柱支撑楼上重量,四周无墙,形成架空层。

架空层为非生活空间,只在其中关养牲畜,堆放杂物、柴火,故层高一般只有2m左右。

楼下架空层过去以饲养牲畜为主,楼上、楼下人畜只有一板之隔,卫生条件较差。

近年来多在楼外另建畜厩,卫生稍有改善,然而底层空间并未充分利用,且其地面仍为自然泥土,加以家禽在其中乱闯,杂物乱放,故环境仍较差。

传统傣楼楼梯直上即到前廊(外厅),它是楼上与内厅、展台之间联系的一个过渡的“灰”空间,前廊宽敞,通风良好,是乘凉、操持家务与待客的重要场所;内厅是主要的生活起居与待客之处,是傣楼的中心组成部分。

外墙一般不开窗,或开一小窗,仅靠门洞、屋顶山尖及木板墙的缝隙采光,没有专门的厨房;卧室与内厅纵向并列,室内无床,不分室,按辈分次序横向平行排列,仅以纱帐间隔,私密性差,且不欢迎外人进入;展台位于楼上外厅的一端,无屋顶遮盖。

承重构架由木柱、木梁、木屋架组成。

屋顶造型虽独特,但屋架并不复杂,它分上下两段:上段多半采用双坡简易木屋架,下段四周接单坡半屋架。

傣族人民木作技术一般不及外地(如中原地区或云南大理地区)精细。

榫孔不甚严密,故榫头常用木楔加固,日久松动歪斜时取出木楔矫正后再钉入。

这对木结构的寿命会有影响。

在云南的旅游开发中,民族村寨及其传统民居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它甚至成为旅游中的一个亮点。

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

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

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中国传统民居类型非常丰富多样,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类型之一。

它是由四个独立的建筑围合而成的,通常有一个中心庭院。

四合院常见于北方地区,如北京的胡同里。

2. 土楼,土楼是福建土族人民居住的特色建筑,也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之一。

土楼通常由土坯、石块和木材组成,外墙厚实,具有防御功能。

土楼呈圆形或方形,内部分为多个层次,每层都有独立的住宅。

3. 水乡民居,水乡民居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如苏州、杭州等地。

这种民居常见于河流和湖泊的岸边,建筑多以木材为主,具有独特的水上特色。

水乡民居一般有两层,底层用于储物和船只停泊,上层为居住空间。

4. 茅草屋,茅草屋是中国农村地区常见的传统民居类型。

它以茅草覆盖的屋顶为特色,墙体多用土坯或砖石建造。

茅草屋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在农村地区广泛使用。

5. 吊脚楼,吊脚楼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民居类型,如云南的彝族村落。

吊脚楼通常建在山坡上,楼下用于养殖或储物,楼上为居住空间。

吊脚楼的特点是楼下悬空,支撑于高大的柱子上。

6. 瓦屋,瓦屋是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它以瓦片覆盖的屋顶为特色,墙体多用砖石或土坯建造。

瓦屋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风格和结构会有所不同。

以上只是中国传统民居类型的一部分,每个地区还有各自独特的民居风格和特点。

这些传统民居不仅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智慧和追求。

传统民居介绍

传统民居介绍

传统民居介绍1. 嘿,你知道北京四合院吗?那可是咱老北京极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呀!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几户人家住在一起,热热闹闹的。

想象一下,在院子中间摆上桌椅,大家一起喝茶聊天,多有意思啊!这四合院不就像是一个凝聚着亲情和欢乐的小天地嘛!2. 哎呀,福建土楼可太神奇啦!那圆圆的外形,就像一个巨大的碉堡。

你想啊,那么多人生活在里面,就像一个小社会一样。

大家相互照应,一起生活,多温馨呀!难道你不想去感受一下那种独特的氛围吗?3. 咱来说说湘西吊脚楼吧!它就像一个优雅地站在水边的美人。

你看它一半悬空在水面上,多有韵味啊!住在里面,每天推开窗就能看到美丽的景色,那感觉肯定超棒!你说是不是很特别呢?4. 窑洞,这可是西北的特色民居哟!它就像是大地母亲的怀抱,冬暖夏凉。

在里面住,就好像被温暖包围着一样。

难道你不觉得这种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民居很神奇吗?5. 蒙古包,那可是草原上的流动家园呀!就如同白云一样,可以随时迁移。

想象一下,赶着羊群,带着蒙古包,在广阔的草原上自由驰骋,多潇洒啊!这蒙古包就是草原生活的最佳象征啊!6. 徽州古民居,那精美的雕刻,简直让人惊叹!它就像一件艺术品,每一处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

走在古民居的小巷里,仿佛穿越回了过去,那种感觉太奇妙了!你难道不想去体验一下穿越的感觉吗?7. 傣族竹楼,多有风情啊!它就像一片翠绿竹林中的精灵。

住在竹楼里,听着风吹竹林的声音,那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你不觉得这很吸引人吗?8. 川西碉楼,那高耸的身姿,多威严啊!就像是守护一方的卫士。

看着它,你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力量。

这碉楼是不是很有魅力呢?9. 江南水乡的民居,那可是充满诗意的呀!就像一幅幅水墨画,白墙黑瓦,小桥流水。

走在其间,就如同漫步在诗中,多浪漫啊!你能不喜欢这样的地方吗?10. 客家围屋,那可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城堡啊!那么多人生活在一起,团结互助。

它见证了客家人的奋斗和传承,多了不起啊!你难道不想去了解一下它背后的故事吗?我觉得这些传统民居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各有特色,都值得我们去欣赏、去保护、去传承。

中国古代民居特点

中国古代民居特点

中国古代民居特点“传统民居”是指那些乡村的、非官方的、民间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它是我国建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有的建筑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等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

一、中国传统民居的概说⒈ 类型中国民居有许多种.刘敦桢先生在<<中国住宅概说>>一书中按平面形式把民居分为九种,其中横长方形住宅是民居的基本形式,中间为明间,左右对称,以三间最普遍.四合院住宅在我国分布很广,北京最为典型.窑洞式穴居(见图)分布在我国少雨的黄土高原地区。

有单独的沿崖窑洞、土坯或砖石的拱式土窑洞, 以及天井地坑院落式窑洞,还有少数民族种类繁多的民居式。

陕北窑洞⒉ 民族文化、传统中国民居所表现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各异的特点,显示了许多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各地民居明显的差异是由于地理气候条件的不同,地方材料和传统的构造技术与方法的不同、环境的不同、防御要求带来的特点经济条件的差别、宗教因素对建筑形式的影响等等,在中国民居中可以看到多民族的特征,蒙古包以及藏族、朝鲜族、维吾尔族、西南少数民族和福建、广东的客家民居......等等,都强烈地表现出各民族的传统风格和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也影响住宅的平面形式空间安排和方位。

只要是物质条件与社会方位改变了,它原有的那些含义就不复存在了,但适合后人生活需要的传统形式却被继承下来。

⒊ 布局中国传统民居有着:明确的流线,完整的格局,明显的主体建筑,建筑组合体和渐进的层次。

①明确的流线好似画在人们心间的一副导游画,自然而然地引导人们到要去的地方。

例如北京这样的历史名城,城市分为几个主要区域,如东四牌楼,西四牌楼,东单和西单,每个区又有大街、中街、小街,街道再通过胡同小巷,胡同中才是住家门户,有明确的流线层次。

②格局是组织建筑群体构图的关系,中国民居的三合院、四合院形式正是以庭院为公共中心的向内的家庭组合体,建筑的组成有严谨方整的格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民居分类概述建筑起源于人的居住需要,因而,民居几乎是和人类的文明同时发展起来的,它是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泛,形式最多样最基本的建筑样式,是宫殿,祠庙,寺观等建筑类型的基础和源泉。

民居作为宁和,朴素的安居之所,既满足了人的居住功能的要求,又具有一定的精神意义,它所形成的文化功能与氛围总是与“家”联系在一起,让人的生活和精神得到休憩与寄托。

我国的建筑起源于一个“防”字,由“防”的理念衍生出向心性的平面构成,是一种理想的美的构成。

1[①]之所以会有这一理念,是与古代中国不断遭受外敌入侵的历史有关。

同时,北方中原地区的民宅为了防止寒风与风沙的侵袭也不得不筑起高墙将住宅尽可能地围合起来。

从古代新石器时代的住宅群遗址中就可以看到这种向心式的住宅构成。

到了夏商,中国已经有了将房屋设置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央设置内(庭)院的平面形式,被称为“四乡之制”。

西周时期,出现了中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

进入汉代以后,四合院住宅已经相当成熟,直至近代,中国民居仍然保留着厚厚的外墙,房屋围抱着中央院子或天井的形式。

竖起坚固的墙壁,将住宅、村落、城市包围起来,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最基本的行为。

下面从多个角度对我国传统民居进行大致的介绍。

一. 从造型的角度,分为规整型和非规整型民居。

大量的民居造型都很规整,首先表现在平面布局的中轴对称,其中典型的当属北方四合院,它是独立的长方体生活空间。

进入四合院之前首先得穿过胡同,胡同是夹于四合院侧面高墙之间的宁静的小巷。

叩开两侧点状设置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称为照壁的砖墙,上面通常点缀着一些精致的砖雕。

照壁的后面是前院,前院和内院通过垂花门相连,穿过垂花门是位于住宅中心位置的内院,院子四周由四栋房屋相互围合,“四合院”因此而得名。

院子正面朝南的主屋称为正堂,东西两侧为厢房,对面是倒座的副房。

在主房之后还设有后房。

整座四合院以东西厢房、南部倒座和后房的外墙体为外墙,外墙不设一扇窗,空间造型十分封闭,只在四合院外墙的东南一隅开一扇门,以供出入。

该四合院具有中轴意识其中纵轴向穿越整座四合院的南北重点,除了设于东南一隅的院门,整座四合院在平面立面上是对称的。

这种四合院形制的空间封闭性,在生理意义上,处于出于中国北方天气较为寒冷之故;在心理意义上,契合一个家族的向心、内敛气质。

而基本上的中轴对称可以看作传统儒家思想讲究规矩、规范的特点在建筑上的体现。

这类民居形制,可以说是中国民居的常式,即以院落为空间组合的、几重进深的、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

其次,这种规整型民居多见于北方。

从文化性格看,北方人相对要比南方人更注重于文化规范。

北方天寒,物多收敛,人的心态比较严谨,儒家的实践理性所崇尚的是现实实践、冷静和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伦理规范,所以注重人生秩序与有条不紊的居住空间的出现,是不足为奇的,并且北方古代地广人稀,所以北方四合院等民居的庭院一般比较宽阔,这样也可以接纳更多宝贵的阳光。

非规整型民居以南方为多见。

尤其在丘陵地带,地形地理复杂多变,建筑不得不因地制宜。

有的民居平面呈“一”字形,有的为曲尺形;有的有院落,呈马鞍形,有的没有院落,这种没有院落的民居,以临街就建的南方民居建筑为多见;有的孤村独特建于山坡之上,室内平面错折多变;有的由多座毗邻的民宅组成一个连续多变的空间序列,平面和立面都可能参差不齐。

总之,在文化心理上,南方由于气候趋暖,人的心态活动多变,加以地基条件的限制,尤其是文化传统的不同,其民居的非规范性可能明显一些。

二按建筑构造方式分类,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由砖土建造的砖墙结构的北方中原地区的住宅;以木结构为主的云南、西南地区的住宅;江南地区内部主体木结构外包砌墙体的砖木混合结构住宅。

在此基础上,又可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北方的典型住宅,住宅室内不铺地板,四周是坚固的土墙或砖墙,再加上小小的屋顶,是一种墙壁型的住宅,四合院就属于这种类型,同时也是内庭型住宅;另一类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典型住宅。

在柱子上架上楼板与屋顶,周围几乎没有墙壁的简单围合的屋顶型住宅。

为了防御沙尘暴及北方敌人的来犯,北方住宅多用墙壁型。

相反,为了适应多雨湿润的气候以及充分利用丰富的木材资源,南方多为屋顶型住宅。

在古代中国,墙壁型住宅和屋顶型分别分布在长江的南北两侧,后来墙壁型住宅的范围逐渐扩大,越过长江向南发展,于是屋顶型的分布范围就往西南方向退缩。

同时,在这两者之间就出现了二者的折中型,这也可以被认为是汉族文化逐渐向长江以南一带发展的具体表现之一。

北方墙壁型住宅一般设有用来应付干燥严寒气候的取暖设施——炕,而且为了能获得充足的阳光,大多采用由一层平房围合出内院的布局。

相反在纬度较低的长江及江南地区,为了避开强烈的阳光而由二层或多层房屋围合处又高又窄的天井空间,这样的内庭型住宅非常多见。

而外部由高墙围着,内部是各层楼板及屋檐外挑的木结构住宅,可以看作是对北方墙壁型住宅的一种折中。

三.按地域分,若以长江为界划分南北的话,一类是北方多见的在坚固的砖砌墙体上加盖简单的屋顶,在不铺地板的房间里生活的墙壁型住宅;另一类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在柱梁上架设楼板和屋顶的开放性墙面的屋顶型住宅。

随着汉民族的南下迁移,墙壁型才越过长江向南扩散,因此被推挤到了西南地区,直至今日,在墙壁型与屋顶型的中间地带混存着二者的折中型住宅。

江南传统住宅从总体上来看应属于墙壁型。

高高的砖砌外墙,底层不铺设地板,沿用了四合院的平面布局,同时为了对付冬季的寒风,用高高的墙壁来防止热量的散发,而夏天为了防止强烈的太阳光同时保证有效的通风,当地人构筑了这个二层或三层的天井。

住宅所有的建筑围合着天井,而且比起四合院的内院,天井更窄更深。

但没有了北方特有的暖房设施“炕”。

另外,外墙内侧二层或三层的优美木结构部件暴露在外,内部各室向着天井开放,即同时具有屋顶型住宅的特征。

这是一种以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作为基础的布局,维护着家族的某种生活秩序。

所以,江南的传统住宅并不是纯粹的墙壁型,可以作为一种折中型住宅来考虑,即江南地域文化培育出的特有的中间型的建筑样式。

四. 从生活在传统民居中的人的生活习俗、行为特征与空间模式的互动角度,大体上分为院落式民居、楼居式民居和穴居式民居。

在所有民居模式中,院落式民居是中国最普遍的一类民居,也是民居形态中使用和结构技术最先进、构成要素最丰富、“礼”的层次最复杂和装修装饰最多样的一种类型。

2 [③] 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封闭而有院落,中轴对称而主次内外分明。

典型的四合院在北方分布极为广泛,尽管在规模、构成、装修装饰、院落小品有许多变化,但其基本形态特征是共同的。

另外,还有多见于农村的三合院、二合院,虽不及典型的四合院那么完整,但都无一例外地保有大门、围墙、院落、正厢房,应该说都是一种合院,是院落式民居的简易形式。

文学泰斗林语堂从社会心理层面表述了中国人喜爱院落式民居的原因,他指出:院落式民居正像中国建筑的屋顶一样,被覆地面,而不像哥特式建筑塔尖那样耸峙云端。

这种精神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为人们尘世生活的和谐幸福提供了一个衡量标准:中国式的屋顶表明,幸福首先应该在家里找到。

干栏式民居是一种下部架空的住宅,是楼居式的典型代表,它具有通风、防盗、防潮、防兽等特点。

这种楼居形式把楼居的空间形态和组合,依山就势的支撑、悬挑和错层以及木构件的卯榫技术推向了极高的水平,它和少数民族具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民俗文化相结合,体现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其特点是用竹或木为柱梁搭成小楼,上层住人,下层作牲畜圈或储存杂物之用。

《旧唐书》曰:“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栏。

”传统的典型干栏木楼全身是木,房屋平面呈矩形,屋顶为双坡大悬山式,架空二至三层,家家户户多沿山坡密集聚合。

干栏式住宅尽管室内空间较暗,但出檐深远,遮住阳光的辐射,外廊也对此作了补救。

对于多雨湿润的地面有隔离作用,通风较好,适应当地气候。

穴居式民居最典型的代表是窑洞民居。

中国的窑洞民居在形式上分为三类,一种是在山坡、土塬的沟崖地带挖一口窑,平着伸进去,前面有比较开阔的平川地,从侧面看,这种地形很像靠背椅的形式,这叫靠崖式窑洞;一种是在平地上向下挖,挖成一个凹的大院子,再向这个院子四周挖窑洞,这叫下沉式窑洞,这种窑洞从远处看不到,就像是平地一样,只有走近才能看到地上一个个的凹坑,向坑里一看,下面是一户户的人家,正因为如此,人们便了四句打油诗来形容“进村不见村,树冠露三分,麦垛星罗布,户户窑洞沉”。

下沉式窑洞是窑洞最为奇特的一种;还有一种是在地上用砖砌成一个窑洞式的房子,这叫独立式窑洞,是窑洞中最高级的一种,也是建筑造价最高的一种,实际上就是现代建筑中的覆土建筑。

独立式窑洞和挖的窑洞室内感觉是一样的,上面是拱券,后墙不开窗,但房前设檐廊,檐廊和窑洞的门窗是装饰的重点。

3[④]地下建筑的优点在于,没有每隔十到十五年就要翻新屋面的工作,不必考虑风、冰雹、雨、雪或其他自然因素的侵袭;采暖或制冷比普通房屋要省一半到三分之二的费用;防火性能良好,火灾向邻近房屋蔓延的机会少,抗地震性能强,还能防御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侵害,在很冷的天气,也不会有水管冻结或冻裂的问题。

另外,还不受交通噪音和邻居噪声的干扰,给居住者提供了安静隐私的环境;建筑的寿命长,使用费用低,而且地下建筑的地板能承受更高的荷载;还有一点即地上建筑所形成的“建筑森林”,破坏了大自然的面貌,而地下建筑能保持自然的美景。

中国传统民居的风格和实用价值常和当时或当地的自然特点、人文风俗联系起来,并且,各地各时各族的古民居均具有自己的特点,组成了风格明显的体系。

另外,通过总体布局的变化,建筑空间的灵活组合,建筑造型的意匠和细部构造等的艺术处理,中国传统民居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地方特色,显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面貌。

参考文献:[1] 单德启等著,《中国民居》,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3.12[2] 单德启等著,《中国建筑艺术论》,王振复著,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1.12[3] 中国美术全集:《建筑艺术编—民居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4] 单德启等著,《中国民间住宅建筑》,王其钧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1[5] 单德启等著,《中国住宅概说》,刘敦桢著,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3[6] 单德启等著,《中日居住文化:中日传统城市住宅的比较》,曹炜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10(梁文桂: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本科环艺0402班学生)[①]中日居住文化:中日传统城市住宅的比较曹炜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10 P12[②]中国建筑艺术论王振复著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1.12 P286[③] 中国民居单德启等著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12 P3[④] 中国民间住宅建筑王其钧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 P1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