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水文地质类型分类报告

前言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是保证煤矿安全生产建设的一项重要技术基础工作。
做好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掌握矿井水文地质规律,研究和解决矿井生产建设中的水文地质问题,防治水害,保护和利用地下水资源,严格科学管理,以适应煤炭生产进展的需要。
2009年8月17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的《煤矿防治水规定》,规定从2009年12月1日起实施。
其中规定第十二条要求各矿井应当对本单位的水文地质情形进行研究,编制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目的是分析矿井水文地质条件,肯定水文地质类型,指导矿井防治水工作,通过采取有效的防治水综合治理办法,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本次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类依据煤炭工业部制定的《矿井水文地质规程》,和借鉴《松树镇煤矿地质勘探报告》、《矿井水害评价报告》及其它有关图纸资料。
按照核实的资料和矿井的实际情形,编制了《江源区松树镇煤矿综合经营公司新一号井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第一章矿井概述及井田概况第一节矿井自然概况白山市江源县松树镇煤矿综合经营公司新一号井位于吉林省白山市松树镇火车站约,行政区隶属于白山市江源区松树镇所管辖。
地理坐标北纬42°07′58″,东经126°30′01″。
第二节矿井概况及邻井关系一、矿井概况井田平均走向长约,平均倾斜长,面积,企业隶属于白山市江源区。
该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万吨/年,白山市江源县松树镇煤矿综合经营公司新一号井地质储量243万吨,煤质牌号为无烟煤、瘦煤。
企业性质为集体企业。
二、矿井开拓方式、主井提升方式、采煤方式、通风方式、供电方式矿井开拓方式为斜井片盘式开拓。
主提升为串车提升,现生产标高为+413m,有两个掘进面,和一个回采工作面,采用壁式采煤方式,各井口地面标高:主井+738m,副井。
采煤方式为壁式炮采落煤方式。
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抽出式。
供电电源主线由松树镇变电所沿青松线引入高压10kV,备用线沿青桦线高压10kV进入变电所,经地面变电所供给井下双回路供电。
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1矿井水文地质条件1.1主要含水层1.1.1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组(孔隙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由砂质粘土夹细砂或卵砾石组成,厚度15m左右,水位埋深小于15m。
呈带状分布于沁河及其支流河谷两岸。
富水性较好,单位涌水量一般为0.1~5.0L/sm。
主要承受大气降水补给,向河流及基岩风化带含水层排泄。
水质类型属HCO3-Ca.Mg型水。
1.1.2碎屑岩浅层裂隙水含水岩组(裂隙水)风化带厚度受地形起伏的影响,据钻孔资料综合分析一般为60~90m,最深可达100余米,富水性取决于风化裂隙发育程度。
该含水层一般呈潜水性质,直接承受大气降水的补给,浅部富水性较强,下部较差,据井检孔的3次抽水试验,降深9.47~62.37m,单位涌水量0.0052~0.1655L/sm,平均为0.0075L/sm,渗透系数为0.0109~0.8974m/d,平均为0.3747m/d,富水性中等,水质类型为HCO3-Na型水。
1.1.3碎屑岩裂隙含水层组(裂隙水)该含水岩组主要指二叠系砂岩裂隙含水岩组,其中石千峰组、上石盒子组三段地层矿区内普遍出露。
含水层为巨厚层粗砂岩及中细粒砂岩。
直接承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在地形相宜处以下降泉的形式排出地表。
下石盒子组、山西组地层深埋地下,含水层主要为中细粒砂岩,是3号煤的主要充水来源。
钻进中的冲洗液消耗量及水位变化不大,岩芯裂隙不发育,据ZK3-1孔的抽水试验,降深36.12m,单位涌水量0.00108L/sm,渗透系数为0.00063m/d,水位标高694.04m,水质类型为HCO3-KNa型水。
1.1.4碎屑岩夹碳酸盐类裂隙岩溶含水岩组(裂隙岩溶水)矿区内该地层埋藏较深,含水层岩性为砂岩、灰岩,其间夹数层泥岩、砂质泥岩等隔水层,裂隙不发育,相对减弱了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据井检孔的2次抽水试验,降深66.18~79.28m,单位涌水量0.00078~0.0012L/sm,平均为0.00099L/sm,渗透系数为0.0039~0.0059m/d,平均为0.0049m/d,弱富水性,水质类型为HCO3-Na型水。
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

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1、首先,水文地质单元是指具有统一补给边界和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地下水系统。
2、那么,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实质上就是水文地质单元边界的确定。
一般应以自然边界为界限。
这些边界所围限构成的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系统)应具有统一的地下水补、径、排,统一的渗流场和水化学场。
而边界内、外没有或很少(仅局部可能存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3、地貌、地质构造、地表水系是划分水文地质单元的主要依据,当然,大的水文地质单元还应考虑气候分区。
但这几个方面又常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这些构成水文地质单元的边界,可以是:
(1)地表或地下分水岭;
(2)阻水的断层、岩体、隔水岩层(体);
(3)可构成定水头补给的河流等地表水体。
等等。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是水文地质中一项最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它涉及到所谓“水文地质条件”的方方面面,要通过地形地貌、地质与水文地质结构、补径排、水动力场、水化学场等多方面的分析综合确定。
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制提纲

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制提纲提纲:一、引言1.研究背景和目的2.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重要性二、水文地质类型概述1.水文地质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基本原则3.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主要分类方法三、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影响因素1.地质结构和构造特征2.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3.岩性和地层特征4.水文地质特征四、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方法与技术1.地质调查和野外观测2.地球物理勘探和遥感技术3.地下水位观测和监测4.水文地质模型和数值模拟方法五、具体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案例分析1.地区A的水文地质类型划分a.地质背景和主要特征b.水文地质类型分析和划分2.地区B的水文地质类型划分a.地质背景和主要特征b.水文地质类型分析和划分六、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应用与意义1.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2.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控3.工程建设与土地利用规划七、总结与展望1.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研究的进展与不足2.未来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研究的发展方向具体内容参考:一、引言引出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背景和目的,解释其重要性,指出研究意义。
二、水文地质类型概述简要介绍水文地质概念,解释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基本原则,描述常用的分类方法。
三、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影响因素详细讨论影响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因素,包括地质结构和构造特征、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岩性和地层特征以及水文地质特征。
四、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方法与技术描述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常用方法与技术,包括地质调查和野外观测、地球物理勘探和遥感技术、地下水位观测和监测以及水文地质模型和数值模拟方法。
五、具体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案例分析选取两个具体地区的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案例进行分析,结合地质背景和主要特征,详细介绍案例中的水文地质类型分析和划分过程。
六、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应用与意义具体描述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控以及工程建设与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的应用和意义。
七、总结与展望总结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研究进展与不足,展望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指出进一步深化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标准

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标准
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标准主要基于地下水的产出、流动和贮存
特征,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 地质构造特征,地下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首先考虑地质构造,包括地层的产状、倾向和节理等特征。
不同的地质构造对地下水的
储存和运移具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划分水文地质类型时需要考虑
地质构造的影响。
2. 地下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还要考虑地下
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的产出条件、水文地质构造、水文地质
条件等。
根据地下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可以将地下水文地质类型
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岩溶水文地质类型、沉积水文地质类型等。
3. 地下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还要考虑地下
水文地质特征,包括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水动力特征、水热特征等。
这些特征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
此在划分地下水文地质类型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特征。
4. 地下水资源特征,最后,地下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还要考虑
地下水资源的特征,包括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征、产出特征、贮存
特征等。
根据地下水资源的不同特征,可以将地下水文地质类型划
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富水区、贫水区等。
综上所述,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标准是一个综合考虑地质构造、地下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文地质特征和地下水资源特征的过程,
需要充分考虑地下水的产出、流动和贮存特征,以及地下水资源的
开发利用和保护需求,从而科学合理地划分不同类型的水文地质类型。
矿床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矿床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
矿床水文地质类型是指导矿床水文地质调查和研究,以便合理选择勘探方法、正确布署勘探工作、有效地防治与利用矿坑水的重要依据。
地质矿产部1982 年颁发的《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查勘探规范》,根据矿床充水的主要含水层的类型,将固体矿床划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以孔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简称孔隙充水矿床。
其矿床充水条件和矿坑涌水量的大小取决于充水岩层的颗粒成分、孔隙大小、胶结程度、埋藏条件及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程度
第二类:以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简称裂隙充水矿床,其矿床充水条件和矿坑涌水量的大小取决于充水岩层的裂隙发育程度,构造复杂程度以及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程度。
第三类:以岩溶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简称岩溶充水矿床。
其矿床充水条件和矿坑涌水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充水岩层的岩溶发育程度及分布和埋藏条件、矿区的构造复杂程度。
本类矿床又划分为三个亚类:
第一亚类:以溶蚀裂隙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
第二亚类:以溶洞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
第三亚类:以暗河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
各类充水矿床根据矿层与当地侵蚀基准面及地下水位的关系,地表水体的影响程度,主要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的富水性补给条件,矿层直接顶底板隔水层的稳定性等影响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的因素,划分为三型:
第一型: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
(1)主要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地形条件有利于自然排水,矿床。
水文地质类型划分表

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为岩溶含水层、老空水、地表水,其补给条件很好,补给来源极其充沛,地表泄水条件差
单位涌水量q(L/s.m)
q≤0.1
0.1<q≤1.0
1.0<q≤5.0
q>5.0
矿井及周边老空水
分布状况
无老空积水
存在少量老空积水,位置、范围、积水量清楚。
存在少量老空积水,位置、范围、积水量不清楚
存在大量老空积水,位置、范围、积水量不清楚。
防治水工作
难易程度
防治水工作简单
防治水工作简单或易于进行
防治水工程量较大,难度较高
防治水工程量大,难度高
注:1.单位涌水量以井田主要充水含水层中有代表性的为准。
2.在单位涌水量q,矿井涌水量Q1、Q2和矿井突水量Q3中,以最大值作为分类依据。
3.同一井田煤层较多,且水文地质条件变化较大时,应分煤层进行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表7-1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类别
分类依据
简单
中等
复杂
极复杂
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含水层
含水层性质及补给条件
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孔隙、裂隙、岩溶含水层,补给条件差,补给来源少或极少
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孔隙、裂隙、岩溶含水层,补给条件一般,有一定的补给水源
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主要是岩溶含水层、厚层砂砾石含水层、老空水、地表水,其补给条件好,补给水源充沛
Q1>2100
(西北地区Q1>1200)
Q2>3000
(西北地区Q2>2100)
突水量Q3(m3/h)
无
Q3≤600
600<Q3≤1800
Q3>00
开采受水害
影响程度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矿井水文地质是指在矿层的勘探、开采和利用过程中所涉及的水文和地质问题。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是指将矿井水文地质现象分成不同的类型,以便对不同类型的矿井水文地质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控制和利用。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主要分为三类:1. 洞室型矿山洞室型矿山是指采用巷道和井筒作为开采方式的矿山。
在洞室型矿山中,地下水主要通过岩石间隙和岩石裂隙流动,井筒较深,水位变化较小,水温波动也相对较小。
洞室型矿山中的水文地质问题主要有:矿山降雨入渗、地下水流动、泉水流出、矿山排水和地面水害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如设置排水井、洪水沟、做好洞室防水等。
此类矿山多选用动态排水,即边开采边排水。
2. 凿岩型矿山凿岩型矿山是指采用凿岩工艺(如爆破)开采的矿山。
由于矿层与岩体之间的界限不清,因此在凿岩型矿山中,地下水主要通过岩石间隙、裂隙和矿体内流动,水位变化较大,水温波动较明显。
凿岩型矿山的水文地质问题主要有:矿山降雨入渗、地下水流动、井筒渗漏、矿区地面塌陷、地下水超采引起的地面下沉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如设置全封闭水井、封闭井筒、开展土工填埋、矿山回灌或转移用水等。
3. 堆矿型矿山堆矿型矿山是指采用堆矿方式处理矿石的矿山。
在堆矿型矿山中,主要存在矿石浸出过程产生的厌氧反应和新鲜水的补给,会使废矿石堆内的水质发生明显变化。
同时,其中的水文地质问题也比较复杂,主要有矿石浸出排放、废矿水渗漏和堆体浸润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数量控制、质量控制和治理措施,如利用循环水、重新处理污水、减少渗漏等。
总体而言,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类型的矿井水文地质现象,并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理和利用措施,以提高矿山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也需要对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及时调整治理策略,确保矿井开采和利用的安全和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朝阳鑫奥煤业有限公司目录前言 (1)第一章矿井概述 (2)矿井所在位置及交通 (2)自然地理及经济情况 (3)水系 (4)气象 (4)矿区周围经济社会环境 (5)矿山建设规模及工程布局 (5)第二章区域地质条件 (5)区域地质概况 (5)第三章矿井地层 (8)第四章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13)水文地质 (13)地层含隔水层 (14)矿床充水因素分析 (15)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16)矿井涌水量 (18)第五章井下排水系统 (18)第六章矿井开采充水性与防治工作 (18)矿井冲水源和充水通道分析 (18)防治水技术手段与工程设施 (19)井下排水 (20)探放水 (21)第七章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23)前言《煤矿防治水规定》己经于2009年8月17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自2009年12月1日起施行。
依据《煤矿防治水规定》第二章第一节第十二条“矿井应当对本单位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研究,编制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并确定本单位的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之规定,所有矿井都应当进行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以此来指导和制订该矿的防治水措施和规划。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目的就是分析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确定水文地质类型,指导矿井防治水工作,通过采取有效的防治水措施,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我国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对煤矿安全生产影响很大,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水害事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夫和人员伤亡。
为了煤矿安全生产,有针对性地做好矿井防治水工作,依据《煤矿防治水规定》“所有煤矿都必须编制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确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煤矿企业。
矿井根据确定的水文地质类型制订防治水规划、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和类型确定,由煤矿企业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审定”。
根据《煤矿防治水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8号)以及安监总煤调[2009]233号文件精神,煤矿企业必须在2010年9月底前完成编制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拟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认真做好煤矿水害防治工作”,于2012年5月下旬开始编制工作。
本次报告编制工作所涉及到的所有基础资料,包括各种报告,文字资料和图件等,由矿自行收集提供。
第一章矿井概述一、矿井所在位置及交通朝阳鑫奥煤业有限公司位于辽宁省朝阳市西北部10km处,属向阳煤田南部,朝阳市龙城区七道泉子镇铁匠炉村,行政区划隶属于龙城区管辖。
地理座标为:东经120°20′09〃~12O°23′OO〃,北纬41°37′36〃~41°38′44〃。
矿区范围3.6908km²,开采标高+240m~-600m,由18个拐点圈定。
走向长5.1km,倾斜宽0.26~0.6km,平均宽0.43km。
矿区附近有朝阳市至朝阳电厂铁路和朝赤公路在此通过,交通便利。
经扩界后,矿区面积3.6908Km2。
根据地质报告所提供的煤层赋存情况、开采技术条件设计矿井年生产能力为9万吨/年。
矿井开采范围拐点座标详见表1-2。
表1-2朝阳市向阳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一井煤矿开采范围坐标一览表二、自然地理及经济情况矿区属辽西山间盆地,低山丘陵区,东侧凤凰山海拔最高648.6米,矿区内最高海拔322米,最低海拔213.50米,相对高差108.50米,地形切割深度在100米左右,属浅切割区。
工作区内范围内无常年性河流。
在普查区有常年性河流大凌河自南向北经过盆地东部边缘凤凰山脚下流过,水量较大,最终汇入渤海。
区内地形较平坦,第四系覆盖较厚,植被稀少,岩石裸露极少。
气候属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性气候,区内地形较平坦,第四系覆盖较厚,植被稀少,岩石裸露极少。
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雨量稀少,土壤干燥,年平均气温10℃左右,一月份平均气温-10.7℃,最低气温-29.9℃。
七月份平均气温28℃,最高气温40.9℃。
年平均降雨量485mm——600mm,蒸发量1700——2080mm,多集中在7、8月份,无霜期160天左右,冰冻期为本年11月至翌年4月,自然环境较差。
区内有高压和低压供电线路通过,供电告要件良好。
工作区及周边地区以工业、商业为主,经济较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较高。
三、水系矿区地表被黄土覆盖,植被稀薄,受地形地貌影响,降水大多呈表流汇集山间谷地迅速排出,不利于地下水补给。
区内地表无常年水体山间谷地雨后有洪流,一般大雨过后很快干枯,井田西部边界有一季节性河流。
四、气象矿区内气候属于大陆半干旱气候,年均降水量为600mm,多集中在七、八两月,易形成洪水。
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常导致干旱缺水。
最高气温37°C,最低气温-27°C,平均气温+7.7°C,十一月至下一年四月为封冻期,历时六个月之久。
冻结土深度0.5~0.8m。
五、矿区周围经济社会环境该矿井建于1970年。
原朝阳煤矿一井、二井为地方国有矿,2003年转制,由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成立鑫奥煤业有限公司,该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为9万吨/年,为技改井,不存在超层越界开采现象。
井田所处地区为贫困地区,由于干旱少雨,无霜期短,农作物常欠收。
耕地少人口多,劳动力潜在资源比较丰富。
矿区北部为荒山和丘陵,西部与朝阳市三维能源有限公司相距2KM。
南部是平地,东部为荒山与浪马轮胎厂相邻。
六、矿山建设规模及工程布局1、矿井建设规模该矿为技术改造矿井(扩建),生产能力由3.0万t/a扩建为9.0万t/a。
2、矿井工程布局矿井重新布置两个井筒,即一入一回,采用斜井片盘式的开拓方式;矿井原木支护改为锚杆和工字钢棚子支护;设备进行了更新,淘汰了旧的落后的设备。
改扩建后,实现两采四掘工作面,达到9万t/a生产能力。
第二章区域地质条件一、区域地质概况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中朝准地台,燕山台褶带,辽西台陷,朝阳穹褶断束的中生代建昌盆地的次一级构造——朝阳凹陷的北西翼。
1、区域地层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中朝准地台(I),燕山台褶带(II),辽西台陷(III)朝阳穹褶断束(Ⅳ)北部,区域广泛出露沉积地层,火山岩广泛分布。
自下而上为:1)古生界寒武系(£)下部岩性为紫色页岩、燧石结核灰岩。
上部岩性为灰质砂岩、竹叶状灰岩。
2)古生界奥陶系(O)岩性为白云质灰岩、结核灰岩,含燧石条带白云质灰岩。
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关系。
3)古生界二叠系(P)主体岩性为砂岩、粉砂岩、页岩。
4)中生界三叠系(T)主体岩性为砂岩、砾岩、粉砂岩。
与下伏二叠系(P)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二叠系及三叠系地层与寒武系及奥陶系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5)中生界侏罗系下统兴隆沟组(JlX)出露于矿区北西侧,厚度81~403m左右。
本组岩性由灰黑色、灰绿色、灰紫色的块状构造,层理不清的安山岩、安山质集块岩、熔岩角砾岩、玄武安山角砾岩夹灰紫色玄武岩组成。
上部夹有安山质砾岩和凝灰质页岩,底部为黄色砾岩夹黄色薄层砂岩。
6)侏罗系下统北票组(Jlb)经钻探揭露分布在井田西部义县组(Kly)之下,厚度320~850m,为本矿区的主要含煤层位。
岩性以泥岩、砂岩、粉砂岩和煤层组成。
将北票组分上、下两部分叙述如下:上部岩段:A:灰色、灰白色粉砂岩、细砂岩。
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细粒至微粒结构,层状构造。
厚度约53.67m。
B:黑色厚层状泥岩与深灰色粉砂岩、灰白色细砂岩互层。
黑色泥岩中夹有炭质泥岩和薄煤层,并含植物碎屑。
下部岩段:A:黑色厚层状泥岩与深灰色粉砂岩、灰白色细砂岩互层。
黑色厚层泥岩中夹炭质泥岩和煤层。
下部岩段共赋存五个煤组,其中第三组为主要可采煤层,其余一、二、四、五煤组不可采。
B:灰绿色厚层状细粒砂岩。
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细粒结构,硅质胶结,硬度较大,厚度53.50m,含植物碎屑。
7)中生界白垩系下统义县组(Kly)岩性由上部安山岩段和下部砾岩段组成,分段叙述如下:下部砾岩段:黑灰色,灰褐色安山质砾岩与灰白色中厚层凝灰质泥岩、粉砂岩互层。
夹有石英质砾岩,呈次棱角状,下段砾岩总厚度3~15m.上部安山岩段:灰褐色、紫红色安山岩、安山质集块岩、安山质熔岩角砾岩、安山质凝灰岩。
中间局部夹砂岩、泥岩。
靠底部为玄武质安山岩。
厚度在375-785之间。
与下伏北票组(J1b)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8)新生界上更新统(Q3)及全新统(Q4)井田内第四系覆盖面积较大,由黄土、砂质粘土、砂和砾石等组成,厚度在0-2.5之间。
2、构造1)褶皱矿区的沿煤层走向呈一弧形,为一倾向由北西~北~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倾角23°-65°,东西两侧较陡,中间缓。
2)断裂矿区内共发现8条,即:F l、F4、F6、F3、F10、F11、F12、F13除F1为逆断层外,其余多为正断层,而F3、F10、F13不清。
其中F4、F6断距为50m左右。
这些断层破坏了煤层的完整性,直接影响开采。
3)火山岩:矿区有小面积出露主要表现为白垩系义县组安山岩、玄武岩、流纹岩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二井在开采过程中,没有发现成煤后火山岩。
二、煤层及煤质特征1、煤层本区煤系为侏罗系下统,与上伏白垩系下统义县组和下伏侏罗系下统兴隆沟组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煤系总厚度400米,含分煤层10-69层,单层厚度为0.02-2.76米,含标志层3-5层依此对比,可将各煤层划分为五组,平均总厚为7.29米(0.02~12.99米),平均可采总厚为6.32米(0.52~l0.53米)各煤层组煤层结构复杂,分叉变薄现象明显。
全区三煤组为普遍可采煤组,第一、二、四、五煤组为不可采。
三煤组在本矿区分为两个分层,即三-1分层和三-2分层。
三-1分层煤层厚度在0.5~2.71m,平均1.2m。
与三-2分层间距为10~53.6 m。
三-2分层煤层厚度在0.65~3.24m,平均1.6m。
三煤组顶板为灰白色砂岩,岩性为中粗粒,层理特别发育(常称条带状砂岩),厚为10~20米。
底板为花斑状泥岩,普遍发育,颜色为灰绿,灰黑色凝灰质泥岩。
2、煤层对比1)巨厚层黑色泥岩;位于一煤组以上,厚为60~280米以上,沉积稳定,色调,岩性均较单一,全区大体一致。
2)钙质砂岩:位于一、二煤组之间,厚为10~15米,白色、中细粒,不显或微显层理,岩性坚硬,滴盐酸起泡。
总之一、二煤组之间是以泥岩为主,当岩性稍变粗即为白色钙质砂岩,此刻即进入了第二煤组的顶板,钻探容易判定。
3)化石层:该层为灰白色砂岩层,位于第二、三煤组之间,岩性为中粗粒,层理特别发育(常称条带状砂岩),厚为10~20米,含有较丰富的矽木化石,该层下即为主要可采煤层第三煤组,同时顶板泥岩或泥质粉砂岩中常有砂岩团状,也为之特征,易于认别,便于第三煤组对比。
4)花斑状泥岩:位于第三煤组底板,普遍发育,颜色为灰绿,灰黑色凝灰质泥岩,由于原生沉积物质不均颜色不一所形成的花斑状;有时煤层底板含有0.5毫米大小的鲕状砂粒等为辨别标志,以此花斑泥岩,确定三煤组层位较为可靠、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