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关节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膝关节疼痛的推拿手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膝关节疼痛的推拿手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膝关节疼痛的推拿手法及使用注意事项膝关节是人体重要的关节之一,承载着身体的重量,并参与行走、跑步等活动。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许多人经常遭受膝关节疼痛的困扰。

推拿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被广泛应用于缓解膝关节疼痛。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推拿手法,并分享使用推拿时的注意事项。

一、膝关节疼痛的推拿手法1. 推拿全身放松法膝关节疼痛通常与肌肉和韧带的紧张有关。

推拿全身放松法可以通过舒缓整个身体的紧张来缓解膝关节疼痛。

按摩全身的肌肉和关节,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液流动,减少疼痛和炎症。

2. 膝关节穴位按摩法中医认为,人体有许多穴位与膝关节疼痛有关。

通过按摩这些穴位,可以刺激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常用的膝关节穴位包括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等。

按摩时,用拇指轻轻按压穴位,并以顺时针方向做旋转运动。

3. 膝关节韧带拉伸法膝关节疼痛可能与韧带的不适当运动有关。

通过进行适当的韧带拉伸,可以缓解痛苦并预防进一步损伤。

常用的膝关节韧带拉伸包括小腿伸展、大腿肌肉拉伸等。

在进行拉伸时,要注意动作缓慢、轻柔,避免过度拉伸引起剧痛。

4. 膝关节药膏推拿法膝关节药膏推拿法是结合推拿手法和药膏的疗法。

选择适当的中药膏,将膝关节周围涂抹药膏,然后用推拿手法进行按摩。

这可以促进药膏渗透到皮肤深层,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二、使用推拿时的注意事项1. 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推拿是一种技术活,需要经过专业的训练和资质认证。

为了确保安全和效果,建议寻求受过专业培训、有经验的推拿师的帮助。

他们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制定适合的推拿方案,并准确处理膝关节疼痛问题。

2. 避免按摩受伤区域如果膝关节有明显的外伤、骨折或其他严重病症,不适宜进行推拿按摩。

在这种情况下,应及时就医治疗,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

3. 穿着舒适宽松的衣物在进行推拿时,穿着舒适宽松的衣物可以使推拿师更好地进行按摩。

紧身或束腰的衣物可能限制推拿师的手部活动,并减少按摩的效果。

4. 合理控制按摩力度针对膝关节疼痛,推拿师的按摩力度需要适度。

关节调整推拿技术基本内容及特点

关节调整推拿技术基本内容及特点

关节调整推拿技术基本内容及特点关节调整推拿技术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手法的运用来调整人体关节的状态,以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其基本内容包括关节检查、关节调整和关节保养,其特点是独特的手法和有效的疗效。

关节调整推拿技术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关节检查:在进行关节调整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关节检查,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因。

检查主要包括观察、问诊和望闻问切等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表情、姿势、步态等,询问病史和症状,以及用手触摸、按压等方式来检查关节的活动度、肌肉张力和疼痛程度等,从而确定关节的问题所在。

2. 关节调整:在进行关节调整时,推拿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采用相应的手法进行调整。

常用的手法包括拇指推拿、揉捏、搓动、拉伸等,通过施加适当的力量和动作来改善关节的活动度、恢复关节的正常位置、调整关节周围的肌肉张力等。

这些手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3. 关节保养:关节调整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起到预防和保健的作用。

在关节调整的过程中,推拿师会向患者介绍一些关节保养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保持关节的健康状态。

这些方法包括正确的姿势和动作、适当的运动和锻炼、均衡的饮食和营养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减少关节的负担、增强关节的稳定性和柔韧性,延缓关节的衰老和退化。

关节调整推拿技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独特的手法:关节调整推拿技术具有独特的手法,通过推、拿、揉、捏等手法的运用,可以直接作用于关节和周围的组织,从而改善关节的功能和活动度。

这些手法需要推拿师具有一定的技术和经验,能够准确地把握力度和方向,以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和损伤。

2. 有效的疗效:关节调整推拿技术在治疗关节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通过调整关节的位置和活动度,可以缓解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达到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同时,关节调整还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和亚健康状态也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中医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推拿技术操作规程目的本操作规程旨在规范中医推拿技术操作过程,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所有从事中医推拿技术的医务人员。

操作要求1. 医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中医推拿技术知识和技能,并严格遵守医疗伦理和法律法规的要求。

2. 在操作前,医务人员应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等信息。

3. 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惯,包括洗手、消毒工具和操作场所等。

4. 在进行中医推拿技术时,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推拿手法和力度,并注意力度的适度。

5. 患者在接受中医推拿技术时,应按医务人员的指导配合完成相应动作,避免过度运动或反抗。

6. 在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症状进行及时调整和判断,确保治疗效果。

7. 操作后,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评估和记录,并向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指导和建议。

安全措施1. 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如摔倒、触电等,确保患者和自身的安全。

2. 患者在接受中医推拿技术时,应保持身体稳定和舒适,避免突然的剧烈动作。

3. 对于孕妇、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医务人员应根据其特点和需要进行特殊照顾和调整。

4. 使用推拿仪器和工具时,医务人员应检查其完整性和性能,确保正常使用。

5. 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相关培训和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

紧急处理1. 在操作过程中,如发生意外事故或患者病情急剧变化,医务人员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紧急处理。

2. 医务人员应具备紧急处理的技能和知识,能够有效应对突发状况,保护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管理与评估1. 医务人员应定期对自身的中医推拿技术进行评估和反思,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改进。

2. 医疗机构应建立中医推拿技术操作规程和相应的管理制度,监督和指导医务人员的操作行为。

结论遵守中医推拿技术操作规程,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规程要求进行操作,保持专业水平和职业操守,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中医推拿治疗服务。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一、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1)1、毫针技术 (1)2、头针技术 (2)3、耳针技术 (3)4、腹针技术 (4)5、三棱针技术 (5)6、皮肤针 (6)7、穴位注射疗法 (8)8、电针技术 (9)9、醒脑开窍技术 (10)二、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14)1、直接灸技术 (14)2、隔物灸技术 (15)3、悬灸技术 (16)4、天灸技术 (17)5、温针灸技术 (18)6、热敏灸技术 (19)三、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23)刮痧技术 (23)四、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24)1、拔火罐技术 (24)2、留罐技术 (25)3、闪罐技术 (27)4、走罐技术 (27)5、针罐技术 (28)6、刺络拔罐技术 (29)7、刮痧拔罐技术 (30)五、推拿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32)1、运动关节推拿技术 (32)2、小儿推拿技术 (36)六、敷熨熏浴类疗法操作规程 (39)1、穴位贴敷技术 (39)2、中药熨敷技术 (42)3、冷敷技术 (43)4、湿敷技术 (44)5、熏蒸技术 (45)6、泡洗技术 (45)7、中药灌洗肠技术 (46)七、骨伤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48)1、复位技术 (48)2、夹板固定技术 (49)3、石膏固定技术 (50)4、牵引技术 (54)5、正骨技术 (57)八、肛肠类技术操作规程 (59)1、枯痔技术 (59)2、痔结扎技术 (59)3、挂线技术 (60)4、注射固脱技术 (63)九、其他类技术操作规程 (65)1、经穴光疗技术 (65)2、中药换药技术 (65)3、中医放血疗法 (66)4、脐疗技术 (67)亠、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程1、毫针技术【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 %碘伏,棉签,棉球,镊子, 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中医助理医师实践技能-推拿技术

中医助理医师实践技能-推拿技术

第五章推拿技术法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吸附于体表施术部位,通过腕关节的屈伸运动和前臂的旋转运动,使小鱼际与手背在施术部位上做持续不断地来回滚动,称为法。

【操作方法】1.小鱼际法拇指自然伸直,余指自然屈曲,无名指与小指的掌指关节屈曲约90°,余指屈曲的角度依次减小,手背沿掌横弓排列呈弧面,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为吸点吸附于体表施术部位上。

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做推旋运动,带动腕关节做较大幅度的屈伸活动,使小鱼际和手背尺侧部在施术部位上持续不断地来回滚动。

2.立法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为吸定点,以第四掌指关节至第五掌骨基底部与掌指尺侧缘形成的扇形区域为滚动着力面,腕关节略屈向尺侧,余准备形态同法。

其手法运动过程亦同法。

3.拳法拇指自然伸直,余指半握空拳状,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第一节指背着力于施术部位上。

肘关节屈曲20°~40°,前臂主动施力,在无旋前圆肌参与的情况下,单纯进行推拉摆动,带动腕关节做无尺、桡侧偏移的屈伸活动,使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第一节指背、掌指关节背侧、指间关节背侧为滚动着力面,在施术部位上进行持续不断地滚动。

【动作要领】1.肩关节放松下垂,垂肘,肘关节自然屈曲约120°~140°,上臂中段距胸壁一拳左右,腕关节放松,手指自然弯曲,不能过度屈曲或挺直。

2.操作过程中,腕关节屈伸幅度应在120°左右(即前至极限时屈腕约80°,回至极限时伸腕约40°)。

使掌背部分的二分之一面积(尺侧)以此接触治疗部位。

3.法对体表产生轻重交替的刺激,前和回时着力轻重之比为3:1,即“三回一”。

4.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注意事项】1.在操作时应紧贴于治疗部位上滚动,不宜拖动或手背相对体表而空转,同时应尽量避免掌指关节的骨突部与脊椎棘突或其他部位关节的骨突处猛烈撞击。

2.操作时常出现腕关节屈伸幅度不够,从而减少手背部的接触面积,使手法刺激过于生硬,不够柔和,应尽可能增大腕关节的屈伸幅度。

推拿手法学:运动关节类手法

推拿手法学:运动关节类手法
内,或在受术者能够耐受的范围内操作。 • 2.摇转的速度宜慢,尤其是起始操作时速度要缓慢,在受
术者逐渐适应后稍微加速。 • 3.操作要协调平稳,因势利导,适可而止。 • 4.习惯性关节脱位、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以及颈部外伤、颈椎骨折等病症,禁用相应部位的摇法。 • 5.眩晕患者慎用颈椎摇法。
性坏死等病症,可酌情用髋关节摇法; • 膝、踝关节扭伤的恢复期、骨折后遗症等,可用
膝关节摇法和踝关节摇法。
二、拔伸法
• 固定关节或肢体的一端,沿纵轴方向牵拉另一端 的手法,称为拔伸法。
• 包括脊柱Leabharlann 四肢关节的拔伸法。 • 拔伸法又名牵引法。
二、拔伸法
• 1.颈椎拔伸法
• (1)坐位颈椎拔伸法之一 受术者取坐位,头部呈中 立位或略前倾。术者站于其身后,双手前臂下1/3处 搁于受术者肩上部,虎口
或足趾根部的上下面,做急速的滑拉动作,迅速滑出指 端或趾端, • 或用“寸劲” • 发力。若手 • 法熟练,操 • 作时可发出 • 清脆的“嗒”声。 • 也可用中指 • 与环指钳夹。
二、拔伸法
• 附:勒法 • 【要领】 • 1.一般每指(趾)可勒3~5次。 • 2.在最后滑出指(趾)端前,应先将其末节指(趾)骨
二、拔伸法
• 5.腰椎拔伸法
• (2)坐位腰椎拔伸法 • 受术者取低坐位,两前
• 臂上下平行交错于腹前。 • 术者站立其后,胸部抵住 • 受术者背部,两手从其两 • 腋下穿过,双掌扣住受术 • 者前臂,向上提拉受术者 • 上半身,并使拔伸之力作 • 用于腰椎,结束前可上下 • 颠几下以加强拔伸效果。 • 女性受术者行此法时可在 • 胸前垫枕。
二、拔伸法
• 1.颈椎拔伸法
(2)坐位颈椎拔伸法之三 • 受术者取低坐位,头部呈

推拿技术操作规范

推拿技术操作规范

推拿技术操作规范推拿疗法又称按摩疗法。

术者运用各种手法于病人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具有扶正祛邪、散寒止痛、健脾和胃、导滞消积、疏通经络、滑利关节、强筋壮骨等作用;更具有保健强身,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一适应症:1 骨伤科疾病:如颈椎病,落枕,肩关节周围炎,颈肩综合征,前斜角肌综合征,胸胁迸伤,胸肋软骨炎,急性腰扭伤等。

各种常见关节脱位,如下颌关节脱位,肩关节脱位,肘关节脱位,髋关节脱位等。

四肢关节扭伤,如肩关节扭伤,腕关节扭伤等,踝关节扭伤等。

2 内科疾病:如胃脘痛,胃下垂,胆绞痛,便秘,腹泻,肺气肿,哮喘,高血压,冠心病等。

3 妇科疾病:如急性乳腺炎,产后缺乳,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痛经,闭经,月经不调。

4 五官科疾病:近视,视神经萎缩,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耳鸣,耳聋等。

5 儿科疾病:脑性瘫痪,咳嗽,发热,顿咳,泄泻,呕吐,疳积,佝偻病,肌性斜颈。

二禁忌症:1 各种急性传染病。

2 各种恶性肿瘤的局部。

3各种溃疡性皮肤病。

4烧伤,烫伤。

5各种感染性化脓性疾病和结核性关节炎。

6严重心脏病,肝病。

7严重的(不能合作,不能安静)精神病。

三操作流程:(一)操作程序1. 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取适宜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

3. 在治疗部位上铺治疗巾,腰、腹部进行按摩时,先嘱病人排尿。

4. 按确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要做到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

(二)常用操作方法有:一指禅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

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操作时要求达到患者有透热感。

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处。

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健脾和胃、祛瘀消积的功能。

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

中医推拿技术 第三章 关节运动推拿技术

中医推拿技术 第三章 关节运动推拿技术

第三章关节运动推拿技术关节运动推拿技术是以屈伸法、摇法等手法作用于关节,使关节在生理运动极限范围内做屈伸、旋转等运动的推拿医疗技术。

具有舒筋通络、滑利关节的功效,适用于全身各关节,适应的病证包括常见的骨伤科病证,如关节粘连、错缝,肌肉痉挛等。

一、基本操作方法(一)摇法以关节为轴心,将肢体作被动环转运动的手法。

1.摇颈患者坐位,颈项部放松,医者立于其背后或侧后方。

以一手扶按其头顶后部,另一手扶托于下颌部,两手协调运动,做环形摇转运动。

2.摇腰(1)仰卧位摇腰法患者仰卧位,两下肢并拢,屈髋屈膝。

医者双手分按其两膝部;或一手按膝,另一手按于足踝部,两手臂协调用力,做环形摇转运动。

(2)俯卧位摇腰法患者俯卧位,两下肢伸直。

医者一手按压其腰部,另一手托抱住双下肢膝关节稍上方,两手臂协调施力,做环形摇转运动。

3.摇肩(1)托肘摇肩法患者坐位,医者立于其侧方。

以一手按压于其肩关节上方以固定,另一手托握肘部,使其前臂搭放于医者前臂上,手臂部协调施力,使肩关节做中等幅度的环形摇转运动。

(2)握腕摇肩法患者坐位,医者立于其对面。

以一手扶按肩部以固定,另一手握腕部,使上肢外展。

两手协调施力,做肩关节中等幅度的环形摇转运动。

(3)大幅度摇肩法患者坐位或站立位,两上肢自然下垂并放松。

医者于其前外方,两足前后开立呈前弓步。

令其一侧上肢向前外上方抬起,以一手反掌托于其腕部,另一手扶压其上呈挟持状。

将其上肢慢慢向前外上方托起,位于下方一手应逐渐翻掌,当上举至160°左右时,即可虎口向下握住其腕部。

另一手随上举之势由腕部沿前臂、上臂外侧滑移至肩关节上方。

略停之后,两手协调用力,使按于肩部的一手将肩关节略向下方按压并予以固定,握腕一手则略上提,使肩关节伸展。

随即握腕一手握腕摇向后下方,经下方至其前外方45°位稍停,此时扶按肩部一手已随势沿其上臂、前臂滑落于腕部,呈两手挟持其腕部状。

然后将其手臂上抬经医者胸前运转至初始位,此过程中握腕一手应逐渐变成手掌托腕,另一手则经其腕部的下方交叉滑移回返至其腕关节的上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关节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对关节作被动性活动,使其在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屈伸、旋转、内收或外展等运动的一类手法称为运动类手法。

该类手法具有活利关节、整复错缝等作用,是正骨推拿、骨伤推拿的重要手法。

其共同特点:手法动作节奏明快,操作时间短,技术要求更高,疗效显著。

本法包括摇法、背法、扳法、拔伸法。

【定义】
沿关节运动轴的方向,在起始至最大病理位或至功能位的运动区位(即摇动区位)之间,所进行的使四肢关节前后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脊柱俯仰、侧屈、左右旋转以及环转等被动运动的一类手法称关节摇动类手法,称摇法。

【动作要领】
用一手握住或按住患者某一关节近端的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远端的肢体,作缓和回旋转动。

动作要和缓,手力宜适度,不可用力过猛,活动范围的大小须在各关节生理功能许可的范围内进行。

逐渐加大旋转范围,由小到大,由轻到重,自慢而快。

颈椎摇法:
【定义】沿颈椎各运动轴方向,在摇动区位之间摇动颈椎的手法,称颈椎摇法。

【要领】
1、摇动的幅度宜小,由小渐大,速度要慢,就尽量避免摇动到极限位置。

2、摇颈时,应嘱患者睁开眼睛,以免产生头晕。

【操作】
1、俯仰摇颈法:患者正坐,术者站在其身后,双手捧握住其头的两侧,沿颈椎额状轴方向,从其起始位至病理位或到功能位之间,用力使头颈做往返前俯、后仰运动,在矢状面内反复摇动颈椎。

2、侧屈摇颈法:体位与双手握法同前,沿颈椎矢状轴方向从其起始位至病理位、或到功能位之间,用力使头颈做往返的左、右侧屈运动,在额状面内反复
摇动颈椎。

3、旋转摇颈法:患者正坐,术者立于其侧后方,一手握住颏部,另一手握住枕部或顶骨上方,沿颈椎垂直轴方向,从起始位至病理位或到功能位之间,用力使头颈做往返的左右旋转运动,在水平面内摇动颈椎。

4、环转摇颈法:体位与术手握法同前,术者双手反相用力引导其头颈做由左向右的反复环转,或由右向左的反复环转运动。

【应用】
主要用于恢复颈椎各方向的运动功能,可整复颈椎椎间关节,牵伸与舒展颈部的软组织。

临床常用于颈椎病、落枕等病证。

【注意】
1、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等患者使用本法时,应避免在其致晕位置摇颈。

2、对年老体弱、高血压、脊髓型颈椎病、颈部外伤、骨折患者应慎用或禁用。

肩关节摇法:
【定义】沿肩关节各运动轴方向,在摇动区位之间摇动肩关节的手法,称肩关节摇法。

【要领】
1、根据患肩运动受限的方向和程度,正确选择有效的摇肩方法,并把握好被摇动肩的幅度与方向。

2、摇肩的幅度由小渐大,速度缓慢均匀。

【操作】
1、托肘摇肩法:受术者正坐,术者站在其一侧,固定手按压住其肩关节近侧肩峰处,动作手手掌托握住其肘部,将受术者前臂放在自己的前臂上。

操作时,动作手将其上前臂由前向后,或由后向前反复环转摇动肩关节。

2、握手摇法:受术者正坐,术者站在其侧后方,固定手按压在其肩峰上,动作手握住其手掌,用力引导上肢由前向后,或从后向前反复环转肩关节,幅度由小渐大。

3、大幅度摇法:
【临床应用】
本法主要用于恢复肩关节各方向的运动功能,对肩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有滑利关节、解痉止痛、恢复疲劳等功效。

常用于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冈上肌腱炎、慢性劳损等病证。

肘、腕关节摇法
肘关节摇法
受术者坐位,屈肘约45度。

术者一手托握住其肘后部,另一手握住腕部,使关节做顺逆时针环转摇动。

腕关节摇法
1、握腕摇法
2、握手摇法
3、叉手摇法
腰椎摇法:
【定义】沿腰椎各运动轴方向,在摇动区位之间摇动腰椎的手法,称腰椎摇法。

【要领】
1、令其肌肉尽量放松,以使摇动充分到位。

2、操作幅度由小渐大,速度则宜缓慢均匀。

3、对老年体弱的腰椎退行性变患者,如腰椎有明显侧弯、后弓畸形者,摇腰时幅度不宜过大。

【操作】
1、仰卧位摇腰法:
患者卧位,两下肢并拢,屈髋屈膝,术者在其腰侧站立,一手按膝,另一手握或按其足踝部;或者双手分按两膝部,双手协调用力,反复摇动腰椎。

2、俯卧位腰法:
患者俯卧位,双下肢伸直。

术者一手按压其腰部,另一手臂托抱住患者双下肢,双手协调做顺、逆时针摇转。

按压之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施加压力来控制腰部摇转的幅度。

【应用】
主要用于恢复腰椎各方向的运动功能,可整复腰椎椎间关节,牵伸与舒展腰部的软组织。

临床常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小关节紊乱、腰部软组织急性扭挫伤、劳损、疲劳、紧张性肌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等病证所致的腰椎运动功能障碍。

髋关节摇法
环转摇法:
环转摇髋法:受术者仰卧,屈髋90º并自然屈膝,术者站在其患侧,一手握住其患膝上方,另一手握住其小腿下端或托握住其足跟。

操作时,双手同时用力,推运患肢由内向外环转或由外向内环转,如此反复内外环转,摇动髋关节。

【应用】
本法可伸展、牵拉髋关节及髋臀软组织,改善血液循环,恢复髋关节的运动功能。

临床常用于治疗髋关节炎、弹响髋、梨状肌损伤等病证。

膝、踝关节摇法
膝关节摇法
受术者仰卧位,一侧下肢伸直放松,另一侧下肢屈髋屈膝。

以一手托扶其屈曲侧下肢的腘窝部,另一手握其足踝部或足跟部,做顺逆时针的环转摇动。

踝关节摇法
受术者仰卧位,下肢自然伸直。

术者一手托握其足跟以固定,另一手握住足趾部,略拔伸,同时做顺逆时针的环转摇动。

背法
【动作要领】
医者和患者背靠背站立,双肘套住患者肘部,臀部抵住患者臀部,弯腰屈膝挺臀,将患者背起,以牵拉脊柱,再作快速伸膝挺臀,同时配合臀部的颤动或摇动。

【临床应用】
背法可以使腰椎及两侧肌肉受到牵拉(拔伸+摇颤),具有舒筋通络,缓解痉挛,理筋整复的作用。

主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腰椎小关节紊乱。

【注意】
1、嘱患者全身肌肉放松。

2、老年患者及骨质疏松者慎用。

3、背起后应着力于摇动、颤动,不可忽略。

拔伸法
【定义】医者以一手或双手固定肢体或关节的一端,沿肢体纵轴牵拉另一端,称为拔伸法。

【操作】
头部拔伸法:
掌托拔伸:患者坐位,医者立于患者背后,双手拇指顶在枕骨下方,掌根托住下颌角下方,两前臂下压住患者两肩,两手向上用力拔伸,配合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内收,外展,上举。

肩关节拔伸法:患者坐位,一手握住腕上部或肘部,另一手扶住肩部或助手帮助固定患者身体,对抗牵引。

腕关节拔伸法:医者一手握住患者前臂下端,另一手握住手部,两手对抗牵引,同时配合腕关节的背伸,掌屈,左右侧屈。

指间关节拔伸法:一手握住被拔伸的关节的近侧端,另一手握住远端,两手对抗牵引,配合关节的屈伸。

【临床应用】
拔伸法具有舒筋通络,理筋整复,松解粘连等作用,主治关节错位,伤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肩肘腕指各关节外伤后遗症等疾病。

【注意事项】
拔伸力量应循序渐进,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牵拉时要固定一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