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发展阶段性分析

合集下载

日本幕府时期的社会结构与经济发展

日本幕府时期的社会结构与经济发展

日本幕府时期的社会结构与经济发展数百年前的日本,正处于幕府时期。

这个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对日本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日本幕府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并分析其对日本历史的重要性。

一、幕府时期的社会结构幕府时期的社会结构可以大致分为武士、农民、商人和文人士族等几个阶层。

武士阶层是幕府的主要执政力量,武士们掌握了大部分的权力和土地资源,他们通过奉行(将武士阶级的人与农民、艺人等身分分开)政策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在武士阶层内部,又有不同的等级划分,高级武士享有更多特权和地位。

农民是幕府时期最底层的社会阶层,生活在封建社会中,受到武士的支配和剥削。

农民们被分配到土地上,必须支付一定的租金与税收。

农民群体在社会中地位较低,生活贫困,但他们是实际生产的主力军,对于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商人阶层在幕府时期逐渐壮大,虽然社会地位不如武士,但是商人通过交易和经商积累了财富,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由于幕府对商业活动有所限制,商人阶层在政治上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文人士族则是日本幕府时期中的一群特殊社会阶层,他们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和行政等工作,是幕府政权的重要支持者。

他们对于日本的文化积淀和思想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幕府时期的经济发展幕府时期的日本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同时也有一定的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农业是幕府时期经济的主导产业,大部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为国家提供食物和稳定的经济基础。

幕府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如农田整备、水利工程等,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手工业也是幕府时期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尤其是纺织业和陶瓷业。

纺织业以生产丝绸为主,成为国内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

陶瓷业则以瓷器生产为主,以质量优良而闻名于世。

与此同时,商业也在幕府时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虽然幕府对商业有所限制,但随着城市的兴起和交通的发达,商业活动逐渐繁荣起来。

许多城市成为商业中心,商人们通过交易和贸易积累了财富。

日本的城市化进程阶段的分析报告

日本的城市化进程阶段的分析报告

日本的城市化过程分析一、日本的城市化过程分析日本的城市化过程与日本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城市化初始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初)。

明治维新前,日本是一个农业国,当时日本城市人口比重不足10%。

从1889年到1920年,日本城市化水平仅从10%上升到18%,到1950年也仅为37%。

从1889年到1950年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日本的城市化水平年均仅提高0.44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末)。

1955年日本经济恢复并超过了战前水平,重新开始了赶超欧美的历程。

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涌向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推动了日本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1955年日本城市人口比重为56.1%,到1970年城市化水平已达72%。

在此期间,日本城市人口所占比重由1950年的37%上升到1977年的76%,年均增长近1.5个百分点。

第三阶段,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一直持续到现在。

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城市化己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1975年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5.9%,1980年则为76.2%。

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各类城市已有688个, 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1个,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80个,1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597个。

由于城市人口已基本达到饱和状态,城市化发展速度开始减缓。

1996年日本城市化水平为78%,仅比20年前高出2个百分点在此期间,很多居民开始从三大都市区向外迁移。

日本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走大中城市为主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日本是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人口密度是美国的11倍,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短短20多年时间中就达到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单位时间要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因而选择了走以大中城市为主的城市化道路。

下表1描述了1920-1995年间,日本具有50万人口和2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城市人口占总城市人口的比重。

日本经济萧条的原因分析

日本经济萧条的原因分析

日本经济萧条的原因分析★刘淑琪 一、日本经济目前还难以摆脱萧条。

日本经济在战后的发展过程中,曾于1973~1979年,在两次世界性石油危机之间以“滞胀”形式表现出一次比较长时间的经济萧条。

“滞胀”时期日本经济发展速度比高速增长时期减速一半,不足5%,但明显高于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这些国家一般都在2%);1991年5月日本泡沫经济破灭,日本经济发展又一次步入长期萧条,1991至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踏步不前,增长率分别为3.1%、0.3%、-0.2%、0.6%、2.2%。

到1996年日本的GDP 实现了3.6%的增速,但到了1997年又跌至接近零增长的速度,使人们刚刚看到的日本经济回升的曙光又被厚厚的阴云所笼罩。

特别是近期内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八百伴、三洋证券、北海道拓植银行、山一证券等一些著名大企业、大金融公司及众多中小企业、公司相继倒闭破产,股市疲软,汇率下跌,失业率又创新高(1998年3月份达3.9%,是1953年以来最高的),进一步印证日本经济形势严峻,摆脱萧条还待时日。

二、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主要原因。

(一)经济体制负面影响的掣肘使经济回升乏力。

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对日本经济奇迹的出现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体制与变化了的经济环境已不相适应,在许多方面形成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日本人称这种现象为“制度疲劳症”。

制度疲劳症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影响日本经济回升。

1.以“政官财”复合体形式出现的官民协调制度及政府规制的负面影响日益显著。

庞大的官僚队伍的问题日益突出,官僚制度的效率日益低下,政府规制或行政指导等成为庞大的既得利益阶层谋取私利的工具,减弱了制度的活力,使制度日益走向僵化。

长期以来在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制定了众多的对经济活动的规制,如价格、数量规制、进入规制等,企业的生产活动多数要受制于政府的规定或接受政府的行政指导。

日本经济分析

日本经济分析

日本经济分析日本经济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和中国。

日本的经济实力主要体现在先进的科技、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

以下是对日本经济的分析:1. 经济结构日本的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

制造业是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特别是汽车、电子、钢铁等行业在全球市场具有竞争力。

服务业占据了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主要包括金融、保险、旅游等领域。

农业在日本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但农产品质量高,满足国内消费需求。

2. 对外贸易日本是世界上主要的贸易国之一,对外贸易对日本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日本主要出口商品包括汽车、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主要进口商品为石油、天然气、食品等。

日本的主要贸易伙伴包括中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3. 经济政策日本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

近年来,日本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如“安倍经济学”,旨在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实施货币宽松政策等手段刺激经济增长。

4. 经济问题尽管日本经济具有较强的实力,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日本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劳动力减少导致生产率下降。

其次,日本国内消费不足,限制了经济增长。

此外,日本政府债务水平较高,给财政状况带来压力。

5. 发展前景展望未来,日本经济仍具有一定的增长潜力。

政府需要继续推进经济改革,提高生产率,创新科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推动劳动力市场改革,提高劳动力参与率。

此外,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推动贸易自由化,有助于日本经济的持续发展。

日本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日本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日本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为东亚的经济强国之一,日本经济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日本经济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分析日本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包括日本经济的主要特点、挑战、应对措施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日本经济的主要特点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拥有公认的全球最先进的科技和制造业。

在过去几十年里,日本经济曾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不稳定和国内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日本经济受到了一系列的挑战。

一方面,日本制造业在汽车、电子产品、机床等领域的技术水平一直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并且仍然是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

另一方面,日本金融、保险、服务等行业也水平较高,造就了日本成熟的金融体系和服务行业。

二、日本经济面临的挑战尽管日本经济曾经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它面临的挑战也很严峻。

首先,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导致了日本社会的工作力和消费力下降,这一问题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日本的经济增长。

其次,日本的出口市场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随着新兴市场的崛起,日本在出口市场中所占的份额逐渐下降,这使得日本的制造业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另外,日本的政府债务和财政赤字也是日本经济的挑战之一。

日本政府长期以来已经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以上的债务,这使得日本政府的财政稳定受到威胁,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三、日本应对措施为了应对日本经济的挑战,日本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

首先,日本政府通过减税和提高福利水平来激励消费,增加内需的支持力度,以刺激经济增长。

其次,日本政府通过开放市场和加强贸易往来,寻求外部市场的支持,促进出口的发展。

此外,日本政府也在加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力推数字化、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发展,并推出了一些创业扶持措施,以促进日本经济的转型升级。

四、日本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未来,日本经济的发展将面临着很多挑战,但同时也将有很多的机遇。

日本经济发展趋势

日本经济发展趋势

日本经济发展趋势
日本经济发展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日本经济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减少的问题。

随着日本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工作人口减少,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劳动力成本上升,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实施兼并与重组、推动女性就业等,以尽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其次,日本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持续提升。

日本在汽车、电子、机械制造、生物技术等领域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

日本政府也在创新方面不断加大投入,推动大规模研发项目,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转化和应用推广。

第三,日本经济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

随着国内市场饱和和竞争加剧,日本企业需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加强对外开放,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政府也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减少对传统制造业的依赖,加大对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

第四,日本经济也面临着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全球贸易紧张局势、疫情等因素都对日本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为了应对这些不确定性,日本政府加强了与亚洲和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推动多边贸易体系的建设,并加大对国内市场的刺激性政策支持,促进内需的扩大。

综上所述,日本经济发展面临着人口老龄化、技术创新能力、
产业结构调整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等挑战。

日本政府需要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力度,促进创新和创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对外开放,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同时,日本也需要与其他国家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经济挑战,共同推动全球经济增长。

19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分析

19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分析

1980 年代, 日本及时调整经济增长方式 , 采 取合 理 的 发展 战 略, 实 现 了经 济 的 快 速 增长 ; 1990 年代 , 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 , 加上日本 泡沫经 济的破 灭, 日本 经济 陷入持 续的 低迷 状 态; 21 世纪, 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中 国经济的 腾飞 , 日本经济开始回复 , 并保持这一势头。 一、 日本经济第一次波动 ( 1980~ 1985 年) ( 一) 经济衰退期 此次经济衰退从 1980 年 3 月到 11983 年 5 月, 衰退时间长 , 但是生产下降幅度并不大。经 济衰退伴随着 严重的财政赤字。在此期间 政府 的财政赤字高达 140, 000 亿 日圆。政府不 得不 增大公债发行 量来弥补。造 成此次经济衰 退的 原因是 : 一是民间企业设备投资增长处于较低水 平。主要是设 备投资 的内在 驱动 力 ! ! ! 技术 革 新步伐的放慢。二是世界经 济衰退的发生 和世 界贸易的萎缩, 使日本同欧美国家的贸易摩擦加 剧, 出口贸易严重受阻。三是第二次 石油冲击 以及日本政府所采取的紧缩 性经济政策对 日本 经济产生的收 缩性影响。为 了避免因石油 价格 上涨所引起的投机性进口, 日本政府采取了金融 紧缩 政策, 大幅降低了货币 的供应量。同时 , 对 财政规模也进行了适当的压缩 , 紧缩性的政策加 剧了经济形势的急转直下。 ( 二) 日本经济的回升期 1983 年 6 月, 世界经济形势的好转为日本经 济的复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1982 年中, 美 国经济在巨额财政支出的持续刺激下, 开始走出
个 1990 年 代 都 处 于 低 迷 的 发 展 阶 段。 虽 然 1995、 1996 两年经济有缓慢的复苏, 但 1997 年开 始, 日本经济又进入了战后最为严重的衰退。 此次经济衰 退的原因 : 一是政局 不稳定 , 内 阁更换频繁, 党派分化活跃。二是世界经济前景 堪忧 , 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严重。随着东南亚危机 对全球的辐射, 许多地区经济 增长减速, 投资减 少, 外资纷纷撤离, 非关税壁垒增多 , 进口需求减 少, 阻 碍日 本经济 的增 长。三 是金 融机 构出 现 惜贷 现象, 企业融资困难。 但 1999 年 1 月后 , 由于日元的贬值, 企业出 口增加, 生产活 动活跃, 企 业资产过剩的 现象得 到缓解, 企业雇 佣状况逐步好 转, 国内消 费需求 有所回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 日本企业开始 认识到网络 经济无限 的商机 , 许多企 业都在 IT 产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 加快设备投资。随着 亚洲各国经济的逐步复苏, 日本经济的国际环境 也大有改善。出口逐步增加, 并带动了国内需求 和工矿产业的发展。 五、 第五次经济波动 ( 2000~ 2002 年 ) 由于结构 性改革进展缓 慢、 个 人消费不 足、 银行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问题依旧严重、 美国经 济的 降温 对日本出口的冲击、 使日本 2000 年 4 月 ! ! ! 2002 年 1 月进入长期的经济萧条并伴随 着严重的经济衰退。 2002 年 3 月, 随着美国及亚洲经济的复苏, 加上日元对美元汇率的贬值, 日本经济扭转了出 口下降的局面, 在出口的带动 下, 日本企 业收益 改善 , 经济开始步入回升期。 此次经济复苏的特点为: 一是此次日本经济 的景气回升势头疲软, 复苏缓慢。二是主要依靠 出口带动景气的回升。 2002 年 , 美国和亚洲经济 开始复苏, 日元 对美元汇率贬 值, 在这些 有利条 件的刺激下, 日本的出口逐步增加。在这个过程 中, 亚洲特别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三是企业收益改善 , 但失业率仍居高 不下。伴随着出口 的回升, 企 业收益逐步改 善, 投资也开始 增加。但随着 国外市场特别 是中国 市场的开放, 企 业为了占领市 场, 降低成 本开始 将更多的生产线移到国外, 因此日本国内的失业 率仍然在较高的水平上。 经济复苏的原因是: 首先, 国内需求的拉动。 2002 年 3 月开始 , 日本内需都呈现正增长。其中 主要是超薄液晶电视和 DVD 等数字家电的销售 持续看好。在企业设备投资方面 , 随着企业投资 的好转, 企业的设备投资也持续呈现正增长。其 次, 国外需求的推动。美国经济的回升 , 亚洲经 济的快速增长 , 面向亚洲特别是中国市场的出口 大幅度增加。第三, 是日本政府采取的措施。为

飞机场英文设施及日本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分析

飞机场英文设施及日本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分析

机场主要设备?aerodrome/airport 飞机场alternate airfield 备用机场control tower 管制塔台hangar 机库fuel farm 油库emergency service 急救站localizer 航向信标台/定位信标weather office 气象站runway 跑道taxiway 滑行道parking bay 停车位置maintenance area 维修区terminal departure building 机场大厦/候机楼international departure building 国际航班出港大厦seeing-off deck 送客台domestic departure lobby 国内线出港候机厅coffee shop 咖啡室special waiting room 特别休息室quarantine 检疫Customs 海关emigration control 出境检查snack bar 快餐部automatic door 自动出入门arrival lounge 到达大厅departure lounge 离港大厅transit lounge 过站大厅telephone/telegram/fax room 电话/电报/传真间stand-by ticket counter 补票处flight inFORMation board 航班显示板check-in counter 办理登机手续柜台transfer correspondence 中转柜台carousel 旋转行李传送带public address 广播室dispatch office 签派室police office 机场公安局(警察局)boby temperature scanner 体温检测仪medical centre 医疗中心escalator 自动扶梯elevator (升降式)电梯moving/automatic walkway 自动步道air bridge 登机廊桥airport fire service 机场消防队catering department 配餐供应部门duty-free shop 免税商店airtel/airport hotel 机场宾馆VIP room 贵宾室main lobby 主厅freight building/cargo centre 货运大厦/货运中心security centre 保安中心imports shop 进口商品店entrance 入口passenger route 旅客通道boarding gate 第18号登机桥bosrding gate besides 第16号以外登机桥lavatory 卫生间international arrival building 国际航班到达大厦taxi stand 出租汽车站demestic connection counter 国内线联运柜台exit 出口hotel and limousine service 旅馆及机场交通服务处limousine stand 机场交通车站waiting room 休息室exchange and tax payment 兑换及付税Customs personnel 海关人员Customs inspection counter 海关检查柜台baggage claim area 行李认领区immigration control 入境检查plant quarantine 植物检疫animal quarantine 动物检疫connection counter 联运柜台arrival lobby 入境旅客休息室security counter 安检柜台security check station 安全检查站airport tax sales 机场税购买柜台passport control 护照检查柜台Airport lounges 机场休息室Airports shuttle 机场班车Arrivals 进港Assistance 问讯处Check in area (zone) 办理登机区Customers lounges 旅客休息室Departure airport 离港时间Departure times on reverse 返航时间Departures 出港Destination airport 到达机场Domestic flights. 国内航班Emergency exit 安全出口Exit to all routes 各通道出口Flight connections 转机处Help point (desk) 问讯处Inquiries 问讯处Left baggage 行李寄存Lost property 失物招领Luggage from flights 到港行李Luggage pick up 取行李Luggage reclaim 取行李Missing people help line 走失求救热线Missing, police appeal for assistance 警察提供走失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经济发展阶段性分析
日本经济发展阶段性分析我国经济经过长时期高
增长后,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半期进入了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要内容的新的经济阶段。

经济大背景的变化也引发了一些看似异常的现象出现,如物价长期低增长,就业压力加大。

其实,这种变化是经济内在矛盾变化的结果。

本文借阐述日本经济阶段性发展以期带来一些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增长,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战争的废墟上建设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起飞开始至今,日本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一般认为,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到现在,日本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前为高增长阶段,1974年至1990年为较高增长阶段,其后至今经济一直处于萧条阶段。

这三个阶段,其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都有很大的不同。

结合上表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几个观点。

投资的阶段性变化带动经济阶段性变化
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形成投资带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

在90年代之前,应当说日本经济都是在高速增长,而企业投资增速又明显比经济增长速度高。

1973年之前的发展阶
段,企业投资高于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以上,其后一个阶段企业投资高两个百分点。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后发优势”。

它采用世界上成熟的先进技术,直接用于大规模生产。

先进的生产技术的直接采用,在短期内形成了强大的投资需求,投资迅速增长,生产能力迅速增加。

其又凭借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先进的管理水平增加生产能力,满足国内外市场,占领国内外市场,使投资和生产能力增长长期保持旺势。

应当说,日本经济是在不断采用先进技术,对产品不断升级换代的投资中实现经济高增长的。

90年代之前的这两个增长阶段又有不同。

50年代中期开始投资形成的产业生产能力不断扩大,经过十几年发展市场逐渐满足,也就是说当时投资形成的产业群趋于成熟,生产能力的增长受到需求的制约,投资增速减低,使经济增长出现高增长和较高增长两个高增长台阶。

日本经济发展也有很大缺陷。

他们对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科研投入少,因而缺少技术储备。

当其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差距大时,投资和经济的高增长态势还能维持。

一旦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接近,新的生产技术难于从外获得,“后发优势”就变成了“后发略势”。

一般情况下,当一代技术形成的产业群发展成熟后向新一代技术转换中,经济增长速度会降低,形成低的或较低的经济增长时期(阶段)。

但是缺少技术储备,转换期拖长,经济就会处于长期萧条状
态。

日本90年代起的经济就是这种状况,现有的产品的生产能力已经满足或超过需求,不能较快地实现产业转换,难以摆脱经济困境,经济增长低水平徘徊已经十几年。

国内需求变化形成的拉力和制约力是影响经济阶段变
化重要因素
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主要依托的是国内市场。

在日本经济发展中,国内需求,主要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占有绝对高的比重,即消费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其经济发展速度。

在经济起飞的将近20年的时间,经济增长平均速度在9%左右,创造了“日本奇迹”。

日本这一阶段高增长,从需求方来看主要拉动力来自国内需求,其贡献度达98.5%。

其间民间消费平均增速在8%以上,民间住宅(统计归并在投资)增速在13%以上。

这两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65.1%,若加政府消费贡献度为71.9%。

如果没有消费的高增长,企业投资乃至经济的高增长不能实现。

1973年前后,日本国内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消费品在很大程度上呈现阶段性满足,在其后17年里,民间消费平均增长3.7%,民间住宅反映更明显,平均增长2.0%。

这种状况影响企业投资增速随之降到6%,经济也随之降到4.2%。

即使这样,上述口径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仍在63.3%。

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相对内需对外需依赖程度要小得
多。

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匮乏,它在经济发展中实行出口战略。

1973年之前的经济阶段出口增速近15%。

但其进口增长也快,出口与进口相抵,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只有1.5%。

1973年之后的经济发展阶段,日本出口平均增速在6%以上,仍高于经济增幅近2个百分点。

这一阶段由于国内需求增速下降,进口增速降低,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度达到将近10%。

比重如此大的外需(这以高国际储备为代价)不能改变经济阶段性变化。

而日本的高国际储备逼迫日元升值,这又阻碍其以后的出口。

这说明,尽管日本在对外贸易中获得了技术,形成了高速发展的产业,但像日本这样大的经济体只能主要依靠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而不能长期靠出口战略维持经济高增长。

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不能扭转经济阶段性发展大局
1973年之后,日本经济增长速度走下一个台阶,经济平均增幅不足1973年之前的一半。

这有一点像我国近七、八年的状况。

也许有人会想,只要增加需求,经济就会恢复往日的繁荣。

我国现在确实有许多人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将我国经济增速调整到9%上下。

但是经济的阶段性规律,不能成就这种想法。

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无助于经济健康发展。

在80年代日本经济有一个“平成景气”时期,实际是经济泡沫时期。

大量的货币供给促使房地产和证券市场价格猛涨。

日本国土
面积只有美国的1/25,有人按照当时的地价测算,日本国土价钱相当于美国国土的两倍。

还一个测算,当时日本皇宫地区土地与加拿大全国国土价钱相当。

就在那样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日本1981-1990年间经济增长最高年份为6.3%(1988年),经济增长最快的1988-1990三年平均增长5.7%。

这样的速度虽然比这一阶段的平均速度高一些,但仍远远达不到1973年之前经济增长速度,而且经济泡沫使银行形成了大量不良资产,整个经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宏观经济政策不能根本解决经济结构问题。

日本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在0%上下波动。

他们采取了极度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货币多年以来实行“零”利率政策;经过几年的积累;财政债务已经达到GDP的150%左右。

但是这不能解决日本的产业转换问题,经济难以提速,2001、2002年经济下降0.3%、0.5%,无法摆脱低增长的窘态。

这也说明,日本经济阶段性走低,不是需求问题,而是供给方出了问题,是经济结构问题。

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必须有这样的前提:或是新的主导产业出现,产业结构正在进行升级,或是法律制度发生变革,生产关系已做出重大调整,或是二者兼而有之。

从日本情况看,50年的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由以上分析可知经济阶段性发展的原因,经济的高增长,是
由产业大规模升级中投资高增长引起;随着主导产业的生产能力趋于满足、出现过剩,投资增长幅度便降下来,经济增长就进入一个较低的发展阶段。

国内旺盛的需求是经济高增长的主要市场依托,满足了的国内需求是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经济阶段性发展是由经济的供给结构变化形成的,宏观经济的需求管理政策不能根本解决经济阶段性发展总由结构引发的问题。

日本经济发展阶段性经历,有助于理解我国目前宏观经济中的一些异常现象,有助于我们对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

(张新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