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讲解_元素周期表基础解析

合集下载

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概括

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概括

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概括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重要的工具之一,用于系统地组织,分类和显示化学元素及其特性。

它是化学学习的基础,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概念,组织结构,元素特性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一、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概念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包含了所有已知化学元素的表格。

它是由德国化学家门德莱耶夫于1869年发明的,通过将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在表格中,使得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排列在一起,方便科学家和学生的学习和研究。

二、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组织结构1. 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的大小从小到大排列。

原子序数表示了元素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也是元素的特征标志。

2. 元素的周期性: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周期性排列。

即,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经常出现在同一周期中。

3. 元素的族群: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族群进行分类。

每个族群包含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并且有共同的化学反应模式。

三、元素周期表的元素特性1. 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个元素都有一个独特的符号,用于表示该元素。

符号通常由元素名称的第一个或前两个大写字母组成。

2. 元素名称和原子序数: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个元素都有一个独特的名称和原子序数。

名称用于识别元素,原子序数表示元素原子核中的质子数。

3. 原子量: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个元素都有一个相对原子质量或原子量。

原子量表示元素一个原子的平均质量,以碳12的质量为基准。

4. 电子层结构: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个元素都有一种特定的电子层结构。

电子层结构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反应能力。

5. 元素的化学性质: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个元素都具有一系列的化学性质。

这些性质包括原子半径,电负性,金属性,化合价等。

四、元素周期表的应用1. 预测元素特性:通过元素周期表,人们可以预测元素的一些基本特性。

例如,通过查找元素所在的周期和族群,可以推测出元素的原子半径和化合价。

2. 辅助化学计算:元素周期表还可以用于进行化学计算。

元素周期表全解

元素周期表全解

元素周期表全解元素周期表是一张重要的化学工具,系统地展示了所有已知元素的信息。

每个元素都有其特定的原子序数,原子量,化学符号以及其他重要的化学性质。

本文将详细解析元素周期表,了解其结构和意义。

一、周期和族元素周期表主要由周期和族组成。

周期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元素的原子核中所含的质子数)排列。

周期从左至右逐渐增加原子序数。

在周期表中,多数基本性质或周期性变化以周期的变化为基础。

周期表中的族则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进行分类。

主要有1A至8A族元素,分别是碱金属、碱土金属、硼族、碳族、氮族、氧族、卤素和稀有气体。

每个族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和特点。

二、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元素都有其相应的原子结构。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心,而电子位于核外的不同轨道上。

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就是元素的质子数。

原子量是指元素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反映了元素的整体质量。

化学符号是元素的缩写,通常使用拉丁字母的第一个字母或前几个字母。

三、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表的核心是周期性变化。

周期性变化指的是元素的性质和特征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周期性重复出现。

这些性质包括原子半径、离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

原子半径指的是原子的大小。

在周期中,从左至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而在同一周期中,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大。

离子半径是指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后形成的带电离子相对于中性原子的大小。

正离子较原子半径小,而负离子较原子半径大。

电离能是电子从原子中移除所需的能量。

从左至右,电离能逐渐增大,因为外层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吸引力增强。

而在同一周期中,电离能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

电负性是衡量原子对电子亲和力的指标。

通常,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高于金属元素。

四、周期表的应用周期表是化学研究和应用的重要参考工具。

通过周期表,我们可以了解元素的性质和相互关系,研究元素间的反应和化学变化。

周期表也对新元素的发现和命名提供了指导。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结构和性质,化学家可以预测某些元素的特征,并进行实验验证。

化学元素周期表解读

化学元素周期表解读

化学元素周期表解读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的基本工具之一,它呈现了所有已知化学元素的有序排列。

每个元素都有一个独特的原子序数和化学符号,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周期表来查找。

通过解读周期表,我们可以了解元素的特性、周期性规律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和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1.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元素周期表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化学元素排列在一张表格中。

首先,周期表根据原子序数(即元素的质子数)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

每个元素都有一个化学符号,比如氢元素的符号为H,氧元素的符号为O。

元素周期表还将元素按照周期性和相似性进行分组,共分为7个周期和18个族。

2. 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规律元素周期表的排列方式揭示了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根据元素的位置,我们可以观察到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例如,在同一周期内,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

在同一族内,元素的化学性质会有相似之处,比如1A族元素都是碱金属,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3.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元素周期表在化学研究和材料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周期表可以帮助化学家预测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反应行为。

通过对周期表的分析,可以得知某个元素是否具有与其他元素反应形成化合物的倾向。

此外,周期表也是学习化学元素和其特性的基础,对于化学教育和科学研究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4. 周期表中的分类元素周期表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进行解读。

根据金属、非金属和类金属的区分,我们可以观察到周期表中金属元素在表的左侧,非金属元素在右侧,而类金属元素(也称为过渡金属)则位于中间。

此外,周期表还可以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电子结构等进行分类,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元素的行为和性质。

5. 新发现的元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元素正在不断地被合成和发现。

这些新元素的发现使得周期表不断扩展和更新。

截至目前,周期表中已经确认的元素有118个,其中最近被发现的元素是镄(Bh)和摩西(Mc)。

这些新元素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化学世界,也为科学家提供了更多的研究和探索机会。

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梳理

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梳理

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梳理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化学元素按一定规律排列的表格。

通过学习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了解元素的基本信息和特性,对于化学的学习和应用都有很大帮助。

下面是对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1.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元素周期表由水平行和垂直列组成。

水平行称为周期,垂直列称为族。

每个周期和族代表一类元素。

周期数代表原子核的电子层次,族数代表原子核的价电子数。

2. 元素周期表的分区元素周期表根据元素的性质分为s区、p区、d区和f区。

- s区:位于周期表的最左边两个周期,主要包括1A和2A族元素。

这些元素的价电子可以填充在s电子层中。

- p区:位于周期表中间的若干周期,主要包括13~18族元素。

这些元素的价电子可以填充在p电子层中。

- d区:位于周期表的过渡金属区域,主要包括3~12族元素。

这些元素的价电子可以填充在d电子层中。

- f区:位于周期表底部,主要包括锕系和镧系元素。

这些元素的价电子可以填充在f电子层中。

3. 学会读懂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上,每个方格中都标有元素的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

其中,原子序数表示元素的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也是元素的唯一标识。

相对原子质量表示元素的均匀度,是元素原子质量与碳-12同位素原子质量的比值。

4. 元素周期表中的主要元素元素周期表中,有一些元素是我们必须要熟悉的。

- 第1周期的氢元素:氢元素是宇宙中最常见的元素之一,具有非金属特性。

- 第2周期的氦元素:氦元素是惰性气体,常用于充气球和气体保护焊接等工业应用。

- 第17族的卤素元素:卤素元素包括氟、氯、溴和碘等,具有活泼的化学性质,常用于消毒和制取液体溴等应用。

- 第18族的稀有气体:稀有气体包括氦、氖、氩、氪、氙和氡,具有高度稳定的化学性质,常用于气体放电管等应用。

5. 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规律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排列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

其中,主要有两个周期性规律:- 元素电子结构的周期性规律: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周期的元素的电子结构有着相似的规律。

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解析

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解析

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解析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化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份重要工具,它将化学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起来,构建了一个有序的知识体系,为我们探究化学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在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中,我们需要先了解周期表的基本构架和规律,从而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1. 元素周期表的构架和组成元素周期表是由德国化学家门德莱夫于1869年通过对元素性质进行研究而发明的。

它市面上常见的是长式元素周期表,它将118种已知化学元素按照原子序数的顺序排列,每个元素都占据着一个位置,也称为“元素符号”。

元素符号通常由一个或两个拉丁字母组成,用来代表一个原子的化学元素。

例如,氢元素的符号为H,氧元素的符号为O。

不同列的元素在其化学性质和反应性质上存在着某些共性,这是元素周期表一个重要的特征。

周期表通常分成横行,称为周期,竖向分为列,称为族。

元素周期表总共有7个周期和18个族。

沿着某一列向下看,这些元素共享相似的化学性质。

同样,在一个周期内,由于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性质也逐渐发生变化。

2. 元素周期表中的主要分组元素周期表可分为主体和辅助的两大部分。

主体包括了像金属、半金属、非金属等元素,而辅助的部分则包括了钡和铅等拥有其他独特性质的元素。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不同的特性被归入不同的族,其中,最基本的是8个主族元素和10个过渡族元素。

(1) 主族元素主族元素是周期表中最容易区分的元素。

它们是1A、2A、13A、14A、15A、16A、17A和18A元素,也称为第1至第18族元素。

它们具有许多相似的化学性质,如外层电子层的valence电子数相同。

例如,2A族元素钙,在当地区,其电子排布为2、8、8、2,具有2个valence电子。

因此,钙可以和其他2A族元素,如锶和镭共享共同的化学性质。

(2) 过渡族元素过渡族元素是指属于3至12族的元素。

它们具有广泛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因为它们排列在元素周期表的中间。

由于它们的外层电子数量缺乏共性,所以它们的性质很不规则。

元素周期表解密知识点总结

元素周期表解密知识点总结

元素周期表解密知识点总结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具,它以一种简洁而有序的方式展示了化学元素的结构和性质。

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和研究各种元素的特性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本文将从原子结构、周期性规律和元素分类等方面对元素周期表的解密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原子结构在揭开元素周期表的奥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原子的结构。

原子主要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原子核位于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并带有正电荷。

电子则以不同轨道分布在原子核周围,并带有负电荷。

原子的质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决定,而原子的化学性质则取决于其电子的排布和数量。

二、周期性规律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并非随机的,而是基于周期性规律进行的。

现代元素周期表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原子序数即为元素的质子数。

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排列方式,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周期性规律:1. 周期性表现:元素周期表中的水平行被称为周期。

周期性表现在原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周期性变化。

即在同一个周期中,元素的电子排布和一些性质会呈现规律性的变化。

2. 原子半径:原子的半径指的是原子核与最外层电子的距离。

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呈现明显的变化规律。

一般来说,从左上角到右下角,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这是由于原子核的正电荷不断增加,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增强,电子云变得更加紧密。

3. 电离能:电离能指的是从一个原子中移走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

元素周期表中电离能也存在周期性变化,即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电离能逐渐增加。

这是由于原子半径的缩小导致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距离减小,使得电子更难被移走。

4. 电负性:电负性是描述原子吸引和捐赠电子的能力。

元素周期表中,电负性呈现明显的变化规律。

一般来说,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电负性逐渐增加。

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力增强,使得元素更倾向于获取电子,表现出更高的电负性。

5.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可以通过斜线进行大致区分。

化学元素周期表详解

化学元素周期表详解

起源简介现代化学的元素周期律是1869年的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首创的。

1913年英国科学家莫色勒利用阴极射线撞击金属产生X射线,发现原子序数越大,X射线的频率就越高,因此他认为原子核的正电荷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并把元素依照核内正电荷(即质子数或原子序数)排列,经过多年修订后才成为当代的周期表。

常见的元素周期表为长式元素周期表。

在长式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

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纵列称为一个族,最后有两个系。

除长式元素周期表外,常见的还有短式元素周期表,螺旋元素周期表,三角元素周期表等。

道尔顿提出科学原子论后,随着各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数据日益精确和原子价(化合价)概念的提出,就使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与性质(包括化合价)之间的联系显露出来。

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就提出了“三元素组”观点。

他把当时已知的54种元素中的15种,分成5组,每组的三种元素性质相似,而且中间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较轻和较重的两个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之和的一半。

例如钙、锶、钡,性质相似,锶的相对原子质量大约是钙和钡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的一半。

法国矿物学家尚古多提出了一个“螺旋图”的分类方法。

他将已知的62种元素按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顺序,标记在绕着圆柱体上升的螺旋线上,这样某些性质相近的元素恰好出现在同一母线上。

这种排列方法很有趣,但要达到井然有序的程度还有困难。

另外尚古多的文字也比较暧昧,不易理解,虽然是煞费苦心的大作,但长期未能让人理解。

英国化学家纽兰兹把当时已知的元素按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顺序进行排列,发现无论从哪一个元素算起,每到第八个元素就和第一一个元素的性质相近。

这很像音乐上的八度音循环,因此,他干脆把元素的这种周期性叫做“八音律”,并据此画出了标示元素关系的“八音律”表。

显然,纽兰兹已经下意识地摸到了“真理女神"的裙角,差点就揭示元素周期律了。

不过,条件限制了他做进一步的探索,因为当时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值有错误,而且他也没有考虑到还有尚未发现的元素,只是机械地按当时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将元素排列起来,所以他没能揭示出元素之间的内在规律。

(完整版)元素周期表详解

(完整版)元素周期表详解

(完整版)元素周期表详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递变性规律1 原子半径(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注意:原子半径在VIB族及此后各副族元素中出现反常现象。

从钛至锆,其原子半径合乎规律地增加,这主要是增加电子层数造成的。

然而从锆至铪,尽管也增加了一个电子层,但半径反而减小了,这是与它们对应的前一族元素是钇至镧,原子半径也合乎规律地增加(电子层数增加)。

然而从镧至铪中间却经历了镧系的十四个元素,由于电子层数没有改变,随着有效核电荷数略有增加,原子半径依次收缩,这种现象称为“镧系收缩”。

镧系收缩的结果抵消了从锆至铪由于电子层数增加到来的原子半径应当增加的影响,出现了铪的原子半径反而比锆小的“反常”现象。

2元素变化规律(1)除第一周期外,其余每个周期都是以金属元素开始逐渐过渡到非金属元素,最后一稀有气体元素结束。

(2)每一族的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3元素化合价(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4单质的熔点(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5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

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6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周期表基础【要点梳理】要点一、元素周期表的编排1.原子序数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所编的序号为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中)要点诠释:存在上述关系的是原子而不是离子,因为离子是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而形成的,所以在离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加上或减去离子的电荷数。

2.现在的元素周期表的科学编排原则(1)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称为周期;(2)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氦除外)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称为族。

要点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周期: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也就是7个周期。

前三周期叫短周期,后四个周期叫长周期。

第七周期排到112号元素,共有26种元素,由于尚未排满,所以又叫不完全周期。

(2)族:常见的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从左到右分别叫第1纵行、第2纵行……第18个纵行。

把其中的第8、9、10三个纵行称为第Ⅷ族,其余每一个纵行各称为一族,分为七个主族、七个副族和一个0族,共16个族。

族序数用罗马数字表示,主族用A、副族用B,并标在族序数的后边。

如ⅠA、ⅡA、ⅢA……ⅠB、ⅡB、ⅢB……(3)第18纵行的氦最外层有2个电子,其它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它们都已达到稳定结构,化学性质不活泼,化合价都定为0价,因而叫做0族。

(4)元素周期表中从第ⅢB族到第ⅡB族共10个纵行,包括了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共60多种元素,全部为金属元素,统称为过渡元素。

(5)在周期表中根据组成元素的性质,有些族还有一些特别的名称。

例如: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第ⅡA族:碱土金属元素;第ⅣA族:碳族元素;第ⅤA族:氮族元素;第ⅥA族:氧族元素;第ⅦA族:卤族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

(6)第六周期的镧系元素、第七周期的锕系元素分别包含15种元素,为了使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紧凑,放在第ⅢB族;但实际上每种元素都占有元素周期表的一格,所以另外列出,放在元素周期表的下方。

3.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1)周期序数=电子层数(2)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对主族而言)(3)原子序数=质子数4.各族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分布要点三、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应用元素周期表,以典型金属元素族(碱金属)和典型非金属元素族(卤族元素)为例,运用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的方法,达到掌握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关系的目的。

重点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同一主族元素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碱金属元素元素名称元素符号核电荷数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电子层数原子半径/nm锂Li 3 1 2 0.152 钠Na 11 1 3 0.186 钾K 19 1 4 0.227 铷Rb 37 1 5 0.248 铯Cs 55 1 6 0.265 (1)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①相同点: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有1个电子,②不同点: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和电子层数各不相同。

(2)碱金属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①相似性:由于碱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所以都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都表现出很强的金属性,化合价都是+1价。

②递变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碱金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故从锂到铯,金属性逐渐增强。

注:元素金属性强弱可以从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以及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来比较。

(3)碱金属单质的性质①化学性质:碱金属单质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单质反应,生成对应的金属氧化物等化合物;都能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金属氢氧化物和氢气;并且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碱金属单质与氧气、水等物质的反应越来越剧烈。

4Li+O22Li2O2Na+O2Na2O22Na+2H2O==2NaOH+H2↑2K+2H2O==2KOH+H2↑实验探究:对比钾、钠与氧气、水的反应且使用前要用滤纸把表面煤油吸干。

b.对钠、钾的用量要控制;特别是钾的用量以绿豆粒大小为宜,否则容易发生爆炸危险。

c.对碱金属与水反应后的溶液,可用酚酞试液检验生成的碱。

相似性:除铯外,其余都呈银白色;都比较柔软;有延展性;导电性和导热性也都很好;碱金属的密度都比较小,熔点也都比较低。

递变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碱金属单质的密度依次增大(钾除外);熔沸点逐渐降低。

2.卤族元素(1)原子结构的特点要点诠释:①相同点:最外层电子数都是7个。

②不同点:核电荷数和电子层数不同。

(2)卤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①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都是7个,化学反应中都容易得到1个电子,都表现很强的非金属性,其化合价均为-1价。

②递变性:随着核电荷数和电子层的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元素原子的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卤素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注: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可以从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或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的稳定性来推断。

卤素单质颜色和状态密度熔点/℃沸点/℃F2淡黄绿色气体 1.69 g / L(15℃)-219.6 -188.1Cl2黄绿色气体 3.215 g / L(0℃)-101 -34.6Br2深红棕色液体 3.119 g / cm3(20℃)-7.2 58.78I2紫黑色固体 4.93 g / cm3113.5 184.4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状态由气→液→固;密度逐渐增大;熔沸点都较低,且逐渐升高。

(3)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①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F2+H2=2HF 在暗处能剧烈化合并发生爆炸,生成的氟化氢很稳定Cl2+H22HCl 光照或点燃发生反应,生成氯化氢较稳定Br2+H22HBr 加热至一定温度才能反应,生成的溴化氢较稳定I2+H22HI 不断加热才能缓慢反应;碘化氢不稳定,在同一条件下同时分解为H2和I2,是可逆反应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卤素单质(F2、Cl2、Br2、I2)与氢气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HF>HCl >HBr >HI;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F>Cl>Br>I。

②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实验探究:对比卤素单质(Cl2、Br2、I2)的氧化性强弱实验容将少量氯水分别加入盛有NaBr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将少量溴水加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现象静置后,液体均分为两层。

上层液体均呈无色,下层液体分别呈橙色、紫色。

静置后,液体分为两层。

上层液体呈无色,下层液体呈紫色。

方程式①2NaBr+Cl2==2NaCl+Br2②2KI+Cl2==2KCl+I2③2KI+Br2==2KBr+I2①氟无正价,无含氧酸;氟的化学性质特别活泼,遇水生成HF和O2,能与稀有气体反应,氢氟酸能腐蚀玻璃,氟化银易溶于水,无感光性。

②氯气易液化,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且能杀菌消毒。

③溴是常温下唯一液态非金属单质,溴易挥发,少量溴保存要加水液封,溴对橡胶有较强腐蚀作用。

④碘为紫黑色固体,易升华,碘单质遇淀粉变蓝。

要点四、核素、同位素1.质量数: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

要点诠释:(1)1个电子的质量约为1个质子质量的1/1836,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1个质子的相对质量为1.007,1个中子的相对质量为1.008,其近似整数值均为1。

(3)质量数的表达式: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4)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5)精确的测定结果证明,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原子核,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6)是原子符号,其意义为: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X原子。

2.核素: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类原子叫做核素。

要点诠释:(1)核素概念的外延为原子,这里的原子泛指导电呈电中性的原子和带有电荷的简单阴、阳离子。

如与为同一种核素。

(2)绝大多数的元素都包含多种核素。

(3)有的核素在自然界中稳定存在,而有的核素具有放射性而不能在自然界中稳定存在。

3.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要点诠释:(1)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称为同位素。

如11H、21H、31H都是氢的同位素,见下表:(2)“同位”即指核素的质子数相同,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有相同的位置。

(3)许多元素都有同位素,如、、是氧的同位素。

(4)同位素中,有些具有放射性,称为放射性同位素。

如就是碳的放射性同位素。

(5)同位素中,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造的。

如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112号的元素的各同位素都是人造的。

(6)天然稳定存在的同位素,相互间保持一定的比率。

(7)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相同,其原因是同位素的质子数相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8)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是按照该元素各核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算出的平均值。

(9)同位素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用途。

如考古时利用测定一些文物的年代,21H和31H用于制造氢弹,利用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射线育种、治疗癌症和肿瘤等。

【典型例题】类型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例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除0族元素外,短周期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在数值上都等于该元素所属的族序数B. 除短周期外,其他周期均有18种元素C. 副族元素中没有非金属元素D. 碱金属元素是指第ⅠA族的所有元素举一反三:【变式1】在下列元素中,不属于...主族元素的是()A.氢B.铁C.钙D.碘【变式2】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编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B. 每一个横行就是一个周期C. 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D. 每一个纵行就是一个族【变式3】在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四、五、六周期所含元素种数分别是()A. 8、18、32、32B. 8、8、18、18C. 8、18、18、32D. 18、18、32、32例2.在现有的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的第ⅡA、第ⅢA族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不可能是()A.1 B.11 C.18 D.25举一反三:【变式1】A、B两元素分别为某周期第ⅡA族、第ⅢA族元素,若A元素的原子序数为x,则B元素的原子序数可能为()①x+1 ②x+8 ③x+11 ④x+18 ⑤x+25 ⑥x+32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⑤D.②④⑥【变式2】国际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在1989年做出决定,建议把长式元素周期表原先的主副族及族号取消,由左至右改为18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