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新城发展的几种典型模式
国外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比较分析

国外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比较分析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在城乡发展等方面也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新型城镇化成为了很多国家的政策重点,包括我国。
那么,国外新型城镇化模式是如何实现的呢?本文将从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实践出发,探讨不同的国外新型城镇化模式,以期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提供启迪。
一、美国的城市扩张美国一直被称为汽车国家,由于汽车交通的发达,城市规模呈现出逐年扩张的特征。
美国城市的扩张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向外扩张,在城市之外新建住宅区,随着不断的扩张,城市范围得到了不断的延伸。
第二种是城市的内部扩张,即所谓的城市再生。
这一模式将旧城区的破败房屋和老旧设施拆除重建,改善旧城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扩大城市的总体规模。
此外,美国城市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模式——城市圈模式。
即在主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小城镇,利用主城市的经济和人口优势,实现小城镇和主城市的融合。
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聚集,同时也可以改善交通状况。
二、日本的城市聚集日本系统地推行的城市聚集政策,使其成为了一个高度城市化国家。
日本政府在制定城市聚集政策时,注重减轻城市的人口压力,建设了一系列的新城,以满足居民的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气候、环境、交通等问题,日本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促进了新城的建设。
日本政府还提出了实施中心进一步分化,城市功能特色化,强化城市内地区中心等一系列方案,旨在充分发挥各城市的优势。
具体而言,是把城市划分成一些交通节点,然后在这些节点周边进行开发,引导人口或企业逐步向周边转移,从而实现城市功能的合理分配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新加坡的有序规划新加坡是个城市化率极高的城市,同时也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小的国之一。
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新加坡政府一直在致力于寻找解决之道。
它在城市化进程中积极探索,形成了一套“有序规划”的城市化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规划学、地产学、工程学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运用,将土地有效地利用起来,实现了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二零一一年三月目录一、新城开发背景 (1)二、新城的定义 (3)三、新城的发展阶段 (4)四、新城的分类 (4)五、产业新城典型案例之一:筑波科学城 (6)(一)概况 (6)(二)背景 (6)(三)建设目标 (7)(四)规划 (8)(五)发展阶段及特征 (10)(六)城市发展 (13)(七)筑波科学城成功的要素 (16)(八)筑波科学城存在的问题 (19)六、产业新城案例之二:美国尔湾市 (22)(一)概况 (22)(二)发展背景 (22)(三)城市规划 (23)(四)尔湾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居住人口 (25)(五)有竞争力的工资水平和足够多的就业机会 (32)(六)尔湾成功的要素 (33)(七)筑波和尔湾发展要点对比分析 (37)七、产业新城案例之三:上海浦东新区 (38)(一)发展概况 (38)(二)发展历程 (38)(三)成功经验 (40)八、产业新城案例之四:天津滨海新区 (45)(一)发展概况 (45)(二)成功经验 (46)一、新城开发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以伦敦、巴黎为代表的大城市经济和人口急剧增长,市区人口和产业的聚集不断加强,导致市区用地不断向四周蔓延,形成了单中心高度聚集的城市形态,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很高。
如20世纪50年代巴黎市区平均人口密度为26000人/平方公里。
单中心高度聚集的城市结构给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效率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带来了诸多城市问题。
如城市环境恶化、城市热岛等生态问题凸显;城市住房短缺,房屋价格飞涨,两极分化矛盾日益突出,交通拥挤、出行不便等。
在空间上,人口大量增加造成城市住宅的严重不足,使得许多设施不完善的住宅开始在郊区蔓延。
城市郊区用地急速向城市建设用地转变,无序开发带来了开发效率偏低等一系列的问题。
为了维持城市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社会的稳定性,针对上述问题,各国政府集合大量的专家学者开展了许多研究,并逐步形成了“从城市区域的角度出发,通过开发城市远郊地区的新城分散大城市压力”的城市规划思想。
新城开发模式专题研究分析50页PPT

发展历程:
批地 大学园区
1959年尔湾公司应加州大学的请求,同意捐出1000英亩土地作为 加州大学校区。当时的州政府也捐出额外的500英亩土地作为校区。 尔湾加大聘请的建筑师威廉·佩德拉和尔湾公司策划部门则认为, 有必要在环绕大学的社区建立一个容纳5万人口的城市。
工业区 住宅 商业等相关配套
1970年,目前叫做“尔湾商业综合体”前身叫做“尔湾工业区” 对外开放。龟岩、大学公园、牧场、核桃及Culverdale等住宅区 也在这年陆续建成。
产业 新城
1 加州的阳光尔湾——成功要素
城市均衡发展
政府始终注意均衡发展,使城市发展和环境、居住舒适度等各个方面保持良好的平 衡关系。
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以高科技为主导,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抗风险性大,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更加稳定。 在90年代末高科技产业泡沫破灭时,硅谷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而尔湾这样的产业结 构在遇到市场风险的时候则相对稳定,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居住 新城
2 新浦江城——项目概况
功能构成:80万平米低密度住宅、27万平米产业办公区、23 万 平米综合商业
基本情况介绍
新浦江城地处浦江镇中心城区,至人民广场15公 里距人民广场约15公里,距陆家嘴约17公里;
是规划的浦江镇中心城区的示范区,将被建成一 个高尚的、低密度、生态型的居住城区;
将被60平方公里世博森林(规划)环绕的魅力之 城;
安全的居住环境 据美国联邦调查局(FBI)2019年6月6日公布的全美最安全10大城
市名录,南加州的尔湾市赫然列在榜首。近10年来,尔湾一直在全 美最安全城市前10或前20的名单上徘徊,2019年尔湾排名第6,而 在2019年,尔湾就曾名列美国大城市安全情况调查的榜首。
六种新城模式及案例

金融、贸易、保险等 生产 服 务业 也 出现 郊 区化迁移 新兴的高科技科技产 业在郊区蓬勃发展 传统城市中心及其郊 区边 缘 城市 共 同构 成 的大都市圈逐步形成
核 心 驱 动
汽车的普及和路网的 建设,使通勤费用下降 实际收入增加 中心城环境恶化, 严重 的“城市病”日益突出 跟随企业迁到郊区
高速公路体系的发展 中心城日益高涨的地 价,使得郊区的地价极 具竞争力 中心城劳动力成本逐 渐提高 行政政策
问题4 问题
问题5 问题
9
►位置和规模:
第三代新城的典型:密尔顿• 第三代新城的典型:密尔顿•凯恩斯 MiltonKeynes
– 位于伦敦附近,距离伦敦和伯明翰 分别为1小时和1小时50分的汽车车 程,临近牛津和剑桥。 – 规划建成88.8平方公里,人口25万
►特点:
– 引入网格道路布局模式,并且主要 道路系统在地面层上,设有多层次 的立体交叉点 – 注重景观设计,新城公园用地占 了总用地的20%,并设计了成线性 型的公园。 – 采用就业岗位分散的模式,给人 们提供了较多的选择余地。 – 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促进了早期居 民和公司的迁入 –土地使用上预留待发展用地,能够 随发展、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 。
– 距离华盛顿中心约48km,距离巴尔的 摩4km – 占地5600公顷 – 规划总人口11万人 用地功能组合: – 居住、商业服务设施用地为主,绿地 公园用地占到23% 主要特点: –邻近核心城市,公路交通网发达 –新城建设按照邻里单位结构组成 –公共配套设施完善 –60%以上的人在本地居住和工作,本 地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 高速公路网
田园新城模式出现的核心驱动因素是二战后城市住房紧缺和普 遍的住房条件恶劣。 新城是由官方为主的开发机构,即新城开发公司(New Town Development Corporation)统一规划和实施开发的。 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城址的选定、提供资金以及处 理与开发公司的关系等方面。 新城必须与中心城市保持一定距离,且选用地价较低的农业用 地,而不允许选用建成区边缘地带的土地。 新城开发不以营利为目的,但以市场化方式来运作。新城开发 公司拥有土地出售、转让、租用等权利。 新城强调配套和自给自足,力求居住与工作岗位的平衡。 田园新城模式以英国新城为代表,典型案例包括Stevenage; Milton Keynes等。
房地产国内外新城发展模式

研究展望
新城发展趋势
政策建议
未来研究方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 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城发 展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 方向之一。因此,需要进一步 关注和研究新城发展的新趋势 和新技术应用。
针对当前新城发展中所面临的 问题和挑战,提出了相应的政 策建议和发展策略,包括加强 规划引领、完善政策支持、推 进产城融合等。
市场主导型
01
市场化运作
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商业运作和投资回报来推动新城发展。企业作为
开发主体,负责资金筹措和基础设施建设。
02
土地出让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
政府通过土地出让方式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共同推动新城建设。房
地产开发商在获得土地使用权后,负责项目的规划、建设和销售。
03
城市综合体与商业地产开发
新城建设对经济增长、社会发 展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新城发展模式存 在多种形态,需要深入研究其 发展模式、特点和问题。
研究范围与方法
研究范围
国内外典型新城,包括中国一线城市的新城和国际上著名的新城。
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
02
国内新城发展模式
政府主导型
政府直接投资和规划城市Fra bibliotek划浦东新区在城市规划方面注 重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同 时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
国外案例:日本东京的新城建设模式
公共交通导向
东京新城建设以公共交通为导向 ,通过地铁、轻轨等公共交通设 施的建设和优化,提高城市交通 效率和居民生活质量。
政府与市场合作
东京新城建设采用政府与市场合 作的方式,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 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和运营,实 现资源优化配置。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二零一一年三月目录一、新城开发背景 (1)二、新城的定义 (5)三、新城的发展阶段 (5)四、新城的分类 (6)五、产业新城典型案例之一:筑波科学城 (8)(一)概况 (8)(二)背景 (9)(三)建设目标 (11)(四)规划 (11)(五)发展阶段及特征 (15)(六)城市发展 (20)(七)筑波科学城成功的要素 (25)(八)筑波科学城存在的问题 (30)六、产业新城案例之二:美国尔湾市 (34)(一)概况 (34)(二)发展背景 (35)(三)城市规划 (36)(四)尔湾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居住人口 (40)(五)有竞争力的工资水平和足够多的就业机会 (50)(六)尔湾成功的要素 (51)(七)筑波和尔湾发展要点对比分析 (56)七、产业新城案例之三:上海浦东新区 (58)(一)发展概况 (58)(二)发展历程 (59)(三)成功经验 (63)八、产业新城案例之四:天津滨海新区 (72)(一)发展概况 (72)(二)成功经验 (73)一、新城开发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以伦敦、巴黎为代表的大城市经济和人口急剧增长,市区人口和产业的聚集不断加强,导致市区用地不断向四周蔓延,形成了单中心高度聚集的城市形态,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很高。
如20世纪50年代巴黎市区平均人口密度为26000人/平方公里。
单中心高度聚集的城市结构给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效率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带来了诸多城市问题。
如城市环境恶化、城市热岛等生态问题凸显;城市住房短缺,房屋价格飞涨,两极分化矛盾日益突出,交通拥挤、出行不便等。
在空间上,人口大量增加造成城市住宅的严重不足,使得许多设施不完善的住宅开始在郊区蔓延。
城市郊区用地急速向城市建设用地转变,无序开发带来了开发效率偏低等一系列的问题。
为了维持城市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社会的稳定性,针对上述问题,各国政府集合大量的专家学者开展了许多研究,并逐步形成了“从城市区域的角度出发,通过开发城市远郊地区的新城分散大城市压力”的城市规划思想。
国外新城建设案例分析

作为空间组织中心的RER车站
居住组团
外围的生产企业
林荫步道
水景和绿化
3.新城分区建设:
马恩拉瓦莱新城的4个城市分区分别建于不同历史时期,反映 出不同的时代特色。
马恩拉瓦莱新城的组成
马恩拉瓦莱新城的4个城市分区及其人口增长变化(单位:万人)
实际人口 城市分区 (由西向东) 巴黎之门 莫比埃谷 比西谷 欧洲谷 合计 相关市镇 (个) 3 6 12 5 26 土地面积 (平方公里) 21 38 61 32 152 1975年 6.12 1.57 2.40 0.25 10.34 1982年 7.44 4.70 2.74 0.33 15.22 1990年 9.06 7.90 3.62 0.52 21.10 1999年 9.97 8.51 4.98 1.19 24.65 规划人口 2006年 10.66 8.66 7.42 4.05 30.70
3). 平衡与多样化 (Balance and variety):
创造各种就业机会,建设多样化的住房,提供一切必要 的服务以平衡各种人的需求。
4). 创造吸引人的城市 (The creation of an attractive city):
通过多样化的环境设施建设创造吸引人的生活方式,使 城市生活散发出生气蓬勃的活力。
比西谷分区平面
比西圣乔治新区是依托原有市镇中心发展起来的,主要职 能是接纳以知识经济生产为特征的新型企业,以适应20世纪80 年代以来巴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向后工业化过渡的新趋势,目 前已形成住宅、商务办公和产业开发等几大功能分区。新区的 规划设计 “以RER车站为核心组织各种功能空间”的布局原则, 同时又表现出与早期城市组团不同的设计风格:
新城以北的马恩河
新城以南的森林
【房地产】世联新城开发模式研究及案例

•新城发展 •模式
•资料来源:文献检索、世联分析
PPT文档演模板
依据新城发展的内在核心驱动因素和城
市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6大新城发展模
式 •新城发展模式
•国 际 案 例
•田园新城
Letchworth(英国,伦敦) Welwyn Garden City (英国,伦敦)
•A successful new town provides daily required social , cultural , educational , commercial , and public or private services to satisfy the community and to minimize commuting behavior.------NEW-TOWN PLANNING:PRINCIPLES AND PRACTICE /Gideon Golany
新城镇
•核 心 驱 动
汽车 的 普 及和 路 网的 建设,使通勤费用下降 实际收入增加 中心城环境恶化, 严重 的“城市病”日益突出
跟随企业迁到郊区
高速公路体系的发展 中心城日益高涨的地 价,使得郊区的地价极 具竞争力 中心城劳动力成本逐 渐提高 行政政策
市区商业日趋饱和, 而城区需求日益旺盛 市中心商业面对来自 新郊区商业的激烈竞 争 追随消费者,人口郊 区化引起零售商业迁 移
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在新城地址的选定和规划方面,政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新城建设的初期,政府为新城开发公司提供了大量资金以支持 一些造价很高但短期内也无法带来收益的项目的建设。
【房地产】世联新城开发模式研究及 案例
PPT文档演模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通条件至上
政府支持 一个强势开发商的支持 政府、专家和私人开发商多方合作开发 模式 多功能综合体
东京临海副中心——多中心城市结构
巴黎拉德芳斯——多功能综合体
新城模式六——行政中心新城
行政中心新城:随着一国首都以及相关政府机关的迁移,而建立起来的作为 国家新政治中心的城市。这类新城一般与大都市保持相对较远的距离,选择 环境优美的地方从“零”建起。如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澳大利亚首都堪培 拉
国外新城发展的6种典型模式
根据新城形成的核心驱动力和新城城市功能的不同,通常把新城分为以下六种 : 新城模式一
田园新城:以国家立法为基础,政府主导下的新城开发公司进行规划建 设的新城。如Stevenage(英国,伦敦),Milton Keynes(英国,伦敦) Radburn(美国,纽约),Columbia(美国,马里兰州)
新城模式四
产业新城:以一种或多种产业为主导工业园或产业园的形式上建立起来的 相对独立的新城镇,一般和都市距离稍远。如Port SUnlight(英国,利物 浦),筑波科学城(日本,筑波)
国外新城发展的6种典型模式
新城模式五
副中心:通过分担核心区部分城市功能来实现城市多中心结构的目标。副中 心通常与城市中心区保持快捷便利的交通联系,从空间分布来看,一般与城 市中心保持合理的距离。如拉德芳斯(法国,巴黎)
典型TOD新城:
TOD新城开发成功借鉴之处: 土地利用政策限制城市中心的发展,同时促 进站点周边高密度、高强度发展 通过限制私家车发展和鼓励捷运系统的使用, 增强社会对公共捷运系统的依赖性 政府和捷运系统运营商共赢得开发模式 以捷运系统为中心的交通网络和节点整合来 保证TOD站点的强大辐射力和吸引力 开发时机应在经济发展初期:房地产开发先 于捷运系统以保证客流量
田园新城:在英国以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想为开端,开始兴起的新城模式。以国 家立法为基础,政府主导下的新城开发公司进行规划建设的新城。政府部门的主导 作用主要体现在城址的选定、提供资金以及处理与开发公司的关系等方面。如 Stevenage(英国,伦敦),Milton Keynes(英国,伦敦)Radburn(美国,纽 约),Columbia(美国,马里兰州)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 活,四周要有永久农业带围绕,在田园中生活,工作和学习。
典型产业新城:
田园新城发展的目标:
最大限度吸引私人企业 鼓励制造业和其它工业从内城迁至田园城市
பைடு நூலகம்
英国凯恩斯 英国斯蒂文乃奇
区,提供足够就业岗位
国家和私人企业共同开发住宅和交通 加速科学管理,加强田园城市控制 鼓励采用花园住宅
新城模式二——边缘新城
边缘新城:伴随城市郊区化发展的加速,中心城功能逐渐外迁,而在大都市边缘 逐渐形成的功能比较完善,且相对独立于大都市的新城镇。如Radburn(美国, 纽约),Columbia(美国,马里兰州) 边缘新城城是随着城市功能外扩逐渐形成的。首先是城市居住功能郊区化,接着 是城市产业功能和商业功能郊区化,最终边缘新城形成。
新城模式六
行政中心新城:随着一国首都以及相关政府机关的迁移,而建立起来的作为 国家新政治中心的城市。这类新城一般与大都市保持相对较远的距离,选择 环境优美的地方从“零”建起。如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澳大利亚首都堪培 拉
根据新城形成的核心驱动力和新城城市功能的不同,
通常把新城开发模式分为以下六种
新城模式一——田园新城
典型产业新城:
边缘新城开发理念:
居住-工作-购物-娱乐-学习一体化 规划大规模的开放娱乐休闲空间 随着人们需求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多功能完
美国哥伦比亚 美国里斯顿
备社区
一生之城:住宅多样化,一个家庭从青年,
中年到老年的各个阶段都无需从社区搬走
新城模式三——TOD新城
TOD新城:以捷运交通系统导向发展理念为指导的新城建设,其主要通过捷运系统 与城市中心区快速连接来缩短交通时间,吸引中心城市的部分功能转移,达到分散城 市中心区居住功能的目的。如千叶新城(日本,大阪),沙田新市镇(中国,香港) TOD新城市密度适当偏高的开发,位于交通站点周围适宜步行的距离内,市民可以 在家、工作地、购物点、学校或服务机构之间的日常往来中的一次或是数次可以选择 不开私家车。
以市场为主导的政府和企业共同开发的 模式
多元化的产业可以减低区域经济系统的 抗风险能力 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是吸引人口和产业 的关键因素 便捷的交通系统为城市发展提供支撑
日本筑波
美国加州尔湾
新城模式五——副中心新城
副中心新城:通过分担核心区部分城市功能来实现城市多中心结构的目标。副 中心通常与城市中心区保持快捷便利的交通联系,从空间分布来看,一般与城 市中心保持合理的距离。如拉德芳斯(法国,巴黎) 都市副中心为了分散中心城区的商业、商务、产业和居住功能,缓解市中心的 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压力
新城模式二
边缘新城:伴随城市郊区化发展的加速,中心城功能逐渐外迁,而在大 都市边缘逐渐形成的功能比较完善,且相对独立于大都市的新城镇。如 Radburn(美国,纽约),Columbia(美国,马里兰州)
国外新城发展的6种典型模式
新城模式三
TOD新城:以捷运交通系统导向发展理念为指导的新城建设,其主要通过捷 运系统与城市中心区快速连接来缩短交通时间,吸引中心城市的部分功能转 移,达到分散城市中心区居住功能的目的。如千叶新城(日本,大阪),沙 田新市镇(中国,香港)
典型行政中心新城:
行政新城开发可借鉴成功之处:
日本多摩 美国奥润柯
新城模式四——产业新城
产业新城:以一种或多种产业为主导工业园或产业园的形式上建立起来的 相对独立的新城镇,一般和都市距离稍远。如Port SUnlight(英国,利物 浦),筑波科学城(日本,筑波)
产业新城是以产业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典型产业新城:
产业新城开发成功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