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鉴赏论文

合集下载

青铜器鉴赏论文图文稿

青铜器鉴赏论文图文稿

青铜器鉴赏论文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论青铜器鉴赏内容摘要: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

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青铜器三大艺术要素形制纹饰铭文关键字: 形制纹饰铭文艺术一,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形制指其外形表现,是指青铜器的造型艺术。

我们祖先在青铜器造型艺术中充分考虑了如下因素:1、在实用基础上注重装饰,将实用与审美完美地统一起来。

实用是第一因素,但同时为了满足对审美的要求,施以各种外形装饰。

足部的装饰:柱状足、锥形足、圆足、扁足、方足、兽蹄足……腹部装饰:各种深浅浮雕甚至是透雕纹饰、扉棱、各种鸟兽雕塑……耳、鋬的装饰:作成龙形、蛇形、鸟形、或装饰龙头、羊头、牛头、鸟首……盖的装饰:在盖上塑以各种动物、人物、或将盖与器体制作成完整的动物…2、几何形体与动物形体单用、并用及复合使用圆球体、圆柱体、圆椎体、椭球体、立方体等作为青铜器形体的基本形状被广泛使用,为避免形式上的过于简洁和呆板,古人熟练地将这些基本几何体复合使用,构成繁复精美的各种造型体,显示出我们祖先惊人的智慧。

动物崇拜是原始人类普遍的行为,以各种动物形态作为青铜器的形体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一大特点,而且模仿得微妙维俏。

3、符合形式美的基本规律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普遍遵从如下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平衡对称单纯多样刚柔相济静中寓动背离规则古代青铜器的纹饰要点青铜器纹饰是青铜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饰在器物的腹、颈、圈足或盖上。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始于二里头文化期,最早出现在容器上的是实心的连珠纹;带纹饰的器物集中在商周,且以商周最为着名。

青铜器论文

青铜器论文

青铜器论文青铜器是中国古代艺术瑰宝之一,其纤细精巧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造型设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造型设计和历史价值三个方面来探讨青铜器的独特魅力。

首先,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历多道工序。

首先,艺人需要选择优质的铜矿石进行提炼和熔炼,使其成为具有良好延展性和韧性的铜块。

然后,通过锻打、拉伸和弯曲等手法将铜块变成所需的零件。

接下来,艺人需要进行铸造,将熔化的铜液倒入已经制作好的模具中,等待其凝固后取出,最后进行打磨和镀色等工序,使青铜器呈现出亮丽的表面。

其次,青铜器的造型设计非常独特,充满了艺术创造力。

青铜器常常以人物、动物或神话故事为主题,通过精细的雕刻和铸造技术,将这些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青铜器的造型设计非常注重比例和平衡感,同时通过曲线的运用,使作品显示出流畅和动感。

这些造型设计不仅展示了古代人民的审美追求,也反映出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

最后,青铜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中国青铜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铜器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礼器、祭器、军事器械等,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经济的状况,也反映出当时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此外,青铜器的铭文和纹饰也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线索。

综上所述,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珍品,其制作工艺精湛、造型独特、历史价值重大。

通过对其制作工艺的考察,可以了解到古代艺人的巧妙技艺;通过对其造型设计的研究,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民的审美追求;通过对其历史价值的探讨,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发展脉络。

青铜器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遗产。

艺术史论文 浅析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制作的变化特征

艺术史论文 浅析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制作的变化特征

浅析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制作的变化特征众所周知,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文明都经历了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夏商周时期创造了独步世界的青铜文化,考古学上将这段时间成为“青铜时代”。

而我将在这篇文章结合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特征,从青铜器的品种和用途、制作工艺、艺术特征等方面论述这一时期青铜器制作的变化及各自特征。

一、品种和用途夏代青铜制品主要是为数不多的礼器、武器和工具,相对商周来说种类和数量较少,但在青铜礼器的出现在铸造史上已是一个重大的飞跃。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有爵、斝、戈、钺、铃,以及兽面纹牌饰等。

另外,相传禹在位时,收集全国的青铜,铸鼎九只,象征九州,号称九鼎——这也被视为王权的标志。

下左图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夏代青铜礼器,爵。

到了商代,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青铜器品种已是相当丰富。

商人尊神,敬鬼,信巫,淫祀。

祭祀活动频繁并且隆重。

因此在商代,出现了大量青铜礼器,分为食器,酒器,乐器和兵器。

食器中包括鼎、鬲等等。

其中鼎是最重要的礼器。

上右图为著名的司母戊方鼎。

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

此鼎高133厘米、宽78厘米,重875千克。

它以超重,超大,超强的体量感,表现出雄伟庄严之美,从而成为最高统治者证权与神权合一的象征。

周代青铜器与商有联系也有区别。

西周注重礼教,统治者实行将政治权利、土地和奴隶讽刺诸侯的分封制度,于是青铜礼器不只用来祭祀,还用来维护和体现这种等级制度。

而到了春秋战国,“尊神重鬼”观念日益淡薄,各自为政的诸侯越来越追求“钟鸣鼎食”的享乐生活,青铜器中的生活用器逐渐增多。

二、制作工艺青铜器铸造铸造要经过采矿、冶炼、浇铸、成型等工序。

其技术要比制陶复杂的多,从目前出土的文物来看,夏代青铜制品的器类很少,主要以小件的器具和兵器为主。

夏代早期的青铜器形制主要受之前同时期的各类陶器的影响,型制朴拙,充满着浓厚的原始气息。

而商周时,随着社会进步和造型艺术的提高,则到了青铜器铸造工艺的辉煌时期,陶制块范铸造的方式得以被使用。

[论文]青铜器鉴赏

[论文]青铜器鉴赏

浅谈中国古代青铜器鉴别的几点问题摘要:青铜器古称“吉金”,是我国夏商周三代文明最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有着永恒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

青铜时代及其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保存下来的器物种类繁多,造型别致,纹饰精美,铭文内容丰富,文字精练,是研究这一青铜制造为特征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艺术的珍贵资料。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艺术品收藏市场的火爆,越来越多的艺术品收藏爱好者将目光投向中国古代青铜器。

因而青铜器的鉴别也日益成为收藏界与文物界所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青铜器分类仿造伪造。

一、中国青铜器的发展青铜是红铜和锡或铅按一定比例熔铸而成的合金,以铜为主,颜色呈青,因而将青铜铸成的器物称为青铜器。

中国青铜时代最初起源于黄河流域,从公元21世纪开始到公元5世纪止。

经历1500年,大体与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相始终。

中国青铜器早期文化正值夏王朝时期,其中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为典型的代表,山东岳石文化,黄河上游的四坝文化,辽宁下家店文化等都相继出现了早期青铜制品。

其中种类有礼器、乐器、兵器、工具、饰品,人们已掌握冶炼,翻模制法,雕刻铸造青铜器的一整套工艺技术中期青铜器文化包括商代至西周前期。

这时期的商早期以河南二里岗为代表;商晚期到西周早期以河南安阳殷墟为代表;西周则以陕西周原、丰镐遗址为代表。

此时青铜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青铜冶炼技术达到高峰。

商代中期已具备大多数器种,并开始出现铭文。

商晚期的铜器种类丰富,盛行装饰繁缛的花纹,铭文字数见多,西周晚期仍继承晚商传统。

西周后期到春秋时期为青铜文化晚期,这时开始铸造大量青铜币。

湖北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中,出土大量铸铸青铜货币的铜范。

春秋晚期至战国,铜器装饰普遍采用错金银、鎏金、镶嵌、针刻等新工艺,纹饰也日益简单化。

战国晚期日用器增多,转向规格化和朴素的作风。

二、青铜器的分类青铜器皿的造型特征和各类器的发展演变情况是研究青铜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青铜器鉴别的重要方面。

中国青铜器论文——论中国青铜器的重要价值

中国青铜器论文——论中国青铜器的重要价值

论中国青铜器的重要价值摘要:中国的青铜器的价值主要有两个:一、艺术欣赏价值;二、历史研究价值。

我国的青铜器拥有这两的价值,是非常值得我们骄傲的。

关键词:中国,青铜器,作用,价值青铜器的艺术欣赏价值是指它的造型价值很高超,如同字画古玩,它们能够给人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青铜器的艺术欣赏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形态上的巧妙构思、富丽精致的纹饰以及风格多样的铭文。

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丰富、品种繁多。

加上用“合范法”铸造,每范只铸一器,很少有面目完全相同的两件青铜器,因此件件面貌各异,拓宽了艺术欣赏的视野。

尤其是其中精品迭出,看了之后使人叹为观止。

例如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通体高68厘米,长103.7厘米,重138.2千克,甗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用以盛物,下部为鬲,用以盛水,中间有箅以通蒸汽。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陶甗,商代早期出现了铜甗,但数量很少,到商代晚期有所增加。

商甗多为甑鬲合铸,连为一体,甑上多立耳,甑体较深。

这种甗不仅见于中原,边远地区也有发现。

还有上下两体分铸可以分合的甗,一般为一甑一鬲。

晚商出现了一鬲三甑甗,3件甗联为一体,故名“三联甗”。

这件三联甗,鬲身长如方案,面上有3个高出平面的圈口,体腔中空,平底下有六足。

甑敞口收腹,底有3孔以为箅。

全器花纹精美,上有夔纹、三角纹、云雷纹等。

此器出土时案面有丝织物残痕,腹、足有烟炱痕迹,可见为实用器。

这样的甗可以同时蒸煮几种食物,为后代的一灶数眼炊具的制造打下了基础。

商代晚期青铜器一向为世人所喜爱。

如1975年出土于湖南省醴陵县狮形山的象尊,精美绝伦。

通体作象形,其腹部宽大结实,四足粗壮,踏地有声;象鼻卷起,略呈反S形。

既有凝重感,曲线仍然显得流畅而不呆板,活脱脱是一头现实生活中的象的形状。

更为难得的是象尊通体布满纹饰,主体部位是饕餮纹、夔纹,鼻上饰鳞纹,额上有蛇纹,简直是一幅优美的立体图画。

西周时期也有很多艺术精品,其中以牛尊最具魅力。

青铜器介绍文章

青铜器介绍文章

青铜器介绍文章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珍贵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

青铜器是指古代铜器的一种,主要用于盛装酒食、礼器、祭祀器等。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复杂,技术精湛,代表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文化水平。

青铜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商代是中国青铜器的发展时期。

商代青铜器以商代青铜爵、壶、方壶等器型最具代表性。

商代青铜器铸造技术的发展,使得青铜器成为当时社会权势的象征,商代贵族阶层广泛使用青铜器作为礼仪和权力的象征。

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西周青铜器以青铜鼎、盉、豆、觥等器型最为典型。

青铜器在西周时期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在祭祀礼仪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西周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更为精湛,铸造技术更为成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青铜器的繁荣时期,青铜器种类繁多,工艺更为精细。

春秋时期青铜器以青铜剑、镞等兵器为主,冶炼技术的进步使得青铜器的质量得到提升。

青铜器在春秋战国时期不仅在生活用具上得到广泛应用,还在军事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秦汉时期是中国青铜器的最后时期,此时的青铜器以葬器为主。

秦汉时期青铜器的制作技术相比之前有所减退,但青铜器在宗教信仰和葬俗中仍旧占有重要地位。

秦汉青铜器主要为青铜俑、青铜镜等。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铸造、浇筑、打磨、图案装饰等步骤。

铸造是青铜器制作的基础工艺,需要精湛的技术和经验。

青铜器的铸造主要通过模型制作,将融化的青铜铸入模型中,经过冷却凝固后即可得到成品。

浇筑是冶炼过程的一部分,需要掌握合适的温度和时间,以保证青铜的质量。

打磨是青铜器制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来进行,以保证青铜器的光滑度和美观度。

图案装饰则是青铜器的点睛之笔,不同的图案和纹饰能够体现当时的信仰、艺术风格和社会文化。

青铜器的保存和传承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课题。

由于青铜器受到时间的侵蚀和盗掘破坏,目前保存在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中的青铜器数量已经越来越少。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造型艺术研究》范文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造型艺术研究》范文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造型艺术研究》篇一一、引言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它以独特的造型艺术、精美的工艺技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青铜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造型艺术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探讨其艺术特色、工艺技术以及文化价值。

二、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艺术特色1. 造型丰富多样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造型丰富多样,既有动物形象,如马、牛、羊等,也有人物形象以及各种器物形象。

这些形象生动逼真,富有动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敬畏。

2. 线条流畅优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线条流畅优美,体现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

无论是器物的轮廓线还是细节的装饰线,都显得自然而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3. 装饰精美细腻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装饰精美细腻,常采用浮雕、镂空、镶嵌等多种工艺手法。

这些装饰不仅增加了器物的美观性,还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

三、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工艺技术1. 铸造技术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是其主要工艺技术之一。

古代匠人采用失蜡法等铸造技术,将铜料熔化后浇注到模具中,从而制作出各种形状的青铜器。

2. 雕刻技术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雕刻技术也是其独特之处。

匠人们采用雕刻、錾刻等手法,在器物表面进行精细的雕刻和装饰,使器物更加精美细腻。

3. 镶嵌技术镶嵌技术是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中常见的工艺技术之一。

匠人们将各种宝石、玉石等材料镶嵌在器物表面,使器物更加华丽高贵。

四、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文化价值1. 历史价值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它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情况,为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 艺术价值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造型艺术和工艺技术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它的精美细腻的工艺和优美流畅的线条,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为后世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青铜器爵赏析作文

青铜器爵赏析作文

青铜器爵赏析作文Bronze vessels are ancient Chinese artifacts that hold grea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These vessels were commonly used for ritual purposes during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serving as symbols of power and prestige for the ruling class. 这些器物在商周时期常用于宗教仪式,是统治阶级权力和威望的象征。

The intricate designs and craftsmanship of these vessels reflect the artistic achievements of ancient Chinese artisans, showcasing their skill and creativity. 青铜器的复杂设计和工艺反映了古代中国工匠的艺术成就,展示了他们的技巧和创造力。

One of the most famous bronze vessels is the zun, a type of wine vessel with a tall body and flared mouth. 最著名的青铜器之一是尊,一种具有高身和张口的酒器。

The zun is often decorated with intricate designs and inscriptions that convey symbolic meanings and historical information. 尊常常装饰有复杂的设计和铭文,传达象征意义和历史信息。

These vessels were used in ritual ceremonies to offer wine to ancestors and communicate with the spirit world. 这些器物用于宗教仪式,向祖先祭酒并与灵界沟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铜器鉴赏论文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论青铜器鉴赏内容摘要: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

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青铜器三大艺术要素形制纹饰铭文关键字: 形制纹饰铭文艺术一,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形制指其外形表现,是指青铜器的造型艺术。

我们祖先在青铜器造型艺术中充分考虑了如下因素:1、在实用基础上注重装饰,将实用与审美完美地统一起来。

实用是第一因素,但同时为了满足对审美的要求,施以各种外形装饰。

足部的装饰:柱状足、锥形足、圆足、扁足、方足、兽蹄足……腹部装饰:各种深浅浮雕甚至是透雕纹饰、扉棱、各种鸟兽雕塑……耳、鋬的装饰:作成龙形、蛇形、鸟形、或装饰龙头、羊头、牛头、鸟首……盖的装饰:在盖上塑以各种动物、人物、或将盖与器体制作成完整的动物…2、几何形体与动物形体单用、并用及复合使用圆球体、圆柱体、圆椎体、椭球体、立方体等作为青铜器形体的基本形状被广泛使用,为避免形式上的过于简洁和呆板,古人熟练地将这些基本几何体复合使用,构成繁复精美的各种造型体,显示出我们祖先惊人的智慧。

动物崇拜是原始人类普遍的行为,以各种动物形态作为青铜器的形体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一大特点,而且模仿得微妙维俏。

3、符合形式美的基本规律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普遍遵从如下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平衡对称单纯多样刚柔相济静中寓动背离规则古代青铜器的纹饰要点青铜器纹饰是青铜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饰在器物的腹、颈、圈足或盖上。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始于二里头文化期,最早出现在容器上的是实心的连珠纹;带纹饰的器物集中在商周,且以商周最为着名。

说商周铜器有—种狞厉之美,神秘、威严、精细,很大程度上是指其纹饰。

纹饰的出现使商周青铜器更具艺术价值。

(商周器物纹饰的这种特点与其作为礼器,用于祭祀祖先神灵有关,也与图腾崇拜有关。

纹饰内容有时同器物用途有很大关系。

祭祀场面的肃穆,观念上对神灵的尊崇,必然使得纹饰趋于神秘,令今人看去有怵目惊心之感春秋战国时,由于奴隶制度开始瓦解,纹饰便开始描绘现实生活,如狩猎、宴乐、攻战等,从神秘、威严的气氛中脱离出来。

在西汉后期或东汉时,铜器表面往往不用纹饰,称之为素面。

动物纹是中国青铜器纹饰的主体,它们在青铜艺术中占有大约一千五百多年的统治地位。

可以说中国青铜器的纹饰,一开始就是以动物纹为主要内容的;古代青铜器纹饰的种类1兽面纹兽面纹旧称饕餮纹。

饕餮(tāo tiè)之名本于《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

——《左传·文公十八年》。

古人说:贪财为饕,贪食为餮”。

宋人将青铜器上表现兽的头部,或以兽的头部为主的纹饰都称饕餮纹。

实际上这类纹饰是各种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的物象头部正视的图案。

后来不少着作中称它为兽面纹。

兽面纹的特点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形象比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的两侧有的有耳,多数兽面纹有曲张的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没有兽的体部或尾部。

所有兽面纹基本上是按这一模式塑造的,只是在表现方法和技巧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不同。

2.龙纹龙,四灵之长,变幻无穷。

据研究,炎、黄二帝就是上古以龙为总图腾的部族联盟领袖。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龙作为帝王权力的象征,代表着帝德天威。

历代帝王无不以真龙天子自命。

从皇宫帝苑到服饰器皿,都充斥着龙的装饰。

同时,在民间,龙既是神灵,是祥瑞,又是人们的审美对象,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青铜器上的龙纹青铜器上的龙纹常被称为夔纹和夔龙纹,自宋代以来的着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象都称之为夔,这是引用了古籍中“夔一足”的记载。

其实,一足的动物是双足动物的侧面写形,故不采用夔纹一词,称为夔龙纹或龙纹。

青铜器纹饰中,凡是较粗大的蜿蜒形体躯的动物,都可归之于龙类,称之为龙纹。

商代早期的龙纹主要见于玉器,如玉玦、玉壁等环状器物。

青铜器上的龙纹始见于商代中期。

此时的龙纹主要可分为两大类:1、鳄鱼状爬行龙纹,作两首相对或首尾徊接的形式,体态似鱼体、曲折体为多,此类龙纹多见于鼎、尊、盉、觚等器物。

2、蟠龙纹。

商代晚期,龙纹极盛,变化更繁复,趋于图案化、装饰化,有不少变形图纹出现。

西周早期的龙纹沿袭商代晚期的风格,但到了西周中晚期,龙纹更趋抽象化,只有将早期龙纹同其对比观察,才能从中看出发展轨迹。

这是因为在周人的观念里青铜器纹饰的宗教含义已不如商代强烈,由“象物”形式转向图案化,气氛活泼轻松,体现出一种审美情趣,当然,也含有祥瑞意义。

3, 凤鸟纹凤鸟纹包括凤纹和各种鸟属的图案,凤鸟纹的特征比较形象。

最早的凤鸟纹发现于新石器时代,如良诸文化出土的玉器上已有明确的凤鸟纹。

凤与龙齐名,都是古代的祥瑞动物,在“四灵”中,龙和鱼源自爬行动物,麒麟源自兽类,凤凰则源自鸟类。

从古代岩画、陶器、青铜器、玉器等器物上保存了大量的凤凰史料和艺术造型。

在这些凤凰身上,有孔雀的影子,有鹰、鸮的特征且与鸡、雁、鸭也有联系。

4. 动物纹动物在我国早已开始饲养,马、牛、羊、鸡、犬、猪是着名的六畜,还有一些野生动物,象、鹿、犀、虎、兔和一些变形的动物如长鼻兽、蜗身兽,此外还有一些小动物,如蛇、蝉、鱼、龟、蟾蜍等不能独立.无所归属,皆列入动物纹。

这些动物在青铜器上大多有类似的形象,属于这些动物的正面形象已归入兽面纹的各种角型,但动物的侧面或全躯形象在构图上不能列入兽面纹,应该作为动物纹、则动物纹包括虎纹、牛纹、象纹、鹿纹、兔纹、蜗身兽纹、蛇纹、龟纹、蟾蜍纹、鱼纹、蝉纹等。

5兽体变形纹兽体变形纹是不具备某一些动物的整体形状,只有象征性的兽体残余的变形,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动物。

这些动物的头部被省略了,体躯也随着图案而变形。

它们在青铜器上表现的形式有鸟兽合体纹、兽目交连纹、兽体变形纹、波曲纹、鳞纹、蕉叶纹、鱼翅纹等。

6几何纹几何纹是几何的基本元素(点、线、圆)所组成的有规律的纹饰,纯属形式上的变化和结构上的美感。

这种纹饰在原始社会的彩陶上早已出现,在青铜器上属于几何纹的形式比较多,在早期作为主要纹饰的机会非常少。

在兽面纹、龙纹盛行的时代里,它只能作为主纹的陪衬或地纹使用,只有在这些纹饰衰退的时代,才能大量起用几何纹,各种形式的几何纹才不断出现。

春秋、战国之际几何纹作为主体纹饰已屡见不鲜。

几何纹大致有连珠纹、弦纹、直条纹、横条纹、斜条纹、云雷纹、百乳雷纹、曲折雷纹、钩连雷纹、三角雷纹、菱形雷纹、网纹7连珠纹是小圆圈的横式排列,旧称圈带纹。

这是青铜器中出现最早的纹饰之一。

已有实体的连珠纹,有作单行或双行排列,周围以弦纹作界栏。

商代早期的连珠纹.已是空心的小圆圈,它已作为主纹。

但这一纹饰大多在兽面纹、龙纹、雷纹的上下栏作为次要的纹饰。

弦纹是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为一根凸起的直或横的线条。

有的青铜器上仅有弦纹,没有其它纹饰,简洁朴素,但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作为界栏出现的。

直条纹是连续的竖直线条组成的纹饰,除条纹粗细外,没有多大变化。

商代晚期到西周时代的簋、尊、卣、觯的腹部有直条纹,方座簋的方座中间也往往饰直条纹,春秋时代已不多见。

横条纹旧称平行线纹、沟纹、瓦纹。

是宽阔的横条作突起或凹陷的槽,初见于西周中期,有通体饰横条纹的,也有腹上部间以其它纹饰的。

盛行于西周中晚期,春秋时代还继续使用。

斜条纹就是弦纹作45度排列,大多饰于分档鼎及鬲的下腹部,初见于商代二里冈期,西周时代还有使用。

云雷纹用柔和的回旋线条组成的是云纹,有方折角的凹旋线条是雷纹。

商代早期已有用连续带状云雷纹作为主纹出现的。

商代中期兽面纹的主体,有用大量的云雷纹构成的,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的兽面纹、龙纹、乌纹的空隙处,常填以云雷纹,而且云雷纹低于主纹,起了陪衬作用。

春秋战国之际粗犷的兽面纹、龙纹的体躯上,也有各种云雷纹变形图案。

战国开始,云雷纹发展成为线条活泼的流云纹。

河南洛阳金村出土战国云纹壶已用金银片镶嵌非常华贵。

百乳雷纹也称斜方格雷乳纹,鼎、簋和罍的腹部常常以之作为主要纹饰。

图案呈斜方格形,每一格边缘是云雷纹,中间有一乳突。

百乳雷纹盛行于商代中、晚期到西周早期。

商代的乳突比较平坦,西周时代则既长又尖锐。

曲折雷纹旧称波形雷纹。

雷纹的主体作上下曲折状。

粗线条的雷纹与细线条的雷纹一一相间。

在青铜器上,曲折雷纹较为少见,为西周早期的纹饰。

钩连雷纹作斜的山字形线条,用斜线相钩连,一般山字形作粗线条、所填雷纹为细线条,也有山字形作虚线、雷纹作阴纹的。

最早见于商代中期,盛行于商末周初。

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很富丽的钩连雷纹,粗细线条有用金、银和绿松石镶嵌的。

三角雷纹外围是三角形,内填以雷纹,三角形的一角作向上或向下连成横列,形成大的锯齿带状,角向上饰在簋腹上部,角向下则饰在腹的下端。

这类纹饰盛行于商末周初。

晚期的三角雷纹作倒顺三角形交错排列,金银片或金银丝的镶嵌一一相间二. 人物画像人物画像是用写实的手法描绘出当时贵族的社会生活和勇猛作战的场面,这类纹饰在青铜器上出现较晚,初步摆脱了规律化的对称图案,用流畅的线条,结合绘画和雕刻手法,描绘出各种动景。

如宴乐、弋射、采桑、狩猎等活动,还有徒兵搏斗、攻城、水战等战争场面。

这一些用绘画形式表现的画像,是以后绘画艺术的先驱。

青铜器的铭文青铜器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

商代到春秋时期的铭文,一般是铸成的,战国秦汉时期的铭文,大都是刻成或錾成的。

据统计,金文约有3005字,其中可知有1804(60%)字,较甲骨文略多。

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具有古朴之风格。

带铭文的商周青铜器—共有多少由于器物的散佚和着录的交叉重复,很难作出精确的统计。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着的《殷周金文集成》的着录数量最多,编号为11407,这个数字尽管不能全部反映有铭金文的实际数量,但已大得惊人了。

铭文的产生和发展,与文字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进步,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夏代晚期,中国文字虽已产生,可能由于尚处在早期阶段,青铜器铸造技术也较原始,故此时还没有产生铭文。

一)青铜器铭文简史铭文产生于商代早期科学发掘的二里冈遗址、盘龙城墓葬,以及同一时期的其他遗址和墓葬,出土了许多青铜器,还没有发现带有铭文的。

郑州白家庄商代早期墓出土的铜罍,其肩部铸有三个文字形花样,有人认为是文字,也有的认为是花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