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氮氧化物的排放及控制

合集下载

NOx的产生机理及排放控制解析

NOx的产生机理及排放控制解析
• 如烟气温度降低,氨会和三氧化硫生成硫酸氢 铵,堵塞烟道.
• 高活性CATA.会使二氧化硫氧化成三氧化硫.
SCR喷氨法催化剂反应器置于空气预 热器与静电除尘器之间
空气
NH3+空气
NH3
锅炉
NH3储罐 蒸发器 空气预热器
空气
SCR反应器
静电除 尘器
湿法烟 气脱硫
系统
去烟囱
SCR喷氨法催化剂反应器布置在
• 3.4烟气再循环法
• 4.炉膛喷射脱硝
• 实质为向炉膛喷射某种物质,可在一定温 度条件下还原已生成的一氧化氮,以降低的排 放量。包括喷水法、二次燃烧法、喷氨法。
• 4.1 喷水法反应为: • 但一氧化氮氧化较困难,需喷入臭氧或高锰酸
钾,不现实。
• 4.2喷二次燃料: • 即前述燃料分级燃烧,但二次燃料不会仅选择
举例:固态除渣煤粉炉,当要求NOx排放值为650mg/m3时,所需的NOx降低率为36%。
120
NOx降低率(%)
100
循环床
80
链条炉
抛煤机炉
60
鼓泡床
40
固态除渣煤粉炉
20
液态除渣煤粉炉
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NOx排放值(mg/m3)
• 喷入的氨与烟气良好混合是保证脱硝还原反应 充分进行、使用最少量氨达到最好效果的重要 条件。
• 若喷入的氨未充分反应,则泄漏的氨会到锅炉 炉尾部受热面,不仅使烟气飞灰容易沉积在受 热面,且烟气中氨遇到三氧化硫会生成硫酸氨 (粘性,易堵塞空气预热器,并有腐蚀危险)。
• 总之,SNCR喷氨法投资少,费用低,但适用范 围窄,要有良好的混合及反应空间、时间条件。 当要求较高的脱除率时,会造成氨泄漏过大。

国五氮氧化物排放限值-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国五氮氧化物排放限值-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国五氮氧化物排放限值-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汽车数量的快速增加,汽车尾气排放成为了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问题。

氮氧化物是汽车尾气中的一类有害气体,对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为了减少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的排放,并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国家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其中包括国五标准。

本文将重点讨论国五标准中对氮氧化物排放的限值要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来编写:文章结构部分应该简要介绍整篇文章的逻辑结构,包括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和论述线索。

在本篇文章中,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

在引言部分,首先进行概述,介绍国五氮氧化物排放限值的背景和重要性;其次阐明文章的结构,说明本文将从国五标准介绍、国五氮氧化物排放限值和影响因素分析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最后明确文章的目的,即通过对国五氮氧化物排放限值的讨论和分析来提供建议。

在正文部分,分为国五标准介绍、国五氮氧化物排放限值和影响因素分析三个子节。

国五标准介绍部分将详细介绍国家对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的要求和进展;国五氮氧化物排放限值部分将针对国五标准中的氮氧化物排放限值进行解读和分析;影响因素分析部分将探讨影响氮氧化物排放水平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机制。

在结论部分,对文章进行总结,概述全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展望未来,指出国五氮氧化物排放限值的发展方向和挑战;最后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引导相关部门和车企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方面做出更积极的行动。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国五氮氧化物排放限值的相关问题,通过对国五标准和氮氧化物排放限值的介绍,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我们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国家对氮氧化物排放的监管政策,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同时,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也希望引起更多人的重视,促进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和参与环保工作,共同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NOx生成及控制要求措施

NOx生成及控制要求措施

NOx生成及控制措施一概述中国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在一次能源中占75 %, 其中84 %以上是通过燃烧方法利用的。

煤燃烧所释放出废气中的氮氧化物(NOx),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氮氧化物(NOx)引起的环境问题和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氮氧化物(NOx)的主要危害:(1) NOx对人体的致毒作用,危害最大的是NO2,主要影响呼吸系统,可引起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等疾病;(2)NOx对植物的损害;(3)NOx是形成酸雨、酸雾的主要污染物;(4)NOx与碳氢化合物可形成光化学烟雾;(5)NOx参与臭氧层的破坏。

(2) 不同浓度的NO2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二、燃煤锅炉NOx生成机理氮氧化物(NOx)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通常所说的NOx 有多种不同形式:N2O、NO、NO2、N2O3、N2O4 禾口N2O5 , 其中NO和NO2是重要的大气污染物,另外还有少量N2O。

我国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中70 %来自于煤炭的直接燃烧,电力工业又是我国的燃煤大户,因此火力发电厂是NOx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煤的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氮氧化物(NOx )主要是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 ),在煤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生成量和排放量与煤的燃烧方式,特别是燃烧温度和过量空气系数等密切相尖。

燃烧形成的NOx生成途径主要由以下三个:为燃料型、热力型和快速型3 种。

其中快速型NOx生成量很少,可以忽略不计。

1. 热力型NOx指空气中的氮气(N2 )和氧(02)燃料燃烧时所形成的高温环境下生成的NO和NO2的总和,其总反应式为:N2O22NONO O2 NO2当燃烧区域温度低于1000 c时,NO的生成量较少,而温度在1300 C— 1500 C时,NO的浓度约为500 — lOOOppm,而且随着温度的升高,NOx的生成速度按指数规律增加,当温度足够高时热力型NOx 可达20%。

因此,温度对热力型NOx的生成具有绝对性的作用,过量空气系数和烟气停留时间对热力型NOx的生成有很大影响。

大气氮氧化物排放的来源和控制措施

大气氮氧化物排放的来源和控制措施

大气氮氧化物排放的来源和控制措施大气氮氧化物(NOx)排放的来源和控制措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气氮氧化物(NOx)排放成为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将详细介绍大气氮氧化物排放的来源以及常见的控制措施。

一、大气氮氧化物的来源:1. 工业排放:工厂、发电厂、炼油厂等工业设施的燃烧过程中,燃料中的氮元素与氧气反应生成氮氧化物。

2. 车辆排放: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的燃烧过程也会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

尤其是柴油车辆排放的氮氧化物含量较高。

3. 家庭燃烧:家庭使用的煤气、石油等燃料也会释放出氮氧化物。

4. 农业活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含氮物质在作物的生长过程中会转化为氮氧化物。

此外,畜禽养殖中排放的粪便也是氮氧化物的重要来源。

5. 自然过程:雷电、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也会释放出大量的氮氧化物。

二、大气氮氧化物的控制措施:1. 燃烧控制:减少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产生是最关键的控制措施之一。

通过提高燃烧炉燃烧效率、调整燃料供给方式、使用先进的燃烧技术等方法,可以降低氮氧化物的生成量。

2. 排放控制:在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领域,采用现代化的排放控制装置,如烟气脱硫、脱氮和烟气净化设备等,可以有效地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浓度。

3. 车辆尾气治理:加强对机动车尾气的治理是减少大气氮氧化物排放的重要手段。

采用先进的排放控制技术和绿色燃料,如尿素溶液喷射技术和电动车辆等,可以显著减少车辆排放的氮氧化物。

4. 绿色农业:在农业生产中,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提高施肥技术和管理水平,可以减少农业活动对大气氮氧化物的贡献。

此外,做好畜禽粪便的收集、处理和利用,也是防治氮氧化物污染的重要途径。

5. 加强监测和管理: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对大气氮氧化物的浓度和排放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同时,加强对氮氧化物排放的管理,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标准,严格执法,加大对不合格企业和车辆的处罚力度。

总之,大气氮氧化物排放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天然气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的控制方法

天然气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的控制方法

天然气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的控制方法天然气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NOx)是空气污染的重要成分之一,它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会造成负面影响。

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控制天然气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排放。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控制方法。

一、低氮燃烧技术低氮燃烧技术是一种有效降低氮氧化物排放的方法。

它通过改变燃烧设备的设计和优化燃烧过程,减少氮氧化物的生成。

例如,利用预混燃烧技术,将燃料和空气充分混合,在高温下完全燃烧,可以降低氮氧化物的生成。

此外,采用分级燃烧技术,将燃料分为多个燃烧阶段,也可以有效地降低氮氧化物排放。

二、选择低氮燃料选择低氮燃料也是一种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的方法。

天然气本身就是相对较低的氮氧化物排放燃料,与煤炭和油类燃料相比较,其氮氧化物排放要低得多。

因此,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可以有效地减少氮氧化物的生成和排放。

三、使用排放控制技术除了改变燃烧方式和燃料选择外,还可采用一些排放控制技术来降低天然气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排放。

例如,脱硝装置是一种常用的氮氧化物控制技术,可以在燃烧过程中或烟气处理过程中,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

此外,采用催化还原技术,通过将还原剂与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反应,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也可以有效地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

四、加强燃烧过程管理强化燃烧过程管理也是控制天然气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操作和管理,优化燃烧设备和燃烧工艺,可以提高燃烧效率,降低氮氧化物排放。

例如,合理调整燃料供给量和氧气含量,控制燃烧温度和燃烧时间,可以减少氮氧化物的生成。

此外,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清洁,保证燃烧设备的正常运行也是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的重要措施。

综上所述,通过采用低氮燃烧技术、选择低氮燃料、使用排放控制技术以及加强燃烧过程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天然气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排放。

这些方法在工业、交通和家庭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前景。

我们应该积极采取这些措施,共同保护环境,改善空气质量,保障人类的健康。

火电厂氮氧化物防治技术政策(三篇)

火电厂氮氧化物防治技术政策(三篇)

火电厂氮氧化物防治技术政策火电厂是我国能源结构中重要的发电方式之一,但是火电厂的运行会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排放,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为了减少火电厂氮氧化物的排放,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技术政策,推动火电厂进行氮氧化物防治。

首先,我国提出了控制火电厂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政策。

根据国家环保部的要求,每年对火电厂的氮氧化物排放总量进行限制,要求火电厂在限定的排放总量范围内进行运行。

这项政策的实施,强制火电厂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方面进行切实努力,从源头上控制排放。

其次,我国推广了火电厂脱硝技术。

脱硝技术是控制火电厂氮氧化物排放的关键措施之一。

我国鼓励和支持火电厂采用先进的脱硝技术,包括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等。

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将烟气中的氮氧化物转化为氮气和水,从而减少了对大气的污染。

此外,我国还加大了对火电厂脱硝设施的监管力度。

要求火电厂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建设和运维脱硝设施,并加强对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通过监管,确保火电厂脱硝设施的正常运行,达到降低氮氧化物排放的目标。

另外,我国还鼓励火电厂进行余热发电。

在火电厂发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余热。

通过余热发电,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火电厂的燃煤量和排放量。

余热发电技术可以减少火电厂的运行能耗,并减少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

此外,我国还鼓励火电厂进行能源综合利用。

火电厂可以将煤矸石、煤泥等废弃物作为燃料,并采用高效的燃烧技术。

这些废弃物的燃烧不仅可以减少火电厂的煤炭消耗,还可以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的双重效益。

总结起来,火电厂氮氧化物防治技术政策的实施是我国控制火电厂氮氧化物排放的重要举措。

通过限制排放总量、推广脱硝技术、加强监管、鼓励能源综合利用等多方面的措施,我国正在逐步减少火电厂氮氧化物的排放,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做出了积极贡献。

火电厂氮氧化物防治技术政策(二)近年来,氮氧化物的排放日益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问题,尤其是火电厂作为重要的工业排放源之一,其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占据了重要的比例。

氮氧化合物的排放现状及标准

氮氧化合物的排放现状及标准

氮氧化合物的排放现状及标准我国氮氧化物排放量逐年增加,且以火电厂排放为主,主要城市大气氮氧化物浓度偏高,酸雨正向复合型转变,部分城市灰霾天数逐年增加,氮氧化物排放造成的环境效应日益明显。

因此,进一步严格我国火电厂氮氧化物排放标准势在必行,火电厂氮氧化物的排放标准迫切需要尽快修订。

要使修订的排放标准科学合理,就不仅需要研究我国的环境状况、技术水平和经济水平,而且需要研究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排放标准,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

火电厂氮氧化合物的排放现状据《中国火电厂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控制技术方案》统计,2009年的排放总量已达到860万t,比2003年的597.3万t增加43.9%,占全国排放量的35%~40%。

到2020年,我国氮氧化合物排放量将达到1234万t以上,由此可见,火电大气污染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越来越严重。

我国火电厂NOX排放标准制定概况我国1991年颁布了《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1991),之后历经1996年和2003年两次修订,1996年修订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对新建1000t/h以上的锅炉(对应300MW机组)规定了NOX的排放浓度要求,对于其他锅炉的NOX排放没有要求。

2003年修订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03),则按时段和燃料特性分别规定了燃煤、燃油锅炉的NOX排放限值。

无论是1996版还是2003版的标准,对火电厂氮氧化物的控制原则都是基于低氮燃烧技术能达到的排放水平来制订的。

除国家标准之外,个别省级政府还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颁布了更为严格的地方性排放标准。

除北京、上海要求新、扩、改建火电厂同步建设烟气脱硝装置外,其他省份还是基于低氮燃烧技术的原则,北京还要求已有电厂也安装烟气脱硝装置。

中美欧火电厂NOX排放标准比较美国从1997年7月9日以后火电厂氮氧化物的排放限值就以绩效标准(Ib/MWh)和单位输入热量的排放(Ib/MBtu)同时给出,2005年2月28日以后新建电厂的排放标准则只有绩效标准,淡化了标准限值与燃煤种类、机组效率之间的关系;而欧洲火电厂的氮氧化物排放标准则是无论是现有电厂还是新建电厂,标准限值也均与燃煤挥发分无关,仅在法国的海外部分地区、葡萄牙的亚速尔群岛和马德拉群岛、西班牙的加纳利群岛等个别区域氮氧化物排放限值与燃煤挥发分有关;我国现行火电厂氮氧化物的排放限值与煤质挥发分密切相关。

氮氧化物排放情况和控制标准

氮氧化物排放情况和控制标准
达不到排放标准或所在地区空气二氧化氮、臭氧浓度超 标的新建火电机组必须同步配套建设烟气脱硝设施,现 役火电机组应限期建设烟气脱硝设施.
环境标准:1996年出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经20XX修订后,标准中对大气中的 NO2的浓度限值做了明确的规定.
20XX修订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3223-2003,则按时段和燃料特性分别规定了 燃煤、燃油锅炉的氮氧化物排放限值,规定了火电厂 氮氧化物的排放限值.除国家标准外之外,个别地方根 据当地实际情况,颁布更为严格的地方性排放标准.
250
100
300
250
200
烟气不透光率(%)
15
15
20
15
15
烟气黑度 (林格曼,级)
1级
注1:自备电站锅炉执行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注:第Ⅰ时段为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至20XX6月30日; 第Ⅱ时段为自20XX7月1日起.
修改后的燃煤电厂大气控制标准
GB13223-2011
此标准已于实行 29
我国火电厂氮氧化物控制政策
国外对氮氧化物进行严格控制已经有近20年的历 史.我国长期以来对火电厂产生的大气污染物的控 制主要集中在烟尘和二氧化硫上,对氮氧化物排放 的治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氮氧化物的总量控制也 刚列入工作日程.我国现阶段与氮氧化物控制有关 的法规政策及标准如下:
法规:我国20XX4月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法》 第30条规定:"企业应当对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 的氮氧化物采取控制措施".
中国NOX排放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具有如下特征:
排放总量巨大且将呈继续增加态势、不同地区间 NOX排放量相差悬殊,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 工业集中的中东部省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X排放控制对策及重点
结论
大气N循环
氮氧化物(NOX)来源
自然排放源
闪电过程 平流层光化学过程 NH3的氧化 森林大火 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过程以及土壤和海洋中NO2-的光解过程等。
人为排放源
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及汽车燃料)的燃烧 生物质燃料(秸秆、薪柴、牲畜粪便等)的燃烧 各种工业过程的工艺排放等:
包括硝酸的制造和使用、电镀、雕刻、焊接、金属清洗、炸药爆炸以及液态 二氧化氮(火箭推进剂的基本成分)的应用等
全球NOX排放量估计
排放源类型 矿物燃料燃烧 超音速飞机 平流层光化学 生物质燃烧 闪电 土壤排放 NH3的氧化 年生成量(1012g·-1,以纯氮计) a 14~28 0.15~0.3 0.5~1.5 4~24 2~20 ~8 <5
中国NOX污染状况
污染现状:2000年, 20.3%国控网城市超过国家二级标准;
北京、广州、上海、乌鲁木齐等大城市NOX污染严重;
欧洲、北美控制酸沉降最初重视SO2控制而轻视NOX的教训;
NOX排放增长及高氧化性可能抵消两控区酸雨污染控制效果;
NOX排放量计算方法
Q t Q t
低 中
高 低 中 高 7078
175946.35 89442.2 184343.20
193099.00 12695 13300 13932
315093.11 346037.52
379854.96 21076 23146 25408
513253.47 591082.08
680262.38 32901 37890 43607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ö î û Ë Ã µ É ² ä û À Å Æ ° Ã Ì µ ¨Å ä · Ç Î Ä ¨þ ° · Ð Ì ¤° ³ Ì ¦ ° ¿ Ì
1985
ê Ý ¾ ²
1990
1995
2000
0 1980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¾ ² ê Ý
测试仪器:英国Kane公司KM9106便携式烟气分析仪等 测试地点:北京、河北、河南、浙江、安徽、山东等
分部门、燃料品种的NOX排放因子集
÷Ãà à à à Ã÷ à à Ãà Ãà Ãà Ãà Ãà ¤ Ãà ¨ Ãà à ÃÃÃà à ¨ Ãà · ú· Ãà Ãà ü à ·Ã à 7.5 9.0 31.7 27.4 27.4 27.4 18.1 0.75 0.9 3.75 4.5 3.05 16.7 4.48 5.77 7.25 9.0 5.09 16.7 7.46 9.62 7.25 9.0 16.7 7.46 9.62 à à à à à à à à à à à à Ãà à LPG Ãà à Ãà à à à Ãà à à à à à § ì kg/t 8.85 7.24 16.7 21.2 7.4 10.06 3.74 0.75 5.84 2.63 0.53 kg/m3Ã10-4 13.64 1.79 40.96 9.58 1.26 20.85 kg/t
中国能源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能源消费现状
1600
¦ Ü ¯ û Ë Ü ¹ ¨ ¾ Î É ²³» £ Mtce£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1980
« ç Å °
1600 1400
¦ Ü ¯ û Ë ¹ ¨ ¾ Î É ²» £ Mtce£
ë µ ø Æ Â À ¬ Ç Ä Í ´ ¹ ½ Æ
未来中国国民经济增长构想
年份 低方案 GDP年均增长率(%) 中方案 高方案 2000~2010年 7.0 7.5 8.0 2010~2020年 6.0 6.5 7.0 2020~2030年 5.0 5.5 6.0
GDP及产业构成的构想
未来中国GDP总量发展趋势
年 份 GDP/亿元 (2000年价) 人均GDP (元/人) 方案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2030年
Ç °
Ê Ð 2010¾ ê
ß ²
Ç °
Ê Ð 2020¾ ê
ß ²
Ç °
Ê Ð 2030¾ ê
ß ²
未来能源消费需求总量及构成
2000年 项 目 单 位 基准值 一次能源需求总量 其中:煤炭 石油 天然气 万tce 万tce 万tce 万tce 万tce 130297 86240 32163 3170 8797 低 178560 111883 42703 8769 15205 中 187437 118101 44902 9294 15140 高 196887 124418 47177 9832 15460 低 252843 147484 60144 17544 27671 中 281823 167598 66125 19285 28816 高 306703 183386 71675 21131 30510 低 338233 187465 78389 30546 41832 中 395883 225689 90160 34840 45194 高 449800 257069 103294 39636 49800 2010年 2020年 2030年
t t0
â ¹ ä ¹ Ç ­ ±»
Qt Qit Qt0 1
i
i
t t0
ª ½ ² ê ¸ ¶ Ð ± Å Ú ² ê Â ¹ Ð ± Ü ¾ ² ê ¾ ´ Ð ±
ENt Eit Eit0 (1 )t t0 Git Qit Gt git Qit
7.5 9.0 5.09 16.7 27.4 54.1 3.75 4.5 3.05 16.7 4.48 5.77
ÃÃÃ Ã 1.88 2.25 1.7 16.7 2.49 3.21 ÃÃÃ Ã 1.88 2.25 1.7 16.7 2.49 3.21
1.95 0.88 0.18 1.95 0.88 0.18
未来中国产业结构的构想方案
产业类别 第一产业(农业)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 单位 % % % 2000年 15.2 51.1 33.6 2010年 15.0 45.0 40.0 2020年 12.5 43.0 44.5 2030年 10.0 42.0 48.0
终端能源需求预测结果
i i i
人口和国民经济增长构想
未来中国人口发展及城市化的基本假设
年份 2000 2010 2020 2030 总人口 亿人 12.66 13.86 14.95 15.60 增长率 (‰) 7.58 10.54 7.60 4.27 城市人口 人数/亿 百分比(%) 4.58 36.22 5.88 42.4 7.68 51.4 9.11 58.4 农村人口 人数/亿 百分比(%) 8.07 63.78 7.89 57.6 7.27 48.6 6.49 41.6
能源消费总量及其构成
年 份 1980 1990 1996 2000 总量(万tce) 煤炭(%) 60275 72.2 98703 76.2 138948 74.7 130297 66.1 石油(%) 天然气(%) 水电(%) 20.7 3.1 4.0 16.6 2.1 5.1 18.0 1.8 6.1 24.6 2.5 6.8
2000~2030年中国终端能源需求总量预测结果
项 目 单 位 万 tce 2000年 实际值 124032 低 170540 2010年 中 177513 高 184786 低 242004 2020年 中 262139 高 284148 低 325224 2030年 中 367052 高 414995
55.4 23.2 9.0 12.4
57.0 22.8 8.8 11.4
57.2 23.0 8.8 11.1
能源需求预测方法--部门分析法
基准年份 2000年 预测年份 2010年 2020年 2030年
¦ ° ¿ Ì ¨ ö Ï Å Ü ¯ è ó Ü ¹ Â ³ Ð ± ¾ Î Ê Á ³»
´ ¹ ¢ ³ ¹ ¢ û Ç ¢ ñ Ç ¢ ¶ É Ç ¢ ë µ ø ¢ ´ ø ¢ ½ Æ ¡ · Æ ¡ À Í ¡ ­ Í ¡ Â » Í ¡ Æ Â À ¡ ½ À ¡ LPG¡ Â » ¡ ° » Â ¢ ¥ ¢ ç ¥ °
海洋N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的光解
合计
0.5~1.5
34~88
NOX环境危害
局地:NO2空气污染,刺激呼吸系统 区域:酸沉降,
NOX对HxOy化学过程影响可改变SO2在大气中转化速率,影响硫酸盐沉降
生态系统退化及富营养化 光化学烟雾产生O3强氧化剂 形成细粒子(PM10/PM2.5) 大气能见度降低 全球:气候变化,平流层O3
Á ï Ä ö ö ¹ ¿ ²È Ð Ã ­ ­ ½
ï Ä ö ö ¹ ¿ È Ð Ã ­ ­ ½ ¤° ³ Ì µ ¨ · Ç ¨þ · Ð Æ ° Ã Ì
Í ñ ö î û Ë ¸ ½ Ã µ É ² Á ò ® Ï ç å É ¯
能源需求预测表达式
Gt Git Gi 0 1
N T N i
全国
燃料消耗的排放因子法
QiN t QiNj t ,
i
各省、市、区
N i , j ( k ), f
Q t Q
N i, j f k
j
(t )
省内各部门
Q
N i , j ( k ), f
t (1 P
自 下 而 上
N i , j ( k ), f
(t ))K
N i , j ( k ). f
(t )Fi, j (k ), f (t )
燃料消耗量
部门内某燃料类型
NOX脱除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