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练习_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2020高考语文第三轮巩固复习资料十二、文言文复习之古今异义和偏义复词

(四)文言文之古今异义和偏义复词Ⅰ、什么叫古今异义?所谓“古今异义” ,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一样的现象。
这类意义和用法的差别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加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Ⅱ、古今异义的种类:1.词义的扩大。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相同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
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此刻泛指全部较大的河流。
“好”,古代指女子容颜漂亮,而现在泛指全部美好的性质。
练习 1. 解说以下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古义:中原地域。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弟走参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母亲。
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尊长的和蔼称号。
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义:父亲母亲兄弟等家属。
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2.词义的减小所谓“词义减小” ,就是说相同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
如:“臭”,古代表示利害气味均可,此刻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推让礼让之意,又可表示责怪之意,此刻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练习 2. 解说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②率老婆邑人来此绝境老婆古义:老婆子女。
今义:妻,与“丈夫”相对③由于长句,歌以赠之由于古义:所以写作。
今义:因果连词,表原由。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修业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必定成就的人。
3.词义转移:所谓“词义转移” ,就是说相同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日却变为其余一个方面的意思了。
如:“涕”,古代指眼泪,此刻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粗心、苛刻、不老实,今义转移为盗窃。
练习 3. 解说以下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行李之来往,共其乏困行李古义:外交使者。
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②颜色许多变颜色古义:容貌、神色。
文言实词:通假、古今异义、偏义复词4

【知识网络】
1、通假字 文言实词 5、词类活用 4、偏义复词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文言文阅读之实词——
通假字
什么是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代汉语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
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
3、词义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 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有的词古今词 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 物了。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汤:古代本义为”热水”,今则菜汤、米汤等。
“为”是“是”。再如“妻子”“地方”“可以”“因为”“祖父”“不行”“突
出”“前进”“不过”“十一”等,课本内外,比比皆是。
方法感悟
(一)全面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正确理解古今异义,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要区分所给词语是否由两个词组成。
如: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与蔺相如》) 指示:为“指”和“示”两个词, 译为“指出来, 给……看”;而在现代汉语中“指示”为一个词。
• [今义] 举动,名词
8、名称说法的演变
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 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 语表示了。 目 现换成“眼睛” 寡 现换用“少” 足 现换用“脚” 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 愿为市鞍马。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高考考查实词的重点之一是
古今同形异义词。
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
文言实词(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语类活用)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⑴张良出,要项伯。:通“邀”,邀请。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 通“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 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⑺赢粮而景从: 通 ⑻师者,所以传道“受影业”解。惑也:
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 褒贬色彩的转换、名称说法变化以及单双音的变化。
高高考考真真题题[2[2001100湖安南徽卷卷] ] ((13))委时身既偏与方梁,通特好霸,者行之李臣往尔来。,(公陈私亮赠《遗诸, 葛一孔无明所》受)。(《周书.贺兰祥传》) 寄身当私在时人偏已赠远经送的和的地梁礼方国品,互(只通贺不友兰过好祥是,)称一使霸概者的都往人不来的接,臣受官子。方罢和了。
高考①真奚题以[2之0九10万山里东而卷南]为(?汪(琬名《词申用甫作传动》词)) 入嵩②山斜,削复东遇下故,与童东子山时夹所溪见南道流人。,(乞名其词术用,作状师语事)之。
名作状,用对待老师的礼节
四、词类活用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有时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 语,或是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 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①汝安敢轻吾射? 射箭的技术 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③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产出、收入的东西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这里的人 ⑤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的珍宝 ⑥其人居远未来 远地
古义:表原因的虚词。今义:表示因果的关联词
6、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靠它来。今义:表示因果的关联词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一、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

典例:“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翻译:从京城冒着风雪,来到泰安。
值得反复诵读的典例
典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翻译:兵灾旱灾一个接一个到来,天下的财富极度匮乏。
典例:“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 论》)翻译:凭借着这种有利的形势,任意割取天下的 土地,划分诸侯的山河。
音是按古音读的,与今天对某个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
例7: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
罢-疲(古代同读pí),而今音“罢”读bà,与“疲”pí不同。
例8: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内-纳(古代同读nà),今“内”读nèi,与“纳”nà读音不同。
现在通用的通假字,哪些读音相同,哪些不同,一
时也难于查对,这是一大困难。其次,从字形的笔画来
值得反复诵读的典例
典例:“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 论》)翻译:然而秦国凭借着很小的一块土地,取得 了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势。
典例:“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信陵君窃符救赵》) 翻译:就约请宾客,准备一百多辆兵车。
实战演练: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就 ▪(1)金就砺则利( 接近,靠近 ) ▪(2)连辟公府不就( 赴任,就职 ) ▪(3)一蹴而就( 成功,达到目的 ) ▪(4)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即,就 ) ▪(5)若无罪而就死地( 走向,走上 ) ▪(6)乃谢客就车( 上,登上 )
▪[温馨提示]同一个词,古今意义不同,最容易出现 望文生义、曲解文意的错误,阅读时要特别注意
实战演练: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古义:是__“_中__间__夹__杂_ ”,今义___是__“__当_中_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__与__外__界__隔_绝_ 之地,今义:没__有__出__路__的_境_ 地 ▪(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__公__开_扬__言______今义_表__示__政__见__的_公__告__ (4)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义有__节__操_、__有__抱__负的男子 今义:为__革__命__、_为__正_ 义而牺牲的人
巩固练习_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2)

(2016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祖讳汝霖,雨若。
幼好古学,博览群书。
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
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
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
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
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
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
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逆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
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蔗蓑②尚不敢不勤。
”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
”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
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鸡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
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入闲,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
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矣。
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
”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
《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宷多名下士。
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袴子。
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
”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于大父定交,称莫逆。
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注:①文恭:张元汴,阳和,谥文恭;张汝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
②蔗蓑:耕耘。
1.对下列加红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事文墨久矣事:从事B. 病目眚病:疲惫C. 詈不佳詈:责骂D. 令五县会鞫之鞫:审讯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通假、古今异义、偏义复词

(10)劝
• [古义]动词。①鼓励。②劝说。
–①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论贵粟疏>>) –②肃劝权召瑜还。(《赤壁之战》)
• [今义]规劝
(11)狱
• [ 古义 ] ①名词。监牢。②名词。官司。诉 讼案
–①狱中成法,质明启钥。(《狱中杂记》) –②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 刿 论战》
这一类实词,从字面上看与今词意 义相同,而实际上意义不同甚至相反。 学习、复习时可从词义的扩大、缩小、 转移、褒贬色彩的转换、名称说法的改 变以及单双音的变化等方面进行辨析, 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例句
父母兄弟, 旁系亲 臣所以去亲戚而 亲戚 统指亲人 属 事君者 妻子 中国
男子的 妻子儿女 配偶 中华人 中原地区 民共和 国
• (今义)监牢。
(三)词义转移
(12)科
• [古义]①名词。法律条文。②名词。科举制取士的 规格和年分。③动词。征税,判刑,摊派。④戏曲 术语,多指元杂剧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搞的舞台 提 示 –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 者。(《出师表》) –②登科。 –③里胥猾 黠,假此科敛丁口;(《促织》) –④卜儿哭上科(《窦娥冤))
词语
古义 更不必说
思想意识的 活动
今义
例句
无论 用心 鱼肉
表条件关系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的关联词 汉,无论魏晋 读书用功或 蚓…上食埃土,下饮黄 肯动脑筋 泉,用心一也 鱼的肉 品质恶劣 转折连词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鱼和肉
出身低微, 地位卑贱。 不超过
卑鄙
不过
先帝不以臣卑鄙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 六万
小结: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通假字复习-新人教..

同“挥”;指挥
9、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同“拣”;挑选,选 拔
10、距关,毋内诸侯。
同“暮”;日落的时候,晚
11、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上
12、距关,毋内诸侯。
同“纳” 接纳
1、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通“擒”捕捉
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3、大军卻,离城三里止营。
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 亲
2、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班” “斑” 头发 花白
同“杯” 酒器
4、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通“背”,背叛,忘 同“披”;记覆盖在肩背
上
6、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7、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同“遍”遍及,普遍
8、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9、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同“傧”;迎接客人的 人
通“才”;刚刚
1、屈平既绌 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4、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5、盖亦反其本矣。 6、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7、秦王还柱而走。 8、麾众拥豪民马前 9、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0、距关,毋内诸侯。 11、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12、距关,毋内诸侯。
借字,也就是通假字。
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 “早” )
通假字的类型:
一、双声通假 二、叠韵通假 三、同音通假
四、形近通假
一、双声通假:借字和本字声母相同
1、孰为汝多智乎 ? (“为” 通
“ 谓”)
2、没死以闻
(“没”通“冒”)
3、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县”通 4、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悬物”)力必屈。
高考语文巩固练习_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刘晏初为转运使,独领陕东诸道,陕西皆度支领之。
晏有精力,多机智,变通有无,曲尽其妙。
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①相望,觇报四方物价。
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
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常以为:“办集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
”其场院要剧之官,必尽一时之选。
故晏没之后,掌财赋有声色者,多晏之故吏也。
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爱民为先。
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
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
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蠲(juān)免,某月须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
应民之急,未尝失时,不待其困弊、流亡、饿殍,然后赈之也。
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晏专用榷盐法②充军国之用。
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县不复置官。
其江岭间去州县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
或商绝盐贵,则减价鬻之,谓之常平盐,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
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教漕卒,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缘水置仓,转相受给。
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馀万斛,无斗升沉覆者。
船十艘为一纲③,使军将领之,十运无失,授优劳,官其人。
数运之后,无不斑白者。
晏为人勤力,事无闲剧,必于一日中决之,不使留宿,后来言财利者皆莫能及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二》)【注】①递:驿站。
②榷盐法:食盐专卖法。
③纲: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
1.对下列各句中加红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白:报告B.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俟:依靠C.应民之急,未尝失.时失:丢失D.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息:休息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红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晏以为官多则.民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B.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此所谓战胜于.朝廷C.其.江岭间去州县远者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D.运谷或至百馀万斛,无斗升沉覆者.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晏担任漕运使时,十分重视了解经济信息,控制各地物价,朝廷因而获利,也不用担心全国物价的暴涨暴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祖讳汝霖,雨若。
幼好古学,博览群书。
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
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
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
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
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
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
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逆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
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蔗蓑②尚不敢不勤。
”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
”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
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鸡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
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入闲,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
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矣。
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
”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
《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宷多名下士。
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袴子。
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
”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于大父定交,称莫逆。
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注:①文恭:张元汴,阳和,谥文恭;张汝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
②蔗蓑:耕耘。
1.对下列加红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事文墨久矣事:从事B. 病目眚病:疲惫C. 詈不佳詈:责骂D. 令五县会鞫之鞫:审讯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 邓文洁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 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赖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 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3.把文中标红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4.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10题。
郭泰字林宗,太原介休人也。
家世贫贱,早孤。
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典籍。
善谈论,美音制,乃游于洛阳。
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
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
身长八尺,容貌魁伟,绣衣博带,周游郡国。
后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
其奖拔士人,皆如所鉴。
左原者,为郡学生,犯法见斥。
林宗尝遇诸路,为设酒肴以慰之。
谓曰:“昔颜涿聚梁甫之巨盗,段干木晋国之大驵,卒为齐之忠臣,魏之名贤。
蘧瑗、颜回尚不能无过,况其余乎?慎勿恚恨,责躬而已。
”原纳其言而去。
或有讥林宗不绝恶人者。
对曰:“人而不仁,疾之以甚,乱也。
”原后忽更怀忿,结客欲报诸生。
其日,林宗在学,原愧负前言,因遂罢去。
后事露,众人成谢服焉。
茅容年四十余,耕于野,时与等辈避雨树下,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
林宗行见之而奇其异,遂与共言,因请寓宿。
旦日,容杀鸡为馔,林宗谓为己设,既而以供其母,自以草疏与客同饭。
林宗起拜之曰:“卿贤乎哉!”因劝令学,卒以成德。
孟敏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
林宗见而问其意。
对曰:“甑以破矣,视之何益?”林宗以此异之,因劝令游学。
十年知名,三公俱辟,并不屈云。
庾乘少给事县廷为门士,林宗见而拔之,劝游学官,遂为诸生傭①。
后能讲论,自以卑第,每处下坐,诸生博士皆就雠问②,由是学中以下坐为贵。
后征辟并不起,曰“征君”。
黄允以俊才知名。
林宗见而谓曰:“卿有绝人之才,足成伟器。
然恐守道不笃,将失之矣。
”后司徒袁隗欲为从女求姻,允闻而黜遣其妻夏侯氏。
妻请大会宗亲为别,因于众中攘袂数允隐匿秽恶事而去,允以此废于时。
(节选自《后汉书•郭符许列传》,中华书局)【注释】①傭:受雇为人劳动,此处指受雇为人劳动的人。
②雠问:辩驳问难。
5.对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而不仁,疾.之以甚疾:嫉妒B.善谈论,美音制,乃游.于洛阳游:外出求学C.林宗行见之而奇.其异奇:认为……奇D.三公俱辟.,并不屈云辟:征召6.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绣衣博带,周游..露,众人成谢服焉..郡国 B.后事C.众皆夷踞相对..而去.. D.荷甑堕地,不顾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红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原纳其言而.去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为设酒肴以.慰之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C.遂与共言,因.请寓宿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D.林宗谓为.己设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8.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直接说明郭泰尽心于教育的一项是()①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典籍。
②蘧瑗、颜回尚不能无过,况其余乎?③林宗以此异之,因劝令游学。
④既而以供其母,自以草疏与客同饭。
⑤然恐守道不笃,将失之矣。
⑥后能讲论,自以卑第,每处下坐。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郭泰虽然出身贫贱,但是学业有成,曾一时名重京师,后传授知识,教育成就很大。
B.被有些人认为是恶人的左原,受郭泰耐心教导的影响,最终还是停止了报复行动。
C.对茅容、孟敏、庾乘,郭泰及时发现他们的长处,鼓励他们学习,使他们终有所成。
D.郭泰称勉黄允才能出众,告诫他坚守道德。
后黄允受袁隗指使抛弃妻子被舆论鄙弃。
10.把文中加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
其奖拔士人,皆如所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林宗以此异之,因劝令游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1.B【解析】“事”的释义主要有“从事”、“事故”、“事情”等,选项句意为“很久不从事写文章的工作了”,“事”解释为“从事”符合句意,故A项正确。
“病”的释义主要有“患病”、“重病”、“毛病”等,选项句意为“患上眼疾”,“病”解释为“患病”更符合句意,故B项不正确。
“詈”的释义主要有“责骂”,选项句意为“责骂他文章写得不好”,“詈”解释为“责骂”符合句意,故C项正确。
“鞠”的释义主要有“穷困”、“审讯”、“极大”等,选项句意为“命令五县共同审讯”,“鞠”解释为“审讯”符合句意,故D项正确。
故本题选B。
2.D【解析】A见于文章第①段,由“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
遂输粟入太学,淹赛二十年。
文恭捐馆,家难渐至”可知,选项符合文意,故A项正确。
B见于文章第①段,由“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逆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觐歇预……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
’乃姑‘六十而耳顾’题,大父走笔戎,文不加点。
文洁惊喜,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料名?阳和子其不死矣!’”可知,选项符合文意,故B项正确。
C见于文章第②段,由“入闲,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
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已。
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
’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
《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可知,选项符合文意,故C项正确。
D见于文章第③段,由“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鞠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
’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可知,原文讲黄贞父欲捉弄汝霖,而不是遇到问题无法解决,选项不合文意,故D项不正确。
3.(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
(2)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解析】(1)“已”意为“完结、结束”,这里引申为“完了、算了”;“还”意为“回去”;“坠”意为“落下”,这里为使动用法,意为“使……堕落”。
(2)“以”意为“用”;“耳”意为“耳朵”,这里引申为“传入耳朵”;“塞”意为“堵”。
4.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
【解析】由第①段“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可知,书法对考生成绩有影响,要刚健柔美。
由第①段“遂输粟入太学,淹赛二十年。
文恭捐馆,家难渐至。
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辕传食,不下楼者三年”可知,学生可以通过捐纳财货进入太学学习。
由第②段“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可知,考题出自经书。
由第②段“入闲,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
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已。
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
’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
《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可知,考官的喜好直接影响考生的最终成绩。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祖父名叫汝霖,雨若。
年幼的时候喜欢古文,博览群书。
年少的时候不肯临池学书,字写得丑陋笨拙,每当参加主管部门举行的考试,就不能成功。
于是捐纳财货于官府进入太学学习,滞留科场二十年。
曾祖父去世,家中遭遇的重大不幸事故渐渐到来。
祖父在龙光楼读书,撤掉楼梯,用轴辕传送饭食,有多年没有下楼了。
江西的邓文洁到越地来,凭吊文恭。
文恭坟墓前的树木已经合抱粗了,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悲泣哽咽地离开。
祖父把他送到邮亭,文洁对着祖父闷闷不乐,大概是因为文洁心中有逝者的言语,说祖父违背父母的意愿开设酒肆,不从事学习很久了,所以在祖父来拜见或者歇息的时候曾经干预过。
这一天将要离别的时候,回头对祖父说:“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
”祖父哭泣着说:“侄子我一直在努力学习,只是没有收获罢了,即使这样也不敢不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