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论第15章-理气剂
方剂学各论理气剂

旋覆代赭汤
• 出自《伤寒论》 • 构成:
旋覆花三两(9g) 人参二两(6g) 生姜五两(15g) 代 赭石一两(6g) 甘草炙,三两(9g) 半夏洗,半升(9g) 大枣擘,十二枚(4枚) • 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 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胃脘痞闷或胀痛,按之 不痛,频频嗳气,或见纳差、呃逆、恶心,甚或 呕吐,舌苔白腻,脉缓或滑。 • 煎服法:水煎服。
理气剂
气虚 补气—四君子汤
•气
气脱
益气固脱—独参汤、生 脉散
补益剂
旳
气陷 益气升阳—补中益气汤
病 变
•
气机 运营
气逆
肺─咳、喘 胃─呕吐呃逆
降气
失调
气滞
肝─肋、乳房、少腹 脾胃─脘腹
行气
第一节 行气
• 适应病证:合用于气机郁滞证。一般以脾胃气滞 和肝气郁滞为多见,脾胃气滞症见脘腹胀痛,嗳 气泛酸,呕恶食少,大便失常等;肝郁气滞症见 胸胁胀痛,或疝气痛,或月经不调,或痛经等。
苏叶 理气宽胸,疏通气血
半夏厚朴汤
• 随证加减: 气郁甚者,加香附、郁金。助行气解郁之功; 胁肋痛者,加川楝子、元胡以疏肝行气止痛; 咽痛者,加玄参、桔梗以解毒散结,宣肺利咽。
• 使用注意:气郁化火,阴伤津亏者,不宜使用本 方。
天台乌药散
• 出自《医学发明》 • 构成:
天台乌药 木香 小茴香微炒 青皮汤浸,去白,焙 高良 姜炒,各半两(15g) 槟榔锉,二个(9g) 川楝子十个 (12g) 巴豆七十粒(12g) • 功用: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 主治:肝经寒凝气滞证。小肠疝气,少腹引动睾 丸而痛,偏坠肿胀,或少腹疼痛,苔白,脉弦。 • 煎服法:巴豆与川楝子同炒黑,去巴豆,水煎取 汁,冲入适量黄酒服。
理气剂.ppt

使
方名
相同
不同
橘核丸 天台乌药散 暖肝煎
均有行气散 长于软坚散结,且能活 结,祛寒止 血除湿,主治寒湿客于 痛 作 用 , 用 肝脉之颓疝。 治寒疝腹痛。 散寒之力强。适用于寒
凝气滞之小肠疝气。
温补肝肾之力强。善治 肝肾虚寒之疝气腹痛。
加味乌药汤《奇效良方》
经前少腹 肝郁气滞
香 附— 疏肝行气
君
经 脉
脘腹胀满 —肝郁犯脾,气滞不畅
不 利
脉弦 —肝郁之体征
柴胡疏肝散《医学统旨》
君 柴胡—疏肝解郁
疏
臣 香附—理气疏肝,止痛
肝
川芎—行气活血止痛
解
郁
佐 陈皮
行
枳壳 理气行滞
气
止 痛
芍药—养血柔肝
甘草—缓急止痛
使 调和诸药
心胸胁肋 肝郁气滞
金铃子—苦寒之品
诸痛
疏泄失常 肝 疏
行气疏肝 君
肝 郁
时发时止 血行不畅
行
气
臣 草豆蔻—辛温芳香温中散寒燥湿去脾
除 满
佐 陈皮 木香 行气宽中,助厚朴消胀除满
温
干姜
中
生姜 温脾暧胃助散寒止痛
化
湿
茯苓 —渗湿健脾
使 甘草—和中调药。
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
寒 少腹引控睾丸而痛 肝经络阴器抵少腹,
寒
寒侵肝脉,经气不利
侵
偏坠肿胀
气滞不行
肝
脉
疝 苔白脉弦 —寒侵肝脉之体征
气 机
互
结 证
舌苔腻而微黄
湿 壅 寒 热 互 结
脉弦
食积气郁而化热
枳实消痞丸《兰室秘藏》
君 枳实—苦辛微寒,行气散结消痞满
2024年度-《方剂学各论理气剂》PPT课件

通过疏通气机、调和脏腑功能,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
常见类型与特点
01
02
03
行气剂
具有行气散结、疏肝解郁 等作用,常用于治疗肝气 郁结、胸胁胀满等病证。
降气剂
以降逆止呕、平喘止咳为 主要作用,常用于治疗胃 气上逆、肺气上逆等病证 。
补气剂
通过补气养血、益气健脾 等作用,增强机体正气, 提高抗病能力。
临床应用
广泛应用于慢性肝炎、胆囊炎、慢性胃炎等属肝气郁结者。
12
香附丸类方剂
组成成分
香附、砂仁、陈皮、甘草等。
主要功效
行气止痛,温中和胃。用于治疗气滞寒凝所致的 脘腹胀痛、呕吐酸水等症。
临床应用
常用于治疗胃寒疼痛、消化不良、神经性胃痛等 病症。
13
逍遥散类方剂
组成成分
01
柴胡、当归、白芍、白术等。
过敏反应
如皮疹、瘙痒等,严重者可能 出现过敏性休克。
其他不良反应
如心悸、胸闷、口干等。
22
防范措施建议
01
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及用 药史,避免用药不当。
02
严格控制理气剂的剂量 和疗程,遵循个体化用 药原则。
03
04
加强用药监测,密切观 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23
对特殊人群进行重点监 护,确保用药安全。
5
临床应用范围
消化系统疾病
如慢性胃炎、胃溃疡、 功能性消化不良等,通 过理气剂调和脾胃功能
,缓解症状。
呼吸系统疾病
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 管哮喘等,通过降气剂 平喘止咳,改善呼吸功
能。
妇科疾病
如痛经、月经不调等, 通过理气剂疏肝解郁, 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目
药方各论——理气剂(三)

名医方论——历代名家对常用方证的论述:8、理气剂(三)2007-04-17 22:08二、降气(2)【旋覆代赭汤方论】金·成无已:大邪虽解,以曾发汗吐下,胃气弱而未积虚气上逆,故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与旋覆代赭石汤降虚气而和胃。
硬则气坚,咸味可以软之,旋覆之咸,以软痞硬。
虚则气浮,重剂可以镇之,代赭石之重,以镇虚逆。
辛者散也,生姜、半夏之辛,以散虚痞。
甘者缓也,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补胃弱。
(《注解伤寒论》)明·许宏:汗吐下后,大邪虽解,胃气已弱而未和,虚气上逆,故心下痞硬,而噫气不除者。
与旋覆花下气除痰为君;以代赫石为臣,而镇其虚气;以生姜、半夏之辛而散逆气,除痞散硬以为佐;人参、大枣、甘草之甘,而调缓其中,以补胃气而除噫也。
(《金镜内台方议》)明·吴昆: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此方主之。
汗、吐、下而解,则中气必虚,虚则浊气不降而上逆,故作痞硬;逆气上于心,心不受邪,故噫气不除,《内经·宣明五气篇》曰:五气所病,心为噫是也。
旋覆之咸,能软痞硬而下气;代赭之重,能镇心君而止噫;姜、夏之辛,所以散逆;参、草、大枣之甘,所以补虚。
或曰:汗、吐中虚,肺金失令,肝气乘脾而作上逆,逆气干心,心病为噫,此方用代赭石固所以镇心,而亦所以平肝也。
亦是究理之论。
(《医方考》)明·方有执:解,谓大邪已散也。
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正气未复,胃气尚弱,而伏饮为逆也。
旋覆、半夏,蠲饮以消痞硬;人参、甘草,养正以益新虚;代赭以镇坠其噫气;姜、枣以调和其脾胃。
然则七物者,养正散余邪之要用也。
(《伤寒论条辨》)清·罗美:仲景此方,治正虚不归元,而承领上下之对圣方也。
盖发汗吐下解后,邪虽去,而胃气之亏损亦多;胃气既亏,三焦因之失职,阳无所归而不升,阴无所纳而不降,是以浊邪留滞,伏饮为逆,故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方中以人参、甘草养正补虚,姜、枣和脾养胃,所以安定中州者至矣。
理气剂

第一章 理气剂理气法,是用辛温香窜的药物为主而组成,具有疏畅气机,调整脏腑功能以治疗气病的方剂,如气机郁滞,气不通顺,气逆不降,气滞作痛,气滞胀满,肝胃气滞,肝气郁结和气腹痛等,均系本方治疗范围。
一、含义凡是用行气或降气药物为主,具有疏畅气机,调整脏腑功能,用以治疗气病的方剂,统称理气剂。
气病有气滞、气逆、气虚,前二者是本章讲的内容,气虚在补益剂里已讲过。
中医认为“气”是非常宝贵的,《疏五过论》“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即治病要人体之正气,元气为主要宝贵的东西,治病配方一定要注意治病不伤人,邪去不伤正,中医认为“气聚则生,气散则亡”,所以气是维持人体生命的主要东西,《难经·八难》指出:气者,人之根本也。
气机流通无病可生,一有郁滞,则变生诸证,所以丹溪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所谓郁,正如戴元礼云“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金匮钩玄》,因此《素问》逸者行之,结者散之,高者抑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及《本经经疏》“降可去升”,沈金鏊“气升当降,气逆当调”等原则为本章立法依据。
二、作用三、运用适用由气机逆乱或阻滞而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病证如肝胃气滞,肝气郁滞,肺气上逆,胃气上逆等。
四、注意事项1. 理气剂主要用于气机郁滞之实证,如兼见气虚,而应酌加补气药,虚实并调,纯属气虚之证不宜使用本方剂。
2. 本章所用药物多属辛温香燥之品,易耗气伤津,对于阴津亏损,阴虚火旺,孕妇等应慎用。
五、类型《素问·举痛论》云: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说明气的病变较多,但总不外气滞,气逆,气虚三个方面。
本章主要讨论气滞、气逆的治法与方剂,所以本章分为行气、降气两法。
行气行气剂,具有行气解郁的作用,适用于气机郁滞的病证。
各论第章理气剂

各论第章理气剂什么是理气剂?理气剂是中医药理论中的一种药物类型,其主要功能是调节气机,使气血畅通,达到疏肝理气、消食导滞的作用。
理气剂在中成药种类中应用广泛,可单用或配合使用,为调整人体失衡的气机提供有效方法。
理气剂的功效理气剂主要通过改善气机运转,调和气血平衡,从而改善一系列症状:1.疏肝理气:能够舒肝解郁,改善情绪,对于不同原因引起的情绪不稳、胸闷、胁痛等症状有明显疗效。
2.消食导滞:对于因饮食不当,脾胃虚弱等原因引起的胃肠道胀气、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有一定改善作用。
3.调节月经:机理与疏肝理气相似,对于月经不调、经血不畅等症状有一定帮助。
4.疏通气道:对于心悸、气短、喘息等呼吸系统症状有一定改善作用。
,理气剂可以在中药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对于调理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帮助。
理气剂的分类根据中医药理论,理气剂主要分为三大类:1.关上类:主要药物有苏子、砂仁等,其药理作用为平肝止痛,祛风定痛,能够改善胸胁部不适及经痛等症状。
2.开发类:主要药物有香附、青皮等,其药理作用为升发清气,舒肝解郁,能够改善呕吐、纳呆等症状。
3.走滞类:主要药物有枳实、陈皮等,其药理作用为行气化痰、止呕降逆,能够改善胸胁胀满、呕吐、反胃、胃痛等症状。
常见理气剂1.柴胡:柴胡是一味常见的中药,主要功效是疏肝理气,它能够舒解肝郁气滞,改善不适和痛苦等症状,常用于治疗烦闷不安、胸胁胀满、口苦口干等症状。
2.枳实:枳实是一味走滞类药物,功效是通气化痰,止呕降逆,它对于胃肠道胀气、恶心、呕吐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3.苏合香附丸:苏合香附丸是一种常用的关上类理气剂,是由苏子、车前子、木香、陈皮等药物组成,具有活血散瘀,调理气血,舒肝理气的功效,对于经痛、胸胁疼痛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理气剂的使用注意事项1.疾病需要鉴别,对于准确的诊断需要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中药治疗需要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2.服用药物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及自身病情,在药物剂量、用药时间等方面需要注意遵医嘱。
理气剂

肝
脾
肝气郁结 肝血郁滞 肝郁化火 水湿内聚 聚湿成痰 运化失司
气郁 血郁 火郁 湿郁 痰郁 食郁
胁肋胀痛 胁肋剌痛 口苦泛酸 胸脘痞闷, 胸脘痞闷,苔白腻 咳吐痰涎 饮食不消
4,主症—胸胁脘腹胀痛,呕恶食少吞酸,脉弦. ,主症 胸胁脘腹胀痛 呕恶食少吞酸,脉弦. 胸胁脘腹胀痛,
四,方解
香附:行气解郁 治气郁 香附:行气解郁—治气郁 川芎:活血行气—治血郁 川芎:活血行气 治血郁 栀子:清热泻火—治火郁 栀子:清热泻火 治火郁 苍术:燥湿健脾 治湿郁 苍术:燥湿健脾—治湿郁 神曲:消食和中 治食郁 神曲:消食和中—治食郁 治脾 治肝
三,说明: 说明: 1,原则:苏子降气汤可上实下虚,但必须 ,原则:苏子降气汤可上实下虚, 是上实为主, 是上实为主,定喘汤必须是痰热 之实证. 之实证. 2,现代:均治支喘,喘息性支气管炎. ,现代:均治支喘,喘息性支气管炎. 3,定喘汤喘哮双治,尤为哮证之要方. ,定喘汤喘哮双治,尤为哮证之要方. 4,定喘汤白果的用量. ,定喘汤白果的用量.
2 .主治 主治
寒痰壅肺证—寒痰壅肺 苏 —寒痰壅肺证 寒痰壅肺 , 肺失宣降 , 下 寒痰壅肺证 寒痰壅肺, 肺失宣降, 元虚弱—喘咳气短 痰白量多,胸痞,苔滑, 喘咳气短, 元虚弱 喘咳气短,痰白量多,胸痞,苔滑,脉 或腰酸脚弱) 滑(或腰酸脚弱). 痰热壅肺证—痰热壅肺 肃降, 定—痰热壅肺证 痰热壅肺,肺失肃降,风 痰热壅肺证 痰热壅肺, 寒束表—喘哮痰多黄稠 胸闷,苔黄腻, 喘哮痰多黄稠, 寒束表 喘哮痰多黄稠,胸闷,苔黄腻,脉象滑 或发热恶寒). 数(或发热恶寒).
四,比较
旋覆代赭汤 参,姜 枣,草 补虚降逆 胃虚气逆 橘皮竹茹汤 以旋,代为主, 以旋,代为主,专于重降而补 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 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 胃气上逆之证. 胃气上逆之证.症见呕 吐心下痞,苔白腻,脉弦滑. 吐心下痞,苔白腻,脉弦滑. 以橘,茹为主, 以橘,茹为主,专于清降而 补,主治胃有虚热,气逆不 主治胃有虚热, 降之证.症见呃逆或干呕, 降之证.症见呃逆或干呕, 舌嫩红,脉虚数. 舌嫩红,脉虚数.
15理气药

15理气药第十五章理气药一、选择题(一)A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不属于理气药主要归经的是:A.脾经B.胃经C.肝经D.肺经E.肾经答案:E答案分析:理气药主要归经为脾、胃、肝、肺,虽有极个别的药物同时也归肾经,但肾经仍不属于理气药的主要归经。
故答案应选E。
2.治疗脾胃气滞,脘腹胀痛及泻痢里急后重,宜选用:A.陈皮B.枳壳C.佛手D.木香E.大腹皮答案:D答案分析:5个备选答案中的药物都可用于治疗脾胃气滞,脘腹胀痛,惟木香辛行苦降,善行大肠之滞气而治泻痢里急后重,故宜首选D。
3.陈皮、木香共有的功效是:A.疏肝理气B.降气止呕C.行气导滞D.理气止痛E.理气健脾答案:E答案分析:陈皮的功效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木香的功效是行气止痛、健脾消食,故二者的共同功效应该是E。
4.既能破气消积,又能化痰除痞的药物是:A.枳实B.青皮C.沉香D.川楝子E.绿萼梅答案:A答案分析:首先,备选答案中理气作用强,能破气消积的药物是枳实和青皮,二者之中同时又具备化痰和除痞功效的只有枳实,故答案应选A。
5.治疗肝气郁结,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宜首选的药物是:A.木香B.香附C.沉香D.檀香E.九香虫答案:B答案分析:备选答案中木香、沉香、檀香不入肝经,肝气郁结之证一般不用。
九香虫入肝经,主要用治肝郁胁痛、肝胃不和之胃脘疼痛,而香附主入肝经,具有疏肝解郁、调经止痛之功,主治肝气郁结,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等,故答案应选B。
6.善治肝胃气滞,胁痛胸闷,脘腹疼痛,久咳痰多之症的药物是:A.青皮B.佛手C.枳壳D.乌药E.娑罗子答案:B答案分析:备选答案中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娑罗子疏肝解郁、和胃止痛,二者虽可用于治疗胸胁脘腹疼痛,但无燥湿化痰之功,久咳痰多不用;枳壳主要功效是行气开胸、宽中除胀,乌药的功效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均不适宜用治肝郁胁痛、久咳痰多;佛手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善治肝胃气滞,胁痛胸闷,脘腹疼痛,久咳痰多之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夏厚朴汤
《金匮要略》
【主治】 梅核气 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
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
【病机】 痰气互结咽喉,肺胃宣降失常
【方解】
君: 半夏一升20 化痰散结,降逆和胃 臣: 厚朴三两15 行气开郁,下气除满
半夏之散结降逆,有助于厚朴理气;厚朴理 气燥湿,有助于半夏化痰,两者相配,痰气并治
脘腹胀满,脉弦。
本方为治疗肝郁气滞诸证的代表方和常用方
【方解】
君: 柴胡二钱15 疏肝解郁 臣: 香附钱半10 长于疏肝理气,并善止痛
川芎钱半10 行气血,疏肝开郁 二药相合,共助柴胡以解肝经之郁滞,
而增行气止痛之效
佐: 陈皮二钱15 枳壳钱半10 理气行滞 芍药钱半10 甘草五分5 养血柔肝,缓急止痛
第15章 理气剂
一、概念
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的作用,用 于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二、立法依据
《素问•至真要大论》:“逸者行之”、“结者散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高者抑之”、“惊者平之”
三、功用和适应证
功 用:行气或者降气
适应证:气滞或气逆病证
【功用】行气温中,燥湿除满
【组成】 高良姜 香附子
良附丸
《良方集腋》
各等分
良附丸
《良方集腋》
【方解】 高良姜 辛散温通,散寒止痛 香附子 疏肝气,解郁结,止疼痛
两药等分相配,行气疏肝与温中散寒并重
【功用】行气疏肝,祛寒止痛
【主治】 气滞寒凝证
胃脘疼痛,胁肋胀闷,畏寒喜热,以及 妇女痛经等
金铃子散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主治】 肝郁化火证 心胸胁肋脘腹诸痛,时发时止,口苦,舌红苔黄,
脉弦数。
【方解】 金铃子一两 疏肝行气,清泄肝火 玄胡索一两 行气活血,增强金铃子行气止痛之功
两药合用行气止痛,疏肝泄热,使气血畅,肝热清
【功用】疏肝泄热,活血止痛
天台乌药散
《医学发明》
【主治】 小肠疝气 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坠肿胀,或少腹疼痛,苔
肝气郁滞多见有胸胁或少腹胀痛,或疝气疼痛, 或月经不调、痛经等症,常选用疏肝理气之药如 香附、川楝子、乌药、郁金等为主组方
越鞠丸
【主治】 郁证
《丹溪心法》
“气郁者,胸胁痛,脉沉涩;湿郁者,周身走痛, 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细;痰郁者,动则喘, 寸口脉沉滑;热郁者,瞀闷,小便赤,脉沉数;血 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食郁者,嗳酸, 腹饱不能食,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紧盛者是也”。
【功用】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鉴别】
柴胡疏肝散由四逆散加减变化而来,均 有疏肝理气之功,二者如何鉴别应用
四磨汤
《济生方》
【主治】 肝气郁结证 胸膈胀闷,上气喘急,心下痞满,不思饮食
【病机】 气滞兼有气逆 【治法】 行气降逆,宽胸散结
【方解】 乌药10 行气疏肝以解郁
沉香10 下气降逆而平喘 行气疏肝,下气降逆
【功用】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橘核丸
两药相配,一祛痰结,一通阳气,相辅相成
佐: 白酒七升 上行辛散温通,增强通阳散结之力
【功用】通阳散结,行气祛痰
若心痛彻背者,是痰气郁结较重,于方中加半夏,名瓜 蒌薤白半夏汤。
若胸痛连及胃脘,见有心中痞气,气从胁下上逆抢心, 是下焦寒气上逆,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去白酒,加枳实、厚 朴、桂枝,名枳实薤白桂枝汤。
佐: 茯苓四两20 渗湿健脾,使脾运湿去,则痰无由生 苏叶二两10 芳香行气,协厚朴开郁散结 生姜五两15 散郁结,降逆气,消痰涎,助半夏化 痰散结,和胃止呕,并解半夏毒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枳实消痞丸
《兰室秘藏》
【主治】 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 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失调。
【方解】
行气
四、分类
降气
五、注意事项
1. 应注意辨清气滞与气逆的轻重主次,以选用适当 的理气方剂
2.使用理气剂时审证析因务求详明
3.理气药多辛温香燥,易于耗气伤津,助热生火
第一节 行气
行气剂具有疏畅气机的作用,适用于气机郁滞 的病证。
脾胃气滞多见有脘腹胀满,暖气吞酸,呕恶食 少,大便不调等症,常选用疏理脾胃气机之药如 陈皮、厚朴、木香、枳壳、砂仁等为主组方;
君: 枳实五钱25 行气消痞 开郁而消痞满
臣: 厚朴四钱20 下气除满
佐: 黄连五钱25 苦寒清热燥湿除痞 半夏三钱15 散结除痞,降逆和胃 干姜一钱5 温中祛寒
辛开苦降 寒热并治 散结除痞
麦芽二钱10 消食和胃 人参三钱15 白术 茯苓 炙甘草各二钱10 补气健脾
【功用】行气消痞,健脾和胃
厚朴温中汤
白,脉弦 【病机】 寒凝肝脉,气机阻滞
【方解】
君: 乌 药半两20 既疏肝行气,又散寒止痛 臣: 小茴香半两10 善能疏肝理气,温肾祛寒而止痛
青 皮半两10 疏肝行气 木 香半两10 理气止痛 高良姜半两15 散寒止痛 佐: 槟 榔两个15 下气导滞,能直达下焦而破坚 川楝子(巴豆炒)七十粒20 行气散结
《内外伤辨惑论》
【主治】 寒湿气滞证 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舌苔
白或白腻,脉沉弦。 【病机】 脾胃伤于寒湿,气机壅滞
【方解】 君: 厚 朴一两10辛散行气以消胀,苦温燥湿以除满 臣: 草豆蔻五钱5 行气燥湿,温中散寒 佐: 陈皮一两10 木香五钱5 助厚朴行气宽中,消胀除满
干姜七分2 生姜10 助草豆蔻温胃暖脾以散寒止痛 茯苓五钱5 炙甘草五钱 渗湿健脾和中
槟榔15 行气导滞以除痞满
人参10 益气扶正,使郁滞开而正气不伤 与沉香合用还可温肾纳气,以助平喘之力
【功用】行气降逆,宽胸散结
瓜蒌薤白白酒汤
《金匮要略》
【主治】 胸痹 胸中闷痛,甚至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舌
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病机】 胸阳不振,痰阻气滞
【方解】
君: 瓜蒌实一枚24 理气宽胸,涤痰散结 臣: 而以气郁为主 【治法】 重在行气解郁
【方解】
君: 香附15 臣佐:川芎15
行气解郁以治气郁 活血祛瘀以治血郁 兼能理气,助香附行气解郁
栀子15 清热泻火,以治火郁 苍术15 燥湿运脾,以治湿郁
神曲15 消食导滞,以治食郁
【功用】行气解郁
柴胡疏肝散
《景岳全书》
【主治】 肝气郁滞证 胁肋疼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