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 理气剂
方剂学各论理气剂

旋覆代赭汤
• 出自《伤寒论》 • 构成:
旋覆花三两(9g) 人参二两(6g) 生姜五两(15g) 代 赭石一两(6g) 甘草炙,三两(9g) 半夏洗,半升(9g) 大枣擘,十二枚(4枚) • 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 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胃脘痞闷或胀痛,按之 不痛,频频嗳气,或见纳差、呃逆、恶心,甚或 呕吐,舌苔白腻,脉缓或滑。 • 煎服法:水煎服。
理气剂
气虚 补气—四君子汤
•气
气脱
益气固脱—独参汤、生 脉散
补益剂
旳
气陷 益气升阳—补中益气汤
病 变
•
气机 运营
气逆
肺─咳、喘 胃─呕吐呃逆
降气
失调
气滞
肝─肋、乳房、少腹 脾胃─脘腹
行气
第一节 行气
• 适应病证:合用于气机郁滞证。一般以脾胃气滞 和肝气郁滞为多见,脾胃气滞症见脘腹胀痛,嗳 气泛酸,呕恶食少,大便失常等;肝郁气滞症见 胸胁胀痛,或疝气痛,或月经不调,或痛经等。
苏叶 理气宽胸,疏通气血
半夏厚朴汤
• 随证加减: 气郁甚者,加香附、郁金。助行气解郁之功; 胁肋痛者,加川楝子、元胡以疏肝行气止痛; 咽痛者,加玄参、桔梗以解毒散结,宣肺利咽。
• 使用注意:气郁化火,阴伤津亏者,不宜使用本 方。
天台乌药散
• 出自《医学发明》 • 构成:
天台乌药 木香 小茴香微炒 青皮汤浸,去白,焙 高良 姜炒,各半两(15g) 槟榔锉,二个(9g) 川楝子十个 (12g) 巴豆七十粒(12g) • 功用: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 主治:肝经寒凝气滞证。小肠疝气,少腹引动睾 丸而痛,偏坠肿胀,或少腹疼痛,苔白,脉弦。 • 煎服法:巴豆与川楝子同炒黑,去巴豆,水煎取 汁,冲入适量黄酒服。
大学中医方剂学课件 第十一章 理气剂

方名 同
异 功效 病理
证情 治法
定喘汤
苏子降气汤
宣肺降气,化痰平喘, 治痰壅于肺的咳喘证
解表清里
降上纳下
风寒外束, 痰热内蕴
痰涎壅肺, 肾不纳气
上盛证
上盛下虚证
寒热并用
温燥为主
方名 同
定喘汤
小青龙汤
宣肺解表,定喘化痰,治风寒 外束,痰壅于肺的咳喘证
异 功效
病理 证情 治法
清肺化痰, 表里兼顾
痰热内蕴 表寒里热证 寒热药并用
余察其脉证,病药相应,然不效者何?愚 窃思之,瓜蒌虽能宽胸散结,但性柔润, 得辛散温通之白酒,其功益显。《本草思 辨录》曾记载:瓜蒌以薤、酒、桂、朴苦 辛迅利之品为伍,则“用其所长,又补其 所短也”。遂嘱之继服前药,加白酒二两 煎之。依法服二剂,胸中闷痛略减,可睡 至凌晨四时许。又进二剂,则延至五时许, 再服四剂,胸痹得除。(《北方医话》 P256)
1),寓降逆平冲于行气之中,以恢复气机 之升降。
2),寓散寒化痰于理气之内,以宣通阴寒 痰浊之痹阻。
4,加减法: 寒重者,加——干姜,附子, 气滞重,加——厚朴,枳实, 痰浊重,加——半夏,茯苓。
栝蒌治胸痹 得酒效更捷
《金匮要略》之栝蒌薤白白酒汤与栝蒌薤 白半夏汤是治疗胸痹、胸背痛之主方,其 疗效卓著,为临床所常用。二方除栝蒌、 薤白外,皆以白酒煎药。今用该方者,多 弃酒不用,其效欠佳。
臣佐:川芎——血郁
山栀子——火郁
苍术——湿郁
神曲——食郁
[重点,难点]
1,病机: 肝脾气机郁滞,气血痰火湿食 郁,气血火三郁责在肝,湿痰食三郁责在 脾。以气郁为主。
2,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气血痰火湿食 “六郁”的代表方。
2024年度-《方剂学各论理气剂》PPT课件

通过疏通气机、调和脏腑功能,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
常见类型与特点
01
02
03
行气剂
具有行气散结、疏肝解郁 等作用,常用于治疗肝气 郁结、胸胁胀满等病证。
降气剂
以降逆止呕、平喘止咳为 主要作用,常用于治疗胃 气上逆、肺气上逆等病证 。
补气剂
通过补气养血、益气健脾 等作用,增强机体正气, 提高抗病能力。
临床应用
广泛应用于慢性肝炎、胆囊炎、慢性胃炎等属肝气郁结者。
12
香附丸类方剂
组成成分
香附、砂仁、陈皮、甘草等。
主要功效
行气止痛,温中和胃。用于治疗气滞寒凝所致的 脘腹胀痛、呕吐酸水等症。
临床应用
常用于治疗胃寒疼痛、消化不良、神经性胃痛等 病症。
13
逍遥散类方剂
组成成分
01
柴胡、当归、白芍、白术等。
过敏反应
如皮疹、瘙痒等,严重者可能 出现过敏性休克。
其他不良反应
如心悸、胸闷、口干等。
22
防范措施建议
01
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及用 药史,避免用药不当。
02
严格控制理气剂的剂量 和疗程,遵循个体化用 药原则。
03
04
加强用药监测,密切观 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23
对特殊人群进行重点监 护,确保用药安全。
5
临床应用范围
消化系统疾病
如慢性胃炎、胃溃疡、 功能性消化不良等,通 过理气剂调和脾胃功能
,缓解症状。
呼吸系统疾病
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 管哮喘等,通过降气剂 平喘止咳,改善呼吸功
能。
妇科疾病
如痛经、月经不调等, 通过理气剂疏肝解郁, 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目
方剂学课件7理气剂

旋覆代赭汤
1 2
组成
旋覆花、半夏、甘草、人参、代赭石、生姜、大 枣。
功效
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3
主治
胃虚痰阻气逆证。胃脘痞闷或胀满,按之不痛, 频频嗳气,或见纳差、呃逆、恶心,甚或呕吐, 舌苔白腻,脉缓或滑。
橘皮竹茹汤
组成
橘皮、竹茹、大枣、生姜、甘草、人参。
功效
降逆止呃,益气清热。
主治
胃虚有热之呃逆。呃逆或干呕,虚烦少气,口干,舌红嫩,苔白 ,脉虚数。
名老中医经验方整理
收集、整理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方,挖掘其独特的用药思路和组 方规律。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方式
通过师承教育、学术交流、著作出版等方式,将名老中医的经验传 承给年轻一代中医工作者。
名老中医经验方的现代研究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名老中医经验方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 科学内涵和疗效机制。
THANKS
功效
通阳散结,祛痰下气
方解
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为君药。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 滞为臣药。桂枝通阳散寒,降逆平冲为佐药。瓜蒌实开胸 散结,祛痰宽胸为使药。
半夏厚朴汤
• 组成: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 • 功效: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 主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
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 • 方解:半夏辛温入肺胃,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药。厚朴
配伍
在配伍方面,理气剂常根据不同的病证和病因进行灵活变化。如治疗脾胃气滞证时,常 配伍消食药、祛湿药等;治疗肝气郁滞证时,常配伍活血药、疏肝药等;治疗肺气上逆 证时,常配伍止咳平喘药等。同时,理气剂还常与补益药、清热药等配伍使用,以达到
标本兼治的目的。
方剂学课件 12理气剂

君药:厚朴—行气消胀,燥湿除满 臣药:草豆蔻—行气燥湿,温中散寒 佐药:陈皮、木香—行气宽中
干姜、生姜—温脾暖胃以散寒 茯苓—渗湿健脾以和中。 使药: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
运用
辨证要点: 以脘腹胀痛,舌苔白腻,脉沉弦为辨证要点。
天台乌药散
《圣济总录》(C类)
寒凝肝脉,气机阻滞
少腹痛引睾丸,偏坠肿胀 或少腹疼痛,苔白,脉弦
本方所治之喘咳证,乃因素有痰浊蕴肺,郁而
定 化热,复感风寒,肺失宣降所致。故以宣肺降 喘 气,祛痰定喘兼清肺热,散风寒立法。临证以 汤 哮喘咳嗽,痰多色黄,伴微有恶寒发热,舌苔
腻而黄,脉滑等证为征。
本方所致之喘咳证,乃因寒痰水饮壅肺,外感
小 风寒,外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肺失宣降而
青 致,属外寒内饮之证。故以解表散寒,温肺化
甘草 ─ 和中益气,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降气以平上实,温肾以助下虚; 肺肾兼顾,主以治肺
运用
1. 辨证要点: 喘咳气急,痰多色白,胸膈满闷,苔白滑或腻。 2. 临证加减: 喘咳甚者,加沉香、紫苑、冬花 兼表证,加麻黄、杏仁、荆芥
名医方论
“苏子、前胡、厚朴、橘红、半夏皆能降 上逆之气,兼能除痰,气行则痰行也。数药 亦能发表,既以疏内壅,兼以散外寒也。当 归润以和血,甘草甘以缓中,下虚上盛,故 又用肉桂引火归元也。”
相同点: 三方均有降逆平喘,祛痰止咳之功。用治
痰涎壅肺,肺失宣降之喘咳证。
不同点: 本方所治之喘咳证,乃因寒痰壅肺,肺失宣
苏
降(上实)为主,且有肾虚不纳气(下虚)
子
而致,属上实下虚之喘咳证,故以降气祛痰
降
气
平喘,温肾纳气立法,临证以喘咳痰涎壅盛,
汤
方剂学理气剂课件

方剂学理气剂课件一、方剂学概述二、理气剂的定义与作用理气剂,顾名思义,是指具有调理气机、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作用的方剂。
理气剂在临床应用广泛,主要用于治疗气机不畅、气血不和、阴阳失衡等病证。
根据病证的不同,理气剂可分为行气剂、降气剂、补气剂、温气剂、清热剂等类型。
三、理气剂的制法与特点1.制法理气剂的制法主要有两种:煎剂和丸剂。
煎剂是将药物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分次服用。
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粉末,加蜜或水制成丸状,每次服用一定数量。
2.特点(1)药物配伍:理气剂在药物配伍上,注重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实现调理气机、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
(2)药效缓和:理气剂药效缓和,适用于慢性病、虚弱病患者。
(3)药力持久:理气剂药力持久,作用范围广泛,可同时治疗多种病证。
四、临床常用理气剂1.行气剂行气剂具有疏肝解郁、调和气血、止痛等作用,适用于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等病证。
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
2.降气剂降气剂具有降逆止呕、疏肝解郁、调和气血等作用,适用于胃气上逆、肝气犯胃等病证。
如半夏厚朴汤、四逆散等。
3.补气剂补气剂具有补益气血、调理气机、强壮身体等作用,适用于气血两虚、气虚等病证。
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
4.温气剂温气剂具有温中散寒、调和气血、止痛等作用,适用于寒凝气滞、脾胃虚寒等病证。
如理中丸、附子理中丸等。
5.清热剂清热剂具有清热解毒、调和气血、止痛等作用,适用于热毒内蕴、气滞血瘀等病证。
如黄连解毒汤、凉膈散等。
五、理气剂的临床应用1.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选用相应的理气剂进行治疗。
2.灵活加减:在原有方剂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药物加减,以增强疗效。
3.联合用药:理气剂可与其他类型的方剂联合使用,发挥协同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4.注意事项:理气剂不宜过量服用,孕妇、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六、理气剂作为中医药学中的一种重要方剂,具有调理气机、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
掌握理气剂的制法、特点和临床应用,对于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2024版方剂学课件理气剂

01理气剂概述
Chapter
定义与分类定义
分类
根据作用不同,理气剂可分为行气剂、降气剂等。
其中,行气剂主要用于治疗气机郁滞的病证,降气剂则主要用于治疗气机上逆的病证。
功效与主治功效
主治
常用药物及配伍
常用药物配伍
02疏肝解郁剂
Chapter
柴胡疏肝散
功效组成
主治方解
03和胃降逆剂
Chapter
旋覆代赭汤
橘皮竹茹汤
组成
功效主治
方解
01
0203
04
丁香柿蒂汤
04理气止痛剂
Chapter
良附丸
组成
01
功效
02
主治
03
金铃子散
组成
金铃子、玄胡索各一两(各9g)。
功效
疏肝泄热,活血止痛。
主治
肝郁化火证。
心胸胁肋脘腹诸痛,时发时止,口苦,舌红苔黄,
脉弦数。
天台乌药散
组成
功效
主治
05理气化痰剂
Chapter
二陈汤组成
功效
主治
06
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Chapter
现代药理研究
药理作用
药效成分理气剂能够调节胃肠道运动,缓解
胃肠道痉挛,促进消化液分泌,改
善消化功能;同时还具有镇痛、抗
炎、抗菌等作用。
作用机制
消化不良
胃炎
肠易激综合征
03
02
01
临床应用举例
注意事项与禁忌
注意事项
禁忌
THANKS。
中医方剂学课件:理气剂

寒湿气滞证。脘腹胀满疼痛,不思 饮食,舌苔白腻,脉沉弦
【组成】 高良姜 香附子
良附丸
《良方集腋》
各等分
良附丸
《良方集腋》
【方解】 高良姜 辛散温通,散寒止痛 香附子 疏肝气,解郁结,止疼痛
两药等分相配,行气疏肝与温中散寒并重
【功用】行气疏肝,祛寒止痛
【主治】 气滞寒凝证
胃脘疼痛,胁肋胀闷,畏寒喜热,以及 妇女痛经等
川楝子十个(15g) 佐使 理气止痛
与辛热之巴豆同炒,去巴豆而用川楝子, 既能增强川楝子行气散结之力,又可制 其苦寒之性
功用
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橘核丸
《济生方》
【主治】 颓疝 睾丸肿胀偏坠,或坚硬如石,或痛引脐腹,甚
则阴囊肿大,轻者时出黄水,甚则成痈溃烂 【病机】 寒邪客于肝脉,肝经气血郁滞
【方解】
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 暖肝煎《景岳全书》
主治
肝肾虚寒证。睾丸冷痛,或小腹疼 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迟
方 肉桂一二钱(10g)
第一节 行气
越鞠丸《丹溪心法》
方解 香附10g 君 行气解郁(治气郁)
川芎10g
活血祛瘀(治血瘀)
臣
苍术10g
燥湿运脾(治湿郁)
栀子10g
清热泻火(治火郁)
佐
神曲10g
消食导滞(治食郁)
功用
行气解郁
主治 郁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
吞酸,饮食不消等。
越鞠丸《丹溪心法》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瓜蒌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
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枳实消痞丸《兰室秘藏》 厚朴温中汤《内外伤辨惑论》
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
主治 小肠疝气。小腹引控睾丸而痛,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注意事项: 1、注意病情之虚实,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2、理气剂多由辛香温燥之品组成,易耗气伤津, 勿过剂。 3、气虚、阴虚火旺者忌用。 4、不宜久煎。
第一节 行气剂
越鞠丸 (又名芎术丸)
《丹溪心法》
香 附
川 芎
栀 子
苍 术
神 曲
一、主治:六郁之证
(气、血、火、痰、湿、食)。
肝气郁结 肝 肝血郁滞 肝郁化火 水湿内聚 脾 聚湿成痰 运化失司
旋覆代赭汤
《伤寒论》
旋 复 花
代 赭 石
半 夏
生 姜
人 参
甘 草
大 枣
一、主治:
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胃气上逆之证。
症状:胃脘胀满,按之不痛,噫气不
除,反胃呕吐,纳差,苔白 二、治法:滑,脉弦滑。 胃虚宜补 降逆化痰
气逆宜降
痰浊宜化
益气和胃
三、方解
旋覆花
代赭石
下气消痰,降逆除噫
重镇降逆
生姜、半夏
与茯配蒸腾津液
生姜 辛温散结,和胃止呕。
五、应用:
1、本方为治痰气互结之梅核气主方,以情志抑郁, 咽中如有物阻,胸胁满闷,苔白滑为使用要点。 2、加减:气滞甚加香附;咽喉疼痛加玄参、山豆根。 3、现代医学:癔病、食道痉挛、胃肠神经官能症、 慢性咽炎、急慢性气管炎属气滞痰阻者。 4、本方多苦温辛燥之品,对气郁化火、阴伤津少者, 虽具梅核气之特征,不宜使用。
一、主治:上实下虚之证。 上实 寒痰壅盛于肺,肺失宣降,气逆于
上
咳喘短气,胸膈满闷,痰多
色白,苔白腻。 肾不纳气 下虚 气不化水 不能温暧下焦 呼多吸少,短气 肢体浮肿 腰痛,脚软无力
二、治法:降气平喘,温化寒痰,兼以温肾纳气 三、方解: 苏子 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半夏 、厚朴
前胡
降逆化痰平喘
降逆化痰止咳嗽
肉桂
温补肾阳,温肾纳气,温肾化气
当归 1、《本经》:“主咳逆上气”。 2、 养血补虚,合肉桂温补下虚。 3、滋润 诸药燥性, 以防耗伤阴液。 4、润肠。 生姜、苏叶 散寒宣肺,疏利肺气
炙甘草、大枣
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诸药
配伍特点:有补有行,有调有燥, 治上顾下,标本同治。
四、 应用:
1、辨证要点: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久病入肾,咳 喘气急,痰稀白量多,呼多吸少,腰腿软弱,舌 苔白滑或白腻。 2、加减:全身浮肿合真武汤加地龙;气喘甚加沉香 兼有外感风寒合三拗汤。 3、肺肾两虚无实证者以及肺中有热不宜使用。 4、现代医学用于慢支、肺气肿、肺心病。
气郁 血郁 火郁 湿郁 痰郁 食郁
胁肋胀痛 胁肋剌痛 口苦泛酸 胸脘痞闷,苔白腻 咳吐痰涎 饮食不消
二、方解: 香附 川芎 栀子 苍术 神曲 行气解郁 活血行气 清热泻火 燥湿健脾 消食和中 气郁 血郁 火郁 湿郁 食郁 行气 解郁 舒肝 理脾
三、应用:
1、应用原则:凡六郁之证均可使用。本方既能 疏肝理气,又能行气和胃,故肝郁气滞可用; 脾胃气滞也可使用。 2、根据六郁偏重之不同适当配伍药物: 3、妇女气郁血滞之月经不调加玄胡索、郁金、当
病机:肝气郁结,肺胃宣降失司,痰气郁结咽喉。
三、症状: 梅核气特征 咽中如有物阻,吞之 不下,吐之不出。 苔白 腻
肝气不舒
肺胃宣降失司
胸胁胀满疼痛
咳或呕
脉弦
滑
四、方解:
半夏 化痰开结,和胃降逆 行气
厚朴
茯苓
行气开郁,下行除满
健脾渗湿 ,助半夏以化痰
除痰
与厚、半配
苏叶 芳香行气,理肺舒肝 顺气宽胸。
降逆化痰,和胃止呕
健脾益气,益胃和中
人参、甘草、大枣
作用特点:降不伤胃,补不滞气。
四、应用:
1、辨证要点:呕吐,心下痞,脉弦滑而虚。
2、加减:痰多加陈皮、半夏;胃中虚寒加 干姜、吴茱萸;顽固性呕吐合六君子汤。
3、现代医学用于神经性呕吐,胃肠神经官 能症,胃扩张,幽门不完全性梗阻,胃十二指 肠溃疡。
归、柴胡。
4、现代用于胃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胆囊炎,胁间神经 痛。
半夏厚朴汤
《金匮要略》
半夏一升
厚朴三两
茯苓四两
苏叶二两
生姜五两
一、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二、主治:梅核气
是一种情志抑郁之情志病证,现代医学属 “癔病”范畴。 病因 :情志不遂,以妇女多见。 病位:肝、肺、胃 咽喉
疏畅气机
降气
3、适应证:气病的实证 二、分类:
气滞、气逆 证。
1、行气剂 气机郁滞 脾胃气滞、肝气郁滞 胀痛。作用:行气疏肝、理脾和胃。 配伍:疏肝药配 调血药,理脾药配健运药;代表方:越鞠丸、 半夏厚 朴汤。
2、降气剂 气机上逆 肺气上逆、胃气上逆 呕吐、呃逆、咳喘。作用:降肺胃气逆。配伍:降肺 药配化痰药,降胃药配补益药;代表方:苏子降气汤、 旋覆代赭汤。
第十一章 理气剂
要求: 1、 熟悉理气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 事项。 2、 掌握:越鞠丸、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 旋覆代赭汤。
理气剂概述
一、定义: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疏畅气机,调 整脏腑功能,用于治疗气病的方剂,称为理气剂。
1、药物组成:
理气药: 陈皮、枳实、厚朴、木香、川楝子、香附。 降气药:苏子、旋覆花、半夏。 2、作用: 行气 疏肝解郁,行脾和中 降肺平喘,降胃止呕
病案:
潘某某 61岁
男
10年前感冒咳嗽,经治未愈,逐年加剧, 反复发作,秋冬为甚,尤以年迈,咳喘几无宁 日。今胸闷咳喘气急,痰多色白,夜不成寐, 腰酸怯寒,面目浮肿,舌胖润,苔白腻,脉弦 滑尺弱。 辨证:
立法:
选方:
苏子降气汤
《和剂局方》
肉桂 大枣 半夏 生姜
苏 甘 叶 草
当 前 归 胡厚朴
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