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生平简介
陈寅恪:四海无人对夕阳,文史独留两青峰

陈寅恪:四海无人对夕阳,文史独留两青峰作者:暂无来源:《新经济》 2015年第17期畅钟陈寅恪为民国时期名贯中西之史学大家,兼具文学诗词之高才,后世论其著作者多多,常以意识形态之角度,或批评、或赞誉,更有后世之学者数人,考据其身世祥繁,坎坷阅历、个人情怀者,而独对其学术思想、研究贡献、精神特质作一整体评价者甚少,今遍翻其著作,常常感慨系之,不能释怀,更感于其学术思想今世之传承者少之又少,名山之作,当普及于世,传乘斯后,为吾辈之责任。
故而在论及民国十大家之中,略费笔墨,以释我怀,念其坎坷之身世与为学之精神,凝神揣想,望神交与文字,唏嘘与诗篇,惆怅旷叹之余,拣述其作,不求闻达,唯期布余。
陈寅恪生前著述多多,每每创见,即以单篇论之,断禅发幽,数万言难以穷尽也,而今则总而括之,力图提炼其学术研究之法、思想重见、精神特质,或可以资世人解其意而尊其格,读其书而明其神。
再兼纵横比较,其史学与文学之丰碑当有其位而昭彰后人者,或可抛砖引玉,非为遣愁搏笑,只为纪念感怀,以传续中华文化之精神也。
一、陈寅恪生平(略)二、陈寅恪著述(略)三、陈寅恪学术研究简论陈寅恪身兼史学及文学大家之双重身份,其研究领域则就广义而言,当然包括史学与文学两个领域。
史学研究,则以隋唐、南北朝为其重点,其中涉及道教、佛教之部分研究,同时有大量校注学之研究。
文学方面,则包含文学研究与文学创作,就文学研究而言,包括对元稹、白居易、韩愈、杜甫、陈端生、柳如是等方面的研究,而文学创作方面,则著有大量诗篇,陈寅恪之诗篇充分反映了陈氏之精神气质及文化内涵,陈氏兼具文学与史学之双重素养,所以其对文学与史学之研究常常贯通其中,比照参考,再兼西方诸国之留学与研究经历,所以其对中国文化之研究,常常能在理解西学之基础上,超越纯粹西学之观点而能挖掘出中国文化之独特魅力,最要者,乃在于陈氏之精神气质有别于同时期大多中国学人,有其独特之一面。
下面就陈氏之研究目的、成果略作说明,同时,总结出陈氏之有别于他人之独特研究方法,最后,通过陈氏对当时诸多大家之评论及陈氏之文学作品,提炼其精神气质与内涵,以利于更深刻更全面把握其内在精神以及陈氏对中国历史文化等诸问题的体悟与理解。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丨国学大师陈寅恪

人物素材——陈寅恪[人物品性]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
他又一次拒命,随即出走香港,取道广州湾至桂林,先后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学任教。
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竟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九鼎铭辞争讼德,百年粗粝总伤贫”。
以示讽刺。
这一时期,在繁忙的教学中,他仍致力于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著作,对隋唐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为后人研究隋唐史开辟了新的途径。
解放后,他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史馆副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
1962年,胡乔木前往看望,关心他的文集出版。
他说:“盖棺有期,出版无日。
”胡乔木笑答:“出版有期,盖棺尚早。
”在助手的帮助下,他把《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以外的旧文,编为《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并写有专著《柳如是传》,最后撰《寒柳堂记梦》。
他的助手黄萱曾感慨地说:“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钧稽沉隐,以成此稿(即《柳如是别传》)。
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
十年动乱期间,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
使他最伤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多被洗劫。
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含恨离开人世。
陈寅恪长期致力于教学和史学研究工作。
他热爱祖国,治学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在史学研究中写出了高水平的史学著作,为人们开拓了历史的视野,对我国史学研究做出了贡献。
陈寅恪不仅为大史学家,旧体诗亦卓然大家。
他佩服陶渊明、杜甫,虽爱好李白及李义山诗、但不认为是上品。
他特别喜好平民化的诗,故最推崇白居易,在他《论再生缘》中所以有“论诗我亦弹词体”之句。
有《诗存》问世。
其平生著作,经过他的学生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万字的《陈寅恪文集》已于1979年编纂成册、出版。
高中三年级优秀语文作文素材之陈寅恪

寅恪:最是文人不自由寅恪(1890—1969),字鹤寿,修水人。
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华四大导师”之一,曾留学日、德、瑞士、法、美等国,通晓英、法、俄、日、德、希腊、拉丁、梵、蒙、波斯等22种文字,被誉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主要著作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等,晚年在双目失明、膑足的情况下,口述完成了85万字的《柳如是别传》。
1925年,作为当时留美预备学校的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
新成立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性地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回来的著名语言学家元任;第四位就是被称做“教授的教授”的寅恪。
四大导师中,寅恪到校最晚,在当时也最名不见经传。
寅恪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一说是经吴宓推荐的,还有一说是梁启超提名的。
据说梁启超为了推荐寅恪,还曾与清华校长云祥有过一番争执。
问:“(寅恪)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
”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
”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启超一听生气了,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好吧!你不请,就让他在国外吧!”之后梁启超提出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几位著名教授对寅恪的推誉,云祥一听,既然外国名家都如此推崇,那就聘请。
民国十五年即1926年的秋天,寅恪抵达清华,时年36岁。
寅恪家学渊博,祖父是清末著名维新派人士、巡抚宝箴,父亲是清末“同光体”代表诗人、被称为“维新四公子”之一的三立。
因为宝箴和三立在率先变法,戊戌变法失败后,父子俩被朝廷革职,“永不叙用”,寅恪是三立的第三子,这一年他9岁。
寅恪少时在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了经、史、哲学典籍,但父亲三立不要孩子应科考、求功名,而是把父辈两代人变法图强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在寅恪13岁时就送他和哥哥衡恪东渡去了日本,入巢鸭弘文学院,同行的中国学生还有鲁迅等人。
一代大师 陈寅恪

主要成就
■考据学 其成就超过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发展了中国的历史考据学。 ■中国古代史
1、魏晋南北朝
陈寅恪以研究中古史的著述影响最大。 2、隋唐 陈寅恪从“古文运动”,“新乐府”、“行卷”三方面人手研究唐代文学。 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用宇文泰的“关中本位政策”所鸠合的集团兴衰和分化。提 出关于“关陇集团”的概念,为后学提示了一个宏观地把握西魏、北周、隋代至初唐历 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关键,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3、明清 他所著80余万言的《柳如是别传》为明清文学研究提供了许多价值的成果。
1930年以后,开“佛经文学”、“世说新语研究”、“唐诗校 释”、“晋至唐文化史”、“魏晋南北朝史专题研究”、“隋 唐五代史专题研究”诸科,凡是与佛教有关的资料,一律用黄 色的包装着。 同时还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及第一组 (历史)主任、故宫博物院理事、清代档案编委会委员等职,得 遍阅故宫满汉文宗。陈寅恪本人是谦虚的,自称:“寅恪不敢 观三代两汉之书,而喜谈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在清华大 学任教时,仍经常到东交民巷向钢和泰学习梵文。
人物轶事
“四不讲” 陈寅恪治学面广,宗教、历史、语言、人类学、校勘学等均有独 到的研究和著述。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 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 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因此,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 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北大的德国汉学家钢和 泰等都风雨无阻地听他的课。
《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收文五十二篇。 《陈寅恪先生全集》,里仁书局1979年,收文九十四篇。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楠整理,黄山书社1987年版。
南渡北归
陈寅恪300字文章

陈寅恪300字文章
摘要:
1.陈寅恪简介
2.陈寅恪的学术成就
3.陈寅恪的史学思想
4.陈寅恪的影响和评价
正文:
陈寅恪(1890-1969),字仲舒,号后庭,广东番禺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
他一生致力于历史研究,提出了“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的著名观点,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的奠基人”。
陈寅恪的学术成就丰硕,他在魏晋南北朝史、唐代史、明清史等领域均有深入研究,并发表了《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国史纲要》等重要著作。
他还精通多种外语,对中西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提倡“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学术风气。
陈寅恪的史学思想独具特色,他主张历史研究应以史料为基础,注重实证,反对空谈。
他认为,历史研究不仅要揭示历史事实,还要探求历史规律,以指导现实生活。
他强调,历史学者应具备严谨的学风和崇高的道德品质,才能完成历史使命。
陈寅恪的影响和评价深远。
他一生培养了众多优秀学子,如周一良、田余庆、张岱年等,被誉为“教授的教授”。
他的史学思想对我国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我国史学的发展。
他提倡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也成为
学术界的一面旗帜。
陈寅恪一生追求真理,坚定信仰,矢志不渝。
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学术阵地,展现了崇高的学术精神。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介绍及人物评价】陈寅恪国学大师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介绍及人物评价】陈寅恪国学大师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介绍及人物评价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介绍及人物评价国学大师陈寅恪简介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
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其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
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
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
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国学大师陈寅恪人物评价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国学大师吴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寅恪虽系吾友而实吾师。
著名史学家严耕望: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中国古代文学专家,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蒋天枢:天桑下三宿,佛徒所戒,此固人人知之,而宓读襄楷传乃知楷之言天象实指人事,盖当时滥刑多杀,士气郁湮,故致天变,襄楷等非方士,乃直谏之忠臣耳。
要须久久诵读方可尽寅恪诗中之意。
寅恪细述其对柳如是研究之大纲。
柳之爱陈子龙及其嫁牧翁,始终不离其民族气节之立场、光复故物之活动。
不仅其才高学博,足以压倒时辈也。
总之,寅恪之研究“红妆”之身世与著作,盖藉以察出当时政治(夷夏)道德(气节)之真实情况,盖有深意存焉。
绝非消闲风趣之行动也。
陈寅恪个人简历

陈寅恪个人简历陈寅恪是中国现代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化人物。
他在学术界和教育界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并为中国的文化传承和思想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寅恪于1890年生于中国福建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他自小聪明过人,天资聪慧,对学问充满了热爱与渴望。
在他的家庭教育下,陈寅恪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品格。
1909年,陈寅恪进入北京的求是书院就读,成为了李大钊的学生。
求是书院是一所融合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的优秀教育机构,对陈寅恪的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13年,陈寅恪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系,师从王国维先生。
他在研究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深受王国维的“文以载道”的思想影响。
这个思想告诉他文化的真谛在于传承,而不仅仅是个人的自我追求。
在对中国文化和传统的研究中,陈寅恪开始了他的古文字学研究,特别是对甲骨学的探索。
他深入研究甲骨文中的文字及其意义,为中国古代文字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1923年,陈寅恪赴美留学,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
他在美国期间,广泛阅读西方文化和哲学作品,深入研究西方学术思想。
他思考着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问题,试图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共生之道。
1927年,陈寅恪回国后,进入北京大学任教。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授和学者,他在教育界有着很高的声誉。
他潜心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演变与现代意义。
他在不同的学术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如《先秦诸子及其关系》和《论文学的中国化》等,这些作品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陈寅恪在教授和学术研究之外,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他关心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为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他坚信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和现代思想的融合能够为中国带来新的未来。
然而,陈寅恪的学术研究和公共言论逐渐引起了当时政治局势的敏感。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迫辞去教职,遭受各种政治迫害。
这段黑暗的岁月使他深深感受到了痛苦和孤独。
陈寅恪诗歌解读

陈寅恪诗歌解读【原创版】目录1.陈寅恪简介2.陈寅恪的诗歌创作特点3.陈寅恪诗歌的主题内容4.陈寅恪诗歌的艺术价值5.结语正文陈寅恪,字仲舒,号后庭,广东番禺人,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东方之耀”。
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举足轻重,一生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文学创作方面,陈寅恪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为我们研究和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陈寅恪的诗歌创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陈寅恪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他的诗歌作品多创作于我国社会变革的时期,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其次,陈寅恪的诗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他的诗歌作品既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也有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充满了智慧和哲理。
同时,他的诗歌作品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设问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再次,陈寅恪的诗歌具有独特的个性。
他的诗歌作品既有豪放、激昂的诗风,也有柔美、婉约的诗句,表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陈寅恪诗歌的主题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表达对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渴望。
在陈寅恪的诗歌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强烈渴望,如《夜泊牛渚怀古》等。
其次,反映社会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陈寅恪的诗歌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如《哀江南》等。
再次,表现对学术事业的执着追求。
陈寅恪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他的诗歌作品也表现了对学术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如《赠刘叔雅》等。
陈寅恪诗歌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陈寅恪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他的诗歌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设问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次,陈寅恪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他的诗歌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们的精神风貌,为我们研究和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再次,陈寅恪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寅恪生平简介2009年11月18日16:49凤凰网文化综合【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0条陈寅恪(1890—1969),义宁(今修水县)人。
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的第三个儿子。
夫人唐筲,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也是一位女教师,在清华园相识,两人志同道合,1928年在上海结婚。
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
光绪二十八年(1902),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
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
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回国。
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渡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
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几种语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
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1925年,陈寅恪回国。
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其”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
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人为导师。
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认为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梁启超也很尊重他,虚心地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
”他们都曾极力向校方举荐他。
1926年6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
他当时在国学院指导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著述。
在清华大学开设满蒙语文和历史、佛教研究等课程。
他讲课时、或引用多种语言,佐任历史;或引诗举史,从《连宫洞》到《琵琶行》、《长恨歌》,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准确,伴随而来的阐发更是精当,令人叹服!名教授如吴宓、朱自清等也常来听课。
盛名之下,他朴素厚实,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色。
1930年,清华国学院停办,陈寅恪任清华大学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理事等职。
陈寅恪原攻比较语言学,通晓多种文学,为他从汉文以外搜罗史料以治史,提供了较大的方便,他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
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
他这种精密考证方法,其成就超过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发展了我国的历史考据学。
陈寅恪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发现。
在《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集刊》、《清华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四、五十篇很有分量的论文,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
1938年日本史学权威白鸟库吉研究中亚史遇到疑难问题,向德、奥知名学者求助,未能解决,柏林大学乃推荐寅恪。
他向寅恪请教后,才得到满意解答。
苏联考古学家发掘一突厥文碑石,无人能辨识,请教寅恪,终于得到准确破译。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日军直逼平津。
陈寅恪的父亲三立义愤绝食,溘然长逝。
治丧完毕,寅恪随校南迁,过着颠沛流离的旅途生活。
1938年秋,西南联大迁至昆明,他随校到达昆明。
1939年春,英国牛津大学聘请他为汉学教授,并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职称。
他是该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国语汉学教授,在当时是一种很高的荣誉。
他离昆明到香港,拟全家搭英轮转赴英国牛津大学任教,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被逼暂居香港,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占领香港,寅恪立即辞职闲居,日本当局持日金四十万元委任他办东方文学院,他坚决拒绝。
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
他又一次拒命,随即出走香港,取道广州湾至桂林,先后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学任教。
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竟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九鼎铭辞争讼德,百年粗粝总伤贫”。
以示讽刺。
这一时期,在繁忙的教学中,他仍致力于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著作,对隋唐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为后人研究隋唐史开辟了新的途径。
抗战胜利后,陈寅恪再次应聘去牛津大学任教,并顺便到伦敦治疗眼睛,经英医诊治开刀,不仅无效,目疾反而加剧,最后下了双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诊断书。
寅恪怀着失望的心情,辞去聘约,于是1949年返回祖国,任教于清华园,继续从事学术研究。
解放前夕,他到广州,拒绝了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要他去台湾、香港的邀聘,任教于广州岭南大学。
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合并于中山大学。
遂移教于中山大学。
解放后,他受到党和政府的器重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先后被先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史馆副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据《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仅有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函请陈寅恪任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第二所长记载,并注明辞谢未就,荐陈垣代己。
上述职务据《修水县志稿》),继续任中山大学教授。
自1956年,陈毅、陶铸、周扬、胡乔木等中央领导人,都先后去看望过他。
陶铸尊重他的学识和人品,1957年亲自关心他的助手配备和眼疾治疗。
1962年,他的右腿折跌骨,又给他派护士轮班照顾,在广东知识界传为美谈。
1962年,胡乔木前往看望,关心他的文集出版。
他说:“盖棺有期,出版无日。
”胡乔木笑答:“出版有期,盖棺尚早。
”在助手的帮助下,他把《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以外的旧文,编为《塞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并写有专著《柳如是传》,最后撰《唐柳堂记梦》。
他的助手黄萱曾感慨地说:”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钧稽沉隐,以成此稿(即《柳如是别传》)。
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
十年动乱期间,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
使他最伤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多被洗动。
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含恨离开人世。
陈寅恪长期致力于教学和史学研究工作。
他热爱祖国,治学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在史学研究中写出了高水平的史学著作,为人们开拓了历史的视野,对我国史学研究做出了贡献。
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敬。
寅恪不仅为大史学家,旧体诗亦卓然大家。
他佩服陶(渊明)杜(甫)虽爱好李白及李义山诗,但不认为是上品。
他特别喜好平民化的诗,故最推崇白居易,在他论再生缘中所以有“论诗我亦弹词体”之句。
有《诗存》问世。
其平生著作,经过复旦大学
中文系教授蒋天柱的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万字的《陈寅恪先集》已于1979年编纂成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