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教学内容
初中生物防止病毒传播教案

初中生物防止病毒传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学会正确佩戴口罩和勤洗手。
3. 提高学生的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重点:1. 病毒的传播途径。
2. 预防病毒传播的措施。
教学难点:1. 正确佩戴口罩的方法。
2. 七步洗手法。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口罩道具。
3. 洗手液和纸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病毒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病毒的传播途径。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病毒传播的了解。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病毒的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正确佩戴口罩的方法。
三、实践操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轮流进行佩戴口罩的实践操作。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不正确的操作。
四、七步洗手法(10分钟)1. 教师讲解七步洗手法的重要性。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七步洗手法的正确步骤。
五、课后实践(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防止病毒传播的宣传活动。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宣传活动,互相交流评价。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防止病毒传播的关键措施。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佩戴口罩。
2.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七步洗手法。
3. 学生的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有所提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引导学生学会正确佩戴口罩和七步洗手法,提高学生的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在实践操作环节,要注意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课后实践环节可以让学生发挥创意,设计有创意的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

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微生物传染病是指由微小的生物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疾病。
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不同途径传播给人类,引发疾病的发生。
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我们需要了解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并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
本文将围绕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展开阐述。
一、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途径1. 空气传播某些微生物病原体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给人类。
当一个患有呼吸道感染的人咳嗽或打喷嚏时,便会将微生物携带在飞沫中释放到空气中,他人吸入这些含有微生物的飞沫后,也可能会感染相应的疾病。
例如,流感病毒和结核杆菌就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2. 飞沫传播飞沫传播是指微生物病原体通过患者的呼吸道、消化道等排泄物产生的飞沫,经过空气悬浮传播到他人的眼、口、鼻等黏膜部位,而引起感染。
多数的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麻疹、风疹等都通过飞沫传播引起。
3. 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直接或间接接触被感染者的血液、体液、皮肤、黏膜等,或者接触被污染的物体和环境表面,从而将微生物传播给自身。
例如,皮肤破损后接触血液、性传播疾病、粪-口传播等。
4. 媒介传播媒介传播是指一些生物因子(如蚊子、苍蝇、跳蚤等)或非生物因子(如水、土壤等)将微生物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导致疾病的传播。
例如,蚊子传播疟疾和登革热,苍蝇传播霍乱和腹泻等。
二、微生物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微生物传染病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下面是几个常见的预防措施:1. 保持卫生保持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是防止微生物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步骤。
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上厕所、外出回家后,都要彻底洗手。
保持室内通风,定期清洁环境,特别是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手机、门把手、键盘等。
2. 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在特殊环境下,如医院、工作场所、公共场所等,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对防止微生物传染起到关键作用。
例如,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可以有效避免微生物的直接接触。
初中生物防止病毒传播教案

初中生物防止病毒传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 学会正确的卫生习惯,预防病毒感染3. 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教学内容:1. 什么是病毒及其传播途径2. 病毒的预防措施3. 个人卫生习惯和社交距离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和学生互动,了解学生对病毒的认识和担忧,引入今天的学习主题。
二、讲解病毒及其传播途径(15分钟)1. 介绍病毒是一种微生物,能够在人体内复制,并引发疾病。
2. 讲解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
三、讲解病毒的预防措施(15分钟)1. 强调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去人多的地方等预防病毒感染的措施。
2. 提醒学生避免接触有可能感染病毒的物品和人员。
四、讲解个人卫生习惯和社交距离(10分钟)1. 强调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养成勤洗手、定期清洁家居等好习惯。
2. 提醒学生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五、总结和讨论(5分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预防病毒传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施预防措施。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写一篇感想文章,分享自己对病毒传播的认识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布置的作业内容,综合评价学生对病毒传播的认识和预防措施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了解了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预防病毒传播,从而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第四节 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

第四节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一、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1、传染源:能将病原微生物趋势传播给宿主的生物。
2、传播途径:1)空气传播:一般是通过病人咳嗽、喷嚏或发声等途径由呼吸道进入空气,形成飞沫核或飞沫,它们能以100m/s的速度在空气中移动,其中飞沫核能在空气中保持数小时天,并能长距离移动。
尘埃是空气传播的另一个重要途径,病原微生物如果尘埃上,或受到某种扰动,就可能是浮在空气中而被传播。
2)接触传播:指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源或储存处与宿主之间的接触或相遇,一般是通过触碰、接吻或性接触;通过与口腔分泌物或身体的伤口处接触;通过胎盘进行传播;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动物或动物制品进行传播。
3)媒介物传播:通过被污染的无生命媒介物,如水、食物、医疗器械、卧具、食物器皿等进行传播。
4)病媒传播:病媒指带有病原微生物的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3、易感人群:容易得传染病的人,往往是对该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
二、病原菌和病毒的致病过程1、病原菌的致病过程:1)进入人体:通过空气、接触或媒介物等途径迁入到人体,并粘附和定居于人体的特定组织。
通常,进入人体的病原菌先是粘附于皮肤或黏膜表面,通过产生特殊的代谢产物或酶的作用,或通过合伤口进入黏膜内部,然后,向更深的组织渗透。
2)引起疾病:病原菌感染人体的结局取决于病原菌的毒力和人体的免疫力的相互作用:当机休免疫力较强,病原菌数量较少,毒力较弱,不出现明显的病症,成为隐性感染;当病原菌与人体免疫力的相互作用保持平衡状态时,病原菌潜伏在病灶内,成为潜伏感染;当人体免疫力较弱,病原菌入侵数量较多,毒力强时,则出现明显的病症,成为显性感染。
2、病毒的致病过程:吸附、注入、复制合成、组装、释放三、微生物传染病的预防1、控制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一、填空1、微生物传染病是指能够从一个传播到另一个的微生物致病因子,如、、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所导致的疾病。
它往往具有性和性两个特征,涉及人数多,影响范围大,往往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影响社会工作和生活秩序。
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

空气净化
在公共场所设置空气净化 设备,过滤空气中的病毒 颗粒,减少病毒传播途径 。
规范医疗废物处理流程
医疗废物分类
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运输 和处理,避免交叉感染和病毒传
播。
规范处理流程
建立规范的医疗废物处理流程,确 保医疗废物在处理过程中不会对环 境和公众造成危害。
监管与执法
加强对医疗废物处理流程的监管和 执法力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 击。
手足口病及其预防方法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主要通过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疱 疹液、粪便等传播。 NhomakorabeaVS
预防方法: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避免接触患者或其分泌物,加强免疫 力等。
其他常见微生物传染病及其预防方法
麻疹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 通过飞沫传播。预防方法包括接 种麻疹疫苗,避免前往人群密集
间接接触传播
感染者使用过的物品,如门把手、电梯按钮等,可能被病原 体污染,其他人触摸这些物品后再接触自己的口鼻眼等部位 ,也可能被感染。
食物传播
食物污染
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或饮水,如未经 煮熟的肉类、海鲜等,可能导致食源 性疾病的传播。
食物传播的疾病
如沙门氏菌、霍乱等,可以通过食物 传播给其他人。
水源传播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 管力度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传播途径与特点
传播途径
微生物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 接触等途径传播。
特点
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易引起社会恐 慌,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不良 影响。
危害与影响
危害
微生物传染病可导致患者身体不适,甚至危及生命,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 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病防控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病防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与人之间的日益密切接触,传染病的传播也变得更加容易。
在传染病的防控中,病原微生物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传播途径以及传染病的防控措施。
一、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病原微生物主要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
1. 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生物,通常通过分裂进行繁殖。
一些常见的细菌感染包括大肠杆菌、结核杆菌和葡萄球菌等。
2. 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生物,必须依赖宿主细胞进行生存和繁殖。
常见的病毒感染包括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和乙肝病毒等。
3. 真菌:真菌是一类多细胞生物,常见的真菌感染包括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和白色念珠菌感染等。
4. 寄生虫:寄生虫是一种生活在宿主体内或体表依赖于寄主生存的生物。
疟疾、蛔虫病和血吸虫病都是寄生虫所致。
二、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等。
1. 空气传播:当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或颗粒悬浮在空气中,在一定时间内被他人吸入,就会导致传播。
麻疹、结核病和风疹等是通过空气传播的传染病。
2. 飞沫传播:通过打喷嚏、咳嗽等方式,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含有病原体的呼吸道飞沫传播给他人,例如流感和肺炎。
3. 接触传播: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皮肤、黏膜或体液传播给他人,如手部不洁导致的腹泻等。
4. 血液传播:某些传染病可以通过血液传播,主要包括艾滋病、乙肝、丙肝等。
5. 性传播:性接触是一种常见的病原微生物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性病如梅毒、淋病等。
三、传染病的防控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防控措施:1. 加强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正确使用洗手液或消毒剂以及适当的穿戴口罩等。
2. 疫苗接种:及时接种疫苗是预防某些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例如疫苗预防的疾病包括麻疹、流感、乙型肝炎等。
3. 健康饮食:保持饮食多样化、营养均衡是提高身体免疫力的关键。
初中生物:一次查找病菌,防止疾病传播的教案

初中生物:一次查找病菌,防止疾病传播的教案防止疾病传播的教案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面对疾病的威胁,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疾病的传播。
这里,我们将介绍一次生物实验——查找病菌,并通过教案的形式帮助初中生了解防疫知识,有效防止疾病的传播。
一、实验目的:了解病菌的基本知识,了解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在人体内的生存情况,通过实验方法查找与确认病菌的形态和特征,掌握疾病传播的途径和预防措施。
二、实验器材和试剂:微孢子杆菌、啤酒酵母菌、香菇、细菌培养基、医用酒精、染色液、显微镜、培养皿、注射器等。
三、实验过程:1.观察样本中的微生物我们收集不同样本中的微生物,如香菇表面、啤酒、人手等。
接着,在细菌培养基上培养0.5ml以上的样品,通过显微镜观察样品中的微生物。
如果发现疑似病菌,应先用医用酒精消毒培养皿中的已培养样品,然后在样品表面注射一定量的试液,等待相应时间后进行观察并记下观察结果。
2.病菌形态的测定观察样品中的病菌形态,如菌落大小、颜色、质感、光滑度等,并进行注射染色液的实验,观察细菌在病理标本中的染色方式。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更精准地确定病菌的类型和形态信息。
3.病菌感染途径的确定确定病菌感染的途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防范疫情的发生。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注入病菌样品,确定其在人体内的传播途径,如是否会通过呼吸道、皮肤黏膜等途径进行感染,以便我们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疾病预防的措施确认病菌信息后,我们可以在对应场合中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提高卫生意识、加强个人卫生、增强体质、及时就医、及时隔离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科学精准的预防措施,如接种疫苗、使用防疫药物等。
四、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可以确定不同样本中的微生物信息,进一步研究和确认病菌的具体形态、特征和感染途径。
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制定其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帮助我们更好地防止疾病的传播。
通过这次查找病菌的实验,我们可以更加了解疾病的传播原理、病菌的类型和具体特征,并参照实验结果制定预防措施,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传染病及其预防-鲁科五四学制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认识传染病1.1 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引起的,能够通过空气、水、食物、昆虫等途径传播给其他健康人,从而使其发病的疾病。
1.2 传染病的种类常见的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流感、肺炎、结核、痢疾等。
1.3 传染病的严重性传染病的危害非常大,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和死亡。
尤其是在一些贫穷落后、医疗条件较差的地方更加严重。
二、预防传染病2.1 预防传染病的方法2.1.1 掌握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身体清洁,每天洗澡、换衣服;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尤其是接触过动物、垃圾后更要洗手;不随地吐痰、随地乱扔垃圾;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绢遮住口鼻;不赤脚走路等。
2.1.2 饮食卫生使用清洁卫生的餐具和环境,避免食用不干净的食物;喝开水。
2.1.3 放心用药根据医生的指导正确使用药物,不滥用抗生素等药物。
2.1.4 瑞丽科五四学制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学生应该根据课本中的知识进行学习,更深入地了解传染病的危害和预防措施,同时平时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在学校传播各种传染病。
2.2 如何应对传染病2.2.1 保持心情舒畅在疫情爆发期间要保持心情稳定,不要恐慌,做好自我防护,关注权威媒体的最新消息。
2.2.2 暂停聚集性活动正式进入疫情爆发期间,最好暂时停止聚集性活动,避免多人场所的出现,这有助于减少传染的可能性。
2.2.3 常规检查和筛查疫情爆发期间需要进行常规检查和筛查,通过检查来确定传染病所处的阶段以及有无亚健康状态。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传染病。
三、总结传染病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都与之相关。
从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到疫情防控的应对都需要我们的积极参与。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第四节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一、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1、传染源:能将病原微生物趋势传播给宿主的生物。
2、传播途径:1)空气传播:一般是通过病人咳嗽、喷嚏或发声等途径由呼吸道进入空气,形成飞沫核或飞沫,它们能以100m/s的速度在空气中移动,其中飞沫核能在空气中保持数小时天,并能长距离移动。
尘埃是空气传播的另一个重要途径,病原微生物如果尘埃上,或受到某种扰动,就可能是浮在空气中而被传播。
2)接触传播:指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源或储存处与宿主之间的接触或相遇,一般是通过触碰、接吻或性接触;通过与口腔分泌物或身体的伤口处接触;通过胎盘进行传播;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动物或动物制品进行传播。
3)媒介物传播:通过被污染的无生命媒介物,如水、食物、医疗器械、卧具、食物器皿等进行传播。
4)病媒传播:病媒指带有病原微生物的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3、易感人群:容易得传染病的人,往往是对该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
二、病原菌和病毒的致病过程1、病原菌的致病过程:1)进入人体:通过空气、接触或媒介物等途径迁入到人体,并粘附和定居于人体的特定组织。
通常,进入人体的病原菌先是粘附于皮肤或黏膜表面,通过产生特殊的代谢产物或酶的作用,或通过合伤口进入黏膜内部,然后,向更深的组织渗透。
2)引起疾病:病原菌感染人体的结局取决于病原菌的毒力和人体的免疫力的相互作用:当机休免疫力较强,病原菌数量较少,毒力较弱,不出现明显的病症,成为隐性感染;当病原菌与人体免疫力的相互作用保持平衡状态时,病原菌潜伏在病灶内,成为潜伏感染;当人体免疫力较弱,病原菌入侵数量较多,毒力强时,则出现明显的病症,成为显性感染。
2、病毒的致病过程:吸附、注入、复制合成、组装、释放三、微生物传染病的预防1、控制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一、填空1、微生物传染病是指能够从一个传播到另一个的微生物致病因子,如、、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所导致的疾病。
它往往具有性和性两个特征,涉及人数多,影响范围大,往往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影响社会工作和生活秩序。
对于人类传染病来说,最主要的传染源是。
病原微生物要形成传染病,其传播途径主要有、、和四种。
2、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和串联在一起构成了。
一般来说,切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就能抑制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
3、1347年的一场由这种病原体引起的鼠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的人(约2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18世纪由引起的天花在欧洲大陆的流行,也夺走了150万人的生命;1918年由引起的流行性感冒从一个美国人发病开始,一个月后席卷全球,导致4000万人死亡;2003的年,我国一些地区迅速蔓延的SARS是由一种新型的有很强传染性的所引起的。
4、由于蔓延和抗生素的滥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引起的结核病卷土重来,每年有200万人死于该病,成为传染病的头号杀手;近年来,主要由H5N1病毒引起的也时有使人发病致死的情况发生。
5、微生物传染病的病原体一般营生活,所以需要在宿主体内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所定居。
病原体定居的位置一般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如霍乱弧菌、肝炎病毒和爱滋病毒选择的场所一般分别是、、。
二、选择1、既是传染病的传染源,又是其传播途径的是()A、患乙型肝炎的人B、家里的猫、狗C、消化道病人用过的杯子D、带有疟原虫的蚊子2、传染病的特点是()A、由病毒引起的B、具有一定的区域性C、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D、通过呼吸道传播3、下列传染病中,属于通过空气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是()A、疟疾B、狂犬病C、肝炎D、流行性感冒4、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是()A、控制传染源B、切断传播途径C、保护易感人群D、切断三个基本环节的任何一个5、下列各项措施中,属于保护传染病易感人群的是()A、给儿童接种卡介苗B、清扫居民楼内的垃圾C、给医疗仪器消毒D、给儿童注射青霉素三、简答1、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03年很多国家和地区发生了由冠状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严重的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冠状病毒由此而受到极大关注。
冠状病毒外有包膜且形成三种包膜突起:即膜蛋白(M)、突起蛋白(S)和血凝素---酯酶(HE)。
S蛋白负责结合敏感蛋白的受体,诱导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M蛋白决定和影响病毒的出芽;HE蛋白是吸附蛋白,决定病毒的寄主范围。
该病毒对个体的多种细胞有裂解作用,损害多种组织和器官。
材料二:非典病毒会利用病人的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借刀杀人”;一般的病毒进入人体后,开始破坏正常细胞,人体免疫系统发现外来的病毒就开始紧急运作,产生大量抗体,与病毒抗原结合,然后引导白细胞将病毒杀死。
然而非典病毒是人体从未见过的,抗体无法与病毒抗原有效结合,反而转向攻击其它的正常细胞,引起过度反应。
材料三:药物最终将战胜非典。
美国陆军生化防御实验室的专家经测试,β干扰素在培养皿中能阻止非典病毒增殖。
干扰素是多用途的人体抗病毒抵制物,在免役系统产生更具针对性的抗体前,它能发挥作用,看来它可能成为治疗非典的药品。
(1)SARS病毒是由冠状病毒经产生的。
(2)病毒能吸附于细胞膜上,细胞被病毒识别是通过细胞膜上的实现的。
(3)冠状病毒的膜蛋白M和S在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后进入进一步加工,并从粗面内质网转运到细胞膜上,为子代病毒的释放做准备;M蛋白和S蛋白在细胞内的合成、加工和运输体现了。
(4)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在病毒感染中,往往是先通过的作用来阻止病毒的播散,在通过的作用来予以消灭。
(5)干扰素是由产生的。
传统的干扰素生产方法是从人的血细胞中提取的,产量很低,若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生产适用于人的干扰素,其主要的操作步骤是:①提取目的基因:其途径一般是通过的方法获得。
②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若用大肠杆菌的质粒作为运载体,则首先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与运载体,得到相同的,然后再加入适量的酶,使其成为一个重组质粒。
③将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
④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若质粒上带有抗四环素基因,则如何检测受体细胞导入了质粒?。
变式训练1、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引起全国人民大恐慌,请根据微生物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的相关知识回答以下有关问题: (1)引起甲肝的病毒是 ;甲肝病人是 ;食用不洁毛蚶是甲肝流行的 之一。
(2)小明患病前是 ;患病后是 。
2、 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烟草花叶病毒可以不依赖宿主细胞而增殖B 流感病毒的核酸位于衣壳外面的囊膜上C 肠道病毒可在经高温灭菌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D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可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提升练习一、回答下列有关微生物的问题。
(苯酚(C 6H 5OH )是广泛存在于化工行业废水中的一种污染物。
为了分离和纯化高效分解苯酚的细菌。
科研人员进行了下图20所示的相关试验。
(实验中的LB 培养基能使菌种成倍增加)1.该实验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有:锥形瓶、培养皿、 (写出2种即可,但必须是微生物培养专用)。
2.理论上,步骤②中的LB 培养基含有的营养物质除了碳源外,还有 等(多选)。
A. 氮源B. 激素C. 酶D. 生长因子E.伊红美蓝3.步骤③培养基成分中的苯酚作为细菌培养唯一的 ;步骤③和④中的培养基最主要的成分差异是后者添加了 。
步骤②、③、④的培养基必须经过灭菌,其具体要求是 。
4.经步骤④培养后的菌落如图21,则接种时甲、乙、丙三个区域的操作顺序是 。
多次划线后,最终可以得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 。
活性 污泥 ①制取菌悬液 ②LB 培养基振荡培养 ③无机液体培养基+苯酚振荡培养 ④无机固体培养基+苯酚恒温培养 ⑤无机液体培养基+苯酚震荡培养 取样测定 苯酚浓度图205.步骤④的目的是 ;经过步骤⑤培养后,应该从残余苯酚浓度 的培养瓶中再分离、再培养目的菌株。
二、在大肠杆菌培养过程中,科学家得到组氨酸缺陷型的大肠杆菌突变株(在缺失组氨酸的培养基中不能生存,缩写为His -),继续培养过程中该突变株可能发生功能恢复(缩写为His +)如图2所示。
(组氨酸的密码子:CAU 、CAC ;色氨酸的密码子:UGG ;苏氨酸的密码子:ACC 、ACU 、ACA 、ACG ;终止密码子:UGA 、UAA 、UAG )1、控制产生组氨酸所需酶的基因中发生突变,据图2可知该酶一定含有的氨基酸是_________,从基因表达的角度分析,His -突变株中该酶不能被合成的原因是_________。
2、从培养基的功能分析,第③步使用的缺失组氨酸的培养基属于_________,该培养基使用前应采用_________法进行灭菌。
3、第②步重复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_。
第③步中为了获取单个菌落,可用_________法将样本接种于_________培养基表面。
采用这种方法接种时需要先灼烧接种环,其目的是_________,一次接种结束时,应该需要灼烧_________次接种环。
4、一个His +大肠杆菌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可以称为一个_________。
三、常见的酿酒酵母能利用葡萄糖,不能利用木糖发酵。
若用转基因技术将发酵木糖的关键基因——木糖还原酶(XYL1)或木糖异构酶基因(XYLA )转入酿酒酵母中,均能培育出能利用木糖发酵产生酒精的酿酒酵母。
图26表示XYL1基因与细菌pYMILP 质粒重图21图2组的过程示意图。
图中AMP r 是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其基因产物可使“碘—淀粉”复合物脱色,从而在含有“碘—淀粉”的固体平板上形成透明圈。
转化成功的酿酒酵母中含AMP r 基因的重组质粒拷贝数越多,透明圈越大。
1.据图26可知,目的基因的长度是 bp ;图中获取目的基因和切割质粒所用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是 、 ,最终能形成重组质粒的原因是 。
2.图27是四个成功导入重组质粒的酵母菌的菌株(品系),在“碘—淀粉”的固体平板上的生长情况,其中目的基因表达量最高的是 ,根据题意,分析原因是 。
(2分)此“碘—淀粉”培养基从功能上看属于 培养基。
3.图28是不同温度条件下重组酿酒酵母菌株的木糖异构酶活性。
据图推测,此酶最初来自于( )A .嗜热细菌B .大肠杆菌C .葡萄球菌D .乳酸杆四、最新研究表明,地球历史上最悲剧的物种大灭绝事件可能是由细菌导致的。
该物种大灭绝事件发生于2.52亿年前二叠纪末期(在恐龙出现之前),无数物种由于无法及时适应当时气候变化,而逐渐消失灭绝。
与此同时,某种细菌A 得到快速大量繁殖,原因有二:第一,该细菌A 能利用海洋沉积层的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并释放甲烷,显著改变气候和海洋化学成分;第二,火山喷发导致镍元素迅速增多,这种至关重要的营养物质帮助微生物(细菌A )增殖。
1.由材料可知,该细菌A 的新陈代谢类型是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多选)A .细菌A 能在极端环境中进行DNA复制图26 XYL1基因BamH BamH Bgl II Amp r Bgl II Amp r (9117 bp )pYMILP Bgl II / Bgl II / (10090bp ) pYMILP-XYL1 Amp r XYL1基因 %t /℃图28 图27 菌落透明圈B.细菌A对利福平不敏感C.材料中的“镍元素”属于微生物营养中的生长因子D.青霉素能抑制细菌A细胞壁的合成E.细菌A遗传结构简单,属于原生生物F.从变异角度看,细菌A的变异可来自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