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再别康桥》(课件)
合集下载
6.2《再别康桥》课件 (共2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

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 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 一个重要女性——林徽因
康桥:诗人自由之梦飞翔的地方
在那里,他与英国伟大的哲学家罗 素相识,与文学家狄更斯结为朋友。
康桥:诗人美之梦蕴积的地方
在那里,他遇到 了当时伟大的诗人 泰戈尔,他的诗作 很大程度上受到了 大师的影响。
林徽因 泰戈尔 徐志摩
徐志摩的“康桥系列”书写
02 金柳
比喻 特点:婀娜多姿、妩媚多姿
情感: 欢喜爱恋
03 青荇
拟人 特点:无拘无束、轻盈灵动
情感: 迷恋留恋
04 潭水
比喻 特点:缤纷绚丽
情感: 永久眷恋
05 星辉
特点:斑斓,壮丽
情感: 美好留恋 兴奋激动
06 笙箫 夏虫
笙箫代指箫声,化静为动 夏虫,拟人手法,沉默无言
情感: 惆怅 低落 无奈 沉默
1922年,第一次离开剑桥,写下长诗 《康桥,再会吧》
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 《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第三次去剑桥,告别剑桥, 留下佳作
《再别康桥》
建筑美(形式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
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音乐美:1、押韵.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 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 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 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2、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3、回环复沓. 绘画美:1、色彩绚丽的词句创作出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 2、通过动作感很强的词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 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康桥:诗人自由之梦飞翔的地方
在那里,他与英国伟大的哲学家罗 素相识,与文学家狄更斯结为朋友。
康桥:诗人美之梦蕴积的地方
在那里,他遇到 了当时伟大的诗人 泰戈尔,他的诗作 很大程度上受到了 大师的影响。
林徽因 泰戈尔 徐志摩
徐志摩的“康桥系列”书写
02 金柳
比喻 特点:婀娜多姿、妩媚多姿
情感: 欢喜爱恋
03 青荇
拟人 特点:无拘无束、轻盈灵动
情感: 迷恋留恋
04 潭水
比喻 特点:缤纷绚丽
情感: 永久眷恋
05 星辉
特点:斑斓,壮丽
情感: 美好留恋 兴奋激动
06 笙箫 夏虫
笙箫代指箫声,化静为动 夏虫,拟人手法,沉默无言
情感: 惆怅 低落 无奈 沉默
1922年,第一次离开剑桥,写下长诗 《康桥,再会吧》
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 《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第三次去剑桥,告别剑桥, 留下佳作
《再别康桥》
建筑美(形式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
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音乐美:1、押韵.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 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 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 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2、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3、回环复沓. 绘画美:1、色彩绚丽的词句创作出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 2、通过动作感很强的词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 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6.2《再别康桥》课件15张PPT

诵读诗歌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诵读诗歌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诵读诗歌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诵读诗歌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品味诗歌
整体感知 概括画面
招手作别云彩图 夕阳金柳艳影图 柔波青荇招摇图 榆阴潭水筑梦图 撑篙放歌寻梦图 静夜沉默康桥图 挥袖告别康桥图
品味诗歌
探究问题一:诗人为何要用金柳比喻新 娘?
探究问题二:青荇有什么样的特点? 诗人为什么会说“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品味诗歌
探究问题一:梦的内容是什么? 探究问题二:诗人为什么不能放歌? 本诗情感的高潮处是哪里? 探究问题三:为什么开篇是轻轻的, 结尾是悄悄的?
体味情感
《再别康桥》写离情别绪,但全 诗并不哀婉沮丧,如“河畔的金柳” 像夕阳中的新娘,抒发了对康桥浓烈 的爱 ;“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 “甘做一条水草,” 抒发了对康桥 的无限依恋和陶醉;也表达了对曾经 美好生活的追忆。“夏虫也为我沉默” 交织着离别时眷恋、无奈、惆怅等复 杂感情。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母校神 圣肃穆的情感。
《再别康桥》ppt课件

作者简介
徐
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资产
志
阶级)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 他的新诗可称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
摩
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
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
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
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
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① 为什么是“轻轻的”“悄悄的”的走?
不愿打破康桥的静谧与和谐, 只求默默地与之作别。 热爱与惜别、忧伤与孤寂, 在“轻轻”与“悄悄” 中涌动。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② 能否将“轻轻的我走了”换成“我轻轻的走了”?
调换语序,突出强调了“轻轻”二字,能够更好 地表达“我”不愿打扰康桥那宁静祥和的气氛, 更好地显示出我离别之际的洒脱与惆怅。
令狐楚《山》
未来 并不会自行到来,
山。 耸峻,回环。 沧海上,白云间。 商者深寻,谢公远攀。
咱们必须 采取写办法。
共青团, 抓住它的鳃!
少先队, 揪它的尾巴!
阶梯诗:有助 于加强诗的节 奏感,能较为 充沛地表达作
山岩泉滴滴,幽谷鸟关关。 对岛西连陇塞,猿声南彻荆蛮。
公社 并非童话里的公主,
者丰富的思想
写作背景
徐志摩游学于剑桥大学
1920年至1922年,徐志摩曾游学于剑桥大学。康桥(剑桥 大学所在地)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正是康河的水,开启 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性。
1928年,徐志摩故地重游。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 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 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熟悉的康桥在默默地等待他, 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
《再别康桥》ppt课件

当堂训练
A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 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 境中。 B.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 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 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 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 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 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新月派与“三美”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成立于1923年,它受印度诗人 泰戈尔《新月集》的影响很大,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 的文学社团,曾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 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 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 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 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 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这一关于新诗“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 律诗派的理论纲领。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 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6.2再别康桥/徐志摩
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3、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的主题。 4、了解现代派诗歌的语言特点。
胡适曾经说: “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 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
人教版语文必修1《再别康桥》课件(共22张)

2、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
云彩、金柳、夕阳、艳影、波光、 艳影、青荇、潭、彩虹、青草、 星辉斑斓
3、 柳树本身是什么颜色,诗歌中为 什么是“金柳”,作者为什么要把“金柳” 比作“新娘”?
(1)绿色,在夕阳的照耀下变成了金 色,美丽、华贵、优雅。 (2)柳谐音留,有留恋之意,把柳比 作新娘体现了对康桥的喜爱和依恋。
1922年,第一次离开剑桥,写下长诗 《康桥,再会吧》
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
《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第三次去剑桥,告别剑桥, 留下佳作
《再别康桥》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
在清早,在傍晚,我常去这天然的织锦上 坐地,有时读书,有时看水;有时仰卧着看天 空的行云,有时反扑着搂抱大地的温软。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
梦。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 笙箫,
夏虫/也为我 沉默,
沉默/探究: “再别康桥”和其它离别诗有什么不一样呢?
限;(补 骆古1充宾代):王诗体歌裁有不严一格样的:格现式代韵诗律歌。一王 寒般昌雨称龄连作江《自夜芙由入蓉体吴楼,,送字辛数渐格》式无局 (《2)于离易别水送对人象一不绝一》样:一般离平别明诗送离客别楚的山是孤人。,这首诗离别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不及汪伦送我情。
4、如何理解“招摇”,“甘心”体现了作 者怎样的情感?
招摇:本意是故意虚张声势,引人注意; 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青荇的柔 软、婀娜和无拘无束,从侧面也写出了 康河的水的温柔之美。 “甘心”则是被康河的美陶醉之后的爱恋。
语文人教版高一下册《再别康桥》教学课件

近义词
1. 养育 / 抚育 相同点:二者都有抚养教育的意思。 不同点:“养育”多用于人。“抚育”适用范围比“养育”广,可用于人,也可用于动植物; 用于人时专指对儿童的照料和教育。
2. 熟识 / 熟悉 相同点:二者都有熟知、了解的意思。 不同点:“熟识”多用于具体的人或有形的物。“熟悉”既可用于具体的人或物,也可用于 抽象事物,适用范围比“熟识”广。
( pō )血泊
( qiāo )悄悄 悄
( qiǎo )悄然无声
( tāi )舌苔 苔
( tái )苔藓
( fēi )瓦菲 菲
( fěi )妄自菲薄
( ài )方兴未艾 艾
( yì )自怨自艾
易混字形
(yàn)( 堰 )塞湖
① (yǎn)( 偃 )旗息鼓
(yà)( 揠 )苗助长
( jī )团( 箕 )
• 其次,诗人曾在康桥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草一木都牵动着诗人的情思,“夕阳 中的新娘”这一比喻更能体现诗人对康桥一草一木的爱恋之情。
3. 写“青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理解“甘心”一词?
• 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招摇”一方面写出了青荇的轻盈、可爱,另一方面生动地写出了诗人 对康桥一草一木的喜爱。
03
课文赏析
文学赏析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 感伤之情。 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 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 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 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 徐志摩的“三美”主张。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

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
在康河的柔波里, 河清波的爱抚。“招摇”
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康桥
对诗人的欢迎态度,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甘心”二字,也写出了
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完整版课件ppt
20
再别康桥
那榆阴下的一潭,
比喻 把潭中的清水比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作“天上虹”。被浮
藻揉碎后,竟变成了
揉碎在浮藻间,
称为“情才”和“奇才”。代表诗集《志
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
集》,代表诗作《再别康桥》、《偶然》、
《云游》等,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
重要的代表作,是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
诗作。
完整版课件ppt
7
写作背景介绍:
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就读于伦
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器
的轰鸣。但这一切,作者都没有摄入镜头,写
入诗中借以寄情的对象是“云彩”“金
柳”“柔波”“青荇”“星辉”等自然物,让
我们感觉作者就像是一位不是人间烟火的神仙,
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完整版课件ppt
31
情景交融:
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合, 很好的处理了情与景的关系。全诗淡化了离别诗对 离别之情的宣泄,着重于对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的 描绘,并将自己的爱和眷恋与对自然景色的歌咏熔 于一炉,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在亦情亦景、情景 交融的意境中,使诗人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 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朴实自然。
《再别康桥》课件(53张PPT)

总结诗歌的音乐美
(1)二四句押韵,韵脚为:来,彩;娘, 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 彩。 (2)节奏感强、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3)回环复沓,运用叠词。
品味诗歌的绘画美
意象是诗歌生命的载体,在《再 别康桥》中,作者选择了很多意象,这 些意象一方面来自于剑桥大学周围的环 境,另一方面融入了作者对康桥特别的 情感。请你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5、诗人为什么要“放歌”?但最终诗人“放 歌”了吗?是什么使得诗人的情感发生如此 大的变化?
“放歌”就是放声歌唱,因为诗人泛舟寻 梦,觅得了“一船星辉”般的回忆,眼前的美 景和内心的欢喜幻化成梦一般的境界,达到了 喜悦的极点,禁不住想要放歌。
没有,是离别之情,让昔日车水马龙、夏 虫鸣叫的康桥也沉默了。而“我”更不愿惊扰 心爱的康桥,只能默默感伤,悄悄作别。
1、第一节中三个“轻轻的”和最后一节两个 “悄悄的”有何用意?
(1)实写诗人轻轻来到和悄悄离开康桥时的情景, 使我们仿佛感受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 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表面上显得洒脱飘逸, 实际上蕴含着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
(2)诗人用与情人缠绵惜别的心情和笔调与康桥道 别,他唯恐惊破心中之梦,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 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 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
3、“招摇”常含贬义,用在这里恰当吗?换 成“摇晃”行不行?“甘心”表现了诗人怎 样的感情?
“招摇”是用拟人的手法写康河的水草随微 波起伏飘荡的状态,仿佛在对诗人招手挽 留。如果换成“摇晃”,就表现不出康桥 对诗人欢迎的态度和亲密的关系。
在这样诗情画意中,诗人甘心做康河里的 “一条水草”,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 热烈的爱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6—1931), 浙江海宁 人,出生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 湖、诗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 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 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 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 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建筑美
节匀称,句整齐。《再别康桥》共 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 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
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音乐美
1. 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 和旋律感。 2. 音节和谐,使用叠词,节奏感强。
3. 回环复沓。
绘画美
诗的语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
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
意象的选择新颖
告别康桥,诗人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 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未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 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水草”“星辉”等自然 景物,作者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张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 他在写这首诗时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
拓展阅读
沙扬娜拉 ——致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将这首诗和《再别康桥》进行比较。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09年下学期
自由鉴赏:
这首诗写于1924年5月。诗的开头,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 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那一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 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并列的意象妥帖地重叠在一起, 诗人把日本女性那种特有的温柔和羞怯描绘得惟妙惟肖, 淋漓尽致。接下来,是阳关三叠式的互道珍重,情透纸背, 浓得化不开。“蜜甜的忧愁”应当是全诗的诗眼,看似矛 盾的写法,使感情更趋于饱满。“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 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翻译,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 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悠悠离愁,千种 风情,尽在不言之中!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09年下学期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
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
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
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
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 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
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09年下学期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 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 了,随遇自有乐土; 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 坐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 不必视为畏途。 ——蔡元培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09年下学期
张幼仪
林徽茵
陆小曼
徐志摩(1896—1931), 浙江海宁人, 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现代诗人、散文 家。 在语言特色上,他的诗字句清新, 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 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 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充满浪漫色彩。 在诗歌主题上,他的不少诗作,神 秘、朦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 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 明丽风格的佳作。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集》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09年下学期
古之离别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色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09年下学期
“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 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 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 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 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会把那种美 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 ——沈从文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09年下学期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09年下学期
答案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 沙扬娜拉!
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 “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 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 能与之并驾齐驱的。 ——茅 盾
朗读,注意节奏,体会情感的起伏变化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09年下学期
注意下列字词读音 • 河畔(pàn) 笙(shēng)箫 • 青荇(xì ng) 长篙(gāo) • 漫溯(sù) 斑斓(lán) • 浮藻(zǎo) 荡漾yàng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09年下学期
走进康桥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 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 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
康桥情结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09年下学期
具体来说,诗歌的情感是怎样起 伏变化的?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09年下学期
具体来说,诗歌的情感是怎样起 伏变化的?
诗人的感情从第一节的惆怅到二、 三、四节的欢喜、眷恋、沉醉,再到第 五节达到高潮,第六节陡然低落,回到 现实,沉浸于寂然,最后只能带着无限 的怅惘离去。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09年下学期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歌子 [宋]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 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注],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 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 扶头酒:醇厚浓烈易醉人之酒。 这首词的上片用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 上片用疏雨、池塘、微风、夏木、黄鹂、白鹭等意 象,描绘了一幅恬静、幽美、充满生机的夏日风景图。点点疏 雨在池塘中留下了微微的涟漪,轻风拂面而来。周围树木成阴, 枝头上黄鹂婉转啼鸣,一只不知从何处飞来的白鹭,落在池畔, 迟迟不愿离去。词人观疏雨、沐轻风、听黄鹂、友白鹭,怡然 自得,其乐陶陶。
偶 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无需惊讶,更无需欢喜 转瞬间我便消失了踪影 我们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09年下学期
再别康桥
多情自古伤离别
“天才横死,损失 的是中国文学!” “他有着单纯的信仰: 爱、自由、美” ——胡 适
我敢说,康河是世上最美 的一条河! ——徐志摩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09年下学期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09年下学期
离别的对象特别
一般离别诗告别的是人,而这首诗告别的是西天的云彩。告 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 新飘逸之感。
营造的气氛飘逸
这首诗只是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 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 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09年下学期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
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1924年,印 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 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 并相恋,1926年10月, 与陆小曼结婚, 1927 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 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 北京大学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