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社会学教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第四单元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第四单元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第四单元《走进社区,服务社区》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社区的基本功能和作用,认识社区对居民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关爱社区、服务社区的意识和责任感。

3.通过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社区的功能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社区服务意识。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准备1.社区实地考察2.社区服务项目资料3.照片、视频等教学素材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张社区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是什么地方?你们对社区有什么了解?(二)自主学习1.教师发放社区实地考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考察,记录社区的基本情况、功能和作用。

2.学生分组讨论,填写记录表。

(三)课堂分享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了解社区的功能和作用。

第二课时(一)案例分析1.教师出示社区服务项目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各个项目的意义和作用。

2.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服务项目。

(二)实践操作1.教师根据学生选择的服务项目,分组进行实践活动。

2.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与社区居民沟通,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成果展示2.学生分享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和收获。

第三课时2.学生分享自己关爱社区、服务社区的体会。

(二)情感升华1.教师出示社区优秀志愿者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

2.学生发表感言,表示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社区做贡献。

(三)课后作业2.教师批改并给予评价。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社区的功能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社区服务意识。

2.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为社区做贡献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3.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确保教学效果。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北京大学社会学课程表

北京大学社会学课程表

03130940
Introduction to
2
Anthropology
通 选 课2ຫໍສະໝຸດ 036.02.0朱 晓 阳
本 科 (公 费)
160
117
78
社会学导论 03131160 Introduction 2
to Sociology
通 选 课
2.0
34.0
2.0
刘 能
本 科 (公 费)
160
117
78
社会调查研究 方法 The 03131600Basic of 3 Social Research
北京大学课程表
课程编 号
课程名
班课 学 号类 分
总 学 时
学 学教生 时师类

人 数
起星星 止期期 周一二
星 期 三
星 期 四
星星 期期 五六
国外社会学学
说(上)
03100130
Western Sociological
2
Theory(Part
双 学 位
2.0
34.0
2.0
孙 飞 宇
本 科 (公 费)
通 选 课
2.0
34.0
2.0
邱 泽 奇
本 科 (公 费)
80
117
78
贫困与社会政 全

03131800
策 Poverty and Policy
1
校 任
2.0
34.0
2.0
高 翔
科 (公
30
117
3-4
Responses

费)
社会学概论 03130010 Introduction 1

社会学理论与实践教案

社会学理论与实践教案

社会学理论与实践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了解社会学理论与实践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掌握社会学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观点和理论框架-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能力,能用社会学理论分析和解释现实社会问题- 培养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应用能力,能够进行社会学实践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二、教学内容1. 社会学理论的概念和分类- 社会学理论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社会学理论的主要分类:结构功能主义、符号互动主义、冲突理论等2. 社会学理论的重要观点和理论框架- 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和理论框架:达尔文的进化论、涵盖社会现象的系统论- 符号互动主义的观点和理论框架:概念的定义和解释、符号的意义与运用- 冲突理论的观点和理论框架:社会阶级、权力关系和社会变革的分析3. 社会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和修正理论- 社会学理论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社会问题的研究和解决、社会工作的实践经验与反思- 社会学实践的意义和价值:改善社会生活、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4. 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应用- 定性研究方法:参与观察、访谈、内容分析等- 定量研究方法: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 社会学实践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从问题定义到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实地调研的进行三、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讲解、演示和示范,传授社会学理论与实践的基本概念和知识2.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通过交流和互动,深化对社会学理论与实践的理解3. 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学实践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提升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形式进行评估2. 作业评估: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案例分析、论文写作等进行评估3.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社会学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4.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社会问题,运用社会学理论进行分析和解释,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五、教学资源1. 教材:社会学理论与实践导论,李明等著,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2. 课件:包括教学内容的PPT、案例分析和实践项目的指导书等3. 网络资源:社会学理论与实践相关的优质论文、研究报告和案例数据等六、教学时序第一周:引言及社会学理论概述- 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掌握社会学理论的分类和主要观点第二周: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学习达尔文的进化论对社会学的影响与启示- 研究社会现象的系统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和理论框架第三周:符号互动主义理论- 学习符号互动主义的概念和核心观点- 理解概念的定义和解释、符号的意义与运用第四周:冲突理论- 学习冲突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理论框架- 分析社会阶级、权力关系和社会变革的冲突视角第五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探讨社会学理论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和作用- 研究社会学理论在社会问题解决和社会工作中的应用第六周: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应用- 讲解定性研究方法的原理和实施步骤- 介绍定量研究方法的基本技巧和分析方法第七周:社会学实践项目设计- 引导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 设计项目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第八周:社会学实践项目实施- 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 教师进行指导和监督,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第九周:社会学实践项目总结与评估- 学生进行项目结果的总结和报告- 教师进行项目的评估和反馈七、教学参考资料1. Collins, R. (1986). Max Weber: A Skeleton Key. Sage Publications.2. Giddens, A. (1986). Durkheim. Fontana Press.3. Dahrendorf, R. (1991). The modern social conflict: An essay on the politics of liberty. Weidenfeld & Nicolson.4. Becker, H. S. (1970). Sociological work: Method and substance. New York: Free Press.5. Cresswell, J. W. (2013). Research Design: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and Mixed Methods Approaches. Sage.6. Denzin, N. K., & Lincoln, Y. S. (2005). 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3rd ed.). Sage Publications.。

专业课《社会学基础》教案整理版

专业课《社会学基础》教案整理版

专业课《社会学基础》教案整理版一、课程背景社会学基础是一门专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从而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1. 掌握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2. 理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3. 培养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4.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社会学概述- 社会学的定义和起源-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社会学的发展历程2. 社会学理论-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社会交往理论-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3. 社会学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 访谈- 实地观察- 确性研究和定性研究4. 社会学应用领域- 教育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与健康- 社会学与环境问题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讲授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2. 分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进行问题解析和案例分析;3. 实践活动:组织实地考察和调研,培养实际操作能力;4. 学术报告:要求学生进行学术报告,提升表达和演讲能力。

五、考核方式学生的研究成绩将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考核:1. 平时表现(20%):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参与等;2. 作业(30%):包括个人作业和小组项目作业;3. 期中考试(20%):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4. 期末论文(30%):要求学生选取一个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

六、教学资源本课程将使用以下教学资源:1. 课本:《社会学基础导论》;2. 学术论文和案例分析:提供相关的学术论文和典型案例供学生研究和分析;3. 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投影仪和电脑等设备进行课堂展示。

以上是《社会学基础》课程的教案整理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他们今后的社会学研究和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城市社会学》课程教案

《城市社会学》课程教案

《城市社会学》课程教案城市社会学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城市社会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城市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对城市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研究城市社会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 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变迁3. 城市社会的结构与层次4. 城市社区的形成与发展5. 城市社会中的社会角色与身份6. 城市社会中的犯罪与治安问题7. 城市社会中的人口问题与社会福利8. 城市社会中的政治与治理9. 城市社会中的社会关系与互动10. 城市发展与可持续性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介绍城市社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研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讨,讨论城市社会中的问题与挑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的城市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城市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并将理论运用于实际问题中。

4. 借鉴法: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和学术著作,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教学安排本课程共分为16周,每周3学时,具体安排如下:第一周:引言与概述- 介绍《城市社会学》课程目标和内容- 讲解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第二周:城市化进程与发展- 城市化的定义和特征- 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和动力- 城市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第三周:城市社会结构与层次- 城市社会结构的概念和组成要素- 城市社会的阶层与身份- 城市社会的分工与差异第四周:城市社区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社区的定义和特征- 城市社区的功能与作用- 城市社区的发展与管理第五周:城市社会中的社会角色与身份- 城市社会中的社会角色的定义与分类- 城市社会中的身份认同与建构- 城市社会中的社会角色冲突与协调第六周:城市社会中的犯罪与治安问题- 城市犯罪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城市治安管理的挑战与策略- 城市社会中的犯罪预防与社会安全第七周:城市社会中的人口问题与社会福利- 城市人口的增长与控制- 城市社会中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 城市社会中的人口流动与社会融合第八周:城市社会中的政治与治理- 城市政治的定义和特点- 城市社会中的政治参与与政治行为- 城市社会的治理结构与过程第九周:城市社会中的社会关系与互动- 城市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与社交网络- 城市社会中的群体行为与集体行动- 城市社会中的社交媒体与信息传播第十周:城市发展与可持续性- 城市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城市可持续性的概念与实践- 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第十一至十六周:学生课题研究与报告-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城市社会学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学生撰写综合报告,并进行口头展示和讨论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占20%- 学生课堂参与情况- 学生小组研讨和讨论表现2. 作业和报告占30%- 学生完成的书面作业和研究报告内容质量3. 期中考试占25%- 考察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4. 期末考试占25%- 考察学生对于整个课程的综合运用和分析能力六、参考书目1. 城市社会学原理(第三版),作者:李强2. 城市与社会(第六版),作者:陈丙亮3. 城市社会学入门,作者:王义夫4. 城市社会学概论,作者:何江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城市社会学的核心概念、理论和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了分析和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能力,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或深造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社会学》教案(全套)

《社会学》教案(全套)

《社会学》教案(全套)社会学教案(全套)
教学目标
- 了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
- 掌握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 理解社会结构、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的本质
- 培养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大纲
1. 社会学导论
- 社会学的定义和特点
-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 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 功能主义理论
- 冲突理论
- 交互主义理论
3. 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 家庭与婚姻制度
- 教育制度与社会流动性- 政治制度与社会秩序- 经济制度与社会发展
4. 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 社会不平等与贫困
- 种族、阶级和性别歧视- 犯罪与社会控制
-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
5. 社会学研究实践
- 调查研究方法
- 实地观察和访谈
- 社会统计学和数据分析- 社会学研究的伦理问题
教学方法
- 讲授:介绍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 讨论:开展学生参与讨论,促进思维交流和批判性思考
-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研究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 实地考察:参观社会机构和调研现实社会问题
- 小组合作:进行小组项目和研究,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评估
- 课堂讨论和参与度
- 课后作业和论文
- 期末考试
教学资源
- 课本:《社会学导论》
- 文章和论文:相关社会学研究经典和前沿文章
- 多媒体资料:相关社会学实例和案例信息
以上是《社会学》教案的全套内容,通过本教案的研究,学生可以全面了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培养社会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学 教案完全版

社会学 教案完全版

社会学教案完全版第一章:社会学导论1.1 课程介绍了解社会学的定义、范围和重要性理解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1.2 社会与个体探讨社会的概念和特征分析个体与社会的关系1.3 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回顾社会学的历史背景和创立者了解社会学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学派1.4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介绍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学习社会调查和观察等研究技巧第二章:社会结构与社会组织2.1 社会结构的概念与类型理解社会结构的概念和功能分析社会结构的类型和层次2.2 社会组织的类型与功能探讨社会组织的概念和特征分析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及其功能2.3 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了解社会阶层的定义和分类探讨社会流动的机制和影响因素2.4 家庭与性别角色研究家庭的社会功能和变迁分析性别角色的形成和社会影响第三章:社会化与个体发展3.1 社会化的概念与过程理解社会化的定义和重要性探讨社会化的过程和影响因素3.2 社会化的途径与方法学习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和技巧分析社会化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3.3 社会认同与自我意识探讨社会认同的概念和形成分析自我意识的社会化过程3.4 社会角色与人格发展研究社会角色的概念和类型探讨人格发展与社会角色的关系第四章:社会互动与沟通4.1 社会互动的概念与类型理解社会互动的定义和重要性分析社会互动的类型和特点4.2 沟通与语言的作用探讨沟通的概念和要素研究语言在社交互动中的作用4.3 非言语沟通与社会行为了解非言语沟通的类型和特点分析非言语沟通在社会行为中的影响4.4 网络社交与新媒体影响探讨网络社交的兴起和影响分析新媒体对社会互动的影响和挑战第五章:社会群体与集体行为5.1 社会群体的概念与类型理解社会群体的定义和特征分析不同类型的社会群体及其特点5.2 群体行为与群体动力探讨群体行为的概念和类型研究群体动力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5.3 集体行动与社会运动了解集体行动的定义和特点分析社会运动的形成和发展5.4 虚拟社群与网络集体行动探讨虚拟社群的概念和特点研究网络集体行动的兴起和影响第六章:社会制度与政策分析6.1 社会制度的概念与类型理解社会制度的定义和功能分析不同类型的社会制度及其特点6.2 社会政策的概念与制定探讨社会政策的定义和重要性学习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和原则6.3 社会政策分析与评估研究社会政策的分析方法和指标探讨社会政策的评估机制和效果6.4 社会政策案例研究分析具体的社会政策案例评估社会政策对社会的影响和反馈第七章:社会变迁与现代化7.1 社会变迁的概念与类型理解社会变迁的定义和特点分析社会变迁的类型和动力7.2 现代化的概念与特征探讨现代化的定义和内涵分析现代化的特征和影响因素7.3 社会变迁与现代性问题研究社会变迁中的现代性问题探讨解决现代性问题的策略和方法7.4 社会变迁与个体适应分析社会变迁对个体的影响探讨个体适应社会变迁的策略和途径第八章: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8.1 社会问题的概念与分类理解社会问题的定义和特点分析社会问题的分类和成因8.2 社会问题的解决机制探讨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学习社会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技巧8.3 公共政策与社会问题的关系研究公共政策对社会问题的影响分析社会问题对公共政策的需求8.4 社会问题案例研究分析具体的社会问题案例评估社会问题的解决效果和反馈第九章:文化与社会9.1 文化的概念与类型理解文化的定义和特点分析不同类型的文化及其特点9.2 社会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探讨社会文化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学习社会文化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9.3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冲突研究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和意义分析文化冲突的原因和解决途径9.4 全球化与文化传播探讨全球化的概念和特点研究全球化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和挑战第十章:社会学与现代社会10.1 社会学的应用领域了解社会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分析社会学对现代社会的贡献10.2 社会学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探讨社会学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展望社会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10.3 社会学家的角色与责任学习社会学家的职业角色和责任分析社会学家对社会的影响和贡献10.4 社会学研究与终身学习强调社会学研究的持续性和深度提倡终身学习和社会责任感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一章至第五章:社会学基础概念和理论框架的构建重点关注社会与个体、社会结构与组织、社会化与个体发展、社会互动与沟通、社会群体与集体行为的理论和概念。

社会学课教案探讨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社会学课教案探讨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社会学课教案探讨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社会学课教案:探讨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课程概述:社会学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并通过分析、研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社会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案将介绍一种有效的授课方式,通过探讨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问题的定义和分类;2. 学习分析社会问题的方法和工具;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提供实际案例和情境,引导学生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社会问题(约15分钟)老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领域开始,引入一个具体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

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并找出他们认为的主要原因。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并用事实和数据进行支持。

第二步:社会问题的分类(约20分钟)为了更好地理解各种社会问题,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社会问题的分类方法。

比如,可以将社会问题分为经济问题、环境问题、教育问题等。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其他可能的分类方法,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第三步:分析社会问题的方法和工具(约25分钟)在这一步骤中,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分析社会问题的方法和工具,如问卷调查、数据统计、访谈等。

通过讨论这些工具的特点和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有效地分析社会问题,并获得准确的数据和信息。

第四步:小组合作讨论(约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找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个小组将其研究结果和建议呈现给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五步:提出解决方案(约25分钟)在全班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各小组的建议,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通过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观点和方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参考和引用相关的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成果,提升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第六步:总结和评估(约15分钟)教学结束前,老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第1章社会学基本知识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社会学等社会学学科的基本概念,明确社会学学科的诞生、发展的基本历程及其主要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理解它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具有的意义、使命和社会作用,掌握学习本课程的方法,建立对学科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初步树立同学的专业意识。

课时分配:5学时二、教学重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功能,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阶段三、教学难点:社会学产生和发展历程中重要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社会事实;社会行动;“行为-关系-制度”;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实论;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同学专业意识的树立四、教学方法:讲授、组织讨论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什么是社会1、“社会”一词的词源含义2、西方社会学者关于社会的两种代表性观点社会唯名论:社会只是一个虚名,只有个人的存在才是客观真实的,“2”=“1”+“1”。

社会唯实论:社会本身就是真正的客观存在,是超乎个人的另一实体,即“2”>“1”+“1”。

3、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两个基本观点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社会的基础和本质是生产关系4、社会的特点举例5、社会的定义社会是人们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相互交往所结成的有机总体,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二、什么是社会学1、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社会学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孔德);社会学研究社会事实(迪尔凯姆);社会学研究人们的社会行动(韦伯);社会学研究社会关系、社会行为及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辞海》);社会学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北大《社会学教程》);社会学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人大《社会学概论新修》)⏹∙∙∙∙ 国内有代表性的3个社会学定义:《辞海》: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北大《社会学教程》:“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

”人大《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整体性:研究对象综合性:研究方法实证性:研究方法3、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4、社会学的功用:干预说和价值中立说三、社会学产生的根源1、社会历史根源2、思想理论根源3、方法论根源四、创立阶段(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的西方社会学1、本阶段社会学总体上的特点2、本阶段社会学的代表人物:法国的奥古斯特·孔德、英国的赫伯特·斯宾塞五、形成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社会学1、本阶段社会学总体上的特点2、本阶段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法国的埃米尔·迪尔凯姆、德国的马克斯·韦伯六、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今)的西方社会学1、本阶段社会学总体上的特点2、本阶段社会学的代表性理论流派之一:结构功能主义3、本阶段社会学的代表性理论流派之二:冲突理论七、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诞生七、思考题:1、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的含义2、社会学实证性的学科特点有什么含义?3、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关系4、西方社会学界关于社会学功用的两种代表性观点5、社会学产生的根源6、西方社会学创立、形成、发展阶段总体上的特点7、孔德“三阶段”理论8、迪尔凯姆对社会学的贡献,尤其是自杀理论9、韦伯的合理行动10、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主要内容?11、结构功能主义的关于功能的两对概念?12、科塞的安全阀思想13、你如何看待冲突与社会弹性之间的关系?第2章地理环境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对当代主要的环境问题有责任意识,树立与环境和谐共存的生态自然观。

课时分配:2学时二、教学重点: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作用和影响,当代环境问题的实质和主要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三、教学难点:环境问题的实质,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关系的确立四、教学方法:讲授、分小组讨论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地理环境的含义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大作用和影响(一)什么是地理环境(二)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作用和影响1、地理环境对社会生产产生作用和影响2、地理环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作用和影响3、地理环境对国家的政治、军事及国际地位产生作用和影响4、地理环境对社会心理和文化产生作用和影响5、地理环境是影响人类前进步伐的重要变量,或者加速或者延缓人类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三)有关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影响的论述1、西方哲学家孟德斯鸠、黑格尔的观点2、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3、中国学者梁启超、朱谦之的观点二、环境问题:人类未能正确对待地理环境所造成的恶果(一)环境问题成立的前提及其理论阐释1、环境问题成立的4个前提2、环境问题的3种理论阐释模式: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冲突理论和建构主义(二)当代世界和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举例(三)摈弃人类中心主义: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七、思考题:1、地理环境的含义及其构成部分。

2、你是如何评价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的?3、如何理解环境公平的问题?4、中国面临的环境公平问题主要有哪些?第3章人口:社会的主体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了解人口的含义及属性、马尔萨斯和马寅初的人口理论,掌握人口问题包括数量、素质和结构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次,当代世界和中国都面临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的问题。

第三,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三个方面。

第四,当代中国人口结构严重失衡,存在严重的人口结构问题,具体包括人口分布失衡、性别比失衡、年龄构成失衡即人口老龄化。

学时分配:自学二、教学重点:人口的含义、人口的数量和质量、马尔萨斯和马寅初的人口理论、当代中国的人口问题三、教学难点:人口素质“逆淘汰”现象、我国的人口政策的讨论四、教学方法:自学、课堂提问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什么是人口(一)人口和人口问题1、人口的含义2、人口的两大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3、人口问题(二)影响人口变动的三要素1、生育率2、死亡率3、迁移率(三)人口学理论简介1、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2、马寅初的人口理论二、人口数量与社会发展(一)“人口爆炸”:当代世界和中国面临的共同问题1、世界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增长越来越快2、中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二)中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原因1、历史包袱沉重2、建国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3、现行计划生育政策还不完善(三)人口数量的多少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1、人口数量过少不利于社会发展2、人口数量过多不利于社会发展三、人口素质与社会发展(—)人口素质影响社会发展1、人口素质高,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2、人口素质高,有利于经济快速发展3、人口素质高,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4、人口素质高,有利于社会稳定(二)中国人口身体素质偏低1、我国人口的体质不尽如人意,平均预期寿命明显低于发达国家2、我国存在大量残疾人、痴呆傻人3、体育政治化和职业化影响了我国人口身体素质的提高(三)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偏低1、我国受过高等教育者所占比重偏低2、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偏低3、我国的文盲率偏高(四)人口素质“逆淘汰”现象1、世界人口素质存在逆淘汰现象2、中国人口素质存在逆淘汰现象四、人口结构与社会发展(—)中国人口分布失衡及其影响1、人口地区分布失衡2、人口城乡分布失衡(二)中国人口性别比失衡及其影响1、性别比的含义2、我国性别比严重失衡3、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后果(三)中国人口年龄构成失衡(老龄化)及其影响1、中国存在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2、人口严重老龄化将给中国社会造成一系列消极影响七、思考题:1、人口和人口问题的含义。

2、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再生产演变规律)。

3、马尔萨斯和马寅初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

4、你如何理解人口素质“逆淘汰”?5、你如何理解中国人的生男偏好?6、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印度和中国人口问题的异同。

7、你认为我国目前的人口政策合适吗?对社会的影响?关于人口政策是否需要调整和如何调整?第4章个体社会化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了解社会化的含义及重要意义、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历程,掌握影响个体社会化的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理解西方学者关于社会化研究所提出的理论解释。

学时分配:4学时二、教学重点:个体社会化的环境条件、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历程、社会化的基本内容、西方关于社会化的理论研究三、教学难点:社会环境尤其是家庭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西方关于社会化的理论研究四、教学方法:课题讲授、案例分析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的定义(二)社会化的特点(三)社会化的作用二、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一)个体的生物遗传条件,包括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学习能力、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二)外界的社会环境条件,包括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等。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一)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技能;(二)接受和适应政治规范及其他社会规范;(三)认识和培养特定的社会角色;(四)学会正确对待生活和死亡,树立乐观、豁达的生死观;(五)形成个性或人格。

四、西方学者关于社会化的理论(一)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二)米德的社会化理论:角色扮演(三)弗洛伊德的社会化理论:无意识(四)皮亚杰的道德社会化理论:认知发展(五)埃里克森的社会化理论:认同危机七、思考题:1、请评述现有社会化定义。

2、社会化具有哪三大特点?3、社会化分哪两大阶段、三大类别?4、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角色?5、同辈群体具有哪些特征?6、你认为现代社会中哪种个性更有优势,或者都一样?7、如何看待死亡对人生的意义?8、请谈谈在你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中,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指家庭、邻里、学校、同辈群体、社区、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人)是谁,他(她)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

9、你认为因特网对青少年的社会化有何利弊?第5章社会互动一、教学目的:社会互动是社会生活中个人、群体和组织都无法回避的现象。

通过本章的学习,在掌握社会角色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同学可以了解有关社会互动的理论分析、社会互动的类型,掌握社会关系网络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并学会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集合行为。

学时分配:4学时二、教学重点:社会互动的理论和类型、集合行为的分析和解释、社会网络三、教学难点:集合行为的分析、社会关系网络的分析四、教学方法:讲授、课堂讨论五、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社会互动的含义及其理论(一)如何理解社会互动(二)社会互动的理论1.符号互动论2.拟剧论3.本土方法论4.社会交换论二、社会互动的类型(一)平衡性互动:合作和对立(二)非平衡性互动:稳定的非平衡性互动和不稳定的非平衡性互动(集合行为)三、集合行为(一)集合行为的特点(二)集合行为的理论1.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2.感染理论3.匿名理论4.模仿理论5.紧急规范论(三)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大众行为谣言、恐慌、流行四、社会网络(一)社会网络的特征:网络密度和强度(二)社会网络分析法1.主体网分析2.关系的分析3.整体网分析七、思考题:1、通过调查,分析大学中的师生互动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如何才能形成良性的师生关系?2、通过实际调查,分析为什么有些人热衷于网上交友,而另外一些人不喜欢网上交友,这两类人群在现实生活中的性格特征、行为表现有何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