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与融合中的牺牲——浅谈崔浩之死
论北魏崔浩之死

北魏名臣崔浩,博学多才,智计过人,深受皇帝信任,有大功于国家,而最后竟落得灭族而亡,实在是一件令人诧异又令人可惜之事。
推其致死原因,史书久有说法,但未中要害。
今据《魏书·崔浩传》,详为剖析。
给崔浩带来杀身之祸的直接原因,是《国书》事件。
崔浩奉命主编北魏的官修史书《国书》,编成以后,手下一些溜须拍马之徒,不仅大肆夸奖,而且建议把《国书》以及崔浩自注的《五经》刻成石碑,树立在通衢大道,以供百姓阅读。
崔浩自负才能过人,就表示同意。
当时监国的太子谥号恭宗的拓跋晃,也表示赞赏。
就花钱三百万,办成了这件事。
石碑刻成以后,轰动一时,阅读过的人都赞赏史书修得好。
但是,因为史官的直笔传统,将北魏前代皇帝的秘事和不光彩事都如实记录下来,引起鲜卑族人的不满,也让崔浩的仇家抓住了把柄,北魏世祖拓跋焘闻讯大为震怒,于是兴起大狱,诛杀崔氏满门,并牵连诛杀了一大批与崔浩有关系的汉人家族。
崔浩押赴刑场时,刽子手站在囚车上朝他头上撒尿,气得崔浩嗷嗷乱叫。
一个天才人物就这么死了。
但是,这个直接原因不能不让人起疑心。
魏世祖拓跋焘一向对崔浩宠信有加,倚为智囊,为了这么一件事就大动肝火,似乎不合适。
石碑暴露先皇秘史,在质朴的鲜卑族,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一代英主拓跋焘,对这点小事应该能够想开。
捶碎石碑,略示薄惩可矣!撇开这个直接原因,还有许多间接原因可谈。
崔浩的正直,曾经引起过众多朝臣的忌恨,当时世祖刚刚继位,为了考虑大家的情绪,不得不把崔浩免了官,但仍然信任,一有事就把崔浩接进宫去商量,或者自己到崔浩家去。
拓跋焘是个英明的皇帝,朝臣的忌恨和陷害,并不能改变他对崔浩的看法。
所以这个原因,也不能成立。
另一个间接原因,就是所谓的报应说。
崔浩本人不爱《老》《庄》,也不信佛教,世祖皇帝也是如此,在崔浩的怂恿下,魏世祖拓跋焘在位的时候,曾经下命令全面灭佛,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
崔浩自己,也曾把老婆阅读的佛经丢进厕所里,所以有人说,崔浩临死时头上挨尿淋,是佛祖在惩罚他。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为何杀重臣崔浩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为何杀重臣崔浩莲悦/文拓跋焘是北魏历史上一位武功煊赫的雄主。
他攻灭胡夏、北燕、北凉,降服西域诸国,远逐柔然,南逼刘宋,成功统一北中国。
崔浩,则是拓跋焘能够成就这一系列功业的左膀右臂。
崔浩,出身清河崔氏,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高门氏族。
崔浩一生,辅佐了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人,官至司徒,是北魏历史上最著名的汉族政治家。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能统一北中国,军功章有汉族重臣崔浩一大半。
最为重要的是,明元帝时,拓跋焘能早为储君,并抚军监国,直至登上皇位,崔浩都功不可没。
太武帝拓跋焘对崔浩极度信任,用《魏书.崔浩传》里的话来说,就是“言听计从”。
公元439年,拓跋焘诏命崔浩编修北魏国史。
《魏书》记载了拓跋焘的诏书,诏书有言:“命公(指崔浩)留台,综理史务,述成此书,务从实录”。
既然皇帝都提出要求“务从实录”,崔浩当然要秉笔直书了。
可是,鲜卑人的历史能够“直笔”吗?比如说,北魏的开国之君道武帝拓跋珪的身世。
拓跋珪的母亲贺氏在丈夫献明帝死后,被公公昭成帝收娶。
所以,贺氏所生的子嗣中,既有拓跋珪的兄弟,也有叔叔。
再比如,拓跋鲜卑历史上早期的君长,被后人尊为神元帝的力微,早年依附于自己的岳父。
可岳父一死,为了夺权,他不仅杀掉了妻子,还干掉了两个小舅子。
诸如此类的历史,再加上权力斗争造成的父子相残、兄弟相杀、杀母害妻等等,要怎么去秉笔直书呢?田余庆先生在《拓跋史探》一书中就这样说道:“当拓跋君主尚生活在名教以外之时,先人事迹无涉荣辱,无大违碍;而当皇权在握,礼法人伦关切厉害,成为衡量准则之时,所谓实录也就另有分寸。
”换言之,就是我们2000年的帝制时代一直推崇的“为尊者讳”。
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历史要反反复复为当权者杜撰各种各样离奇荒诞的“神迹”。
比如汉高祖刘邦的老爹就亲眼看见自己被一条龙给绿了,然后老婆就怀孕生下了刘邦。
这样的“传奇故事”堂堂正正地记录在我们的正史里。
即便是拓跋鲜卑,也有圣武帝诘汾与天女合,生力微,这样感天而生的“历史”。
南北朝第一谋臣崔浩之死

南北朝第一谋臣崔浩之死南北朝第一谋臣崔浩之死楚襄198408.30 00:20阅读72655节选自《华丽南北朝》南北朝第一谋臣崔浩崔浩是南北朝第一谋臣。
他出身清河崔氏,其父崔宏任吏部尚书,封白马公,为北魏当时首席汉臣,他“少好文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研精义理,时人莫及”,“纤妍洁白如美妇人,常自谓才比张良”。
他承袭父爵,位至司徒,谋略过人,屡献良策,为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立下大功。
崔宏被前秦帝苻坚赏识。
他少有隽才,号称冀州神童,前秦皇帝苻坚的弟弟阳平公苻融任冀州刺史,对其虚心礼敬,任为阳平公侍郎、冀州从事。
他出总州务,入为宾友,处事决断无滞,苻坚听闻,征任他太子舍人,他以母疾推辞。
后来前秦灭亡,他出仕后燕皇帝慕容垂,立身雅正,虽在战乱中,仍厉志笃学。
崔宏为鲜卑北魏定国号。
他在后燕任高阳内史,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来攻,他弃官逃走,拓跋珪向来闻其才名,将他求得,任黄门郎,与谋臣张兖对总机要,创建制度。
北魏初为代国,东晋使者前来,拓跋珪想重定国号,他说:“魏是大名州之上国,为革命之征验,利见之玄符。
”他建议称魏,得到拓跋珪采纳。
崔宏为鲜卑北魏建制度。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来到邺城,询问史事,他对答如流,拓跋珪赞许。
他被升任吏部尚书,北魏官制朝仪、礼乐律令,都由他来决定,总管三十六曹,职权如同尚书令。
他深得信任,势倾朝廷,但俭约自居,不营产业,家徒四壁,出无车乘,母年七十,供养无重膳,拓跋珪得知,更加器重他。
崔宏为北魏道武帝讲史。
让他讲解《汉书》,至娄敬建议汉高祖刘邦嫁女匈奴,道武帝拓跋珪赞许后嗟叹良久,将诸公主都嫁给臣属之国,他陈说前代废兴之由,很合其意。
他不直言也不谄谀,拓跋珪晚年好怒罚大臣,唯他无事,封他白马侯,与鲜卑功臣同列,但更为宠信,后又得明元帝拓跋嗣信重,进爵为公。
崔浩与父崔宏同被宠任。
他初任著作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以其工书,常置左右,拓跋珪晚年严厉,近臣都想避开,唯他恭勤不怠,有时终日不归,拓跋珪派人送去御粥。
北魏最高智囊崔浩被杀的真相

北魏最高智囊崔浩被杀的真相北魏是鲜卑贵族建立的政权。
北魏的统治者知道,没有汉族士族地主的支持,他们的政权想在中原地区得到巩固是不可能的;而北方的汉族士族地主也懂得,想要保持自己的地位,非投靠鲜卑贵族政权不可。
一个需要支持,一个要找靠山,两方面就这样结合起来了。
许多汉族士族地主在北魏朝廷里做了大官,其中崔浩是最有名的一个。
崔浩画像崔浩出身北方大族清河崔氏,智谋过人,常自比张良。
魏道武帝拓跋珪在位的时候,崔浩担任给事秘书、著作郎,常跟随道武帝左右。
魏明元帝拓跋嗣在位的时候,崔浩因为教他念过书,有师生之谊,就更受重用。
魏太武帝拓跋焘即位以后,成为了他最倚重的谋臣,为促进北魏统一北方做出重大贡献。
崔浩算无遗策,辅佐太武帝灭亡胡夏、北凉等国,击破柔然,解除了来自北方和关中地区的军事威胁,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商道。
累拜司徒,封东郡公,是北魏的三朝元老。
可是,这位三朝元老,在公元四五◯年(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一年)的夏天,却被杀害了。
崔浩为什么被杀的呢?这事就得从头讲起了。
崔浩出身于清河的名门大族,他父亲崔玄伯被封为白马公。
崔浩从小喜欢文学,对于经学、历史、天文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几乎样样精通,当时没有人能比得上。
由于出身门第高,学问又渊博,崔浩自命不凡,言谈话语之中常常流露出骄傲情绪。
俗话说,树大招风。
象崔浩这样一个博学而又骄傲的名士,自然会有许多人注意他,特别是鲜卑贵族,更妒忌他,巴不得他摔个斤斗,好看他的笑话。
崔浩自己是知道这一点的。
他知道鲜卑人跟汉人之间有着民族隔阂,如果触犯了鲜卑贵族的民族感情,后果将不堪设想。
所以他对鲜卑贵族相当小心,特别在皇帝面前,说话做事都很谨慎。
《北魏传奇》翟乃社饰演的崔浩崔浩经常帮别人写墓志铭之类的应景文章。
有一次,有个叫冯汉彊〔qiáng〕的人死了,他的家属请崔浩写墓志铭。
崔浩一听死者的名字,就警觉起来。
“彊”是“强”的古写,“汉彊”连在一起,就成了“汉族强大”的意思,这在鲜卑人那里是犯忌讳的,可万万不能这样写。
试论崔浩“国史”之案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2021年4月20日Apr.20, 2021第41卷第4期Vo1.41 No.4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4.006试论崔浩“国史”之案宋 超 谢凡胜(云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摘 要:崔浩“国史”案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大案,以其牵连广、用刑酷而著称。
此案是北魏一朝反汉化的重要体现。
通过对史料的分析以及借鉴前贤的研究,可知以崔浩为首的汉族大族急欲将拓跋鲜卑纳入门阀制的发展轨道,由此触怒了拓跋鲜卑统治者,进而引发激烈的民族冲突乃至文化交锋,最终导致崔浩“国史”案的发生。
关键词:崔浩;门阀制;文化冲突;反汉化中图分类号:K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4-0013-02北魏王朝经拓跋珪、拓跋嗣两朝在汉化道路上探索前进,到太武帝时期,汉化得到极大深化,在很多方面都已开始触及拓跋鲜卑的“警戒线”。
拓跋鲜卑的汉化已进入“深水区”“敏感区”,胡汉两种文化之间爆发更大的斗争已不可避免,太武帝宠臣崔浩则是两种文化激烈冲突下的牺牲品。
一、崔浩被诛之史书记载崔浩被诛的缘由史书多有记载,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信仰冲突。
《魏书》载:“世祖即位,富于春秋……浩奉谦之道,尤不信佛,与帝言,数加非毁,常谓虚诞,为世费害。
帝以其辩博,颇信之。
”[1]3033《魏书》认为崔浩笃信道教,从而与信仰佛教的太子拓跋晃发生严重对立,结下了仇怨,导致后来崔浩被诛。
第二种,与南朝刘宋政权串通。
《宋书》载:“元景从祖弟光世……光世姊夫,伪司徒崔浩,虏之相也。
元嘉二十七年,虏主拓跋焘南寇汝、颍,浩密有异图,光世要河北义士为浩应。
浩谋泄被诛,河东大姓坐连谋夷灭者甚众,光世南奔得免。
”[2]即《宋书》认为崔浩死于对拓跋氏有二心。
崔浩性格与崔浩之死

势力相对王权的弱小 ,使得他们 只好把斗争 的锋芒 指向崔 浩 ,从而鲜卑贵族与王 的矛 盾转化 为鲜卑 贵族与崔 浩的矛 盾。 拓跋焘为 了掩盖王权与拓跋贵族间矛盾的事实 , 缓和王 权与拓跋贵族的冲突,只好转嫁矛盾,诛杀崔浩 。 以上二种观点是史学界对崔措之死的研究 。 而,笔者 然
务 ,而 封 建化 的主 旨即在 加 强王 权 ,这 就 必 然 会 削弱 拓 跋
准确判断刘裕与姚泓之间关系,认定刘裕有必亡姚泓之心 ,
因而 “ 假道于 国”必是事实 。崔浩当时的分析是正确的,刘
裕 在 “ 桓玄 、灭 卢 循 , ‘ 逐 兴复 ’东 晋后 ,为 了造 宋 ,还 必
须建立起对 北敌的功勋 , 求取信于朝野 , 并于其中物色可 以 随同 ‘ 造宋 ’的人物,才可以逐步完成晋宋禅代 。刘裕 在此时条件下 ,北伐是必然之举 , 当时北方各势力,姚泓 且 相对弱小 , 正好可以成为刘裕北伐的对象 。 崔浩认识到, 又, 当时若拒绝刘裕 , 必与之结仇 , 很可能陷于刘裕与姚 泓的夹
姚泓之战胜负判断准确 , 认识到刘裕讨伐姚泓真正意图并非 在于收复 故土 , 而只是作为篡权前 的舆论准备, 此时刘裕势 力 尚不足 以完全控制 后秦,因此崔浩认 定后秦领土终 归北 魏 :“ 戎夷混并 ,虎狼之国” 风俗不同 ,人情难变” 终 ,“ ,“
为 国有 ” 。…
一
崔 浩 的才 能
崔浩是拓跋鲜卑政权 中的决策人物之一 , 具有卓越 的军 事、政治才能 。 崔浩对当时的南北攻盟之势有 比较清醒 的认识。 1 年 , 46
刘裕伐姚泓 , “ 欲 假道于国” “ , 诏群 臣议之 , 外朝公卿成 日:
崔浩又精辟地分析了 当时各势力强弱:慕容垂 “ 乘父祖
近20年来崔浩之死研究概观

近20年来崔浩之死研究概观刘国石 崔浩之死是北魏前期的一大政治事件,也是一次大狱。
它造成许多人受株连,牵涉面之广、影响之大在北魏史上绝无仅有。
因此,后代史学家对之多有探讨。
然而,由于史料的缺乏,造成各家观点不一,众说纷纭。
近代学者自本世纪30年代以来即开始探讨崔浩死因。
据周一良《崔浩国史之狱》(《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一文所载:谷霁光认为,崔浩之死与要求分明姓族、尊崇门阀有关。
牟润孙认为,崔浩之主要政敌为恭宗拓跋晃,而晃与浩之争在于晃信佛而浩信道。
国史之狱虽成于修史,其实则因得罪于拓跋晃。
王伊同认为,崔浩由于扶掖右姓,连姻望族,讥讪胡人,被谗致祸。
从当时的成果看,崔浩之死的研究稍嫌不足。
70年代末以来,史学界百花齐放,对崔浩之死这一历史公案的讨论也热烈起来。
研究成果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皆非昔日可比。
经过近20年的讨论,对该问题的研究渐有趋同的倾向,某些方面已近乎达到共识。
本文就所能收集到的近20年来有关崔浩之死的论著和观点做一概述。
一、民族隔阂与民族矛盾的结果多数学者认为崔浩之死是北魏前期民族隔阂与民族矛盾所致。
许辉认为,鲜卑拓跋部在入主中原,建立北魏政权,实行封建化过程中,虽然离不开汉族士人,并重用了一些汉族士人,但是由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民族隔阂的存在,鲜卑拓跋部与汉族士人之间的隔阂和矛盾也是毋容回避的。
崔浩被诛事件的发生,就是这一矛盾和斗争的集中反映(《对鲜卑拓跋部封建化的再认识》,全国北朝史学术讨论会论文,1987年7月。
以下所引论著除第一次出现外,不再注出处)。
至于拓跋贵族与汉士族之隔阂及矛盾之所在,学者也从多方面做了探讨。
程应 认为,汉士族长期保持着汉魏以来的特殊社会身份和地位,他们高自标榜,传播为士族统治服务的传统和文化。
这又和鲜卑贵族的利益格格不入(《南北朝史话》,北京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
缪钺与此有相同看法,但更强调汉化与反汉化的作用。
他认为,北魏太武帝虽然也颇接受汉化,信任汉族士人,但鲜卑贵族的保守势力仍甚强大,反对汉化,在太武帝末年,终于酿成崔浩被杀事件(《略谈五胡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载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3月)。
论崔浩之死

[ 关键 词] 审 时度 势; 民族 矛盾 ; 先驱 者 [ 图分类 号] K2 9 2 [ 中 3 . 1 文献标 识 码] A [ 文章 编号 ] 1 0 —7 8 2 1 ) 60 4 —4 0 84 3 ( 0 0 0 —0 50
崔 浩 , 伯渊 , 字 清河 人士 , 系北 方高 门士 族 , 白 术 ”1印。使 得 张渊 等人 哑 口无言 , 而坚 定 了太 武 是 [ 从
比如 明元 帝时 崔浩通 过后 宫有兔 子 占算 出邻 国 可以借 道 于刘裕 , 后 堵 期 归 路 , 像 卞庄 刺 虎 , 然 就 一 会有嫔 嫱 进贡 , 之后 姚兴献 女 , 被崔浩 言 中 。再 如姚 举 两得 。然 而 明元帝 担心 中刘 裕计 最终还 是 听取众
兴死 之前 , 天有 异象 , 崔浩 认为 荧惑 入秦 , 兴 有难 。 大 臣之 议 , 姚 结果 被刘 裕军 大败 , 明元 帝后悔 没有 听崔 当时众人 不 以为然 , 对崔 浩所 言多 有责难 , 二年姚 浩 的计 谋 。 当刘 裕 兵 临 潼关 时 , 第 明元 帝 又 问 计 于崔 兴死 、 秦大旱 、 年灭 国 , 后 三 崔浩 所 言应验 , 众人 皆对 浩 , 浩 认 为 “ 裕 之 平 逆 乱 , 马 德 宗 之 曹 操 崔 刘 司 崔浩 十分 信服 。后 来 明元 帝 病 重 , 听 从 崔浩 的建 也 ”2u, 为他 必会 代晋 自立 。同 时建议 明元帝 秦 又 L8 认 j
要 , 于 三 公 之 一 。 这 与 崔 浩 的 才 华 是 分 不 开 的 。 第二 年果 然渡 过难关 。 位
崔浩 长 于通过 占 卜 算 把 天道 人 事 结合 起来 , 星 并且 所 言多 已应验 。
泰常 元 年 刘裕 伐 后 秦 想取 道 于 魏 , 多 大 臣认 很 为刘 裕居 心 叵测 , 同意 假道 于 他 。唯独 崔 浩认 为 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5月 Vol.30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08──────────收稿日期:2007-11-01作者简介:王朝峰(1978-),男,山东聊城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
- 111 -交流与融合中的牺牲——浅谈崔浩之死王朝峰(西华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摘 要:“国史案”是北魏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许多人认为崔浩被诛是因为在主编国史《国记》时,“尽述国事,备而不典。
”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崔浩被诛是由各方面的原因促成的,主要为崔浩与鲜卑贵族的矛盾;士族政治理想与鲜卑统治阶级利益的冲突;汉族与鲜卑族的隔阂。
关键词:崔浩;国史案;崔浩之死;鲜卑贵族;民族隔阂中图分类号:K2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8)03-0111-02Sacrifice of Exchange and Fusion——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Death of Cui HaoWANG Chao-feng(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Sichuan Nanchong 637002, China)Abstract: “The Historiographer Case”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vents in the history of Bei Wei, Many historians believed that the reason of Cui Hao’s death was “states affairs to prepare not standard.” for many years. The opinion is worth discussing.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reasons of Cui Hao’s death with three aspects. Firstly, it i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Cui Hao and the nobles of Xian Bei . Secondly, it is the confliction between the bachelor’s political belief with the ruling class’ interest. Thirdly, it is the gap between Han nationality and Xian Bei nationality.Key words: death of Cui Hao; Historiographer Case; nobles of Xian Bei; nationality gap崔浩(381-450年),字伯渊,小名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武城县)人。
南北朝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历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三帝,多次在关键时刻出谋划策,对国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崔浩却因为完成于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的《国记》,被尽诛全族,并且临刑前,“卫士数十人溲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
自宰司之被戮辱,未有如浩者”[1]。
如此功臣,却受如此侮辱,当权者简直丧心病狂。
更有甚者,当崔浩被诛以后,“清河崔氏无远近,及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浩之姻亲,尽夷其族。
其秘书史以下尽死”[2]。
于是乎,有人认为最终为崔浩惹下杀身灭族惨祸的是《国记》事件。
因为崔浩负责主编国史《国记》,其直书鲜卑源起,“尽述国事,备而不典”[1]。
对北魏皇族的老祖先多有不敬,又涉及北魏王朝许多同族杀戮、荒暴淫乱的史实。
对于这种观点,很值得商榷。
一、崔浩与鲜卑贵族的矛盾崔浩在明元帝即位后,被拜为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后来屡屡升官进爵,加侍中、特进、抚军大将军、左光禄大夫。
崔浩受此殊荣,鲜卑贵族不能不多忌惮。
因为时间越长,崔浩的影响就越大,这样矛盾就出现了。
“崔浩弟恬闻慧龙王氏子,以女妻之。
浩既婚姻,及见慧龙,曰:‘信王家儿也。
’王氏世齇鼻,江东谓之齇王。
慧龙鼻大,浩曰‘真贵种矣’数向诸公称其美。
司徒长孙嵩闻之,不悦,言于世祖,以其叹服南人,则有讪鄙国化之意。
”[3]世祖知道以后,“怒,诏浩责之。
”最终“浩免冠陈谢得释”。
其次,“初李灵为高宗博士谘议,诏崔浩选中书学生器业优者为助教。
浩举其弟子箱子与卢度世、李敷三人应之。
给事高谠子佑、尚书段霸儿姪等以为浩阴其亲戚,言于恭宗。
恭宗以浩为不平,闻之于世祖。
”[4]此处不论谁为是,然浩与太子之怨可见。
牟润第30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 112 -孙先生认为:“以浩阿其亲戚,不诉之太武,而诉之晃;而晃即以为言。
苟非有隙,安至于此?”[5]再者,崔浩与太子晃亦有争,“初,崔浩荐冀、定、相、幽、并五州之士数十人,各起家郡守。
恭宗谓浩曰:‘先召之人亦州郡选也,在职已久,勤劳未答。
今可先补前召外任郡县,以新召者为郎吏。
又守令宰民,宜使更事者。
’浩固争而遣之”[6]。
难怪“(高)允闻之,谓东宫博士管恬曰:‘崔公其不免乎!苟逞其非,而校胜于上,何以胜济’”[6]。
由此看来,当时鲜卑贵族极力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对汉人的排斥,不仅禁止汉人在思想上有轻辱鲜卑之意,在政治上也处处掣肘。
鲜卑贵族的保守派,绝不容许汉人凌驾于他们之上,他们认为以崔浩为首的汉族势力是一种威胁,所以借“国史案”杀掉了崔浩。
这是崔浩被诛的表面原因。
二、士族门阀政治理想与鲜卑统治阶级利益的冲突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民多流离。
而北方少数民族间多次混战,破坏尤甚,世家大族多尽南迁,其余留下之汉人多筑坞堡以自保,形成了凝聚力极强之地方势力。
而北方掌权胡人亦特别注重与此汉人大族之关系。
故陈寅恪先生认为:“当时北部之统治权虽在胡人之手,而其地之汉族实远较胡人为众多,不独汉人之文化高于胡人,经济力量亦远胜于胡人,故胡人之欲统治中国,必不得不借助于此种汉之大族,而汉人大族亦欲藉统治之以实现其家世传统之政治理想,而巩固其社会地位。
”[7]北魏开国之初,几位皇帝都留心汉化。
“后司马德宗荆州刺史司马休之等数十人为桓玄所逐皆将来奔,至陈留南,分为二辈,一奔长安,一归广固。
太祖闻休之等降,大悦,后怪其不至,诏兖州寻访,获其从者,问故,皆曰:‘国家威声远被,是以休之等咸欲归阕,及闻崔逞被杀,故奔二处。
’太祖深悔之。
自是士人有过者,多见优容。
”[8]可知当时少数民族知汉人之地位重要,文化之源远流长而不可断。
故北魏治国,必用汉人。
恰好崔浩凭借自己出身北方高门世族,再加上自己的才智,深得明元帝赏识。
后来,他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逐渐推行了太武帝的汉化,以实现他“齐整人伦,分明姓族”的政治理想。
那么何谓“齐整人伦,分明姓族”呢?王永平先生如此解释:所谓“齐整人伦”,就是整肃世风,用儒家的道德观念来规范人们的言行,特别是规范选官用人制度。
而所谓“分明姓族”,就是强调士族门阀观念,严格分别士庶[9]。
对鲜卑贵族而言,这种制度如若建立,则标志着鲜卑统治阶层建立于血统基础上的贵族政治理想的破灭,对于那些氏族出身、门第身份、人文修养都不如汉人大族的鲜卑贵族来说是不能容忍的,他们对鲜卑汉化产生一种恐惧感和危机感。
同时,他们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利益,所以当“铭刻《国记》于石碑之上,竖立道旁供人浏览”时,鲜卑贵族纷纷上疏告发崔浩借修国史,“暴扬国恶”,所以崔浩被诛成为必然。
这是崔浩被诛的根本原因。
三、民族隔阂的结果范文澜先生在谈到拓跋部与汉族文化差异时指出,汉士族最讲究礼制,鲜卑族却非常落后。
汉士族以衣冠自诩,当然看不惯游牧民族的习俗。
拓跋部同姓通婚(484年才下令禁止),更被看作野蛮[10]。
而汉士族长期保持着汉魏以来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他们自相标榜,传播为士族统治服务的传统和文化,这又和鲜卑贵族的利益格格不入,所以当鲜卑族在实行封建化,并且重用一些汉族士人时,由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民族隔阂便产生了。
崔浩力主恢复五等封建制,是要世家大姓的首领在本人势力所在地,按势力大小受五等爵号,也就是要北魏皇帝承认世家大族历代相传的割据势力为合法。
在北魏统一后,太武帝也曾宣布让那些鲜卑勋贵“以爵归第”,另外“更举贤俊,以备百官”。
拓跋贵族在朝中的势力被削弱,受到汉士族的排挤。
这肯定要引起拓跋贵族新的不满情绪,加深了拓跋族和汉族之间的矛盾。
而在许多问题上一贯不睦的崔浩,又在这时乘机大批举荐汉族士人,大肆鼓吹分明姓族,这在拓跋、汉之间的矛盾中自然处于首当其冲的位置。
崔浩修国史又伤害了拓跋贵族的民族自尊心,进一步触犯他们,致使他们“相与构浩于帝”,太武帝也被激怒,崔浩便只有死路一条了。
这也可以看作北魏统治者调和政权内部拓跋、汉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手段。
通过此事,一方面震慑汉士族,警告他们不要像崔浩那样不知自儆,另一方面则缓解了拓跋贵族对汉士族的不满情绪。
这是崔浩被诛的深层次原因。
[参考文献][1] (北齐)魏收.魏书·崔浩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826. [2] (唐)李延寿.北史·崔浩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789. [3] (北齐)魏收.魏书·王慧龙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875. [4] (北齐)魏收.魏书·李訢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039. [5] 牟润孙.注史斋从稿·崔浩与其政敌[M].北京:中华书局,1987.88. [6] (北齐)魏收.魏书·高允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069. [7]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崔浩与寇谦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26.[8] (北齐)魏收.魏书·高逞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758. [9] 王永平.拥抱文明——十六国北朝改革的启示[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8.[10] 范文澜.中国通史(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594.(责任编辑、校对:马桂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