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流
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融合与交流

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融合与交流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的民族。
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发生了数次文化融合和交流。
这些文化融合和交流,既有相互影响、借鉴吸收的过程,也有互相融合、共同创造的历程。
这些文化融合和交流不仅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也对全球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古代文化交流在古代,中华民族的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向外传播的。
丝绸之路是古代亚洲各国之间的陆上商道,从中国的长安(今天的西安)经过甘肃、新疆进入中亚地区,然后延伸至地中海沿岸。
除了商品贸易之外,丝绸之路还促进了文化、宗教、科技的交流和融合。
中国的汉字、儒学、佛教、医学、天文学等文化与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和南亚地区,又吸收了该地区的技术和文化。
例如,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又将中国佛教的思想、艺术传播至西亚和北非地区,对该地区的文化与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古代的文化交流不仅是向外的扩散,也有向内的融合。
在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尤为明显。
南方地区的文化(如文学、音乐、绘画、诗歌)通过贸易和婚姻等途径传入北方,与北方地区的艺术结合,形成了多元的文化风貌。
二、现代文化交流在现代,尤其是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更加广泛。
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自信,在国际交流中,中国文化也逐渐走向世界舞台。
例如,中国的国际象棋、武术、茶文化等,均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世界各地的文化也不断进入中国,例如,西方文化的音乐、电影、游戏等,在中国年轻人中非常流行。
这种文化融合和交流的现象普遍存在于今天的国际社会中,彰显了全球文化多样性和交流互鉴的新特点。
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带来的影响文化融合和交流不仅能带来文化创新和文化融通,还能促进全球文化多样性和和谐共存。
例如,各国运动员在奥运会奋力拼搏,展示了自己民族的运动文化,也欣赏着其他民族的运动文化,从而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彼此了解和尊重。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配套题库-第5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圣才出品】

第5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一、填空题1.中国古代与海外交往的几条主要通道被称为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案】海上丝绸之路【解析】海上丝绸之路从海上沟通着中国与外国的交往,史书中最早记载的海上航线是《汉书·地理志》所记的从西汉帝国的南疆到达印度洋的海路,即从今越南北部、广东、广西港口出发,经东南亚抵达今印度东岸和斯里兰卡。
东汉时,中国人已经知道从波斯到红海的海路。
2.公元前138~前126年______通西域以后,我们的祖先就沿着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文化交流。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答案】张骞【解析】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
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往西域寻找被匈奴驱逐的大月氏人,以便与之联合,共同抗击匈奴。
在途中被匈奴扣留达十年之久,逃脱后,经楼兰、龟兹,翻越葱岭,经大宛、康居,终于到达大月氏,却遭拒绝。
尽管这一次未能与大月氏取得联盟,但却打通了一条由长安通往西域的道路,使汉人与西域各国都互相了解到对方的存在和文化。
3.唐朝时日本来中国留学的学生被称为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案】遣唐使【解析】对于中日之间的交流,日本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势,先后派出使团、留学生和学习佛法;在唐代,从公元630年~公元834年的两百余年中,日本共派出遣唐使18次,其中有16次到了中国。
4.唐朝时______和尚六次东渡日本,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答案】鉴真【解析】扬州大明寺僧人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排除一切险阻,六次冒死东渡,终于在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东渡成功,并且在日本弘扬律宗,为中日文化交流写下光辉的一页,他自己也成为日本律宗的始祖。
5.______翻译“四书”传到欧洲。
[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案】利玛窦【解析】利玛窦于公元1582年来华传教,并在1593年将“四书”译成拉丁文。
第五章-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二、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 汉唐—— 西域·佛教 汉唐之际中国吸纳的外来文化主要是南 亚次大陆的佛教文化。 南北朝时期,佛教僧人进一步把佛教思 想和儒道思想相融合,开始创 造具有中国色彩的佛教宗派。 唐代的艺术因吸收佛教文化 而更加瑰丽多彩。 石窟艺术是人们欣赏古代佛教艺术的最 好的殿堂。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其他文化领域也产 生了深远影响。
一、教学目的 通过介绍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 汇的有关情况,使学生明白中国文化是各民族 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国文化曾对亚欧各国文化 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 中原文化与北方及南方文化交融的途径。 2、 少数民族在文化方面所作的贡献。 3、 中外文化两次大交汇的时间及内容,中 国文化对亚欧各国的影响。
第一节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三大文化类型即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中原定居农耕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一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游牧文化的交融北方游牧民族指东北内蒙边陲的守卫者西北部的拓荒者主要民族有东北的蒙古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西北的回族土族撤拉族保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以及藏族等
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 中外文化交汇
藏族的医学及其经典著作《四部医典》 布达拉宫 《藏文大藏经》 藏传佛教 回族民歌“花儿” 元代天文学家扎 马鲁,明代航海家郑和,进步思想家 李贽 四、历史上民族文化交融 比较明显的几个时期 一是汉代。汉匈文化交流频繁。 二是北朝。孝文帝 三是唐朝。唐太宗说:“自古皆贵 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 中国人习惯于把人的精神融于自然 界之中,并把自然人格化、人格自然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进。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人把二者置 于对立状态。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控制 自然,向自然开战 “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 有何现实意义(利与弊) “天人合一”的观念有其思想 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化概论 第三章

【羌族民居】
【南北朝时裤褶】 裤褶是北方游牧民 族的传统服装。 基本款式: 上身-齐膝大袖衣, 下身-穿肥管裤。
这种服装面料, 常用较粗厚的毛布 来制作。
(三)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的交互关系: 1.冲突、战争; 2.文化互补,民族融合。
北方游牧民族 先后在中原建立十六个政权:
民族舞蹈是起源 于人民生活中的肢 体动作语言,以日 常活动抽象化为表 现形式.亦可称为 土风舞、民俗舞蹈 或国际民俗舞蹈各地的 特色音乐服装也有 相互的搭配,表现 形式十分丰富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研究参考】
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研究,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强调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 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以及它应有的地位。少数民族文化 是中华文化的不可缺少和不可分割的有 机部分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研究》,是国家“八五”哲学 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由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 家林耀华领衔主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是该项目 的研究成果之一】
【山西 雁门关】
【雁门古道】
【雁门关长城】
朔州市的雁门关外 自战国起至元朝,硝 烟不断,千余年的连 绵战火,在雁门关外 留下无数边塞、城堡、 烽火台,汉民族文化 和游牧民族文化在这 里碰撞、冲突、交流、 融合。
【游牧民族】
“游牧”是指终年随 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 的一种粗放的草原畜牧 业经营方式。
第三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 与中外文化交汇
■ 文化是社会成员共享的思想、行动和感觉的方 式及其产品。它是由人创造又通过调节人的思想 和制约人的行动来向人提供生存秩序和生活意义 的观念现实。
■ 文化的结构三层面: 1.基础结构(物质及技术) 2.结构(组织制度) 3.上层建筑(观念或意识形态)
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随着世界的日趋全球化,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也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主题。
在这个时代,我们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等途径了解各种文化,也可以亲身去感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风情。
文化交流不仅可以让我们开阔视野,拓宽思维,还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和谐。
一、文化交流的意义文化交流是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之间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的桥梁。
在文化交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
通过交流,我们可以拓宽视野,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差异和相似之处。
同时,文化交流可以促进跨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打破对陌生文化的偏见和误解,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
二、文化交流的形式文化交流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在国际交流中,最直观的形式就是文化展览、文化节庆、音乐会、电影节等。
在文化交流中,我们可以欣赏到最真实的中国景致、文化、风土人情,并由此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我们还可以去欧洲、非洲、南美等地方感受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化风情。
此外,在文化交流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其他语言、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观看外国电影、听取外国音乐等方式感受其他国家的文化风貌。
通过文化交流,我们可以充分地了解和体验其他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三、民族融合的意义民族融合是不同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民族文化得以相互交融,互相越来越理解、尊重、包容、融合,实现了民族之间的和谐繁荣。
在当今时代,各个民族之间的融合已经成为常态。
任何民族都不可能完全独立生存和发展,各民族之间需要相互合作,解决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
各民族之间也需要相互借鉴、相互提醒,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以完善自己的文化体系。
四、民族融合的方式民族融合有多种方式。
首先要保证各民族的文化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不要限制或者扼杀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信仰。
其次,建立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以容纳多样化的文化和族群。
此外,多元文化之间应建立对话和交流的平台,以促进更密切的民族联系与文化融合。
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第五章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人类历史的前进,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文化而言,拥有文化输出与文化接受的健全机制,方能获得文化补偿,赢得空间上的拓宽和时间上的延展。
中国文化自诞生之日起,便决非自我禁锢的系统。
以迁徙、聚合、贸易、战争为中介,中华各族文化以及中外文化相激相荡,中国文化因此生气勃勃、气象万千。
第一节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秦汉以后,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文化类型: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中原定居农业文化。
中国文化以中原定居文化为中心,经历三千年相冲突又相融合的历史整合,形成今天的面貌。
一、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1、中原定居农业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对峙。
中原定居农业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线为边际线。
400毫米等降水线的东南,是受太平洋及印度洋季风影响的湿润地区,适宜农业发展。
400毫米等降水线西北部,占压倒优势的是游牧经济。
清代王夫之曾经概括“中国”与“夷狄”,亦即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说:“中国”是有城廓可守,墟市可利,田土可耕,赋税可纳,婚姻仕进可荣的地区;“夷狄”则无城廓、耕地,不知礼仪,迁徙无定,以游牧为主,全民善骑战,极其勇猛剽悍。
汉时的匈奴,唐时的突厥,宋时的契丹、女真、党项,以及后起的蒙古,都是典型意义上的游牧民族。
游牧民族生活流动,生产方式落后,性格强悍,“以弓马之利取天下”。
中原民族,当他们相对衰弱时,便退守农耕区边界线;相对强大时,则西出邀击,远征漠北。
汉武帝“发十万骑”远征匈奴,明成祖“五征漠北”,便是农耕民族向游牧人主动出击的实例。
为着确立一种退可守、进可攻的态势,中原农耕人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历尽艰辛,耗费巨大财力、物力、人力,修筑起万里长城,创造出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
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是,明长城的线路走向,几乎与前述400毫米等降水线相重合,这恰恰说明,长城是中华文化圈内农耕与游牧这两大部类文明形态的分界线,是农耕人护卫先进农耕文明,使其不致在游牧人无止境的袭击中归于毁灭的防线。
世界各国民族交流与文化融合

世界各国民族交流与文化融合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着各式各样的文化,这些文化除了代表着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特色外,也是人们之间交流互动的重要方面。
在当今世界,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为频繁,不同的民族文化也在不断地相互融合。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世界各国民族交流与文化融合的现状和未来。
一、旅游交流促进文化融合旅游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通过旅行,人们可以到不同的国家和地方去体验当地的风情和文化。
旅游不仅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文化交流方式,而且也是国家间文化融合的重要桥梁。
旅游业作为一种服务业,可以带来极大的经济和就业效益,同时也有利于文化传承,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例如,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很多旅游目的地都是以文化和历史为主题,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游客。
这些游客通过旅游来到中国,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的文化,也会把自己的文化传递给中国人民,从而推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得以展现自身特色的重要标志,也是交流传播文化的媒介。
各国政府应该加强对自然和人文遗产的保护和维护,保留历史建筑、遗址、器物、武术、书画、音乐等文化珍品,让其得以继续流传下去。
同时,民间组织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训计划、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的建立等。
三、网络科技助力文化融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科技在交流和传播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非常方便地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例如观看外国电影、游戏、美食等,从而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
此外,互联网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例如在疫情期间,很多艺术团体、文化机构等通过网络举行了线上展览、演出等活动,不受时空限制,使更多人能够接触到丰富多彩的文化。
四、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融合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
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融合也变得更加频繁和深入。
民族文化交融的例子

民族文化交融的例子民族文化交融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融合、交流和影响的现象。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各种民族文化的交融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下面将列举10个以民族文化交融为题的例子。
一、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以及上海的外滩等地都有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风格,展示了中西文化的交融。
二、日韩流行文化的影响韩剧、日剧、韩流、日本动漫等都对中国年轻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中韩、中日文化交融的一个例子,青年人在追求时尚潮流的同时也接触到了不同的文化。
三、美食文化的融合在中国,可以品尝到来自四川、广东、湖南等不同地方的菜肴,这是中华美食文化的交融,也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
四、音乐的交流与融合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流行音乐的融合,可以听到中国风格的流行音乐,也可以听到西方流行音乐中加入中国元素的作品,这是不同文化音乐的交流与融合。
五、服饰的跨文化交融西方的服饰风格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同时中国传统服饰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这是服饰文化的跨文化交融。
六、语言的交流和影响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中文也在国际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是民族文化交融的一个重要方面。
七、宗教信仰的传播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播和影响,是宗教文化的交融,也是民族文化交流的一种表现。
八、体育项目的交流足球、篮球、网球等体育项目的交流和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体育文化交融,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
九、艺术形式的融合西方油画与中国山水画的结合、现代舞与中国舞蹈的融合,各种艺术形式的交流与融合是民族文化交融的一个重要方面。
十、文化节日的交融中国的春节、西方的圣诞节等文化节日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庆祝方式和习俗的交流和影响,是民族文化交融的一个重要体现。
通过以上十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流
一、“华夏”与“夷狄”之别
“华夏”指中原民族,又称诸夏。
“夷狄”则泛指周边少数民族。
区别“华夏”与“夷狄”的标准,既有地理因素和血缘因素但更多的是文化因素。
中国:有城郭可守,有墟市可利,有田土可耕,赋税可纳,婚姻仕进可荣。
夷狄:无城郭无耕地,不知礼仪,迁徙无定,以游牧为生,全民擅骑射,勇猛剽悍。
二、中国历史上三次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高潮
游牧经济的脆弱与游牧民族的南迁。
第一次:汉代—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五胡内迁唐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二次:唐----元代的民族融合,突厥、党项、女真、契丹、蒙古、色目人等民族的南迁
第三次:清朝满洲、蒙古族的大量南迁
2、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制朝仪 ,制礼仪,行汉服,改用汉语,南迁洛阳,定门第等级
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
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第最高外,以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为首,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崔、卢、李、郑)相对应;其他则是一般世族。
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中国文化中的异族文化因子
1、作物和饮食方法:
葡萄:张骞从大宛带回,唐代,伊朗人和突厥人又把葡萄酒的酿制技术传入中国。
菠菜:唐由波斯传入,又称为“波斯草”,中国道士用来克丹毒,还可“解酒毒”。
石榴:又称“安石榴”,原产伊朗及其附近地区,唐代传入中国。
胡饭与春卷饼食(胡饼)乳酪萨其马(满语“sacima ”)涮羊肉
2、家具和坐姿
几案—桌椅;矮式—高式;席地而坐—垂足坐。
3、音乐舞蹈
宫廷音乐:隋唐宫廷乐舞对外族乐舞的吸收
中国乐器的主干来自外域:琵琶(伊兰语barbat),唢呐(波斯语surna)。
4、服饰
汉族服饰由“上衣下裙”到“上衣下裤”的演变
演变过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汉朝宫廷服饰—南北朝民间服饰——唐朝常服(对襟紧身上衣与裤子的结合)裤子,旗袍,马褂
5、语言与文字——现代汉语中的“胡言胡语”
A、来自中亚和南亚各国的语言文字:
源于印度:“琉璃”出自梵文,源于波斯:“狮子”“琥珀”,源于西域:“葡萄”“苜蓿”,源于阿拉伯:鹦鹉又称“八哥”。
B、来自中国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
蒙古语:“站”原指“管理驿站的人”,后为驿传的中转地和中途停靠点,如车站;“胡同”:原意为“水井”,后指街巷;“戈壁”:指“草木难生的地方”。
满语:“吉林”,满语意为“一带”;“蒙古包”的“包”是满语“家”、“屋”之意。
双向的民族融合
北方少数民族
汉语、汉服、政治制度、尚和中庸的性格、以孝为先的品格、姓氏
汉族
胡服、勇猛强悍的性格、高超的畜牧技术、烧烤、胡床、精湛的骑术、服饰、饮食、艺术
中外文化交流
一、第一次中外文化大交汇:汉晋—唐代
1、交流媒介:使节、商人、学者和移民“西天取经”,法显与玄奘“遣隋使”和“遣唐使”鉴真东渡
2、汉文化圈的形成:朝鲜、日本、越南,汉字、儒家文化、典章制度(官制、科举制度、行政建制)、礼仪、民间节庆、汉地佛教
3、佛教的传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及其中国化
佛教与中国哲学和宗教:道教的形成援佛入儒与理学的形成
佛教与中国艺术:佛像绘画石窟造像塔
佛教与中国文学:诗歌创作:“诗佛”王维寺院讲经—俗讲—平话—话本—小说
二、明清以降的中西文化交流
1、中西文化交流史
汉代:大秦国使节的东来,唐代:景教的传入,元代:马可波罗,明清之际:传教士入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被动开放,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接触,主动学习罗明坚、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
白晋、张诚等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及其“学术传教”策略
2、“中学西渐”与欧洲的“中国热”
西方汉学的缘起
中国哲学对西方的影响:
孔子、老子思想对西方神学宗教的冲击,科举与文官制度,物质文化:瓷器、茶叶、丝绸、白糖
3、“西学东渐”与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及其影响:火炮制造:红衣大炮天文历法:《崇祯历法》地理学与地图测绘,绘画与园林艺术,地理学:传教士与西方地理学的东传利玛窦南怀仁,艾儒略 ,白晋 ,张诚
第一,地理观念和地理思想,地圆说;“五大洲”的新天下观
第二,地理测量和地图测绘,西方传教士主持的地理测量和地图测绘,康熙《皇舆全览图》,乾隆《内府皇舆全图》
4、中国走向近代的外部文化资源
洋务运动:物质层面戊戌变法:制度层面新文化运动:思想层面东方建筑之魂--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