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史》课程课件

中外文化交流史一、引言中外文化交流是人类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知识、价值观和技术等得到了传播和共享,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本课程旨在介绍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探讨其对各自文化的影响以及对全球文化发展的贡献。
二、古代中外文化交流1. 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文化交流丝绸之路起始于中国,是连接中国与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
通过丝绸之路,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包括物质贸易,还有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的交流。
例如,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哲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与冲突在中世纪,随着西方航海技术的发展,欧洲开始探索新大陆,与东方文化产生了深入的接触。
这种接触既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也引发了文化的冲突。
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使得基督教传入了中国,同时也引发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
三、现代中外文化交流1. 科技和媒体的发展促进交流现代科技和媒体的发展加速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速度和广度。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轻松地获取到全球各地的文化信息,实现跨国界的交流。
同时,电影、音乐、游戏等娱乐产品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深受全球青年的喜爱。
2. 文化产业的崛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为世界各国带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如京剧、中国画等,同时也为全球市场提供了更多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
四、中外文化交流对各自文化的影响1. 中文和英语的互相借鉴中外文化交流使得中文和英语相互借鉴,丰富了两种语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例如,汉字。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PPT课件

阳关、玉门关是哪里呢?
2021
一、文化运河——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的开辟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2021
丝绸之路的全盛——唐朝
对外交通:一个中心,两条道路,三个方向。
2021
东罗马 埃及
中亚 西 波斯 亚 大食
唐鉴真和尚
空海法师
平假名
2021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大唐盛世,国力强盛,中华文明辐射整个东亚地区,其中汉字、 儒学、律令、天文、历算、医学等科技成就以及中国化佛教, 影响尤为深远。在19世纪西方列强影响进入以前,东亚诸国形 成了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 也称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
在丝绸之路上运送 的丝绸和瓷器,西传至中亚、 西亚和欧洲,变成了极为奢 侈的消费品;因为它们的价 格在那些地方非常高,只有 各国皇帝和贵族才能消费得 起,各国曾一度以身上穿着 中国丝绸,家中使用中国瓷 器为富贵象征。
2021
唐代花鸟纹锦
2021
丝绸之路是中西交流史上的重要纽带
丝绸、瓷器、茶叶……
1、物资上:中国
西方
Hale Waihona Puke 菠菜、琉璃、胡椒……
2、文化上: 中国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西方 佛教、舞蹈、音乐……
丝绸之路促成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2021
胡旋舞
唐代的皇帝和贵族最喜欢的 娱乐方式之一是从波斯传来 20的21 马球。
2021
大唐西域记
玄奘像
2021
大雁塔
唐朝丝绸之路全盛的原因
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文化发达,民族和谐 疆域辽阔,国力强盛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础知识巩固】1.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的时间是()A.1405年 B.1416年 C.1421年D.1433年2.郑和下西洋的次数是()A.4次 B.5次 C.6次D.7次3.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是()A.广州 B.刘家港 C.咸阳D.上海4.郑和下西洋时,不可能经过的水域是()A.渤海 B.印度洋 C.南海D.马六甲海峡5.郑和下西洋换回的货物不包括()A.丝绸 B.珍珠 C.宝石D.香料6.为防止商人冒充贡使,向贡使发放贡舶“勘合”凭证的是()A.明成祖时B.明太祖时C.明洪武时D.崇祯帝时7.外国贡使制度逐渐衰落是在( )A.元朝中叶 B.明朝中叶 C.清朝前期D.清朝后期8.耶稣会传教士开始到中国传教是在明朝( )A.洪武年间 B.永乐年间 C.嘉靖年间D.万历年间9.明末清初,外国传教士纷纷来华,利玛窦是最著名的,他是()A.意大利人 B.德国人 C.荷兰人D.英国人10.崇祯皇帝时,聘任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等制定历法,当时主持这一工作的是()A.宋应星B.徐光启C.李时珍D.郦道元11.清朝初年,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出掌钦天监,制定了()A.《大明历》 B.《大统历》 C.《坤舆万国全图》D.《大清时宪历》12.识读下图:请回答:(1)上图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在哪个朝代?(2)该事件的基本航线怎样?13.从1405年开始,我国著名航海家郑和率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即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显示中国的富强)材料二我国当代明史专家吴晗曾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
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材料三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这样评价郑和下西洋:东方的航海家……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请回答:(1)今年是郑和开始下西洋多少周年?根据材料一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章 中外文化交流

12
二、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1.秦汉时期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1)《史记》等史籍中有关徐福东渡日 本的传说; (2)日本考古出土文物 对公元前二、三 世纪中国移民到日本这一重要历史事实的反映;
‚汉委奴国王‛金印、汉代铜镜、铜剑
13
2. 唐朝与日本文化的交流 (1)日本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学习唐朝
文化;
出使的经过:长安出发,过玉门关,经新疆 境内,越过葱岭,到达大月氏 结果—开辟丝绸之路
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西亚——大秦
36
2、丝绸之路的全盛
——唐朝
概况 西域及大食(唐朝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波斯、天竺等
亚洲诸国的商贾、僧侣和使节络绎不绝、往来于途。其中, 擅长经商的粟特人尤为活跃,他们成为沟通东西经济与文 化的重要媒体。
东亚文化圈的特征
东亚文化圈是一个多样统一、交相互动的文化有机体。 (1)在东亚文化圈居于优势地位的唐文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 辐射力,吸取唐文化是其他东亚诸国的主流倾向。 (2)新罗、日本、越南等国对待中国文化也是有选择的,并且 通过消化,进而创新,最后实现本土化,并且反过来对中国文 化产生一定影响。 (3)中国不仅向外输出文化,而且也吸取外来文化中先进的部 分。
丝绸之路的作用 :
连接了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 陆路通道,对东西方商品贸易、政治往来、文化交流 起了重要作用。
42
唐都长安
城内外域人士众多
胡人俑
粟特人 居留长安的外国人 唐代长安文化兴盛,商业繁荣,吸引了不少外国来到长安。当 时在长安活动,甚至居留的外国人,最多达到4000多人,他们主 要来自于阗、疏勒、龟兹、昭武九姓、波斯、大食等西域诸国。长 安部分外国人,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已迁居中国,其他的或是东来经 商的西域商旅,或是东来传教的僧侣,或是到唐朝当人质的质子。 43
第15课第16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课前预习】1、为什么汉初对匈奴实行‘和亲’,而到汉武帝时却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反击?2、张骞在出使西域中遇到了哪些挫折?3、‘投笔从戎’讲的是哪一历史人物?【课前小练】1.两汉时期,把今甘肃和以西即今地区和更远地方的统称为西域。
2、公元年,帝为联络夹击匈奴,派第一次出使,了解了西域各国情况。
公元年,汉武帝派张骞出西域,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汉和西域的交往日益频繁。
因此有人说: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3、公元年,西汉政府设立,从此今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
注意西域都护府的大致方位。
4、丝绸之路(1)路线:从通过、今地区运往,再转运。
(2)开通时间:张骞出使西域后。
汉武帝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重难解析】丝绸之路的得名,是因为中国的丝绸最初由陆上道路运往地中海的西方世界,成为中国输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
但它的更大贡献却是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
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教学反思】【综合练习】一、单选题1.对开通丝绸之路贡献最大的是A.班超 B.张骞 C.汉武帝 D.甘英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汉朝时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A.大秦 B.西域 C.安息 D.新疆3. 小明在网上看到2008年6月17日这一天发表的题为《奥运火炬感受西域风情》的报道。
第15课汉朝的中外交流

梨
蚕豆
一、丝绸之路
5.丝绸之路的开通
(1)名字的由来
因为中国在这条横贯欧亚大陆 的陆上要道上运送的商品主要是丝 和丝织品。
(2)路线 长 安 河西 走廊 今新疆 境内 安 息 西 亚
( 欧大 洲秦 )
中亚
大 秦 西亚
今新疆地区 河西走廊
南亚 中亚 西亚
南亚
想一想: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情况怎样? 有什么历史意义?
•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意义
• 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汉同西域
的联系,开通了中国通往西域的
通道,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
了基础。
3.西域都护的设置 (公元前60年)
——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归属中央政权
想一想 想一想 : : 为什么说西域都护的设置是今新疆 西域都护是哪一年设立的?它的 设置有何意义? 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呢?
班超出使西域路线图
鄯善
洛阳
班超出使西域
原因-- 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重建西
域都护。
结果-班超在西域活动了30年,帮助西域各族摆脱 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西域和内地的联系更 加密切。
总结:
西汉 东汉
事 前138年至前119年,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件 前60年,汉宣帝时设 立西域都护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疏勒 莎车 于阗
龟兹
玉门关
河西 走 廊 阳关
陇西 长安
楼兰
想一想 : 想一想: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历经艰 张骞出使西域遇到了哪些困难? 险,我们应该学习张骞的哪些精神?
想一想: 张骞第一次 出使西域有 什么历史意 义?
张骞了解了西域 各国的政治、经 济、文化情况, 以及他们想与汉 朝往来的愿望。
2020年广东中考道德与法治核心知识: 中华文化 核心价值

2019年中考初三政治复习学案之核心知识部分第15课时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一、自主预习1、完成“核心知识”阅读,圈划重点词句,进行理解性记忆,背诵★题;2、做黄色《突破》P164-169的选择题;二、核心知识(一)中外文化交流★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世界文化充满活力的表现,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多样的文化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姿。
③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不同特质的文化相互交融,能够为彼此增添新的元素,激发新的活力。
★2.如何面对多样化文化?/如何面对文化差异及不同文化间的碰撞?①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特的,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有值得尊重的经验和智慧。
②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呼唤人们正确认识文化差异,相互尊重,通过平等交流,对话,达成彼此的理解和包容。
③面对多样的文化,各国应当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的文明交流。
④要增强文化自信,学习、宣传并弘扬本民族的文化,让世界了解飞速发展的中国,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既不能盲目崇拜全盘接受,也不能盲目自大,一味排斥。
3. 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有什么重要意义?①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
中国积极主动地与世界各国交往,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不仅有助于自身文明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其他文明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问题。
②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通过精神的交流互鉴,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
4.我们应怎样正确对待人类文明成果?①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②对其他文明的学习,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欣赏物件的精美,更应该领略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二)中华文化★5.认识中华文化:(1)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等。
(2【区别传统美德的特点:内涵丰富,博大精深】(3)虽历经沧桑却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原因: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

一 丝绸之路的全盛
1.丝路的由来:丝绸之路是由张骞出使西域 而开通的。 2.丝路的用途与作用 (1)用途:连接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 及欧洲、北非的陆路通道 (2)作用 A .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B .促进东西方贸易、政治往来和文化交流
一 丝绸之路的全盛
3.丝绸之路在唐朝达到全盛 (1)全盛的原因 A.西部疆域的拓展 B.强盛吸引世界各国的目光 C.实行开家学说适应了人类普遍的道德 要求,“和而不同”的思想有蕴含着调和 差异与冲突的积极因素。具有很强的普遍 性,为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各国所接 受。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 的东亚文化圈。 • 你是否同意以上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同意 一是儒家学说关注现实的人伦道德,在此基础上逐渐 形成以礼入法,以礼入俗的礼文化,确实适应了人类普遍 的道德要求。 二是儒家思想的发展,本身也有个不断汲取的过程。 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发展到董仲舒已渗透了 法家和道家的思想,到了隋唐,更是渗透了佛教和道教的 思想。 三是唐文化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形成主流倾向。东亚 各国保持了主体选择,并使之本土化,反过来又对中国文 化产生影响。 可见“和而不同”的思想,在大方向强调和睦的共性 的趋同下,又认同各自的差异,确实起到调和差异与冲突 的作用。因此,儒家思想能为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国 家所接受,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 文化圈。
• 讨论一:有人说“丝绸之路”是“文化运 河”,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结合唐朝的历 史加以说明。
同意 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至唐朝,丝绸之路一直是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因此丝绸之路被称为 “文化运河”。中国文化西传:张骞出使西域后, 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等远传西域和欧洲。 唐朝时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 运往西方,许多中国特有的工艺技术,包括思想 文化随之向西传播。西方文化东来:汉朝时,西 域的葡萄、苜蓿等物产传入中国;唐朝时西方的 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 天文、历算、医药,包括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 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一、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知道丝绸之路开通的渊源;知道唐朝丝绸之路全盛的原因及其基本概况;知道东亚文化圈的概念;知道唐朝与日、新罗的交往及其与日、新罗等国文化的互动融会。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探索与争鸣的讨论,使学生能够学会一定的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我们认为唐朝首都长安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市。
通过本课学习,使我们认为只有采取宽容开放的政策,才能推动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二、重点难点重点:丝绸之路的全盛与东亚文化圈难点:丝绸之路全盛的原因三、教学过程破题:1、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文化的内涵: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泛指一般知识。
2、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什么?互动性,相互渗透。
导入:古代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是什么?丝绸之路(一)丝绸之路的全盛1.丝绸之路的由来:丝绸之路是由张骞出使西域而开通的。
插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路线图》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the Silk Route),亦称丝路。
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插图《丝绸之路线路图》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2.丝绸之路的用途与作用(1)用途:连接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路通道,(2)作用:不但中国文化以亚洲诸国为中介,与世界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而且对于东西方之间的商品贸易、政治往来、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
3.丝绸之路在唐朝达到全盛(1)全盛的原因问题:丝绸之路在唐朝达到全盛的原因是什么?插图《唐朝疆域图》A.唐朝西部疆域的拓展使丝绸之路的交通更加安全畅通唐朝西部疆域的拓展超过汉朝,设有安西都护府(640年唐太宗设立,治所原先在西州今吐鲁番,后迁只龟兹)与北庭都护府(702年武则天于庭州置北庭都护府属于安西都护府。
后北庭都护府升为大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管辖当地事务,并驻军防守,使得唐朝丝绸之路交通更加安全畅通。
B.唐朝的强盛吸引世界各国的目光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强大的国家。
各国景仰向往中国文化,东方各国尤其如此,他们视中国为“东方文化大本营”。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勉励其弟子“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繁荣昌盛的唐朝,在各国人民的心目中,成为中国的代名词,至今仍有称中国人为唐人的。
C.唐朝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对外政策开明,对“远夷”不歧视。
唐太宗认为自己对华夷是一视同仁的。
这种开明的对外政策,不仅在唐朝有少数民族官员,甚至有相当数量的外国官员。
唐朝对以汉文化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自信。
唐朝认为自己的文化,水平最高,对外来文化、艺术,毫无恐惧感,而采取“开放”政策。
这是积极主动的文化政策,它采纳、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对之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向外大力宣传和输出唐文化,影响亚非乃至世界各国文化。
唐朝坚信“盛世无忌”和中华传统文化有吸收、改造外来文化的巨大功能,而毫不惧怕外来文化的冲击。
即使如博大精深、徒众广多的佛教,在中华文化的改造下,也中国化了。
(2)全盛的表现A.亚洲各国商人、僧侣和使节成为沟通东西的重要媒体。
(插图《唐朝丝绸之路的繁盛》)西域及大食(唐朝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波斯、天竺等亚洲诸国的商贾、僧侣和使节络绎不绝、往来于途。
其中,擅长经商的粟特人尤为活跃,他们成为沟通东西经济与文化的重要媒体。
(插图《粟特人》)粟特人原居住在葱岭西的阿姆河、锡尔河地区,曾形成康、安、米、曹、石、何等九姓国家,史称“昭武九姓”,这些国家位居亚洲腹地的中心,当横亘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枢纽,乃是丝绸——黄金贸易的最大转运站,诸国因之致富。
粟特人以善经商闻名,多豪商大贾,操印欧系东伊兰语。
粟特人的主要商业活动内容是从中原购买丝绸,而从西域运进体积小,价值高的珍宝,如瑟瑟、美王、玛瑙、珍珠等,因此,粟特人以善于鉴别宝物著称。
B.东西物质、精神和政治文明的交流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铁器、金器、银器、镜子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许多中国特有的工艺技术与思想文化随之向西方传播。
西方的物品(如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和葡萄酒等)、音乐、舞蹈(插图《胡旋舞》)、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
南亚的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中国化的过程,至唐代形成多个佛教宗派。
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唐都长安成为沟通东西的典范作为丝绸之路东端的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闻名的国际大都会。
城里居住着70多个国人士,数量众多。
鸿胪寺用于接待各国使团,许多国家使团颇具规模。
长安的国子监前后接纳了大量外国留学生,平时在学的常有200多人。
长安城有东市、西市两个商业区,西市周围居住着大批西域胡商,在波斯人开设的酒肆中,常见胡姬当垆沽酒、招揽顾客的情景,极为繁荣热闹。
当时李白、王绩(五斗先生)等著名诗人经常光顾胡商的酒肆,李白曾留下“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等诗句。
作为东西方交通的枢纽,长安又是各国人士东来西往的必经之路,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汇合,呈现出一幅斑斓绚丽的图景。
问题:有人说“丝绸之路”是“文化运河”,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结合唐朝的历史加以说明。
同意。
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至唐朝,丝绸之路一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因此丝绸之路被称为“文化运河”。
中国文化西传: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等远传西域和欧洲。
唐朝时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许多中国特有的工艺技术,包括思想文化随之向西传播。
西方文化东来:汉朝时,西域的葡萄、苜蓿等物产传入中国;唐朝时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包括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
(二)东亚文化圈唐朝与东邻的朝鲜、日本的交往尤为密切。
《唐朝对外交通图》唐朝与新罗、日本的交通路线。
陆路往东经河北、辽东可到朝鲜半岛。
海路交通方面,去日本有三条路,一条从登州(今山东蓬莱)出发,渡渤海沿辽东半岛东岸和朝鲜半岛西岸到日本;二是由楚州(今江苏淮安)出淮河口沿山东半岛北上,东渡黄海、经朝鲜半岛达日本;三是由扬州或明州出海,横渡东海,直驶日本。
1.唐朝与新罗的交往(1)互遣使节,派留学生到中国学习,(2)新罗广泛吸收唐文化精髓:律令、科技、佛教、儒学、学校教育、科举制度等。
插图《景福宫》、《韩国的故宫——昌德宫》、《韩国第一国宝——崇礼门》插图《古朝鲜地图》唐初,朝鲜半岛上,高丽、百济、新罗鼎立,三国都同唐朝往来。
唐太宗晚年亦攻打高丽。
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灭百济,总章元年(668年)灭高丽。
以后,唐退出朝鲜半岛,新罗于上元二年(675年)统一了朝鲜半岛。
新罗统一后,与唐的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两国互派使节。
新罗与唐贸易往来十分频繁。
楚州有新罗会馆,山东半岛的赤山、登州、莱州有新罗坊、新罗所,专门接待新罗客商。
当时来往于中朝之间的船只多达数十艘。
新罗商人运至唐朝牛黄、人参、海豹皮、朝霞、金、银等物,占唐朝进口物产的首位,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
他们贩回丝绸、瓷器、茶叶、书籍等。
新罗派遣大批留学生到长安学习,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以新罗最多,前后总计2000多。
经归国留学生的传播,唐朝文化为新罗广泛吸取。
新罗相继设立了医学、天文、漏刻博士,以研究唐朝医学、天文、历法。
新罗仿唐制改革了行政组织,中央设执事省,相当于唐之尚书省,地方设州、郡、县、乡,与唐相似。
新罗开始采用唐朝历法。
采取科举制选拔官吏,以《左传》、《礼记》、《孝经》为主考科目,仿唐设“读书出身科”。
还据唐制改订礼仪和刑律。
儒家典籍、诸子书、唐人诗文在新罗广泛流传。
朝鲜原来没有文字,7世纪中叶,新罗学者薛聪创造“吏读”法,用汉字作音符来标注朝鲜语的助词,帮助阅读汉文,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新罗使者带回茶种,朝鲜开始种茶。
雕板印刷术传入新罗。
唐玄宗认为“新罗号为君子之国,颇知书记,有类中华”。
可见在唐朝影响下,新罗文化相当发达。
朝鲜文化对唐朝也有一定影响,高丽乐受到唐人欢迎,为太宗“十部乐”之一。
2.唐朝与日本的交往(1)遣唐使(十多次);(2)留学生和学问僧(每次多达五六百);(3)日本全方位吸收、融合唐文化: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制度;宗教思想;文学、天文、历法、各类生产技术等科学;衣食住行;风俗习惯。
插图《日本地图》日本民族这个民族求变意识比较强,一旦意识到落后,就会认真学习先进文化,以提升自己国家的综合国力。
当时日本处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对大唐昌盛的文化和物质文明极为赞赏、向往,于是不断派出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
中日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空前繁荣。
留学生、学问僧来唐学习,结交中国朋友,他们居留唐朝,有的达三五十年,他们将中国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音乐、美术、舞蹈、建筑、雕刻、生产技术、生活习俗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的社会生活。
日本留学生中最知名的是吉备真备、阿沛仲麻吕,学问僧最知名的是空海。
吉备真备回国后,用汉字楷体偏旁创造了“片假名”,学问僧空海不仅将佛教密宗带回日本,而且用汉字草体偏旁创造了“平假名”,使日本文化逐渐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阿部仲麻吕开元初入唐,时年20岁,在唐朝名晁衡。
他潜心研究唐朝文化,后在唐为官,先后任左补阙、秘书监、左散骑常侍。
他与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王维交往甚密。
天宝十二载(753年)回国,途中遇风险,船只漂到越南,误传淹死,李白写了《哭晁卿衡》的悼诗:“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表达了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晁衡回到长安,继续任职,直到大历五年(770年)病逝长安。
插图《鉴真和尚》中国僧人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最著名的是鉴真和尚。
鉴真俗姓淳于,扬州人,律宗造诣很深,在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戒。
他应日本圣武天皇之请,东渡日本传法,经六次努力,历尽艰险,终于天宝十三载(754年)到达日本,时年近七旬,双目失明。
他将律宗传到日本,同时传授了佛寺建筑、雕塑、绘画、医药等。
插图《唐招提寺》日本现存唐招提寺,便是鉴真主持修建的。
他留日本10年,死后葬在招提寺。
鉴真为中日友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受到两国人民的崇敬。
唐文化大量传入,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