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中外文化交流
明清时期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

明清时期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以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融为特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之相对应的是,各种文化理念和传统思想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明清时期的传统文化在明清时期,传统文化是社会思想的主导力量。
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仁为本,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种思想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另外,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也呈现出非常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
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艺术在这个时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学、戏剧、诗歌、绘画等形式都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都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二、西方文化的渗透在明清时期,西方文化开始有了一定的渗透。
这主要是由于亚洲和欧洲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增加了,外国传教士和商人的到来也促进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科技、文化、宗教等方面。
在科技领域,洋务运动是明清时期中国的一个重要事件,这个事件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对西方文化的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另外,宗教的传播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文化的传播。
在明清时期,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进入了中国,这些宗教充斥着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三、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可以说是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交融。
双方的文化理念和思想在交流中相互影响,这导致了文化的多元化和变革。
在这个时期,中西学派的出现便是一个典型例子。
中西学派的出现既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又融合了西方文化的思想和理念。
这种交融不仅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中国文化具有了更强的包容性和发展潜力。
除了中西学派,明清时期还涌现出了许多具有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元素的艺术作品,比如以西洋人物为题材的绘画,以西洋音乐为基础的戏曲等等。
总之,在明清时期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融中,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和变革。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影响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该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影响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此期间,中国文化不仅得到了广泛传播,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本文将从文化交流的渠道、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文化交流的渠道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主要通过几个渠道进行。
首先,官方的外交和使节交往是重要的文化交流途径。
随着明清政权的崛起,中国开始与其他国家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派遣使节出访。
这些使节不仅进行政治和经济交流,也广泛地展示中国的文化艺术,从而使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
其次,海上丝绸之路也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明清时期,海上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通过海上贸易传到海外各地。
同时,外国商人也将自己的文化产品带入中国,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融。
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使得中外文化的交流得以深入开展。
另外,民间的文化交流也是明清时期文化影响的重要因素。
普通百姓通过各种途径,如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戏曲曲艺等,传播和接受各种文化信息。
尤其是戏曲艺术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不仅在中国国内流行,也吸引了许多外国人前来学习和欣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二、文化交流的内容明清时期文化交流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艺术、科学、哲学、宗教等多个领域。
首先,艺术交流是明清时期文化交流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中国的绘画、书法、陶瓷等艺术形式在海外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赞赏,尤其是中国瓷器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
同时,一些外国艺术家也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艺术技巧,将其带回自己的国家。
其次,科学交流也是明清时期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科学的成就在此时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如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等。
同时,一些外国传教士和学者也以中国为目的地,研究中国的科学技术,并将这些知识传播到欧洲和其他地区,推动了中西方科学的互相借鉴与发展。
再次,哲学和思想交流也是明清时期的重要内容。
明代孔庙的开设以及儒学的传播使得中国的思想影响力达到了巅峰。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一、引言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同时也是文化交流与融合达到高潮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不仅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还吸收了外来文化,使得中国文化得以进一步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二、海上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明清时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中国与亚洲、欧洲等地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远销海外,同时也带回了西方的艺术、宗教、科学等文化。
这些文化的传入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艺术和工艺品制作,还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例如,外来的数学、天文学知识对中国科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外来文化的汇入与融合明清时期,中国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使之融入本国文化体系。
西方宗教在中国传播,包括基督教、天主教等,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中国创造性地吸收了外来文化,发展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形成了明清独特的文化风貌。
四、宫廷文化的交流与影响明清时期的宫廷文化是另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方面。
作为文化的重要中心,宫廷成为了各个文化流派的交汇点。
文人官员、艺术家、学者等来到宫廷,与皇室文化相互交流,互相影响。
同时,皇室也向外界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使得外国文化更好地了解中国,并融入彼此的文化之中。
五、民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明清时期不仅在宫廷中存在着文化交流与融合,民间文化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民间文化不受官方控制,更加自由地进行文化交流与融合。
例如,明代的戏曲艺术发展迅速,吸收了外来的音乐、舞蹈等元素,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乡村的民间传统文化也在文化交流中发生变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六、文化融合带来的社会变革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不仅带来了文化上的丰富多样,也引发了社会的变革。
新的知识和观念的传入,使得社会思想发生了转变,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历史小作文

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历史小作文在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可谓是热闹非凡,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
那时候,欧洲的科学家、艺术家、商人等纷纷来到中国,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东西,而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也远销海外,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为之倾倒。
那时候的中国,正值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国家政治稳重,经济繁荣。
欧洲的航海家们发现了新大陆,开始了大航海时代,他们渴望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路。
于是,他们纷纷来到了中国,希望能够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
这些欧洲人在中国的生活可谓是丰富多彩,他们学会了汉语,还学会了中国的茶道、书法、绘画等艺术。
而中国人也从这些欧洲人身上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比如火药、印刷术等。
那时候的中国,正是文化的鼎盛时期。
中国的文人墨客们喜欢与外国友人交流,分享彼此的文化。
有一次,一位英国商人来到中国,他对中国的文化非常感兴趣,于是向一位文人请教。
文人告诉他:“你知道吗?我们的汉字可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呢!”英国商人听了非常惊讶,他说:“哇,那你们的汉字一定非常神奇吧?”文人笑着回答:“当然啦!我们的汉字可是世界上最神奇的文字之一。
”英国商人听了之后非常感兴趣,他说:“那我也要学习汉字!”于是,他开始学习汉语,还向中国的朋友请教如何写好汉字。
而在欧洲,也有很多中国的艺术品被收藏家们珍藏。
比如那位英国商人就非常喜欢中国的瓷器,他收集了很多精美的瓷器。
有一天,他把这些瓷器带到了他的家乡,展示给了他的朋友们看。
他的朋友们都非常羡慕他,纷纷表示想要拥有一件中国的瓷器。
于是,那位英国商人决定再次来到中国,寻找更多的瓷器。
这一次,他不仅带回了更多的瓷器,还学会了如何制作瓷器。
回到欧洲后,他开始教别人如何制作瓷器,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中国的瓷器文化。
在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是非常活跃的。
这种交流不仅让两国人民受益匪浅,还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我们应该继续弘扬这种友好交流的精神,让世界各国的文化更加繁荣昌盛。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对外影响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对外影响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交流与对外影响最为广泛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不仅与周边国家保持了频繁的文化交流,还积极参与了海外贸易,使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和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讨论,探究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对外影响。
首先,明清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交流的重要通道。
明代初期,随着郑和航海活动的兴盛,海上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明代中期至清代初期,海上丝绸之路更是达到了巅峰。
中国以福建、广东为主要港口,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
这一时期,大量的东南亚文化、伊斯兰文化和印度文化进入中国,同时,中国文化也通过贸易传播到周边国家。
这种贸易联系不仅带来了物质财富,也促进了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外文化的融合。
其次,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不仅限于贸易往来,还涉及了学术、艺术和宗教等领域。
在学术方面,明代朱权的兵法和景山学派的学术成就影响了东亚地区,尤其对日本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艺术方面,明代的瓷器、雕刻和绘画等艺术品流传至国外,影响了亚洲各国的艺术风格与审美观念。
而在宗教方面,明代的佛教、道教与伊斯兰教等各宗教之间也有一定的交流,尤其是佛教与道教的传播在韩国、日本等地产生了重要影响。
可以说,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是多领域、多角度的,不仅仅限于经济和商业领域。
最后,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对外影响持续深入,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等,通过文化交流逐渐影响了周边国家。
比如,韩国的儒学影响和朝鲜瓷器的风格就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而在日本,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不仅带来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塑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
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明清时期达到了较高的影响力,并对东亚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对外影响是多样且广泛的。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东西方文明的互动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东西方文明的互动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东西方文明的互动一、背景概述在明清时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互动。
这一时期,中国的宋明时期和清朝时期相继出现,与此同时,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迅猛发展。
两个文明体系的相遇,既带来了冲突和问题,也促成了宝贵的互学互鉴。
二、文化交流的方式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展开:1. 使者互派明清两代都积极派出使者与西方国家进行交流。
比如明代的郑和下西洋和清代的康熙、乾隆派遣使节,这些使者在外交的同时,也带回了大量西方的文化物品和思想。
2.传教士的传播在明清时期,大批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传教,不少西方艺术家也随之来到中国。
传教士们不仅传播了基督教文化,还将西方音乐、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带入了中国。
3.文化物品的输入明清时期,西方的物产通过贸易进入中国,如瓷器、丝绸、钟表等,这些物品在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中国的丝绸、茶叶等产品也通过贸易传入西方,成为了东西方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4.书籍的传播明清时期,也有不少西方的书籍被引入中国。
西方科学、哲学、文学等思想的传播,为中国知识界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推动了中国的学术发展。
三、文化交流的影响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对东西方文明的互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科学技术的交流西方的科学技术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等方面的交流推动了中国科学的进步。
同时,中国的制瓷、纺织等技术也通过贸易传入西方,对西方的工艺水平有所促进。
2.艺术风格的融合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与西方的透视法、油画等技法相结合,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
这种融合既保留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色,又吸收了西方的先进技巧,为中国美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3.思想观念的变迁明清时期,西方的启蒙思想、科学方法等在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推动了中国传统观念的更新和学术思想的多元化。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对西方的哲学、宗教产生了影响,为西方思想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明清文化交流

明清文化交流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大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里,中外文化交流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对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明清文化交流的内容和影响。
一、文学艺术交流明清时期,中国文学艺术经历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
而这其中,各种文学艺术形式的共同发展,却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1、戏曲昆曲是明代传统的戏曲类型,经过百年的发展之后,形成了明清时期最为成熟的戏曲形式。
它以婉转、细腻、含蓄的文学表现手法,加上具有中国传统审美价值观的题材,使得昆曲具有了与外界文化交流的通道。
也正因为如此,昆曲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中最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
2、小说明清时期的小说产生了很多著名作品。
其中,《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等经典著作,在西方被翻译后,在国外出现了热潮,也被视为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品。
3、绘画明代宫廷画家的作品,在清代得以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清代宫廷画。
清代宫廷画以笔墨清新脱俗、取材广泛为特点。
这种方式被西方收藏家所欣赏,西方许多画家也对清代宫廷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科技交流明清时期,中国的制造业和科技水平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外科技交流也愈发频繁。
1、航海明清时期,中国的航海水平一直是世界领先的,他们创造的航海器、星座观测和海图制作方法等,都被西方的航海家视为珍宝。
再加上中国连年派出航海队到国外进行和平贸易,更是让本土技术传播至西方。
2、制造业明清时期的中国科技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对世界各地的制造业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其中制造业中最重要的技术便是造纸技术、印刷技术和火药技术。
尤其是印刷技术的传入,在世界范围内曾引起巨大的反应。
三、文化交流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已经到达了空前的高度。
互相影响和借鉴之间的关系,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变化。
1、宗教明清时期,佛教、基督教等宗教在中国流行,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对外关系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辉煌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与外界交往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艺术、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重要的成就,同时也在对外关系方面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
1. 文化交流明清时期中国的文化交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东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二是与欧洲的文化交流。
1.1 与东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国和日本之间在文化交流方面的联系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但最为繁盛的时期在明清时期。
日本的银阁寺、金阁寺、宇治上神社等建筑都受到了中国明清时期的影响。
同时,日本的茶道、戏曲等文化形式也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朝鲜和琉球的文化交流也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中国的孔庙制度和科举制度对朝鲜的影响非常大,同时朝鲜也向中国学习了很多技术和文化。
明清时期中国与琉球的贸易往来日益增加,琉球的书籍、地图等文化物品也进入了中国。
1.2 与欧洲的文化交流明清时期中国与欧洲的联系主要集中在贸易和传教方面。
明清时期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深受欧洲人的追捧,而欧洲的香料、银器等商品也进入了中国。
传教士是欧洲和中国之间文化交流的另一重要方面。
传教士将欧洲的科学、技术、艺术等文化传递给了中国,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传递给了欧洲。
在欧洲,中国的文化被认为是“异域文化”的代表,受到欧洲艺术家和学者的浓厚兴趣和热情。
2. 对外关系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周边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对抗,二是与欧洲和东南亚各国的外交往来和贸易。
2.1 周边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对抗明清时期中国的周边国家主要包括朝鲜、日本、越南、满洲等国家。
中国与朝鲜之间的关系较为友好,朝鲜的王公和文臣都向中国派遣过使节。
而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关系却相对较为紧张。
明朝时期,中国曾多次派遣军队进攻日本,但都以失败告终。
清朝时期,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关系也相当紧张,直到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试图改善中日关系。
与越南之间的关系也时常处于军事冲突之中,直到清朝时期中国开始实行宽政,才逐渐改善了双方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明清时期中外文化交流摘要:明清时期的对外交流主要有陆路和海陆两条路,在闭关锁国还是开放的争论下所进行的,但依然没有阻止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因为它是人间的一种规律与趋势,任何国家不与他国进行交流都将走向灭亡。
今天我们研究历史主要意义是以史为鉴。
关键词:陆路、海陆、闭关锁国、自然科学技术的传入、丝绸瓷器的输出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到现在依然能够充满活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文化具有兼容性,有一种海纳百川的气魄。
中外文化交流使中国能够吸收外国文化使之与中国本土文化相摩擦并交融,逐渐演变成为具有中国魅力的文化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并流传至今。
另一方面中国的文化也传到其他国家对它们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在大家都知道我们必须开放,闭关锁国必将失败,这也是我们在总结历史经验是的出的结论,然而明清时期可以说闭关程度达到了一个高度,中国在经历了一个个盛世之后又经历了一段屈辱的历史,与闭关锁国是分不开的。
那么研究历史的目的一个是要知道自己的祖先,了解国家发展的一个历程,而另一个最有价值的我认为是以史为鉴,充分了解历史,让今天发展的更好而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虽然明清时期闭关锁国很严重,但依然无法阻挡文化交流的潮流,因此在这样的角度下浅谈下明清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沟通道路中外文化交流必然要有一定的途径,通常是以人为主要的传播主体,而这样就必须有与外界相沟通的道路,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因此就所掌握的知识介绍一下明清朝的对外交通道路。
(一)陆路陆路主要是沿袭丝绸之路向西发展。
据文献记载,明朝也多次派遣使者与西方多国沟通,不仅将中国的本土文化带到了西方国家,也再一次将西域的风土人情带回了中国,增进了当时中国对西亚及小亚细亚等西方国家的认识,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虽然其规模和历时都远远逊于以前,却也有着重要意义。
其中最具代表的莫过于明朝使者诚了。
诚奉明成祖之命于永乐十一年、永乐十四年、和永乐十八年等多次出使西域,加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据记载诚出使西域的路线是“中原—河西走廊-哈密-吐鲁番-伊犁河-伊塞克湖-赛蓝-达失干-河中地区-西亚”。
(1)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249页。
途径十几个西域国家,并与暹(xian)合作写成《西域记》二卷,为当时中国人了解西域国家有重要作用。
而另一方面西域各国派遣使者来到明朝中国,例如西域古国帖木儿帝国、别失八里、波斯湾、阿拉伯半岛上的多国等皆与明朝建立的联系,并多次派使者互通有无,大多时候是来向明朝天子朝贡。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各国使臣和商人到的一次就有一千二百多人,一时朝廷为之盈满”②中国史纲要(下)528页除了政治上的中西方沟通外,也有一些民间的交流,比如通过贸易将中国的瓷器、茶叶等带到西方而将西方的宝石、骆驼等带到中国,当然除了这些实物的互换之外,也有思想的交流这些容我将在下一部分做以具体分析。
明朝与西方的交流总体来看明中期较活跃,后期奉行闭关锁国。
明朝政府采取种种措施限制外来人员及他们带来的物品与观念。
“明朝政府严格限制各国使节来华的日期、人数、和船数”③(中国史纲要528)而清代亦有所体现。
清代的陆路交通(二)海陆明清的海路交通总体来说比陆路交通发达。
明初就有实行海禁政策,主要是出于维护海上安全的目的。
然而海上朝贡贸易却十分发达,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海禁政策的弊端。
所以海外诸国来华朝贡十分频繁,也给国人一种假象,使国人日益骄傲起来。
明朝自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物产丰富,所以派成功下西洋,这里很大程度上想向诸国炫耀财富以满足皇帝的面子。
这一举措确实促使多国对明朝称臣,与明朝建立了外交关系。
但这种关系建立在明朝经济的极大消耗上。
成功历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下西洋又与三场大火密切相关,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传奇人物。
其规模之大,围之广,人数之多在中国历史上甚至世界历史上都是空前的。
“从永乐三年(1405)到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间,中国杰出的航海家和曾率领船队7次下西洋,前后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
”④中国史纲要528据记载和一行人所用的宝船由柚木造成,“宝船有九只船桅、12巨大的红色丝帆、24门铜身大炮和雕刻的兽首……”⑤凳阁、正鑫《和航海六百年祭滥觞》宝船上装着一箱一箱的珠宝、瓷器等可以说是无偿的送给当地的统治者。
然而当时的明朝还有百姓吃不上饭,花费巨资换得了诸国暂时的尊敬与臣服。
然而和下西洋在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作用我们不能否认。
他的远航确实将明朝先进的技术与文化传到了外国,也将外国的的土特产品带回国,“归到京华觐紫宸,龙犀献纳届奇珍”⑥马欢《瀛涯胜览》和下西洋的过程也充满了中国爱好和平的文化,当时比较先进的明朝没到异国从来没想要去占领,而是本着友好往来的原则无偿地将明朝的很多技术与文化传给他们。
这与后来一些同样是航海的方式到达别国,却烧杀抢掠企图占领该国的行为截然相反。
后来的达迦马与哥伦布的航海都充满血腥。
在和去世后明朝的一代航海事业也基本画上了不太圆满的句话。
明朝开始实行严格的海禁,使花费巨资打造的宝船任意腐烂,甚至连和所写的一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也毁于一旦,给我们留下了永远的遗憾与神秘。
“以后海禁屡开屡禁,总的来看,明清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态度越来越保守。
”⑦中国历史地理294清朝进一步实行海禁,顺治十三年颁布了《申海禁敕谕》后来又下迁海令,极阻碍了与他国的文化交流。
在固步自封发展几百年后终于被迫打开了国门,事实证明把自己封闭起来最终会落后挨打,因为人就是社会群居动物,始终不能脱离人类这个大环境。
这也证明力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其实这个道理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我们每个人也应注意与人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清朝海上贸易虽不发达,但也不可能完全封闭,只不过程度相对较小。
清代人们一方面通过贸易与他国交流,另一方面边境的一些人民迫于生计来往繁密,交流颇多。
使清朝与边境邻国联系较密。
清代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方式是传教士的大批来临,清代康熙皇帝深受传教士影响,一些著名的传教士如汤若望和南怀仁等带来了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与清代落后的自然科学,深受康熙喜爱,加之基督教当时流传深远处于上升趋势所以传教士成为清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一方面把中国的文化传到他国,另一方面又将外国的技术与思想传入中国。
中外文化交流的途径与方式众多,除了比较和平的陆路和海陆两条道路外,传教、战争、移民、贸易、民间交流等亦是途径,下面从文化交流的具体容方面对明清时期文化交流简单做以介绍。
二、传入中国的文化在此主要从影响较大的几个方面简单说明。
1、。
对一个民族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所以在此本文把它放在第一位去介绍。
它对人民的影响深入到精神上和思想上及心理上,一旦信服就会根深蒂固不易改变,而且极易被一些人利用。
明清时期大批基督教和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进行传教。
尤其一些著名的传教士如利玛窦、南怀仁等带来了一些自然技术与新奇的理念积极与大臣贵族甚至皇帝结交,迅速使耶稣在中国蔓延,它终被一些列强国家所利用成为了瓜分侵占中国的工具。
2、自然科学技术。
明代的历法误差较大,随着中外文化交流,西方的历法传入,明朝时中西方学者合力编写了《崇祯历书》,“通过《崇祯历书》的编撰,传教士们已经把1619年以前的绝大多数欧洲天文仪器介绍给钦天监”。
⑧(江晓原:《天文西学在浙集第316页,》书店2001年)汤若望和南怀仁等在康熙皇帝的支持下逐渐编修并完善,最终《康熙永年立法》大大提升了历法的准确性。
另外引进了望远镜、天体仪等观测天文的仪器,促进了中国天文学的发展。
数学方面的成果有,徐光启初步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并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测量法义》。
西方的几何学、三角学等传入。
在这种情况下也出现了一批数学家如之藻、徐光启、梅文鼎等。
“晚明前清传教士介绍的数学知识包括笔算、代数学、对数术、几何学、割圆术、平面、球面三角术、三角函数表、部分圆锥曲线说”⑧中西文化关系地理学方面:中国自古就有天圆地方的概念,在明清时期又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国外了解并不多,甚至直到清末鸦片战争时才知道英国等处于什么地位。
地理学的发展是由新航路开辟带来的。
“1584年,利玛窦应明朝岭西按察使王泮的要求将之译为汉文,是为《山海舆地全图》”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278清朝在康熙皇帝的主持下进行了规模宏大的编制绘图工程,编纂了《黄舆全揽图》及《乾隆府地图》使当时的清朝人对整个世界有了一定了解,促进了地理学的发展。
西医的传入:西方现代医学目前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个人都离不开它,大到一系列开刀手术,器官移植,小到吃药打针,一系列体检都离不开西医。
它已经大大冲击了我国几千年的传统中医。
而它的传入正主要是在明清时期,开始主要是脑神经学和人体解剖学的传入进而发展到西医西药各个方面的传入。
西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见效快,因此相对于中医的长时间蒸煮的中草药更受欢迎。
但我认为我们不应忽视甚至否认中医学的重要作用,因为它包含着一定的自然规律和道理也是我国历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建筑:随着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一些西方建筑也流行起来,尤以教堂建筑为主,如圣安多尼堂、望德堂等多个大教堂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各地建起。
这成为了传教士传教的基地。
甚至还有有一些教会学校。
一些中西合璧建筑也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圆明园中的分园园,此园建造了很多欧式建筑,比如巴洛克式建筑及哥特式建筑。
西方建筑技法及风格也影响至今。
3、艺术。
绘画,西洋画在明清时期大量传入。
西洋画画种颇多,油画、水彩、铜版画等以其独特的风格与画法深深吸引了大众。
这一时期绘画的传入依然是以传教士为主。
当时的很多皇帝大臣都找西方著名画师画肖像画。
“1715年,郎世宁来到中国,并成为宫廷画师,先后历康、雍、乾三帝,服务长达51年。
他的精致的肖像画和他画的马,都被公认为杰作。
”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284西洋画与中国画有不同的风格,共同丰富了我国的绘画艺术,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审美上的感受。
音乐:明清时期西洋音乐和乐器也逐渐传入地,如洋琴、吉他等传入,因为音乐是教堂必不开可少的容。
4、经济作物的引入明清时期由于地理大发现,一些农作物新品种随着中外文化交流传入中国。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发现了很多以前人们不知道的农作物,这些农作物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粮食,这也体现了文化交流的重大意义。
玉米就是其中的一种作物,它在16世纪传入我国,并迅速在全国各地广泛种植,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压力。
甘薯、马铃薯、番茄、辣椒、花生也是在这一时期传入的,这些农作物不仅对当时人有着深远影响,对我们今天也是非常重要的,完善了了我们的饮食结构亦成为了必需品。
文化有先进文化也有落后文化,传入的文化并不一定完全促进了中国的发展,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烟草是从17世纪传入我国的,明人介宾的《景岳全书》记载“(烟草)此物自古未闻,近自我明万历时始出闵、广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