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增强自信心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3篇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3篇案例一:提高自我认知,塑造积极心态案例背景小明,初中一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性格内向,与同学交往较少。
在课堂上,小明总是低着头,不敢主动发言,课堂外,他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使得同学们对他的印象并不深刻。
心理分析1. 自我认知不足:小明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缺乏认识,导致自信心不足。
2. 社交恐惧:小明害怕在他人面前表现,担心受到嘲笑和否定。
教育策略1. 引导自我认知:教师通过与小明交谈,了解他的兴趣爱好、特长,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2. 鼓励主动发言: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小明关注,鼓励他主动发言,提高他的自信心。
3. 参加社团活动:教师建议小明参加学校的兴趣社团,让他有机会展示自己,锻炼社交能力。
案例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引导,小明的自我认知得到提高,他开始勇敢地参与课堂讨论,与同学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案例二:学会情绪管理,拥抱快乐生活案例背景小红,初中二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优秀,但性格敏感,容易因为一些小事而哭泣。
她的情绪波动较大,使得同学们觉得她难以相处。
心理分析1. 情绪管理能力差:小红面对压力和挫折时,无法有效调整自己的情绪。
2. 缺乏安全感:小红对人际关系过于敏感,担心被他人伤害。
教育策略1. 情绪教育:教师对小红进行情绪教育,教授她情绪管理的方法,如深呼吸、心理暗示等。
2. 增强安全感:教师多给予小红关心和支持,让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3. 开展心理辅导:教师建议小红参加心理辅导课程,帮助她调整心态。
案例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引导,小红学会了基本的情绪管理方法,情绪波动逐渐减小,与同学们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
案例三:培养合作精神,共同成长案例背景小刚,初中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优异,但性格孤僻,不善于与人合作。
在团队合作活动中,他总是独自完成任务,不考虑他人的意见。
心理分析1. 合作精神缺乏:小刚习惯于独自完成任务,不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 沟通能力不足:小刚不知道如何与他人沟通,表达自己的观点。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增强自信心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增强自信心心理问题与根源:1.逆反心理,容易偏激由于知识经验的扩展和加深,逐渐长大的学生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
对教师的简单说教,喜欢从反面思考,喜欢索隐猎奇,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因而产生逆反心理。
而在徐茄程的生活经历中,不是受到家长的责备、打骂,就是被老师批评,被同学挖苦、讽刺。
2.意志薄弱,不愿学习徐茄程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动脑筋,学习成绩退步,在学习中遭多次失败,就产生了厌学心理,认为功夫花了,没有用,不如不出力;犯了错误受到老师教育后,有时有悔改之意,想振作精神奋发向上,但是由于他们自制能力差,一遇到小小的挫折就有可能知难而退,坚持不了几天时间便又故态复萌了,长期如此,就自己放弃自己,听之任之了。
矫治对策:1.掌握技巧,寻找根源对于徐茄程同学,我为了清楚地了解他的的智力状况、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家庭情况等因素;除了主动找他谈天聆听外,还不放弃平时的细微观察,准确诊断出根源所在,然后通过谈心、讨论、家访等方式帮助他去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使他深信,只要通过教师和自己的努力,即使自己某方面能力较差,学习后也完全可以提高,增强他参与学习的自信心。
2.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为了去除徐茄程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他闲谈,让他帮我送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他,发现他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徐茄程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徐茄程同学回答问题声音大了,能让我们听得清楚。
”“徐茄程同学……”渐渐的,徐茄程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
3.家校沟通,促进自信。
徐茄程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
因此,我经常与家长沟通,详细地分析了徐茄程在校的表现及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要为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
结论:缺乏自信,会产生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
自信心理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小李,男,16岁,某中学高一学生。
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学习成绩一般,在班级中缺乏存在感。
在与同学交往中,他总是显得自卑,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担心被别人嘲笑。
在课堂上,他总是低着头,不敢与老师进行眼神交流。
这使得他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二、问题分析1. 缺乏自信:小李缺乏自信,导致他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
他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害怕被别人嘲笑,从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
2. 家庭教育:小李的父母对他期望过高,过分关注他的学习成绩,忽视了他的心理健康。
这使得他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的评价过低,自信心不足。
3.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小李在课堂上不敢发言,与老师缺乏沟通,导致他在学习上难以提高。
三、教育策略1. 建立自信: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小李建立自信。
(1)发现优点:鼓励小李发现自己的优点,让他意识到自己并非一无是处。
(2)肯定进步:关注小李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他的自信心。
(3)培养兴趣:引导小李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激发他的学习热情。
2. 家庭教育指导:向小李的父母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帮助他们调整教育方式,关注小李的心理需求。
3. 学校教育改革:学校应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实施过程1. 发现优点:通过与小李的交流,发现他在音乐方面有天赋。
于是,我鼓励他参加学校的音乐社团,展示自己的才华。
2. 肯定进步:在课堂上,小李逐渐敢举手发言,虽然有时回答错误,但我会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3. 培养兴趣:我发现小李喜欢阅读,于是推荐他阅读一些心理自助书籍,帮助他调整心态,树立自信。
4. 家庭教育指导:与小李的父母沟通,让他们了解小李的心理需求,调整教育方式,关注他的心理健康。
5. 学校教育改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讲座、团体辅导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五、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和引导,小李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1. 自信心增强:小李开始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再担心被别人嘲笑。
初中心理健康教案增强自信走向成功

初中心理健康教案增强自信走向成功第一篇:初中心理健康教案增强自信走向成功初中心理健康教案增强自信走向成功增强自信走向成功辅导目的: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自信;2、让学生认识自信在学习中,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
辅导方式:1、欣赏歌曲“真心英雄”体验、重塑自我、传授与讨论、角色辅导准备:1、歌曲一首“真心英雄”2、故事3、讨论案例4、教学对象,初一年级学生5、请每位学生自己准备一句格言警句辅导时间:1学时辅导场地:教室辅导步骤:1、老师人生犹如一叶远航的小舟,自信则是小舟上一张加速的风帆。
在你的字典里不应有“我不行”应增加一个反问符号,“我不行吗?”露出你自信的微笑,在人生的道路上执着地追求,为青春奏响豪迈的乐章。
请欣赏歌曲“真心英雄”。
2、老师讲述与讨论,投影:一、什么是自信?故事自信是指人们相信凭借自己的能力,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自信是人进取心理不可缺少的根基。
陈景润在谈到如何才能成才时,他说“首先应该有自信心,没有自信心,什么事也干不成”。
他为了证明“歌德巴赫猜想”,用完了八麻袋草稿纸。
爱迪生在实验中失败了两万五千次,但对发明蓄电池的信心始终如一,最后成功了。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英国人民对德作战,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可是他小的时候先天不足,体质非常瘦弱,头发稀稀疏疏,讲话也结结巴巴,经常受到班里同学的嘲笑。
同学们还给他起了个很不好听的绰号,叫做“结巴秃顶小老头”。
不过丘吉尔是个自信心很强的人,为了纠正自己讲话结巴的毛病,就下决心朗读文学名著,把一些名人演讲当做课文来读,还常常一个人关起房门对照镜子纠正讲话的口型。
有一次,学校举行演讲比赛,丘吉尔勇敢地报了名,同学们暗地里为他的结巴捏一把汗,可是出乎大家的意料,他在这次演讲比赛中口若悬河,没有半点结巴,而且讲的内容新颖丰富,语气充满感情,结果获得优秀奖,使大家极为惊奇。
从以上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
初中生自信心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中,自信心教育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信心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初中生来说,自信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以一个初中生的自信心教育案例,探讨如何通过教育手段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二、案例概述小王,男,13岁,初中一年级学生。
在班级中,小王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成绩中等偏下。
在课堂上,他很少主动发言,与同学交流也较为被动。
面对困难,他常常表现出消极情绪,缺乏自信心。
三、教育措施1. 了解学生,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针对小王的情况,教师首先了解了他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以及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通过与学生家长沟通,教师了解到小王在家表现较好,但缺乏自信心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学校的教育方式。
因此,教师制定了以下个性化教育方案:(1)提高课堂参与度:鼓励小王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2)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了解小王的兴趣爱好,为其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如参加学校的文艺活动、体育比赛等。
(3)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引导小王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帮助他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2. 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1)树立榜样:在班级中树立自信心的榜样,如学习成绩优秀、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的同学,让小王感受到班级的正能量。
(2)鼓励合作:组织班级活动,鼓励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合作,让小王在集体中感受到温暖和支持。
(3)关注学生心理: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提高心理素质。
3. 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成长(1)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共同探讨教育方法。
(2)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活动:鼓励家长参加学校的亲子活动、家长会等,增进家校之间的了解。
(3)建立家校联系册:通过家校联系册,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四、教育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王在自信心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学会自信心理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校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自信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案例通过一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展示了如何通过心理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二、案例描述小王,一个普通初中生,平时学习成绩一般,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
在班级中,他总是默默无闻,很少发言,缺乏自信。
他的父母也发现小王在家里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情绪低落。
在一次学校举办的演讲比赛中,小王因为紧张而失误,导致比赛成绩不理想。
这次经历让小王更加缺乏自信,他在学校的表现也越来越差。
父母发现后,非常担心小王的心理健康,于是寻求心理教师的专业帮助。
三、心理教师介入1. 初步了解心理教师通过与小王及其父母的沟通,了解到小王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初步判断小王缺乏自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2)学习成绩一般,缺乏成就感;(3)父母对成绩过于关注,导致小王压力过大;(4)在演讲比赛中失利,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2. 制定心理教育方案针对小王的情况,心理教师制定了以下心理教育方案:(1)开展自信心训练课程,帮助小王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提高自信心;(2)开展人际交往技巧培训,提高小王与人沟通的能力;(3)调整家庭氛围,减轻小王的心理压力;(4)鼓励小王参加各类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
3. 心理教育实施(1)自信心训练课程心理教师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自信心训练:①自我肯定法:鼓励小王每天对着镜子对自己说:“我能行!”;②目标设定法:帮助小王设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并为之努力;③成功体验法:引导小王回顾自己曾经取得的成就,增强自信心;④积极暗示法:鼓励小王用积极的语言激励自己,如“我可以做到!”。
(2)人际交往技巧培训心理教师采用以下方法进行人际交往技巧培训:①角色扮演法:让小王在模拟场景中练习与人沟通;②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小王了解人际交往的技巧;③小组讨论法:鼓励小王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沟通能力。
初中心理提升自信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信心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帮助学生认识到自信心的形成与个人特质、经历和环境的关系。
3. 培养学生建立自信心的方法和技巧。
4. 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1. 自信心的重要性。
2. 建立自信心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学生如何将所学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小组讨论材料。
3. 自信心提升活动道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自信心?自信心对我们有什么作用?2. 学生分享自己对自信心的理解和感受。
二、讲授新课1. 教师讲解自信心的定义和重要性,结合实例说明自信心对个人成长和成功的积极作用。
2. 学生讨论:自信心是如何形成的?它与哪些因素有关?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你认为自己在哪些方面有自信心?- 你在哪些方面缺乏自信心?- 如何提升自己的自信心?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活动体验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信心提升活动,如:- 自我介绍: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我介绍,并鼓励他们用积极的语言描述自己。
- 成功体验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曾经取得的成就,增强自信心。
2. 学生参与活动,体验自信心提升的过程。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总结自信心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自信心提升活动中的感受和收获。
二、讲授新课1. 教师讲解建立自信心的方法,如:- 设定合理的目标:帮助学生设定可实现的目标,逐步提升自信心。
- 积极心理暗示:鼓励学生用积极的话语激励自己,如“我能行”、“我可以做到”。
- 克服困难:引导学生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勇于挑战自我。
三、小组讨论1. 各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自信心提升的方法?- 如何帮助他人建立自信心?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与布置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自信心的重要性。
初中心理健康《培养自信心》的团体辅导教案

初中心理健康《培育自信心》的集体指导教学设计活动目的:1、指引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2、经过训练逐渐除去学生的自卑心理。
3、指导学生学习培育自信心的方法。
准备工作:1、进行自信心测试:“自信心自测”、“自信程度自评”。
2、对于气质的心理健康指导。
3、进行集体活动分组。
4、制作协助课件。
活动过程:一、认识自卑心理请同学们经过以下对话形象地认识自卑心理现象。
课件一:自卑的心理现象(录像片断)对话:甲:“你怎么不去参加外语朗读竞赛?”乙:“我怎么能行呢 ?”这段对话说明什么问题?学生:这表现出乙缺少自信,自卑。
教师:自卑心理就是还没有开始做某件事时就已判定自己不可以的情绪,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危害。
二、自卑的危害课件二:l、自卑心理令人感觉自己事事不如人,又没有勇气追上去,悲观绝望、悲观办事,十分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2、自卑心理从自我思疑和自我压迫开始,以自我低沉和自我沉没而告终,过于自卑等于自我毁坏。
既然自卑的危害这样之大,我们一定打破自卑的约束,除去自卑心理,培育自信的心理质量。
三、除去自卑、培育自信教师:要除去自卑,一定认识自卑产生的原由,才能因材施教。
(-)认识自卑产生的原由课件三:身上带着细链子的大象(图)。
由此画面引出心理学家对于大象的成长实验:一只大象从小就被一根不太粗的链子锁住,经过无数次努力都不可以摆脱链子的约束站起来。
长大此后,它的力量足以摆脱链子了,但是它不再去努力。
即便链子放在身上不加任何固定,它也木会去努力。
这是为何?学生:由于小时候每一次想站起来都站不起来,他就形成了自己不可以的认识。
教师:过去的行为结果告诉它自己不可以。
其实它此刻行不可以?学生:行。
教师:这就形成了自我认识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异,这类差异必定产生“错误的必定”。
这类“错误必定”是产生自卑的主要原由。
产生“错误必定”的原由很复杂,对人来说,除了行为结果以外,还有他人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不适合评论和反响。
课件四:产生自卑的原由:l、自我认识与真切自我之间存在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增强自信心
心理问题与根源:
1、逆反心理,容易偏激
由于知识经验的扩展和加深,逐渐长大的学生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
对教师的简单说教,喜欢从反面思考,喜欢索隐猎奇,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因而产生逆反心理。
而在孙楠的生活经历中,不是受到家长的责备、打骂,就是被老师批评、训斥,被同学挖苦、讽刺。
2、意志薄弱,不愿学习
孙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动脑筋,学习成绩退步,在学习中遭多次失败,就产生了厌学心理,认为功夫花了,没有用,不如不出力;犯了错误受到老师教育后,有时有悔改之意,想振作精神奋发向上,但是由于他们自制能力差,一遇到小小的挫折就有可能知难而退,坚持不了几天时间便又故态复萌了,长期如此,就自己放弃自己,听之任之了。
矫治对策:
1、掌握技巧,寻找根源
对于孙楠同学,我为了清楚地了解他的的智力状况、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家庭情况等因素;除了主动找他谈天聆听外,还不放弃平时的细微观察,准确诊断出根源所在,然后通过谈心、讨论、家访等方式帮助他去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并
使他深信,只要通过教师和自己的努力,即使自己某方面能力较差,学习后也完全可以提高,增强他参与学习的自信心。
2、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为了去除孙楠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他闲谈,让他帮我送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他,发现他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孙楠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孙楠同学回答问题声音大了,能让我们听得清楚。
”“孙楠同学……”渐渐的,孙楠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
3.家校沟通,促进自信。
孙楠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
因此,我经常与家长沟通,详细地分析了孙楠在校的表现及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要为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
结论
缺乏自信,会产生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
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
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人,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多关爱,让她们感到:“我能行。
”“我是最棒的。
人类的心理成长发展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中学生的心理,有时极易陷入“误区”,心理上会产生不少的矛盾和斗争,引起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甚至发展成为精神障碍。
下面从我在班主任工作的一个典型案例中,如何做好学生心理转化工作进行分析,并谈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案例:
一天下晚自习后,我走进办公室放书准备回家。
这时听到有轻轻的敲门声,我打开门一看,原来是语文课代表王鹃同学。
我让她进来坐下。
她很紧张,低着头,欲言又止。
我知道她有话要对我说,但又害怕不敢说。
就轻轻地说:“你有什么想告诉老师的就说吧,老师经历多了,可以帮你分析一下。
”在我的启发下,她终于断断续续说了起来:“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些天来脑海里一直想着他,他是体育课代表,我喜欢看他在篮球场矫健的投球,足球场潇洒的赛跑.上课时也不由自主地往他那边看,夜里睡觉还梦着他。
我知道这样会影响学习,我也在努力控制自己不去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可总是不由自主。
越想控制越难以控制,这样太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了,我从内心里有一种负疚感。
老师,我是不是早恋了,我该怎么办呢?”
春水涨起来的时候,应当及时疏导,而不是围追堵截。
否则,一旦水位涨到他们小小的心灵承受不住时,山洪便一泻而下……最后,我针对其“病症”,开始“下药”:
1.实属正常,无庸置疑。
我告诉她:“你现在所处的阶段正
处于青春发育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渴望得到爱,这些都是美好的,也是很正常的。
问题在于你对自己的情形不了解,就给自己扣上了早恋的帽子。
你自认为是不正常的,极力克制,但事与愿违,不仅无法淡化,反而更加铭刻于心,更生负疚感,在认识上形成了一个怪圈。
异性青少年之间的交往大多属健康友谊型和害怕羞怯型,真正意义上的早恋实质上很少,你现在正属于这种情况,切不可陷入无谓的痛苦中不能自拔,既影响学习,又不利于身心健康。
”
2.男女有别,亲疏有度。
“异性间正当的友谊当给以保护,不必遮遮掩掩,堂堂正正交往便是。
但须记得‘男女有别’,把握分寸,适度保持距离,注意场合,要拘小节,做到自尊自爱。
”
3.广交朋友,开阔心胸。
“不要把自己封闭在人际交往的框框内,一味地走进某一人或某一小范围,否则会导致交往过密,失去与学生群体接触的机会,无法体会到同学间的纯洁友谊,无益共同进步。
我们并不反对个别交往,但更应融入群体,广泛接触,广交朋友。
”
4.兴趣广泛,性格乐观。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心理健康,积极乐观,坚守青春期的‘心里防线’,树立远大的理想。
”
说完这些话,她不好意思地笑了,我让她再回去好好想想。
没料想,这方法还挺灵,他与她平静如水,又见到了她灿烂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