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第五章地租理论
地租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地租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一、地租理论的主要内容土地所有者凭其所有权向使用土地者获取的收入,称为地租。
马克思认为,地租是土地使用者由于使用土地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马克思按照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不同,将地租分为三类: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前两类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普遍形式,后一类地租(垄断地租)仅是个别条件下产生的资本主义地租的特殊形式。
马克思认为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形式,一切形式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自己、增值自己的形式。
马克思指出:“不论地租有什么独特的形式,它的一切类型有一个共同点:地租的占有是土地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
资本主义地租就是农业资本家为获取土地的使用权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实际的耕作者是雇佣工人,他们受雇于一个只是把农业作为资本的特殊使用场所,作为把自己的资本投在一个特殊生产部门来经营的资本家即农场主。
这个作为租地农场主的资本家,为了得到在这个特殊生产厂所使用自己资本的许可,要在一定期限内按契约规定支付给土地所有者一个货币额,这个货币额就是地租。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地租是以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为前提的,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不劳而获的收入,其特点在于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马克思从土地所有制入手,对地租进行了分析,指出,无论地租的性质、内容和形式有何不同,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马克思还对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根据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马克思把地租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指出这是资本主义地租的两种基本形式。
此外,还有垄断地租、矿山地租、建筑地段地租等形式。
二、地租理论的现实实践意义1、地租理论为正视和研究社会主义地租的存在,提供了理论依据。
地租理论表明,只要土地所有权存在,就必然存在地租。
因为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就决定了地租的存在。
土地所有权就是获取地租的权利。
地租理论

地租理论一、地租概念1、地租:直接生产者在农业(或其他产业)中所创造的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
2、资产阶级经济学把地租分为契约地租和经济地租:契约地租(商业地租):土地所有者将土地租给土地使用者,土地承租人和出租人签订租赁契约所确定的租金。
经济地租(理论地租):土地产品收入除去成本的剩余部分,即利用土地所的超过成本的纯收入。
3、近代西方经济学把地租的概念扩充为广义地租和狭义地租。
广义地租:超额的工资、利息、利润及利用任何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超额报酬。
狭义地租:利用土地所获得的超额利润。
二、马克思地租理论1、资本主义地租是以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为前提的,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不劳而获的收入,其特点在于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2、社会主义条件下仍存在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垄断地租等多种地租形式,马克思地租理论仍是城镇土地估价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
3、马克思地租理论主要涉及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矿山地租、建筑地段地租。
(1)级差地租:租用较优土地所获得的归土地所有者所占有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土地的有限性所引起的土地经营上的垄断。
级差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超额利润)。
按形成基础的不同把级差地租分为两种:①级差地租I:农业工人因利用肥沃程度高和位置较好的土地所创造的超额利润而转化的地租。
②级差地租II:对同一地块上的连续增加投资,使各次投资的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
(2)绝对地租: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所垄断所取得的地租,不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而是农产品市场价格高于生产价格的余额。
绝对地租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
形成的原因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实质和根源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3)垄断地租: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而转化成的地租。
垄断地租不是来自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是来自社会其他部门工人创造的价值。
土地经济学讲义

土地经济学第一讲土地利用的经济法则1、土地报酬递减规律2、地租理论第一章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一、报酬递减的规律的含义:影响实物产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要素的品质,二是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
生产要素的品质越高,产出越高,如良种的使用使得产量增加。
报酬递减规律是研究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与实物产出之间的关系的。
含义:当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生产要素配合以生产某一个物品时,倘如其中有些因素的数量固定不变(如土地),而其他生产要素的数量不断递增单位,则起初每增加变量因素一单位,所增得的报酬是大于它前一单位的所增的报酬;及至某点以后,产量报酬又依次递减,即每次变量因素增加一个单位,所得的报酬是小于它前一个单位的。
即边际报酬最终会递减,这就是报酬递减规律。
总产量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图:1、边际产量最大时,总产量达到最大点。
2、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在平均产量的最大处相交。
3、总产量曲线上任何一点切线的斜率就是这一点的边及产量。
4、总产量曲线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就是这一点的平均产量。
第二章生产成本理论地租理论之前,需要首先讲解西方的“生产成本理论”一、成本的概念及分类边际成本:生产最后一个单位的物品所支付的成本。
平均成本:总成本/总产量总成本: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
可变成本: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
会计成本:我们一般所说的成本指的是会计成本,也叫显成本,是指企业在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经济学上所研究的成本一般是指经济成本。
经济成本=会计成本+机会成本=显成本+隐成本隐成本(Implicit Cost):对自己拥有的、且被用于生产的要素应支付的费用。
不在帐目上反映。
如自有房屋作厂房,在会计账目上并无租金支出。
机会成本:在资源有多种用途时,使用目前这一种用途而损失的其他各种可能的用途所能带来的最高收入,就是使用目前这一种用途的机会成本。
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润的最大化。
经济利润=总收入-总成本总成本=显成本+隐成本会计利润=总成本-会计成本正常利润:厂商对自己提供的企业家才能支付的报酬,是隐成本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地租理论

地租理论地租的概念:广义地租:即租金,是泛指物主把他所有的土地、房屋或任何财物(资源)租给他人利用所获得的报酬。
狭义地租:是指土地使用者租用土地所付的租金,是所获得的利润的超额部分。
一、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1)威廉·配第是首次提出地租理论的人,也是西方古典经济学创造人。
他从他的劳动价值论和工资论出发研究地租:①地租的数量受工资数量制约。
②从农产品的价值中扣除掉生产费用,余下的价值部分就成为地租。
③从土地位置即距离市场远近不同以及土地丰度的差别方面阐述了级差地租。
弊:没有利润这一范畴,而是把地租同剩余价值混为一谈。
他的地租论实际上是以地租形式表示的剩余价值论。
(2)亚当·斯密是最早系统地研究地租问题的人,他认为地租是随着土地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范畴,是资本主义社会里地主阶级的收入。
①地租是对工人劳动产品的直接扣除,是劳动生产物或其价值的一部分。
②地租是使用土地的价格。
③地租是一种垄断价格。
④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亚当·斯密对地租理论的贡献主要在于:第一,关于地租的定义。
第二,关于地租的来源。
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斯密把地租归结为剩余劳动的一部分。
他认为地租是劳动产品的价值在预付资本和平均利润之上的一种余额。
第三,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斯密说:“作为使用土地的代价的地租,当然是一种垄断价格。
”弊:损害了把地租归结为工人剩余劳动的宝贵思想。
颠倒了地租和利润的关系,也不了解它们和剩余价值的关系。
分不清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区别与联系,在他那里,价值与生产价格是等同的。
在他看来,地租的大小完全取决于自然力的大小。
这样就掩盖了地租的来源。
(3)大卫·李嘉图是古典经济学的最后完成者,他提出了级差地租的概念。
李嘉图从农业用地的角度来考察地租问题,他认为,①地租的产生有两个前提条件:其一是土地的稀缺性;其二是土地的差异性。
如果土地是无限的、同样肥沃的,那么就不会产生地租。
②种地者愿意到距离近的、肥沃的土地上去耕种,不愿到远的贫膺的土地上去劳作,因此,土地就出现了由于位置不同,投入的资金与劳动相同,而产出的也分为三等,那么三块土地收入的差额就是级差地租。
地租地价理论课件

地租地价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
深化理论研究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地 租地价理论将进一步深化,研究 范围将更加广泛,研究内容将更
加深入。
跨学科融合
地租地价理论将与经济学、地理学 、社会学等学科进一步融合,形成 更加综合、系统的理论体系。
动态研究
未来地租地价理论研究将更加注重 动态变化,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时 间的地租地价变化趋势和规律。
土地权益与地租地价
地租地价理论涉及到土地权益问题。在土地资源管理中, 应保障各方土地权益的公平和合理,防止土地权益的滥用 和侵犯。
地租地价理论与房地产市场调控
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地租地价视角
地租地价理论为房地产市场调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通过调控地租地价, 可以稳定房地产市场,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政策实施
政策效果评估
政府需要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估,以便 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提高政策 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政府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科 学合理的土地政策,并加强监管和执 行力度,以确保政策的实施效果。
04 地租地价理论的应用
CHAPTER
地租地价理论与城市规划
01
城市规划中的地租地价理论应用
地租地价理论在政策制定中的意义
提供决策依据
地租地价理论为政府制定土地政 策、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战略提
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促进土地制度改革
地租地价理论对于土地制度改革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完 善土地管理制度和土地市场体系
。
推动可持续发展
地租地价理论在推动可持续发展 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实现 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土地价格的决定因素
土地的供求关系是决定土地价格 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土地供应不
《地租理论》课件

地租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和规划的实际案例,验证地租理论的应用 效果
地租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前景:预测地租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前景,提出改进建议
01
地租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
地租理论研究的新视角和新方法
案例四:某旅游区土 地资源管理中,通过 地租理论,实现土地 资源的合理开发,提 高旅游收入。
房地产市场分析中的地租理论应用案例
地租理论应用:分析土地价 格、租金水平、供需关系等
案例分析:分析土地价格、 租金水平、供需关系等对房
地产市场的影响
案例背景:某城市房地产市 场
结论:地租理论在房地产市 场分析中的应用效果
垄断地租理论
垄断地租理论是地租理论的一种,主要研究垄断条件下的地租问题
垄断地租理论认为,垄断地租是垄断企业通过控制市场价格和产量获得的超额利润
垄断地租理论认为,垄断地租的形成是由于垄断企业拥有独特的资源或技术,使得其他企业无法 进入市场
垄断地租理论认为,垄断地租的存在会降低社会福利,因为垄断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价格来获取超 额利润,而消费者则必须支付更高的价格来购买商品或服务
01
地租理论的实践案例分析
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地租理论应用案例
案例一:某城市土地 资源管理中,通过地 租理论,合理分配土 地资源,提高土地利 用效率。
案例二:某农村土地 资源管理中,通过地 租理论,实现土地资 源的优化配置,提高 农民收入。
案例三:某工业园区 土地资源管理中,通 过地租理论,实现土 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提高企业效益。
公司
地租理论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精华版:地租地价理论

3)前资本主义地租 特点:土地占有者与生产者的直接对立,土地所有者占有 直接生产者的全部剩余生产物,以至部分必要生产物。 基本形式:货币地租 4)资本主义地租 反映:机关机关系与封建地租有所不同,体现的是土地所 有者与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 超额利润有土地所有者占有,平均利润由产业资本家占有。 基本形式:货币资本 5)社会注意地租 反映: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对 土地利益的分配关系。 基本形式:货币地租
酬,代表了因利用财物而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经济地租:土地总收益扣除总成本的余额;
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根据地租产生的观音和条件的 不同,将地租分为以下几种:
(一)级差地租
⑴ 含义:级差地租指那些利用生产条件较优越的土地生产所 得到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 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⑵产生原因 ——土地经营权的垄断以及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二)绝对地租
⑴ 含义:在私有制条件下,无论租种好地还是坏地都必须缴 纳地租,这种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就是绝 对地租。绝对地租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 的超额利润。
⑵产生的原因: ——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和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相互分离。
由于土地位臵的固定性和土地数量的有限性,土地的供给是有限 的,而需求是随着身会经济发展的,因此需求增加是绝对的。在土地 稀缺的情况下,土地所有者必定不愿意将土地在毫无报酬情况下被他 人使用,故土地若被他人使用,则土地所有这必要求其收入中有一部 分是报酬土地的地租。因此地租的产生是绝对的。
(五)城市地租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概括了建筑地段(相当于城市建设用地)地 租的三个特点,这三个特点在城市地租中更加强化了。
土地经济学第五章地租理论

该等于周边农业优等地提供的全部地租之和。其上限不能大于租用该 土地的企业的全部超额利润。 城市地租量在这两者之间具体为多少由土地供求状况决定。 城市土地绝对地租未来将呈现继续上扬的趋势
(二)城市垄断地租
城市垄断地租是因为城市当中某些稀有地块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能够令在其 上经营的企业获得垄断性的超额利润,这部分超额利润转化为垄断地租 大中城市房屋价格畸高 城市中心“黄金地段”租金居高不下
工 业
机 械
90c+10 v
60c+40 v
农业
绝对地租的形成
(二)资本主义绝对地租的量
1.农产品的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差额程度。
2.资本有机构成水平。
3.绝对地租还取决于农业投资总量。
资本主义绝对地租量的大小,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
机构成的情况下,取决于市场价格和产品价值的差额,它随着社会平均资
级差地租Ⅱ
承包期越短,农民越不愿意对土地进行长期投资
(二)农村绝对地租 (三)农村垄断地租
三、我国的城市地租
(一)城市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Ⅰ——取决于土地所处位置
土地位置敏感程度由强到弱的顺序为商业、办公、旅游、居住、工业、 耕地、牧场、森林、荒地
级差地租Ⅱ——城市土地上追加投资,改善基础设施、
第五章 地租理论
• 地租理论概述 •马克思地租理论 •地租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5.1 地租概论
一、地租的概念
1、地租是指农业资本家为了取得土地使用权,必须与 土地所有者签订租赁契约,并支付一定的货币额。 2、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3、奴隶社会—劳役地租 封建社会—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资本主义社会—货币地租 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分离, 仍存在地租,反映了对土地收益的分配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就是说,级差地租Ⅱ的形成是以同一块土地连续的生产率高于劣
等地的生产率为前提的。
三、资本主义绝对地租
(一)资本主义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来源和原因
产生的原因
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产生的条件 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即可变资本占有比率大,决定了农产品社会生产价 值高于生产价格。 来源 农业工人的劳动
生产部门 食 品 资本 有机构 成 70c+30 v 剩余价 值 (元) 30 10 40 商品价 值 (元) 130 110 140 平均利 润 (元) 10 10 10 生产价 格 (元) 110 110 110 市场价格 (元 ) 110 110 (110,140) (0,30) 绝对地 租 (元)
在农业中由自然界的帮助而生 弗朗斯瓦〃魁奈 产的剩余产品为“纯产品”; 纯产品由劳动者取得但由土地 和杜尔哥 所有者占有
经济学家 亚当〃斯密
理论观点 地租是作为使用土地的代价,租地人按 照土地实际情况所提供的最高价格; 地租是一种垄断价格; 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观点有些是 混乱并前后 矛盾的 认为租用劣 等地的农场 主不用支付 地租
大卫〃李嘉图
最充分研究级 土地的占有产生地租,地租由劳动产生。 差地租;降低 组理论和劳动 阐述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价值论联系起 丰度地租、位置地租和资本地租 来
三、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1)克拉克的地租理论
地租是土地资本的利息,由土地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的。 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论是生产三要素论、边际效用论和报酬递减 规律的混合物。 经济剩余—总产量扣除工资的剩余 错误在于用边际生产力说明地租的源泉,否定了劳动创造价值
二、资本主义级差地租
(一)概念 形成过程 土地所有者 农业资本家 平均利润 农业雇佣工人
超过平均利润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
产生的原因
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产生的条件 自然力:土地的优劣不同和距离市场的远近的差别 来源 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产生的超额利润 形式 级差地租Ⅰ:由于土地肥力和位置的差别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而转化成地租 级差地租Ⅱ:由于对同一土地作追加投资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而转化成地租
五、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
马克思指出:“真正的矿山地租的决定方法,和农业地租是完全一样的。” 它也包括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形成矿山绝对地租的条件同农业一样,也是产品的价值高于它的生产价 格。
建筑地段地租是资本家为建造工厂、商店和居民住宅等使用土地而支 付的地租。建筑地段地租既包括级差地租也包括绝对地租。 土地的级差地租主要是由土地的位置决定的。由于土地的位置好坏不是 土地所有者所能够决定的,因此土地所有者在此处于一个相对被动的地位。
E点为均衡点,对应的是均衡价格Pe,均衡产量Qe,均衡时的总产值为Pe与 Qe的乘积,即面积PeAQeE,可变要素的总成本为AOQeB,所以经济租金即 为PeABE
土地的经济租金
§5.2 马克思地租理论
一、地租和租金
地租是农业资本家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作为使用土地的报酬。但在实 际中,农业资本家付给土地所有者的地租往往不是真正的地租,而是租金。 租金是一个比地租更大的范畴,是广义上的地租,它除了包括真正的地租之 外还包括利息和农业工人的工资
全部产 品 300 单位产 品 30 全部产 品 300 单位产 品 30
利润 (元) 10
级差地租
Ⅰ 0 Ⅱ 0
50
100(追加 投入50)
10
10
20
15
400
375
20
25
600
450
30
30
210
85
200
0
0
75
(四)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Ⅱ 的关系
1、实质是一样的,都是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 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来的。 2、从历史上看,级差地租Ⅰ的产生先于级差地租Ⅱ。 3、级差地租I是级差地租Ⅱ的出发点。在两者并存的条件下,农产品的 社会生产价格仍然是由劣等地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来决定的,
工 业
机 械
90c+10 v
60c+40 v
农业
绝对地租的形成
(二)资本主义绝对地租的量
1.农产品的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差额程度。
2.资本有机构成水平。
3.绝对地租还取决于农业投资总量。
资本主义绝对地租量的大小,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
机构成的情况下,取决于市场价格和产品价值的差额,它随着社会平均资
2.由于土地位置不同造成的级差地租
距离市 场路程 (km) 5 10 15 产量 (斤) 10 10 10 投入(元) 生产 投入 50 50 50 运输 投入 5 10 15 合计 55 60 65 平均 利润 (元) 11 12 13 个别生 产价格 (元) 66 72 78 社会生 产价格 (元) 78 78 78 级差 地租 (元) 12 6 0
地租量的决定所示,等于dbco的面积减去abco的面积,其中bc段 为边际报酬。马歇尔称abco的面积为“一般总报酬”,dbco的面 积为实际产出的总报酬,两者之差就是土地的剩余生产物,在一定条 件下转化为地租
边际生产力地租的形成
四、现代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1)萨缪尔森理论
现代经济学的均衡土地价格
2)范里安理论
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经济学家 威廉〃配第 理论观点 把“剩下的谷物”看作是真正 地租;因土地丰度不同或距离 市场的远近不同而产生级差地 租 贡献 缺陷
最初提出级差地租; 地租与全部 剩余价值等 地租是剩余价值 同 剩余价值不是由流 通领域而生产领域 创造出来的; 初步揭示了地租和 土地所有权的关系 用自然恩赐 解释地租是 错误的
该等于周边农业优等地提供的全部地租之和。其上限不能大于租用该 土地的企业的全部超额利润。 城市地租量在这两者之间具体为多少由土地供求状况决定。 城市土地绝对地租未来将呈现继续上扬的趋势
(二)城市垄断地租
城市垄断地租是因为城市当中某些稀有地块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能够令在其 上经营的企业获得垄断性的超额利润,这部分超额利润转化为垄断地租 大中城市房屋价格畸高 城市中心“黄金地段”租金居高不下
第五章 地租理论
• 地租理论概述 •马克思地租理论 •地租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5.1 地租概论
一、地租的概念
1、地租是指农业资本家为了取得土地使用权,必须与 土地所有者签订租赁契约,并支付一定的货币额。 2、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3、奴隶社会—劳役地租 封建社会—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资本主义社会—货币地租 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分离, 仍存在地租,反映了对土地收益的分配关系。
著名旅游景点的餐饮价格偏高
(二)社会主义地租的性质与特点
国家企业和个人对超额利润的分配关系。
二、我国的农村地租
(一)农村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Ⅰ
地区 嘉兴 湖州 绍兴 金华 平均 户均面积 (公顷) 4.3 5.9 5.0 3.0 4.5 每公顷净收入 (元 ) 8 700 5 850 8 670 4 365 7 101 规模经营大户的情况 劳均净收入 (元/人) 15 492 12 759 15 822 8 090 12 209 人均净收入 (元/人) 8 042 7 655 10 188 4 200 7 156
地租竞价曲线
距离
综合考虑居住用地以及多种产业用地距离城市中心的最优距离,竞租函数越陡 峭,离城市中心距离越近,所愿出的租金越高
A、B、C、D依次表示办公楼、 制造业、住宅和农业的竞租函 数,A1、B1、C1依次表示办 公区,制造区以及住宅区
A1 B1 C1
单中心城市的地租竞价函数与土地利用
3)马歇尔的地租理论
土地 A B C
(三)级差地租Ⅱ
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 地租称为级差地租Ⅱ 。 级差地租Ⅱ 是土地经营者创造的,但在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落入土地所有者手里。
平均 利润 (元) 10
土地 等级 劣等 优等
投入资本 (元) 50
产量 (斤) 10
个别生产价格(元) 社会生产价格(元)
(二)级差地租Ⅰ
1.由于土地肥力不同造成的级差地租
土地 等级 劣等 中等 优等 投入 资本 (元) 50 50 50 平均 利润 (元) 10 10 10 产量 (斤 ) 10 15 20 个别生产价格(元) 全部 产品 400 525 600 单位 产品 40 35 30 社会生产价格(元) 全部 产品 400 600 800 单位 产品 40 40 40 利润 (元) 10 85 210 级差 地租 (元) 0 75 200
级差地租Ⅱ
承包期越短,农民越不愿意对土地进行长期投资
(二)农村绝对地租 (三)农村垄断地租
三、我国的城市地租
(一)城市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Ⅰ——取决于土地所处位置
土地位置敏感程度由强到弱的顺序为商业、办公、旅游、居住、工业、 耕地、牧场、森林、荒地
级差地租Ⅱ——城市土地上追加投资,改善基础设施、
改变土地相对的经济地理位置或者将农业用地改为城市土地
土地改良或征地
(二)城市绝对地租
来源
转化论—其他部门农产品生产的剩余价值,通过再分配转移到城市土地中 扣除论—先进性利润的平均化,再从平均利润中扣除一部分 垄断价格论—通过高于成本的垄断价格获取超额利润
城市绝对地租的量
城市地租在量上应该高于农业地租,城市劣等地的绝对地租最低应
2)阿隆索的竞价地租理论 地租(地价)
Max U (Z,Q,X)
家庭收入=土地投资+通勤费用+其他商品支出, Y=R(X)Q+T(X)+Z 其中: Y为家庭收入; R(X)为地租(地价); Q为 土地面积; T(X)为通勤费用; X为距市中心的距离; Z为其他商品费用支出;U为效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