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阅读练习 人教版

合集下载

《齐桓晋文之事》课后练习(含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课后练习(含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课后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齐宣)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孟子·梁惠王上》)[乙](齐宣)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完整word版)《齐桓晋文之事》练习(含答案)

(完整word版)《齐桓晋文之事》练习(含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一熟读课文,说说孟子是怎样一步步地说服齐王“保民而王”的,并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翻译下列语句,并揣摩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3.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4.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6.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三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爱齐国虽褊小,吾何一牛吴广素人(《陈涉世家》)予独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爱爱爱⎧⎨⎪⎩⎪明举头望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足以察秋毫之末愿夫子辅吾志,以教我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明明明明⎧⎨⎪⎪⎩⎪⎪道仲尼之徒无桓文之事者不足为外人也(《桃花源记》)得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任重远道道道道⎧⎨⎪⎪⎩⎪⎪四本文和《寡人之于国也》都谈到“仁政”。

到图书馆或上搜集有关资料,然后与同学交流,说说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和看法。

能力训练基础演练1.释词、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御:抵御,——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B.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易:换。

宜:适宜——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只羊去替换牛,难怪百姓要说我吝啬哩。

C.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乃:是。

——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

D.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独:难道。

——现在大王您一片仁心施于禽兽,而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什么原因呢?2.释词、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抑:难道。

——难道您要拿起武器,危害您的臣下和士兵,和诸侯结下深仇大恨,然后才快活吗?B.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见:看见。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下册同步习题:齐桓晋文之事(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下册同步习题:齐桓晋文之事(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单元*齐桓晋文之事基础过关练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王说.,曰:“《诗》云……”“说”同“ ”, 2.为长者折枝.“枝”同“ ”,3.刑.于寡妻 “刑”同“ ”,4.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采”同“ ”,5.盖.亦反其本矣 “盖”同“ ”,6.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同“ ”,7.是罔.民也 “罔”同“ ”,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同“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度{①他人有心,予忖度之②度,然后知长短③王请度之④关山度若飞 ⑤崔九堂前几度闻2.道{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会天大雨,道不通 ④得道者多助3.爱{①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舍{①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③便舍船,从口入 ④屋舍俨然5.若{①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②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③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④更若役,复若赋6.之{①以羊易之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牛何之 ④何陋之有7.于{①构怨于诸侯 ②然后快于心与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8.乃{①夫我乃行之 ②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③家祭无忘告乃翁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乃悟前狼假寐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古义:今义: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喜欢;爱惜,爱护;常常发生某种行为,容易发生某种变化(通常是说话人主观上不愿发生的)。

2.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古义: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然后从而刑.之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危.士臣 6.朝.秦楚7.是以君子远.庖厨也8.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10.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1.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12.轻暖..不足于体与 13.小.固不可以敌大. 14.寡.固不可以敌众.15.弱.固不可以敌强.16.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17.刑.于寡妻18.是罔.民也19.谨.庠序之教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文言文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6.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独何与B.为长者折枝C.刑于寡妻D.舆薪之不见7.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有复于王者曰复:禀告B.以御于家邦御:治理C.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诸:各个D.权,然后知轻重权:称量8.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全部相同的一项是()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②今恩足以及禽兽③百姓之不见保④不推恩无以保妻子⑤以及人之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④⑤9.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A.夫子之谓也B.舆薪之不见C.王请度之D.彼且奚适也?6.D7.C8.A9.C【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 “与”同“欤”,呢。

B.“枝”同“肢”,肢体。

C.“刑”同“型”,典范,榜样,这里活用为动词,做榜样。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① 硕茂,早实.以蕃。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② 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③ 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节选自《种树郭橐驼传》)【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④ 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1.下列对加点实词含义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驼业.种树——由“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可推断“业”为“行业”之义。

B.故吾不害.其长而已——根据上下文语境,可推断“害”为“妨害”之义。

C.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由“蚓无爪牙之利”可推断“爪”为“爪子”之义。

D.早实.以蕃——根据相关语法知识,可以推测“实”为名词,可译为“果实”。

2.依次填入文中标号处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且①于①以①其B.①之①以①且①而C.①且①而①以①于D.①以①所①而①于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断句或翻译,正确的一项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①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①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①五亩大的住宅,把桑树种在这里,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绸了。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题专练(含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题专练(含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一、文言文阅读(2022春·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无罪而就死地就:走向B.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恶:怎么、哪里C.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爱:爱惜D.不识有诸识:知道2.下列对选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桓、晋文之事: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含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含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一熟读课文,说说孟子是怎样一步步地说服齐王“保民而王〞的,并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翻译以下语句,并揣摩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3.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4.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6.以假设所为,求假设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三辨析以下多义词的义项。

四本文与?寡人之于国也?都谈到“仁政〞。

到图书馆或上搜集有关资料,然后与同学交流,说说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与看法。

能力训练根底演练1.释词、译句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御:抵御,——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B.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易:换。

宜:适宜——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只羊去替换牛,难怪百姓要说我吝啬哩。

C.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乃:是。

——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

D.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独:难道。

——现在大王您一片仁心施于禽兽,而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什么原因呢?2.释词、译句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抑:难道。

——难道您要拿起武器,危害您的臣下与士兵,与诸侯结下深仇大恨,然后才快活吗?B.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见:看见。

见:被。

——一车木柴看不见,是不愿用视力;百姓不被保护,是您不愿广施恩泽。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及:推及。

——尊奉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人家的孩子,那么,治理天下便可以像把一件小东西放在手掌上转动那么容易了。

D.以假设所为,求假设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缘:攀登。

——凭您现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所想得到的东西,简直像是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含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含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一熟读课文,说说孟子是怎样一步步地说服齐王“保民而王”的,并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翻译下列语句,并揣摩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3.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4.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6.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三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爱齐国虽褊小,吾何一牛吴广素人(《陈涉世家》)予独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爱爱爱⎧⎨⎪⎩⎪明举头望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足以察秋毫之末愿夫子辅吾志,以教我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明明明明⎧⎨⎪⎪⎩⎪⎪道仲尼之徒无桓文之事者不足为外人也(《桃花源记》)得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任重远道道道道⎧⎨⎪⎪⎩⎪⎪四本文和《寡人之于国也》都谈到“仁政”。

到图书馆或上搜集有关资料,然后与同学交流,说说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和看法。

能力训练基础演练?1.释词、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御:抵御,——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B.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易:换。

宜:适宜——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只羊去替换牛,难怪百姓要说我吝啬哩。

C.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乃:是。

——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

D.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独:难道。

——现在大王您一片仁心施于禽兽,而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什么原因呢《2.释词、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抑:难道。

——难道您要拿起武器,危害您的臣下和士兵,和诸侯结下深仇大恨,然后才快活吗B.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见:看见。

见: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

孟业,字敬业,巨鹿安国人。

家本寒微,少为州吏。

性廉谨,同僚诸人侵盗官绢,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

魏彭城王元韶拜定州,除典签。

长史刘仁之谓业曰:“我处其外,君居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未几仁之征入为中书令,临路启韶云:“殿下左右可信任者唯有孟业,愿专任之。

余人不可信也。

”又与业别,执手曰:“今我出都,君便失援,恐君在后,不自保全。

唯正与直,愿君自勉。

”业唯有一马,因瘦而死。

韶以业家贫,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厚偿,业固辞不敢。

韶乃戏业曰:“卿邀名人也。

”对曰:“业以细微,伏事节下,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后齐高祖书与韶云:“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何不置之目前?”韶,高祖之婿也。

仁之后为兖州,临别谓吏部崔暹曰:“贵州人士,唯有孟业,宜铨举之,他人不可信也。

”崔暹问业曰:“君往在定州,有何政绩,使刘西兖如此钦叹?”答曰:“禀性愚直,唯知自修,无他长也。

”天保初,清河王高岳拜司州牧,闻业名行,复召为法曹。

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眇小,笑而不言。

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

”寻迁东郡守,以宽惠著。

其年,麦一茎五穗,其余三穗四穗共一茎,合郡人以为政化所感。

寻以病卒。

(《北齐书·孟业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业以细微
..,伏事节下细微:细致周到。

B.宁可损败清风
..清风:清廉的风气。

C.唯有孟业,宜铨举
..之铨举:选拔推荐。

D.唯知自修
..,无他长也自修:自我修养。

解析:A.“细微”指低贱的身份。

答案:A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寻迁东郡守,以
.宽惠著韶乃.戏业曰:“卿邀名人也。


寻以.病卒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乃”相同
B.两个“以”相同,两个“乃”不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乃”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乃”不同
解析:两个“以”字都是介词,相当于“因为”。

第一个“乃”是连词,相当于“于是”,第二个“乃”是副词,相当于“才”。

答案:B
3.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魏彭城王元韶拜定州,除(元韶)典签。

B.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业)厚偿。

C.闻业名行,复召(业)为法曹。

D.岳心鄙其眇小,(业)笑而不言。

解析:A项省略的应是“孟业”;B项省略的应是“州府官人”;D项省略的应是“高岳”。

答案:C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说明孟业为官清正廉谨的一组是()
①同心戮力,庶有济乎!
②唯正与直,愿君自勉。

③欲令厚偿,业固辞不敢。

④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

⑤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

A.①③⑤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⑤
解析:①②句是刘仁之勉励孟业的话,⑤句是高岳称赞孟业有才能。

答案:B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业出身贫寒低微之家,青年时做州府官吏,他性情廉谨,拒绝接受不义财物。

元韶任定州长官,孟业被任命为典签之官。

B.长史刘仁之非常信任孟业。

刘仁之应征入朝做中书令,临行向元韶推荐孟业,并勉励孟业坚守正直。

C.孟业的马死了,元韶想让州府官人吃马肉而付钱给家贫的孟业,孟业坚决不肯做这类有损清廉风气的事。

他后来受到齐高祖的重视。

D.刘仁之出任兖州长官,临别又向吏部长官崔暹推荐孟业。

孟业后做司州长官高岳的法曹官,因形貌短小,遭到高岳鄙视和讥笑,后高岳很佩服孟业有断决之明。

解析:D项中“遭到高岳鄙视和讥笑”不合文意,高岳只是在内心轻视他矮小,并笑着不说话。

答案:D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我出都,君便失援,恐君在后,不自保全。

答案:现在我离开,到都城,您就失去了帮助,我恐怕您在以后的时间,不能自我保全。

(2)禀性愚直,唯知自修,无他长也。

答案:我禀性很愚直,只知道自我修养,没有别的长处。

7.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他人有心,余忖度之。

答案: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摩得到。

(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答案:视力能够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的毫毛,却看不见整车柴禾。

译文:孟业字敬业,是巨鹿郡安国县人。

他的家庭本来贫寒低微,年轻时做州府官吏。

他性情廉洁谨慎,和他同做官吏的几个人侵占盗窃官府的绸绢,分三十匹给他,孟业拒绝而不接受。

东魏彭城王元韶被任命为定州长官,孟业被任命为典签
之官。

长史刘仁之对孟业说:“我处在官府的外面,您在官府的里面,我们同心协力,有希望取得成功啊!”不久刘仁之被征召入朝做中书令,临上路前向元韶陈述说:“殿下您身边可信任的人只有孟业,希望您专一任用他。

其他的人不可信任。

”刘仁之又与孟业告别,拉着手说:“现在我离开,到都城,您就失去了帮助,我恐怕您在以后的时间,不能自我保全。

只有坚守正直,希望您自我勉励。

”孟业只有一匹马,马因瘦弱而死,元韶认为孟业家贫穷,让州府官人一同吃马肉,想要让他们多偿还钱给孟业,孟业坚决推辞不敢这样做。

元韶于是戏笑着对孟业说:“您是求取声誉的人啊。

”孟业回答说:“我凭低贱的身份侍奉您,既然不能做有用的事,怎么能损伤败坏清廉的风气呢!”后来齐高祖写给元韶的信上说:“典签姓孟的人极能用尽心力为官,为什么不安排他在你面前当官呢?”元韶是齐高祖的女婿。

刘仁之后来治理兖州,临别时对吏部长官崔暹说:“您这个州的人,只有孟业,应该选拔推荐他,别的人不可信任。

”崔暹问孟业说:“您先前在定州,有什么政绩,使刘西兖(用为官之地尊称刘仁之)如此钦敬赞叹?”孟业回答说:“我禀性很愚直,只知道自我修养,没有别的长处。

”天保初年,清河王高岳被任命为司州长官,听说孟业的名声品行,又征召他做法曹之官。

孟业身体形貌矮小,等到他谒见高岳,高岳内心看不起他矮小,只是笑着不说话。

后来找到孟业判决的案件,才对孟业说:“您判决案件很英明,可以说起到了超过身体容貌的作用。

”孟业不久被提升为东郡太守,因政治宽和仁惠著称。

那一年,麦子一根茎长五个穗,其余的也是三四个穗长在一根茎上,整个州郡的人认为这是孟业的政治教化感动上天的结果。

不久他因病去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