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春》阅读答案
2023届高考最后冲刺:古代诗歌阅读+语言文字运用+默写(答案详解)

古代诗歌阅读+语言文字运用+默写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崔曙汉文皇帝有高台①,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②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③谁能识,河上仙翁④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注】①望仙台:河上公曾授汉文帝以《老子》而去,后文帝于西山筑台以望之,曰望仙台。
②二陵:峭山分南北两山,相传周文王曾在此避雨。
③关门令尹:关,即函谷关。
令尹,即尹喜,曾任函谷关的关门令。
④河上仙翁:即河上公。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是一首登临怀古兼投赠的七律,首句及偶句押平声韵,韵脚为“台”“开”“来”“回”“杯”。
B.颔联融合古今,典雅厚重,气象苍茫,于三晋、二陵的壮阔之景中寄寓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C.颈联写函谷关挽留老子的尹喜行踪无人知晓,河上仙翁也一去不回,虚实结合,意味深长。
D.全诗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用典丰富恰切,意境开阔,格调雄健。
2.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此诗“一气转合,就题有法”,请结合这首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 I (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
”最近,“林黛玉发疯文学”在网络走红。
网友们脑洞大开,各类生活场景将林黛玉的“怼人”话术巧妙应用,短视频平台也掀起了二次创作。
有人质疑网友将林黛玉怼人的话语单独挑出来搞成经典语录,而不看这些话语在原著里的语境,有①之嫌。
对此,专家认为,新媒介技术的变化确实产生远离纸质阅读这样一个趋势,但尽管许多都被娱乐化,经典仍然还是经典,经典只有传播了,才有价值。
在网友对“林怼怼”的模仿热潮中,不难发现,职场话题是创作焦点。
“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一句,表达的是职场人对过度加班的不满;“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则是借林妹妹之口,直言对老板空洞承诺的反感。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宗璞《送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宗璞《送春》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送春阅读训练及答案送春宗璞(1)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数二月兰了。
它们本是很单薄的,脆弱的茎,几片叶子,顶上开着小朵小朵简单的花。
可是开成一大片,就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调。
阴历二月,它们已探头探脑地出现在地上,然后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
一大片深紫浅紫的颜色,不知为什么总有点朦胧。
房前屋后,路边沟沿,都让它们占据了,熏染了。
看起来,好像比它们实际占的地盘还要大。
微风过处,花面起伏,丰富的各种层次的紫色一闪一闪地滚动着,仿佛还要到别处去涂抹。
(2)没有人种过这花,但它每年都大开而特开。
童年在清华,屋旁小溪边,便是它们的世界。
人们不在意有这些花,它们也不在意人们是否在意,只管尽情地开放。
那多变化的紫色,贯穿了我所经历的几十个春天。
只在昆明那几年让白色的木香花代替了。
木香花以后的岁月,便定格在燕园,而燕园的明媚春光,是少不了二月兰的。
(3)其实我家近处,便有大片二月兰。
个芳邻门前都有特色,有人从荷兰带回郁金香,有人从近处花圃移来各色花草。
这家因主人年老,儿孙远居海外,没有人侍弄园子,倒给了二月兰充分发展的机会。
春来开得满园,像一大块花毯,衬着边上的绿松墙。
花朵们往松墙的缝隙间直挤过去,稳重的松树也在含笑望着它们。
(4)这花开得好放肆!我心里说。
我家屋后,一条弯弯的石径两侧直到后窗下,每到春来,都是二月兰的领地。
面积虽小,也在尽情抛洒春光。
不想一次有人来收拾院子,给枯草烧了一把火,说也要给野花立规矩。
次年春天便不见了二月兰,它受不了规矩。
野草却依旧猛长。
我简直想给二月兰写信,邀请它们重返家园。
信是无处投递。
乃特地从附近移了几棵,也尚未见功效。
(5)许多人不知道二月兰为何花,甚至语文教科书的插图也把它画成兰花的模样。
兰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品高香幽。
二月兰虽也有个兰字,可完全与兰花没有关系,也不想攀高枝,只悄悄从泥土中钻出来,如火如荼点缀了春光,又悄悄落尽。
我曾建议一年轻画徒,画一画这野花,最好用水彩,用印象派手法。
【古诗文阅读】朱淑真《蝶恋花送春》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古诗文阅读】朱淑真《蝶恋花送春》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古诗文阅读】朱淑真《蝶恋花?送春》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蝶恋花送春[宋]朱淑真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蓝八十山川言杜宇,便搞无情,莫也愁人苦。
五更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之下潇潇雨。
注释:①Ducey:仍然。
②“绿满”句:在漫山遍野茂密的丛林中听见了杜鹃的叫声。
③“莫也”句:(鸟儿)莫非也因为人间的忧愁而忧伤吗?痛:又并作“意”。
④潇潇雨:暴雨、急雨。
潇潇是雨声。
(1)本词通过三个层次,直截了当柔和地抒发对“春”的情感。
恳请分别用三个词语,归纳这三个层次,然后再用一个词语归纳本词的情感。
(2)请简要分析“杜宇”、“黄昏”、“潇潇雨”这三个意象在抒情上所起的作用。
3.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垂杨形象?恳请详细分析。
(5分后)4.词的下片是如何表达感情的?这样表达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层次:系春,随春,送春;情感:惜春(2)杜宇的叫声,就是春孤(春归属于)的标志,从而引爆了词人对春之难留的忧愁情怀。
“黄昏”与“潇潇雨”,则通过环境的图形,进一步加强了词人“送春”的花雨之情。
3.(5分)上片描写了一个喜爱春天,对春天的归去依依不舍的垂杨形象。
(2分)春天来到后,楼外垂杨的千万缕枝条想要把春系住,可见其对春天的喜爱;春天离开后,垂杨不舍春的离去,便飘起柳絮跟随着春要看它回到哪里去。
诗人借垂杨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春、惜春之情。
(3分)4.(6分后)①借物抒情(或“侧面衬托”、“想象”),(1分后)前两句作者不轻易写下自己为春归而愁,却想象说道即使无情的杜宇也因人的忧愁而收到愁啼之声,含蓄地整体表现了作者的愁思之浅。
(2分后)②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1分后)最后一句作者描绘黄昏时分天空翠竹的潇潇暮雨来抒发春归属于之后内心的孤独与晦暗,含蓄文辞,韵味苍凉。
(2分后)二:(1)词的上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存有什么促进作用?(2)“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表现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送春》阅读答案参考

《送春》阅读答案参考简介《送春》是中国现代作家郑振铎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以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到来给大地带来的美好变化,展现了农村人民对春天的热切期盼和对农田的关爱之情。
内容概述故事发生在一个农村小镇上。
孩子们都在年假结束之后回到了学校,正在迎接春天的到来。
主人公小明也迫不及待地期待着春天的到来,并且憧憬着与春天相伴的美好时光。
春天终于来了,小明看到了农田里绿油油的麦苗、漫天飞舞的蝴蝶、欢快的小鸟以及田间劳作的父母亲。
小明感到非常幸福,他发自内心地感谢春天带给他的美好。
文章分析主题《送春》的主题是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对农田的关爱。
通过描写小明期待春天、欢迎春天的情景,展现了人们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同时,通过描写田野里绿油油的麦苗和欢快的小鸟,以及田间辛勤劳作的父母亲,表达了对农业的敬意和对农民的赞美。
结构整篇文章以小明为视角,通过描写小明的期待和欢快的情绪,引起读者对春天的共鸣。
文章的开头是小明迫不及待地等待春天的到来,接着描写了春天来临的情景,最后以小明的感激之情结束。
通过这种叙事结构,使得读者能够体会到小明对春天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表达方式在文章中,作者使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通过形象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小明内心的喜悦和感激。
例如,在描写麦苗的时候,作者用了“绿油油的麦苗”这个形象的词语,使读者能够生动地感受到春天给大地带来的新生命。
同时,作者还用到了对比的手法,比如把鸟儿的欢快和田间劳作的辛勤相对照,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农民的辛勤劳作。
文化内涵《送春》在表达对春天的热爱和对农田的关爱的同时,也蕴含了一些深刻的文化内涵。
首先,它反映了中国农民对春天到来的盼望和感激之情,展现了中国农业文化中对自然和生活的敬畏与感恩。
其次,通过描写农田里麦苗的绿色和小鸟的欢快,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大自然和生命的崇尚。
最后,通过描写农田的劳作和田间农民的辛劳,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奉献精神。
苏轼《和子由四首·送春》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14-15小题。
和子由四首·送春
苏轼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
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凭君借取法界观①,一洗人间万事非。
注:①法界观:佛教华严宗主张的证入法界的观法。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题交代写作缘起。
“和”的意思是“唱和”,本诗是诗人为应和弟弟苏辙而写的。
B.首联呼应题目,表明“青春”虽然已难挽回,但仍能以写诗度过余生的积极心态。
C.本诗章法绵密,语意前后勾连:颈联上句关联“梦里青春”,下句上承“酒阑病客”。
D.尾联表达愿望,诗人希望借法界观洗除世间之烦恼,反映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
15.本诗颔联与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两联是如何借景抒情的?(6分)
参考答案:
14.B (B.“仍能以写诗度过余生的积极心态”理解错误。
)
15. ①老病无聊、青春不再的感伤;忘却烦恼、泯除机心的愿
望。
(2分)
②颔联下句描写黄蜂在蜜熟之际也不采蜜,以黄蜂之懒,间接写出自己的心灰意懒。
(2分)
③颈联上句描写芍药樱桃都已凋零,表明春色不再,表达伤春伤己之情。
(2分)
评分细则:情感和手法各三分,可分开答,也可以整合作答,参考就是整合答。
只答情感没有手法分析,只得1分;同样,只答手法分析而情感概括不准,也只得1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ㅤㅤ因为病,因为懒,常几日不出房门。整个春天各种花开花谢,来去匆匆,有的便不得见。却总见二月兰不动声色地开在那里,似乎随时在等候,问一句:“你好些吗?”
10.【甲】段写春花的文字在描写上很有层次,请找出语段中表现层次井然的三个词语。(3分)
、、。
11.在【乙】段文字中,作者赞扬夏天的精神;【丙】段文字中,作者强调秋天的精神。(2分)
12.仔细揣摩下列加点词语,简析其表达效果。(任选一句作答)(2分)
(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许广平《鲁迅先生与海婴》)
7.九月,同学们升入了初中,然而,许多同学仍然没有脱离童年的稚嫩情绪。于是,在学习之余,学校决定组织七年级同学开展“告别童年情绪”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6分)
(1)欣亮同学将在活动启动仪式上进行“告别童年情绪”主题发言。下面是他的发言稿的部分内容。请你帮他修改。(2分)
选段一
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却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选段二
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第、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噶也出来了。
选段三
(1)请根据语境,选出加点字正确 读音。(只填序号)(2分)
①远天归雁拂(A.fó B.fú)云飞,近水游鱼进冰出。()
②她悄然用灵巧的手把一岸垂柳梳理得分(A.fēn B.fèn)外妖娆。()
和子由四首·送春阅读附答案

和子由四首·送春阅读附答案
和子由四首·送春
苏轼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
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
【注】法界观:佛教华严宗主张的证入法界的观法。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题交代写作缘起。
“和”的意思是“唱和”,本诗是诗人为应和弟弟苏辙而写的。
B.首联呼应题目,表明“青春”虽然已难挽回,但仍能以写诗度过余生的积极心态。
C.颔联虚字运用巧妙,“惟”“亦”二字,相互呼应,既强化了语意,又形成了对比。
D.本诗章法绵密,语意前后勾连:颈联上句关联“梦里青春”,下句上承“酒阑病客”。
E.尾联表达愿望,诗人希望借法界观洗除世间之烦恼,反映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
15.本诗二三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两联是如何借景抒情的?(6分)
答案:
14.(5分)BC(B“仍能以写诗度过余生的积极心态”理解错误;C“形成了对比”分析错误。
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选三项及以上不给分)。
刘禹锡《送春词》朱弁《送春》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刘禹锡《送春词》朱弁《送春》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送春词
[唐]刘禹锡
昨来楼上迎春处,今日登楼又送归。
兰蕊残妆含露泣,柳条长袖向风挥。
佳人对镜容颜改,楚客①临江心事违。
万古至今同此恨,无如一醉尽忘机。
送春
[宋]朱弁②
风烟节物眼中稀,三月人犹恋褚衣③。
结就客愁云片段,唤回乡梦雨霏微。
小桃山下花初见,弱柳沙头絮未飞。
把酒送春无别语,羡君才到便成归。
[注]①楚客:这里代指贬谪之人。
②作者曾因出使金国不屈于威胁利诱,为金所拘,留滞北地达十五年之久。
这首诗即写于被拘期间。
③褚衣:棉衣。
(1)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2)对“把酒送春无别语,羡君才到便成归”一联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一春将尽,离家万里的羁旅之中,寂寞、孤独思亲念家之凄凉。
(2)上片虚写妻子思念“我”而“停针线”,下片实写自己羁旅在外,见衣衫破损无人以“针线”缝补而思妻子,上下片借“针线”一词互相照应。
词人以“针线”作为联系妻子和自己的媒介,寄托了思念的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春》阅读答案
(1)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数二月兰了。
它们本是很单薄的,脆弱的茎,几片叶子,顶上开着小朵小朵简单的花。
可是开成一大片,就形成春光中重
要的色调。
阴历二月,它们已探头探脑地出现在地上,然后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
一大片深紫浅紫的颜色,不知为什么总有点朦胧。
房前屋后,路边沟沿,都让它们占
据了,熏染了。
看起来,好像比它们实际占的地盘还要大。
微风过处,花面起伏,丰
富的各种层次的紫色一闪一闪地滚动着,仿佛还要到别处去涂抹。
(2)没有人种过这花,但它每年都大开而特开。
童年在清华,屋旁小溪边,便是它们的世界。
人们不在意有这些花,它们也不在意人们是否在意,只管尽情地开放。
那多变化的紫色,贯穿了我所经历的几十个春天。
只在昆明那几年让白色的木香花代
替了。
木香花以后的岁月,便定格在燕园,而燕园的明媚春光,是少不了二月兰的。
(3)其实我家近处,便有大片二月兰。
个芳邻门前都有特色,有人从荷兰带回郁金香,有人从近处花圃移来各色花草。
这家因主人年老,儿孙远居海外,没有人侍弄
园子,倒给了二月兰充分发展的机会。
春来开得满园,像一大块花毯,衬着边上的绿
松墙。
花朵们往松墙的缝隙间直挤过去,稳重的松树也在含笑望着它们。
(4)这花开得好放肆!我心里说。
我家屋后,一条弯弯的石径两侧直到后窗下,每到春来,都是二月兰的领地。
面积虽小,也在尽情抛洒春光。
不想一次有人来收拾
院子,给枯草烧了一把火,说也要给野花立规矩。
次年春天便不见了二月兰,它受不
了规矩。
野草却依旧猛长。
我简直想给二月兰写信,邀请它们重返家园。
信是无处投递。
乃特地从附近移了几棵,也尚未见功效。
(5)许多人不知道二月兰为何花,甚至语文教科书的插图也把它画成兰花的模样。
兰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品高香幽。
二月兰虽也有个兰字,可完全与兰花没有关系,
也不想攀高枝,只悄悄从泥土中钻出来,如火如荼点缀了春光,又悄悄落尽。
我曾建
议一年轻画徒,画一画这野花,最好用水彩,用印象派手法。
年轻人交来一幅画稿,
在灰暗的背景中只画有一枝伶仃的花,又依照“现代”眼光,在花旁画了一个破竹篮。
(6)“这不是二月兰的典型姿态。
”我心里评判着。
二月兰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千
军万马。
身躯瘦弱,地位卑下,却高扬着活力,看了让人透不过气来。
而且它们不只
开得隆重茂盛,尽情尽性,还有持久的精神。
这是今春才悟到的。
(7)因为病,因为懒,常几日不出门。
整个春天花开花谢,来去匆匆,有的便不得见。
却总见二月兰不动声色地开在那里,似乎随时在等候,问一句“你好些吗?”
(8)又是一次小病后,在园中行走。
忽觉绿色满眼,已为遮蔽炎热作准备。
走到二月兰的领地时,不见花朵,只剩下绿色直连到松墙。
好像原有的一大张绚烂的色彩画,现在掀过去了,卷起来了,放在什么地方,以待来年。
(9)我知道,春归去了。
(10)在领地边徘徊了一会儿,忽然意识到二月兰的忠心和执著。
从春如十三女
儿学绣时,它便开花,直到雨僝风僽,春深春老。
它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
古诗
云“开到荼靡花事了”,我是总不知荼靡是个什么样儿,却亲见二月兰蓦然消失,是春
归的一个征兆。
(11)迎春人人欢喜,有谁喜欢送春?忠心的、执著的二月兰没有推托这个任务。
1.文章一开头便写道:“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数二月兰了。
”
(1)为什么说“声势最为浩大”?(3分)
(2)用“声势浩大”来描写二月兰,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分)
2.第四段开头“这花开得好放肆”一句中,“放肆”这个词的本意是什么?在这里指
什么而言?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6分)
答:
3.“春来开得满园,像一大块花毯,衬着边上的绿松墙。
花朵们往松墙的缝隙间
直挤过去,稳重的松树也在含笑望着它们。
”请分析这一句话的表达特色。
(4分)答:
4.文章的标题是“送春”,但前半部分却用较大的篇幅描写二月兰“声势最为浩大”,“开得好放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答:
参考答案:
1.(1)二月兰“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房前屋后,路边沟沿,都让它们占
据了,熏染了”。
(3分)
(2)展现了二月兰开花的动感和不可阻挡的力量。
(3分)
2.本义是轻率、毫无顾忌,含有贬义。
这里指二月兰开花开得多,开得热闹,开得自由自在。
表达出作者欣赏和赞美的感情。
(6分)
3.(1)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二月兰开得美丽,开得“放肆”,使人印象深刻;(2)从动静两个角度进行描写,富有情趣。
(一点2分,共4分)
4.为二月兰后来蓦然消失,伴春而去作铺垫,更显它的忠心、执著品质。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