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文化,起源]重阳节的起源及风俗文化

合集下载

重阳节的来历与传统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与传统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与传统习俗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踏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恰逢秋高气爽之时,人们会在此日重视祭祀祖先,感恩生活,同时也以登高、赏菊等习俗来庆祝。

本文将介绍重阳节的来历与传统习俗。

一、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相传农历九月九是一个瑞气盎然、阳气渐消的日子。

古人认为阳气渐衰而阴气渐旺,这一天阴气极重,人们容易生病。

因此,为了驱邪辟秽,人们开始举行各种仪式和活动,以祈福健康和长寿。

据《晋书·箴外传》记载,重阳节最早出现在东晋时期。

东晋文学家陶潜(字元亮)在其《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他与隐居山林的渔父一同庆祝重阳节的故事,这也被认为是重阳节产生的重要历史文献。

从那时起,重阳节逐渐流传开来,并在唐代时更为普及。

唐代文学家杜甫的《重阳与诸暨韵》一诗中写道:“重阳乏人问,落叶满空山。

”可见当时的人们对重阳节的热爱和关注。

二、重阳节的传统习俗1. 登高迎秋登高迎秋是重阳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相约一同登高,寓意着超越困境、迎接新的一年。

不论是登山、爬楼,还是前往郊外观赏秋景,这些活动都是为了迎接丰收和辞旧迎新。

2. 赏菊重阳节也是赏菊的好时节。

菊花作为秋季的代表,被视为吉祥、秀丽和坚韧的象征。

无论是家庭还是公园,人们都会精心布置并观赏各种各样的菊花。

有些地方还会举行菊花展览,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拍照。

3. 饮茱萸酒重阳节人们还会饮用茱萸酒。

茱萸被认为是驱邪祛病的草药,人们相信饮用茱萸酒可以保健身体并辟邪。

此外,茱萸酒也有独特的香气和口感,被视为重阳节的特色美食之一。

4. 祭祖重阳节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时期之一。

人们会整理家族的祖先牌位,准备祭品并将其供奉在祭坛上。

通过祭祀活动,人们表达对祖先的尊敬之情,并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健康。

5. 佩戴艾草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佩戴艾草。

艾草在农村地区被认为具有驱邪辟邪、保健养生的功效。

人们会将艾草制成小包,佩戴在身上或悬挂在家中,希望能辟邪避疾,保平安。

重阳的来历和习俗

重阳的来历和习俗

重阳的来历和习俗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它源自于古代的重阳祭祀活动。

重阳节一般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庆祝,也被称为“踏秋节”或“重九节”。

重阳的来历和习俗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重阳的来历1. 重阳节的起源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

相传,战国时期的散户许由和他的两个义子,被一位大雁引领着,穿越河山到达了一座高山。

这座山上有个仙人,告诉他们吃这座山上的秋菊是解除瘟疫的良药。

于是,许由和他的义子们带回了这些秋菊,并将其分发给百姓,如愿以偿地避免了灾难。

九月九日是秋分后的第九天,正值阳气旺盛之时,人们于是开始在这一天登高采菊,并渐渐形成了重阳节的习俗。

2. 重阳节的文化内涵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寓意着华夏文明中关于敬老、尊师的价值观念。

中国人历来崇尚孝道,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重阳节是崇尚老人、孝敬父母的节日,也是人们表达敬意、关心关爱年长者的特殊日子。

二、重阳的习俗1. 登高迎重阳重阳节最典型的习俗之一是登高迎重阳。

人们纷纷到郊外、山间登高远望,一方面是为了欣赏秋天美好的风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邪、祈福。

登高迎重阳的习俗代表着希望超越困难、迎接新的挑战,也象征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2. 赏菊品茶重阳节是秋天的节日,也是赏菊的好时机。

人们在赏菊的同时,还可以品尝传统的菊花茶,以此祈求健康和长寿。

赏菊品茶的习俗代表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象征着对自然美好事物的欣赏和敬重。

3. 吃重阳糕和菊花酒重阳节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品尝重阳糕和菊花酒。

重阳糕是一种传统糕点,由糯米和其他食材制作而成。

菊花酒则以菊花为主要原料酿制而成,具有独特的风味。

吃重阳糕和喝菊花酒的习俗是人们庆祝节日,增进亲情友情的重要方式。

4. 赛龙舟重阳节的传统活动之一是赛龙舟。

龙舟是一种竞渡船,由20-80名划手组成的队伍在船尾齐声划桨,力争最快地冲过终点。

赛龙舟既是体育竞技,也是对中国古代爱国将领屈原的纪念,更是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阳节的来历及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及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及习俗转瞬又迎来我国的重要民俗节日重阳节。

你知道重阳节的来历及习俗吗?坚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晰吧,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重阳节习俗和来历,感爱好的一起来看看吧!● 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的起源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源于《易经》中九之阳数相重。

其次种说法是先秦之前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际祭天帝、祭祖的活动,而当时也有了重阳节求寿的习俗。

第三种说法是起源于祭祀仪式,因为我国南方地区在重阳节仍旧有重阳祭灶的习俗。

1、源于易经《易经》中九之阳数相重是重阳节的起源之一,在我国古代人的观念里,双九有寿命漫长、安康长寿的寓意,而双九也叫“重九”,因此农历九月初九被定为重阳节。

2、源于祭天活动此外重阳节的源头还可追溯至先秦之前,在当时已经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际祭天帝、祭祖的活动,而在西汉时期,人们就有在九月九日插茱萸、喝菊花酒的习俗,同时也在这个时候有了重阳节求寿的习俗。

3、源于祭祀仪式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江南大局部地区都有重阳祭灶的习俗,而祭祀的是家居的火神,因此古代九月都有祭祀大火的习俗,但是随着时代的开展,祭火的习俗渐渐消逝。

今日的重阳节,被给予了新的含义,在1101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奇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打算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习俗一、赏秋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存了“晒秋”特色。

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困难,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化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国的重要民俗节日之一。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就是阳历的十月中旬,人们会以各种方式庆祝这个特殊的节日。

本文将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带您一起了解这个传统节日的背后文化。

一、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东吴的名将黄盖在九月初九时病倒,后来通过爬山、插茱萸、喝菊花酒而痊愈。

为了纪念这一时刻,人们就在每年的九月初九这一天举办庆祝活动,逐渐形成了重阳节的传统。

二、重阳节的习俗1. 登高远足重阳节这一天正值金秋时节,气候宜人,所以人们通常会选择爬山、远足来庆祝节日。

这不仅是锻炼身体的好机会,也是一种向自然致敬的方式。

登高远足可以尽情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感受秋天的魅力。

2. 食用重阳糕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传统食品之一,制作材料多样,口味独特。

糕点的形状有圆形、方形等,象征着团圆和祈福。

每年的重阳节,人们都会分享重阳糕,互赠亲友,表达思念和祝福之情。

3. 佩戴茱萸重阳节的另一个习俗是佩戴茱萸。

茱萸有祛邪、避灾、挡瘟疫的功效,因此被视为保平安的象征。

人们会将茱萸挂在衣服上或者戴在身上,期望以此祈求吉祥平安。

4. 赏菊花重阳节也被称为菊花节,因为菊花正是这个季节的代表花卉。

人们会走进花坛、公园,欣赏各种品种的菊花,感受秋天的花海。

同时,菊花也象征着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因此也被赋予了文化内涵。

5. 养生养寿传统中国文化注重以养生延寿为中心,而重阳节恰好是重视养生的时刻。

人们会在这一天特别注重健康和长寿的饮食习惯,多吃一些对身体有益的食物,如山楂、核桃、菊花等。

此外,还有的人会选择打针、看医生,以保持健康。

结语: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传承了千百年来的庆祝方式,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登高、食用重阳糕、佩戴茱萸、赏菊花以及养生养寿,人们在这一天向阳光、自然和健康致敬。

重阳节的庆祝活动,不仅加深了亲友之间的情感联系,也带给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美好期盼。

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

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

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简单介绍时间过得真快呀,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即将到了,那么关于重阳节大家了解多少?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重阳节的由来其一:重阳节节日图片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

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这是受古代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

《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

”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

”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诗《与杨府山涂村众老人宴会代祝词》:“ 重九江村午宴开,奉觞祝寿菊花醅。

明年更比今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

”铺叙了老人节宴会、饮菊花酒、祝健等活动场景。

其二:重阳节节日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

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

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

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此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人们都会隆重庆祝这个节日,以纪念和缅怀祖先,并祈求健康长寿。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传统活动和仪式,以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祝福。

本文将详细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带大家了解这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

一、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相传,在战国末年,楚国有一位智者居住在嵩山上,他教训百姓讲究饮食和起居,以预防疾病,并在每年的九月初九日这一天举行祭拜活动。

后来,这个传统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了重阳节的始祖。

在汉朝时期,九月九日被正式定为重阳节,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期,中国南方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瘟疫,为防止疫情再次爆发,朝廷下令在每年的九月初九日,全国各地举行登高祈福的活动。

此举被广泛接受,并在后来成为了重阳节的主要仪式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阳节逐渐成为寄托人们美好愿望的节日。

特别是在唐代,重阳节被视为扶贫济困的机会,人们常常会在这一天施舍财物,帮助那些贫困的人们。

因此,重阳节也被称为“赐予节”,充满了仁爱和慈悲之情。

二、重阳节的风俗重阳节有许多独特的风俗和活动,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重阳节风俗:1. 登高祈福:登高是重阳节最重要的仪式之一。

人们会选择高山或丘陵地带,徒步攀爬至山顶,以扬眉吐气的姿态迎接新的一年。

在登高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欣赏到秋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恢弘壮丽,同时也可以远离尘世的纷扰,放松心情。

2. 佩插茱萸:重阳节时,人们会佩戴茱萸,这是一种拥有香气的植物,象征着吉祥和辟邪。

传统上,人们相信佩插茱萸可以驱邪避凶、延寿健康。

同时,茱萸叶还可以泡酒和炖汤,据说具有保健作用。

3. 饮菊花酒:重阳节习俗之一是饮菊花酒。

菊花为秋季的代表花卉,因其花色艳丽,形象独特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重阳节时,人们会饮用用菊花浸泡的酒,寓意希望和家人朋友欢聚一堂,在新的一年开心幸福。

重阳节的传统文化与习俗

重阳节的传统文化与习俗

重阳节的传统文化与习俗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庆祝。

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活动,而且也被视为尊敬和崇拜老人的节日。

重阳节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重阳节的起源和历史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相传,一个叫华筝的仙女告诉了一位名叫许宛的人一个重阳节的来历。

据传,九月初九这一天的阳气最强,而阴气最弱,进而被认为是一个相对较好的日子。

所以,重阳节也被称为阳节。

二、重阳节的传统习俗1. 登高远足重阳节这一天,人们喜欢出门登高远足。

登高的习俗早在古代就已经形成,并成为重阳节的传统之一。

这不仅是为了迎接阳光的阳气,同时也是为了祛病驱邪、祈祝吉祥。

2. 赏菊花在重阳节这一天,菊花盛开,而菊花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人们会前往菊花展览,欣赏各种各样的菊花,同时也将菊花插在衣帽上,以示吉祥和美好的寓意。

3. 喝菊花酒在重阳节这一天,许多人会喝一种叫做菊花酒的酒。

菊花酒是用菊花泡制而成的,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人们相信,饮用菊花酒可以消灾避邪、延年益寿。

4. 坐九层塔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搭建九层塔。

九层塔通常是由五色纸制成,形状像楼层一样,寓意吉祥和祈福。

人们会坐在九层塔下,一边写下自己的名字和祈愿,一边念念有词,期望能够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5. 吃重阳糕重阳节这一天,人们还会吃一种传统的食物,叫做重阳糕。

重阳糕是一种用糯米粉和其他配料制成的糕点。

糕点上通常会刻上各种祥云和吉祥的图案,象征着幸福和好运。

三、重阳节的意义与对老人的尊重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寓意着人们对老人的尊重和关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人一直被视为家庭的根基和智慧的象征。

重阳节是人们表达对老人孝敬之情的时刻,也是表达对长辈敬仰之情的机会。

重阳节也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和丰收的季节。

在农耕社会中,秋天是人们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们对劳动的回报和感恩的表达。

重阳节的习俗和庆祝活动是人们以欢乐和热情来庆祝的结果。

四、重阳节的现代庆祝如今,重阳节的习俗和庆祝活动已经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

重阳节的由来和风俗介绍

重阳节的由来和风俗介绍

重阳节的由来和风俗介绍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或“踏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举行。

重阳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是一种拜祭祖先,祈求平安和长寿的活动。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重阳节的由来和风俗。

一、重阳节的由来重阳节的由来有多种传说,其中最为广泛流传的一个传说是关于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是楚国的大臣,乃至于被尊奉为楚国的始祖。

然而,由于嫉妒和诋毁,屈原遭受到了身败名裂的不幸遭遇。

楚怀王被权臣所欺骗,以为屈原想要谋反,最终导致屈原被贬谪到汨罗江,离开故乡漂泊流浪。

在屈原离开后的数年间,楚国逐渐衰落。

楚王在被蔡国侵略的危机中,绞尽脑汁寻求解决办法。

国内的忠臣们纷纷献策,但每到九月九日,楚王总会忧愁不安,情绪低落。

直到有一天,有一位智者告诉楚怀王,九月九日正是屈原离开的日子,凶险之气临近。

于是,智者建议楚怀王让每个人都佩带菊花,并登高采菊,以驱逐凶险之气。

楚怀王听从了智者的建议,于是每年的九月初九,百姓都会戴菊花,登高采菊,庆祝重阳节。

二、重阳节的风俗习惯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是一个登高远足、赏菊采菊的节日。

人们在这一天登高望远,追求远离疾病和灾难,祈求平安安康和长寿福寿。

1. 赏菊采菊: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之一是赏菊采菊。

人们赏菊花,体会秋末的美丽和花草的芳香,品味大自然的神奇和变幻。

2. 登高远足:重阳节正值秋高气爽的时候,人们会相约登高远足,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登高远足不仅是为了锻炼身体,也象征着追求事业和人生的成功。

3. 喝菊花酒: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还会饮用菊花酒,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习俗。

菊花酒以菊花为主要原料,清香爽口,具有消暑、解毒和抗氧化的功效。

4. 吃重阳糕:重阳节还有一种特色的食品——重阳糕。

它是用糯米粉和豆沙等材料制作而成,口感软糯、清甜可口。

人们相信食用重阳糕能够驱邪消病、避免厄运。

5. 佩戴艾草:重阳节的另一个习俗是佩戴艾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阳节的起源及风俗文化
一、重阳节的起源
一般来讲,重阳节的某一些习俗在先秦时的社会风俗中就有显现,到了东汉时期,重阳节正式形成,至六朝时定型,成为广泛流传于百姓中的重要传统节俗。

二、重阳名字的由来
重阳二字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籍《易经》当中:以阳爻为九。

根据古代最早的哲学思想阴阳说,古人把世间万物分为阴阳两类,数字也不例外: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九是阳之极,月与日都是九,两个九相逢,固名重九;按字义来解释,阴的意思就是暗,负面、背面的意思,阳的意思是明,正面、表面之意。

九为阳数,日月并阳,即九月九日是两个阳数相重,故称重阳。

重阳节也有很多别称,如:九月九、九日、茱萸节、菊花节、女儿节、老人节等,这些别称都突出了祥和健康、消灾祈福的主题。

三、重阳节习俗文化
登高野宴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这一名称源于重阳最具代表性、最核心的习俗登高。

重阳登高这一习俗源于东汉,至三国和晋代,登高发展成了群众性的活动。

东晋大诗人谢灵运为了登高,还专门制作了一种登山木屐,人称谢公屐,李白就有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诗句。

九月,正值收获的季节,秋高气爽,金桂飘香,在这样的佳节,郊游登高,令人心旷神怡,既陶冶了情趣,又能强身健体。

据史料记载,北宋就有人说:九月登高始于桓景。

明代也有人说:九月登高始于费长房教桓景避灾。

据说在东汉末年,汝南的桓景跟随仙人费长房学习道术多年。

有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九月九日他们家乡会有瘟疫,并告诉了他解除的方法。

于是桓景回家让乡亲们九月九日那天手臂系上茱萸,并登高饮菊花酒。

等到大家晚上回家,看见鸡犬牛羊都死了,原来这些动物代替人死于瘟疫,人们最后成功存活下来。

登高,人们往往想到登山,然而在平原地区鲜有山脉,于是人们选择了塔或城楼代替,亦可以攀爬亭台楼阁,大家登临一番,获登高之感。

另外,登高有高升之喻意,并且高有高寿的意思,喻意人们可以长寿,很受老年人的重视,很多地方称重阳节为老年节,将重阳节注入了尊老敬老的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然而,登高这一活动最初是为了狩猎、采药以及祭祀山川,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登山才逐步演变为娱乐活动。

《燕京岁时记》卷三中记录:
九月九日,则都人士提壶携榼,出郭登高,南则在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快事也。

可见重阳登高为生活增添了快乐祥和的氛围,使人与自然相契合。

饮酒设宴是重阳节的一个传统,从汉代以来,历代皇帝、官员至平民百姓,都喜欢在九月九日这天欢歌宴饮。

赏菊九月是菊花盛开的季节,九月也称为菊月;菊花是传统的草药,百姓把菊花视为重阳节的辟邪之物,因此,饮菊花酒和赏菊也是重阳节的传统活动。

文人雅士更是喜欢咏菊,赞叹菊花的高贵品质,正因为菊花是重阳节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重阳节又称菊节金节。

佩戴茱萸重阳节的三大习俗,除了登高、把酒赏菊,还有就是佩带茱萸。

这一习俗大约源于晋代。

因为有重九是凶的象征,所以重阳节插茱萸也是辟邪之用。

周处《风土记》:九月初九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

为了达到辟邪的目的,在重阳节人们不但佩戴茱萸,还食用茱萸。

为给茱萸辟邪这一功效作出证明,古人还创作了桓景除瘟的传说。

古书中也有关于茱萸辟邪的记载,如《齐民要术》卷四引《淮南万毕术》:悬茱萸子于屋内,鬼畏不入也。

《辽史》卷五十三《礼志六》岁时杂仪载:九月九日又研茱萸酒,酒门户以禳。

同菊花一样,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之物,所以重阳节也有茱萸节之名。

东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人们佩戴茱萸,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在传统的观念中,茱萸是美的象征,并且还被视作长寿的象征。

虽然随着重阳节俗重心的潜移,佩戴茱萸这一重阳习俗转淡了,但它的人文价值流传久远。

除了上述重阳的三大习俗以外,重阳节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并且根据地域以及民族文化等的不同,还有许多不同于一般的杂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