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来历习俗诗句一

合集下载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及风俗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及风俗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及风俗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于农历九月初九庆祝。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怀念和敬重老人,感激岁月的恩赐。

以下是一些描写重阳节的诗句和相关的风俗。

1. 诗句:-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这句出自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岁时杂笔·重阳日与知韩处士见惠神寺题匾》一文。

这句表达了重阳节循环而至、岁岁相重的寓意,以及重阳节举国同庆的喜悦心情。

- 「重阳犹及,晴日还晖。

」这句诗出自明代文学家谢薖的《重阳犹至,若差谁晤录》。

这句诗描绘了重阳节的晴朗阳光和温暖气氛。

- 「野田黄花开遍,行人远望伤情。

」这句诗出自唐代文学家郭震的《重阳席上遥记家人》。

这句诗描绘了重阳节野田间金黄的花海和遥远行人的思念之情。

2. 风俗:- 登高望远:重阳节当天,人们常爬山登高,特别是登高望远的习俗。

这是为了祈求身体健康、平安吉祥,同时也代表着欢度晚年、追求精神上的高度。

- 赏菊观花:重阳节是菊花盛开的季节,因此赏菊也是重阳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会去花园、公园或者自家院子里赏菊,品味花朵的美丽与芬芳。

- 避邪驱疫:有些地方有驱邪的习俗,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把艾草挂在门上或者佩戴艾草以避邪驱疫。

这源自古人对于传染疾病的忌讳和对辟邪的传统信仰。

- 佩戴菊花:人们还会佩戴菊花作为饰物,表示对传统文化和自然的敬重与喜爱。

重阳节寄托着人们对老人的敬重和深情,也是族谱承继的重要节点。

在这个节日里,家人们会一起拜谒先辈,祭祖表达记念和思念之情。

总结起来,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和风俗丰富多样,既表达了人们对岁月的敬重和感恩,又呼唤着希望和浪漫的情怀。

无论是登高望远、赏菊观花还是驱邪佩菊,都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健康幸福的祈愿。

重阳节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家庭团聚、情感交流的重要时刻。

重阳节的来历及风俗

重阳节的来历及风俗

重阳节的来历及风俗重阳节的来历及风俗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的来历其一: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

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

《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

”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

”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重阳节的来历其二: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

在古代,蒙昧的古人对火总有莫名的恐惧,因而也常常敬畏和祭拜火神,并认为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

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

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

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

”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

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表现重阳节习俗的诗句

表现重阳节习俗的诗句

表现重阳节习俗的诗句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个节日一直都被流传下来。

下面店铺精心整理了表现重阳节习俗的诗句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表现重阳节习俗的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李白《九日龙山饮》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王勃《蜀中九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表现重阳节习俗的古诗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重阳节的风俗古诗

重阳节的风俗古诗

重阳节的风俗古诗关于重阳节的风俗古诗(精选65首)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重阳节的风俗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重阳节的风俗古诗1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3.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4.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唐)卢照邻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5.蜀中九日(唐)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6.九日作(唐)王缙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7.醉花荫(宋)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8.沉醉东风重九(元)关汉卿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9.九日(明)文森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10.九日应制得欢字李峤令节三秋晚,重阳九日欢。

仙杯还泛菊,宝馔且调兰。

御气云霄近,乘高宇宙宽。

今朝万寿引,宜向曲中弹。

11.九日言怀令狐楚二九即重阳,天清野菊黄。

近来逢此日,多是在他乡。

晚色霞千片,秋声雁一行。

不能高处望,恐断老人肠12.九日得新字孟浩然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关于重阳节的资料

关于重阳节的资料

关于重阳节的资料重阳节,全称为重阳节、重阳日,又称敬老节、老人节、祭祖节、踏秋节、登高祭等,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九月初九日。

这一节日始于唐朝,源于道家的重阳思想,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以下是一些关于重阳节的资料。

一、重阳节的起源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意思是说,在异地他倍感思念家乡的亲人,在佳节更是如此。

而“九”是极阳之数,故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重阳节。

此外,古人认为这一天喝菊花酒、赏菊花能散邪消瘀,预防疾病,因此在中国古代,人们在此日会登高祭祖、赏菊花、饮菊花酒,以此来表达对家乡和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重阳节的传统习俗1、登高远眺。

重阳节是秋季的节日,因此登高远眺景色、踏秋赏菊是这一节日的传统活动之一。

有人说登高是要越过灾难、排除疾病的意思,也有人说登高是表达对家乡和故乡的思念之情。

2、赏菊饮酒。

重阳节是喝菊花酒的好时节。

喝菊花酒有散邪消瘀的功效,相信很多人都喜欢在这个日子里品尝一下鲜花做成的美酒。

3、祭祖祈福。

这一天也是祭祀祖先的好日子,因此不少人还会在这一天大扫除、祭祀祖先,为祖先祈福。

4、赛龙舟。

有一些地方也会在这一天举行赛龙舟的活动,让人们在游戏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重阳节与“敬老节”在我国,重阳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含义,因此也有人称之为“敬老节”。

当天,子女们会在社区组织的活动中表演节目、为老人送礼品、为老人干家务等,来表达对老人的尊敬之情。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敬老节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日期。

有一些地方的敬老节是在重阳节那天,有的地方是庆祝老人生日那天,还有一些地方则是在国际老人节那天。

不过,无论是哪一天,我们应该都应该向老人表达敬意、关爱和感激,让老人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总之,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拥有着千年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个节日里,我们可以登高远眺、赏菊饮酒、祭祖祈福,也可以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和习俗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和习俗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和习俗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被称为“登高节”。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人们为了迎接秋天的到来,纷纷登高观景、赏菊、插茱萸、喝菊花酒等,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重阳节这一特殊的日子里,诗人们用优美的诗句抒发了对节日和习俗的深情款款。

下面是一些经典的重阳节诗句和习俗。

诗句:1. “九日登高远,明朝值重阳。

” -- 王之涣2. “重阳已过,行人去尽,山远云浮,宿雪苍苍。

” -- 陆游3. “独向寒空,满目重阳,横空千里,独立江南。

” -- 杨万里4. “重阳又重登,何处最高楼?曾见红颜百一日,诗成两度秋。

” --赵师青5. “重阳节至陵云飞,古坟新燕尽成堆。

懒达寻香创艳句,任怀无已几多才。

” -- 何景明习俗:1. 登高望远:重阳节正值秋天的金风送爽,人们纷纷选择登高观赏秋色,远离尘嚣,亲近大自然。

登上高山或临河高台,远眺山水风光,体验自然的魅力。

2. 赏菊插茱萸:九月是菊花盛开的季节,重阳节时欣赏菊花,不仅可以感受到秋天的气息,还可品味到菊花的芬芳。

此外,人们会佩戴茱萸,以驱邪避灾,祈求平安与健康。

3. 喝菊花酒:重阳节人们还喜欢饮用菊花酒,用花瓣泡制的酒有清爽的口感,菊花的芬芳也为酒增添了香气。

在与亲朋好友共饮时,人们可以畅谈家常,增进感情。

4. 赏月、吃糕点:重阳节也是观赏明月的好时机。

人们在重阳夜里常常团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食用各式糕点,共度一个欢快的夜晚,表达团聚和快乐的心情。

重阳节诗句和习俗以其独特的韵味和寓意,深受人们喜爱。

它们通过文字和行动将节日的美好传达出来,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精神的愉悦,也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每逢重阳佳节,让我们一起感受其独特的魅力,放飞心情,与亲友共度一个美好的日子。

关于重阳节风俗的诗句

关于重阳节风俗的诗句

关于重阳节风俗的诗句一、登高相关诗句- 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解析:此诗写重阳节登高插茱萸是当时的风俗。

诗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遍插茱萸会发现少了自己一人,以朴实的语言表达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这一诗句也侧面反映出登高是重阳节的重要风俗活动。

- 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解析:杜甫在重阳节独自登高,看到萧瑟的秋景,引发了他身世飘零、老病孤愁的感慨。

“独登台”点明了登高这一重阳节的习俗,同时诗中通过描写登高所见的景象,如“风急天高”“无边落木”等,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氛围。

二、插茱萸相关诗句- 诗句:“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 解析:诗中描绘了人们在重阳节把茱萸插在鬓边,认为这样有助于长寿的习俗。

同时通过“舞作愁”又表达出一种别样的情绪。

- 诗句:“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

”- 解析:这里提到了年少之人插茱萸的习俗,诗人以一种略带感慨的口吻,表达自己不再年少,不能像年轻人那样插茱萸的心境。

三、赏菊、饮菊花酒相关诗句- 诗句:“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 解析:虽然没有直接提到菊花酒,但提到了重阳节饮酒的风俗。

在重阳节,饮菊花酒是常见的习俗,菊花酒被认为有延年益寿等功效。

- 诗句:“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 解析:虽然不是专门写重阳节,但秋菊与饮酒联系起来,反映出赏菊饮酒的文化内涵。

在重阳节时赏菊、饮菊花酒是传统风俗,菊花在重阳节文化中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象征着高洁等品质。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和习俗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和习俗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和习俗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它源于古代《易经》中的“重阳卦”,古人认为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吉祥日子。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祭祖、登高、赏菊等活动,同时也会吟诗吟赋,抒发对秋季和生命的感慨。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重阳节的诗句和习俗。

一、关于重阳节的诗句诗歌一直被认为是表达情感、抒发心声的艺术形式,以下是一些与重阳节相关的优美诗句:1. “日午山川黄叶尽,秋风楼阁白云孤。

”——唐代杜牧的《重阳日》2. “浊酒烹鲈鱼,细酣爱古书。

”——宋代陆游的《九日闲居》3. “重阳红叶斗霜天,园中巧植菊花艳。

”——明代吴承恩的《重阳》4. “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白蘋洲。

”——元代杨万里的《临江仙·满地尽银汉》这些诗句描绘了重阳节的景象和气氛,寄托了对自然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使人们更能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二、关于重阳节的习俗1. 登高览秋重阳节正值秋天,天高气爽,人们会纷纷登高远望,欣赏秋景。

登高的活动除了锻炼身体、放松心情,还能体验大自然的壮丽和宇宙的无垠。

2. 祭祖扫墓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扫墓日,人们会回到家乡,祭拜自己的祖先。

整理墓地、上香、祭奠等仪式,是人们表达对祖辈的敬意、怀念和祝福的方式。

3. 赏菊重阳节又被称为“菊花节”,人们会前往花坛、公园等地,欣赏菊花的盛开。

赏菊不仅是对秋天的致敬,也是对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赞美。

4. 饮菊花酒重阳节时,人们会采摘新鲜的菊花,用清酒泡制而成的菊花酒。

饮用菊花酒有助于祛寒固元、健脾温胃,被视为保持健康、祛除疾病的丹药。

5. 吃重阳糕重阳节是重阳糕的传统食品,它是用糯米、莲蓉、红枣等原料制作而成。

重阳糕寓意着幸福和团圆,除了作为食品,还常用作馈赠亲朋好友和乡邻的礼物。

总之,重阳节是一个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节日,人们用诗词歌颂这个节日,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魅力。

通过习俗的举办,人们与亲友团聚、感恩祭祖,增强了情感交流和传统价值的传承。

在今天快节奏的生活中,让我们共同继承并弘扬重阳节的习俗,感受其中的快乐和温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重阳节的来历习俗诗句一
篇一:重阳节的习俗与诗词汇总
重阳节的习俗与诗词汇总
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

庆祝重阳节一
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节日起源
其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

藏帝
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相传自
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

《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

”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

”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
重阳节的基础。

其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重阳节的来历
习俗诗句一)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
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

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
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

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

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
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

”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
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

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
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

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

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民间习俗
1、重阳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
游玩观景之记载。

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7]
2、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
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3]
3、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4、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

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

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

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
《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5、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

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诗词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采桑子?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篇二:重阳节来源及诗词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得名来由
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

《易经》将“六”定为阴数,将“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节日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辞》中便已提及。

屈原《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
重阳的饮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文中同时提到菊花和酒。

可见,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

唐朝,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

此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20XX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

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
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

仙长为其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

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一身非凡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
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

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

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于剑下。

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续齐谐记》记载
有关重阳节的传说,较早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
汝家中当有灾。

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