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课 红色政权的建立教案

合集下载

红色政权的建立教学设计

红色政权的建立教学设计

红色政权的建立教学设计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由无产阶级领导并建立的革命政权称为“红色政权”。

如何让学生掌握红色政权的建立?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红色政权的建立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红色政权的建立》教学设计一、导入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国民党反动政权建立后,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革命遭到了严重挫折。

在这种严酷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应当怎么办呢?(学生思考并做回答)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以武装革命反抗武装反革命,以及建立红色政权的斗争情况。

二、讲授新课1、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会议:“八七”会议教师向学生展示毛泽东话语:“革命失败,得了惨痛的教训;于是有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进入了创建红军的新时期。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惨痛的教训是什么?南昌起义是我党独立领导的第一次武装反抗国民党的起义。

让学生思考:南昌起义前的背景是什么?(应联系党内情况和国内情况回答)“八七”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白色恐怖形势下召开的一次紧急会议。

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并回答:(1)“八七”会议的重大功绩是什么?(2)“八七”会议同三次武装起义有什么联系?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什么重要论断?指导学生议论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的决策,结合国民党统治的重心和当时我党的“城市中心论”,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到农村去,既可保存革命力量,又可以积蓄发展革命力量,以便形成以农村包围城市,达到最后夺取城市的目的。

这是将革命的退却和进攻巧妙结合起来的正确道路。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概括三次起义的意义:(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建立人民军队的纪念日。

(2)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在文家市作出了到农村去的重大决策。

(3)广州起义建立了工农政权——苏维埃政府,这在中国是第一次。

(以毛泽东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实践为例,说明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讨论可自由发言)(以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革命实践说明中国革命的道路是什么。

第24课 红色政权的建立(学案)

第24课 红色政权的建立(学案)

第24课红色政权的建立学案一、学习内容和目标(一)知识要求1、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A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壮大A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A(二)能力要求分析历史事件的重大影响二、学习过程:(一)、阅读教材111-115页,完成下列问题(知识整理)一、南昌起义◆:1、历史背景:2、时间、地点和领导人:3、结果:4、意义:探究1:系统探索南昌起义究竟具有怎样伟大的历史意义?(1)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2)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第一步;(3)起一种创建了人民军队的第一支队伍;(4)起义拉开了国共十年对峙历史新阶段的第一幕二、秋收起义◆:1、时间、地点及结果:探究2:两次武装起义有何相同点?说明了什么问题?受到苏俄革命的影响(城市中心论)三、井冈山会师1、八七会议:开展土地革命,党的工作重心由大城市转入农村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探究3:中共为何要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结合湖南地形图,根据地为何要选在井冈山呢?①创建背景:②创建时间③伟大的历史意义:探究4:为何说走农村包围城市,开展武装割据,最后暴力夺权使符合近代中国国情的?3、朱毛会师:壮大了红军队伍,井冈山的革命精神成为军队的光荣传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创立树立了榜样。

四、农村革命根据地与苏维埃政权◆1、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的几次围剿与毛泽东正确的军事指挥2、红色区域的扩大3、1931年,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收获与反思】三、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周恩来后来在总结某一历史事件时曾说:“它用国民革命左派政府名义,南下广东,想依赖外援,攻打大城市,而没有直接到农村中去发动和武装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根据地,这是基本政策的错误。

”这一事件是()A、武昌起义B、北伐战争C、南昌起义D、秋收起义2、“八七会议”前后,中共发动的武装起义均以夺取大城市为目标。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红色政权的建立》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红色政权的建立》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在历史知识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全体学生的历史素养。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分析红色政权建立过程。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传承革命精神。
4.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3)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观察、交流、反馈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教学拓展:
(1)组织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如红色故事会、红色诗词朗诵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2)推荐红色经典读物,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红色政权建立过程,传承革命精神。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访谈革命老前辈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尊重历史,敬畏英雄,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增强团队意识。
4.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侵略的价值观,关注国家命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系,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三年级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知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有一定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红色政权建立的相关内容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而,由于红色政权建立过程较为复杂,涉及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章节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此外,学生在价值观方面逐渐成熟,对于红色政权建立过程中所体现的革命精神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这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013华师大版第5册第24课《红色政权的建立》

2013华师大版第5册第24课《红色政权的建立》

• 材料一: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的有计划的尽 可能的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 工人阶级应时刻 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 推翻反革命政权,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 (引自《中共“八七会议”决议》) • 材料二:“1927年8月4日,共产国际从武汉来了两个苏联 人,住在长沙苏联领事馆,找易礼容、夏明翰等人开了一 晚上会。中心议题是提出要湖南省委签字打倒陈独秀。到 了召开“八七会议”时,陈独秀就被阻止参加了。”( 根 据当事者易礼容口述整理 《炎黄春秋》1997) • 根据材料一:党的工作中心是否有了转变,请说明你的理 由。 • 根据材料二:党的工作中心转移的不利因素是什么? • 你还认为:党的工作中心转移还有哪些不利因素
(B)
(C)
3、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同志曾为 井冈山题词:“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 山林好”。说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 据是 (B) A、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府 B、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C、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D、揭开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
• 2005北京文综)(12分)“红色旅游”是党和国家为
• 3.从敌人力量看 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且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广大农村,特 别是远离城市的偏僻山区则是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环节。因此,中国 革命只有在农村积蓄力量发展壮大,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革命道路,才能最后夺取全国的胜利,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 "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先打弱敌,并在运 动中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法,
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地域分布上有何特点?原 因何在?哪个省涉及到的根据地最多? • 特点:①主要分布在南方→大革命的影响 主要集中在南方,南方有着良好的群众基 础 • ②几省的交界处→便于利用敌人内部矛盾, 而且能扩大自身影响 • ③主要在偏僻山区→敌人统治力量薄弱, 有地形优势

24课 红色政权的建立教案

24课  红色政权的建立教案

24课红色政权的建立【教学目标】1、知道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湘赣边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井冈山会师、土地革命、反“围剿”的胜利、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2、通过对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湘赣边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河红色政权建立等内容的联系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历史知识、建立历史知识结构的方法。

3、理解八七会议确立的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是我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通过学习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培养学生对从我国国情出发,将马列主义的普通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通过教师对创建红军、建立根据地及土地革命三者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对事物之间辩证关系的认识,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5、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通过本节内容教学,使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是艰难、曲折的,革命先辈们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值得后人缅怀和学习。

【重点难点】重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土地革命。

中国共产党将革命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探索——从城市转入农村。

难点:毛泽东向农村进军的原因;武装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和土地革命三者之间的关系。

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解及其军阀割据的区别【教材分析】为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挽救中国革命,1927年,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

这些起义为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八七会议在理论上纠正大革命时期的错误,标志党革命重心开始转移。

毛泽东、朱德创立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第一个根据地,其意义在于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在实践上实现革命重心的转移。

根据地进行的土地革命,在农村建立了革命政权,翻身后的农民积极参军,支援革命战争。

第24课 红色政权的建立

第24课 红色政权的建立

1931年11月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
最初的中华苏 维埃共和国国旗
后来的中华苏维埃 共和国国旗
南昌起义 --------- → 1927.8 . -----------------会
---------------→
----中 国 共 产 党 大( 革 命 失 败 后 ) -------
练习与测评2 练习与测评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特点: 特点: 这些根据地大多分布于我国东南部, 这些根据地大多分布于我国东南部,而且处于几省交界 形成农村包围城市之势。 处,形成农村包围城市之势。 缘由: 缘由: 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统治中心在城市, 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统治中心在城市,城市的反革 命力量强大而集中。而广大的农村是革命力量发展的空间, 命力量强大而集中。而广大的农村是革命力量发展的空间, 数省交界处又往往是反动统治薄弱之处, 数省交界处又往往是反动统治薄弱之处,有利于革命力量的 积蓄和发展。 积蓄和发展。
为什么要选择在井 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的罗宵山脉中 方圆550 550里 远离中心城市, 段,方圆550里,远离中心城市,敌 人力量薄弱; 人力量薄弱;革命发展又可影响湘鄂 赣三省;当地群众基础好, 赣三省;当地群众基础好,曾有过党 的组织,并有地方武装(王佐、 的组织,并有地方武装(王佐、袁文 );地势险要 易守难攻; 地势险要, 才);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盛产粮 易于筹粮筹款。 食,易于筹粮筹款。 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进军, 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进军,这 是中国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 是中国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
根据地
土地革命斗争。 土地革命斗争。

高中历史(华东师大)高三上册导学案:第24课红色政权的建立

高中历史(华东师大)高三上册导学案:第24课红色政权的建立

第24课 红色政权的建立 学案(总第59课时)【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内容教学,学生了解并掌握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 秋收起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会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红军反“围剿”斗争 红军开始长征 遵义会议等重大史实。

2、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培养学生整理历史事件的能力【学习重难点】重点:南昌起义与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历史作用。

难点: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学习要点】一、南昌起义1、历史背景:2、时间、地点和领导人:3、结果:4、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感悟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二、秋收起义1、时间、地点及结果:探究:两次武装起义有何相同点?说明了什么问题?受到苏俄革命的影响(城市中心论)三、井冈山会师1、八七会议:开展土地革命,党的工作重心由大城市转入农村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①创建背景:②创建时间③伟大的历史意义:3、朱毛会师:壮大了红军队伍,井冈山的革命精神成为军队的光荣传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创立树立了榜样.四、农村革命根据地与苏维埃政权【学后反思】第24课红色政权的建立学案(总第60课时)1.1928年2月,刘少奇针对革命潮流是高涨还是低落的问题说:“依乡村来看是高涨的,依城市看是低落的趋势。

”这一判断()A.正确,大革命失败后,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B.不正确,乡村、城市的革命都处于高潮C.正确,当时的城市没有出现工人运动D.不正确,当时农村还没有建立革命根据地2.1927年中国共产党吸取了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发动了南昌起义,下列毛泽东的论断与这个“教训”有密切关系的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枪杆子里面出政权”C.“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D.“将革命进行到底”3.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

第24课红色政权的建立

第24课红色政权的建立

毛泽东为什么选择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
①位于湘赣边界,离大城市
较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
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③附近农产品丰富,便于筹 粮筹款;
④大革命时期受革命影响深, 群众基础好。
3、井冈山会师 及后果(1928.4)
朱德、陈毅与毛泽东的队伍会师,建立 了红军第一支队伍--红四军
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地域分布上有何特点?原 因何在?哪个省涉及到的根据地最多?
二、井冈山会师 1、八七会议(1927.8.7/汉口):
内容: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 义的总方针
(枪杆子里出政权)
这是“八七”会议会址内景
2、秋收起义 领导人:毛泽东 时间:9月9日
长沙
经过: 结果:开辟了井 冈山革命根据地
文家市 1927年的毛泽东
意义:秋收起义中共从进攻大 城市到向农村进军,是中国革 命具有转折意义的新起点
阶级成分 所占人口比 所占土地比
地主、富农
中农 贫农
6%
20% 60%
80%
15% 5%Βιβλιοθήκη 雇农、手工业者13%
0%
表格内容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工农武装割据与军阀割据有什么区别?
同: 都是以武力占据部分地区,在一国 之内形成军事对抗局面。 异: 根本的区别在于割据的主体和目的。 一个是代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利益的军阀,一个 是代表多数人利益的工农; 一个是不管百姓死活,为争权夺利占地盘而战, 对抗的的双方都是非道义的,给人民带来的只是无 穷的灾难,一个是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 迫、剥削,谋求自身解放而战,是正义的。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 在?》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武装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课红色政权的建立教案
24 红色政权的建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湘赣边秋收起义、井冈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井冈会师、土地革命、反“围剿”的胜利、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2、通过对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湘赣边秋收起义、井冈会师河红色政权建立等内容的联系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历史知识、建立历史知识结构的方法。

3、理解八七会议确立的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是我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通过学习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培养学生对从我国国情出发,将马列主义的普通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通过教师对创建红军、建立根据地及土地革命三者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对事物之间辩证关系的认识,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通过本节内容教学,使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是艰难、曲折的,革命先辈们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值得后人缅怀和学习。

【重点难点】
重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土地革命。


国共产党将革命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探索——从城市转入农村。

难点:毛泽东向农村进军的原因;武装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和土地革命三者之间的关系。

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解及其军阀割据的区别
【教材分析】
为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挽救中国革命,1927年,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

这些起义为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八七会议在理论上纠正大革命时期的错误,标志党革命重心开始转移。

毛泽东、朱德创立的井冈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第一个根据地,其意义在于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在实践上实现革命重心的转移。

根据地进行的土地革命,在农村建立了革命政权,翻身后的农民积极参军,支援革命战争。

随着地方人民政权的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了。

【教学设计】
导入新:提问导入新
有人用“血雨腥风”、“拨云见日”两个短语形容1927年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请问,这一年,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疯狂屠杀迫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轰轰烈烈的人民大革命惨遭失败。

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国民党反动派建立起国
民政府反动统治,新旧军并行南北呼应,全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

大革命失败后,处于白色恐怖包围之下的中国共产党虽然遭受极大摧残,但很快痛定思痛,逆境奋起,决然以武装起义的枪声回答反动派的暴政,探索革命新的出路,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板书本节题)一、“南昌起义” :1.补充材料由学生根据材料回答起义的历史背景:南京政府“斩尽杀绝” 的恐怖政策,革命处于低潮。

2.起义经过一学生自学掌握爆发的时间、地点、主要领导人。

起义军原定计划是主动撤离南昌,向广东进发,准备夺取广州,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再行北伐。

但在南下途中,遭敌人优势兵力围堵,损失严重。

3.起义意义—是本目的重点。

要讲明两层意思:第一,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反映了中国革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一特点,说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不畏残暴的敌人,敢于斗争,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

第二,这是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8月1日,成为中国人民革命军队诞生的光荣节日。

这一点,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小字,从中了解作为领导南昌起义党的前敌委员会书记的周恩和作为起义领导人贺龙等,他们当时的行动完全是在党的正确意见指导下进行的。

南昌起义阶段,主要是解决了一个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形式—武装斗争问题。

4、引导学生分析南昌起义失败的原因
二、井冈会师
第一,关于“八七”会议,学生自学了解会议召开的目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

教师指出会议召开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这些决策、决定,为全党指明了新的出路,极大地鼓舞了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的广大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标志我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乡村。

第二,关于秋收起义,学生自学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起义经过。

为了加深对秋收起义的作用的理解补充材料
3、井冈会师的时间、领导人、内容、意义
为了加深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教师补充相关内容并引导学生分析“工农武装割据”和军阀割据的不同:
三.苏维埃政权(红色政权)的建立
1、对于“红色政权”概念的理解,广义讲泛指革命政权,这里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在各根据地人民政权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临时的中央政权。

2、根据地的发展:学生自学完成
3、军事斗争:反围剿的方针、方法、意义学生自学完成
4、红色政权建立
学生自学完成建立的时间、地点、主要领导人。

名称。

教师补充说明政权的性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全部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和一切劳苦大众。

专政的目的是消灭一切封建残余,赶走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统一中国。

这样,在国民政府反动统治下的中国,经过共产党人的艰苦斗争,出现了一个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中国今后发展方向的红色政权,她是中国革命的希望所在。

最后,教师可将全内容做一小结:为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必须进行武装斗争。

进行武装斗争,就要有人民自己的军队,人民军队要能站住脚跟,必须有革命根据地,而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人民军队的壮大,都离不开广大农民的支持。

正是土地革命把广大农民从几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下解放出。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向反动派夺取全国政权斗争的胜利。

这红色政权如同燎原的星火,最终将反动政权埋葬。

附:本参考书目
1、《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井冈的斗争》(《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7年横排本)第一部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7年横排本)
2、田子渝、曾成贵的《八十年中共党史研究》、
3、王桧林的《中国现代史(上)》、《剑桥中华民国史》、
4、费正清的《伟大的中国革命》、
、胡绳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6、郭廷以的《近代中国史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