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程材料》教案(11,12)-金属的回复与再结晶

《汽车工程材料》教案(11,12)-金属的回复与再结晶
《汽车工程材料》教案(11,12)-金属的回复与再结晶

主要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

★课程回顾:(5min)

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及其对材料的性能影响

★课程导入:(5min)

1、为什么“打铁要趁热”?

2、冷变形使金属出现加工硬化,如何消除这种硬化现象?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

★新课讲授:(70min)

一、金属的回复与再结晶

1、冷变形金属加热时的变化

金属经冷塑性变形后,组织处于不稳定状态,有自发恢复到变形前组织状态的倾向。但在常温下,原子扩散能力小,恢复过程很难进行,不稳定状态可以维持相当长时间。如果对其加热,则金属原子活动能力增强,会产生一系列组织与性能的变化。

a)加热前b) 625℃加热(不完全再结晶)

c) 670℃加热(完全再结晶)d) 750℃加热(晶粒长大)

经70%塑性变形工业纯铁加热时的组织变化

将冷塑性变形的金属材料加热至0.5T

温度附近,并进行保温,则金属将依次发生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三个基本阶段。

冷塑性变形金属的组织性能随温度变化示意图

1.回复

变形后的金属在较低温度进行加热时,原子活动能力有所增加,原子已能作短距离的运动,其晶格畸变程度显著减轻,内应力有所降低,这个阶段称为回复。产生回复的温度:

T

回=(0.25~0.3)T

在回复阶段,原子活动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金属组织变化不明显,晶粒仍保持变形后的形态。金属的力学性能也无明显改变,其强度、硬度略有下降,塑性略有提高,但内应力、电阻率等显著下降。在工业上,常利用回复现象将冷变形金属低温加热,既稳定组织又保留了加工硬化,这种热处理方法称为去应力退火。

(结合书本上的拓展与提示,给学生讲解金属相关趣事:一战期间,黄铜弹壳开裂的现象及其解决办法)

2.再结晶

冷变形金属加热至一定温度之后,由于原子活动能力增强,晶粒通过重新生核、长大变成新的均匀细小的等轴晶,其力学性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恢复到完全软化状态。这种冷变形组织在加热时重新彻底改变而恢复至变形前状态的过程称为再结晶。

。再结晶后晶粒内部的晶格畸变基本消失,位错密度下降,因而金属的强度、硬度显著下降,塑性显著提高,加工硬化消失。

金属的再结晶过程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的,能进行再结晶的温度

T

再=(0.35~0.4)T

3.晶粒长大

再结晶完成后,若继续升高加热温度或延长加热时间,将发生晶粒长大,这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加热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金属的晶粒越大,加热温度的影响尤为显著。而晶粒粗大会使金属的强度,尤其是塑性和韧性降低

二、金属的热加工

1. 冷加工与热加工的区别

金属塑性变形的加工方法有热加工和冷加工两种。在金属学中,冷热加工的界限是以再结晶温度来划分的。低于再结晶温度的加工为冷加工,而高于再结晶温度的加工为热加工。

2. 热加工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因为热加工的温度高于再结晶温度,热加工时产生的加工硬化很快被再结晶消除,使材料保持良好的塑性状态,因而热加工时的塑性变形比冷加工容易得多,可变形程度也较大。

(这就是“打铁要趁热”的原因)

热加工过程,在金属内部同时进行着加工硬化和再结晶软化两个相反的过程,虽然不会引起加工硬化,但也会使金属的组织和性能发生很大的变化:

(1)消除金属的组织缺陷

热加工可使铸态金属与合金中的气孔、疏松、微裂纹焊合,从而使组织致密、成分均匀。因而金属的力学性能得到提高。

(2)细化晶粒

热加工能打碎或挤碎粗大的树枝晶或柱状晶,并通过再结晶获得细化均匀的等轴晶粒,达到细晶强化的目的,从而可以提高金属的综合力学性能。

(3)形成锻造流线

热加工使铸态金属中的非金属夹杂物沿变形方向伸长,形成彼此平行的宏观条纹,称作流线,由这种流线体现的组织也称纤维组织。纤维组织使钢产生各向异性,与流线平行的方向强度高,而与其垂直的方向强度低。在制定加工工艺时,应使流线分布合理,尽量与拉应力方向一致

曲轴中的流线分布

(4)形成带状组织

热加工能量消耗小,但钢材表面易氧化,因而热加工一般用于截面尺寸大、变形量大、在室温下加工困难的工件。而冷加工一般用于截面尺寸小、塑性好、尺寸精度及表面光洁度要求高的工件。

★课程小结:(10min)

1、金属的回复与再结晶;

2、金属热加工的特点;

作业:

主要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

★课程导入:(5min)

1.浇注时,金属液是如何转变为固态金属的?

2.浇注形成的金属铸锭的组织有何特点?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

★新课讲授:(75min)

一、纯金属的结晶

凝固:液体--> 固体(晶体或非晶体)

结晶:液体--> 晶体

1.纯金属结晶的条件

纯金属的实际结晶过程可用冷却曲线来描述。冷却曲线是温度随时间而变化的曲线,是用热分析法测得的。

纯金属结晶时的冷却曲线液体、晶体自由能随温度变化曲线当温度处于熔点T0时,液相和固相的自由能相等,处于平衡状态;

当温度处于更低的T1时,固相的自由能比液相低,从而促使液相转变为固相。2.纯金属结晶的规律

根据结晶条件的不同,可将形核方式分为自发形核和非自发形核。

自发形核 —— 由液体金属内部原子聚集尺寸超过临界晶核尺寸后形成的结晶核心。

非自发形核 —— 是依附于外来杂质上生成的晶核。

请同学们考虑:哪一种形核方式更容易进行?(类比雾水的形成) 两种长大方式 —— 平面生长 与 树枝状生长。

3.金属结晶后的晶粒大小

晶粒大小对纯铁力学性能的影响

晶粒平均直径d/m μ

b σ/MPa

s σ/MPa

δ(%) 70 184 34 30.6 25 216 45 39.5 2.0 268 58 48.8 1.6

270

66

50.7

细化晶粒的措施:

(1)提高过冷度

在液体金属中加入变质剂(孕育剂),以细化晶粒和改善组织的工艺措施。

(2)变质处理

加入杂质,促进非自发形核(异质形核),从而增加晶粒数,细化晶粒(3)振动结晶

——机械振动、超声振动,或电磁搅拌等。

振动的作用:使树枝晶破碎,晶核数增加,晶粒细化。

二、铸锭的组织及其控制

1.铸锭的组织

表层细晶区、中间柱状晶区、中心等轴晶区

2.铸锭的缺陷

(1)缩孔和疏松:大多数金属凝固时体积要收缩,如果没有足够的液体补充,便会形成孔隙。如果孔隙集中在凝固的最后部位,则称为缩孔。如果孔隙分散地分布于枝晶间,则称为疏松,可以通过压力铸造的等方法予以消除。

(2)气孔:金属在液态下比在固态下溶解气体多。液态金属凝固时,如果所析出的气体来不及逸出,就会保留在铸锭内部,形成气孔。

(3)偏析:合金中各部分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称为偏析。

★课堂小结:(10min)

1、纯金属的结晶(形核、晶粒生长);

2、细晶强化及其措施;

3、铸锭的组织及控制。

作业:

奥氏体不锈钢动态再结晶

奥氏体不锈钢的变形与再结晶 一、引言 奥氏体不锈钢在不锈钢中一直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是不锈钢家族中最为重要的类型,钢号特别的多。之所以称其为奥氏体不锈钢是因为它在常温下是稳定的奥氏体组织。奥氏体组织具有面心立方(FCC)的晶体结构,具有众多的滑移系,因此冷加工能力特别的好。当前我国常用奥氏体不锈钢的牌号有40多个,奥氏体不锈钢具有高塑性韧性、抗腐蚀性、冷加工能力以及无磁性,但是强度偏低。 奥氏体不锈钢主要有200、300和超级不锈钢三大系列, 300系列不锈钢是国内最常用的奥氏体系列不锈钢,是以18-8(304奥氏体不锈钢,又称18-8)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304奥氏体不锈钢的基础上增加Ni的含量就能够生成305不锈钢,为了提高不锈钢的抗点蚀能力常在305不锈钢的基础上加入MO制造出316、317不锈钢,321不锈钢是在305的基础上加入了Ti,目的就是提高抗晶界腐蚀性及高温强度。 对于奥氏体不锈钢这种应用广泛的材料,它不仅具有高的耐蚀性、塑性和良好的可焊性,而且经过锻造、挤压后强度可以成倍提高。正因为如此,许多研究者研究了奥氏体不锈钢的变形行为,其中尤以冷变形和温变形研究得较多,本文中,将通过举例对常见的3种奥氏体不锈钢(304奥氏体不锈钢、316LN不锈钢和321奥氏体不锈钢)的高温变形进行系统的分析。主要通过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不锈钢单道次高温时的动态再结晶,得到热变形条件下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结合显微组织分析,得出动态再结晶规律和流变应力。 2、金属材料的热变形行为 热变形是指在钢的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的加工过程。不同变形温度及应变速率下的流变曲线是研究热变形条件下金属材料力学行为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热变形过程中,加工硬化与软化过程同时进行,并且决定了此时材料的变形抗力。通常,变形过程的软化取决于钢的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过程。 2.1 基本概念 动态回复: 动态回复是在热加工过程中伴随发生的回复过程。对于层错能较高的材料,在热加工过程中,位错易发生交滑移和攀移,在热变形时容易发生动态回复。而对于层能较低的材料,如奥氏体不锈钢则不易发生动态回复。 第Ⅰ阶段—微应变阶段:应力增加很快,但应变量不大(小于1%),加工硬化开始出现。 第Ⅱ阶段—均匀变形阶段:曲线的斜率逐渐下降,金属材料开始均匀塑性变形,即开始流变,并发生加工硬化,且随加工硬化作用的加强,开始出现动态回复并逐渐加强,其造成的软化逐渐抵消加工硬化作用,使曲线的斜率下降并趋于水平,加工硬化率为零,进入第三阶段。 第Ⅲ阶段—稳态流变阶段:在达到第三阶段后,即可实现持续形变。表现为由变形产生的加工硬化与动态回复产生的软化达到动态平衡,流变应力不再随应变的增加而增大,曲线保持水平状态。达到稳态流变时应力值与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有关,增高变形温度或降低应变速率,都将使稳态流变应力降低。

第六章 回复与再结晶

第六章回复与再结晶 (一)填空题 1. 金属再结晶概念的前提是,它与重结晶的主要区别是。 2. 金属的最低再结晶温度是指,它与熔点的大致关系是。 3 钢在常温下的变形加工称,铅在常温下的变形加工称。 4.回复是,再结晶是。 5.临界变形量的定义是,通常临界变形量约在范围内。 6 金属板材深冲压时形成制耳是由于造成的。 7.根据经验公式得知,纯铁的最低再结晶温度为。 (二)判断题 1.金属的预先变形越大,其开始再结晶的温度越高。(×) 2.变形金属的再结晶退火温度越高,退火后得到的晶粒越粗大。(√)3.金属的热加工是指在室温以上的塑性变形过程。(×) 4.金属铸件不能通过再结晶退火来细化晶粒。(√) 金属铸件不能通过再结晶退火达到细化晶粒的目的,因为铸件,没有经受冷变形加工,所以当加热至再结晶退火温度时,其组织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因而达不到细化晶粒的目的。 再结晶退火必须用于经冷塑性变形加工的材料,其目的是改善冷变形后材料的组织和性能。再结晶退火的温度较低,一般都在临界点以下。若对铸件采用再结晶退火,其组织不会发生相变,也没有形成新晶核的驱动力(如冷变形储存能等),所以不会形成新晶粒,也就不能细化晶粒。 5.再结晶过程是形核和核长大过程,所以再结晶过程也是相变过程。(×); 6 从金属学的观点看,凡是加热以后的变形为热加工,反之不加热的变形为冷加工。 (×) 7 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冷变形金属的变形量,会使再结晶温度下降。( √) 8.凡是重要的结构零件一般都应进行锻造加工。(√) 9.在冷拔钢丝时,如果总变形量很大,中间需安排几次退火工序。( √) 10.从本质上讲,热加工变形不产生加工硬化现象,而冷加工变形会产生加工硬化现象。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 ×) (三)选择题 1.变形金属在加热时发生的再结晶过程是一个新晶粒代替旧晶粒的过程,这种新晶粒的晶型( )。 A.与变形前的金属相同 B 与变形后的金属相同 C 与再结晶前的金属相同D.形成新的晶型 2.金属的再结晶温度是( ) A.一个确定的温度值B.一个温度范围 C 一个临界点D.一个最高的温度值 3.为了提高大跨距铜导线的强度,可以采取适当的( A )。 A.冷塑变形加去应力退火 B 冷塑变形加再结晶退火 C 热处理强化D.热加工强化 4 下面制造齿轮的方法中,较为理想的方法是( C )。 A.用厚钢板切出圆饼再加工成齿轮B用粗钢棒切下圆饼再加工成齿轮 C 由圆钢棒热锻成圆饼再加工成齿轮D.由钢液浇注成圆饼再加工成齿轮 5.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C )。 A.冷加工钨在1 000℃发生再结晶 B 钢的再结晶退火温度为450℃ C 冷加工铅在0℃也会发生再结晶D.冷加工铝的T再≈0.4Tm=0.4X660℃=264℃ 6 下列工艺操作正确的是(D ) 。 A.用冷拉强化的弹簧丝绳吊装大型零件淬火加热时入炉和出炉 B 用冷拉强化的弹簧钢丝作沙发弹簧 C 室温可以将保险丝拉成细丝而不采取中间退火 D.铅的铸锭在室温多次轧制成为薄板,中间应进行再结晶退火 7 冷加工金属回复时,位错(C )。

高强度钢的动态再结晶行为研究

?试验研究? 高强度钢的动态再结晶行为研究 关奎英1,唐荻1,武会宾1,谢勇1,孙全社2 (1北京科技大学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100083;2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上海201900)摘 要:采用Gleeble1500热模拟实验机研究了高强度钢在不同条件下热变形时的动态再结晶行为以及晶粒尺寸的变化规 律,确定了该钢的动态再结晶激活能为294096J/mol,建立了动态再结晶行为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变形工艺参数对再结晶行为以及晶粒尺寸的影响。变形温度和变形速率是影响动态再结晶的主要因素,一般在高的变形温度和小的变形速率下,动态再结晶才能发生。 关键词:高强度钢;动态再结晶;变形温度;变形速率;热模拟实验机中图分类号:TG111.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4620(2007)02-0042-03收稿日期:2006-12-12 作者简介:关奎英(1981–),男,陕西西安人,北京科技大学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04级材料加工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属加工工艺。 1前言 高强度钢在工程机械大型钢结构等领域有着广 泛的应用,因此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上海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宝钢)开发了一系列高强度和超高强度钢,供应市场,满足机械和航空航天等行业的需求。本研究主要探讨高强度钢热变形后冷却过程中奥氏体的转变规律。 一般金属在热变形过程中,位错增殖产生的加工硬化逐渐被动态回复或动态再结晶软化所平衡,最终达到稳态流变。应变速率越大,再结晶的驱动力也越大,然而,加工硬化作用也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再结晶软化与加工硬化二者的作用相 互平衡时的峰值应力及峰值应变均增大[1, 2] 。微合金钢热变形过程中的动态再结晶以及变形后的静态再结晶行为是影响变形抗力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对随后的奥氏体相变行为产生影响。因此,通过建立奥氏体再结晶行为的预测模型,由钢材的化学成分及工艺参数可预测并控制钢材最终的机械性能,完成钢材的化学成分及轧制工艺参数的设计优化[3]。利用单道次压缩的实验方法, 研究了实验钢热变形过程中的动态再结晶行为。同时,利用双道次压缩的实验方法,研究了实验钢变形间隔时间内奥氏体的静态再结晶行为,为研究相变行为和制定轧制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2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用材料为宝钢生产的热轧高强度钢,从锻 造坯料上截取并加工成直径为8mm,长度为15mm的试样。通过单道次压缩实验研究其动态再结晶规律,建立动态再结晶模型并比较模型计算和实验测 得的结果,热压缩变形实验工艺如图1所示,采用5个变形温度,分别为850、900、950、1000和1050℃,3个不同的变形量,真应变ε分别为0.2、0.4、0.8,变形速率为1.0s-1。 图1单道次压缩变形工艺 3实验结果及分析 图2为不同变形速率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可 以看出,当变形速率为5.0s-1时,应力一应变曲线没有出现峰值,随着应变的增加,变形抗力(即应力)同步增加,所以并没有发生动态再结晶。分析可知,因变形速率较快,且高强度钢中含有Nb、V、Ti合金比较多,对动态再结晶的形核和晶粒长大有明显阻碍作用,推迟动态再结晶的效果十分明显,不易发生和完成动态再结晶。 图2 不同变形速率下的应力-应变曲线 即使在1050℃温度、变形速率为1s-1时,也没有出现动态再结晶。当变形速率为1.0、0.5s-1时,变形抗力在到达峰值后基本保持稳定,此时动态软化基本和加工硬化程度相等。当变形速率为0.1、0.05s-1时变形抗力出现峰值,并随之下降,表明此两种变形条件下其动态软化超过了加工硬化,发生了明显的动态再结晶。 第29卷第2期2007年4月 山东冶金 ShandongMetallurgy Vol.29,No.2 Apri l 2007 42

回复与再结晶

1、一块单相多晶体包含。 A.不同化学成分的几部分晶体B.相同化学成分,不同结构的几部分晶体C.相同化学成分,相同结构,不同位向的几部分晶体 2、在立方系中点阵常数通常指。 A.最近的原子间距B.晶胞棱边的长度 3、每一个面心立方晶胞中有八面体间隙m个,四面体间隙n个,其中。 A.m=4,n=8B.m=13,n=8C.m=1,n=4 4、原子排列最密的一族晶面其面间距。 A.最小B.最大 5、晶体中存在许多点缺陷,例如 A.被激发的电子B.空位C.沉淀相粒子 6、金属中通常存在着溶质原子或杂质原子,它们的存在。 A.总是使晶格常数增大B.总是使晶格常数减小C.可能使晶格常数增大,也可能使晶格常数减小 7、金属中点缺陷的存在使电阻。 A.增大B.减小C.不受影响 8、空位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A.形变孪晶的形成B.自扩散C.交滑移 9、金属的自扩散的激活能应等于。 A.空位的形成能与迁移激活能的总和B.空位的形成能C.空位的迁移能 10、位错线上的割阶一般通过形成 A.位错的交割B.交滑移C.孪生 一、名词解释 沉淀硬化、细晶强化、孪生、扭折、第一类残余应力、第二类残余应力、、回复、再结晶、多边形化、临界变形量、冷加工、热加工、动态回复、动态再结晶 沉淀硬化:在金属的过饱和固溶体中形成溶质原子偏聚区和由之脱出微粒弥散分布于基体中导致硬化。 细晶强化:通过细化晶粒而使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提高的方法。 孪生: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沿一定晶面和晶向发生均匀切变并形成晶体取向的镜面对称关系。 扭折:在滑移受阻、孪生不利的条件下,晶体所做的不均匀塑性变形和适应外力作用,是位错汇集引起协调性的形变。 按残余应力作用范围不同,可分为宏观残余应力和微观残余应力等两大类,其中宏观残余应力称为第一类残余应力(由整个物体变形不均匀引起),微观残余应力称为第二类残余应力(由晶粒变形不均匀引起)。 储存能:在塑性变形中外力所作的功除大部分转化为热之外,由于金属内部的形变不均匀及点阵畸变,尚有一小部分以畸变能的形式储存在形变金属内部,这部分能量叫做储存能。回复:经冷塑性变形的金属加热时,尚未发生光学显微组织变化前(即再结晶之前)的微观结构变化过程。 再结晶:经冷变形的金属在一定温度下加热时,通过新的等轴晶粒形成并逐步取代变形晶粒的过程。 多边形化:指回复过程中油位错重新分布而形成确定的亚晶结构过程。 临界变形量:需要超过某个最小的形变量才能发生再结晶,这最少的形变量就称为临界变形量。 冷加工:在再结晶温度以下的加工过程;在没有回复和在接近的条件下进行的塑性变形加工。热加工:在再结晶温度以上的加工过程;在再结晶过程得到充分进行的条件下进行的塑性变形加工。 动态回复:热加工时由于温度很高,金属在变形的同时发生回复,同时发生加工硬化和软化两个相反的过程。这种在热变形时由于温度和外力联合作用下发生的回复过程 动态再结晶:是指金属在热变形过程中发生的再结晶现象。 二、问答题

上海交大材基-第五章塑性变形与回复再结晶--复习提纲.

第5章材料的形变和再结晶 提纲 5.1 弹性和粘弹性 5.2 晶体的塑性变形(重点) 5.3 回复和再结晶(重点) 5.4 高聚物的塑性变形 学习要求 掌握材料的变形机制及特征,以及变形对材料组织结构、性能的影响;冷、热加工变形材料的回复和结晶过程。 1.材料的弹性变形本质、弹性的不完整性及黏弹性; 2.单晶体塑性变形方式、特点及机制(滑移、孪生、扭折) 3.多晶体、合金塑性变形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4.塑性变形对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5.材料塑性变形的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过程; 6.影响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的诸多因素(包括变形程度、第二相粒子、工艺参数等) 7、结晶动力学的形式理论(J-M-A方程) 8、热加工变形下动态回复、再结晶的微观组织特点、对性能影响。 9、陶瓷、高聚物材料的变形特点 重点内容 1. 弹性变形的特征,虎克定律(公式),弹性模量和切变弹性模量;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外力较小时,产生弹性变形。弹性变形是可逆变形,卸载时,变形消失并恢复原状。在弹性变形范围内,其应力与应变之间保持线性函数关系,即服从虎克(Hooke)定律: 式中E为正弹性模量,G为切变模量。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弹性模量是表征晶体中原子间结合力强弱的物理量,故是组织结

构不敏感参数。在工程上,弹性模量则是材料刚度的度量。 2. 弹性的不完整性和粘弹性; 理想的弹性体是不存在的,多数工程材料弹性变形时,可能出现加载线与卸载线不重合、应变滞后于应力变化等弹性不完整性。弹性不完整性现象包括包申格效应、弹性后效、弹性滞后和循环韧性等。3. 滑移系,施密特法则(公式),滑移的临界分切应力; 晶体中一个滑移面和该面上一个滑移方向组成。 fcc和bcc,bcc的滑移系?滑移系多少与塑性之间的关系。 滑移的临界分切应力: 如何判断晶体中各个滑移系能不能开动? 解释几何软化和几何硬化?为何多晶体塑性变形时要求至少有5个独立的滑移系进行滑移? 4. 滑移的位错机制,派-纳力(公式); 为什么晶体中滑移系为原子密度最大的面和方向? 5. 比较塑性变形两种基本形式:滑移与孪生的异同特点; 6. 多晶体塑性变形的特点:晶粒取向的影响,晶界的影响;

回复与再结晶

理论课教案 编号:NGQD-0707-09版本号:A/0页码:编制/时间:审核/时间:批准/时间: 学科金属材料及 热处理 第三章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第三节回复与再结晶 教学类型授新课授课时数1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了解加热过程中,变形金属内部组织的变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回复、再结晶的作用。 2、难点:再结晶温度的计算。 教具准备 复习提问再结晶温度如何计算? 作业布置P33习题8 教学方法主要教学内容和过程附记 §3-3回复与再结晶 经冷塑性变形后的金属晶粒破碎,晶格扭曲,位错密度增高,产生内应力,其内部能量增高,因而组织处于不稳定 的状态,并存在向稳定状态转变的趋势。在低温下,这种转 变一般不易实现。而在加热时,由于原子的动能增大,活动 能力增强,冷塑性变形后的金属组织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最后趋于较稳定的状态。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变形金属的 内部相继发生回复、再结晶、晶粒长大三个阶段的变化

理论课教案附页 编制/时间: 教学方法主要教学内容和过程附记 一、回复 回复:当加热温度不太高时,原子活动能力有所增加,原子已能作短距离的运动,此时,晶格畸变程度大为减轻, 从而使内应力有所降低,这个阶段称为回复。 1、回复是冷塑性变形金属在较低温度下加热的阶段。 在这个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变形金属中的原子活动 能力有所增大。 2、通过回复,变形金属的晶格畸变程度减轻,内应力 大部分消除,但金属的显微组织无明显变化,因此力学性能 变化不大。 3、在生产实际中,常利用回复现象将冷变形金属在低 温加热,进行消除内应力的处理,适当提高塑性、韧性、弹 性,以稳定其组织和尺寸,并保留加工硬化时留下的高硬度 的性能。 二、再结晶 再结晶:当冷塑性变形金属加热到较高温度时,由畸变晶粒通过形核及晶核长大而形成新的无畸变的等轴晶粒的 过程。 1、再结晶过程是发生在较高温度(再结晶温度以上), 其过程以形核和核长大的方式进行。(见教材P30) 2、再结晶后,冷变形金属的组织和性能恢复到变形前 的状态(教材P31) 3、再结晶过程是新晶粒重新形成的过程,而晶格类型 并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它不是相变过程。(教材P31)

合金的动态再结晶与晶粒细化研究

FGH4096合金的动态再结晶与晶粒细化研究 摘要:使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对热等静压态FGH4096合金进行变形温度 1080~1140℃,应变速率0.02~1s–1,变形量15%,35%和50%的等温压缩实验。通过观察微观组织,分析了粉末高温合金动态再结晶的组织演化规律,并通过透射电镜研究了再结晶的形核位置。当变形量在35%及以下时,得到不完全再结晶组织,即“项链“组织;当变形量大于50%时,得到完全的动态再结晶组织。动态再结晶晶粒尺寸随变形温度的升高和应变速率的降低而增大。再结晶形核主要在以下三个位置,即原始颗粒边界,再结晶晶粒边界以及孪晶源。最后利用多方向热变形对晶粒的破碎和细化,得到平均晶粒尺寸为4μm的细晶坯料。 关键词:FGH4096粉末高温合金;动态再结晶;形核;细晶化锻造 粉末高温合金由于具有组织均匀、无宏观偏析、合金化程度高等优点,成为制造先进航空发动机涡轮盘的首选材料[1]。30多年中,粉末高温合金发展已经历了三代。FGH4096粉末高温合金属于我国第二代粉末高温合金材料,以其优秀的高温强度和抗裂纹扩展能力受到航空发动机研究人员的极大重视[3]。但由粉末冶金工艺所带来的原始颗粒边界(PPB)、热诱导孔洞(TIP)等组织缺陷极大的损害了高温合金的力学性能和热加工性能。美国普惠公司使用以大挤压比的热挤压来粉碎PPB、焊合TIP,并诱导高温合金发生充分的动态再结晶以得到组织均匀细小、热加工性能优秀的高温合金坯料的制坯工艺[3]。国内受多方面条件限制,尚无法实施该类工艺,但可通过塑性变形诱发动态再结晶得到细晶、无缺陷坯料[3]。本文研究了FGH4096高温合金热变形中的动态再结晶的形核、发展规律和组织演化过程,并研究了合金的细晶化锻造工艺。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FGH4096合金名义化学成分(Wt%)为:Cr 15.5, Co 12.5, Mo 3.8, W 3.8, Nb 0.6, Ti 3.9, Al 2.0, B 0.006, Zr 0.025, Ni Bal。本实验采用的原材料由北京钢铁研究总院提供,母合金采用真空感应熔炼,等离子旋转电极(PREP)方法制粉,粉末尺寸为50μm~100μm ,粉末经真空脱气后装入包套,封焊后进行热等静压成型(HIP)。实验用试样用线切割法取自HIP态FGH4096合金,尺寸为Φ8×12(mm)和Φ40×70(mm)的圆柱形料,试样变形前先进行1150℃/2h+AC的均匀化处理。 用Gleeble–1500D模拟器对Φ8×12(mm)圆柱试样进行1080、1110和1140℃下,应变速率分别为:0.02、0.2、1 s–1,变形量分别为:15%、35%和50%的恒温、恒应变速率压缩实验。变形后迅速将试样喷液冷却至室温,沿压缩轴线方向将压缩试样对半切开制成金相样品,研究动态再结晶组织的演化规律。并用HITACHI–H800透射电镜观察、分析动态再结晶的形核与发展规律,晶粒尺寸统计采用截线法完成。最后,用THP–6300A型液压机对Φ40×70(mm)试样进行多方向累计变形量为150%的热模锻造(模具温度930℃),以研究合金的细晶化锻造工艺。

动态再结晶及其机制

动态再结晶及其机制

引言 工程上常将再结晶温度以上的加工成为“热加工”,而把再结晶温度以下而又不加热的加工称为“冷加工”。至于“温加工”则介于二者之间,其变形温度低于再结晶温度,却高于室温。高温进行的锻造,轧制等压力加工属热加工。热加工过程中,在金属内部同时进行着加工硬化与回复再结晶软化两个相反的过程。 在金属冷形变后的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称为静态回复和静态再结晶。若提高金属变形的温度,使金属在较高的温度下形变时,金属在热变形的同时也发生回复和再结晶,这种与金属热变形同时发生的回复和再结晶称为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 一、动态再结晶定义 在热加工过程中,塑性变形使金属产生形变强化的同时发生的再结晶的现象。 这是在通常的热加工时发生的过程。在发生回复和再结晶时,由形变造成的加工硬化与由动态回复,动态再结晶造成的软化同时发生。 二、动态再结晶的应力应变曲线 值得注意的是:温度为常数时,随应变速率增加,动态再结晶应力应变曲线向上向右移动, 对应的应变增大:而应变速率一定时,温度升高,曲线会向下向左移动,最大应力对应的应变减小. 三、动态再结晶的机制 3.1概述 在低应变速率下,动态再结晶通过原晶界的弓出机制形核。与其对应的稳定态阶段的曲线呈波浪形变化,这是由于位错增殖速度小,在发生动态再结晶软化后,继续进行再结晶的驱动力减小,再结晶软化作用减弱,以致不能与新的加工硬化平衡,从而重新发生硬化,曲线重新上升。等到位错再度积累到一定程度,使再结晶又占上风时,曲线又重新下降。这种反复变化的过程将不断进行下去,变化周期大致不变,但振幅逐渐衰减。因此这种情况下,动态再结品与加工硬化交替进行:使曲线呈波浪式。层错能偏低的材料如铜及其合金,奥氏体钢等易出现动态再结晶。故动态再结晶是低的层错能金属材料热交形的主要软化机制。 第一阶段—加工硬化阶段:应力随应 变上升很快,金属出现加工硬化(0<ε< εc )。 第二阶段—动态再结晶开始阶段:应 变达到临界值εc ,动态再结晶开始,其软 化作用随应变增加而上升的幅度逐渐降 低,当σ>σmax 时,动态再结晶的软化作 用超过加工硬化,应力随应变增加而下降 (ε c ≤ε<εs )。 第三阶段—稳定流变阶段:随真应变 的增加,加工硬化和动态再结晶引起的软 化趋于平衡,流变应力趋于恒定。但当ε 以低速率进行时,曲线出现波动,其原因 主要是位错密度变化慢引起。(ε≥εs )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材料科学基础学习知识-实验-06

实验六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Plastic Deformation and Recrystallization of Metals)实验学时:2 实验类型:综合 前修课程名称:《材料科学导论》 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实验目的 1.观察显微镜下变形孪晶与退火孪晶的特征; 2.了解金属经冷加工变形后显微组织及机械性能的变化; 3.讨论冷加工变形度对再结晶后晶粒大小的影响。 二、概述 1.显微镜下的滑移线与变形孪晶 金属受力超过弹性极限后,在金属中将产生塑性变形。金属单晶体变形机理指出,塑性变形的基本方式为:滑移和孪晶两种。 所谓滑移,是晶体在切应力作用下借助于金属薄层沿滑移面相对移动(实质为位错沿滑移面运动)的结果。滑移后在滑移面两侧的晶体位向保持不变。 把抛光的纯铝试样拉伸,试样表面会有变形台阶出现,一组细小的台阶在显微镜下只能观察到一条黑线,即称为滑移带。变形后的显微组织是由许多滑移带(平行的黑线)所组成。

在显微镜下能清楚地看到多晶体变形的特点:① 各晶粒内滑移带的方向不同(因晶粒方位各不相同);② 各晶粒之间形变程度不均匀,有的晶粒内滑移带多(即变形量大),有的晶粒内滑移带少(即变形量小);③ 在同一晶粒内,晶粒中心与晶粒边界变形量也不相同,晶粒中心滑移带密,而边界滑移带稀,并可发现在一些变形量大的晶粒内,滑移沿几个系统进行,经常看见双滑移现象(在面心立方晶格情况下很易发现),即两组平行的黑线在晶粒内部交错起来,将晶粒分成许多小块。(注:此类样品制备困难,需要先将样品进行抛光,再进行拉伸,拉伸后立即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若此时再进行样品的磨光、抛光,滑移带将消失,观察不到。原因是:滑移带是位错滑移现象在金属表面造成的不平整台阶,不是材料内部晶体结构的变化,样品制备过程会造成滑移带的消失。) 另一种变形的方式为孪晶。不易产生滑移的金属,如六方晶系的镉、镁、铍、锌等,或某些金属当其滑移发生困难的时候,在切应力的作用下将发生的另一形式的变形,即晶体的一部分以一定的晶面(孪晶面或双晶面)为对称面,与晶体的另一部分发生对称移动,这种变形方式称为孪晶或双晶。 孪晶的结果是:孪晶面两侧晶体的位向发生变化,呈镜面对称。所以孪晶变形后,由于对光的反射能力不同,在显微镜下能看到较宽的变形痕迹——孪晶带或双晶带。在密排六方结构的锌中,由于其滑移系少,则易以孪晶方式变形,在显微镜下看到变形孪晶呈发亮的竹叶状特征。(注:孪晶是材料内部晶体结构上的变化,样品制备过程不会造成孪晶的消失。) 对体心立方结构的Fe -α,在常温时变形以滑移方式进行;而在0℃以下受冲击载荷时,则以孪晶方式变形;而面心立方结构大多是以滑移方式变形的。 2.变形程度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上海交大材基第五章塑性变形与回复再结晶习题集讲解.

1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铜单晶(a=0.36nm )在[112]方向加拉伸应力,拉伸应力为2.5×105Pa ,此条件下:(1)取向因子最大的滑移系有哪几个?(2)计算其分切应力多大? 解:(1) Cu 为F.C.C 结构,易滑移面为{1,1,1},滑移方向为〈1,1,0〉,可以分别求 出[112]方向与这些滑移系之间的两个夹角,然后得到12个取向因子的值。(这里省略了) 通过上述计算得到具体的滑移系(1,-1,1)[0,1,1]和(-1,1,1) [1,0,1]为具有最大取向因子滑移系。 (2) 根据施密特法则(公式略), F=δcosAcosB=1.02*105 Pa 何谓临界分切应力定律?哪些因素影响临界分切应力大小? 解:(略) 沿密排六方单晶的[0001]方向分别加拉伸力和压缩力,说明在这两种情况下,形变的可能方式。 解:1)滑移:a -拉伸的时,当c/a>=1.633,不会产生滑移,当c/a<1.633有可能产 生滑移,可产生滑移的是{1,1,-2,2}<1,1,-2,-3>;其他滑移面不能产生滑移; b -压缩的时候结果和拉伸一样; 2)孪生:拉伸和压缩的时候都可能产生孪生变形; 3)扭折:拉伸的时候一般不易扭折变形,压缩的时候可以产生扭折变形。 试指出单晶体的Cu 与α-Fe 中易滑移面的晶面与晶向,并分别求它们的滑移面间距,滑移方向上的原子间距及点阵阻力,已知泊松比为ν=0.3,G Cu =48300MPa , G α-Fe =81600MPa. 解:体心Fe 具有多种类的滑移系,但是滑移方向均相同。 力=90.56MPa 。

铝单晶体拉伸时,其力轴为[001],一个滑移系的临界分切应力为0.79MN/m2,取向因子COS φCOSλ=0.41,试问有几个滑移系可同时产生滑移?开动其中一个滑移系至少要施加多大的拉应力? 解:Al为F.C.C结构,其滑移系共有{1,1,1}4<1,1,0>3=12个。可以求得【001】与这些滑移系的取向因子。(可以列表列出来如下) 其它有4个滑移系,它们的滑移方向的第三个数字为0,因为取向因子为0,根据施密特法则,不能产生滑移。 开动其中一个滑移系需要施加的拉应力,可以根据施密特法则求得: F=0.79/0.41=1.93 MN/m2

动态再结晶

动态再结晶 金属材料在热加工过程中几乎与塑性变形同时发生的再结晶过程。主要发生在位错交滑移和攀移比较困难的一些金属中,如铜、镍、金、银、高纯铁、奥氏体钢等。动态再结晶过程与一般再结晶大体相同(参见“再结晶”)。动态再结晶是金属材料在热加工过程中保持软化状态(即不发生加工硬化) 的重要原因。动 态再结晶后的晶粒平均直径-n (n=0.5~1.0)。 金属在热变形过程中发生的再结晶。与热变形各道次之间以及变形完毕后加热和冷却时所发生的静态再结晶相比,动态再结晶的特点是:(1)动态再结晶要达到临界变形量和在较高的变形温度下才能发生。(2)与静态再结晶相似,动态再结晶易在晶界及亚晶界形核。(3)动态再结晶转变为静态再结晶时无需孕育期。(4)动态再结晶所需的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 发生动态再结晶的金属的应力一应变曲线具有图1b所示的特征。在变形的开始阶段,应力随变形的增加而增加,达到某一峰值时σm(对应于此应力的变形为εm) 后,由于发生了动态再结晶,屈服应力又下跌至某一恒定的σs值(曲线1)。这时加工硬化与动态软化达到了平衡。在高的温度或低的变形速度下,动态再结晶引起软化,但紧跟着又重新产生加工硬化,致使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出波浪形(曲线2)。变形速度提高或变形温度下降皆使σm和εm增大,发生动态再结晶所需变形量也要增加。如通常的厚板热轧(变形速度大但道次压下量较小)时较难发生动态再结晶;而变形速度较小的大型水压机上的锻造、变形程度大的热挤压以及行星轧机轧制板材等,只要达到一定的温度,动态再结晶就能顺利发生。变形温度与变形速度对变形过程中产生动态再结晶的影响如图2所示。 图1 动态应力—应变曲线

9塑性变形与回复再结晶实验指导书4

实验4 塑性变形与回复再结晶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加工硬化现象和回复再结晶的认识。 2.通过实验分析加工温度和变形程度对所选原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3.测定所选原材料(例如工业纯铝)的形变度与再结晶后的晶粒度的关系曲线。 二、实验原理 1、加工硬化现象 当金属与合金在外力的作用下,应力超过弹性极限以后,将发生塑性形变。金属在塑性形变过程中,组织与性能将发生变化。一般说来随着形变程度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下降,同时也造成其它物理化学性能的明显变化。人们就把金属因塑性变而导致的强度和硬度增加的现象称为加工硬化。 2、金属经塑性形变后显微组织的变化 金属经塑性形变以后,其组织发生以下的变化。 (1)金属在塑性形变后,组织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在轧制后,晶粒沿着形变方向被拉长,其程度随形变量的加大而增大,当形变量很大时,晶粒伸长呈“纤维状”。与此同时,除晶粒的形状发生变化外,组织中的第二相也将发生变化,硬的相将破碎,软的相将发生形变等。 (2)塑性形变导致金属组织内部的亚结构细化。在形变不大的情况下,晶粒内首先出现明显的滑移带,随着形变量的加大。滑移带逐渐增多。射线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晶粒被碎化成许多位向略有不同(位向差一般不大于1°)的晶块,其大小约为10-3~10-6厘米,即在原来晶粒内出现了很多小晶块,这种组织称为亚结构。 (3)金属塑性形变时,由于各部分的形变的不均匀性而造成的内应力(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内应力)将增大。 (4)当金属的塑性形变量很大时,在形变过程中晶体将产生转动和旋转,使各晶粒的某一晶向都不同程度的转向与外力相近的方向,这样便使得原来晶向不同的晶粒取向渐趋一致。而使其具有择优趋向组织称之为形变结构。 金属塑性形变后组织和性能的变化规律,在生产中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为此应了解这一变化规律,从而能更好的为生产服务。 塑性形变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滑移形变方式,其二是孪晶形变方式。至于形变结构与机理,这里不做叙述。 3、回复与再结晶 由于塑性形变,使晶格畸变增大(使错密度增加,亚结构细化等),使得冷形变金属的自由能升高而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便有一种向较稳定状态转化的自发趋势。 如将冷形变后的金属加热到较高的温度,使其原子具有一定的扩散能力,就会产生一系列组织与性能的变化。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回复——再结晶及晶粒长大(聚集再结晶)过程,参看图1。 回复:当加热温度较(再结晶温度)低时,通过原子作短距离的扩散,使某些晶体缺陷互相抵消而使缺陷数量减少;使晶格畸变程度减轻(由多边化结果导致);第一类、第二类内应力基本消除;显微组织无变化,机械性能和物理化学性能部分的恢复到形变前的状态,如硬度、强度稍微下降,塑性略有提高;导磁率上升,比电阻下降等,这一过程称为回复。 再结晶:冷形变金属加热到某一温度,由于原子扩散能力的增大,组织和性能将发生剧烈的变化,完全回复到形变以前的情况。从显微组织看形变组织完全消失,代之的是新的等轴晶粒;其强度硬度下降而塑性提高。把在这一温度下组织和性能发生剧烈变化的现象称做

第五章塑性变形与回复再结晶--习题集

psi是一种压力单位,定义为英镑/平方英寸,145psi=1Mpa PSI英文全称为Pounds per square inch。P是磅pound,S是平方square,I 是英寸inch。把所有的单位换成公制单位就可以算出:1bar≈14.5psi 1 KSI = 1000 lb / in. 2 = 1000 x 0.4536 x 9.8 N / (25.4 mm)2 = 6.89 N / mm2 材料机械强度性能单位,要用到试验机来检测 Density of Slip Planes The planar density of the (112) plane in BCC iron is 9.94 atoms/cm2. Calculate the planar density of the (110) plane and the interplanar spacings for both the (112) and the (110) planes. On which type of plane would slip normally occur? (112) planar density: The point of this problem is that slip generally occurs in high density directions and on high density planes. The high density directions are directions in which the Burgers' vector is short, and the high density planes are the "smoothest" for slip. It will help to visualize these two planes as we calculate the atom density.

七章回复与再结晶习题答案(西北工业大学刘智恩)

1.设计一种实验方法,确定在一定温度( T )下再结晶形核率N和长大线速度G (若N和G都随时间而变)。 2.金属铸件能否通过再结晶退火来细化晶粒 3.固态下无相变的金属及合金,如不重熔,能否改变其晶粒大小用什么方法可以改变 4.说明金属在冷变形、回复、再结晶及晶粒长大各阶段晶体缺陷的行为与表现,并说明各阶段促使这些晶体缺陷运动的驱动力是什么。 5.将一锲型铜片置于间距恒定的两轧辊间轧制,如图7—4所示。 (1) 画出此铜片经完全再结晶后晶粒大小沿片长方 向变化的示意图;

(2) 如果在较低温度退火,何处先发生再结晶为什么 6.图7—5示出。—黄铜在再结晶终了的晶粒尺寸和再结晶 前的冷加工量之间的关系。图中曲线表明,三种不同的退火温度对晶粒大小影响不大。这一现象与通常所说的“退火温度越高,退火后晶粒越大”是否有矛盾该如何解释 7.假定再结晶温度被定义为在1 h 内完成95%再结晶的温度, 按阿累尼乌斯(Arrhenius)方程,N =N 0exp(RT Q n -),G =G 0exp(RT Q g -) 可以知道,再结晶温度将是G 和向的函数。 (1) 确定再结晶温度与G 0,N 0,Q g ,Q n 的函数关系; (2) 说明N 0,G 0,Q g ,Q 0的意义及其影响因素。 8.为细化某纯铝件晶粒,将其冷变形5%后于650℃退火1 h ,组织反而粗化;增大冷变形量至80%,再于650℃退火1 h ,仍然得到粗大晶粒。试分析其原因,指出上述工艺不合理处,并制定一种合理的晶粒细化工艺。

9.冷拉铜导线在用作架空导线时(要求一定的强度)和电灯花导线(要求韧性好)时,应分别采用什么样的最终热处理工艺才合适 10.试比较去应力退火过程与动态回复过程位错运动有何不同。从显微组织上如何区分动、静态回复和动、静态再结晶 11.某低碳钢零件要求各向同性,但在热加工后形成比较明显的带状组织。请提出几种具体方法来减轻或消除在热加工中形成带状组织的因素。 12.为何金属材料经热加工后机械性能较铸造状态为佳 13.灯泡中的钨丝在非常高的温度下工作,故会发生显著的晶粒长大。当形成横跨灯丝的大晶粒时,

第四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回复再结晶

第四章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回复再结晶 第一节金属的塑性变形 金属的一项重要特性是具有塑性,能够在外力作用下进行塑性变形。外力除去后,永久残留的变形,称为塑性变形。塑性变形的基本方式有滑移和孪生两种,最常见的是滑移。下面我们就讨论: 一、光学金相显微镜下滑移带、变形孪晶与退火孪晶的特征 滑移:所谓滑移即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沿一定的晶面和晶向相对于另一部分产生滑动。所沿晶面和晶向称为滑移面和滑移方向。 1.滑移带 经表面抛光的金属单晶体或晶粒粗大的多晶体试样,在拉伸(或压缩)塑性变形后放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在抛光的晶体表面上可见到许多互相平行的线条,称为滑移带,如图4一1所示。 a黄铜的滑移带600? b 纯铁的滑移带 400? 图4-1 滑移带的光学显微形貌 由图可见,纯铁的滑移带特征与黄铜的略有不同,往往呈波纹状。这主要由于纯铁本身层错能较高,其扩展位错容易束集,加之体心立方晶体可进行滑移的晶面多,因而产生大量交滑移的缘故。 如果用电子显微镜作高倍观察,会发现每条滑移带(光学显微镜下的每根线条)是由许多密集在一起的滑移线群所组成。实际上,每条滑移线表示晶体表面上因滑移而产生的一个小台阶,而滑移带是小台阶累积的大台阶。正因为晶体表面有这些台阶的出现才显示出上述的微观形貌。如果将这些小台阶磨掉,即使重新抛光并浸蚀也看不出滑移带,因为滑移面两侧的晶体位向不随滑移而改变,故只能借助晶体表面出现的小台阶来观察。 1.变形孪晶 孪生通常是晶体难以进行滑移时而发生的另一种塑性变形方式。以孪生方式形变的结果将产生孪晶组织,在面心立方晶体中一般难以见到变形孪晶,而在密排六方晶体中比较容易见到。因为密排六方晶体的滑移系少,塑性变形经常以孪生方式进行。图4一2a为锌的变形孪晶,其形貌特征为薄透镜状。纯铁在低温下受到冲击时也容易产生变形孪晶,其形貌如图4一2b所示,在这种条件下萌生孪晶并长大的速度大大超过了滑移速度。

第二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学习资料

第二章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第二章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教学目的:掌握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规律,了解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本章重点: 1、金属单晶体与多晶体的塑性变形及其特点 2、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3、回复与再结晶 本章难点: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1、王从曾,材料性能学,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2、束德林,金属力学性能,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 3、冯端,金属物理学,科学出版社,1999 4、史美堂,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史美堂,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习题集与实验指导书,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1997 专业词汇:Tensile test; tensile strength; stress-strain curve; elastic distortion; plastic distortion; strain energy; stress concentration; fracture strength; fracture mechanism; reduction ratio of area; breaking extension; fracture toughness; fractography analysis; yield point; yield strength; poisson’s ratio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由于金属铸锭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如:粗大晶粒区,组织疏松,杂质偏析,气孔、裂纹等,故铸锭需要进行压力加工,消除上述缺陷才能使用。压力加工过程中,金属产生塑性变形,使金属组织发生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使金属性能得到改善,另一方面也会带来不利影响,本章将讨论这方面的问题。 第一节金属的塑性变形 一、金属的变形与断裂 1、应力: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值σ=lim(ΔS/ΔA), ΔA→0 2、应变:单位长度上的变形量。 3、弹性变形:在应力作用下,金属晶格发生了弹性伸长或歪扭,但未超过原子间 的结合力。即σ=Eε,服从虎克定律。 4、塑性变形:当应力超过原子间的结合力,晶格发生不可恢复得变形。 5、断裂:韧性断裂:断裂前有明显塑性变形,断口成纤维状,无光泽 脆性断裂:断裂前未发生明显塑性变形,断口有闪烁的光泽。 脆性断裂:晶间断裂:断裂沿晶界发生,断口凹凸不平。 穿晶断裂:断裂穿过各个晶粒,断口平化。 二、金属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1、塑性变形的方式 滑移:晶体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沿一定晶面发生相对的滑动。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回复与再结晶

第七章回复与再结晶 重点与难点 内容提要: 晶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当外力较小时形变是弹性的,即卸载后形变也随之消失.这 种可恢复的变形就称为弹性变形.但是,当外加应力超过一定值(即屈服极限)时,卸载后变形就不能完全消失,而会留下一定的残余变形或永久变形.这种不可恢复的变形就称为塑性变形. 晶体的弹性和材料的微观组织(或结构)关系不大,而晶体的塑性(和强度)则对微观组织(结构)十分敏感. 本章的重点时讨论单晶体的塑性变形方式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多晶体和合金的塑性 变形特点及位错机制,以便认识材料强韧化的本质和方法,合理使用,研制开发新材料. 从微观上看,单晶体塑性变形的基本方法有两种:滑移和孪生.滑移和孪生都是剪应变,即在剪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相对与另一部分沿着特定的晶面和晶向发生滑移.在滑移时,改特定晶面和晶向分别称为滑移面和滑移方向,一个滑移面和位于该面上的一个滑移方向便组成一个滑移系统.类似的,在孪生时,该特定晶面和晶向分别称为孪生面和孪生方向,一个孪生面和位于该面上的一个孪生方向组成一个孪生系统. 多晶体及合金的塑性变形,其基本方式也是滑移和孪生.不过,也各有其特点,如多晶体变形时,就会受晶粒取向及晶界的影响;而合金变形时还会受到第二相的影响. 陶瓷晶体的塑性变形与金属不同.除了与结合键(共价键、离子键)的本性有关外,还与陶瓷晶体中的滑移多少、位错的柏氏矢量大有关.所以,仅有那些以离子键为主的单晶体陶瓷可以进行较多的塑性变形. 许多高聚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都能屈服,有些高聚物在屈服之后产生很大的塑性变形,但这与金属材料的屈服现象有着本质上的差别.高聚物的变形受温度的影响很大:在Tg以下,材料是钢硬的,只有弹性变形;在Tg附近,呈粘弹性或皮革状;在Tg以上呈橡胶态;接近Tm时呈粘性流动。基本要求: (1)熟悉滑移、孪生变形的主要特点;滑移系统及schmid定律(T=σm=Tk) (2)能用位错理论解释晶体的滑移过程,滑移带和滑移线的形成,滑移系的特点; (3)理解加工硬化、细晶强化、弥散强化、固溶强化等产生的原因和它的实际意义; (4)了解聚合物及陶瓷塑性变形的特点; (5)熟悉材料塑性变形后内部组织及性能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实际意义; (6)了解屈服现象与应变实效,它对生产有什么危害及如何消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